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比較兩部電影點評作文題目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Ⅱ 《偷自行車的人》&《十七歲的單車》,兩部電影的比較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十七歲單車》雖然跟他一樣也是關注社會底層貧民生活,但是我覺得兩者看似想像,但實至千差萬別,非常的不好寫,因為在電影內涵和表現手法上還有場面調度上,很多的不同,尤其是《偷自行車的人》把一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跟十七歲單車相比,只會把十七歲單車弱勢化,我建議你應該 找兩部相當的電影做比較,電影的比較不是對劇情、社會內涵的單一比較,有很多其本身特有的藝術性在裡面,比如場面調度、電影語言,你這兩個差太多,寫的再好也只是社會意義而不是純粹的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他們當時喊出的口號是「把攝像機扛到街上去」,你可以拿偷自行車的人跟現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做比較,這樣切入點好入
Ⅲ 如何寫一篇比較兩個電影的論文 需要寫作細節和寫作結構(包括開頭,正文,結尾。主要是寫作結構)。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01a97f8df8f5a336
Ⅳ 要兩部電影,是中國與外國的,進行對比,不過這兩部電影的內容要一樣,或者是論文
這個好辦啊!看看《無間道》(1和3)讓後在看看美國版的《無間風雲》這兩個電影的故事情節基本都是一樣的!
Ⅳ 為什麼每年的論文題目都是《廊橋遺夢》和《偷情橋》
終於完成論文了,這是我目前寫的最長的東西! 回想起自己找資料的艱辛 發給以後的同學共享吧!引言在世界電影史上,以婚外情為題材、探討愛情與義務主題的電影眾多,可是,由於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此類型電影,早已存在一個被受眾期待、被設定的結局,所以很難獲得藝術的再次突破,特別是關於中年人的婚外情故事,更多隻是在單調地重復家庭溫情、社會倫理。但是,在20世紀卻突現了兩部不同一般的婚外情電影,一部是美國《麥迪遜之橋》(又名《廊橋遺夢》),它細膩的情景描繪以及對社會倫理的尖銳質問,獲得了空前成功與熱議;另一部是法國《偷情橋》,這部晚四年推出的作品,則充滿了法國的浪漫精神與歐洲的文藝腔調。 (一)簡介《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是1995年根據美國暢銷書《廊橋遺夢》(Robert �6�1 James �6�1 Water著)改編而來的電影,由著名導演Clint Eastwood親自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1956年的夏天,一位過著傳統鄉村家庭生活的、義大利裔家庭主婦Francesca Johnson(Meryl Streep飾演),在丈夫與孩子們外出參加比賽時,遇到一位來當地拍攝廊橋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Robert Kincaid(Clint Eastwood飾演),之後二人迅速地墜入愛河。他們相處的四天,成了各自人生的轉折點,但是卻沒有交匯。直到晚年,Francesca將這段經歷用日記記錄下來,並且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她死後將骨灰與Robert同葬,而地點就是他們萌生愛意的廊橋。 這部電影直接描寫了中年人的婚外情生活,Francesca與Robert之間的愛是情愛、性愛與愛情的和諧統一。雖然影片情節單調、進展緩慢,但是,通過兩位演員精湛的演技,將那彌漫的愛意、一生的認定以及分別的焦慮刻畫的真實細膩、淋漓盡致。雖然兩人的愛是如此肯定且不可取代,但是為了維系家庭,Francesca放棄了與Robert出走,選擇了將這份愛珍藏在心中。直到Francesca去世後,通過她生前所寫的日記,才將這份愛公之於眾,並在獲得子女諒解後,完成了她與Robert合葬的心願,在揮灑的骨灰中,Francesca終於得以全面地、徹底地擁抱了自己的愛人和愛情。 而拍攝於1999年的《偷情橋》(Un Pont entre deux rives),在時間跨度上雖沒有《麥迪遜之橋》那麼長久,但同樣保證了故事題材的完整性、主題的鮮明性。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諾曼第,Mina(Carole Bouquet飾演)是一名建築工人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飾演)的妻子,她不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她喜歡看電影,為了家庭的生計,她堅持要出去打零工。比起丈夫,她更喜歡與自己15歲的兒子一起消磨時光。由於種種機緣,她認識了來修橋的外地工程師Matthias(Charles Berling飾演),兩人一見鍾情,在兒子的鼓勵下,很快開始了自己的婚外情。直到被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飾演)揭穿。而後,Georges的威脅、懇求都沒有阻止Mina拋子棄夫的出走行動。影片結尾,夫妻二人加油站的偶遇,美麗的Mina重獲新生,顯得更加迷人自信,而Georges也從婚戀挫敗中走出來,最後兩人各懷心願,邁向不同的方向。 該片情節看似波折起伏,可表述方式卻是異常的平靜,就連Georges在聽到Mina與Matthias的叫床聲,也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只用一句話「我連把你的腦袋擰下來的心都有」 一帶而過,然後平靜地離開。 影片中濃郁的浪漫氣氛、灑脫的人文情懷,以及心酸的黑色幽默,都使得這部影片少了一些反省的深刻,卻多了一份哲學的人文思考,它更像是法國人對《麥迪遜之橋》的致敬,向世人宣布人性至上、真愛無敵。 (二)理論闡述與影片分析 凡�6�1第根認為,「相同主題學的作品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但不並妨礙擁有同一思想卻選取不同結論的傾向。」 《麥迪遜之橋》與《偷情橋》,兩部相同題材、同一主題的影片所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觀念。Francesca放棄愛情,堅守婚姻義務;Mina奔向愛情,拋棄婚姻義務。但是,兩者的選擇卻得到了肯定。如果說,文學作品之間的不同,取決於作品的內容與意義,而內容與意義的不同,則表現在主題與觀念。那麼何謂「主題」? 圖松在引論中提到:「(人們)為什麼要經常不斷地為祖先的傳說編制目錄呢?是為了研究其歷史,沉思其無窮興衰的奧秘,也為了理解其自身的奧德賽,其中有的至高至貴,同時也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劇性.每一個忠實與正義的心靈中,都有一個安提戈涅……這些英雄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在他們心中:他們同我們共命運,而我們發現自己反映在他們形象之中……我們的神話和傳說中的主題具有多重效用(polyvalence);它們是人性的標志,是人類悲劇命運的理想形式、人性現狀的指征。」 根據以上解釋,主題雖是抽象的,但在某些作品中,主題卻被實實在在地與人物綁在一起,不再飄忽不定,人們可以抓住它,而人物就是最好的捕網。人物將抽象的主題具化成與之對應的觀念。影片中,具體化主題的人物,顯而易見地,就是Francesca和Mina。 Francesca和Mina與傳統的紅杏出牆者相比,兩人都沒有令筆者產生厭惡的感覺,反而在筆者看來,Francesca似悲壯自省的自我犧牲者,而Mina則似沖破傳統束縛,勇於行動的先鋒。她們都勇於擔當,是愛情與婚姻中的英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這部作品和以往的作品在處理題材的方式上不一樣。以往的作品,多以題材引出情節,固守於特定的框架內,注重情節的完整性,以情節來闡釋主題、卻忽略了人;而這兩部電影是則以題材來加強人物形象,再用形象的獨特性來深挖主題。在這兩部電影中,都痛斥了婚姻義務對愛情的束縛、對人性的壓抑,但是也都肯定了兩位女主角的最終選擇。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大眾對她們的選擇又給予了她們不同的時代定位。 1、 影片中的時代定位: 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 Francesca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鄉村,一提到60年的美國,多數人想到的是搖滾樂、吸毒、性反常、墮胎、裸奔、迷戀怪癖和追求荒誕的嬉皮文化等,而這些都屬於反文化運動。其實,Francesca這位傳統婦女,才是當時美國主流文化的代表,所以說,在影片時代中,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是守護家庭、恪守婚禮誓言的實際典型。 而Mina卻是理性的典型。Mina生活在70年代初的法國小鎮諾曼底。在法國的1965到1980年間,家庭危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這時候也是女權主義與先鋒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Mina的出逃,也有對這兩種文化潮流的肯定。在影片時代中,Mina是理想典型,是出逃成功並獲得幸福的理想典型。 2、上映後的時代定位: Francesca是想像的典型, Mina是實際的典型。 根據《20世紀70年代對今日美國影響》:「1978年的美國,百老匯上演了一場戲,戲劇主題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古怪,講的是男女混住的宿舍里所發生的一切荒誕的事。這正是七十年代美國年輕人價值觀的典型反映,說明了性解放所帶來的變化在俗世的平凡生活中又是如何體現的,沒有比婚姻更能反映這種變化的了。1910年,已婚家庭佔全美家庭總數的80%,1970年,仍有69%的人已婚,自那以後,這個數字急劇下降,到2000年只剩下52%。」 再看法國,「法國現代家庭結構的特點之一是獨居者人數大幅度增長,喪偶者、離婚者和獨身者構成的單身家庭占家庭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尤以年長者為最。巴黎彷彿成為獨身者的首都,平均每二戶人中就有一戶是』單身戶』」。 20世紀所興起的女性解放、女權主義、性解放、先鋒精神等隨著全球化進程,滲透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它們的本意是尊重人性、解放婦女,但是,卻漸漸地成為解構家庭的另一推動力。21世紀,是一個信仰喪失、家庭破裂、男女關系混亂、同性戀劇增的世紀,這個被經濟關系扭曲、被工業機器大生產異化的時代,人們大多奉行利益至上、利己主義、及時享樂的觀念,大多數人都為自己想得過多,他們的自私也變得理所應該、他們的貪婪更加肆無忌憚,而自我犧牲卻被忘得一干二凈。社會上到處都是出逃的Mina,而Francesca卻成了人們昔日懷念的對象。所以說,在影片發行的21世紀,Mina是實際的典型,而Francesca卻成了理想的典型。 不僅如此,從上你會驚奇地發現,Francesca和Mina時代定位居然是互相循環的。這種循環時代定位,再次說明了愛情與義務並不是兩個矛盾,而是一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他們之間對立統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換。社會婚姻的狀態,就由它們中佔主要地位的那一方決定。20世紀後期的社會,婚姻家庭的狀態就像那搖搖欲墜的比薩斜塔;到了21世紀,婚姻家庭的風崩離析就變成一股不可阻擋勢流。這其實就是愛情與義務,這兩個主次方面在進行的轉換與重心偏移時,在人類社會中的顯像表現。 圖松在亞類主題研究中的英雄主題,也提到了類似觀點,即那些所謂的英雄角色「由於適應性強、變化性大、有多種效用,不受敘述框架的約束,�6�1�6�1�6�1�6�1�6�1�6�1能夠把自身結合進某一世紀的思想特點和習俗趣味中去,能夠實際上呈現出各種甚至是極端矛盾的意義,能夠通過包容一切變異,使自身適應當代生活的各種細微差異。這樣主題學就同時成精神史。」 這兩部電影女主角的選擇,不就是人類婚姻精神史的一個側面嗎?他們從服從到反抗,再從放縱到收斂,不就是人類精神史重復的最好證明之一嗎?精神的重復,反映到客觀世界中,就是社會思潮、思想主義的循環往復。這所有一切,又再次論證了人類的歷史是重復的。 (三)總結綜上所述,藉助圖松對主題學的研究理論,筆者通過分析兩部影片的中女主角的的形象與時代定位,發現片中婚姻與義務的主題沖突都集中在了這兩位女性人物的思想沖突上,其實質就是對遵從人性與堅守婚姻道德的糾結。同時,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大眾對於婚姻與義務的選擇、或大眾的審美需要也是不同的。這體現在,影片所設定的60、70年代,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而影片發行的21世紀,Francesca是理想的典型,而 Mina是實際的典型。這種選擇怪圈、或審美怪圈,其一說明了愛情與義務並不是兩個矛盾,而是一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他們之間對立統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換,且它們的每一次轉換與重心偏移都給人類社會的家庭結構帶來了變動;其二也是人類精神史循環往復的表現,人類行為重復的結果。所以,只要人類社會一直存在,愛情與義務將是永恆不變的社會文化主題。
Ⅵ 論文兩部作品的對比探究怎麼結構
??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
1、研究背景和意義;
2、全文的總體思路概括;
3、主要研究成果(分條敘述,是重點,清晰告訴別人你都研究出什麼來了);
4、創新之處(也很重要,言簡意賅,你與別人研究的不同之處,證明你不是抄襲);
5、關鍵詞
如報考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論文對摘要有明確的要求:
摘要應簡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不超過500字。
?一篇學術論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幾個部分:
1、問題的提出;
2、選題背景及意義;
3、文獻綜述;
4、研究方法;
5、論文結構安排。
問題的提出:講清所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選題背景及意義:講清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來研究,即闡述該研究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對國計民生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等。
文獻綜述:對本研究主題范圍內的文獻進行詳盡的綜合述評,「述」的同時一定要有「評」,指出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講出自己的改進思路。
研究方法:講清論文所使用的科學研究方法。
論文結構安排:介紹本論文的寫作結構安排。
??
Ⅶ 高分 英語論文 電影
1.通常建議寫一部電影,比較深入,資料相對好查一些,如果你想寫兩部電影除非是想進行對比,一般是中西對比比較多。5000字不算多,等你寫完了,導師再改一下就剩不了多少了。據我所知,以電影題材寫論文一般都歸類在文化方向里,個人覺得比較好寫,有興趣就好,不然會很痛苦。
2。我是學英文文學的所以推薦你兩部電影,喜福會,紅字,因為有解讀性所以可以隨意選個角度寫。
3。肖申克的救贖我很喜歡,建議你對照原版小說來寫,可以從主題,寫作手法,技巧入手。比如,除了大家熟知的信仰和希望以外,你個人還理解到了什麼,發掘出了什麼內容。可以分析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監獄的制度化可以使人恐懼抵抗,但最終卻無法擺脫離不開監獄生活,無法融入正常社會。還可以分析人物,社會影響等等。
英語論文有個關鍵,就是你的thesis statement(主題)你的論文到底要說明一個什麼結論。有了這大方向,你只要分開些觀點,論據這里還包括引用,解釋介紹一些概念,大體論文就出來了。總之,希望你享受這個難得的過程!may you success!
Ⅷ 夏洛的網書與電影對比論文誰有 比較主題思想和創作手法的差距兩千字以上 好可以加分
比較書與電影的區別:
1.電影里頭多了三處鏡頭
①.多瞭然放煙花,
②.多了兩只烏鴉,
③.在學校報名動物比賽。
2.少了書上三處內容:
①.少了21頁,母鵝歡呼的叫聲,
②.少了,本來是母鵝說哪一塊板鬆了,結果是威爾伯自己撞過去的,
③.少了威爾伯滑雪。
3,我覺得電影里頭多出來兩只烏鴉的鏡頭很好。因為那兩只烏鴉被稻草人嚇倒了,所以我覺得很好玩。
4,書里母鵝歡呼的叫聲不應該刪除。因為少了那句話,我覺得不那麼精彩了。
-0- 只能這么多 2000字好難,可以參考
Ⅸ 求一片論文, 關於新舊電影畫皮比較 ,1000字以上
這里有1000多篇畫皮的影評,樓主你可以自己去找找合適的:
http://www.mtime.com/movie/59588/comm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