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主題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主題

發布時間:2022-07-31 15:57:02

① 拯救大兵瑞恩 主題是何

米勒的確是個好隊長,除了他的指揮能力之外,他堅韌不拔,無所畏懼的性格特徵也令人贊嘆,不到最後一刻決不罷休,即使明知是徒勞的。最後在橋上,他身中數彈,卻仍然坐在地上拿著手槍打坦克。那個喜歡祈禱的神槍手傑克遜,在塔頂為了掩護戰友連發8槍後,被地上的裝甲車一炮轟得粉身碎骨,就在敵人開炮前,他還大聲向身邊的戰友喊「趴下!」,還有那個膽小鬼厄本,第一次看的時候一直對他帶著鄙視的成分,眼睜睜看著敵人在自己面前用刀子殺死了戰友,手中有槍卻不敢還擊,但這次看過卻對他改變了看法。他的內心是善良的,即使到了最後,他鼓起勇氣,抓住了一排德國人,也只殺了其中那個奪去了戰友生命的傢伙,為戰友報了仇。然而,最大的感觸是,為了拯救那個瑞恩,8個人的搜尋小隊有六個人失去了生命,包括米勒隊長。這值得嗎。。。。。。
最後,從米勒隊長臨終前靠著沙包坐在橋上,緊緊握著瑞恩的手緩慢而艱難地對他說:「詹姆斯……別辜負……別辜負大家……」到以及後來活下來的老年瑞恩帶著家人來到墓地,獨自一人坐在米勒墳上的十字架前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樣地說「今天我的家人也來了,他們想跟我來。說真的,我不知道到這里來會有什麼感受,我每天都想著,當日你在橋上說的話,我盡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這已經足夠,希望這至少讓你覺得……我沒有辜負……你們為我所做的一切……」在這個世界上,重要的東西有很多,如果你丟失了最珍貴的東西(不管它是什麼),你會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找回它嗎?甚至包括你的生命?我想我會願意。。。
這部影片的特點是沒有突出的英雄主義,就是真實的反應人性,有很多典型形象,隨然這些形象都有欠缺。

②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拯救大兵瑞恩》

這部影片不是完全的只是宣揚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而是讓人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浩劫。《拯救大兵瑞恩》以二戰反法西斯同盟軍登入法國諾曼底海岸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為背景,派出小隊尋找,一名叫瑞恩的傘兵為劇情主線,經歷重重挫折,終於找到大兵完成任務。

1)影片主要講述的則是在二戰中前線組織一支八人的小隊在槍林彈雨,人海茫茫中尋找不知生死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僅僅是這八個人,就要不顧生死,不畏艱難,只為了尋找失蹤的戰友,只為了將其救回。並且,《拯救大兵瑞恩》也被譽為最能夠反應二戰時期的戰爭電影,其電影中渲染的氣氛也是最能讓人產生共鳴的。電影中逼真的畫面,應景的配樂,任何一處所表達出來的方式都讓人覺得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③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我記著是講述的八個人尋找瑞恩。《拯救大兵瑞恩》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憑借這部電影獲得了眾多大獎。《拯救大兵瑞恩》真實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同時反映了在戰爭中軍官、士兵的心理和抉擇,同時還有人性的光輝。盡管這部電影上映至今已經有20年啦,但是每當回看這部電影依然會被震撼,我想這就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應該給人的感覺吧。


《拯救大兵瑞恩》中,製作人員的藝術創造是有價值的,因為觀眾、評論家,都一致認為這部電影具有深遠的文化、歷史和美學意義。

④ 拯救大兵瑞恩經典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電影描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戰死。

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該片採用紀錄片的形式來呈現當時戰爭的悲壯、恐怖及殘酷,這種形式下所拍攝的戰爭場面更具真實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的戰爭片,成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極具寓意性的經典之作。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真實還原了當時慘烈的戰爭場面,就連那些真正經歷過二戰的美國老兵也認同它的逼真性,該影片被稱為史上最真實戰爭影片。

⑤ 拯救大兵瑞恩的簡介

鏈接: https://pan..com/s/1FI0d-7YZyfcGCdmlDhnPnA

提取碼: kf3g
《拯救大兵瑞恩》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戰爭片,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8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描述了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⑥ 從視聽主題敘事等角度分析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閱讀全文

與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