Ⅰ 《德伯家的苔絲》影評
《德伯家的苔絲》
內容與感受:
這部影片分為了四個部分,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封建的教條下被束縛的對美好生活和愛情嚮往的美麗女人的悲慘一生。影片中的女主角苔絲容貌美麗,內心善良和豐富細膩,厭惡趨炎附勢,苔絲的理想是當一名知識淵博,博覽群書的老師,內心純潔而崇高。
影片以一個鄉間舞會開場,畫面美好而清麗。苔絲的母親是抱怨生活貧困和平凡的人,父親是一個平凡的貪財,貪圖虛榮的酒鬼,因為牧師的一句話得知了自己是德伯維爾家的後裔而無比開心,德伯維爾姓氏是金斯比爾家的祖墳,流著諾曼人的血,整個威塞克斯最高貴的血統,也是一個已經落沒了的家族,父親得知在特蘭里奇鎮上,有一個闊親戚,是郡上德伯維爾的有錢夫人,其實是斯圖克家花錢買來的姓氏,父母希望苔絲能夠去攀親戚,而驕傲的苔絲不願意做這種事也一直推辭,但因為苔絲在去賣積在家的蜂箱的路上,不慎害馬死掉了,因為愧疚而去走親戚,從此苔絲的悲慘命運開始了。於是遇到了自稱是德伯維爾家的阿歷克,苔絲的堂哥,因為苔絲的美貌吸引,蠱惑了她來到自家當養雞工,阿歷克是一個好色,外表紳士而狂妄自大圖有虛表的人,有一次德伯維爾家的女僕因苔絲得到阿歷克的寵愛而嫉妒,在回去的路上產生矛盾,路遇了阿歷克的幫忙,於是兩人同行,在路上,苔絲遭到了阿歷克的侵犯後懷了孩子,而此時苔絲也離開了德伯維爾家,阿歷克希望她能留下,但恨透了阿歷克的苔絲是有尊嚴的,「我想也許撒個謊比較好,就說我會愛上你但如果我還保有一些尊嚴,雖然所剩無幾,但也不容我撒謊,我過去不曾愛過你,阿歷克,將來也永遠不會,我甚至沒有恨意,對你毫無感覺,對我而言,你只如塵土般渺小無存。」這是離別的話。重新回歸原來的生活,但有一點不一樣,她不再和那些少女們玩耍,而是日夜的耕作,直到生下孩子,不久後,孩子染上疾病,卻因為私自生下孩子的苔絲的不貞,教父拒絕給孩子洗禮,父親覺得苔絲毀了自家的名聲拒絕給孩子找牧師。最終孩死亡,苔絲求教父給予亡後的洗禮,但因為教規。苔絲沒有洗禮的資格,同樣,教父也沒有給這個只有短暫生命的純潔的孩子一個基督教的葬禮,苔絲只能把孩子埋葬在臭名昭著的酒鬼和罪人堆里。
安葬完孩子後,苔絲離開家找到牧場的工作,這時候她遇見了天使般的安奇,安奇 克萊爾,是基督教忠實的信奉者,父親是艾敏斯特的牧師,他來到農場學習如何辦理農場。他是一個深沉的人,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當中,不媚世俗,追求崇尚,為成為真正的男人而干粗活。安奇因為她們在餐桌上的談話和在再不是偶然遇見後的聊天而對苔絲產生好感,他們彼此欽慕,在牧場中度過了簡單快樂的日子,彼此的愛慕之感與日俱增,在牧場的三個女工中,萊蒂因為聽到安奇和苔絲的婚訊而選擇自殺,但最終被救活。梅西是安奇父母中意的門當戶對的未婚妻,她是一個忠誠的基督徒,當安奇告訴她沒有上帝這回事時,她大聲斥怒安奇,在安奇告訴父親自己有了心上人之後,經父親同意,安奇向苔絲求婚,但因為自身原因,苔絲不得已拒絕安奇,安奇不斷詢問其原因,每次苔絲無比想吐露自己的過去和真心,但又害怕失去安奇的同時,糾結的內心,致使苔絲沒有說出真相。在決定婚期的那天,苔絲決定告訴安奇真相,她寫下信箋,塞在安奇的門後,遺憾的是安奇並沒有看到苔絲的信,有一次錯失說出真相的機會,直到新婚之夜,兩人說過相互坦白過錯,於是苔絲終於說出了自己的過去,安奇因為無法接受已經不純潔的苔絲而覺得不再愛她,在相處得無味的幾天後,安奇決定離開,去巴西服役,臨別後告訴苔絲等他一年後的來信。家人曾多次提及苔絲是否純潔,安奇眼含痛苦的說她純潔無暇。不久後,苔絲到朔石山工作,去找工作的路上,路遇以前在德伯維爾家同事過先生葛羅比,曾因為嘲笑苔絲而遭到安奇的暴打,於是先生一番戲謔,苔絲試圖逃走,無力的她只能用地上的泥土抹在臉上,凸顯出骯臟和醜陋才能逃過此劫,找到一份又累又苦的工作後,發現管事先生就是在路上戲謔自己的先生,此時苔絲無路可去,並以以前的恩怨欺負苔絲。到了安奇與苔絲結婚周年紀念日之時,苔絲決定悄悄去看安奇的家鄉和父母,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阿歷克,想到自己的遭遇,痛苦萌生,而阿歷克知道了苔絲有過自己的孩子之後,覺得自己對苔絲依然愛戀,於是他找到了苔絲工作的地方,繼續追求苔絲,苔絲覺得痛苦不已而寫信給安奇,祈求他回來,而苔絲不知道的是,安奇在巴西染上了黃熱病。阿歷克不斷來干擾苔絲的生活,直到苔絲的父親因長期酗酒得了重病以後亡逝,家庭經濟極具拮據,村裡容不下不純潔的苔絲,他們不得不搬離村子,而此時阿歷克利用愛好錢財的母親收買了他們,苔絲不得不成為阿歷克的人,受到苔絲的信後,安奇回來了,卻發現苔絲成為了阿歷克這個罪惡的人的女人,與阿歷克生活在一起的苔絲無比痛苦,安奇的到來更使得苔絲對阿歷克的厭惡增加,直到他們吵架之時,苔絲把阿歷克殺死,安奇決定帶她逃跑去倫敦,在剩下的幾天里,他們一直逃跑,同時也是度過了兩人在一起的為時不多的時光,最終警署找到逃跑中的苔絲,無奈之下只好分離,苔絲被判處死刑,她唯一的心願是在他死後,安奇能娶她的妹妹麗莎露為妻。
影評:
影片在這種教條的背景之下,凸顯出了教條的殘忍,門第的尊卑,人性的善惡和醜陋的對比,好人的生活充滿苦難。苔絲堅強的內心追求美好的愛情,不允許自己的尊嚴受到玷污,同時內心善良,不會因為為了得到幸福而隱瞞安奇自己的過去,正是這樣崇高的形象與其它的女性不一樣,雖然貧窮,但依然富有自尊的生活著。安奇是一個正直的男人,深沉,紳士,但不會完全沉浸在無知的教條之中,不在乎門第,追求純潔特別的女人。但卻也因為苔絲的過去一度離開了她。腐朽而殘酷的教會的規則,女人們遭受著教會的束縛,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平凡,枯燥和苦難圍繞著他們的一生,以封建的教條束縛著苔絲悲慘的一生。這部電影畫面清麗遼闊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荒涼,寧靜,滲透出嚴肅沉鬱的氛圍。最後的畫面以判處苔絲的槍聲為結局,更加突出了悲哀。
影視審美:
鏡頭:景深,露白等應用其中,意味深長,啟人遐想拍攝角度,拍攝方向和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並用.
畫面:故事開頭為清麗空靈的畫面表現了自然和諧美好的蘊味故事畫面整體較沉鬱,空洞,令人心生消極的情緒,也和影片含義和空間層次豐富,主體突出,構圖簡潔明了.
色彩:明暗交錯,主要以暗的調度為主,色彩的基調為冷色調。
劇作方式和樣式題材:非戲劇式小說式、愛情片
Ⅱ 有一部歐美電影 有個女的叫苔絲 女主叫阿麗
《德伯家的苔絲》本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普通農家女子的悲慘命運,由BBC出品。本片由BBC於1998年出品,中國中央電視台在2000引進該片,並在中央8台的原聲影視播放,引起極大反響。隨後央視譯制該片,並為其配音。其中廖菁為苔絲這個角色的經典配音,獲得了2001年第20屆飛天獎:優秀譯製片配音女演員獎。
Ⅲ 求 德伯家的苔絲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德伯家的苔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Ⅳ 《德伯家的苔絲》梗概、賞析
故事梗概:《苔絲》,又名《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一部經典之作,後來改編成劇本,拍成電影,其中英國版的《苔絲》影響最大,而女主人公苔絲的鮮明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人難忘。
苔絲的故事梗概是:女主人公苔絲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小販家庭,父親是一個好吃賴做的酒鬼,在一次被人告知他是古代貴族德伯家後代時,夫妻兩由於愛慕虛榮,目光短淺,在金錢的驅使下,便貿然決定把女兒苔絲送到一個自稱德伯家後裔的富老太婆家攀親戚,藉此獲得經濟援助。善良美麗的苔絲在家庭責任壓力的驅使下,獨自前往這個所謂的親戚家。誰知,不久便被老太婆的兒子,虛偽縱欲自私的亞歷克誘奸了。悲憤堅強的苔絲懷著小孩逃離了這個魔爪,回到家裡不久,苔絲生下的小孩不幸夭折,幾年後,飽受折磨,命運多折的苔絲再次離開家,出外謀生,苔絲在一個遠離家鄉的養牛場當起了一位擠奶工人。
在這擠奶場,苔絲遇到了她一生最愛的人,她的一生出現了新的普照。文質彬彬的、知識淵博、反世俗封建不受束搏的男主人公——英俊的克萊爾,很快就愛上了美麗大方勤勞善良的苔絲。很快倆人便心心相印。克萊爾拚命地向苔絲求婚,但苔絲卻擺脫不了自己昔日被姦汙的陰影,遲遲不敢接受克萊爾的求婚。其中她曾幾次鼓起勇氣向愛人坦白過去,但卻由於種種原因而失去懺悔的機會。這時的苔絲,一方面,無法拒絕克萊爾的熱烈追求,一方面卻遭受責任上良心的折磨,但最後愛情的力量戰勝了,他們結婚了。
新婚之夜,本來是幸福甜蜜的時刻,但命運卻跟苔絲開了玩笑。克萊爾懷著對苔絲愛情的忠誠,向苔絲袒露了過去的一件荒唐事,可愛善良苔絲也在無意識下真誠地向對方說出過去的不幸。悲劇就從此開始:陶醉於甜蜜愛情中的克萊爾,無法忍受眼中潔白無瑕、美麗完美的苔絲竟有一段不光彩的經歷,一時無法接受這個沉重的打擊,狠心地離開了苔絲。
可憐的苔絲再次陷入感情的不幸中,在傷心悲痛中,在微妙的期待中,一邊打工支持家庭生活,一邊等待愛人的歸來。但不幸又降臨她的身上,魔鬼似的亞歷克又來糾纏苔絲,欺騙、弄手段,詭計多端的亞歷克最後逼使苔絲重落魔爪。
不久,克萊爾由於長期的思想斗爭和反省,懷著對妻子的熾烈的愛意,回來找到了苔絲。本來失去希望的苔絲,在悲喜交加之餘,終於認清了亞歷克的奸計,揭開了他的虛偽面目,看到幸福就在眼前,她終於清醒過來,在痛苦悲憤下,她殺死了仇人,最後和愛人一起逃離,過上了只有五天的幸福滿足的生活。但最後,苔絲被處於絞刑。諸神之主,跟苔絲所開的玩笑就到此結束了(《苔絲》末段首句)。
Ⅳ 求《德伯家的苔絲》2008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傑瑪·阿特登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xlomil9YBwNRQBbPS3fcxQ
Ⅵ 《德伯家的苔絲》影評
《德伯家的苔絲》影評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說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又非常勤勞的農村姑娘,她嚮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時時遭到偽和惡的打擊。苔絲的悲劇始於為了全家人生計去遠親家打工,卻因年幼無知而被亞雷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墮落」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把她看成不貞潔的罪人;苔絲後來與青年克萊相愛,又因為新婚之夜坦誠有污點的過去而被丈夫遺棄,而與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於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苔絲為換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違願淪為亞雷的情婦;最後因為丈夫的回心轉意使得絕望的苔絲憤而舉起了復仇的利刃,終於成了一個殺人犯,最後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導致「象游絲一樣敏感,象雪一樣潔白」的苔絲最後終被完全毀滅。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於無情命運所精心謀劃和設計,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過命運的巨網毫無憐憫地將人倫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善良人籠罩於進退維谷的苦難陷阱。
《德伯家的苔絲》里的女主人公苔絲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現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徵和愛的化身,代表著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秀的方面:美麗、純潔、善良、質朴、仁愛和容忍。她敢於自我犧牲,勇於自我反抗和對生活抱有美好的願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對人的愛和信任,女性的溫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體。她有美麗的女人氣質,堅強的意志和熱烈的感情,同時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實和自然純朴。她沒有藉助婚姻來實現追求虛榮的願望,而是立足於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亞雷"德伯那兒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目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工作來解決家庭的困難。她一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就堅決離開了亞雷"德伯。苔絲的靈魂是純潔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資產階級的道德面前,她卻被看成傷風敗俗的典型,奉為警戒淫盪的榜樣,是侵犯了清白領域的「罪惡化身」。哈代的觀點和社會偏見尖銳對立,他通過苔絲這個形象對當時虛偽的道德標准嚴加抨擊。哈代堅持道德的純潔在於心靈的純潔,不在於一時的過錯,因此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社會則堅持傳統的習俗,認為一時的過錯就是不可挽救的墮落,苔絲是一個犯了姦淫罪的罪人。哈代認為世界上沒有完人。人的完美體現在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感情的豐富和忠實的愛情之中,只有從這樣的完美中才能產生出純潔來。哈代嚴厲批評了克萊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倫理道德,指出它已經成為人們精神上的枷鎖。然而正是這種民族風俗習慣結晶的倫理道德,它具有神聖的性質,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認作永遠正當的東西。苔絲就是這種世俗謬見的犧牲品。哈代通過苔絲的悲慘遭遇無情結揭示出這種倫理道德的偽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殘酷內容暴露出來。
那麼,苔絲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是命運悲劇?還是性格悲劇?抑或是三種之外的什麼?我下面作以簡要剖析與闡釋:
毫無疑問,苔絲的悲劇首先是社會悲劇。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說是以其故鄉威塞克斯為背景的。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侵入農村,哈代的故鄉也遭到強大的沖擊,其宗法社會迅速解體,個體農民在經濟上陷入失業、貧困的悲慘境地。面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後果,哈代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著者,心靈受到強烈沖擊,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戀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業文明對人們和諧生存狀態的摧毀。哈代鄉土小說的社會悲劇意識立足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工業文明與宗法文明的沖突為切入點,採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點的客觀描述筆法,深入地表現人們的生存困境。《苔絲》中,哈代對當時工業文明對鄉村的沖擊進行了全景式描繪,然後以苔絲家作為個體農民的縮影,深入展現人們在物質困境中的痛苦掙扎。社會悲劇是人同社會環境的沖突造成的。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位弱女子,盡管聰明美麗,勤勞善良,但家貧如洗、經濟拮據,負擔沉重,她處於低下的社會地位,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農業工人,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這些壓迫和凌辱有經濟的、權勢的、肉體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傳統觀念的。她的悲劇是時代造成的,同時,亞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絲推向深淵的兩種不同的客觀社會勢力,他們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絲的社會悲劇。
苔絲生活的時代是19世紀80年代。此時,英國資本主義不僅在都市長足發展,資本主義大規模的經營方式在農村也開始萌芽(作品裡所描寫的克里克老闆的大牛奶廠、富農葛露卑農場就是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寫照),隨著資本主義的侵入,家長制統治下的英國農村一步步趨向崩潰,造成個體農民的破產,走向貧困。苔絲作為一個貧苦農民的女兒,而後又作為一個僱傭勞動者,其命運必然是悲慘的。因此,苔絲的悲劇是時代、社會悲劇。
苔絲悲劇的第二個原因,也是其悲劇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惡勢力及維護它們的法律、國家機器的受害者。這種暴力、惡勢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亞雷·德伯。
苔絲在綠草如茵、風景如畫的鄉野里長大,盡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時代的苔絲內心是明朗、歡快的。她熱愛生活、敢於面對一切困難,為了維持家庭,不惜犧牲自己。第一次去德伯家認親,是她極不願意的,可家裡唯一幫助父親維持生計的老馬一死,弟妹一大群,父親又時常洶酒,生活實在艱難,為了一家人的生活,這個從未出過門的姑娘,帶著膽怯和羞愧的心情,終於去德伯家作幫工。
亞雷的父親是個有錢的商人,而後冠以貴族德伯的姓氏。這個闊少憑借父親的金錢、權勢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他第一次見到苔絲,荒淫好色的嘴臉就暴露無遺。由於苔絲年幼無知,缺乏經驗,而周圍的環境又是那樣黑暗,沒有一個人幫助,沒有一個人保護,因此,他趁人之危,設下圈套,蹂躪、玷污了苔絲,毀壞了苔絲少女的貞潔和一生的幸福。盡管後來他在老克萊牧師的幫助下一度改邪歸正,自己也作了牧師並打算變賣家產到非洲去傳教,然而幾十年的惡習並未根除。當他再度碰見苔絲以後,邪念再生,幾年的教誨前功盡棄,倒是苔絲看透了這個身著道袍的牧師的靈魂:「象你這種人本來都是拿我這樣人開心作樂的,只顧自己樂個夠,至於我怎麼受罪你就管不著啦;你作完了樂,開夠了心,就又說你悟了道了,預備死後再到天堂上去享樂;天下的便宜都叫你佔了去了。」苔絲一針見血地揭穿了亞雷皈依宗教的虛偽,亞雷行為的本身也表明作者對宗教力量的懷疑。此後,亞雷又百般來糾纏、脅逼苔絲,他罵她是傻老婆,欺騙苔絲說她丈夫再也不會回來了,並威脅說:「你記住了,我的夫人,你從前沒逃出我的手心去,你這回還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但是,苔絲寧可繼續留在棱窟槐富農葛露卑的農場里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榨,承受超負荷的重體力勞動,也不願意屈服於亞雷,並接受他的幫助。然而父親病死,母親身體不好,弟妹失學,房子租賃到期,一家人被攆出村子無處安身,為了一家人的活命,苔絲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亞雷的幫助,作了他的情婦。從此,徹底斷送了她終生的幸福。苔絲一生都是強權和暴力的受害者。亞雷之所以敢稱霸四野,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不僅因為他有錢、有勢,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法律的保護。社會和法律都認為侮辱和迫害苔絲的人是正當的,而受迫害的苔絲則是有罪的。苔絲一生都必得逆來順受,忍受含垢,不能自衛,而當她有生以來第一次起來自衛的時候,「『典型』明證了,埃斯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眾神主宰對於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苔絲成了資產階級國家祭壇上的祭品。苔絲的悲慘遭遇,社會對苔絲的不公正,表明了資產階級法律的不仁道和虛偽。
傳統倫理道德對苔絲精神上的摧殘,是苔絲悲劇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說以亞雷為代表的惡勢力及其強大的後盾——國家機器、法律對苔絲的迫害是一種無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殘害。
苔絲受到亞雷的玷污、凌辱後,內心的自尊使她不願屈居亞雷身邊,作他的情婦,成為他享樂的工具。毅然決然離開亞雷,回到父母身邊。然而世俗的輿論、傳統的道德,象一支支利箭一樣向她射來。為了躲避輿論,也為了躲避人類,她不出家門,只有等天黑以後,她才跑到樹林裡面,只有在最孤獨的時候,「她才好象最不孤獨」,才能體驗到一種心靈上的自由。苔絲是一個勇敢的女性,她勇敢地接受了一個不貞潔女人的地位,為了她的忍氣吞聲地活著。孩子死後,為了躲避輿論和忘掉不幸的往事,同時,她體內「沒有消耗的青春」,「尋找快樂的本能」,對未來的憧憬,都促使她第二次離開故鄉,受雇於克里克老闆的牛奶廠,當了擠奶工。就是在這里,她認識了克萊,度過了她一生短暫而美好的時光。
克萊是與亞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他不象他的兩個哥哥那麼庸俗。他雖然出身牧師家庭,卻不願意當牧師「為上帝服務」,更願意從事實業——務農,克萊鄙視階級偏見和等級觀念,厭棄都市繁華生活,自願到鄉間務農。他不怕吃苦,和農工一樣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力圖掌握各種門類的農業技術,以便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個大農場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和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朝夕相處,使他更感到鄉村生活的純朴,也更嚮往著自然,純朴、清新的生活,為此,他不願意娶有錢人家的小姐,而要娶農家姑娘為妻。這些都表明克萊思想上進步、開明的一面。在對待女性和戀愛問題上,他和亞雷也大相徑庭。他對女性溫文爾雅,對戀愛問題嚴肅認真,認為如果要愛,就要認真,就要負責任。這也顯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正是由於克萊身上這些閃光之處和他對苔絲鍥而不舍的追求,使苔絲在經歷了一個時期情與理的內心沖突後,改變初衷,答應了他的求婚,狂熱地愛上了他。然而,他們的愛情一開始就孕育著悲劇因素。克萊愛苔絲,不象苔絲愛他那樣無私和真誠,無論他「變成什麼樣子」,「栽了多少跟頭」,「都要一樣地愛」。「他愛的是真火少,虛火多」,更趨於理性和「輕靈」。因此,在他眼裡,苔絲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兒」,純潔的象徵,完美無暇的傑作,「天地間沒有什麼象苔絲那樣純正,那樣甜美,那樣貞潔了。」然而,一旦苔絲誠實地向他坦白了自己過去所受凌辱,那麼克萊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殘酷」的愚弄,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給改變了。」他不能接受現實,不止一次地對苔絲說:「我原來愛的那個女人不是你!是另一個模樣兒跟你一樣的女人」。這種從理性、從觀念出發的愛,不僅扼殺了他心中真實的感情,也斷送了苔絲一生的幸福。當然,這只是造成克萊和苔絲愛情悲劇的一方面因素,他們的愛情悲劇另一重要原因是克萊心理深層那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作祟的結果。他自己也有過放盪行為,並得到苔絲的原諒,但是卻不肯原諒、饒恕原本無辜的苔絲;他也反抗過傳統觀念、階級偏見,但是卻不徹底,靈魂深處仍舊深深地烙有本階級的印記;他卑視出身,瞧不起大戶人家,但從傳統出發,仍舊認為「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一樣。」他說:「我不願娶有身份、有財產、通達世務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棄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個天然美麗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純潔的女人了……」正道出了她的心曲,他正是從傳統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潔」與否。克萊對苔絲不僅沒有絲毫同情,甚至「不能優容苔絲」,他視而不見苔絲對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無情地拋棄了她,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而且永遠撲滅了愛情在她心中重新喚起的希望。如果說是亞雷·德伯毀壞了苔絲的肉體,那麼安璣·克萊帶給她的則是精神上的毀滅打擊。貞潔的喪失帶給苔絲深深的痛苦,但還未能泯滅她求生的慾望和對未來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遺棄,愛情的挫折,則摧毀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萬念俱滅,喪失了生活的勇氣。如果說苔絲第一次受到亞雷的欺騙和凌辱是由於她年幼無知,貧窮無依,那麼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亞雷身邊,則是克萊的冷酷無情使然,從而也就更加深了苔絲的不幸。
克萊拋棄苔絲後,遠涉異國來到巴西,飽受生活磨難之後,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認識到自己所固守的傳統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絲,也坑害了自己。內心的悔恨,對苔絲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絲,然而,苔絲的幸福早已被他斷送了,他的到來,只能更加深苔絲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此時苔絲心中痛苦、悔恨、絕望之情達到頂點。丈夫的歸來,兩人的重逢,使苔絲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騙,一怒之下,殺死亞雷,復了仇,對自己長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正,進行了大膽的、強烈的抗議。她用自己的行為,不僅向自己所愛的人——克萊證明,而且也是對自己證明無罪。在這里,盡管惡人遭到報應,但主人公的悲劇並未能轉化為喜劇。苔絲復了仇,只是殺了一個亞雷,造成社會悲劇的因素依然猖獗。何況,等待著苔絲的是絞架。苔絲的死是社會悲劇的集中和濃縮。
苔絲的悲劇,在社會悲劇的總前提下,同時又是性格悲劇,其悲劇的成因不僅有客觀的而且還有主觀的,亦即說不僅有外在的,而且還有內在的。黑格爾在分析戲劇性沖突時,指出有三種沖突:「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況所產生的沖突……」;「第二,由自然條件產生的沖突……」;「第三,由心靈性的差異而產生的分裂……」。歸納起來,就是人同自然界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同自己的沖突三種。人同自然界的沖突,是淺層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就深了一層,它包括人同社會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那是激動人心的,這種沖突構成的悲劇是社會悲劇(就總體而言);人同自己的沖突是更深層的,它就是人性格內部的自我矛盾、自我沖突。這種沖突構成的悲劇是性格悲劇、心理悲劇。我們在論及了苔絲悲劇的諸種社會因素之後,還應該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還有其自我的原因。苔絲是勇敢的,她敢於大膽地反抗傳統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卻不能徹底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這又表現了她性格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戕害的同時,可悲的是她同樣用這一道德標准來靜觀自己,這就使她的悲劇顯得更濃重、更深沉。苔絲是暴力的受害者,是無辜的,她明白這一點,但是在受到鄉里人非議的同時,她也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她「根據陳腐無聊的習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體和聲音」,用「一堆使自己無故害怕的道德精靈」來恐嚇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間,「老是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領地」。這種靜觀的結果,必然造成她內在的自我折磨和譴責,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難,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強烈。苔絲按照傳統的貞操觀來衡量自己的清白與否,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幾年過去了,隨著歲月的流失,村子裡的人幾乎不大記得她的遭遇了,「但是她看得很明白,她在那兒就老得難受。」她遠離親人、故鄉來到無人知道的塔布籬,為的就是忘掉自己的過去。克萊的愛使她感到幸福,可是在體驗到幸福的同時,感受到更多的是內心的痛苦與折磨,是恐懼、不安、悔恨和羞恥。這一切都表明苔絲無法忘記過去,更無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她似乎天生靈魂有罪,註定永遠受折磨,永遠遭痛苦,心靈永遠不的平靜。這種「靈魂有罪」,使她負疚、自責,使她即使被克萊無情拋棄,也認為是自己的罪過,默默忍受命運的擺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受制於它的道德准則,毫不留情地責難自己;她在大膽地反抗傳統道德的同時,又囿於它的觀念成為傳統維護者。這就從更深層次上表現了傳統道德對苔絲人性的迫害、心靈的扭曲。唯有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強烈、苔絲的悲劇才更震撼人心。苔絲性格中真善美的毀滅,是社會的扼殺的結果,但悲劇的形成又同性格的內在矛盾不可分割。故而說,苔絲悲劇的美學特質在社會悲劇總前提下,又屬於性格悲劇。因而她的悲劇更深刻、更感人。
苔絲的悲劇,不僅是社會悲劇、性格悲劇,而且也是命運悲劇。命運悲劇始於古希臘。古希臘人不能科學地理解人的遭跡,他們用原始宗教觀念來解釋人的命運,以為由神規定了人的命運,而人是無法超越擺脫它的。在神諭中預示這種命運的模糊的端倪,而以後由命運的發展與實踐來應驗這種神諭。苔絲的命運悲劇,來自作者哈代的命運觀,這是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哈代的悲觀主義世界觀與社會觀的局限性的表現。哈代的悲觀主義是時代的產物。處於19世紀八九十年代寫作長篇小說時代的哈代,由於維多利亞後期大英帝國開始的衰落,壟斷資本代替自由競爭把資本主義的英吉利拖向危機的深淵,所以說,作家的危機意識,也是時代的產物。作為現實主義者,哈代可以復制出生動的現實圖畫,而作為思想家,哈代並不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他認為現實的危機與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神秘而不可測的宇宙意志,或天道在敵視作惡多端的人類。哈代不相信資產階級關於資本主義永恆性的說教,也不相信宗教與傳統道德對現實矛盾與危機的掩飾。在強大無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他認為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環境的沖突中,軟弱無力,他受著命運的支配。於是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認識卻導致了哈代思想上的悲觀主義與宿命論。哈代小說中的主人公常在接近幸福的時刻,突然由命運或宇宙意志支配著,偶然的不幸就降臨到面前。苔絲生於有姊妹7人的窮人家中,就決定了她的悲苦命運。作為長女,苔絲要替醉酒的父親驅趕貨車上路,命運之神卻捉弄她,使貨車同一輛郵車偶然相撞,偏偏撞死了構成她家唯一生活來源的、拉貨車的老馬。偏巧這時,在純瑞脊也住著一位姓德伯的有錢人家,母親為了攀富貴本家,命苔絲前去拜望。本心不願去的苔絲鑒於自己撞死了老馬,有些自責,只好違心地去到亞雷家的庄園,幹上了養雞的活兒。在這里遭到了亞雷的姦汙。這個不幸的姑娘,受到極大挫折之後,來到無人知曉她經歷的塔布籬。她本渴望在這里平靜地生活,可遇見並愛上了克萊。她決心用理智抑制情感,拒絕克萊的求婚,但命運和愛情又使她答應嫁給克萊。苔絲不願欺騙克萊,用寫信方式告訴他自己的過去。偏偏命運捉弄她,她的信卻塞到了克萊房間的地毯下面,克萊並未在婚前了解她的坦誠,以至於新婚之夜,遭到丈夫拋棄。這以後,又陷入絕境的苔絲前往愛姆寺找克萊的父母,未能遇到老克萊夫婦,卻無意聽到安璣哥哥刻薄的言辭,自尊心使苔絲不願再等下去而返回棱窟槐,然而不是冤家不聚頭,在返回途中又和亞雷相遇。偏巧此時,丈夫不歸,父親去世,三代人典房的契約到期,一家人無處安身,面對重重困難與窘迫,百般無奈的苔絲在亞雷的利誘、花言巧語和威逼下,又落入亞雷的圈套。突然,克萊覺醒,又回到英國,並在了解苔絲的現狀後惆悵離去。絕望的苔絲在慘烈地痛苦不幸的命運時,不能忍受亞雷的嘲弄,用餐刀殺死亞雷,飛快去追趕克萊。逃亡中的苔絲是躲不過命運之神的追蹤的。在荒原中多難的夫妻最甜蜜之跡,苔絲被捕了,最後被處決。苔絲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彷彿在她人生命運的每一個時期,都因為偶然的因素,由命運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悲劇的結局。同時,小說還不時出現一些神秘因素,如德伯家神秘的馬車、令人恐懼的十字路標等,這些似乎都表明苔絲的悲劇是命定的。苔絲悲劇中,有那麼多的偶然性,每一次偶然轉折,都使她向毀滅的深淵墜落一層。這種偶然性,固然都是許多社會必然性與自然必然性的交叉點,但一連串的必然性,則是哈代構思的結晶和他的悲觀主義宿命論的發展軌跡。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作者揭發批判社會黑暗的藝術手段。
綜上所述,苔絲的悲劇既有社會的因素,也與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觀主義宿命論有關,但這些因素都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有著直接的聯系,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反映。她的毀滅是必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法逃避的。正如蘇聯文學批評家阿尼克斯特所說:「苔絲招致毀滅的真正原因是屬於現實的性質,女主人公的貧苦和無依無靠,社會上盛行的社會風習——這些情況都決定了這個女子的悲慘命運。」這句話也正指出了苔絲悲劇的根源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
Ⅶ 求電影《德伯家的苔絲》1998版的。
《德伯家的苔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_jClBPwtca4blVmkcO9i0Q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哈代的長篇小說,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Ⅷ 《德伯家的苔絲》C
一PIXIU小品文
(八)小說的社會價值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相信每一位讀者,看過小說之後,都會發出一個疑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苔絲的悲劇?
我覺得,了解了哈代生活的時代,也就是小說的寫作背景和作家試圖反映的社會問題,一切便會理迎刃而解。
1、什麼是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即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當時,英國的經濟佔到了全球的70%,貿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幾倍,大英帝國迎來了「黃金時代」,進入「日不落帝國」時期。其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科學發明洶涌澎湃,推動工業大發展。人們信仰科學進步,對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鐵路交通四通八達,貫穿東西南北。在維多利亞的太平盛世下,以機器取代人力,一場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業的革命號角吹響。
第二、社會憧憬美妙宏大。英國是世界的貿易中心、全球霸主。人們對這一無可匹敵的地位洋洋得意,有一段記載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國人的心態:「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場;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則遍及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正在向地球的所有溫暖的區域擴展。」
第三、女王成為社會風尚的典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長達64年,國家進入繁榮昌盛的頂峰。這不是因為她做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而是因為她什麼都不做,而僅僅恪守立憲君主的本分,主動做時代的表率。她生活嚴謹,工作刻苦,對別人又充滿責任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稱。她既是賢妻又是良母,既是典型的大家閨秀,也是優秀的一家主婦。
在女王的影響下,社會風尚大變,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形成;飲食講究,小廚具流行,烹調書籍風行。英式下午茶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據說,女王的侍從官安娜覺得每天下午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習俗漸漸成為一種例行的儀式。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貴族淑女和小姐們常常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第四、文藝流派盛景奪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太平盛世催生了藝術界的繁榮,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群星閃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第五、繁榮背景現出隱憂。當國人陶醉於工業化的成就,沉迷於世界霸主地位的無限自豪之中,以為這一切都歸結於英國的制度優越時,根本沒有想到,許多社會弊病被掩蓋,進而出現制度發展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積累了種種社會矛盾。比如國人道德墮落,拜金主義盛行,貧富差距加大。到19世紀下半葉,美國逐步崛起,英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退下,許多人才開始對國家制度進行反思補救,但為時已晚。
第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出現。這個時期,小說廣泛流行,繁榮發展。但一些有先知先覺的文人學士,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們產生擔憂,關心廣大百姓的生活與命運,主動肩負起批判社會、保衛人民利益的責任。他們對不人道的社會機構、拜金主義和墮落的道德、大面積的貧困與不公深感憤慨,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喚醒社會。
作家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雙城記》,薩克雷的《名利場》,勃朗蒂姐妹、蓋斯凱爾夫人等均通過洞察社會,對19世紀工業化所引起的諸多變化和沖突(包括信仰危機和價值觀沖突)提出擔憂,給予勞動大眾無限同情。這就是哈代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這批作家中,哈代就是其中一員,他的《德伯家的苔絲》大膽向維多利亞傳統的道德觀發起攻擊。試想,在一個人人憧憬未來、沉醉陶醉於太平盛世的時代,一個作家公開跳出來,挑戰女皇的權威和世俗傳統,需要有多麼大的勇氣?因此,小說一經出版,馬上引起激烈爭議。《無名的裘德》發表後,他不得不由寫小說轉向創作詩歌。可見,《德伯家的苔絲》在當時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就是作品的社會價值所在。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分析苔絲的三次離家,來探討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2、苔絲的三次離家 。
第一次離家:純瑞脊。苔絲16歲那年,因家裡的老馬死亡,失去了主要財產,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虛榮心,去純瑞脊認本家。數月後,受到亞雷姦汙。這是苔絲的第一次受害。
亞雷是什麼人?一位商人的兒子。他們家從外鄉遷來,花錢買了德伯的姓氏,成為冒牌貴族。因為有錢有地位,他整天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到處鬼混。這一人物代表了城市資產階段、暴發戶依著金錢地位對一個純潔美麗的鄉村少女的玩弄與欺壓。
第二次離家:塔布籬牛奶廠。苔絲20歲那年,好不容易從過去的苦痛與恥辱中恢復過來,希望過一種沒有苦惱、沒有鄙夷的幸福生活,但又被新婚丈夫拋棄。如果說,亞雷對苔絲的傷害主要是肉體的,另外有一部分來自於家鄉人的風言風語壓力,但克萊對她的傷害卻完全是精神上的,這要比第一次的傷害要深刻沉重嚴酷。
克萊是什麼人?他身處一個牧師家庭,有知識有教養有地位,標榜自己思想開明進步,卻無法接受苔絲的失身之過。他代表了城市知識分子自視清高,卻沖不脫世俗和傳統道德的束縛,從而造成了對苔絲的第二次傷害。
第三次離家:棱窟槐。克萊拋棄新婚妻子,去了巴西。苔絲無法呆在家,再次外出做工,一邊等丈夫回心轉意,一邊賺錢生活。然而,亞雷出現,他借苔絲的父親去世,家庭失去支柱,搬家未能找到新房的危機時刻,逼迫苔絲委身做了他的情婦。他庸俗放盪,除了有錢外,並不能給苔絲獲得精神上的快樂與依靠,也從來沒有想過給他正式的名份,只想把苔絲當作滿足個人情慾、玩弄享樂的對象。當克萊從巴西回來後,苔絲為了真愛,毅然殺了這個惡人仇人,既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因為她覺得,她已經兩次上了亞雷的當。
從上面的經歷可以看出,(1)苔絲的優點:聰明美麗、朴實能幹、不怕吃苦、性格堅毅,富有家庭責任感,對愛情也是忠貞不移的。(2)苔絲在不斷成長成熟。第一次年少無知造成失身之錯,第二次滿情希望准備擁抱愛情的時候,卻得到了更大的傷害,最後她終於覺醒,決定反抗,寧肯做一個罪犯,也不願意再受折磨與欺壓。(3)苔絲反抗的僅僅是亞雷嗎?她反抗的是當時的社會。這僅僅是苔絲一個人受到的不公嗎?她是所有下層受害女性的一個典型縮影。這就是作家哈代要反映的社會問題和思想主旨。(4)作家以苔絲的命運悲劇,揭露了工業革命轟轟烈烈與鄉村社會土崩瓦解的矛盾對比,上流社會花天酒地而純朴的窮人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形成的巨大反差,諷刺了宗教的虛偽、貴族血統和資產階級對傳統美德的破壞,謳歌了苔絲沖破束縛為爭取自由幸福愛情的精神品格。
3、造成苔絲悲劇的原因:
結合前面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背景,我們不難分析到底是誰一步一步把苔絲推向了深淵。
(1)社會因素。在男權主導的時代,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諸多亞雷這樣的無賴、混混,姦汙了少女卻得不到懲罰,反而成了宣揚善良美德的宗教佈道者,這不能不說一個社會悲哀與極大的諷刺。克萊年輕時也在倫敦犯過同樣的錯,苔絲原諒了丈夫,而他無法原諒自己的妻子。男人可以為所欲為,女人卻只能堅守貞潔,即使她是無辜的受害者,這就是尊女卑的社會給苔絲帶來的悲哀。
(2)經濟因素。讀過小說,也許我們會說,要是苔絲呆在家,不出門就好了,後面就不會發生一系列悲劇,有這么簡單嗎?非也。其實,作家正是通過小說揭露了維多利亞時代,貧富差距和機器工業對傳統鄉村的傾軋和沖擊。苔絲一次一次出門,為什麼?因為工業化的浪潮讓過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破壞,不外出打工是活不下去的。苔絲一家的情況,只是當時千千萬萬個鄉村共同面臨的問題。農人們沒有土地和金錢,無法生存,不得不走出家門謀生。最後,苔絲明知亞雷是個惡魔,為了照顧父親死亡後一家人能生活下去,不得不委身於人。亞雷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一次次得手。因此說,《德伯家的苔絲》反映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侵蝕之下,英國鄉村傳統土崩瓦解的過程。這就是哈代作品的高度與社會意義。
(3)家庭與傳統習俗因素。苔絲的父母頭腦簡單,愛慕虛榮,極力慫恿女兒去認本家。無疑是害了兒女的原因之一,但它背後還有一個深刻的社會根源。其實,愛慕虛榮與英國人一直倡導崇尚的貴族血統不無關系。只要有貴族的血統,再窮也是高貴的,然而這又有什麼用?對這一點,哈代在小說中作了許多的暗示,一再諷刺。「德伯家的高貴的血統,沒有國王的財力作支持,一文不值。」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到,作家對崇尚貴族血統的迂腐觀念是持有強烈的反對的。
(4)個人性格上的不足。固然有社會的、經濟的、家庭的因素一步步把苔絲推向火坑,但她本人性格上屈從於父母的虛榮、屈從於宗教道德的偽善、屈從於社會陳規陋俗,也是一個因素。苔絲失身後,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心理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直到最後,她才徹底認清和覺醒,毅然作出反抗。假如她能夠像她的母親一樣頭腦簡單,萬事如煙雲,也許不會落得如此不幸的下場。
(九)小說的藝術特色
1、鄉土色彩濃厚。這是哈代小說最大的特點。作品中有大量的環境描寫,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當時的人物處境、心理與社會面貌融合在一起的。
(1)馬勒村:優美純朴的氣息,秋收時對機器收割的場面描寫,二者對比強烈,顯示了工業化正在向這個傳統鄉村一步步侵襲。亞雷所住別墅與周圍的景觀格格不入,突出他們是一個外來戶。
(2)純瑞脊:對傍晚的森林和大霧的描寫,預示著苔絲的不幸即將到來。
(3)塔布籬牛奶廠:豐裕的土地,溫潤的氣候,優美的山谷,反映了布蕾谷還不是一個完全被機器化侵襲的凈土。就是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裡,苔絲的找到了暫時的溫暖和安全,回到了從前無憂無慮的日子,試圖忘記恥辱。
(4)棱窟槐:冬天的寒冷艱辛,秋收時機器大面積收割的場面,苔絲不斷受到做工地小老闆的非禮,顯示了這里的鄉村經濟和道德良心已經被完全破壞,已經毫無優美寧靜的田園氣息,完全被無情的工業機器碾壓,冷酷的金錢關系取代。
哈代為什麼如此擅長環境描寫?據說,哈代的父親喜歡經常用望遠鏡眺望遠方,給兒子講述所見地形的情況、形成的原因等。他的這個嗜好完全遺傳給了哈代,成了哈代終生的習慣。鄉間的泥土、濃霧、山地、河谷、荒原、灌木林、樹木奇怪的形狀、小動物們、絞刑場面,都成了哈代觀察的對象。這種觀賞遠處的神秘和喜悅、情感體驗,不但成就了哈代的自然詩,而且讓他的小說成為區別於其它作家最大的一個特色。
哈代對自然的體悟極深,除了來自於長期的觀察外,我覺得,還與他的音樂愛好有關。讀他的作品,我們分明會感到,他筆下的每一片樹林,每一處草叢,每一團霧氣,每一線陽光,每一段河流,它們彷彿有生命的活物一樣在呼吸,在走動,在對話。當幸福來臨時讓人覺得那麼可愛親切,當悲劇來臨時又是如此的可怕陰慘怪異。這就是哈代的文字魅力。
此外,小說時還運用了大量的鄉間哩語、土話、傳說、富有迷信色彩的故事、諺語,進一步強化了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威塞克斯的風土人情。這也是體現鄉土文學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想想,魯迅筆下的故鄉魯鎮,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不是同樣不缺少這樣的元素?
2、結構清晰,語言親切生動,情節張馳有度。從哈代的文筆看,與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相比,同樣優美流暢精緻,但比後者更有力量,似法國作家福拜樓文風之冷艷客觀、觸目驚心。從反映的思想高度看,與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比,文字不那麼粗礪大氣,但思想深度絕不相差。在人物心理描寫上,非常貼切到位,有時候讓人覺得太過苛刻嚴酷,特別是融合了哈代最擅長的環境描寫後,更顯入心入骨,讓人時而輕松歡快,時而陰郁沉重,時而唏噓驚嘆,回味無窮。這就是我十分喜歡哈代小說的原因。
3、情節上設置了層層伏筆與懸念,引人入勝。小說里有大量前後呼應關照的線索,且一環緊扣一環,增加了讀者的興趣與探究心。不妨舉例如下:
(1)開場時交待,苔絲的父親嗜酒又害有心臟病,這為他後來的早世留下了伏筆。(2)牧師說出貴族血統的考證信息,也是為了引出後面苔絲的攀親。(3)克萊在五朔節與苔絲偶遇,為他們後來的重逢相愛留下了引子。(4)設計克萊的母親是繼母,也為後面克萊與苔絲中斷聯系,發生一系列不該發生的誤會與悲劇提供的解釋的依據。(5)克萊去巴西前,交待了他父親的地址,這為後來苔絲在困境中不得不屈辱向公婆求助埋下了伏筆,否則她怎麼能有勇氣?苔絲來到愛姆寺想求助於公婆,恰恰聽到了克萊幾個哥哥的對話,一下失去信心,回家的中途又恰恰遇到正在做巡迴佈道的亞雷,這為引出亞雷對苔絲的第二次糾纏欺壓留下的伏筆。(6)苔絲的父親去世,住房被收回,一家人不得不搬遷,暫時又沒有找到新房,這為亞雷再次得手留下可乘之機。這樣的安排不勝枚舉,可謂機巧精妙,匠心獨運,層層嵌套,有理有據,無懈可擊。這也是作家在結構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4、巧合、諷刺與象徵手法的運用。最接地氣的是情節上運用了大量的巧合、傳說、諺語、警語、諷刺,來突出人物的悲劇命運。在關健時刻,只是簡單的一句諺語,就讓我們感到顫栗不安,而不該發生的事情,偏偏發生了。
(1)當苔絲的母親想打發女兒去攀親時,酒館的一個村人提醒說:「太太,你可要小心,千萬別把發青的麥芽撒到地里!」事情卻正是如此,發青的麥芽怎能存活,結果苔絲攀親受辱回家。(2)亞雷第一次見到苔絲時,送了許多的玫瑰花,扎傷了苔絲的手,苔絲隱隱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然而,迫於家庭責任,她第二次去當養雞工,結果造成不幸,正應了那句警語:「美麗,是需要付出代價的」。(3)塔布籬牛奶廠,風光秀美宜人,讓苔絲初到就心情歡快起來,哈代卻提醒說:「凡是美麗的地方,就有嘶嘶的毒蛇出沒。」這毒蛇就是後面她意外遇到了克萊。(4)結婚前的一個晚上,苔絲把信偷偷塞到了克萊的門下,不想塞到了地毯下,讓她的秘密再次掩藏。第二天,悲劇馬上發生。(5)苔絲被捕之夜,正好躺在了英國最著名的巨石陣遺址,巨石陣原本是神廟的祭壇,而苔絲竟成了那不幸的祭物。這是多麼巨大的諷刺!在小說里,這樣的巧合與象徵同樣不可勝數。從中我們可以感到作家完成這部曠世名著的3年間,該是下了多麼大的心血!
5、悲劇色彩。哈代是一位公認的悲劇小說家,除了《德伯家的苔絲》,他的其它作品也幾乎全部以悲慘的結局收場。悲劇是什麼?魯迅解釋的非常直白,「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給別人看。」無疑,撕得越激烈兇猛、驚魂動魄,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哈代就是這樣的作家。他像一隻勤勞的蜜蜂、螞蟻,精心構建了一個一個美麗的家園;又像一隻耐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編織了一個精美的蛛網,為它遮風守護,怕它受雨挨淋。然而,他突然改變了主意,讓一場狂風襲來,暴雨侵過,那些個美好美麗的夢想瞬間化為烏有,這就是哈代。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精心編織的夢毀壞?我覺得,與那些令人歡快歡笑的作品比起來,悲劇更能引人珍惜、同情、深思。它是一種痛徹心肺的力量,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反思,一團催人奮進的烈火,也是一股無法言說的悲壯之美。這就是哈代作品的藝術魅力,也是讓一代代後人喜歡的核心原因。因此,哈代被譽為「英國小說里的莎士比亞」。
他的小說,似一首傷心憂郁的輓歌,展現了一位有情懷與良知的作家對民眾疾苦與社會的關注;他的小說,如一部盪氣回腸的長詩,熱情歌頌了苔絲一類美麗善良純朴的下層女性,在追求幸福自由的道路上,如何以不屈的生命縮放著人性的光輝;他的小說,又如一首驚心動魄的哀歌,為大英國帝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退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開始暗淡,發出了最無聲卻強大有力的悲嘆!
6、思考與假想
《德伯家的苔絲》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精緻、富有魅力、意義深遠的名著。它對於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人生、生活、生命、愛恨情仇,作了全面深刻的刻畫與描寫,也作了全面深刻的思考。除了上面討論的問題,讀過這部小說,我覺得,您可能還會在傷心悲憤之餘,生出許多其它的假想與思考來。現列於下面,供大家思辨回味。
(1)假如苔絲不聽父母的話,不去攀親,會怎麼樣?
(2)假如苔絲已經發現亞雷不是一個好人,第二次不答應去做養雞工,會怎麼樣?
(3)假如苔絲的孩子沒有死去,會怎麼樣?
(4)假如苔絲的信沒有塞在地毯下,克萊在去教堂成婚當天知道了秘密,會怎麼樣?
(5)當克萊首先交待自己在倫敦曾和一個女人同居過,苔絲以不原諒他而作要挾交換,會怎麼樣?
(6)假如苔絲聽從母親的告誡,不說出秘密,等結婚後再說,會怎麼樣?
(7)假如苔絲在愛姆寺為返回,見到了公婆,會怎麼樣?
(8)假如您是苔絲的公婆,明明知道兒子拋棄新婚妻子而去了巴西,這一年裡,是不是應該打聽或者說給予兒媳應有的照顧?
(9)假如苔絲不殺死亞雷,沒有被追捕,會怎麼樣?
(10)假如苔絲逃出了英國國境,會怎麼樣?
(11)也許有人會說,苔絲16歲那年中了亞雷的花言巧語,太無知不自持了。然而,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反問,假如是您家的16歲的女兒,您可以保證她不無知、能自持、能識破花言巧語?
諸如上述問題,如果您還會列出一長串,這會進一步說明哈代小說的藝術魅力和它留給我們的無盡的思考,不是嗎?
看過此書的人,除了悲痛流淚,剩下的就是引發的深深的思考。這就是一位貧窮的石匠的兒子,留給世人的財富。一部小說能夠觸及靈魂,讓讀者上升到思考人生與社會哲學層面,實在是讓人敬仰。
(十)譯者張谷若
一部外國文學作品既使本身很優秀,也需要有一個優秀的翻譯者,才能原滋原味的體現其神其韻其魅力。我十分喜歡張谷若的譯品,他於20世紀30年代成功的翻譯了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和《還鄉》,從而一舉成名,贏得「哈代專家」的美譽。據說,為了翻譯作品,他研閱了哈代的全部作品,了解了哈代生前的愛好和喜愛的書籍,還多次到哈代的家鄉考察,以體驗作家的生活與英國鄉村的文化習俗。從本書列出的眾多註解,即可看出譯者是下了精力和心血,無疑他是一個忠實的「哈代迷」。
張谷若(1903-1994),北京大學教授,煙台人,偉大的文學翻譯家。他一生從事英語言文學的教授和翻譯工作,以治學專注執著、做人正直厚朴而受人尊重。在翻譯領域成就卓越,譯有七部、約400萬言英國古典文學名著。他是我國老一輩的知名譯者、翻譯大家,語言簡潔大氣,譯風老道雋美,字里行間閃爍著厚德博學的氣息和人文情懷。
下面我們以《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兩段內容,作一展示,看看好的翻譯是如何讓人讀來津津有味、雋永無限、韻味無窮的。不好的翻譯又是如何讓人讀來乾乾巴巴、味如嚼蠟,甚至於讀不下去的。
例如:The rosy-cheeked, 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 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 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
「她們四個人,臉上紅撲撲,眼睛水汪汪,夏服輕飄飄,擠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鴿子,並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著非常迷人、非常可愛,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們端詳了一番,然後才走近前來」。
在這一段的翻譯中,張谷若採用摹狀的方式,生動地再現了四個年輕女孩的神態。「臉上紅撲撲,眼睛水汪汪,夏服輕飄飄」,這三個摹狀詞的使用,不僅將四位少女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讓人感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愉悅。 「臉上紅撲撲」形象地表達了少女的嬌羞之色;「眼睛水汪汪」清晰地展現了少女的溫柔之情;「夏服輕飄飄」生動的勾畫出少女的輕盈之態。因此,張谷若的譯文不僅有效地傳達了哈代語言音樂性的特點,還賦予譯語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使人獲得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審美感受。
又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 trees waters,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
「除此之外,他對於外界的暮暮與朝朝,子夜與亭午,水之浩盪,霧之迷濛,草之滋蔓與黃落,木之盛衰與枯榮,寂寂與悄悄,昏昏與暝暝,以及本來無生之物,卻能聽之有聲——所有這一切,從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點點,現在都有親切細致的認識。」
此句中,張谷若採用了整散句相結合的句式將之譯出。我們知道,整句具有結構整齊,音調和諧,表達順暢,語義鮮明的特徵;而散句的特點恰恰相反。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僅避免了表達上的單調和枯燥,還加強了表達的生動性。他的翻譯不僅體現了句式上的美學特徵,還再現了原著在繪畫視覺上的美學效果,如「水之浩盪,霧之迷濛,草之滋蔓與黃落,木之盛衰與枯榮」,如同一幅畫卷呈現在讀者面前。
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作者的原意和心思、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是很難譯的如此迷人生動,又富有哲理之美的。可惜,這位博學勤思的老專家已於1994年離世,但他留給我們的文字之美、文風之厚重,治學之嚴謹精神,是永遠沉浸在每一個讀者心底的。
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女兒張玲,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學者和作家。主要譯作(含與張揚合譯)有:《雙城記》、《呼嘯山莊》、《傲慢與偏見》、《卡斯特橋市長》、《哈代中短篇小說選》、《孤寂深淵》等。翻譯家張揚是她的丈夫。看到這樣的子承父業之家,我們能不為之高興嗎?
在此,讓我們向這個翻譯世家致謝,正因為有他們的辛勞與卓越,才讓東西方文學架起了一座互通互進之橋。再次提醒您,看西方名著時,一定要先看譯者是誰?好的翻譯會讓原作煜煜生輝,不好的翻譯可能讓你無法讀下去,更何求有美的享受?張谷若先生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是世面上最好最優的譯本。
據說,在哈代生活的年代,他家鄉的多塞特郡是英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人均壽命只有25歲。而哈代雖然出生時差點死去,一生孱弱多病,青年飽受磨難,直到晚年才成名,但他最終以88歲的高齡離世。也許,這就是上天給一位正直善良、心懷博大、本不該從事石匠工作的鄉土作家的最大福報!最後,讓我們再次向這位勤於鑽研、勇於思考、敢於向時代挑戰、富於深遠思想的作家致以最真誠的敬意。
時光真是令人悲傷。
它偷走一半,又讓一半存留。
於是,戰戰巍巍的黃昏之軀,
正搏動著一顆正午之心。
書籍《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著),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電影《德伯家的苔絲》(1979):娜塔莎•金斯基主演,法國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
系統文章: 《德伯家的苔絲》A
《德伯家的苔絲》B
《德伯家的苔絲》C
Ⅸ 德伯家的苔絲完整版電影
《德伯家的苔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BgP5uA_qGY16WLjPd0QxQ
五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一位為編寫新郡志而正在考察這一帶居民譜系的牧師告訴約翰·德北:他是該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後裔。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使這個貧窮的鄉村小販樂得手舞足蹈,他異想天開地要17歲的大女兒苔絲到附近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那裡去認「本家」,幻想藉此擺脫經濟上的困境。
實際上,德伯老太與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無淵源關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貸起家的暴發戶,從北方遷到這里,這個姓也是從博物館里找來的。苔絲到她家後,德伯老大的兒子埃里克見這個姑娘長得漂亮,便裝出一片好心,讓苔絲在他家養雞。三個月後,亞雷姦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