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費城故事電影為什麼選在費城
背景介紹。這個電影情節故事的主要原型有兩個人物:Geoffrey F. Bowers和Clarence B. Cain。巧合的是,兩個故事都發生在紐約(而不是費城),兩人生前的職業都是律師,都因為男同性戀和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被所在公司意外得知而被違法解僱。Bowers沒能等到法庭判決就抱憾而終,其家人在《費城故事》公映後起訴了導演和劇組並得到了賠償;Cain在得到公正判決後不久離世。(參考資料:Philadelphia (film)。)
而電影之所以沒有在原發生地紐約拍攝,而選擇在費城,並起名Philadelphia,是因為這個電影所象徵的法律意義。 費城是美國的歷史名城,《獨立宣言》在1776年於費城簽署。但同樣重要的是,1787年5月25日 - 9月17日的美國制憲會議,同樣在費城召開,美利堅合眾國最早的憲法在此頒布。美國憲法所代表的美國人民追求的自由平等團結,與電影《費城故事》消除對性取向和身患惡疾者的歧視的主題,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
眾所周知,無保護措施的男男同性性行為是艾滋病病毒傳播的溫床。男同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的艾滋爆發中一度走上風口浪尖,普通人群中歧視的聲音源源不斷(在《費》電影里法院門口遊行者的告示牌上可見一斑),而美國政府和疾控部門對這些不受待見的特殊群體更是採取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導致了艾滋病疫情通過血友病等受輸血者擴散至普通人群,疫情失控。 《費城故事》首映於1993年,當時的美國社會對同性戀和艾滋病患者仍然不夠寬容,《費城故事》這部電影被賦予「好萊塢第一次向艾滋病宣戰」的意義,並也因此獲得奧斯卡獎。其教育意義不僅對於當時的美國不言而喻,也對當今世界在不少國家依舊殘存的落後的性觀念和對艾滋病攜帶者的不公正對待有著重要指導作用。
⑵ 費城故事
剛看完電影《費城故事》,這么好的電影我竟然才看,幾大影帝的神級表演看著確實過癮。
這部電影是關於同性戀題材的。男主安迪是一名出色的律師,同時也是一名同性戀又不幸的染上了艾滋病。
安迪一直沒有公開自己是同性戀,患病後他的身份人盡皆知。他被律師事務所解僱,解僱的表面原因是說安迪業務能力不強,難以勝任這份工作,其實是律師事務所得知安迪同性戀加艾滋病想把他辭掉,完全是出自對同性戀的歧視和厭惡。
安迪在醫院檢查身體
上司下逐客令
安迪無辜被辭退,他決定找律師替自己打官司,他找到了米勒,米勒是他找的第九位律師,前幾個律師都拒絕接他的這個案子。
米勒再三猶豫,最後毅然接了安迪這個案子,他不能理解安迪的同性戀,但他想幫助安迪得到公平的待遇。
連續幾個月的開庭審理,米勒在法庭上為安迪精彩辯護。
法庭上最有力的證據是讓安迪脫掉上衣,看胸前的病變,這是最後取得庭審勝利的關鍵時刻。
官司耗時幾個月,拖得病體的安迪由於體力不支暈倒在法庭上
米勒繼續為安迪努力爭取勝利
官司最後打贏了,米勒露出微笑,這個勝利不僅僅屬於安迪一個人,更屬於千千萬萬受歧視的同性戀和艾滋病人。
庭審結束後,米勒去醫院看望安迪,這是兩人的最後一面。
安迪和愛人告別
安迪對愛人說:我准備好了。
安迪帶著微笑死去。
一部電影影響了當時許多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同性戀也好,異性戀也罷,都是個人的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願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情都能夠被溫柔善待。
⑶ 求一電影的名字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片名:肖申克的救贖
英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主演:蒂姆·鮑頓 Tim Borton
摩根·費曼 Morgan Freeman
鮑比·干頓 Bob Gunton
威廉·席德爾 William Sadler
類型:劇情
出品:華納電影公司
級別:R
上映:1995年4月
片長:142分鍾國家:美國語言:英語色彩:彩色
簡介
年輕的銀行家因被判決謀殺自己的妻子罪名成立,被送往美國的肖申克監獄終身監禁。他外表看似懦弱,但內心堅定,從進監獄的那天開始就決定一定要離開這里。
他在監獄里遇見了因失手殺人被判終身監禁的摩根·費曼,兩人很快成為好友。肖申克監獄是當時最黑暗的監獄,點獄長利用罪犯做苦役,為自己撈了不少好處。獄警對囚犯亂施刑罰,甚至將囚犯活活打死!
面對這樣的環境,他沒有自甘墮落,他辦監獄圖書室,為囚犯播放美妙的音樂,還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大家打點自己的財務。點獄長很快的發現了他的特長,讓他幫助自己清洗黑錢做假帳。
在監獄的黑暗生活里,他從未放棄過對自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對自己的救贖!幕後
蒂姆·鮑頓的出色表演很少看見,但幸好弗蘭克·德拉邦特選擇了他出演男主角,他的外形實在是太符合這個角色了。而演技明星摩根·費曼在該片里展示了他完美的演技,他出色的表演簡直是無懈可擊,讓人不得不為這位黑人影星鼓掌叫好!
無論是從編劇還是導演,以及每個演員的演出《肖申克的救贖》都絕對是90年代最好經典的影片之一!強烈推薦!
《阿甘正傳》與《肖申克的救贖》
1994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Get busy living or getbusy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第一:同湯姆漢克斯比起來,蒂姆·羅賓斯(TimRobbins)當時還是個小字輩。憑借著《費城故事》,漢克斯已經問鼎過奧斯卡,而且他也是好萊塢好男人的典型代表,沒有緋問,家庭和睦,樂善好施。不管他被那年的奧斯卡提名,他都會是最最熱門的候選人。而後者卻初出茅廬,影響不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現在已經極少演戲了,基本上都是當導演。而該片也是導演弗蘭克·達拉伯恩特(FrankDarabont)的處女作,奧斯卡很少把大將頒發給一個第一次執導筒的導演。弗蘭克·達拉伯恩特後來也與湯姆漢克斯一起合作拍攝了《GreenMils》。
第二:奧斯卡比較偏向於弱智人士,對現實主義題材往往重視不夠。《飛躍瘋人院》、《雨人》等等都是此類型影片,也都獲得大獎,美國人也常說,只要是跟傻子有關,就容易獲得奧斯卡。而好萊塢對現實主義的題材往往重視不夠,特別是那些揭露美國社會黑暗面的影片幾乎是絕少得獎,而《阿甘》則是把美國當代很多的重要事件都貫穿起來,並以一種很幽默的語氣調侃了一把,由此可見,《阿甘》獲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個奧斯卡小金人雖然很重要,但是奧斯卡歷來的傳統是比較重視商業影片,忽視文藝片,重視大牌演員和導演,忽視新人,所以他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在很多人看來,落敗的《肖申克的救贖》遠比《阿甘正傳》要來的深刻也更有回味的餘地,當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兩部電影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神似的男主角:我常常認為湯姆漢克斯與蒂姆羅賓斯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像,都屬於那種沉默深沉型的男人,一幅生就正派的臉,是那種讓女人覺得非常可靠有安全的感的男人,讓男人覺得是那種正直而又值得信賴的朋友,所以很容易博得觀眾的好感與信任。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出色的演技,都是那種只要在屏幕上出現,就一身是戲的演員。
探討人生的主旋律:這兩部影片都是在探討人生、人性以及社會。只不過一個充滿了陽光和希望,而另一個則是陰暗和壓抑,恰恰是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把這兩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較有了更多的意義。
不知道有沒有人把這兩部影片放在一起看過,我相信一個下午足夠了,一個人靜靜的看,我先看的《阿甘正傳》,後看的《肖申克的救贖》,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上。兩個男人不同的命運讓我們對生活和未來有了一種重新的認識,看《阿甘正傳》就好像在草地上曬太陽,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陽光讓我們體會到了活著的樂趣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這溫暖的陽光下,我們絕少能夠想到太陽落山後的黑暗與寒冷。
而《肖申克的救贖》就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一切,監獄中生活絕對沒有樂趣可言,更加談不上什麼希望。這時俺想到了新東方的校訓在絕望種尋找希望,這恰恰就是最難的,很少有人能夠在明知道沒有希望的狀態下還在尋找希望,我們常常能從年長的人口中聽到人啊!最好不要和命運抗爭,什麼是命運?那種努力是對生命的抗爭?誰都又說不清楚。當安迪戰勝命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勝利也許恰恰就是命運的一部分。
⑷ 電影《費城故事》:現在我們能諒解他了嗎
電影《費城故事》最動人的一場戲是安德魯手扶輸液架向他的辯護律師米勒講解歌劇《安德里亞·謝尼埃》。場景是夜晚時安德魯的家,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安德魯已經在慢慢處理自己的物件,他的家顯得那樣空曠,在暖色調的燈光輝映下,尤其凄楚。兩個人物,安德魯和米勒,一個氣息奄奄,一個鬥志昂揚,我想,觀眾此刻會回想起影片開始時他倆為建築工地的揚塵打嘴仗時各自的神情,一樣的咄咄逼人,一樣擁有長驅直入的氣勢。也就是一年有餘,身染艾滋病的安德魯已經行將就木,這也是米勒夜晚來到安德魯家裡的原因:他要爭取在安德魯的有生之年打贏這場官司。
沒錯,安德魯曾經是一個比米勒前途更加廣闊的律師。米勒?只是自己開業的律師而已,安德魯就不一樣了,是全美聞名的懷恩特·惠勒律師事務所的當紅律師,通過在高層面前陳述對高線公司訴訟案的觀點,我們知道他已經入了事務所合夥人的法眼。可惜,額頭的斑點泄露了安德魯不願意向事務所坦陳的秘密:他是一個同性戀者,且已經罹患艾滋病。
電影上映於1993年12月,彼時,人們對艾滋病還很無知明培悶於是就衍生了許多誤解。你看,當米勒得知安德魯是艾滋病患者在安德魯離開他的辦公室後,他不也盯視著那隻被安德魯握過的手好幾秒鍾嗎?還有那支被安德魯順手擺弄過得雪茄,他不也疑慮重重地想要丟棄嗎?不知道艾滋病的傳染途徑,於是,艾滋病就成了洪水猛獸,懷恩特·惠勒怎麼可能留任安德魯?「怎麼可能讓艾滋病人在我的事務所進進出出?」事務所只好設了個局,製造出安德魯工作失誤的假象解僱了他。
其實,當事者全都心知肚明,安德魯何以丟了工作。電影《費城故事》就是要將心知肚明的故事白紙黑字地寫在銀幕上,從而督促有關方面制定法條,讓最少數人的權利也不受傷害,哪怕他因為一次不謹慎的性生活而染上了惡疾。
一部20多年前的老片子了,當年看的時候沉醉與湯姆·漢克斯的演中謹技,瞧他,影片開始時炯炯的目光和影片結束前病入膏肓的纏綿,藉此贏得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再看,驚訝當年怎麼會漏掉這樣重要的一場戲?就是安德魯在幾近家徒四壁的家裡向米勒講解歌劇《安德里亞·謝尼埃》的那場戲。
此時,電影放到了一小時18分鍾。米勒問:「你還記得加入懷恩特·惠勒律師事務所的情形嗎?」
安德魯一向喜歡歌劇,加班時會聽,在醫院治療是會帶著耳機聽,即便是在趕他人生中最後一份訴訟狀時,聽的也是歌劇,所以,這時候背景音樂是蒼涼的女聲引吭低吟著,不足為怪。令人意外的是,安德魯答非所問起來。他沒有回答米勒的問題,而是或低沉有力,或氣若游絲,喘息著,磕巴著來了一大段旁白:這是我最喜歡的歌。是瑪麗亞·卡拉斯,劇目是《安德里亞·謝尼埃》,翁貝托·喬達諾作曲。這是瑪德蓮。她說,法國大革命時暴徒如何防火燒她的屋子,她的媽媽死了……因為救她。「看,撫育我的地方在燃燒。」你能聽出她聲音中的痛苦嗎?你能感覺到嗎,喬?現在是弦樂了,調子完全變了。音樂充滿了希望,還會再變,聽著……「我把痛苦帶給我愛的人。」哦,那是大提琴在獨奏!「在痛苦中,愛來到我處。」充滿和諧的聲音。它說,活下去,我就是生命。天堂就在你的眼中。在你周圍全部都是血和泥嗎?我是聖潔的,我是救贖,我是上帝……從天而降,要讓大地變成天堂。我就是愛!我就是愛。
安德魯,一個美國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憑借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律系,畢業以後順利進入知名的律師事務所,事業正行進在上升通道里。然而,與生俱來的不被社會包容的性取向讓這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即便是在春風得意的時候眼裡也有陰翳,一次不謹慎的性生活又讓自己染上激彎了艾滋病,在人生像雪崩一樣一瀉千里時,米勒的一句話當年的問話,逼出的豈止是答案!毋寧說是安德魯的懺悔和痛悔。為什麼是《安德里亞·謝尼埃》?此劇的作者翁貝托·喬達諾雖有像《安德里亞·謝尼埃》這樣的名劇做標簽,生前沒有獲得唐尼采蒂、普契尼那樣的名聲,身後也沒有像他們那樣成為人們口中的歌劇界巨子,其中的失落,就要爬上高峰卻中途跌落的安德魯,懂得。為什麼非要點明是瑪利亞·卡拉斯在歌唱?天生優伶瑪利亞·卡拉斯,一把好嗓子幫助她成為歌劇界一時無兩的巨星,豐沛的感情在令她於舞台上熠熠生輝的同時,下了舞台就屢屢受挫,所以,她的歌聲里總有一種「白頭宮女話當年」的凄涼。弦樂是溫柔鄉給人溫暖,而最接近人聲的大提琴,其實在這段歌劇里,大提琴獨奏的段落只有數秒鍾,但安德魯特別點出,為什麼?因為它能傾訴出的都是衷腸,哀傷的衷腸。至於為什麼是這個選段?曾經的貴族小姐瑪德琳,眼看著自己的家園在法國大革命中化為灰燼,人生已無可戀,決定頂替女犯和已被關入牢房的愛人安德里亞·謝尼埃一同赴死,「在你周圍全部都是血和泥嗎?我是聖潔的,我是救贖,我是上帝……從天而降,要讓大地變成天堂」,是決絕之下瑪德蓮不滅的希望。為什麼決絕?周圍都是血和泥,從社會精英到艾滋病患者,想必安德魯感受到了。至於「要讓大地變成天堂」,卑微到一個需要法庭為自己爭取權利的艾滋病患者,安德魯的願望也許就是像他這樣的人能夠得到諒解,能夠安然逝去,而不是在人們的鄙夷設置唾棄中離開這個世界。
但是很難。距離1993年又過去了23年,對艾滋病,我們能夠同情那位因輸血而感染的女士,卻不能諒解像安德魯因一次不潔性生活的感染者。不過,安德魯向米勒講解《安德里亞·謝尼埃》的這場戲,從此會深深楔入我的記憶,一想起,安德魯祈願的樣子就會在眼前晃來晃去。
⑸ 費城故事簡介。
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是1940年由導演喬治·丘克執導的經典喜劇。改編自百老匯的舞台劇。由詹姆斯·史都華、凱瑟琳·赫本、卡萊·葛倫聯合主演。《費城故事》是有關三角戀愛、離婚又復合的喜劇電影,在1930至1940年代,這是非常典型且受歡迎的影劇題材。然而此片之所以在當代及後世都被認為是傑作主要原因,在於導演、編劇、3位男女主角、2位男女配角的整體表現傑出,劇中人物的心理、彼此之間的互動,刻劃得細膩且傳神。
⑹ 以著名地點為背景的電影
《安陽嬰兒》;《洛城機密》;《巴黎戀人》;《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北京雜種》;《重慶森林》;《香港製造》;《西雅圖夜未眠》;《紐約黑幫》;《霧都孤兒》;《柏林蒼穹下》;《迷失東京》;《巴黎你好》;《可可西里》;《肖申克的救贖》;《斷背山》;《卡薩布蘭卡》;《盧安達飯店》;《硫磺島來信》;《費城故事》
⑺ 找好電影
the piano 鋼琴別戀
1900傳奇
指匠情挑
低俗小說
兩桿大煙槍
海豚灣
謎一樣的雙眼
Ma mère 我的母親
入殮師
聞香識女人
大魚
兩小無猜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死神的精度
天堂電影院
楚門的世界
暖暖內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