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篇一千五百字的,電影《撞車》分析,字數要夠,百度的也行,關鍵是字數
下面是分析
這部電影的結構非常復雜,由多條線索,互相交叉、分離,形成一種網狀結構。我們要想看懂這部電影的情節,必須具備高超的記憶力和人物的識別能力。但是,我要說的是,即使你能夠看懂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也未必能夠理解這部電影所要表現的最深層的主題思想。這篇影評是為那些能夠看懂這部電影情節的人而寫的。
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主要揭露了美國的種族矛盾,認為這部電影主要表達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實際上,所謂的「種族矛盾」只不過是這部電影的表象。
這部電影揭露了一個人的「成見」是如何影響他做出錯誤的行為。你如果仔細觀看這部電影,會發現電影中的每個人對他人都「心懷成見」。
那位白人警探因為其父親看病困難的原因,對黑人「心懷成見」,所以非常歧視黑人。
那位黑人導演因為白人警探騷擾他的妻子,因此對Jingcha「心懷成見」,與其他Jingcha發生沖突。
另一位本來沒有「成見」的白人警探在調節沖突時,與那位黑人導演發生矛盾,從而對「黑人」產生了「成見」,最後因為誤會槍殺了另一位黑人。
一位白人女士因為遭到兩位黑人的搶劫,因此開始對「非白人」產生了「成見」,從而厭惡她的女傭。
這種「成見」不僅僅發生在不同種族之間,在同一種族之內,也會出現「成見」。
那位黑人警探因為對他的黑人弟弟「心懷成見」,因此雖然知道他的下落,但依然不去把他找回來。
那麼人類的「成見」是從哪裡來的呢?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為了追求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喜歡給事物進行分類,把復雜的事物放到一個個框框里,以方便我們快速地應對各種復雜的問題。這種「成見」本來沒有錯,但是它一旦與我們的「自私」(「自我中心主義」)、慾望、情感沖動(恐懼、憤怒)結合在一起,就會化為「執念」(佛家又稱為「魔障」),阻礙我們去發現「真相」,從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就像那位雜貨店老闆對修鎖匠充滿「成見」,這種「成見」與「憤怒的情感」相結合,化為「執念」,就使他做出了錯誤的行為。
此外,別人也會利用你的「執念」,滿足他的利益。比如,別人利用那位黑人警探對他弟弟的「執念」,讓他銷毀證據,陷害他人。
再如別人利用那位黑人導演的「執念」,讓那位黑人演員改變台詞。
因此唯有破除「執念」,才能使我們得到心靈的安寧。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破除「執念」呢?
首先,我們應該降低我們的慾望,保持冷靜,不讓沖動的情感來干擾我們。
其次,我們要有「愛」,只有「愛」能夠化解我們的「自私」(自我中心主義)。例如那位白人警探因為拯救了那位黑人女性,領悟到,在「愛」面前,我們都是同一種族——人類。
最後,我們需要一個時機,讓「真相」暴露在我們面前,消除我們的「成見」。例如當那位白人女性摔傷了腿以後,她才發現真正關心她的人卻是她最討厭的非白人女傭。再如,那位被騷擾的黑人女性在車禍中,被那位白人警探救了以後,才知道那位白人警探並不完全是一個「壞人」。
這種消除「成見」的時機,往往可能是一次「危機」,人類往往在「危機」中才能表現出自己的本性,「真相」也因此浮出水面。
當然發現「真相」還需要我們那破除「成見」的「智慧」,單單靠「危機」,很危險的。比如那位差點遭到射殺的小女孩。
這個下面是參考資料
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一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一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注別人,更不要說另一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里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一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一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一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一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你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傢伙為什麼開槍;你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那個導演停車;你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一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游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里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一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餘,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製片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注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一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扎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一個大雜燴,這部電影里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一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一下一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里的人物,每個人都像一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一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里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一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一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一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扎,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一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裡。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一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一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裡,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麼,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麼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你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准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准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裡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你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你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你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一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准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洩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一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一樣在城市裡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一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一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掌控一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凌弱、遷怒他人、宣洩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一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一直以為它將會導向一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一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一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里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一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一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一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一百八十度逆轉讓一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洩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一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一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鍾,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
⑵ 求美國影片電影沖撞的網址及觀後感
電驢下載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127110/
影評:
《撞車》:站在善惡間,我一度迷失了
文:米新磊
一般來說,安逸的生活會讓人遲鈍,會讓人只知道享受,所以會有「居安思危」這個詞閃現出來警示我們。
同樣的道理,永遠的生活在天真的美好中,陶醉在幻想的完美中,也會不自覺的對現實的醜陋產生抗體。可拒絕接受就能代表它不存在嗎?
前些天看到一句讓我心驚的話:無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我突然瘋狂的想觸摸更多的真理了,不管它是善是惡,不管它是否殘酷的讓人心驚。我可不想當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完整的活過。
前些天看了一部讓我心驚的電影:撞車。我突然惶恐的不知所措了,因為我發現當自己真正站在善與惡的中間時,竟一度迷失了。人性的天平,究竟傾向哪一邊多一點呢?
看完影片我腦中浮現了另一部結構手法極及其相似的電影――《木蘭花》,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既深受好評的《不羈夜》之後推出的又一部佳作。湯姆•克魯斯在本片中也奉獻了演繹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為他贏得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如果要論區別,最顯著的就是《木蘭花》里有著很多超現實主義的表現,而本片卻是實實在在的寫實路線。
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故事發生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
瑞恩,一個中年巡警,我可以看得出他臉上的焦慮和無奈,因為父親的疾病得不到合理得治療而在深夜無助得呻吟,因為那個黑人秘書一次次的無禮拒絕。這一切都讓我的心底泛上絲絲的同情和憐憫。可這些細微的感覺立即就被接踵而至的情景完全抹殺:瑞恩在晚上巡邏的時候,攔下一輛黑人夫婦駕駛的汽車,並因莫須有的原因對女士進行強行搜身,當他的手在她身上上下撫動的時候,當女士和她怯懦的丈夫眼睛裡都噙滿淚水的時候,我的心情已經抽離震驚,轉向憤怒了。從見證他所作所為的年輕同事漢森當時疑惑和震驚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同樣的信息:眼前的這個警察,已經因為他的劣跡,被我們本能的劃到了惡人的一邊。這是無可避免的,即使他面對父親時的眼神再無辜也無濟於事。
漢森出場時的凌然正氣已經給了我們很大的好感,他因為這件事而主動要求調走的請求則更堅定了我們的看法,這才是我們心中那個正義的警察形象,這才是真正的善意的化身。臨走道別前,瑞恩握住漢森的手說了一句話:「等到你多干幾年吧!你以為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根本不知道。」
我不以為然,漢森同樣不以為然,一句威脅的話而已。當時我真的以為,那隻是威脅而已。
遭到侵犯的黑人夫婦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妻子無法忍受作為一個知名導演的丈夫在那一刻讓人絕望的怯懦,而丈夫也因為這件事使尊嚴遭到了巨大的打擊,這是作為一個男人最嚴重的尊嚴,這讓他覺得幾近崩潰。
一切沖突都是矛盾爆發的契機,體會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影片為什麼叫「撞車」了,英文名crash直譯應該是沖撞,墜毀的意思。這里有個隱語,當那些存在於人生的矛盾積累到無法掩蓋時,它就會借著看似偶然的沖突肆意宣洩出來。
一對黑人小偷,整天滿口仁義道德,做的卻全是雞鳴狗盜的活。這次他們瞄準的對象,竟然是他們自己的同胞,一個黑人。不幸的是,這個黑人情緒低落,自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正沉浸在無邊的痛苦之中。沒錯,他正是那個導演。積聚在心口的痛苦無法排遣時,這兩個小偷卻來搶劫。這讓他找到了瘋狂的理由,他感到怒火中燒,他想爆發,沖破一切怯懦和羞恥。他的失常的舉動嚇壞了小偷,也讓到場的警察感到威脅,還好,冷靜的漢森及時趕到了現場,只有他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黑人導演的沖動的情緒。控制了現場,也就等於挽救了一條生命。黑人導演還沒有完全消除內心無能的虛弱,他還含著淚不斷的重復:「你們到底要我做什麼?」但漢森已經因為成功的處理了這件事而隱隱感到自豪,因為他感覺到了自身背負的重大責任。更重要的是,比起瑞恩來,他是個好警察!
生活往往在你最自以為是的時候發生逆轉,讓你不知道做何反應,應該詫異還是應該震驚。
瑞恩巡邏的時候發現一起車禍,車主奄奄一息車子瀕臨爆炸。他死命的鑽進車里要把受傷的車主救出來。可車主看到他的面孔時卻驚恐的拚命抵抗:「為什麼是你,我不要是你?!」車主正是被他強行搜身的黑人導演的妻子!這時候瑞恩的反應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個已經被我主觀的定義為壞人的警察不顧一切的在爆炸的一剎那把她從車里拉了出來,在爆炸的轟鳴聲中他把驚魂甫定驚惶失措的她緊緊摟在懷里。被人摻扶著漸漸遠去的黑人妻子轉過頭看了瑞恩,眼神里滿是復雜的感情:是感激,還是些許迷惑。那一刻,我也是同樣的感受,這到底是為什麼,前後他的反差讓我感到無所適從,就好像剛剛認定的真理又被一個極有理由的論據給推翻了一般。然而,這只是剛剛開始。
下班歸家中的漢森,在路邊接了一個搭車的黑人―――那兩個打劫的黑人小偷之一,當然漢森並不知道這一點。黑人因為他的熱心而感激,卻沒想到因為打趣惹怒的漢森。漢森警告似的掏出手槍。車里發出了「砰」的一聲悶響。雖然我既不願意看到這是事實,但它卻就這樣發生了。漢森不敢相信自己剛才做的一切,被他失手打死的黑人手裡攥著的不是槍,只是一個小雕刻而已。他慌亂之極語無倫次,片刻之後把屍體扔到了車外並燒掉了車子。殊不知我的內心也在這里劇烈的翻騰,這簡直是一種顛覆。這是那個正氣凌然的漢森嗎?是那個面對瑞恩的醜行要求調離的漢森嗎?是那個冷靜坦然臨危不懼的漢森嗎?難道人性的弱點都無一例外的會在極度恐懼和困難面前無限放大而顯的如此卑污齷齪嗎?如果瑞恩的反差僅是讓我無所適從的話,漢森的所為就讓我徹底迷失了,究竟什麼才是對的,什麼能是好的,什麼又是人性呢?
這個故事中的人都無一例外的在進行著善與惡的角色轉換。
本來耿直的偵探因為想知道失蹤弟弟的下落而做了一次偽證,可當他最終找到弟弟時卻只是在路邊的一具屍體,那個被漢森失手殺死的小偷!
落魄的店鋪老闆因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鋪被洗劫一空。絕望的他拿起手槍去找與此事完全無關僅是因為與他發生了口角的鎖匠丹尼爾復仇。
地位顯赫的地區檢查官的妻子簡向來仇視黑人。在她意外跌落樓梯後卻發現她20年的好友只顧著玩樂,唯一留在身邊悉心照顧她的是她一直漠視的黑人保姆。
角色在不斷的變換著,內心在不停的左右搖擺著,疑問在無限的放散擴大。難道沒有一些不會變的東西嗎?我知道沒有人能做到盡善或者盡惡,可在這之間,沒有一些信念會讓我感到平衡嗎?
深夜,鎖匠丹尼爾來到小女兒的房間。女兒的床上沒有人,丹尼爾撥開床單看了看床下,一雙純凈的眼睛看著他。
「你好嗎?」
「好」
「被什麼東西嚇著了嗎?壁櫥裡面沒有怪獸的,我討厭怪獸」
「我聽到了槍聲……」
「好吧,你知道嗎?我五歲的時候,仙女飛來我的房間。他給我一件隱身斗篷,子彈穿不透它的。仙女告訴我,當你的女兒5歲的時候就把這件斗篷傳給她。現在,我就把它給你穿上!你想要嗎?」
女兒點點頭。
丹尼爾鄭重其事的把那件「隱形斗篷」穿在了女兒身上。
「現在你什麼都不用怕了!」
女兒親了親爸爸,安心的睡了。臉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樣。
翌日,落魄的店鋪的老闆找到了丹尼爾家,他的手上拿著一把槍,他的眼睛裡冒出的是絕望的瘋狂的復仇的火焰。他用槍指著驚惶失措的丹尼爾,丹尼爾卻大叫著不讓屋裡的小女兒出來。站在門口的小女兒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驚恐的說了一句話:天哪,爸爸沒穿隱身斗篷。接著,不顧一切的沖出了門外。就在她撲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槍聲響了。
讓我覺得心臟隨著狠狠的震動了一下。
曾經讓我覺得無法接受的槍聲有很多次,《死亡詩社》里尼爾自殺的那聲槍響,《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瑪打傷警察的那聲槍響,本片里漢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聲槍響。因為我知道槍聲緊接著意味著什麼,雖然我極不希望它發生,但那種緊接而來的死亡的冗長卻每次都讓我窒息。
此刻,我屏著呼吸,等待著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覺。
丹尼爾瘋狂了,他痛苦的吼叫。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店鋪的老闆面對著眼前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顫動,卻無法說出話來。
「沒事了,爸爸。我會保護你的」這時候小女兒喃喃的話語像奇跡一樣的出現了,丹尼爾急切的翻開女兒的衣服,竟毫發無傷。我沒有等到讓我窒息的一刻,卻等來了讓我的淚水奪眶而出的一句話。
「這件斗篷真好!」女兒趴在爸爸肩上說道。
我無可抑止的哭了,完全無法抑止。我記得全場看到小女兒安然無恙這一幕時爆發的是一股善意和驚喜的笑聲,而在黑暗中我的淚水卻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讓自己哭出來,再渴望流出的淚都要咽回肚子里去。「這件斗篷真好!」孩子無辜的純真的說出的這句話卻把我的堅持摧毀的無影無蹤。小女孩聖潔的像個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槍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彈不是真的這件事,這已經不重要了。此刻,店鋪老闆緩緩的向自己的女兒訴說著今天發生的事,臉上充盈的是滿足和嚮往的笑容。
「你知道嗎?在她活過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靜的沒有一絲波瀾。好像人人都在這部電影之中掙扎著,為自己內心的潛規則掙扎,為自己的搖擺不定在掙扎,為自己的迷失而掙扎。可這一刻我卻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確實是個天使,是我們所有人的天使,她永遠站在所有人的心頭,讓那些幻想著極端人生的人,在經歷挫折困苦後,回歸到人性的平衡中來。
2005.11.20
本文刊載於《明星·南腔北調》雜志 2006年3月號
⑶ 電影《crash》取材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什麼事件
《crash》取材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問題日益加強
當時的美國,到處充滿了恐懼,總統習慣用恐懼來控制他的人民,媒體則喜歡用恐懼來應付大眾。導演創作和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尋有關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話題,讓人們重新去認識已被歪曲了的恐懼定義,再次用心去觀察我們的世界。導演和編劇並無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麼爭端,只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出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工具,它能夠讓觀眾體味到陌生人的心路歷程。她希望觀眾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並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民眾去分享你們的愛心
⑷ 電影 crash為什麼叫crash
crash 應該是撞車的意思 我個人感覺就像是撞車一樣,人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行,種種不確定又把我們聯繫到了一起 電影講的也是大致這個意思
⑸ 關於《撞車》(Crash)的幾個問題
雖然看到這些問題也很煩躁,但還是回答一下吧……
1. 伊朗老頭(也就是所謂波斯人,他們很不願意被人認為是「阿拉伯人」,影片里也有反映)會英語,只是有口音,和他家裡人說波斯語。他並不需要女兒翻譯,只是他總在懷疑別人騙他,他女兒是徹底融入美國社會的人,所以總在調節他和其他人的關系。
2. 黑人警察的媽媽是精神有問題——要是這都有疑問,說明你有問題……
3. 黑人警察總在和別人保持距離(心理學上叫「防禦」),不太願意別人知道太多他的事……
4. 我看不出來瑞安會「嫉妒」湯米……為什麼嫉妒??
5. 湯米接受了中尉的建議,以自己經常放屁的理由換了搭檔,片中還有同事在對講機里模仿放屁的聲音取笑他的情節。
6. 其他警察首先不想讓瑞安死——救人要救最容易救的,這是常識——記著別忘了!
7. 被撞的亞洲人雖然被黑人稱為「China-man(中國佬)(這是對華裔侮辱性的稱謂)」,但他們是韓國人。他對她老婆說把錢取出來,因為作為一個蛇頭,已經把那些偷渡客帶進美國了,錢已經歸他們了。
8. 黑人媽媽說:「我知道是誰殺了他,就是你。我讓你找他,你總是很忙,就是不把他找回來……」明白了?當然她精神有問題。最後,那個黑人警察的感受?天哪!如果你都不能體會到他的感受,你看這部電影幹嘛?看看三槍就夠了吧……
最後想說:你能對這部電影感興趣,提出這么多問題,說明你還有救,但從你問的這些問題中,我覺得這部電影超出了你的觀賞能力。
⑹ 關於電影《撞車》的影評 以及反映出的美國文化
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沒那麼好地表達能力,所以只能復制幾篇給你,希望能幫你,給不給分無所謂,反正不是我原創的
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一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一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注別人,更不要說另一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里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一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一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一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一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你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傢伙為什麼開槍;你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那個導演停車;你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一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游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里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一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餘,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製片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注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一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扎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之一: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一個大雜燴,這部電影里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一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一下一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里的人物,每個人都像一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一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里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一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一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一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扎,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一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裡。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一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一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裡,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麼,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麼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你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准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准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裡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你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你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你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一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准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洩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一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一樣在城市裡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一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一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掌控一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凌弱、遷怒他人、宣洩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一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一直以為它將會導向一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一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一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里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一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一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一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一百八十度逆轉讓一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洩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一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一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鍾,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
⑺ 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什麼意思
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在短短的36個小時內,一場意外的車禍把事件前後生活在洛杉磯素昧平生的一群人推入了多米諾式的情緒深淵中……
地區檢察官(布蘭登•費舍爾飾)與嬌慣的妻子簡(桑德拉•布洛克飾)被兩個黑人小伙兒用槍指著頭,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搶走自己心愛的SUV座駕。回到家之後,余驚未消的里克和簡又僱用了墨西哥鎖匠丹尼爾,為他們家所有的門換上新鎖,以免再遭遇到被竊被劫之類的恐怖經歷,但當簡無意中瞥見丹尼爾的文身時,她斷定丹尼爾也是黑社會分子,會私配許多的鑰匙賣給同夥,實際上,丹尼爾只是在勤勞努力地生活著,有著可愛漂亮的妻女……白人巡警瑞恩(馬特•狄龍飾)希望能夠為久病的父親尋求到更好的醫療救助,但HMO機構負責相關事宜的黑人職員卻辦事拖沓,以至瑞恩的父親遲遲無法得到適合的醫生的診療。隨後,內心不快而又有些種族傾向的瑞恩在處理交通堵塞的時候,把心中的怨氣通通發泄在一對兒黑人夫婦的身上,而這對兒黑人夫婦——身為電視導演的卡梅隆和克里斯汀(桑迪•紐頓飾)一直沒弄清自己到底違章在哪兒,克里斯汀委屈地認為卡梅隆不愛她,因為愛她就應該保護她,不應該在警察莫名的盤查面前顯得那麼懦弱,而卡梅隆也是一肚子委屈……黑人刑警格拉罕姆家中有著一個癮君子的媽媽和一個竊車賊的弟弟,家裡煩心事不斷的他近日又接手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負責調查一起白人警員槍擊黑人警員的案件……
就像暴躁的簡喊道的那樣:「我一直很憤怒,但卻不知為什麼」,躑躅於種族、階級、生活、命運漩渦之中的人們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憤怒的理由,平靜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下始終煨燉著不幸與沖撞。[轉]
------------------------------------------------------------------------------------------------
整個電影講述的是「撞車」,我認為翻譯成「矛盾」「沖撞」更為合適,也許中文片名這么翻譯是取其喻意。
為父親病情而郁悶的警察瑞恩,將怒火發泄到一對黑人夫婦身上,最終他卻在交通事故中救了自己曾經侮辱過的黑人婦女。
一心想當好警察的瑞恩的同伴,看不慣瑞恩侮辱黑人婦女的做法,離開瑞恩卻遭受誤解。他成功處理了電視導演的卡梅隆和竊車賊的事故,原因就是他知道電視導演的卡梅隆是個好人,但影片最終他卻誤殺了黑人刑警格拉罕姆苦苦找尋的弟弟。
修瑣匠為波斯人修鎖,發生爭執最終導致門沒修好。導致波斯人的商店被砸,波斯父親買了一把手槍找修瑣匠算帳,結果一槍打在修瑣匠女兒身上。奇怪的是,修瑣女兒安然無恙。波斯父親這才發現,其實好好的活著比什麼都好,卻不知道是他的女兒買的是發令槍的無頭子彈。
每天都叫囂的檢查官的妻子總是找借口找保姆的察,一次受傷之後才發現保姆其實是她做好的朋友。
黑人刑警格拉罕姆是個正義的執法者,卻最終選擇幫自己弟弟洗清犯罪檔案而放棄了自己堅持的正義,但是幾個小時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弟弟慘死在槍下。自己一直來想做個好兒子,最終被母親無情的心靈鞭撻。
無可救葯的過度敏感的反種族主義竊車賊,最終被電視導演罵得在公交車上思索自己的生活,最終浪子回頭,做了好事之後,發現原來做好事這么愉快。
……
電影的最後,一起交通事故(也許這也是電影中文名字的含義)之後,CRASH又開始了,煩躁,吵鬧……鏡頭越來越高,轉了一圈之後,遠處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暗示CRASH無處不在,發生在每一個角落,每個人身上。
------------------------------------------------------------------------------------------
人生之中,紛雜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如何處理各種矛盾,如何有效的溝通誤解,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成為現在人迫切要解決的困惑。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社會各階層的碰撞,都成為CRASH的矛盾,成為現代人埋在心理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引起社會的混亂。到了我們反思自己的時候了,是不是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你我都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安靜和溫馨?看完這部電影,你也許會有所反思。
⑻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CRASH講的是什麼意思呀
就如同片名:沖撞
涉及美國社會的各方面沖突和社會不公正
比如種族歧視和貧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