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堂之日》是不是泰倫斯·馬力克導演的一部經典之作
人無完人。面對貧困的生活窘境,如同奴隸般艱辛的活著,無意中閃現出一線生機,被金錢所誘惑後以魔鬼的姿態策劃出一個驚天陰謀,直到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才有了天使般的動容,但一切都已為時已晚。面對情感的背叛,深陷嫉妒與怨恨的深淵中,從一個溫文爾雅的天使瞬間變成了沖動而瘋狂的魔鬼。在《天堂之日》中讓我瞧見了天使與魔鬼的微妙之差,人事無絕對,可想而知人的復雜性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單純與簡單。
為了避嫌情侶比爾與愛比以兄妹相稱帶著年幼的妹妹來到了南方。隨後到了一個農場里日復一日的收麥子。誰知帥氣而多金的農場主人愛上了迷人的愛比,就在工作的最後一天,農場主人向愛比示愛並希望她留下來。得知農場主人時日不多的比爾與愛比於是策劃了一個以色作為誘餌以便獲得遺產的陰謀。但一年過後,農場主人不但沒有死去,反而還知道了兄妹間不同尋常的情感,無意的火災過後一切都毀於了一旦,只留下了一個令人唏噓的結局。
全片下來有種很壓抑的沉悶感。影片一開始隨著一張張黑白照片的展現,就已經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氛圍基調,從照片中人們的面部特寫中可以看出生活在當時社會背景的人們是何等的凄涼與卑賤,彷彿從他們陰沉的眼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對於現有生活抱怨與無奈。以如此蕭條的社會格局最為背景,對後來比爾與愛比財迷心竅的行為奠定了基礎,也更加貼近實際生活,為他們的動機留下了一個充分的誘因。
❷ 天堂之日 拍攝手法
在他們的電影中,燈光和場面調度(Mise-en-scène)的結合程度讓燈光成為了場面調度的一部分。這種視覺和燈光上的高度整合總是能引導我,而這種藝術偏好也把我引向Terrence Malick和他的作品──《天堂之日》。
當製片人Harold和Bert Schneider第一次就《天堂之日》聯系我時,我要求看一看Malick之前的電影《惡土》(BADLANDS)。在看過之後,我立即意識到我可以和這個導演建立一種獨特而富有成效的合作關系。之後我又了解到Terry非常欽佩我在《野孩子》 (L'ENFANT SAUVAGE)中的工作,雖然那是部黑白片,但與同樣是時代劇( period movie )的《天堂之日》頗有相似之處。事實上,正是因為這部 Francois Truffaut的電影,Malick才想到要找我來拍《天堂之日》。
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導演和攝影師之間的溝通常常會因為導演不理解電影攝影要求的技術細節而產生混淆和誤會。但和Terry一起工作,這樣的事絕不會發生。他總是准確的了解我在攝影上的偏好和說明。並且他不但允許我做一個我想做很久的嘗試──在拍攝時代劇時使用比老派做法少得多的人工照明(多數時候我完全不用)──實際上他更是在逼我這樣做。這種創造性的支持令我個人十分興奮,更直接拔升了我的工作水準。
我們的創作主要的堅持就是簡單的攝影:清理掉近期電影中的人工照明。我們參考了默片時代的電影(Griffith,Chaplin等人的作品),當時的攝影師對自然光有著基礎而獨到的運用。
盡可能的運用自然光意味著在拍白天的室內場景時只使用窗戶透進來的光,就像偉大的荷蘭畫家Johann Vermeer的畫。拍攝夜晚的室內戲時只用單一的合理光源( justifiable source)來做有限的照明,例如手提燈、蠟燭、或電燈泡。
因此,《天堂之日》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向有聲片誕生之前的影像工作者致敬,向我喜愛的粗糙質感致敬,向缺少人工精緻和光澤致敬。
電影藝術──膠片的影像展現──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變得非常成熟而復雜。作為一個影迷,我喜歡那些電影的攝影,尤其是早期的有聲片,但那並不是我自己想尋求的風格。
我所拍攝的全部電影,靈感都來著那些偉大的畫家。而拍攝《天堂之日》這部電影,主要影響我的是美國畫家,比如Andrew Wyeth和Edward Hopper。
此外,作為一個卓為了解藝術的人,Terry Malick也是一個經典硬照的收集者。他收集的一些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攝影集成為了我們設計服裝和感知那個時代氣氛的指南。
最後,我們考慮到這些照片的影響力,決定把他們放到片頭部分,作為觀眾對影片的第一印象,以此來建立影片中那個時代的氣氛和感覺。
Bill Weber剪輯了這些片段,片頭的那些照片,伴隨著充滿畫面感的古典旋律,緩慢而又庄嚴的,斷奏而猶如顫音一般,一張接一張的呈現在觀眾眼前。
為了尋找這部特別的電影的布局和風格,當我踏上加拿大的外景地後,最先考慮的,就是在本片中如何使用自然光。
在法洗衣粉放在紅國,因為有厚厚的雲層覆蓋在天空上,陽光十分的柔和細膩,因此在拍攝外景時十分輕松,你不需要為拍攝不同角度的鏡頭的(光的)連戲做任何調整。
而在北美,空氣更通透,陽光的質感就更硬一些。但使用逆光拍攝人物時,在膠片里他的臉就會被籠罩在一片陰影里。
通常情況下,在拍攝白天的外景時人們會用反光或者人工照明(比如弧光燈(arc light))來進行補光,減少陰影,降低畫面的反差。
但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我和Malick都覺得不要跟從舊的拍攝方法,不用燈,更多的以陰影部位作為曝游標准進行拍攝。這會讓天空過曝掉,使得藍天不那麼藍。Terry很喜歡這種效果。
Malick和Truffaut一樣,追隨當下消色的風潮,藍天會讓他們很困擾。因為藍天讓風景變得如同明信片,像是低俗的旅遊宣傳廣告。
直接對逆光時的陰影部位進行曝光會讓天空過曝,缺少色彩。如果使用弧光燈或反光板補光的話則會讓整個畫面變得很平(flat),沒有重點,而且視覺上也很無趣。
我決定棄用所有的反光和人工照明,然後分別對天空和陰影進行測光,根據兩者的光差折中進行曝光,結果就是人的面孔會有一點點曝光不足,而天空會有一點點過曝,讓天空不會太藍,但又不會變成死白。
但令我吃驚的是,這個創新的決定成了攝制組的同事們爭論的主要焦點。
身為歐洲攝影師為(好萊塢)片廠大製作影片工作的境況,使我不能自主挑選願為我工作的技工。相反,本片的技工由製片人指定招募。除了極少數特例外,整個攝制組都是由典型的好萊塢老技工組成。
這些人已經習慣了圓滑矯飾(polished)的打光和攝影方式。對他們來說人臉絕不應該被籠罩在陰影中,而天空應當永遠是蔚藍色。我發現當我走上拍攝現場時,弧光燈早已就位並為每場戲做好了准備。而我的工作變成了削減照明,也就是說,把虛假、傳統的照明燈具移走。
我看得出,攝制組人員對我們為本片使用的創新手法十分不滿,有些人開始公開批評我們對工作毫無頭緒,不夠「專業」。在這些時候,為了表示出善意,我們會為一個鏡頭分別拍兩條,一條使用弧光燈,另一條則不使用。之後,我們邀請了那些質疑者觀看毛它都區別其它片素材(rushes)以比較效果,並給出評論。
隨著拍攝的深入,這種創意上的矛盾也愈發激烈。幸運的是Malick不僅對我支持,而且比我更加勇敢。在拍攝一些場景時,我最初認為有必要用塑料泡沫板將日光反射至演員臉上以減小反差,而Malick則請求我不使用反光板。
由於我們能即時看到毛它都區別其它片素材,發現拍攝效果明顯有利於對故事的視覺表現,我們也變得越來越大膽,不斷減少人工照明,追求粗糙、自然的影像質感。一些工作人員開始理解我們的追求,並漸漸參與到創作中。其他人則從未理解。
❸ 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戰爭片,又名「紅色警戒線」的影片是什麼
中文名:紅色警戒線
英文名:Thin Red Line
導演:泰倫馬立克
Terrence Malick
演員:西恩潘
Sean Penn
約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安得烈布勞迪
Adrien Brody
吉姆卡維佐
Jim Caviezel
班卓別林
Ben Chaplin
上映:1998/12/25(USA)
出品:二十世紀福斯
本片獲7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音樂等多項提名。
簡 介:
深刻感受與感動的一部戰爭鉅片
士兵們在戰火中所必須肩負的使命感和承受的苦楚皆在「紅色警戒」片中刻劃的淋漓盡致。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是一部描述美國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戰役期間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戰爭故事。在這次大規模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查爾斯連隊因設法要從日本人手中奪回名為210號的陣地,全連從登陸開始到持續數月精疲力盡的斯殺與流血,從叢林中巡邏偵察到夜宿野地和傷躺醫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後的離去,皆被深刻且真實地在片中描繪出來。
這種生命與共同仇敵所產生出的情感對這一連士兵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奪回陣地的喜悅。在「紅」片中演活了劇中士兵角色,包括了飾演士官長威爾士的西恩潘(Sean Penn),他飾演一位沈默而憤世的殺敵高手。上尉布格由艾理斯寇迪(Elias Koteas)所飾演。心地善良的他終於以身為軍人的使命感而減輕了他為戰爭而沾滿血腥所產生的罪惡感。偉特(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飾),飾演一位出生在肯塔基州的理想主義者。在重新加入查爾斯連不久後又臨陣脫逃。貝爾(班卓別林Ben Chaplin飾),他深愛著妻子卻又擔心妻子在分開期間投入他人懷抱。上校托爾(尼克諾特Nick Nolte飾),一位野心勃勃的領導者。他下達命令要奪回210號陣地,縱使要犧牲無以數計的士兵性命或是整個查爾斯炮兵連也在所不惜。
由鳳凰影片(Phoenix Picture)出品,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發行。大導演泰倫馬立克(Terrence Malick)是根據詹姆士瓊斯(James Jones)的小說改編成劇本而拍攝完成的一部令人可歌可泣的戰爭鉅片,並包括了羅白邁克蓋士勒(Robert Michael Geisler),約翰羅伯杜(John Roberdeau)和葛藍修爾(Grant Hill)等三人的聯合製片,喬治史蒂文二世(George StevensJr.)的執行製作及及漢斯赤默(Hans Zimmer)的配樂。
泰倫馬立克導演曾經執導過「Badlands」和「Days of Heaven」(天堂之日)兩部巨作。而「Days of Heaven」更讓他獲得了紐約影評人、國家影評人和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大獎。在闊別了這么多年後,終於在今年初又可欣賞到他的最新力作─紅色警戒。
❹ 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怎麼樣
從謊言走進的愛情,這是一個為求安逸生活的無奈謊言,神傷的是看似完美的謊言卻生變故,真正的愛上原來這么簡單,農場主也沒有預想的結果,所以故事進入到了迷離。影片的最後當然是悲傷逆流成河,我想,這樣對誰都有好處,愛情里,沒有對與錯,只有愛與不愛了。小女孩點出本片的主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人的性格中都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拉回電影,醉了蝴蝶的秋天美,微風吹過的金濤麥浪,一片花潮,青... []
❺ 推薦幾部適合電影學院本科生看的電影
1.[聖女貞德蒙難記]
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編劇:卡爾·西奧多·德萊葉/Joseph Delteil
主演:瑪利亞·法奧康涅蒂/安托南·阿爾托/André Berley
類型:劇情/傳記/歷史/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1928-10-25
片長:110 分鍾/ France: 88 分鍾(1952 re-release) / USA: 114 分鍾 / 82 分鍾(restored DVD version) (24 fps) / Denmark: 96 分鍾
又名:聖女貞德 / 聖女貞德的激情 / 聖女貞德受難記 /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❻ 這是理查基爾的哪部電影
這是理查基爾的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影片講述一位大學教授收養了一隻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後的每天,八公早上將教授送到車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辭世,再也沒有回到車站,然而八公在之後的9年時間里依然每天按時在車站等待,直到最後死去。
❼ 二十五部不能染色的經典電影
《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
《警網鐵金剛》Bullitt(1968)
《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
《舞女》Dance, Girl, Dance(1940)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
《花園一瞥》Glimpse of the Garden(1957)
《大飯店》Grand Hotel(1932)
《身處之地》The House I Live In(1945)
《孤獨之地》In a Lonely Place(1950)
《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
《大人物》Mighty Like a Moose(1926)
《不夜城》The Naked City(1948)
《揚帆》Now, Voyager(1942)
《俄克拉荷馬》Oklahoma!(1955)
《我們的日子》Our Day(1938)
《佩吉》Peege(1972)
《波利的私生活》The Sex Life of the Polyp(1928)
《強壯的人》The Strong Man(1926)
《三隻小豬》Three Little Pigs(1933)
《大衛》Tolable David(1921)
《風笛手的兒子》Tom, Tom the Pipers Son(1969-71)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
《女人》The Women(1939)
《呼嘯山莊》Wuthering border=1 Heights(1939)
❽ 特倫斯·馬立克的導演生涯
泰倫斯·馬利克在1969年獲得美國電影音樂學院的藝術創作碩士之後開始拍攝電影,首部作品是《Lanton Mills》。他也因這部作品與傑克·尼克遜與麥克·麥佛伊(Mike Medavoy)互相認識。
在擔任編劇及劇本醫生(script doctor)之後,他開始拍攝電影《窮山惡水》(Badlands)與《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窮山惡水》入圍1項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而《天堂之日》則入圍4項奧斯卡獎(最後獲得1項),泰倫斯·馬利克則以此片獲得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這2部作品都被認為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在拍攝完《天堂之日》後,泰倫斯·馬利克搬到法國,並且在螢光幕前消失20年之久。直到他於1998年拍攝《紅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並因此入圍7項奧斯卡獎,雖然最後沒有贏得任何一個獎。
原本泰倫斯·馬利克的第4部劇情長片被認為將會是切·格瓦拉的傳記電影,並且創作電影劇本。不過後來這個 案子卻是由史蒂芬·索德柏來執行。泰倫斯·馬利克則選擇拍攝《決戰新世界》(The New World),他在1970 年代末就已經完成這部電影的劇本。描述詹姆士城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 of Jamestown)與寶嘉康蒂之間的愛情故事。《決戰新世界》於2005年12月25日上映,後來並入圍1項奧斯卡獎。
泰倫斯·馬利克也編寫許多著名的劇本,包括《雙雄妙計闖三關》(Pocket Money、1972年)及《大火球》(Great Balls Of Fire、1989年)與《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1971年)的草稿。
先前曾經傳出泰倫斯·馬利克可能會改編美國作家渥克·柏西(Walker Percy)的著作《熱愛電影的人》(The Moviegoer),2006年5月也有他將改編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麥田捕手》的傳聞,雖然最後都沒有得到證實。
泰倫斯·馬利克的第五部作品《生命之樹》(Tree of Life)因對生命這一永恆話題的高度詮釋,斬獲了第六十四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通過泰倫斯·馬利克的塑造,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的殘忍以及靈魂的優雅,不僅左右個體與家庭,同樣包括廣義的所有生命。
❾ 美國的一部電影全都是在黃昏時拍的是那部
《移魂都市》(Dark City)是亞歷克斯·普羅亞斯執導的一部科幻懸疑電影,盧夫斯·塞維爾、威廉·赫特、詹妮弗·康納利等主演,於1998年2月在美國上映。[1][2]
影片講述了主角約翰在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生活的城市實際上被外星人所控制後盡力追查真相的故事。[3]
❿ 天堂之日電影
[迅雷下載www.99b.Cc]天堂之日BD中英雙字1280x720高清版.rm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