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漫天」是什麼歌
來自蘇紅演唱歌曲《三月三》。
《三月三》
填詞: 王曉嶺
譜曲: 谷建芬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
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
叫醒村裡的小夥伴,一同到村邊
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眼
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
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雲去做伴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
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
如今每逢春風暖,常念三月三
還有畫著小鳥的風箏,和那小夥伴
風箏懂得我的心,朝我把頭點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永把我陪伴
風箏懂得我的心。朝我把頭點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永把我陪伴
(1)日本電影鄉戀主題曲擴展閱讀:
《三月三》是一首中文歌曲,原唱李谷一,搜集在1982年雲南音像出版社為李谷一出版的專輯《我的小路》中。1986年第二屆青歌賽蘇紅演唱了《三月三》。
2. 為何李谷一的《鄉戀》曾經是禁曲
說起《鄉戀》這首歌曲,不禁令人感慨萬千。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圍繞《鄉戀》的爭議,是在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幾年中。
《鄉戀》是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一首抒情歌曲,直到現在,仍然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那麼,為什麼這樣一首優秀的歌曲,竟然會在一段時間被視為不健康歌曲而遭受禁播呢?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思想也在更新。李谷一、鄧麗君等歌唱家的抒情歌曲,在這個時代依然閃耀出不朽的魅力!
3. 李谷一的《絨花》 歌詞
李谷一的《絨花》是1979年電影《小花》的主題曲,歌詞如下:
原唱:李谷一
填詞:劉國富、田農
譜曲:王酩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華
錚錚硬骨綻花開
瀝瀝鮮血染紅它
啊 啊
絨花絨花
啊 啦
一路芬芳滿山崖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
那是青春放光華
花載親人上高山
頂天立地迎彩霞
啊 啊
絨花絨花
啦 啦
一路芬芳滿山崖
《絨花》這首歌柔美而深沉,人們可以通過《絨花》欣賞淮河流域山歌的音調和濃郁民族風,在《小花》的電影片段中配上翠姑跪抬擔架上山時響起,把這個小姑娘小小身軀蘊含的堅定意志表達的淋淋盡致。1980年2月16日,該曲入選由《歌曲》雜志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聽眾最喜愛的廣播歌曲」。2019年1月20日,該曲提名1978卓越大獎改革開放40年全國十佳影視金曲。這首歌還有很多的翻唱版本,很多歌唱家都曾經翻唱過《絨花》並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改編,放在了自己的專輯製作中,因為這首歌可以說是一代經典歌曲,很多歌唱家都想要嘗試演繹。
4. 鄉戀是電影插曲嗎
是
鄉戀-《三峽傳說》主題曲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之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李谷一演唱的歌曲《鄉戀》隨片一起播出。第二天,1980年1月1日,上海《文匯報》發出消息說,中央電視台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的喜愛。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
5. 李谷一的《鄉戀》 歌詞
《鄉戀》
作詞:馬靖華
作曲:張丕基
演唱:李谷一
你的身影,你的歌聲
永遠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相逢
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相逢
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愛,我的美夢
永遠留在,你的懷中
明天就要來臨,卻難得和你相逢
只有風兒,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來臨,卻難得和你相逢
只有風兒,送去我的深情
(5)日本電影鄉戀主題曲擴展閱讀:
《鄉戀》於1979年上線。歌曲時長03:15。是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歌曲發行於1979年,收錄於專輯《鄉戀-李谷一影視歌曲》中,一上線就收到了廣泛的關注,收獲了眾多的喜愛。
1992年,該歌曲獲全國十大影視歌曲最佳歌曲獎。1994年,該歌曲獲得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中文金曲。1994年該歌曲獲得港商業電台「叱吒樂壇流行榜」全年播放次數第二名原創歌曲。1995年,該歌曲榮獲第二屆華語音樂榜中榜Channel
V中文Top20榜中榜歌曲獎。
《鄉戀》有眾多的翻唱版本,截止2019年1月,霍尊、龔玥、陳偉倫等都進行過翻唱。
6. 誰有絨花 mp3格式音樂的百度網盤地址
鏈接:
《絨花》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劉國富、田農作詞,王酩作曲,歌曲發行於2002年01月01日,收錄於專輯《鄉戀》。 該歌曲是電影《小花》主題曲。
7. 歌曲《九九艷陽天》《鄉戀》的作者以及其簡介,和此作品的創作背景簡介和作品分析
《九九》的是
胡石音/黃宗江 詞
高如星曲(1929~1971) 晉西興縣人
歌曲產生於1956年,在中國已經風靡了近50年
歷程:
許多人會唱這首歌,可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誰。這首歌的曲作者是年輕的作曲家高如星,他短暫的一生寫下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正當他創作盛年,「文革」風暴來臨,這位天才作曲家被迫害致死了。
1929年出生在晉西北的興縣,興縣是革命老區,是種地用钁掏、不長莊稼光長草的窮地方。令人驚奇的是,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民歌資源。高如星從小就會唱很多民歌,他不僅記得民歌的歌詞,還記得同一首歌詞幾種不同的音調,幾種不同的唱法。他是個放羊娃,當他放開羊群躺在半山中,望著藍天上飛旋的雄鷹,聽著樹叢中小鳥的鳴唱,往往情不自禁的哼唱起自己編的民歌來。1944年,抗日戰爭正在山西大地激烈進行,14歲的高如星參加了一二○師「戰斗劇社」。剛到劇社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文化,學拉提琴,他的樂感節奏感都很強,隨後正式參加了樂隊演奏。1950年「戰斗劇社」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要組織一個慰問團代表賀龍司令員、鄧小平政委去慰問在大風雪中艱苦奮戰在康藏的築路大軍。我和孟貴彬帶領一個演出小隊,隨慰問團,一路走,一路慰問演出。高如星是主要演員,他一會兒拉提琴,一會兒敲大鼓,還會跳踢踏舞。過了二郎山、大渡河,來到西康省康定城,康定是座名城,《康定情歌》享譽世界。再往前走,大雪封山,我們只好在康定待命,他把我們同住一座小樓的人召集起來,說:「我和孟貴彬合寫了一首歌,名叫《藏胞歌唱解放軍》,你們聽聽行不行。」唱完之後大家熱烈鼓掌,都說是首好歌。有的說「咱們有了《歌唱二郎山》,現在又有了《藏胞歌唱解放軍》太棒了」。有的說「男女聲二重唱這種形式很少,咱們是頭一家。」《藏胞歌唱解放軍》在築路部隊演出之後,很快在全國傳開,接著在1951年全軍文藝會演中獲獎。這是高如星的處女作,這大大激發了21歲年輕作者的創作熱情。
1953年,總政歌舞團以解放軍歌舞團名義出訪蘇聯的東歐各國,全團170多人。為了在國外展顯車容,我讓高如星負責整理全團隊伍。他熱情細致,把大小車和各車人數,安排得井井有條。為了和蘇聯十幾位司機搞好關系,他又開始學習俄語。莫斯科到處是高樓大廈,地鐵站富麗堂皇,特別是聽了許多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和抒情歌曲,如《喀秋莎》、《山楂樹》、《遙遠……遙遠》、《伏爾加船夫曲》等,又聽了柴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伏夏克等大師的交響樂演奏會之後,從山西民歌的小天地,一下子來到如此博大的音樂世界,他震驚了,痴迷其中。他羨慕和崇拜蘇聯當時的音樂、歌曲,把發的一些零用費,全部買了蘇聯唱片。回國後他全身心地學習俄文,反復聽唱片,連穿衣服也學蘇聯人的樣子,還經常和一些蘇聯留學生聚會。1961年後,中蘇關系惡化,不少戰友提醒他不要和蘇聯學生多接近,他不聽,說:「我們和蘇聯人民還是友好的嘛。」後來有位朋友偷偷告訴他「你被懷疑了,」他說:「真是莫名其妙,我腦子里全是音符,懷疑我什麼。」在那個年代,他全裝著音符的腦子就是沒裝「階級斗爭」這根弦。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厄運,不久他被留黨察看,調離北京,離開八一電影製片廠,到武漢軍區文工團搞創作。
高如星在八一廠工作勤奮,幾年中他寫了《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嬌》、《回民支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20多部電影音樂。《九九艷陽天》是他24歲寫的《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此歌一出現到處傳唱。後來再黃宗江編劇的回憶中提到過:「我(黃宗江編劇)覺得這里應該有一段音樂,而且一定要是民歌體的,於是我就把想法告訴作曲高如星,這便誕生了傳唱半個世紀的經典———《九九艷陽天》。「高如星,小八路出身,真是一個天才。」我為高如星早逝感到惋惜。 」後來他又為北京電影廠寫的《汾水長流》插曲流傳甚廣。這首歌和《九九艷陽天》一樣,成為那時最流行的歌曲。
春節剛過,高如星就被突擊審訊。造反派瘋狂逼高如星交待「蘇修特務」罪行,交待寫《九九艷陽天》這首靡靡之音的罪惡目的。高如星拒不認罪,他們就晝夜車輪大戰,嚴刑逼供。高如星的肋骨被打斷插進肺裡面,他忍住劇烈疼痛,憤怒反駁,說「這是誣陷」。不久,肺部感染化濃,創傷部位發生癌變,發現時已是肺癌晚期。這時允許高如星去醫院看病,但是必須戴著手銬去。他忍受不了對他人格的屈辱,大聲說:「我不去,我寧願死。」在高如星臨終前三天,他讓王雲霞攙扶著去附近一家小照相館,照了一張夫妻合影。臨去時他說:「雲霞,幫我穿上軍裝,釘上帽徽、領章,將來讓咱們的孩子看看,他的父親不是壞人,是一位曾經南征北戰、堂堂正正的解放軍戰士。」高如星在彌留之際讓妻子給他唱唱《跟著我吧》,那首歌,妻子哽咽著唱不下去。剛從家鄉來照顧他的小侄女,眼淚汪汪地看著叔叔,輕聲說:「叔叔,我給你唱個歌吧。」她看見叔叔的頭微微動了一下,他輕輕地唱起「九九那個艷陽天啦哎嗨喲,十八歲的哥哥來到小河邊……」
42歲的高如星踏著他那優美的旋律,靜靜地……永遠走了……
「文革」結束以後,高如星追悼會在北京召開。武漢軍區代表鄭重宣布高如星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為他平反昭雪,推倒一切不實之詞,恢復名譽。
我親愛的小戰友,這顆明亮的小星,很快就從天空消逝了,但是他優美動聽的旋律,將長久要飄揚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飄揚在祖國的艷陽天空。
《鄉戀》
詞:馬靖華
曲:張丕基
1979年12月21日,在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插曲的錄制現場。
導演馬靖華焦躁地踱來踱去,片子的插曲《思鄉曲》不理想,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作曲家張丕基此時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幾乎沒招了」。
剛剛錄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復雜,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專業演員外,誰也唱不了,很難在群眾中流行。
片子馬上要播出了,怎麼辦?大家連夜討論。張丕基面對大家的意見,萌生去意,說「要麼你們另請高明吧」。爭論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
最後,時任中央電視台製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當時的總錄音師曾文濟建議,詞曲都推翻重寫。於是,李谷一返回中央樂團住處,馬靖華留在辦公室連夜趕寫歌詞。張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詞寫好後重新譜曲。
辛苦的夜晚,短暫的寧靜。所有人都沒料到,這一次重寫,竟導致了始料未及的軒然大波。
一曲風行
幾個小時之後,第二天早晨7點多,張丕基還沒起床,有人來敲家門,把馬靖華連夜趕寫好的歌詞送來了。
7歲的小女兒把歌詞遞到床前,張丕基匆匆瀏覽了一遍,感覺很順。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鄉戀》。歌詞的內容,是寫王昭君離開家鄉秭歸,踏上漫漫的和親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頭。家鄉的山啊家鄉的水,從此告別江南路,終生胡馬依北風。
歌詞把秭歸的山水幻化成為昭君心目中的親人:「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映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重逢,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張丕基越看越有感覺,心裡萌動著創作的沖動,「首先歌名就好——《鄉戀》,其次處理方法也好,用擬人的方法,表達了王昭君對故土的依依戀情。」
張丕基靠在床頭,輕聲哼吟著。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經寫過很多深受群眾喜愛的歌曲,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視《夕陽紅》欄目的片頭曲都出自他的手。靈感來了,張丕基飛身下床,來到辦公室。半個多小時之後,曲子一揮而就。
張丕基說,他給《鄉戀》譜曲的定位是要「洋」一點,運用了當時很少使用的架子鼓、電吉他、電子琴。這下難壞了工作人員,因為這些樂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資產階級的」。工作人員最後從海政歌舞團的倉庫里找來了架子鼓,還輾轉找到當時唯一能演奏電吉他的陳志。
12月23日晚,大雪紛飛。在當事人的回憶史料中,對這一幕有過生動描寫: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錄音室里,米黃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牆壁散射著柔和的燈光。李谷一站在房間的一角,穿一件絳紫色的毛衣,身段輕盈,舉止從容。當弦樂器和電吉他奏出過門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
李谷一唱了,真摯、委婉,平白如話,在場的工作人員聽得如痴如醉。樂曲結束時,馬靖華竟然忘記發出指令關掉錄音機。
「你哭了!」張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我想起了我的家鄉嶽麓山。」李谷一說。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之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鄉戀》這首歌隨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匯報》發出消息說,昨天中央電視台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的喜愛。
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當時的慣例是,每天中午12點到12點半,傍晚6點到6點半,播放一首歌曲,邊播邊教,整整一周。
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響特別大,《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張丕基還記得,當時很多人排隊買東西時都在哼唱這首歌。
李谷一從「歌壇新秀」一下變成「黃色歌女」
誰知,《鄉戀》流行開來,卻變成了罪孽,下面發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8. 電影鄉戀有幾首插曲
我笑到都哭了 - A-Lin
詞:徐世珍
曲:Martin Brammer, Rebecca Claire Hill,
Adam Stuart Argyle
其實你真的不用 不用口是心非
語言再如何完美 也不過是欺騙
就算愛一回傷一回偏偏
還是學不會
我真的不該問你 那個人是誰
Oh 這世界 突然下雪
有顆心 正在崩潰
流淚中 關心或擁抱
都請勿打擾
誰也溫暖不了
因為你說我們並不適合
這個笑話太冷
竟然說 你也捨不得
我笑到 都哭了
不管你有什麼理由
我不想知道
我只想保留一點
不在你面前哭的驕傲
有些事 冰山一角
我看永遠 你做不到
流淚中 關心或擁抱
都請勿打擾
誰也溫暖不了
因為你說我們並不適合
這個笑話太冷
竟然說 你也捨不得
我笑到 都哭了
愛 經不起你消耗
我 要開始都放掉
轉身之後 你好或不好
都請勿打擾
誰也溫暖不了
因為你說我們並不適合
這個笑話太冷
竟然說 你也捨不得
我笑到都哭了都哭了
9. 有部電影放到中間,有個蒼涼的男聲唱起《鄉戀》帶重金屬搖滾味,超好聽,忘記是哪部電影了,不是刀郎版的
兩首歌曲是岩石,注意的力量炸葯,但不能唱爆音,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