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約翰·福爾斯的介紹
福爾斯是當代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自幼熱愛自然,成年後也對自然科學頗有研究。本職是教師,在長篇小說《收藏家》成功之後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家,同時個人還出版了詩集。在長達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約翰·福爾斯留下了六部長篇小說、多部非小說類作品。在1969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國中尉的女人》中,他刻畫了神秘、對自由的嚮往等思想行為。在這部小說中,他用十分貼切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語言、對話、文體再現了這一時代,復制了這一時代的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電影改編的成功,讓約翰·福爾斯在全世界擁有了更廣泛的讀者。《收藏家》和《魔法師》也被成功地改編成了電影。
Ⅱ 《法國中尉的女人》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國中尉的女人》([英] 約翰·福爾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ZDY7Ahz0K-wwTJ8MPzKyw
書名:法國中尉的女人
作者:[英] 約翰·福爾斯
譯者:陳安全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488
內容簡介:
查爾斯無數次地回憶起,他們的第一次相遇。
堤岸邊,她面海而立,黑色的衣裙隨風飄動,人卻如雕像般紋絲不動,彷彿在凝視著大海,又彷彿只是凝視著虛空。
查爾斯認出了她。她是小鎮人口中的「法國中尉的女人」,那個被一名法國中尉拋棄的墮落女人。
當她回過頭來,查爾斯沒有看到預料中的 屬於那個時代的莊重、順從、羞澀;她的臉龐,無論用什麼時代的標准或情趣來衡量,都算不上漂亮。
但那是一張令人難以忘懷的臉,一張悲劇性的臉。臉上的憂傷有如林間清泉自然湧出。那張臉上沒有狡詐,沒有虛偽,沒有歇斯底里,更沒有偽裝。
她的眼睛,像潮水一般湮沒了查爾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靈魂,不容於時代,卻成為超越時代的永恆存在
她是墮落的象徵,是不被同情的悲劇,是他全部的熱情與嚮往,是一整個時代無解的謎,是那個晦暗年代裡微弱而動人的自由之光
★《時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牛津大學等英美高校文學課必讀書,國際筆會銀筆獎、W.H.史密斯文學獎獲獎作品
★伊恩•麥克尤恩、A.S.拜厄特、翁貝托•埃柯、王小波推崇的偉大作家,《衛報》稱他的一生如同寓言般反映了當代英語文學的發展歷程。
★《紐約時報》暢銷書,長踞美國亞馬遜暢銷榜,風靡德、法、美、意、葡、西、俄、波等幾十個國家。
★由諾貝爾獎得主哈羅德•品特改編成同名電影,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成為影壇佳作。
★福爾斯的《法國中尉的女人》大概是小說史上第一本以商業小說之資,徹底改變小說理論風貌的例子。
★我是福爾斯先生熱烈的擁護者。——王小波
★我用《佔有》向《法國中尉的女人》致敬,因為它的敘事更貼近角色的感受與內在生命。——A.S.拜厄特
★剛剛開始寫作生涯的時候,我就讀過福爾斯的作品,他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伊恩·麥克尤恩
★約翰•福爾斯的一生代表了當代英語文學的發展歷程。他既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又為人們展示了超越時代的非凡寫作技巧。——英國《衛報》
作者簡介:
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1926—2005)
英國小說家。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畢業於牛津大學。出版多部小說、劇本、詩集,還從事翻譯工作,代表作有《收藏家》《法國中尉的女人》《巫術師》。其中,《法國中尉的女人》獲得國際筆會銀筆獎和W.H.史密斯文學獎,並由 英國著名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羅德•品特改編成同名電影,成為影壇的經典佳作。
Ⅲ 福爾斯甘那個電影叫什麼
阿甘正傳,
福爾斯特甘
Ⅳ 一個女教師死在了自己的房間里,胸口插著一把水果刀。警長福爾一個女教師死在了自己的房間里,胸口插著
睡衣,你學生找你,你穿睡衣嗎
Ⅳ 約翰·福爾斯的人物生平
1926年3月21日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父親名叫羅伯特,是煙草商人,母親名叫格拉迪斯。
1939年在貝特福德中學就讀。1943年成為班長,1944年離校。 自幼在倫敦郊外的鄉間生活,培養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一種遠離人群的遁世心理。他在貝德福德中學的幾年對他人生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他在這所非常貴族化的寄宿學校中受到良好的正統教育,但是另一方面,由於當時這類學校普遍實行高年級學生責罰低年級學生的野蠻的管理辦法,他本人曾長期擔任學生秘密組織的頭領,他所必須充當的社會角色與他個人的心理氣質發生痛苦而激烈的沖突。這一生活經歷使他深諳等級制度、法律控制的實質,從青年時期開始產生了對一切當權者、組織者的強烈憎恨。
1940年福爾斯舉家遷至戴文郡的伊普敦。1944-1945年在愛丁堡參加海軍大學短期課程班。1945-1947年擔任王家海軍中尉,在戴文郡達特摩爾奧克漢哲頓營地訓練新兵。
1947年至1949年底,他就讀於牛津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其間,他主要學習法語和法國文學,深受法國存在主義作家的影響。畢業後他在法國波瓦蒂埃大學任教一年,又去希臘的斯佩德西島上一所男子中學任教一段時間,然後回到英格蘭。福爾斯認為,他的精神氣質和文化背景主要紮根於英、法、希三國,相比較而言,他認為受歐洲文化的影響更甚於英國本上。
五十年代初,福爾斯正式開始他的作家生涯。他說自己之所以從事文學創作,是因為這樣可以耽於幻想,可以隨心所欲地虛構人物場景和對話,以逃避他所不喜歡的各種外界生活。
1950-1951年擔任法國普艾提斯大學英語講師。與伊麗莎白·惠頓相遇,並開始發表詩歌。1953-1954年擔任海特福德郡愛石橋學院英語教師,並開始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魔法師》,和伊麗莎白·惠頓結婚。
1954-1963年擔任倫敦聖古德里克學院英語教師。1960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收藏家》。1963年《收藏家》正式出版並成為暢銷書,福爾斯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
1964年,非虛構作品《智者》出版(1968年和1980年兩次修訂)。1965年《魔法師》在美國出版(英國版出版於1966年),《收藏家》被改編成電影,影片由威廉·惠頓執導。
1966年,和妻子伊麗莎白·惠頓從倫敦移居到多塞特郡的萊姆里季斯。1967年開始創作《法國中尉的女人》。1968年,舉家搬遷到萊姆里季斯的貝爾蒙特庄園,《魔法師》被改編成電影,電影腳本由福爾斯本人撰寫。
1969年,《法國中尉的女人》出版,榮獲史密斯文學獎和國際筆會銀獎。1978年,擔任萊姆里季斯博物館名譽館長。
1981年,《法國中尉的女人》被改編成電影。電影拍攝的主要外景地即在萊姆里季斯。翻譯莫里哀的戲劇《唐璜》並在國家大劇院演出。1982年出版長篇小說《尾數》。1983年被艾克斯特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1988年罹患中風,從此深居簡出。
1990年相伴33年的妻子伊麗莎白·惠頓死於癌症。1997年被東英吉利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8年和薩拉·史密斯結婚,被查普曼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由黛安娜·維龐編輯的《福爾斯訪談錄》出版。2005年11月5日在萊姆里季斯家中因心臟衰竭逝世。終年79歲。
福爾斯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寫作生涯長達40多年。他所創作的多部小說都是暢銷書,而且從不重復同一個內容。但最為批評家和讀者稱道的還是1969年發表的《法國中尉的女人》。除外,還有《巫術師》《尾數》等等。他還寫過一些短篇小說、詩歌、哲學作品和電影劇本。
他的出版商說,福爾斯「討厭玩著名作家的游戲。他只想呆在萊姆里吉斯自家花園里。他熱愛的是大自然、鳥和花朵,而不是人群」。
Ⅵ 求 法國中尉的女人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法國中尉的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ypXFH6d-igx8fKnCz1lrg
作品相關簡介: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由卡洛爾·賴茲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傑瑞米·艾恩斯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81年9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翰·福爾斯的同名小說,講述安娜和邁克都是演員,兩人在同一部電影中飾演男女主角,二人戲里戲外發展出的愛情故事。
Ⅶ John Fowles文學地位
約翰·福爾斯 John Fowle(1926年3月31日—2005年11月5日)),在世界文壇上享有盛名的英國作家,是當代英國文壇的一個勇於創新的作家。 二戰後,歐美文壇新潮迭起,而英國文壇則反其道而行之。一股復古的、崇尚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作家的作品的潮流在四、五十年代湧起。這是在批判後現代主義之後,向另外一個極端的傾斜。多數評論家對此頗多非議,認為這種風氣保守、狹隘,缺乏新意。福爾斯是六十年代英國作家逐漸擺脫傳統的束縛的突出一例。有的評論家稱他為「後現代主義作家」,他的小說是「後現代小說」。後現代主義的一個特點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有明確的表現:它明確地告訴讀者:小說純屬虛構,只是一種文字游戲或幻象,邀請讀者步入這個虛構世界。而《法國中尉的女人》用十分貼切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語言、對話、文體再現了這一時代,復制了這一時代的小說。
作為一個存在主義者,福爾斯在他的作品中宣揚人在一個荒誕、丑惡、冷酷的現實世界中為獲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急不安、彷徨和痛苦。他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在作品中表現得極其鮮明。《收藏家》中的米蘭達因失去自由而死去,《法國中尉的女人》中,薩拉為了保持自由和獨立而拒絕了查爾斯的求婚。福爾斯的作品是二戰後的英國小說中異軍突起的傑作,他使得當時對英國小說的保守和虛偽性頗多微詞的評論家們刮目相向。
Ⅷ 阿甘正傳的全部英文台詞
1、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 .
我不懂我們是否有著各自的命運,還是只是到處隨風飄盪
2、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一件事
3、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just run away.
你若遇上麻煩,不要逞強,你就跑,遠遠跑開
4、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 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
如果上帝要讓人人都一樣的話,他會給每人一雙腳撐。
5、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
Ⅸ 那裡有下美國電影《克隆人》的,不是那個克隆人的進攻
片名:克隆人/克隆高校
原名:Ken Follett's The Third Twin
年代:1997年
編劇:辛迪·梅耶斯
導演:湯姆·麥科洛林
主演:凱莉·麥吉麗絲、傑森·蓋德瑞克
劇情:
珍妮·費拉米博士受聘到瓊斯福爾斯大學任職,她的課題是從遺傳的角度研究犯罪。雖說她提出了導致犯罪的種種遺傳特質,但卻相信後天的教育和環境可以抵消這些不良遺傳因素的作用。為證明這一點,她要考察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同卵雙胞胎,如果她能找到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是罪犯,一個是良民,她的理論就有說服力了。她設計了一個檢索程序,這程序可以搜索檔案資料庫,將一對對孿生子從人海里識別出來,據此她可以選定感興趣的人來受試。史蒂夫便是她的一個受試者,一個很理想的研究對象,因為他的孿生兄弟是個罪犯,他則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可是珍妮的研究以及她本人很快陷入了一連串的麻煩中。她所在的校園里發生了一起強奸案,受害者就是她的好友,據這位好友的指認,罪犯正是史蒂夫。她疑惑這是他的孿生兄弟所為,可那人正在監獄里服刑,根本沒動過窩。更奇的是,這對雙胞胎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他們的生日也不一致。由此,珍妮被引入到一個撲朔迷離的謎中去了。史蒂夫要洗刷他的罪名,還要弄清他的身世之謎,珍妮則要澄清她的困惑,推進她的研究。
然而自從她的頂頭上司伯林頓在她的辦公室里偶然遇見了史蒂夫之後,她的研究突然間變得阻力重重。先是一家報紙披露了她的課題,指責她的研究侵犯了隱私權,緊接著校方以保護學校聲譽為由勒令她中止研究,伯林頓乾脆將她解僱。她的辦公室被搜查;她受到匿名電話的威脅;當她追蹤線索到埃文坦診所時,發現那裡的一些醫療檔案剛剛銷毀……一連串的怪事使珍妮意識到,她的研究已經讓她捲入到一個重大的秘密中去了。
她越是想弄清真相,她的處境就越是危險,而她的疑團也隨之越滾越大。當她找到了第二個與史蒂夫長得一模一樣的人時,她疑惑她面對的不是什麼孿生子,而是試管嬰兒,可隨後的調查中,她又找到了第四個,第五個……最後竟找到八個,她終於明白了,這是克隆人!至此,一個重大的陰謀也就昭然若揭了。
現在找不到資源了
迅雷 BT 電驢 都找不到了
Ⅹ 有文藝復興的歷史電影么按時間順序。
1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宗教歷史事件是聖巴托羅繆慘案,以此為背景的《瑪戈王後》頗為精彩,大仲馬寫過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 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運《狂野之愛》;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簡《九日皇後》;自然還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還可以和寫他父親--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電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情人》一起參照研究。
3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多版本,有西班牙拍的,還有蘇聯拍的。
4 文藝復興的巔峰人物--莎士比亞,關於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從中看到當時劇院的環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許多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名角匯粹的《仲夏夜之夢》,劇本嚴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換到了近代,一樣好看。描寫命運和性格雙重悲劇的《麥克白》有好幾個版本。《哈姆萊特》也有多個版本,以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電影《王子復仇記》最為經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電影版本,比如根據《李爾王》改編的《一千英畝》,蘇聯版《奧塞羅》、《第十二夜》等。根據舞台劇改編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無事生非》等等蔚為大觀。
5 文藝復興中的地理大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可以看史詩性電影:《哥倫布》。
6 維加的名劇《羊泉村》,電影叫《羊泉鎮》,索菲亞·羅蘭主演的老片。
7 《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好萊塢老片,但有羅曼·羅蘭的同名傳記為基礎,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