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電影《社交網路》的一些問題
《社交網路》是一部講述慾望和人性的電影,電影中有很多的細節,影片結尾和影片開頭是相互呼應的。影片開始Mark的女友說他是混蛋,而在片尾,Mark的律師卻說,你不是一個混蛋,你只是在邁向一個混蛋的路上。而Facebook眾所周知是一個交友網站,而Mark在影片開始也說過我不需要朋友,在這個地方有明顯的諷刺意味,而此時的Mark已經感覺自己眾叛親離,備嘗的孤單。她刷新其前女友的Facebook頁面有兩層含義:①他成功了,成為一個全球最年輕的富翁,連他前女友也注冊了。②他失敗了,他沒有朋友,無論他怎麼刷新頁面,也沒等到他前女友加他為好朋友。大衛·芬奇用一個具象化的細節,在影片的最後一刻彰顯其主題。 至於現實生活中的Mark,你可以到網上查查他的資料,這是根據一部小說改編,小說必定加入了一些杜撰的東西,一半真,一半假,僅此而已。實際上的Mark是一個比較開朗的人,不像電影中傑西·艾森伯格演的那麼的深沉,他同時也有一個華裔女友。有人也稱其為「Facebook的野史」。總之,這的確是2010年最好看的片子。(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⑵ 電影《社交網路》給人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我覺得最深的感受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努力不見得能逾越某些鴻溝。
為什麼混蛋可以成功?因為成功是講實力,不是比道德。 這是看完本部電影的第一感受,《社交網路》的內容雖然比較極客,但只要稍微用點心看,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對互聯網感興趣的人,會從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另外一種,因為沒有技術背景而對技術很崇拜的人。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⑶ 社交網路電影深度解析
社交網路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到心驚肉跳的是:男主角身上的那種偏執和恐懼,自卑與委屈,是每一個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
電影為我們塑造了三個不同的角色:引誘者(肖恩帕克)、受害者(愛德華薩弗林)、背叛者(馬克扎克伯格)。
這三個人物關系,暗合了所有這一類黑暗系故事的經典架構:原本左右搖擺的主人公,受到了魔鬼的引誘,背叛了親友,走向黑暗。
當然,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討論馬克到底是不是一個壞蛋,或許他是一個不近人情的理想主義者,或許他只是太在意自己的事業而忽視了友情……這一切都可以討論。
但,這種討論不會讓你產生一種頭皮發麻的感覺。所以,電影並未試圖搞清楚這個問題,電影只想說一件事情:馬克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對他人感受毫不在意,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⑷ 《社交網路》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社交網路》是由鬼才導演大衛·芬奇所拍攝的一部劇情片,故事原型是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講述一個不受歡迎的理工男,創作出了深受歡迎的一個網站。故事情節中後段講的是一個兄弟反目的故事,由不算是好夥伴的人變成了法庭上的對手,為了爭奪股權而互相撕。實際上,在情節之下,故事講述了兩個問題,一是人處於一個關系網中,誰都逃脫不掉;二是人在關系網中是身不由己的。第二點是故事核心要講述的一個當代社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這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社會吞噬人性,但我們又無法逃脫。
⑸ 如何評價大衛·芬奇導演的電影《社交網路》
大衛芬奇的電影多以陰郁、哀傷作為影片基調,並且藉助燈光營造這種低沉的氣氛。大衛芬奇是廣告導演出身,從電影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鏡頭美學的講究,《社交網路》運鏡流暢並且快速,採用非線性敘事的手法與段落間的快速交叉剪輯和多人物視點的敘事手法進行情節構造(《搏擊俱樂部》里也有這種快速交叉剪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影片的影片的緊張感和懸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