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綠色生態主題電影影評

綠色生態主題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2022-08-05 19:12:55

『壹』 田園時代觀後感作文

寫作思路:

以田園時代為主題,突出個人感悟,結合環境描寫。貼近生活。




正文:

讀了田園時代,我覺得走出縣城,來到那廣袤無邊的田野,一股濃郁的泥土芳香撲面而來,那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麥田一直延伸到遠方,一眼望不到頭,好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床綠色的被子,又好像是一片大地毯。

那嫩綠色的麥苗在風姑娘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起了優美動人的「華爾茲」,連枝頭的小鳥都被這動人的舞姿迷住了,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好像也在為美麗的春天喝彩,欣賞這位舞蹈家的舞蹈。



突然,一大片油菜花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見一大片油菜花挺立在泥土中,一股誘人的油菜花香沁人心脾,看,那綠的葉,黃的花,相互映襯,格外美麗。

我剛一走過去,兩只羽毛鮮艷,拖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酷似孔雀般的大鳥好像是接到了命令一樣「嗖」地從花叢中飛了出來,把我嚇了一大跳。爸爸對我說:「這是野雞,城裡可是見不到的!」

再往前走,幾座大棚映入了我的眼簾,裡面是什麼樣子呢?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把頭探進了大棚里,「哇!」一股熱氣直襲而來,可真熱!只見裡面種著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有細長的黃瓜、圓圓的番茄、扁扁的豆莢。

再放眼望去,一大片樹林矗立在田野,鬱郁蔥蔥,生機盎然,我迫不及待地來到樹林里,感到涼風習習,神清氣爽,空氣格外新鮮,愜意極了。田野里到處是三三兩兩的農民伯伯在辛勤耕作,播種著收獲的希望。

『貳』 阿凡達影評

阿凡達影評
圈內人看《阿凡達》

陸川:中國電影人的完敗
我覺得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時代,變成一個充滿幻想的小孩……但是簡單的故事毫無問題,劇情非常抓人。《阿凡達》讓我知道,我們差的不是技術,技術是可以拿來的;《阿凡達》突然讓我意識到,我們電影的情懷和簡單的美好距離有多遠;我們和清澈的純真距離有多遠;我們和炙熱的夢想距離有多遠;一直在扭曲陰暗扯淡的糾結的庸俗中奔走狂歡的我們,距離到真誠,還有多遠!面對《阿凡達》的純凈,我們應該羞愧。這是我們中國電影人要集體目睹的,集體服氣的一次完敗。

阿甘:我們技術落後100年
看完《阿凡達》最深的感受還是視覺上的沖擊。這部片子的故事雖有點陳詞濫調,但技術上已做到絕對完美,尤其是CGI技術只能讓我們望洋興嘆。
昨日別的記者問我應該向《阿凡達》學習什麼,我想想好像沒啥好學習的,因為我們和好萊塢技術上的差距太大了,有網友總結是20年,對我而言快100年了。
因為我用的是同一種攝影機拍3D片《唐吉可德》,因此從3D角度而言《阿凡達》現在能做到的,我們中國電影還是可以學到。只不過電影里運用的動作捕捉技術,我們國內又是一片空白,我暫時只能膜拜一下。從票房而言,我有點擔心《阿凡達》比不過《2012》,因為後者不僅拍了中國人的馬屁,而且末世預言加上淺顯的劇情讓《2012》比《阿凡達》的吸金能力更強。

寧財神:我都被阿凡達震傻了
昨天半夜跟幾個導演和製片人看《阿凡達》,散場之後,氣氛詭異,沉默,沮喪,幾乎沒人聊電影,都被震傻了。

不要迷戀《阿凡達》,對中國電影人來說,那隻是個遙不可及的傳說——以我有限的智商推斷,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阿凡達》對我們的「遙不可及」幾乎是無限的。
技術上的細節我並不掌握,不過單從個人觀感來看,《阿凡達》對3D電影的推進堪稱里程碑式的。當你面對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紅藍眼鏡,耳旁呼嘯著震耳欲聾的環繞立體聲,再看著鋪天蓋地的Na』vi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獸如滾滾洪流而來,那種震撼感夠資格載入史冊了——1895年12月28日,當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咖啡館里放映《工廠大門》和《火車到站》時,人類曾經感受過這種震撼,時隔百餘年,已經被好萊塢的視覺特效攪得普遍審美疲勞了的世界觀眾們,終於在《阿凡達》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久違的震撼。

不管3D技術的最終走向如何,《阿凡達》已然給世界電影業狠狠的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甭管家用投影儀還是藍光DVD,在以《阿凡達》為代表的IMAX¬-3D面前都不值一提。在飽經小熒幕誘惑達半個世紀之後,詹姆斯•卡梅隆終於讓我們發現:原來還是大銀幕才有大智慧,可以想見,在《阿凡達》之後,IMAX-3D廳會如雨後春筍般在影院里浮現。不過,說《阿凡達》之於世界電影史就像《爵士歌王》(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和《浮華世界》(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一樣開啟了(2D到3D)新時代,可能有些言之過早。一來《阿凡達》所使用的技術先前都有前輩影人使用過,只不過這一次卡梅隆改進程度比較大,但並沒有革命性的創新。再者,不能裸眼觀看的3D電影很難說具有普及意義,而且Na』vi人固然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細致逼真,但在人眼看來,CG出來的東東與真人表演的區別還是顯而易見。說實話,我以為真正成熟的3D電影應當輔以虛擬現實技術,而且應選取現實題材而非幻想題材——所謂「畫鬼容易畫狗難」,一俟CG可以以假亂真到完全消弭了動畫片和真人電影的區別,那才真正是一個嶄新電影時代的到來。而且,從長遠來看,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必然會導致成本的下降,在這里,不難做出一個未來學的推測:N年後的人類,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從事文字寫作(出於對中文系同學們的尊重,我禮貌的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作副詞而避免了全稱判斷),而將影像作為人類藝術創作和信息表達的最主要介質。想像一下,在未來的學校里,老師們在布置家庭作業:小朋友們,今天的homework是每人一部90分鍾長的科幻大片——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下降讓電影成為徹底的私人化作品,小朋友們回家點點滑鼠,腦子里的構思就能用影像表達出來(這也意味著影視演員完全淪為傳說中的古代職業)。

當然,在目前這個時代,IMAX-3D加虛擬現實的技術對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來說依然還是個傳說。雖然有不少中國的技術精英加入了好萊塢大片的特效製作團隊,雖然我們也在零星的採用CG技術並聲稱跟上了世界潮流,但從根子上來說,中國電影還缺乏技術進步的原動力——在一個有關部門呼風喚雨、綜藝晚會般組合明星就能穩賺不陪的電影市場里,有哪個投資人會冒如此大的風險去投資新興的電影技術?要知道,在《泰坦尼克》之後,卡梅隆足足蟄伏了十三年時間來給《阿凡達》練手(當然《阿凡達》也是為了給他的《銃夢》練手)——這倒讓我想起了約翰•納什,一位讓普林斯頓大學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來等待的精神病人,最後,他給普林斯頓的榮譽室里增添了一枚諾貝爾獎章;而素來以銅臭氣讓全世界的文藝青年們嗤之以鼻的好萊塢,此番竟然也容忍卡梅隆瘋狂的「游盪」了十三年,並且給他一次性的押寶了五億美元——看來,不管怎麼說,縈繞著「市場的蒼蠅」的好萊塢還算一位不壞的伯樂,文藝青年們先前對他們的態度的確有點苛責了。想想半個多世紀前特呂弗們為了反抗商業電影體制的壓抑,喊出了「作者電影」的號子,現在看來,卡梅隆完全做到了產業資本與個人作者的合二為一。

不過話說回來,《阿凡達》的故事是有點老套(不要用「這是個十幾年前的故事」之類的話來為大神開脫,幾千年前的神話故事不也被後世拍過?只要故事在當下出現,那當然就應該用當下的視角來評判),而且充滿了其他電影的影子:一開始看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進駐叢林,有點《野戰排》的感覺;傑克•薩利「移魂」到他的Avatar身上,又分明用了《黑客帝國》的套路(對薩利而言,潘多拉星之旅就像是一段電子游戲之旅,如果在續集里來個翻盤,告訴觀眾後面的內容全是在薩利腦海里虛擬的,這故事也完全成立);後來土著Na』vi公主從猛獸口中救下薩利,明顯是《風中奇緣》的路子;再往後薩利去哈利路亞山上馴服暴龍獸,那場景像極了《天空之城》;最後薩利帶領Na』vi人對地球軍隊(其實就是美軍)絕地反擊,明顯是《與狼共舞》的母題重演;大戰爆發時,滿地的六腳馬和遮天閉日的暴龍獸又讓我有看《指環王》的錯覺;而當壞上校操控著碩大的機器人與薩利的Avatar搏鬥時,那個機械大傢伙又讓我有了《第九區》的聯想——細細想來,《第九區》和《阿凡達》的意識形態內涵最為接近,二者都是柏林牆倒塌、9•11發生後的科幻大片,片中的外星人都從鐵幕時代的凶神惡煞變成了如今低三下四的弱勢群體(把《阿凡達》看成是一場宇宙級的反拆遷戰也不為過),兩部影片幾乎都是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影像圖解。

卡梅隆人稱「技術狂人」,卻在《阿凡達》中反思了一味追求物質技術的惡果(往深了說,這就是對現代性的反思),而他用的思想武器則是萬物有靈的原始泛神論思想。Na』vi人滿清造型的大辮子成為了他們與潘多拉星球上其他生靈的交流介質,在聖樹即將被毀的千鈞一發之刻,萬千生靈共同出擊,打得地球(美國)殖民軍屁滾尿流。當然,那個Na』vi人的「伊娃」神還是滿蘸著基督教聖母崇拜的影子。而卡梅隆導筒下的潘多拉星也和諧無比,淋漓極致的體現了生態時代的綠色世界觀——不過考慮到《阿凡達》的花費,這應當是一部不太環保的「高碳電影」。

至於《阿凡達》中對於Na』vi人的造型設定,那明顯是印第安原住民的放大升級版。沒辦法,據說卡梅隆絞盡腦汁設計Na』vi人時,就考慮到男性觀眾的接受度——所以Na』vi人不能太不像人,要不然,片中那場男女主角的床戲怎麼擺?總不能拍成《動物世界》吧?(可憐佐伊•索爾達娜從頭到尾沒露過臉)現在看來,Na』vi公主的比基尼效果不錯,屁股後的尾巴還帶了點性感小貓的誘惑力——這是有點幼稚,但不必指責卡梅隆,電影是拍給人看的,是人就擺脫不了人的有限性。在探索宇宙的歷程中,其實我們是無法真正接受與我們迥異的生命存在的(其實「生命」這個詞本身就已經說明了我們的有限性),就像萊姆在《索拉里斯》中所寫的那樣:「我們尋找的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存在。我們並沒有對人以外的世界的需要。我們需要的是人自己的鏡子。」(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卡梅隆曾擔任製片人翻拍了《索拉里斯》一片)

百多年前,尼采曾先知般的喊出過「永恆輪回」的讖語,或許,當新技術營造的空前視覺史詩浮現於電影地平線之際,觀眾們早已厭倦了所謂現代、後現代的藝術探索,悠遠的民間故事被3D、CG乃至VR技術包裝後開始重新登場——這便是電影史的「永恆輪回」(此處是對該術語形而下的挪用)吧:最新的技術、最老套的故事,兩相結合,莫不預示著一個全新電影時代的軸心正在徐徐展開?

盡管有著種種的不足,但《阿凡達》的意義不容置喙——《阿凡達》是宣言書,《阿凡達》是宣傳隊,《阿凡達》是播種機,試看將來的影院,必是IMAX-3D的世界!

遺憾的是,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阿凡達》在有生之年恐怕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傳說。

這不是錢的問題。所以,不要迷戀《阿凡達》。

『叄』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1 《機器人總動員》
這里太陽照常升起
此時的地球如果能夠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便是滿目瘡痍了。在經歷了人類無限制的開發之後,這里已經沒有了綠色,海洋不再是生命的源頭,更像是生命的禁區。整個世界一片廢墟,垃圾滿盈,人類也早已脫離了此地——曾經的生命搖籃。地球上每日似乎只有一個活躍的身影,他就是瓦力。一個清理垃圾的機器人。他所做的便是日復一日的,用自己的身體把垃圾規矩成矩形,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堆疊起來。這樣的工作縱使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起來仍是沒有盡頭,當然只要有電,瓦力就會不斷的幹下去,看上去故事就會沿著這樣的順序發展下去,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擁有轉機。就像在這個毫無生命力可言的星球上一樣,即使沒有綠色,即使不復海洋,但是,這里太陽照常升起。《機器人人總動員》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
瓦力就是這樣生存著他卑微的生活。他在垃圾堆里工作,他在垃圾堆里生活,彷彿一切都沒有結果,彷彿一切都不該擁有結果。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鐵箱子,更令人稱奇的是,鐵箱子的里頭竟有一抹鮮艷的綠色,他小心翼翼的把那一抹僅有的綠色保存了起來。綠色似乎預示著希望,綠色似乎意味著生機,總之這是一個好兆頭。
的確如此,在此之後沒過多久伊娃出現了——這個瓦力生命中最重要的指令。毫無疑問,伊娃也是一個機器人,與瓦力不同的是,伊娃來到地球是為了尋找生命的跡象。人類就像雲有海外的遊子,在外頭時間長了,總會想家的,一旦伊娃發現生命的跡象,遊子便會義無反顧的出現在曾經的故鄉。
伊娃像是一個敏感的女孩,對待一切陌生事務都會不覺得產生懷疑。直到遇見了瓦力。起初,瓦力只是小心翼翼的躲在遠方靜靜地望著著伊娃,就像詩經中訴說的那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後來瓦力像是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般,忍不住對伊娃表達了淺淺的愛意。只是這種表達比較特殊,他教伊娃跳舞,他讓伊娃玩魔方,他拿包裝袋的小泡泡讓伊娃戳透,他還為伊娃放了一段愛的錄像……似乎這些都激不起伊娃的興趣,最後,瓦力拿出了放在保險櫃中的那一抹綠色——一根插在破落靴子中的小草。伊娃看到綠色很好奇,但來不急好奇,她潛在的指令就立刻將綠色收藏在自己體內,她也瞬間失去了意識,然後便是等待將她下放至此的飛船把她回收。
等待總是漫長的,伊娃等待著飛船,瓦力等待著伊娃。等待又是美好的,誠如那句老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等待的日子中,瓦力天天陪伴在伊娃身旁,當然他也會悄悄地牽起她的手,他也曾為她而難過,縱使伊娃對這些都全然不知。影片中最動人的部分也出現在此,瓦力陪伊娃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日夜,期間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使瓦力離開,在下雨的時候他為伊娃稱傘,機器人都是鐵的,加上凸出的傘頭,瓦力沒少挨雷擊,在刮風的時候瓦力緊緊拉住伊娃的手,同進同退。機器人雖然是鐵的,但心卻是肉的;機器人似乎沒有思維,但卻擁有常人無法比擬的感情。這或許也是製片人對於理想愛情的一種美好嚮往吧。我想,只要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擁有一份這樣的希望。我們可能希望與自己心愛的姑娘(或是心愛的男子),天長地久的相守在一起,可能我們沒有多少錢,我們更沒有寶馬,我們更沒有豪宅,但我們的感情是無可比擬的,我們不為世俗所惑,我們不為歲月動容,但我們都擁有一份堅守,都擁有一顆不老的心,歲月變遷,韶華流逝都不曾改變曾經的初衷,每一天,彼此的感情都如第一天般新鮮,充滿活力,直至生命的盡頭。當然,希望無所謂有無,這樣的希望,在現實中雖不可存在,但仍可作為人們百無聊賴時的一抹鮮綠,窮困潦倒時的一個夢想,存在於人們的最心底。我想即使再現實的人也都會擁有某種形式的理想主義。瓦力就有,我相信,你也會有。

『肆』 綠色在電影里有哪些象徵意義

一般象徵自然,和平。

植物的綠色,可以代表生命以及生命的狀態,嫩綠色代表新的生命和弱小的生命狀態;青翠的綠色代表勃勃生機的狀態。

深綠色則代表成熟而具有滄桑感的生命狀態,綠色也象徵著環保,她是無需任何包裝的生命,她是一切萬物的根源,所以一般的寶物都是綠色的。

(4)綠色生態主題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綠色文化

有狹義與廣義之說。以狹義來說,綠色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而創造的一切以綠色植物為標志的文化。包括採集———狩獵文化、農業、林業、城市綠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學科等。以廣義而言,綠色文化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與諧共進,並能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文化。

它包括持續農業、生態工程、綠色企業,也包括了有綠色象徵意義的生態意識、生態哲學、環境美學、生態藝術、生態旅遊,以及生態倫理學,生態教育等諸多方面。

綠色文學

簡言之,它是以自然界的動物與植物為題材,大力灌注生命意識的文學。具體來說,綠色文學是一種崇尚生命意識、崇尚人與自然生命力活躍,崇尚人與自然與解與與諧的文學。

『伍』 求紀錄片《家園》的有關環境保護的觀後感,1000字左右。謝謝。

最近比較熱門的一部環保電影《家園》,昨晚終於昨晚目睹了。導演和攝影師以無可挑剔的視覺和鏡頭,以極具震撼力的時事給人類以警示。開始是把地球最美麗的一面展現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憚的擴張。攝影師基本上採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視這個千瘡百孔的家園。從這個視覺看到擁擠的街道,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動物以及。。。。。。。這些都是人類的傑作。讓我們識得廬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於地球母親的高度樹立了一種主人翁的姿態,看到地球已經如此孱弱,我們怎能不動心?
大自然所賦予人們的偉大力量就這樣消失了!我大聲呼喊:"是誰,是誰把這偉大的力量給毀了!"
現在連我們生活的地方也同樣遭到環境的破壞,就拿我市的貫城河來說吧!聽老一輩的說以前的貫城河清澈見地,水中還有魚蝦游動,人們只要有空就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這里消遣,娛樂.當時這成了遊玩的好地方!隨著時間的慢慢消失,從前清涼的河水而如今卻變成了烏黑的臭水.經過時間的日積月累漸漸地河水開始乾旱了,長時間的無人料理和關注,河底漲起了密密麻麻的青苔,只要一走到河邊,一股撲鼻而來的臭味就好似把你包圍住了.可見現在誰也不去哪兒了.住在河邊的一些人家長期聞到這氣味有的還導致生病.在近幾年來,由於環境極其差,慢慢地才得到了一些政府機關的重視.為了還貫城河一個本生的面貌,大家都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組織起人們共同來重建貫城河.現在貫城河已經開始動工了.我相信在不遠幾年裡貫城河又將成為以前的那樣了.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一天吧!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很差,需要大家的齊心協力來共同把環境搞好.讓我們一起保護好這美麗的世界吧!現在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應該做好一些保護環境的方法.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仍果皮,不排放污水......總之,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自覺保護好環境,那麼我們生活的城市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就會變得更美好嗎?在說保護環境也是2008年"綠色奧運"的象徵,大家團結奮進共同把環境保護好,做一個環保小小宣傳員.人人為"綠色奧運"貢獻一份力所能及的力.一句話:"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珍愛生命,保護家園."
就像片中所說的,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什麼,而是我們還擁有什麼。更需要的是一種環保理念和行動。少浪費點時間在KTV,在酒席飯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來看看這類的紀錄片,告訴自己,你所需關注的還有自己所在的這個環境,這個地球,盡自己所能,善待它一點. 尤其是那些富人們,你們的富裕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過得真的很殘忍。
但片中的最後還是給與我們希望。各國政府都去積極地參與環保事業,發展潔凈能源,對於我們個人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和行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陸』 綠色環保電影有哪些呢

綠色環保電影有《難以忽視的真相》、《關於肉類的真相》、《第11個小時》等。

《第11個小時》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幾乎已到達了極限,更收錄了諸如卡崔那颶風、冰河快速溶解、崩塌等自然災害的畫面。

《第11個小時》影片評價

2006年探討環保議題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一推出便掀起一陣熱烈的討論,以艾爾高爾的演講為中心,以數據為佐證,提醒觀眾全球暖化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一年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又以監制的身份推出《第11個小時》,請到多位專家提出多面向的論點來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幾乎已到達了極限,除此之外本片更收錄了諸如卡崔那颶風、冰河快速溶解、崩塌等自然災害的畫面,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然而,本片要提醒觀眾的是,這些都不是捏造出來的恐怖故事,而是血淋淋的事實,佐證歷歷讓觀者更加心有戚戚焉。

『柒』 找一些以綠色環保為主題的電影

1,《海洋》

《海洋》是由雅克·貝漢、雅克·克魯奧德聯合執導,雅克·貝漢、姜文、皮爾斯·布魯斯南、宮澤理惠擔任旁白的生態紀錄片,於2011年8月12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聚焦於生活在海洋里的動物們,講述了這些生命群體物競天擇以及弱肉強食的生存狀態,同時展示了動物們和諧相處的美好一面。

2,《遷徙的鳥》

《遷徙的鳥》是由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聯合拍攝的紀錄片,由雅克·貝漢、雅克·克魯奧德聯合執導。該片於2001年12月12日在法國上映。

3,《永不妥協》

《永不妥協》是200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朱莉婭·羅伯茨、阿爾伯特·芬尼、艾倫·艾克哈特等主演。該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了一個沒有法律背景的單身母親,歷盡艱辛,以永不妥協的勇氣和毅力打贏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民事賠償案。

4,《快樂的大腳》

《快樂的大腳》是一部由朱迪·莫里斯、沃倫·科爾曼和喬治·米勒三人共同執導的歌舞動畫片,片中有羅賓·威廉斯、休·傑克曼、伊利亞·伍德和妮可·基德曼等聯袂獻聲。影片於2006年1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5,《海豚灣》

《海豚灣》是一部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里克·奧巴瑞主演,該片記錄了日本太地町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殺海豚的經過。

閱讀全文

與綠色生態主題電影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