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一九四二電影主題思想

一九四二電影主題思想

發布時間:2022-08-04 21:17:28

㈠ 《一九四二》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我有過兩次在電影院發火的經歷。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里,石板壓住兩個孩子的為難,數十萬人的生死,徐帆卻只用二十年後輕松的一跪就了結了所有前塵往事。我眼前歷歷的卻是2008年5月,九寨溝的羌族小伙哽咽著給我打電話:到處都是白花花的屍體…太慘了…太慘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蓋住頭,一路拚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著我們走,她死也要死在家裡…你說怎麼辦…怎麼辦…

然後看《一九四二》。首映的周末,售票處烏泱烏泱都是人。我們站在門口數著進場的小孩,15:10場,一共6名孩子走進了萬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廳,年紀從3歲到10歲不等。

電影開始了,沒用太長的時間,熒幕上就開始了殺戮。災民搶糧,血漿漫紅了院子。如果這個尚在可忍受范圍內,在隨之而來逃荒大遷徙中,日本炸彈下的血肉橫飛;孩子屍體被攔腰撕裂,腸子拖了一地;野狗爭搶屍體的內臟,而導演還安排了個洋人記者用相機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照片輾轉到了蔣介石手中,鏡頭仍在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最後一場血順著明晃晃的刀尖,從張默的後腦噴薄開來,終結在范偉的唇齒之間。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令父母們認定了這是一部可以帶著家小闔家觀賞的電影?是什麼力量促使馮小剛把一部主流院線片拍成了Cult片?

這個導演,在散亂的故事線里,他用張國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經;用陳道明李雪健去撥弄所謂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經;刻意放大上帝與傳教士的宗教意義,全不搭界的塞進兩個好萊塢大牌演員,討好所謂的國外電影節評委與片商。每個鏡頭、每秒劇情,充斥了算計與心機。

他明明做著與民間馬戲團班主如出一轍的把戲,用福爾馬林浸泡著蛇、貓和畸形嬰兒的屍體,走街串巷,招徠老百姓獵奇的目光,卻偏偏還要擺出一副藝術家的姿態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還真的有人膜拜。

這大約也是在中國這樣神奇的國度才能發生的文化奇景:在1個人過馬路不守交規被撞死也能被解讀出100種政治陰謀的國度,再血腥的屠殺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義;只要是敵國造成的殺孽、是敵黨放任的血腥、是歷史中早已過去的殘酷,只要無損當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畫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見利益,不見悲憫。

於是,我坐在電影院的黑影里,嘴裡像吞了一坨屎一樣的惡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會有多少水軍或者自以為是的觀眾繼續撐起這部電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有多少未滿18歲的孩子會被迫在黑漆漆的電影院里一遍又一遍的看著自己同齡人被攔腰撕裂。

如果真如導演所說,要給歷史留存一點良心記憶,如果真的有良心,那麼,能不能把你的鏡頭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個用衣服包著自己頭,一邊哭著一邊在遍布屍體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無能為力,只能閉上眼睛。這是唯一能留給自己的慈悲。

那個拍《甲方乙方》的馮小剛走遠了,我很懷念他。

㈡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摘要 這部電影在馮小剛的所有作品裡,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對而言,在那個票房開始進入「億」單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說是,相當不高。

㈢ 一九二四電影主題

不是一九二四,是一九四二。

主題是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旱,民不聊生,人民背井離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國民黨政府的麻木和漠視。

謝謝採納。

㈣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導演想表達什麼

雖然網上很多人批判這部電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歡這一部電影的。整部電影從演員的配置以及場景的布置導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陳道明、李雪健、范偉,徐帆等等都是很強大的陣容。甚至包括電影的畫面場景和部分戲份的場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偉飾演的老馬第一戰區第九巡迴法庭庭長在災民逃荒的時候坐著手推小火車這樣的微妙情節都展現出來。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這是要給馮小剛點贊的。

講真的,我在觀看這一部電影的時候非常的震撼,不是來自於視覺上的震撼,而是來自於心靈上的震撼。我在這里只是單純的說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是值得一看的。

㈤ 電影1942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想要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深思什麼道理!急急急!!!

苦難中人性的弱點,信仰的缺失

㈥ 1942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民富國富,民禮國禮,民強國強。

㈦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改編自劉震雲原著小說,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演員,講述1942河南旱災背景下,老范家妻離子散隨後又重聚的感人故事。

1942年旱災,幸福如我們是無法設想的,更可況動盪年代中的人與當下我們之間除了黃皮膚黑眼睛的共性幾乎沒有一絲一毫所謂的傳承關系。斷層如此,用何種方式將銀幕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我覺得是馮小剛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課題。很顯然,馮氏電影的求變求穩心態在片中被不遺餘力的貫徹到底:我雖然從開場第一處出現「牲口」二字台詞的時候就清楚的意識到本片只屬於馮小剛一人,並且此後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不斷被細處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諷刺提醒,得到的卻是一個放棄了京味故事,放棄了焦點煽情,放棄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敘事,哪怕並不圓潤,卻已然足夠。

本片是以記錄性的事件還原為出發點並從真實走訪素材提煉線頭的故事片,這是串聯這個沉重主題大量分支的一種捷徑,就像穀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帶出擁有足夠故事性的《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一樣,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選擇了諸多角色兼顧的群像關照,並且沒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東家老范,長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戰時法庭庭長老馬,雜務纏身的蔣介石、時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執拗采訪旱災蝗災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態的網羅了當年經歷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幾個主要角色的鮮活感也沒有因多線頭敘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這是馮氏電影第一次如此專注於主體人群的描繪,而不是突出重點刻意關照。無論你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面對旱災蝗災飢餓這同一難題時可能面臨怎樣的選擇與應對措施,這在片中因角色各異而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一九四二》給了每個角一種極力還原事實(真實人物)和無限貼近史實(虛構角色)的定位,於是讓故事片和紀錄片共存的交叉剪輯就像沒有了體溫一般,冷峻而堅硬。

我無法辨識影片用了幾條主線,但僅僅蔣介石、李培基等人的官場戲,一方面對蔣介石將河南災情置若罔聞的事實採取中立,另一方面又把基層幹部的貪腐給小心翼翼的揭了開來,戰時的動盪也給了大災更多的人為消極因素;以東家老范這個線索性人物為中心的逃荒人群則節外生枝了記者白修德和傳教士安西滿、外加官如芝麻的老馬等人,頻發的黑色幽默讓普通人真正成了角色多元化最好的依託。兩個多小時里,屬於戰時社會兩個極端的人群形成的兩條基線交織,盡可能完整的展現了飢荒下的眾生態。但終究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故事涉及的殘忍只寥寥幾處(片中可致高昂民族情緒的殺戮場景的確攝魂奪魄並且不在少數),更慘淡的真相早被時間掩埋,《一九四二》肩負的也不在誰是誰非,也許在還原中提煉一種以史為鑒的心態,影片才會有可能的積極意義。

後半段電影里,死亡比前半部更為密集的出現。在戰時法庭被吊銷、神父安西滿質疑上帝之愛之後,讓失序與失信的情緒蔓延在每一處死亡里清晰的浮現。於是再怎麼安置黑色幽默,影片始終都往最深的絕望里走。銀幕上是灰到極致的慘烈,銀幕下的你會作何反應?其參考價值頗值得玩味。假如觀眾在看完本片後默默離場,事後對片中的各大情緒制高點品頭論足,那麼是電影的成功還是觀者的悲哀?幸好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豁然了。當老東家在旱災後期逆人流而上只為了死的離家近一些時,他遇到了同樣落單的小女孩。喊一聲爺爺就牽手並行的結局是溫和的,即便無法化解前面百分之九十的冰冷絕望,那也是影片創作者的寬容心和傳統性的最佳體現。

《一九四二》不見大段落的抒情,不見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在內地電影這塊特殊的土壤里,馮小剛以只屬於自己的方式盡可能工整的完成了本片。沒有以常見紅色電影的方式呈現出積極向上主旋律,而是以盡可能冷靜的旁觀心態把歷史擺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給銀幕下的觀眾看。收效如何我無從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942年的那場飢荒在妖嬈富庶的二十一世紀,被很多人知道了。於歷史於當下,都是一種聯系著生死的祭奠,只是有什麼值得祭奠,大約要因人而異。

㈧ 語文題 《一九四二》的主題思想、線索、電影中的細節描寫

額你要幾百字?
最近馮小剛導演的新作《一九四二》已經上映了,這是根據根據劉震雲小說改編的電影,據說該片從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到如今付諸拍攝,已經歷時18年之久了,真的是千呼萬喚使出來啊,而且據報道說《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我怎麼能錯過這部電影呢!看完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除了影片給我帶來的感觸之外,我最感慨的就是馮小剛導演的才華。
馮小剛是個神話,無論什麼題材在他手裡,這個神話都沒有破滅。他坦言,早晚有一天會破,並欠抽地說,或許就是《一九四二》,因為過六億才開始盈利,這對一部非商業影片來說意味著考驗。作為國人,看到民族電影在今年電影市場中被打得落花流水,自然希望能反戈一擊。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願取得既定目標,那馮小剛真的是神。

這400字的

㈨ 《一九四二》從這部電影中你看到了什麼,人性還是態度

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說的,功夫無非兩筆,一橫一豎。導演場面調度的功力也無外乎兩個字——控制,李安之所以是大師,就是深諳控制的道理,很多人看完《少年pi》之後,最郁悶的是,為什麼那隻老虎不回頭?如果回頭,盯著觀眾,流露出被我們期待的情緒,豈不流俗了么? 說馮小剛是電視劇導演,除了演員和情緒控制之外,還在於他的鏡頭一貫都是沒有力量感,他吸引觀眾的是通俗的劇情,而這些,只要是會講故事、能控制拍攝場面、運氣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沒有力量感的鏡頭下,所有的災難呈現出來的都是視覺上的產物,不會走心。馮小剛和張藝謀在拍電影時一定是兩個套路:馮考慮一場戲會先從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發,而張的出發點則是在保證視覺效果之後再講故事。從電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發,無疑張藝謀更接近電影的本體,而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對視覺接受需要一定的修養,這就是為什麼馮比張的群眾基礎要牢靠的一個很大原因。

閱讀全文

與一九四二電影主題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