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朗誦主題電影

朗誦主題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08 16:29:21

A. 《朗讀者》勇氣開場白

導語:董卿說,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艷的一抹原色。是的,沒有勇氣,生活將沒了前行的動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八期勇氣的開場白,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節目卷首語】

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

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裡;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

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節目開場白】

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艷的一抹原色,

很多的文字都在贊美勇氣。

莎士比亞說,

有得必有勇,

正直的人不會膽怯,

試想一下,

如果歷史失去了勇氣那將失去改寫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氣,

那很多日子就會變得蒼白無力。

今天就讓我們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讀者身上的勇氣。

朗讀者第八期開場白是什麼?

《朗讀者》第八期主題《勇氣》。沒有勇氣的人生是蒼白無力的孤行,沒有勇氣的生活是暗淡無光的虛度。人生苦短,唯夢想和勇氣不可辜負。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裡。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本期節目,我們與董卿一起來聆聽《朗讀者》第八期「勇氣」的嘉賓故事!

朗讀者初相逢江一燕篇將近十年的支教生涯,她曾經做過各種各樣的老師。出愛者愛返,福往者福歸。在奉獻愛的同時,她也收獲了孩子們滿滿的愛的回饋,成為孩子們最愛的「小江老師「。江一燕將朗讀《晶瑩的淚珠》獻給她的老師。

朗讀者第八期主題是勇氣,節目迎來江一燕曾經跟著一位名叫章燕的老師學習跳舞,碰巧她的名字里也有一個「燕」字。正是燕子老師讓她從內向的性格 變成了愛攝影,愛寫作,愛表演的開朗樂觀的女孩子。老師雖然已經離去,帶給江一燕追逐未知,追尋自我的勇氣卻永遠留存,同時她也搖身一變成為「小江老師」,把勇氣傳遞給更多的孩子。勇氣不僅屬於我們自己,勇氣還可以傳遞。

樊錦詩院長的同事和好友朗讀余秋雨的《莫高窟》節選,獻給以她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樊錦詩的心全部獻給了敦煌,獻給了莫高窟。她的年齡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記不住了,數字敦煌的網址卻能脫口而出,那是她畢生的心血。莫高窟以緩慢卻不可逆轉的速度消逝著,她拼著命把莫高窟記錄下來,送到千千萬萬人的眼前。

朗讀者第八期迎來「勇氣」的主題,從第一次聽說敦煌,就徹底的愛上敦煌,一輩子與敦煌纏綿糾纏,守護國寶幾十年。年少時的樊錦詩選擇北大考古毫不動搖,畢業後的她也勇往直前,毅然放棄城市生活走進敦煌,成為無愧國家的「敦煌女兒」。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秋爸秋媽朗讀海桑的《給我的孩子》送給兩個孩子秋歌秋語。「當我伸出偌大的雙手,卻不知如何抱你。你究竟走了多長的時間多少的路,才從生命的源頭,跌進我的手中。」接二連三的打擊沒有擊垮秋爸秋媽,在世界給予他們痛苦的時候,他們報之以歌,鼓起勇氣保護孩子,讓孩子們尊嚴地活下去。

兩個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患者,讓這兩位名牌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如遇晴天霹靂,幾年後,長子又被診斷為白血病,秋爸秋媽的感覺如同地獄里又發生了地震,但勇氣讓他們堅強,給他們力量。他們從最開始的痛苦到慢慢接受現實,深入了解孩子病情,用知識武裝自己,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一個家庭的'不拋棄不放棄。

朗讀巴金的《做一個戰士》獻給陪伴他一起成長的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槍彈。他的武器還可以是知識、信仰和堅強的意志。」兩次經歷了成功與危機的輪回,曾經的民族英雄,在危機之後,仍勇敢擔當,李寧像一個戰士一樣屹立在他的戰場不倒。

李寧,他是體操王子,也是商界傳奇。有人說「李總這一輩子,活了別人好幾輩子。」在完全不同的領域,通過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取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成就。在此過程中,他也幾度沉浮,經歷挫折,用一顆勇敢的心一次次戰勝困難。順心順意的成功並不能檢驗一個人的勇氣,而面對困難破釜沉舟的魄力,才是勇氣最好的寫照。

朗讀高爾基的《海燕》獻給與他一樣有勇氣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們。「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翟墨選擇帆船環球航海,除了伴著朝霞夕陽、滿天星斗的浪漫,更多的則是需要挑戰大風大浪的勇氣。在翟墨的朗讀中是勇於挑戰自然,挑戰自我的信念,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海洋充滿渴望的心。

曾有一位老船長,給了他許多啟發和勇氣,讓他對航海產生了興趣。那是在紐西蘭拍攝紀錄片時,遇到的一位老船長,翟墨在聽說他已開船圍地球轉了一圈半後,毅然買了一艘船開始了環球航海。不知怎麼掌舵,如何楊帆,雖然莽撞,卻又令多少人嚮往?也許他的內心早就渴望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行,卻總被世俗所累。對自由的嚮往一直在心中,偶然的一點觸動,加一點點勇氣, 就「揚帆渡鯨浪,帖帖如安流」。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

每周六的晚八點十分成了一周最期待的時刻,一個半小時我霸佔著電視,欣賞著董卿精心准備的《朗讀者》,從開播以來一直沒有落下的唯有這個節目。每周接受一次心靈的洗滌,每周都會收獲滿滿的感動。這期最讓我感動的是秋爸爸秋媽媽,他們的'經歷的打擊真是讓人絕望,但是他們都挺過來了。

這期的主題詞是「勇氣」,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打擊,有勇氣面對人生的磨難,不管是明星還是普通人,我們都需要有生活的勇氣。每一個嘉賓的經歷也都體現出他們異於常人的勇氣。

第一個嘉賓是江一燕,她的故事很早我就聽過,十年支教經歷讓她與一般的明星不太一樣,而且還記得看過她的攝影照片還獲過國際大獎,讓我們對這個看起來柔弱的姑娘多了一份敬佩之心。

雖千萬人,吾往矣。」是無畏萬人阻擋的勇氣。勇氣橫亘古今,給人類源源不斷的提供向前發展的動力。

勇氣是一種力量,勇敢是一種品質。勇氣讓我們面對一切,不斷前行。

語錄:在成都金堂有一片一千兩百畝的`鮮花山谷,它源於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情詩一直是兩人的生活常態。「你也許不會相信,我常常想像你是多麼美好,多麼可愛,但實際見了你面的時候,你比我想像的要美好的多,可愛的多。」

第二個朗讀者是汪明荃羅家英夫婦,雖然沒有過多的關注過他們拍的電視電影,但是他們的對話與朗讀卻讓我很動心。忍不住以後要多欣賞一下他們的作品。

他倆的經歷好有趣,在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六十多歲才准備結婚,汪明荃說一紙婚書很神聖,所以才那麼久才結婚。而他們倆的聊天也把董卿逗得合不攏嘴。

第三位是秋爸爸和秋媽媽,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卻被雙胞胎的自閉症的診斷給完全打破了。他們經歷的磨難聽來都覺得很殘忍,而他們已經經歷了十四年的煎熬。甚至在這樣的打擊下,秋爸爸還建了一個幫助自閉症家庭的公益網站。他說他經常和求助的人說「苦不苦,看看秋爸爸,他們家兩份堵!累不累,看看秋媽媽,他們家兩份罪!

但是對比別人,我們真心在過著很好的生活,所以為什麼不好好的有勇氣的面對著生活呢?正如李寧讀到的「生活就是不停的戰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識,信仰和堅強的意志」。

願我們都能好好的,堅強的面對生活的挑戰,迎接生活的酸甜苦辣,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勇氣!

B. 求推哪些電影電視劇里有穿插詩歌朗誦,就是電視劇里的台詞要有詩歌的

還珠格格裡面有很多,比如出遊那段

C. 美國電影《朗讀者》誰能評論一下,謝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對美國電影《朗讀者》的評論: 影片中,麥克對自己的女兒說,「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夠坦誠。」不管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朗讀者》在一代對又一代的「坦誠」中,讓我們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真相。宣洩也是窩藏了一種難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們在重新面對一些我們總是規避的歷史時,到底要坦誠到何種程度才會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過拂去歷史的塵埃,沉甸甸的真相卻總無法讓你我坦然接受。那麼這種坦誠,又將置於何地呢? 影片中大衛和凱特的多場激情戲的確是以性為切入口,那麼大的年齡差距卻發生地似乎合情合理。兩個演員的表演絲毫不會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在我看來這是影片營造的特殊氛圍的原因。在這樣一種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濕乾冷的環境中,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單純冷練的少婦,以純粹情慾萌發的情感,在溫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歡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遊中,都不會顯得別扭,相反,正如這段情感對兩個人一生的影響,他們在此後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懷念和支撐著這份情感。導演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坦誠把握,三個演員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微妙詮釋,都淡化了這份畸戀本身不協調的作祟,反而讓我們感動。 然而真正帶我們穿越情感命題的是影片真正主題的引入和升華。在這份畸戀不可避免地出現失和沖突時,漢娜選擇了悄無聲息地離開。而在多年後,麥克作為法學院學生參加審判二戰中納粹罪行的聽證會時,他驚愕地發現漢娜竟然是被指控謀殺300名猶太人的戰犯。至此,支撐影片後半部也是帶領整部影片升華的兩大主題出現,其一是對那段黑暗歷史的人文反思,另一個便是對於知識這一命題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漢娜,她並沒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認的罪犯一樣,否認自己的罪行,而是堅定異常地坦誠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們在驚異於她「冷酷」「無知」的態度時,也不免跟隨她一同回望那個所有人看來都憤懣的黑暗時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多少無辜的猶太人被納粹分子慘絕人寰地屠戮。漢娜也是儈子手之一。的確,看過電影,我們不能因為她當時的無知就原諒她,像影片中那個倖存的作家一樣,絕對不會寬恕她。然而突破個人的道德情感規范,而上升到一個狂熱時代的集體無意識來說,漢娜自身不也是一個悲劇和受害者么?她執拗遵循的規范,她堅守的職責,竟然是她眼睜睜看著300人被大火燒死的辯詞。她那句詰問大法官的話,換了你,你會怎麼做?其實是會讓所有人無語的。習慣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視角來批判審視別人的集體,難倒不是我們的悲劇被一次次復制的源泉么?想必導演和觀眾,包括你我也絕對不會寬恕和原諒漢娜的作為,可是她卻是能夠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夠被我們,被時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與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卻昧著良心將所有罪責扣到漢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來說,漢娜冒著傻氣的執拗卻顯得那樣坦誠和真實。影片出來後,導演斯蒂芬·達爾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評便是他用一種藝術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惡的立場上來描繪漢娜這個人物。然而我倒覺得,導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個時代,那些沾滿鮮血的手中,也有這樣一種被無意識推搡裹挾的人物。他並沒有理解罪惡,而是理解人性和時代的無奈;他也沒有要為漢娜們撥亂反正,而是希望我們在緬懷、批判、撻伐那些我們不堪回望的歲月時,需要有一種警醒,一種坦誠的正視。因此如果說導演真的在批判唾棄誰的話,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淚的「懺悔者」。 麥克這個角色其實是夾在歷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間的感知者。他與漢娜的那種情感讓他相信漢娜的為人,他對歷史的理性認識卻又讓他無法迴避對於漢娜們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漢娜無期徒刑時,麥克難以掩抑地留下兩行熱淚,以及他目睹審判過程中的慌亂無措神傷,還有他去探望漢娜可最終轉身離去,這都讓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關懷的力量。像是蒙著眼睛的象徵著法律的女神一樣。我不想附和說這是導演身披的溫情的外衣,因為在我看來,這恰是這個導演在坦誠面對歷史時心中懷有的愛和力量。 關於影片的另一個主題,也是貫穿影片始終的表象上的主題:朗讀,卻讓我們得以從更多一層和另一個側面來看待漢娜和麥克這兩個人物,以及整部電影寄予的深思。漢娜和麥克認識時,讓麥克給她朗讀小說,只有這樣才和他做愛。而當初她在看守猶太人時,也選小女孩給她讀小說。其實漢娜是個文盲,可是她渴求著知識,她會聽小說時開心、哭泣。然而這樣一個人在面對共犯的栽贓時,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後的尊嚴,她寧願選擇終身監禁。導演這種設置一來是給無知一種批判,也是給知識一種崇高的寄託。無知本身並不是罪惡,可知識卻往往給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衛的漢娜,她也許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個守衛,可卻在時代個狂熱中成為了階下囚。而我國在文革時期,不也有很多漢娜稀里糊塗地做了儈子手么?

求採納

D. 哪部電影中有朗誦詩歌的片段

其實這類電影很多!推薦影帝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死亡詩社》,你聽名字就知道很多詩歌了,國產電影《屈原》

E. 電影《朗讀者》解析:真實的歷史總會令人心痛不是嗎

看見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好像看過,不過,可能你看的是綜藝,而小編看的是它的同名電影。這個影片並不是在介紹一個人讀書的愛好或者是參加了一些什麼節目,它其實主要講的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和他的後一代的關系,然後主要是通過他們各自的內心的世界,來看看他們對上一輩人走的路是什麼樣的感覺。
《朗讀者》
這部劇的導演是英國的史蒂文戴德利,他從小就比較喜歡戲劇事業,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讓人看了以後都帶有濃濃的藝術氣質。他在執導這部劇以前,就已經拍過很多知名的舞台劇,並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對於當代的人來說都是極其受歡迎的。
《朗讀者》
而且他拍攝的電影一般都作為經典片段被老師們用來進行點評以及讓學生們進行分析。這個電影也是改自於的它的同名小說,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還有藝術美的書。這個片子中主要是通過三個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後把這個片子的主題表達的非常清楚。
《朗讀者》
他們三人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時代,但是它是把這三個不同時代的人放在同一個主題下,通過了他們三個人在生活上的經歷,然後分別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實是一個敘事片,看完電影之後,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從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獨特的人生啟示。
《朗讀者》
關於二戰類的電影一直都是很多導演拍攝范圍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達戰爭中慘無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現對於戰爭的一些思考,還有的是為了諷刺當時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為了贊揚某個英雄而拍攝的一部類似於傳記一樣的電影。但更多想要表達是要更多的人記住歷史,希望以後能夠沒有戰爭只有和平,這樣才會有更加美好與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樂一樣,不管現在的生活多辛苦,我們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夠看見明天的美好。
《朗讀者》
這個影評主要是通過對一個人的回憶展開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歲。大家也都知道像這么大的人其實內心還是一個孩子,他們這段時間屬於到青年人的過渡時期,是需要家人關懷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處於一種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難也沒有向他的家人們說過什麼,他把自己的心封閉了起來。
《朗讀者》
後來他在一次碰巧的機會下認識了漢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鑰匙給打開了。漢娜是一個中年女人,她很會激發這個少年人的情慾,米夏好像在這個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覺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義。也是漢娜一直鼓勵他說他的朗讀天分很高,這讓小小年紀的男孩情竇初開了,他甚至在公眾中承認這個能做他母親的人是他愛的人。但其實漢娜也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孩子,純粹的利用他而已。後來還是因為漢娜工作的變動,他們之間才算結束。
《朗讀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後,米夏知道了,原來漢娜是一名集中營的守衛,她殺了很多人,這讓米夏難以接受,盡管這所有的一切不應該推到漢娜的身上來。可是卻讓他來不及去思考,漢娜被殺死了。米夏的心裡只有愧疚,對法西斯手下無辜者的嘆息,還有對自己的懦弱的憎惡。
《朗讀者》
雖然導演是英國人,可他曾經在德國的經歷讓他覺得當時那裡的人完全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背黑鍋的都是那些雖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個無辜的人,這也是對當時戰爭的一種反思,這才是他拍攝這部片的目的~

F. 電影《朗讀者》主要講了什麼

《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 。

《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結尾,早為人父的男子帶著女兒去緬懷這位女士,並對她說出所有的實情,以此來告知女兒自己所背負的東西。從表面上看,故事將的是這個男人,但是其實質上卻說的是德國人面對二戰之後矛盾的態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國家,民族,也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如果你有裁決的權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親人,你能讓他去死嗎?這是一個血淋淋的命題。當然其實故事也說明白了,該死的其實都沒有死,受審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G. 生死朗讀的影片評價

特殊背景下的愛情關系
在經典的愛情電影里總能看到愛情戰勝殘酷的現實和人性的弱點,有情人終成眷屬或是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可是《生死朗讀》顯然不是這樣。影片前半部分講述了少年邁克偶遇公交車檢票員漢娜,兩人之間維持了一段情慾糾纏。如果影片只停留在相差21歲的男女主角之間的看似畸形的戀情,那它必然會像很多愛情電影一樣隕落於浩瀚的電影海洋中。但本片僅僅用這段忘年戀作為全劇的引子,影片的主題遠比這個來的深刻,影片的真正魅力在漢娜不辭而別之後才體現出來。幾年後,邁克成了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在旁聽對納粹戰犯的審判時,發現令他魂牽夢繞的漢娜竟然在被告席上。當男女主角的愛情關系被放置於對納粹戰犯審判的背景之下,愛情便失去了原來的味道,罪責、救贖、倫理、歷史等問題更多地佔據了觀眾的視線。
影片前半部分對男女主角情慾糾纏或是畸形愛情的勾勒恰恰折射的是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曾經的信仰被無情拋棄,普通民眾對待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人與人之間冷漠且相互不信任,僅僅從影片剛開始男主角家庭聚餐時的那種場面就可以看出來。正是這種社會環境造就了男女主角當時的心態,生活受壓抑,渴望激情的釋放,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這一扭曲錯位的愛情。影片僅僅是藉此來為影片後半部分對二戰的反思和對人性與倫理的討論做鋪墊。試想,漢娜與邁克僅僅是母子關系,那麼邁克不為母親辯解以免去她終身監禁就說不過去。假如邁克只是一名旁聽審判的學生或律師而與漢娜沒有那樣深刻的關系,那麼他對漢娜被判終生監禁是否有冤屈就沒有發言權。總之這種畸形的愛情關系為男女主角在影片中做出的一系列選擇提供了合理性的平台。
獨特的焦點和視角
與以往的經典二戰題材影片相比,這部電影的焦點和視角是獨特的。獲第66屆奧斯卡七項大獎的《辛德勒的名單》焦點是不惜一切代價解救猶太人生命的德國商人,是反對納粹暴行的英雄。獲第71屆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美麗人生》和獲第7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的《鋼琴家》焦點都是集中營的受害者。而《生死朗讀》是電影史上第一部聚焦施害方的二戰題材電影,主角漢娜曾經是集中營女看守。
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這位女看守身穿黨衛軍制服、佩戴徽章、揮動武器的場景,甚至都未再現那場奪取三百多名猶太人生命的罪惡,而是把焦點放到了本應是普通人的集中營女看守身上。有些人認為這部影片是「用藝術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影片的確用大量筆墨描繪了女主角漢娜的普通人身份,她對生病的陌生男孩表現出關愛,他在聆聽朗讀時眼中盡是溫柔,她在公交車上兢兢業業地工作,她在教堂里聽著孩童們的歌聲動情流淚。但是在二戰中如果沒有像漢娜這樣的普通人的參與和支持,希特勒何以能一手遮天?納粹屠殺何以能實施?在當時難以想像的時局下,即使是有學識的人都可能被希特勒的狂熱「信仰」蒙騙,何況是未受過教育的普通人?漢娜是無意識地參與到這場慘絕人寰的暴行中的,但是她的所作所為的確加速了邪惡的蔓延,我們不能因為她是無意識犯罪的從犯而否認她應承擔的罪責。影片要表現的正是戰爭讓善良的普通公民成了屠夫,在看似「溫情的外衣」下,戰爭中的屠殺、人性的扭曲、被害者的痛苦其實一目瞭然。這也許是這部影片獲得奧斯卡的青睞也博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推崇的重要原因。
雖然影片的焦點是漢娜,但漢娜對自己在戰爭中所作所為的態度僅僅在法庭上質問法官「換了你你會怎麼做」時有所體現,而男主角邁克對漢娜的態度則成為全劇最具爭議與代表性的話題。如果說漢娜是二戰中參與戰爭和屠殺的德國普通公民的代表,那麼邁克則是戰後一代的代表。所以影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新視角,即德國的戰後一代如何審視自己父輩在納粹時期的所作所為。
一個民族的兩代人是永遠不能互相割裂的,德國的戰後一代即便不像影片中的邁克「不小心」闖進了上一代的生活,在精神上也還是和他們的上一代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系。任何一種暴力都需要孕育它的土壤,對於一個有過納粹意識形態的民族來說,每個人都有責任,不管是接受審判還是人性反思。戰後一代沒有理由像影片中邁克在法學院的同學那樣,把自己放在無罪的位置上,充滿優越感地宣判父輩有罪,慷慨激昂地說出「他們為什麼不在發現真相時自殺」或是「我會親手殺了她(漢娜)」,這些言論的前提是將自己和父輩、和民族割裂開,是一種逃避,是一種怯懦。影片中邁克知道漢娜曾是集中營看守之後,便成為夾在歷史、情感、道德和理性之間的矛盾集合體。從他和同學對庭審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漢娜仍有感情,他在嘗試著去理解漢娜,但他對歷史的理性認識又讓他無法迴避對漢娜的道德譴責和法律批判。在漢娜被判終身監禁時,邁克流淚滿面,但他去探望獄中的漢娜時又最終選擇轉身離去。他想要逃避卻無法逃避,他可以多年不見漢娜,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但他對漢娜的愛恨糾纏一直在影響他的成長和生活。邁克代表的那代人沒有參與二戰中的屠殺、不用遭到法律的制裁,但他們卻分擔了上一代人的罪責和恥辱。
人性弱點的挖掘
影片中邁克的人格看起來並不是很完美,他所表現出來的多疑、自閉、冷漠、矛盾的內心恰巧折射的是德國戰後一代的心理,正如他對自己女兒說的那樣「一直以來都不夠坦誠」。在法庭審判時飽受內心折磨的邁克究竟為何沒有向法官揭示漢娜不會寫字的事實?邁克又為何在此後的20年內忍受內心極度不安與愧疚的煎熬?為何邁克既然花了大量精力去彌補之前對漢娜的虧欠,堅持為漢娜寄朗誦的磁帶,為何又不回信?為何在漢娜出獄前兩人相見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去猜測,猜測在這20年裡男主角也許無數次的回憶起少年時期這段畸形的戀情,對漢娜念念不忘,但又不能原諒她曾是集中營看守,也許還對這段戀情深深懊悔,正是這種極度矛盾的心態造成了他後來矛盾的行為。如果說邁克將自己錄音寄給了漢娜,燃起了她心中熄滅已久的生存火焰,那後來漢娜出獄前兩人那次見面則徹底熄滅了這股火焰,經歷了大喜大悲的女主角再也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自殺是她唯一的選擇。
影片在塑造漢娜的人格時完全沒有把她視作十惡不赦的屠夫,而是把她視作德國的普通公民。她誠實,以至於在法庭上為自己招來橫禍,被其他被告集體陷害;她剛毅,以至於兩次斷然代替懦弱的男主角做出選擇結束自己的戀情;她忠於職守,無論是在集中營中當看守,還是在公交車上當檢票員。也許她唯一的缺陷只是不會寫字,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兩次做出了放棄更好工作機會的決定,甚至不惜以終身監禁為代價。而她身邊的一些人卻在自覺不自覺地與她形成對比,包括男主角邁克在內。聯想到影片初漢娜用主動的擁抱去溫暖那個身患重病的邁克,從而燃起了他壓抑已久的激情,而20年後,同樣是一個飄雪的冬日,邁克的冷漠卻直接澆滅了漢娜僅存的生存火焰,這種對比何其強烈。
再來看看參與納粹戰犯審判的這些人吧:冷漠自大的法官,除漢娜以外所有自私自利的被告,大批不明真相的群眾以及焦躁不安的法學學生,他們和漢娜形成對比。法官所代表的冷酷、其他被告所代表的怯懦與齷齪、群眾的盲從以及學生們的偏激與武斷,這些恰恰都和漢娜在之前所表現出來的誠實與堅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最終被判以終身監禁的卻是漢娜,難道這不是一種絕妙的諷刺嗎?人性地丑惡與弱點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我們很容易有一種想法:這種審判是公平的嗎?一個人又憑什麼審判其他人?僅僅是因為法律嗎?這些問題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起碼本片給了我們一個借鑒,如果說漢娜的敢作敢為代表了影片主創人員理想中的一種精神境界的話,那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就是片中邁克那樣的矛盾集合體,無力在現實中找到出路,而是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安慰或是蒙騙自己,當這兩種人碰撞在一起,悲劇便產生了。影片真正想表達的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生存形式的不滿,這種不滿寫在影片每一個溫情與冷漠交織的場景中,貫穿於影片始終。
這部影片就是那個年代對於德國社會的真實寫照,每個人心中都藏了無數的秘密、無數的看法,而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與德國人保守的性格又使得他們無處宣洩,因此我們看到邁克最終選擇了去傾訴,在漢娜的墓前向自己的女兒去傾訴,因為經歷過大喜大悲的他已經沒有什麼可顧忌的了。這或許是人性的一個悖論,總是在一切都結束之後才明白去感悟,而在之前卻茫然不知所措。(《電影文學》評價)

H. 如何評價電影《朗讀者》

《朗讀者》、《見字如面》等一系列節目正是填補上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你可能無法想像自己的父母會自行上網搜索《奇葩大會》,並且對其中選手的造型和言語毫無芥蒂。個性張揚的追求對於年輕人們而言是一種宣洩,然而對大多數的父母輩們而言,這其中的價值觀是有沖擊性的。但《朗讀者》不同,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現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目贊不絕口。

I. 求介紹與朗誦有關的電影 。

《生死朗讀》是一套2008年的英國舞台劇電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
為背景。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
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
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閱讀全文

與朗誦主題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