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800字觀後感電影《哈姆雷特》有感
眾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亞在劇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哈姆雷特是怎樣一個形象呢?先簡單描繪一下劇情。劇中丹麥王子為父復仇的故事取材於公元1200年的丹麥史,莎士比亞的復仇劇在眾多的改編中推陳出新,成為戲劇史的一大奇觀。劇本開始是丹麥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新國王克勞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殺兄之暴行,奪取王位,霸佔王後,並企圖置哈姆雷特於死地。克勞狄斯是一個自私陰險的傢伙,許多人從惡如流,王後禁不住情慾的誘惑委身於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為新國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趨炎附勢,為了保護個人的既得利益,變得圓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由原來是「快樂王子」變成「憂郁王子」,嚴酷的現實擊敗了他昔日的夢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親靈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凶就是他的叔父,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但由於他的猶豫不決和骨子裡的軟弱,使得復仇計劃一再拖延。最後,終於在比劍的時候手刃仇人,而自己也倒了下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在1601年完成的作品,當時正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初,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關注「人」這一大背景下,莎士比亞創作出這樣一部劇本,表現出理想與現實背後的隱患,《哈姆雷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參照,正是這樣,一個藝術人物開始登上世界文學舞台。
哈姆雷特說: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惡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這些意象象徵性地告訴我們,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卻活著,世界變成冷酷的世界,變成一個顛倒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的哈姆雷特卻是一個處於理想於現實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個人文主義者。這些觀點和眾多學者是一致的,我以為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悲劇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點。
哈姆雷特不具備一個王子,未來國王的氣度和膽略。哈姆雷特在復仇中一再拖延,錯過許多良機,比如在克勞狄斯懺悔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機會把罪惡的國王殺死,而他卻以為克勞狄斯是在向神懺悔,這個時候殺死他不仁慈,會受到神的責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卻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斷和缺乏勇氣。一個王者通常是不講游戲規則的,哈姆雷特為他所具的人文氣質所害,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哈姆雷特是一個偏激和悲觀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後來越來越游離於為父復的責任和重新奪取王位的社會責任。在現實的壓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殺「早早脫身而去」,「誰願意負著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後不僅要墜入一片虛無的世界,而且靈魂有不得安寧,他在心頭又升起對死亡的恐懼。在這樣的想法下人就顯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滿了悲觀的情緒。
哈姆雷特的內心充滿矛盾和斗爭。從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這種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這種心理使得復仇成為泡影。這種矛盾心理讓他猶豫和悲觀,在一次次機會面前,讀者比他還著急。
雖然是以悲劇結尾,但我以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經完成,他可以走了。在最後克勞狄斯設下詭計,企圖通過比劍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卻殺死了和他比劍之人,並在其臨死之前得知劍上有毒,拿起劍來結束了惡魔的生命。這一次,他沒有憂郁,沒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親眼看到了仇敵的死亡。我以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猶豫,悲觀和偏激,而在臨死的時候,他卻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轉變,揣著一個真正王子的夢去了。
哈姆雷特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形象,四百年來任人評說。莎士比亞通過內心沖突個劇情沖突把一個人物推上世界文學舞台,一直受觀眾和讀者的喜愛,言之不盡。在世界文學史上,哈姆雷特這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在人們心裡,已經不朽了。
B. 《哈姆雷特》的影評
整部劇在台詞方面精緻而細膩,耐人回味,人物和劇本的結合非常融洽,不刻意的同時,表現力也極強。
看了書,再來這部電影。突然覺得它的結尾也並不那麼悲傷了。劇情不用多說,之所以說這部悲劇沒有悲傷至極,是因為在畫面的生動闡釋之下,讓我們看到了各種選擇。克勞迪斯選擇弒兄篡位,即使有悔過之心卻仍然功利至上;橋特魯德雖然在片中表現出極大的反差,但在最後仍然遵循了自己母愛的本能而喝下毒酒;奧利菲婭在深受重重打擊之後精神錯亂,但在無盡的思念和不停的歌聲中,她的死亡如同鮮花凋零一般在水流中充滿唯美的色彩;雷歐提斯由於被仇恨充斥,在無理性的選擇中遭到利用,使得自己也一並摧毀;而王子哈姆雷特,看盡了人間冷暖,由快樂而瞬間落入沉鬱,但當他得知真相後,他沒有讓自己同母親一樣,理所應當的接受眼前的局面,最終選擇不去苟延存活,而去抗爭。我想,即使王子的結局逃不開死亡,但他選擇死亡的方式仍然要比前者值得萬倍,他的選擇,無疑代表著剎那光華的綻放。
之所以會說「從容燃燒」,是在於不論是劇中的王子哈姆雷特,還是現實中的我們,在考慮這句已被運用廣泛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者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的同時,更要去多想想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一個選擇,這便是: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C. 怎樣理解哈姆雷特的主題
或許你可以從電影中王子的表演中獲得啟發,得到靈感。
也可以從其創作背景去推斷,注意戲劇中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他們會對你理解產生幫助。
D. 影片《獅子王》和《哈姆雷特》,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在哈姆雷特里,前國王並不是被哈姆雷特害死的.而某些程度上,木法莎是被辛巴害死的. 哈姆雷特裡面,前王後(即哈姆雷特的母親)在前國王死後一個月便於新國王(輩分上來說是她的小叔)結婚了.
哈姆雷特在生死問題上的疑惑也預示著他在未來復仇行動上的猶豫不決,放過了一個輕而易舉的復仇機會。
那僅僅因為在復仇祈禱的時候,殺死他有可能使他進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這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他對人生無法解答的根本問題哲理的思考,這個問題可以說對整個人類,都具有普遍的意義
E. 哈姆雷特主要內容講述了什麼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國一位年輕有為的王子,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對人類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學習,國內傳來噩耗,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哈姆雷特回國奔喪,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見到了父親的鬼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自己被害的經過:克勞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園里午睡時,把致命的毒草汁滴進了他的耳朵,並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無數皰疹,最後奪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兒子為他報仇,但不許傷害他的母親,要讓她受到良心的責備。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後,精神恍惚,他整天穿著黑色的喪服,一心想著復仇。一天,他去見自己的戀人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他又想求愛又想復仇,行為怪誕。奧菲利婭把王子的情況告訴了首相,首相又報告了克勞斯迪。克勞斯迪雖然不知道老國王鬼魂出現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試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復仇,一方面又礙於母親的面子,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非常苦惱。哈姆雷特決定要證實克勞斯迪的罪行,正好這時宮中來了一個戲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戲,內容是一個維也納的公爵被他的一個近親在花園里毒死,不久這個兇手還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戲演時,他在旁邊注意觀察克勞斯迪,見克勞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離去。哈姆雷特確認了父親鬼魂的話,決定復仇。一天,克勞斯迪獨自一人的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可又覺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後會進入天堂結果罷手。克勞斯迪派王後勸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克勞斯迪以首相的兒子要復仇為由,要將哈姆雷特送往英國,准備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克勞斯迪的詭計,中途返回丹麥。當時,奧菲利婭受刺激發瘋,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國時,正趕上她的葬禮。克勞斯迪挑撥奧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斗,並在暗中准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會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後非常高興,端起原准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後又擊中了對方。王後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用最後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了毒發自亡。
電影《夜宴》就這一個套路
F. 為什麼哈姆雷特這么經典哈姆雷特這部作品(不是電影),好在哪裡,求高手做一下評析,最好能有1000字...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觀的文武全才,是朵舉世矚目的嬌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開明君主的典範。在他身上,寄託著國家與民族復興的希望,體現出資產階級對統一國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徵。
⑴ 憂郁
A.憂郁之源----理想破滅
一系列傷天害理的事變突然發生,打破了他關於人生、世界、愛情、友誼、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義的幻想。
人類,並不美好,下賤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對他阿諛逢迎,"如今誠實的人,一萬個人中也沒有一個! " 為了篡權,弟弟居然暗殺自己的哥哥 ---- "人,不過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間,是長滿惡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監獄,而丹麥,又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愛情,也不堅貞,父王死去不到兩個月,母親的孝鞋還沒有穿舊,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鑽進亂倫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會比這悲哀得長久些吧?
友誼,也不可靠,一個個好友,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來窺視行蹤;就連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覺成為篡權者的工具。
縱目四望,奸王邪惡、群臣昏聵、朝廷腐敗、上層墮落,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
理想破滅,使他承受不了這超負荷的壓力,陷入於精神危機,產生了憂郁。
B.憂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 ---- 他以哲學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現實,深揭被掩蓋著的社會罪惡,使其憂郁積重難返。
繼續探索 ---- 他在精神危機里繼續進行精神探索,又發現更新,更嚴重的社會罪惡,這些新的罪惡又帶來他憂郁的進一步升級,達到常人達不到的深度與廣度。
C.憂郁之久
憂郁 ---- 貫穿劇目的始終。
從他穿著喪服登場,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裝瘋,到戲中作戲,到後宮勸母,到海上窺奸,到墓場葬禮,到宮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後毀滅,憂郁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因而, 沒有憂郁,也就沒有哈姆雷特。
⑵猶豫
A.猶豫原因
敵強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確的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過於懸殊。
整個時代已經顛倒混亂, 而拯救者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於自己,這樣,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深知這場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危險性,導致他行動的猶豫。
任務艱巨----既要為父報仇,又要扭轉乾坤,一身二任。
這種獨扭乾坤的重任與勢孤力單的矛盾,只能產生"難扭乾坤"的哀嘆: 一個任務尚且力不從心,何況兩個?這就帶來他行動的雙重猶豫。
B.猶豫表現
拙於行動 ---- 他是哲學家而不是實幹家,他敏於思索而拙於行動,他在沒有切實可行、十拿九穩的辦法之前,只會冥思苦想,他從思考到行動需要一個比常人更為復雜的過程。
不知如何行動 ---- 他決心行動而又不知如何行動,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個殺掉奸王的機會,克牢狄斯在祈禱,只需抽刀一擊,就能為父報仇,然而,靈魂進入天堂還是滾入地獄的無用考慮又使他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C.猶豫結果
等待時機,而時機不來,一旦到來,又坐失良機;幻想行動,卻一拖再拖,空有報國之心,而無匡世之策,只落得個苦悶彷徨,憂郁猶豫。
結果,行動的猶豫,導致了他的毀滅。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義:
哈姆雷特的毀滅, 向我們揭示了人文主義的時代悲劇。
客觀上,階級力量對比的懸殊,敵強我弱;
主觀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憂郁、猶豫等弱點。
因而他的毀滅,不只是個人的原因,而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者不可超越的歷史局限性所導致的。
主要人物:克勞狄斯、奧菲利婭
4、反映的16世紀末英國現實:動盪不安、危機四伏的國家;惡人當道、陰謀成風的朝庭;奸詐殘暴、荒淫奢侈的統治者。――英國現實中存在的美好理想與丑惡現實之間的矛盾,號召人們為重整乾坤而斗爭。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復雜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過於內向,過於審慎,;加上勢單力薄的處境,造成行動上的延宕。有行動的決心,而且不斷督促自己,但最後只能與敵人同歸於盡。
6、悲劇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點,也有罪惡勢力過於強大的客觀原因,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個性格復雜的,發展變化的形象。其次,在發展中,內外雙重矛盾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演變過程,用獨白和旁白表現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現思考、認識與自責、懷疑。
8、克勞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殘忍,陰謀家的野心和陰險,集封建統治者和資產階級陰謀家於一身,代表文藝復興新舊交替時期的所有罪惡。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認為應該有正當的名分,必須讓克的罪行得到證實並當眾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動能否起到懲罰罪惡,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的特點,性格發展的階段性,延宕問題,精神分析學解釋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藝術特點:情節的生動豐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廣闊的社會背景,多種藝術成分的融合。
G. 《哈姆雷特》這部劇表演的內容是什麼呢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後來看了電影,不知為何只對美麗的奧菲利亞感興趣。她有一頭金色的長發,從鬢角兩側向上分別攪成兩個麻花辮,垂在耳後,她長的美如天仙,有著一張最純潔的臉,和最燦爛善良的笑容。在之後的很多年裡,年輕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長長的頭發,在耳側攪成兩個麻花辮。
再後來,看了一幅油畫,奧菲利亞落水時,她巨大的裙裾和著鮮花野草樹枝托著她,像小船一樣悠悠的飄向遠方,飄向再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可愛的奧菲利亞,還張著她美麗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著歌,從容,從容的赴天國。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著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致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說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里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著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裡,男人們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無忌憚!
H. 《哈姆雷特》電影與原著有什麼區別,至少找出三處
顯然電影與原著在故事情節的講述上順序不同,
對羅森格蘭茲和吉爾鄧思屯的筆墨輕重不一:電影對這兩個哈姆萊特的大學同學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貫穿始終,而原著只是廖廖幾筆
對主題把握不同:電影側重於對命運這一主題的闡述,而原著則不同,對於主題並不十分明顯
I. 哈姆雷特,好在哪
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對於世界各地的觀眾來說可謂人盡皆知。一個取材於丹麥1200年歷史中一個片段的復仇故事卻成為了後世無數文藝作品靈感的來源:無論是美國迪斯尼的動畫電影《獅子王》,還是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最為為人詬病的古裝巨制《夜宴》都取材於此,更不要說不勝枚舉的同名翻拍電影,最為國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被錯翻譯成《王子復仇記》了,在那個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它給國人帶來了豐富的養分。另外還有話劇等等藝術表現形式,就連筆者上學期間話劇社團的活動,《哈姆雷特》一直都是首選。可以說《哈姆雷特》這部戲劇是我們探索如長河般的人類戲劇史,無法繞開的一座奇觀。
而這部名劇最為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形象,我覺得只有主人公哈姆雷特了。首先要指出的是哈姆雷特這個人物與其他的戲劇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對於古典時期戲劇,總是感覺人物的塑造上過於單一,特別的臉譜化,對於人物的理解都是單一的,表現手法上的匱乏難以創造出令人影響深刻的藝術形象。而哈姆雷特卻不是這樣的,在觀眾的眼中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彷徨,有掙扎,有苦痛。讓人有一種「遠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這樣豐滿的藝術形象在之前的戲劇作品中是不多見的,這個人物所承載的信息和意義,值得細細的品讀和挖掘,又因為解讀者背景的不同,對於哈姆雷特這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有著各種各樣,不盡相同的解讀。就像那句話說的,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從幾段劇中哈姆雷特精彩的內心獨白來分析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第一段內心獨白,通過「父王慘死、母親改嫁、王位丟失」這三重打擊下的哈姆雷特向我們坦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之後,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曾經過著令人艷羨生活的快樂王子希望用自殺的方式來了結自己的生命,可是又因為自己篤信的基督教禁止自殺而作罷,他的悲觀的情緒不光來自父親的離去,也不是僅是母親改嫁,而是這些打擊讓他對自己的對於世界的看法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充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情懷的王子,認為世界是美好的,人類是了不起的傑作,這就是他對於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但是這一連串的突發事件的打壓之下,他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陳腐而無聊,是一個到處都長滿了惡草的荒蕪不治的花園。而之後他與他的同學的談話,關於世界是一所大監獄,而丹麥是最壞的一間牢房。這樣以偏概全的世界觀,讓我們由此可以感覺到年輕的王子哈姆雷特性格上的一個特點,就是敏感,這樣的敏感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上天賜予的禮物,而對於一位復仇的王子來說,就是一個會影響最後故事發展走向的因素。而本段還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警句就是那句:「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圍繞這句已經被引用過無數次的名言,如果深入的探討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了,但是筆者不希望在談論相關議題,而是應該把側重點放在我們的哈姆雷特身上。
而在這之後,與父親的鬼魂見了面,父親告訴了哈姆雷特事情的真相。哈姆雷特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慘死的父親報仇。可是一句:「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讓我感覺這位王子沒有為了報仇而報仇,而是把這個混亂時代要加以整理。他不光要報仇還要改造外部世界,他的主要的任務是重整乾坤。如詩人般敏感的王子意識到自己要對抗的不只是那個殺害自己父親、霸佔他母親、奪走王位的叔叔,而是一個腐朽的國家體系、陳舊制度。也因如此他感覺這一切是多麼的無望。「倒霉的我」這樣的無奈感嘆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脆弱。這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但是卻可以表現出對於自己任務的沉重化理解而帶來的一種無奈和畏怯。這是一種無奈的軟弱,他雖然善於思考,但是在我看來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自尋煩惱,他的敏感造就了他的脆弱。
剛才我們談到,哈姆雷特十分的聰明且善於思考,他的思考遠遠多於他的行動,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行動,如名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的那段獨白,我總是感覺這和他的復仇沒有一點關系,而且這樣復雜的哲學問題,應該怎樣解釋,我說不清楚,他在那樣的時代又能夠得到什麼結果呢?筆者此刻想起了一句歌詞「是誰出的題那麼的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這裡面的糾結我體會到了,而哈姆雷特呢?他渴望死亡將他從現實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因為我們脆弱的王子一個人無法承擔那種本身應當屬於一個階級的重整乾坤的重任,而且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他希望死亡可以成為自己的出路,可是他又不敢去嘗試,因為他不知道是不是死後就不再有煩惱,而這思考本身就一直在給我們可憐的王子增添煩惱的砝碼,有著煩惱的王子渴望死亡將其拯救,一了百了。而這樣讓人壓抑的思考,或者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王子的猶猶豫豫,一直在循環中消耗著王子的時間和生命,死亡或者生存的問題,影響了他復仇的進度,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在來自中國的眉間尺的身上,同樣是為夫報仇,眉間尺選擇果斷的解決恩怨,快意的恩仇,要比哈姆雷特這樣拖沓不知要好上多少,可是對於我們來說,那是屬於蠻荒時期的方式,而文藝復興時期,我們需要哈姆雷特的思考,或者說哈姆雷特的延宕和最後的失敗命運有其更深層的含義,是當時人文主義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的認識所產生的局限性所造就的。
終於在哈姆雷特聽到福丁布拉斯率軍遠征後,他感覺到了作為一個思考者在行動者面前的慚愧,在猶豫的反面就是讓人瞠目結舌的魯莽,終於在這樣的一個契機下,讓一直在猶豫中掙扎反思的王子有了勇氣去戰斗,我們可以感受到此刻的王子終於決定行動,這次行動是在無數次放棄機會的條件下來完成的,可是我個人認為這恰恰反映出哈姆雷特的懦弱,因為他的復仇行動並不是主觀自願的,可以說是受到了福丁布拉斯的「情感劫持」,感覺是一種無奈之後的孤注一擲的選擇。如果沒有福丁布拉斯的復仇,估計我們的王子不是跳出宗教的桎梏,自殺了,或是還在考慮殺還是不殺的問題。終於有一天,看人家做,我也做。這樣的人是什麼樣的人?懦弱的人才會選擇用別人的事例來激發自己戰勝困難,因為他內心缺乏勇氣來支持自己的復仇行動,筆者個人認為,這和阿Q摸尼姑的頭是一回事「和尚摸的,我摸不得」如果,和尚沒有摸過,他是沒有膽子做這樣的事情的,正如沒有看到福丁布拉斯勇敢的為父報仇,來給自己內心以刺激,哈姆雷特是不會將一直沒有實施的計劃付諸於行動的,這也是一種精神勝利法,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抗自己內心的恐懼。
對於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馬上就要結束了,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我認為他的敏感、脆弱、猶豫、舉棋不定的性格造就了最後的悲劇結局,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一出性格悲劇。但是他這個人物卻並非是如此簡單就能說清楚的:他「不合時宜」的要與整個強大的封建勢力對抗,不相信群眾的力量,認為只有可憐的自己要重整乾坤,孤軍奮戰直至死去。我們有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斗爭精神,包括利用「戲中戲」和裝瘋來試探真凶和真相,這又是讓我們為之敬佩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他死後用軍樂聲為其安葬。悲劇人物卻又擁有那麼多積極意義,這樣復雜的人物,可以讓我們一直的去探討下去,通過對哈姆雷特這個經典戲劇人物的分析,我感受到了莎翁戲劇的魅力,莎翁的戲劇確實是人類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