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周星馳的電影功夫到底想表達什麽
周星馳主演的早期電影仍然非常經典。進入新世紀後,當轉而導演時,總覺得有點兒力不從心。他是無厘頭喜劇的鼻祖,也是獨一無二的風格。後現代主義和行為藝術都無法描述他。他導演的作品有點超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但荒誕不羈,發人深省。周星馳在電影《功夫》中的角色從小就很善良,並為聾啞女孩不被別人欺負而挺身而出。長大後,想加入斧頭幫,但從未做過任何令人發指或不好的事。他和那個胖子頂多是騙、小偷小摸而已。
最後,這部電影還表達了遠離城市的味道。三位高手退出江湖,躲在包租婆的房子里,做苦力、裁縫和油炸小販。為了一群窮人,包租婆甚至冒犯了斧頭幫。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想早一點出手,而是說他們已經答應死了的兒子,不再過問江湖的事了。如果我們戰斗和殺戮,最初的正義遲早會消失,變成不公正。最好在激流中退出。總而言之,功夫表達了仁慈、正義、寬恕和忍耐的主題。雖然有些晦澀荒謬,但仍是經典作品。
⑵ 周星馳的功夫想要表達一個什麼主題
他想表達俠義精神、佛家博大胸懷、正義與良知、人類的童真等等。不過在我個人看來,他表達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是渾渾噩噩過來的,只是有那麼一天,你發現了自己需要做的真正的事情,而你為了這樣的目的你必須努力和蛻變,並且不能放棄。
⑶ 電影《功夫》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中國式價值觀輸出的功夫片新出路
影片多次表現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個十字路口,這個設計預示的是主人公阿星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徘徊和猶豫。因為小時候被壞小孩欺負留下的心理陰影,以及當時的世道,讓這個年輕人長大後一心想入斧頭幫當個壞人。但是他在生活中也不過就是小奸小惡,他最大的站隊是當包租婆、包租公、火雲邪神三個人糾纏在一起,琛哥要求阿星殺了包租婆與包租公,他卻沒有行動。他終於選對了人生的方向。
毫無疑問在影片的最後,他們一定會再次相遇,過上大團圓的Happy Ending。
⑷ 周星馳的《功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無厘頭喜劇的開山鼻祖,是自成一派的獨特風格。用後現代主義、行為藝術都無法來形容他。他導演的作品有點超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荒誕不羈卻又發人深省。電影《功夫》里周星馳飾演的角色從小就很有善心,為了聾啞女孩不受人欺負挺身而出。長大後一心想加入斧頭幫,但從沒做過什麼十惡不赦、傷天害理的事。他和那胖子最多就是騙、小偷小摸而已。
最後,電影還表達了大隱隱於市,超脫的味道。三位高手退出江湖,隱藏在包租公包租婆的房子里,做苦力做裁縫做油炸小販。而包租公包租婆更是為了一幫窮苦的人不惜出手得罪了斧頭幫。不是他們不想早點出手,只是他們曾答應死去的兒子,從此不再過問江湖之事。沒碰到絕頂高手,火邪雲神寧願待在牢里。打敗火邪雲神的周星馳最後也退隱江湖,開起了糖果店。打打殺殺,最初的正義遲早也會泯滅,淪為非正義,不如激流勇退,抽身開來。
總而言之,《功夫》表達的是善良、正義、寬恕、隱忍等主題,雖然有些晦澀荒誕,但仍不乏是經典。
⑸ 電影《功夫》真的只是電影嗎
電影《功夫》是正宗的周星馳電影,編劇導演都是周星馳本人,而且由於周星馳的地位已經很高,它可以依自己的意願拍打上自己烙印的電影,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功夫》是一部完全反應周星馳思想的電影。我們在《功夫》一片中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周氏電影的影子,例如:片中的斧頭幫形象就是來源於《大話西遊》中的斧頭幫,還有周星馳電影中常見的主人公開始的時候是很慘的類似乞丐的形象,到後來經過曲折的經歷,主人公蛻變為高手。《功夫》的片頭有一個細節,有一隻蝴蝶飛來飛去,這也預示著影片的主題「心靈蛻變」。
研究周星馳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筆者也研究了目前研究的趨勢,有一些是關於周星馳電影的哲學分析,有一個說法是周星馳的電影反映了後現代主義的一種哲學思想,還有的研究主要針對周星馳電影中反映的社會問題,當然更多的是對周星馳電影的影評性文章。筆者研究的形式比較新穎,主要是用心理學中精神分析理論和意象分析的方法分析周星馳的電影。
《功夫》不再是一部挖空心思搞笑,以賺取商業利益為終極目標的娛樂電影。雖然很多地方還是令人捧腹不已,甚至再次出現久違了的周星馳招牌式大笑,但我們還是從影片中清楚看見了周星馳對人生價值成長的思索和對人性善惡轉變的關懷,這也許才是有人把他這種用自己特有的荒誕、混亂、誇張、搞笑的形式包裝起來的電影歸入後現代藝術的原因吧。
影片的情節並不復雜,黑幫主題,流氓打架斗毆,報復殺人,搶佔地盤的老套故事。結局也不出人意料—邪不勝正。但這正如蛹和蝶的區別,美麗的蛻變是因為思想的升華。故事的核心場景是在一個叫做「豬籠城寨」的貧民窟里,這里住著一群社會最底層的卑微人群,這是一個無人問津連黑社會都看不上眼的地方,這是一群無人關心連流氓都懶得欺負的人。周星馳以前也以演小人物為主,但態度截然不同,以前他更多的是拿作賤小人物來取樂,而現在我看到了更多是關懷和認同。到了《長江七號》,這個香港的大明星甚至把視角投放到了大陸農民工身上。阿星是一個小流氓,但他其實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的流氓,因為真正的流氓是懶得去欺負「豬籠城寨」里那群沒有「剩餘價值」的人。不要說殺人放火作姦犯科,就是嚴格意義上的打架斗毆他也沒有一次,他只有被別人打的份,被老闆娘用拖鞋打,被「四眼」小職員按住頭打。他真正做成功的壞事都是在黃聖依所飾的啞女身上實現的,一次是吃冰棍不給錢,還有一次是搶走了啞女貨郎擔里的零角子。他似乎根本沒有一丁點做流氓的天分,但他一心一意地想要加入斧頭幫做一個真正的流氓,原因如他蹲在戲院門口所說的那樣,加入黑社會做了壞事就有吃有喝、有錢有女人!還有一個原因他沒有說出來,那就是堅持善良正義者所受俗世的輕慢、打擊和羞辱!這幾乎是一個少年的心靈陰影,人之初的善良居然被尿水淋頭!連大孩子們的世界都已經有了邪惡的秩序!這不正是大道崩毗的世俗年代真實一面么?作姦犯科者卻可以錦衣玉食,那些身居廟堂高冠峨帶者有多少是衣冠禽獸,那些富可敵國錢通鬼神者又有多少是土匪強盜?
⑹ 周星馳電影功夫的主題思想
電影《功夫》故事梗概:主人公是一個小混混,和他的小弟冒充最兇殘「斧頭幫」到下層人民聚集地「豬籠城」行敲詐,未遂,不料卻引來了真正的「斧頭幫」,引出了城內的隱退「武林高手」和斧頭幫的欺壓與反欺壓的爭斗,也引出了阿星個人情感經歷:從小一身「橫練筋骨」的小主人公被騙用盡積蓄買得一本《如來神掌》,在出手為解救一個被欺負聾啞女孩時被羞辱,便發誓要做個壞人,要出人頭地。但是善良本性未泯的主人公遲遲不能「如願」,當再次遇到已經長大的「聾啞」女孩時,無論如何也沒有表現出他的「兇殘」,善與惡在他心裡激烈的沖突著。
被幫會利用找到「火雲邪神」來對付「楊過和小龍女」,在決斗危急時刻懸崖勒馬,及時悔悟,被「邪神」打得「連他老媽都不認得了……」。不料,卻因此間接打通他的任督二脈,「萬中無一」的武功奇才就此「化蛹成蝶」,實現身體和心靈的蛻化,展開了一場和「邪神」盪氣回腸的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結局是皆大歡喜,「邪神」被感化,阿星的糖果店開業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收獲了愛情和善良的本性……
說實話,在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由於是「影院版」的,感覺一般般,甚至有些失望,也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緣故。現在看來覺著越來越好,這是周星馳「無厘頭」風格成熟之作。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但是,一向的搞笑對白、出人意料的場景讓整部片子結構豐滿,處處充滿搞笑的氛圍。但是,現在看來最吸引我的是電影中表現出的一個人成長的經歷這個主題表達的內容。
童年的羞辱引起的童年創傷如同「烙印」深深觸痛著一心 「維護世界和平」主人公,這個傷痛改變了本來有著一顆「除暴安良」的主人公的信念——好人無好報,一定要做「壞人」才會 「出人頭地」。但是,在他內心中「善與惡」的較量就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再次遇到那個長大的聾啞女孩之後……在關鍵時刻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正義信念壓倒邪惡念頭,最終正義力量也得以伸張。
如果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解讀這一過程,那就是一個善性(自性)未泯心理問題患者的患病、治癒和轉化的過程:小混混已經是一個被錯誤信念困擾的患者,而這一錯誤信念主要來自於童年的「心理創傷」和由此帶來的對社會強化和認知偏差,要尋找他的 「人格面具」—闊綽的「有錢人」。他心中的「阿尼瑪」(聾啞女孩)形象已經慢慢長大,最終成為他排除錯誤觀念的力量所在,在「楊過」被和「小龍女」很象是他的「母親原型」和「父親原型」,救走救治時他畫了一個糖果的標志,象徵著他「阿尼瑪」原型的力量被激發,由於其本身具有的「自性化」潛能被間接激發,所以獲得了「化蛹成蝶」蛻變力量,他的心理能量得到了初步整合。在和他的 「陰影」火雲邪神的決斗中,「陰影」的強大壓力使得主人公的心理潛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最後與他的智慧原型「如來」得到溝通,使其心理力量得以發揮到極致。對於火雲邪神的處置也是很有意味的,沒有將其置之於死地,而是用了一句「你想學啊,我教你啊……」耐人尋味,這正合埃里希-諾伊曼在《深度心理學的新道德》中處理「陰影」的觀點一樣:承認我們的陰影,整合我們的陰影,而不是試圖壓抑、清除它。火雲邪神的最後武器帶刺的荷花椎被主人公拔去刺以後,變成了美麗,給人帶來寧靜和諧的荷花,飛散空中,劃過美麗的時空,也象徵著「自性」對「陰影」力量的整合。影片結尾,糖果店前,聾啞女孩的出現,接下來他們的關系進展大家可想而知,「阿尼瑪」的創造性力量使其達到了心靈的發展與和諧。
其實這不僅僅是表現的一個心理病人的成長歷程,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擾時的心理歷程,看了這個分析,結合讀者自己的此類成長體驗,是不是會引起你的一些共鳴呢?真正能震撼人心經典電影或作品,在於它能激發我們心靈深處的感受,一些對於原型意象的體驗,讓人感到共鳴。
本來只想就其中一兩個意象作一下分析,沒想到在分析過程中漸漸發現整部電影的結構情節竟然這么暗合心理分析的理論,不知道周星馳有沒有讀過榮格?!(呵呵!)《功夫》這部電影創作過程周沒有和我商量過(哈哈!),所以筆者的分析也不是完全合乎周的創作本意,一些概念的套用不免有牽強之處,只要為讀者多一個理解本部電影意義的角度。
其實有時候角度、立場的高低上下並無所謂,只要從中得出、體驗到一些積極的意義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