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好萊塢電影糖衣炮彈的女主角

好萊塢電影糖衣炮彈的女主角

發布時間:2022-08-10 12:09:50

❶ 如何評價奧斯卡電影寵兒牐

所謂「三個女人一台戲」的結果是飆出了一個影後,就三人的演技而言可謂精彩至極,位高權重卻極易被操控的女王安妮,智慧主戰的直爽兩小無猜的貴族夫人沙拉,聰慧詭辯狠辣表裡不一的落魄貴族阿比蓋爾。

❷ 一個人掉進盛滿巧克力的缸里淹死的電影

查理的巧克力工廠目錄

基本信息
導演簡介
演員介紹
中文版
譯者信息
劇情介紹
幕後製作
精彩花絮
精彩對話
穿幫鏡頭
票房
展開基本信息
導演簡介
演員介紹
中文版
譯者信息
劇情介紹
幕後製作
精彩花絮
精彩對話
穿幫鏡頭
票房
展開編輯本段基本信息中文片名 查理的巧克力工廠
又名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英文原名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更多中文片名 巧克力冒險工廠 朱古力掌門人
影片類型
科幻 / 家庭/ 冒險/ 歌舞 / 喜劇
片長
11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製作成本
$150,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Theobald Film Proctions LLP © 2005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
拍攝日期
2004年6月21日 - 2004年10月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Vision2 200T 5217, Vision2 500T 5218)
洗印格式
35 mm.....(spherical) (Kodak Vision 2383)
70 mm.....(IMAX DMR version)
編輯本段導演簡介蒂姆·波頓1958年8月25日出生於美國加州,早年畢業於加利福利亞州藝術學院。曾在迪斯尼片廠工作,喜歡玩電影特效、特技,製造特殊的詼諧諷刺。1981年他執導了第一部卡通短片,之後又以第二導演的身份參加了劇情短片《小科學怪人》的拍攝,然後導演的電視片是《阿拉丁神燈》,這一系列在影視界的逐步嘗試培養了他的信心和能力。在這幾部神怪題材影片中,蒂姆·波頓把他之前所學和他天馬行空的異想做了初步的發揮,片中呈現出的琦麗影像也引起了好萊塢業界的注意,而好萊塢鬼才之稱也不脛而走。
1985年蒂姆·波頓有機會執導他的第一部長篇劇情片:《荒唐小混蛋奇遇記》,這部影片由華納公司出品,該片獲得業界人士好評,使他更為信心大增。《甲殼蟲汁》則是蒂姆·波頓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當時鬼電影已經泛濫成災,如何推陳出新,讓觀眾去接受鬼片,已成為這類電影的創作者殫思竭慮的主題。蒂姆·波頓和編劇另闢蹊徑,他們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在片中塑造了一對好心腸的「鬼夫婦」,受到一家壞心腸的「人」百般刁難。這種角色錯位使影片產生了新鮮的喜劇色彩。正當觀眾以為那一家人膽大得什麼都不怕時,蒂姆·波頓卻奇峰陡轉,創造出一個耍壞專家「陰間大法師」來收拾他們,一山還有一山高的妙趣因而得以源源涌現。這部「cult」電影中散發出的急智與詭異使它成為類型電影中的另類經典。而蒂姆波頓則順勢成為好萊塢片商心目中商業大製作的理想人選。
不過一般認為蒂姆·波頓最重要的影片還是1990年的《剪刀手愛德華》。影片雖然是講述一個不容人世的例行愛情故事,但蒂姆·波頓卻用他擅長的獨特視角、聲光構圖以及特技畫面使影片打動人心,蒂姆·波頓似乎也開始從只炫耀奪目畫面到重視人物心理活動和道德轉變,愛德華在片中的內心活動過程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也是波頓首次與性格演員約翰尼·德普合作,兩人性格相投,之後展開了長期合作,是為影迷津津樂道的完美組合之一。
在2001年,蒂姆·波頓又因為《決戰猩球》的重拍而再次成為人們的焦點,當時竟奪這部影片執導權的還有另兩位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和詹姆斯·卡梅隆。之後波頓又陸續推出《大魚》(2003)、《查理和巧克力工廠》(2005)、《僵屍新娘》(2005)等片。波頓並非十分高產,卻部部可圈可點,更為自己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一大批忠實影迷。
波頓1989年2月24日與Lena Gieseke結婚,1991年12月31日離婚,後在拍攝《決戰猩球》過程中與英國女演員海倫娜·伯翰·卡特相識並開始交往,海倫娜從此也成為他的繆斯女神,這之後的每部作品都會為海倫娜安排角色,現在正在進行中的《理發師陶德》的男女主角就是約翰尼·德普和海倫娜。
少年時期的蒂姆·波頓在在加州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在得到迪斯尼公司贊助給年輕動畫人的一筆獎學金後,他從此開始正式學習和從事動畫工作。
最初,蒂姆伯頓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與獵犬》之類的主流電視動畫片工作,當他的出色的靈感被迪斯尼認可後,迪斯尼給他自由,讓他自由地創作。
八十年代早期,蒂姆·波頓先後做出兩部短片——《文森特》和《弗蘭肯維尼》,一部是對恐怖片演員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蘭肯斯坦》的兒童改編本。這種怪異而恐怖的風格追隨了蒂姆·波頓一生。因為個性太強烈,這些給兒童看的片子被永遠禁播。然而,這個時候,蒂姆·伯頓的鬼馬風格、天馬行空的想像已經冒出苗頭,他得到機會拍攝《大冒險》,在票房上取得極大成功。
票房是好萊塢的通行證,年輕的蒂姆·波頓成為好萊塢的新星。緊接著超自然喜劇《甲蟲汁》的前衛讓他在動漫屆脫穎而出。是美國人太孤獨,還是蒂姆·波頓太天才?他在自己的一部又一部電影里打造自己的黑暗帝國。盡管在拍攝《蝙蝠俠》時與華納公司鬧出不合,他的電影一直賣得很好。而賣得不好的電影,1994年紀念好萊塢傳奇默片導演的《艾德·伍德》也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並獲最佳影片提名。

❸ 請問"李香蘭"是誰

惱春風/我心因何惱春風/說不出/惜酒相送/夜雨凍/雨點透射到/照片中/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迷住凝望你/退色照片中/啊,像花雖未紅……」

張學友的這首歌演繹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一個對於中國百姓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
李香蘭。40歲以下的人很難感受其中以慢板帶出的既痴情又憂傷的氛圍,因為當時的上海是中國一個在文化感情上從來未曾有過的缺口。蜂擁而至的舶來文化和中國的新文化都在這里碰撞沖擊。然而,透過這位紅極一時的歌手,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當時一些耐人尋味的情境。

生於中國的日本人

為了在上海走紅,李香蘭很早就已經找到並且認定屬於自己的那份閃爍氣質。她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稱她為豆豆。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附近的北煙台,不久舉家遷往撫順。她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愛漢學,仰慕古老的中國文化,所以在明治三十六年(1906年)從故鄉佐賀縣來到中國,並長久地居住下來。她出生之時,偽滿洲國打著「五族協和」的建國旗號成立了,許多日本人都認為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可事實卻相反。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是偽滿洲國的元首,實際上卻只是個傀儡,實權則由日本關東軍掌握著,他們虐殺無辜以致民不聊生。目睹著中國大地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的慘狀,在沈陽鐵路局工作的父親山口文雄和同樣崇拜中國文化的母親石橋愛十分哀痛卻滿是無奈,他們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出生在中國的女兒身上。他們將她許給當時任沈陽銀行總裁的好友李際春將軍做養女,李香蘭這個名字就是李際春起的,「香蘭」是他自己曾經用過的筆名,後來李香蘭就以此作為自己的藝名。

1943年,年輕幼稚的李香蘭滿懷著對中國和日本的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來到北平,以「潘淑華」這個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潘」是她的另一個義父——她父親的結拜兄弟,當時任天津市長的潘政聲的姓;「淑」是源於山口淑子之名;而「華」,則是出生於中國之意。這個名字當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兩國友好共處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正是在那裡,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今後的演藝事業打下了基礎。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載了當時學習的情況:「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乾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由於她從小天生麗質,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當「李家有女初長成」時,她的藝術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縱策劃的偽「滿洲電影協會」相中。他們動員她入會,並決定將她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推出,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無知的她心中滿懷對偽「滿洲國」的無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當時誰都以為她是中國人,這也為她帶來了以後的不幸。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日本成為世界人民的敵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殺氣騰騰,一面是歌舞昇平,在刀光劍影中,她的歌聲像攙和了迷魂葯的葡萄酒,在撫慰人心靈的同時也消磨其旺盛的鬥志。雖然身處亂世,她受歡迎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期,她在「日本劇場」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情捧場,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圍在她身邊,發生了混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的長子松崗謙一郎的來信。信上說:「人的價值不能用有無名氣來衡量。人的價值並不表現在人的表面,你應該珍重自己。現在是個人價值被愚弄的時代,你必須更加尊重自己,否則只能被國家時局擺布。希望你永遠自尊自愛。」 這些話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歷史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戰後被定為戰犯的松崗外相之子,給一個冒充中國人(或「滿洲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寫這樣的信。這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由主義的力量,又讓人感受到自由主義的軟弱。它只能作為一種抵制,是不會成事的。

流利的中、日文,令人驚艷的外貌,以及猶如當時好萊塢玉女紅星黛安娜·杜萍的歐洲聲樂唱腔,完全體現了日本人對於中國女人的理想憧憬。就這樣,李香蘭成了關東軍推行戰爭政策中的「糖衣炮彈」。

歌者歲月

李香蘭的經歷是獨特的。雖然她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偽中國演員,拍攝宣傳日本的遠東政策的影片來慰問日軍,成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偽滿、中國的對日親善使者,但這些卻不
足以抹殺她在藝術上的全部成就。

她的歌聲婉轉動人,歌唱造詣高深。學生時代,她曾經跟隨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習花腔女高音,後來就在廣播電台擔任歌手,這是她的歌壇生涯的起點。她的一生演唱了無數經典情歌,據她自己在回憶錄《我的半生》中說,最受聽眾歡迎的三首歌是《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和《夜來香》。《何日君再來》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雖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卻別具另種風情。就如她的幾幅老照片,艷而媚的臉,穿著旗袍,是東方但又不是中國的,眉眼間有一絲曖昧。《蘇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國的旋律為基礎,參考了美國的愛情歌曲,專門為她編寫的。

《夜來香》恐怕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歌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錦光參考中國民間小調為她譜寫的,但其中旋律和節奏完全採用了歐美風格,譜成了輕快的慢倫巴,傳遍了燈紅酒綠的淪陷區。可惜這卻是一首至今沒有開禁的歌,雖然很好聽,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為自己寫的自傳中說:「盡管這首歌很受歡迎,但流行的時間不長,後來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國的軟綿綿的情歌都會使風紀紊亂。」不僅如此,1945年,她在上海因演唱這首歌還受到工部局的傳訊。她說:「他們懷疑我唱這首歌是期望

重慶政府或共產黨政府回來。」 直到後半生,她還念念不忘這首歌的詞作者黎錦光。1981年,她特地邀請他訪日,他們在雞尾酒會上登台高唱《夜來香》,一群「夜來香」迷則邊唱邊繞場一圈。

在自傳中,她還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責為「頹廢且挫傷士氣的敵國音樂」而被禁的歌曲——《離別的布魯斯》。這首歌深受日軍士兵的歡迎,當演員應要求演唱這首歌時,軍官雖假裝有事離開會場,卻也流著淚,躲在一邊悄悄欣賞。她的《三年》、《一夜風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時》更是令歌迷聽後眷戀不已。1945年6月,當她在上海演唱會表演此曲時,處於戰爭對立狀態下的中、日歌迷都對她如痴如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上海的公開演出,兩個月之後,大戰結束,她就因「勾結日軍」的罪名被逮捕了。

除了唱歌之外,她還曾經在偽「滿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攝了不少影片。1991年4月,她親自挑選了自己拍攝的七部影片,參加香港電影節展映。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賽昂的鍾》、《我的夜鶯》、《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在拂曉里出逃》、《丑聞》、《白夫人之妖戀》。其中,《我的夜鶯》是她在偽「滿映」時代拍攝的片子,這部影片花了近兩年時間才拍成,耗資25萬日元,相當於一般電影投資的五倍。影片描寫的是父女二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她自己認為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樂片,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樂片。」《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是她於戰後回到日本後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公司攝制,描寫一個舞女愛上了殺死她父親的仇人,曾被評選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曉里出逃》是由黑澤明編劇的一出愛情悲劇,曾被評為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戀》則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改編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給觀眾的印象則是一個美艷的中國女性及其甜美的歌聲。

她的歌聲給人們以夢想,她出演的電影也轟動一時。她拍攝了《木蘭從軍》與《萬世流芳》,在《萬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則徐的女兒而蜚聲中國影壇。她對這兩部電影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它們完全可以被中國觀眾從愛國抗敵——抗日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說這是中、日雙方都能接受的電影。不過,她真正的紅火卻是上世紀50年代繼演出好萊塢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後,應香港電影公司之邀拍攝的幾部電影,有《金瓶梅》、《一夜風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親自演繹並灌成唱片。雖然有人指責她出演的電影充滿日本軍國主義色彩,但是,藝術不可能完全成為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此外,她還參與拍攝了「紀實性藝術片」《黃河》和俄羅斯風格的音樂片《我的黃鶯》,並因後者而被蘇、日兩國的間諜跟蹤調查。對於這些,她說:「日本肯定戰敗,但正因為戰敗,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藝術電影。當美軍佔領日本時,可以證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戰爭影片,也拍了不亞於歐美名片的優秀的藝術影片……」

愛情和友情

在一次為由日本人扶持的一份文學刊物《雜志》舉辦的納涼晚會上,李香蘭與張愛玲曾有過這樣一段交談。張愛玲說:「您就是到了30歲,一定還像個小女孩那樣活潑吧!」她
說:「也是啊,這些年老演淺薄的純情戲實在沒多大意思,我倒想演點不平凡的激情戲!」於是,張愛玲後來說道:「她不要那種太平凡的、公式化的愛,而要『激情』的。」

據陳歌辛的兒子陳鋼回憶,她與他的父親或許曾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充滿激情的上海之戀。陳歌辛為她創作了大量歌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漁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時》、《忘憂草》及專為她寫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海燕》等。當時, 上海交響樂團負責人草刈義夫先生和日本電視台訪問上海時,她曾告訴電視台的記者,當年她差一點嫁給了陳歌辛。而當記者問她為何在出版的自傳中隻字未提時,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寫在書上的。」
1992年,當她再次來到上海時,陳歌辛已經去世。她一見陳鋼的面就迫切地詢問陳歌辛在世時的情況,追憶他們47年前深深的情意。臨別時,她對著陳鋼哽咽道:「我和你爸爸很好啊……」後來在東京再次見到陳鋼時,她還對他說:「你爸爸是個美男子,要不是因為有了你媽媽和你們,我就嫁給他了……」她一遍一遍地輕輕哼唱著陳歌辛為她寫的《忘憂草》:「愛人喲,天上疏星零落,有你在身邊,我便不知道寂寞。愛人喲,世界已經入夢,有你在身邊,我就不覺得空虛。我在泥中默念你的名字,忘去這煩憂的日子。愛人喲,雖然那似水流年無情,有你在夢里我的葉便長青。」

不管怎樣,出生在充斥日本侵略野心的偽滿洲國,以中國女演員之姿向日本表示恭順的她,絕對不可能成為愛情的詠嘆調。1952年回到日本後,她嫁給一位比她大15歲的美籍雕刻家諾古其,4年後分手。談到分手的原因,她說:「既不是因為第三者的問題,也沒有經濟問題,只是時間老不能湊在一起,才導致性格方面的分歧。」其實,他們在結婚前就約定了所謂的「離婚條件」:互相尊重對方,不影響對方的工作,一旦發生矛盾時,像朋友那樣和睦地分手。而結婚的四年裡,他們實際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不足一年。

和諾古其離婚後,她應邀赴紐約演出歌劇《香格里拉》。在演出期間,她結識了日本派往聯合國工作的青年外交官大鷹弘。這位年僅28歲的日本青年每天都給她送一束鮮艷的玫瑰,還接連數次到後台來看望她。在如此大膽、熱烈的求愛下,他們很快就雙雙墮入愛河,最終結為佳偶。為珍惜這份難得的感情,和大鷹弘結婚後,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大鷹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壇,成為日本國會議員(自民黨參議員),並連任18年之久。

雖然感情生活幾經波折,但難能可貴的是,她始終擁有一份珍貴的友誼。10歲時,在撫順小學讀三年級的她,在去沈陽秋遊的火車上,結識了一位與她同歲的、住在沈陽的俄羅斯猶太裔的少女——柳芭。她十分重視這個朋友,她說:「柳芭是我最珍貴的朋友。我之所以成為歌唱的李香蘭,是因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為活著的李香蘭,也是因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護身符,有時像太陽,有時像月亮,她永遠伴隨著我。」在柳芭的幫助下,她開始向蘇聯大劇院的著名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學習花腔女高音。正由於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館舉行獨唱音樂會,「奉天廣播電台」的科長東敬三才發現了她,將她錄用為電台新節目的專職歌手,使她從此走上了演藝道路。回顧這一切,她感慨萬分地說:「不是嗎? 沒有柳芭,我不會去學唱,也就沒有唱歌的李香蘭!」不僅如此,柳芭對她還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蘭被囚禁且即將被槍斃後,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為她弄來了屬於山口家的日本戶籍證明,才使她免去了漢奸罪。

並不完美的愛情加上完美的事業和完美的友誼,就這樣,她為自己的前半生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

歸去來兮

歷史常常使人變得尷尬,使人感到一種撕裂身心的痛苦。中途島海戰後,日本節節敗退。隨著日本戰敗日的來臨,日本帝國所操縱的「偽滿洲國」13年虛幻的歷史也隨之落幕,
「偽滿洲國」滅亡,全國上下一時興起了討伐漢奸的行動。李香蘭這位紅極一時的影星、歌星,也被押上了審判台。

1946年2月,作為偽滿洲電影協會的主要演員,她被大家認定有協助日本侵略者作宣傳的罪行。檢察官最後判處她槍決,罪名是「身為中國人,卻和日本人共同拍攝冒充中國的電影,協助日本的大陸政策,背叛了中國」和「使用中日兩國語言,利用朋友關系搞間諜活動」。然而她心裡清楚自己從未從事過間諜活動,更未協助過日本的大陸政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她在法庭上出示了證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文件,法官宣布她無罪釋放。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使法庭上的人們憤怒了。面對大家的怒吼,她流淚唱起了歌,用歌聲表達對養育自己的中國的一片深情,同時對自己前半生的罪行作了深深的懺悔。歌聲引起共鳴,所有的人也用歌聲告訴她:「讓我們以德報怨。」

追蹤她的一生,人們難以理解為何她僅僅由於不自覺地唱歌和表演就險些被判處死刑。她本人單純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卻被人利用、愚弄,成為日本侵華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國人民的仇視。由此看來,她不過是一個歷史的犧牲者,後來的種種遭際,皆因時代所致。「一個被時代、被一種虛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夢醒來後,能夠有機會對當時的行為反思,或者加以解釋說明,也是幸福的。」她對偽滿「宮廷掛」兼關東軍參謀長吉崗中將說的這些話,也可以作為她對於自己前半生的說明。

1946年2月29日,她含淚揮別上海乘船返回日本。回到日本後,她開始以日本女演員山口淑子的身份在日本影壇上繼續發展事業,並給自己起了個「香蘭山口」的名字。她自稱這個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是日本和中國的「精神混血兒」。這期間,她在導演黑澤明的指導下,再創個人影劇事業的新高峰,在美國的電影及音樂劇里扮演多個角色。1974年,她被選為日本的參議員,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躍於社會舞台。同時她還與新聞撰稿人藤原作彌共同執筆寫作《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發黑眼睛」的和平摯願。作為歷史的犧牲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這全都是事實呀!」 1989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推出了據此改編的電視劇《再見,李香蘭》。隨後,淺利慶太先生又成功改編了音樂劇《李香蘭》。自1991年1月在東京的青山劇場首演以來,該音樂劇已經演出了184場,觀眾人數超過18萬。一個17歲的日本高中生高橋雅弘還曾寫信給淺利慶太道:「音樂劇《李香蘭》不僅告訴我歷史上的事件和時代背景,還告訴我戰爭的事實並給我怎樣與鄰國——中國一起開拓未來的啟示。」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連續獲選擔任國會議員,協助日本與中國重修舊好。在「門戶開放政策」的後期思想提出之後,中國政府對她展開了歡迎的雙臂。而隨著她的自傳的發表以及經典專輯的復刻發行,她在新一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又重新獲得了傾睞。

兩個祖國,兩個母親

李香蘭稱日本為祖國,中國為故國。她說,她有兩個母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她有一顆心——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國。生活、歷史,包括關於中日關系的那一段回
憶,並不因為它的「不幸」、「不愉快」而化為烏有。中國對她有養育之恩,而日本國籍對於她又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她的心一生都處於矛盾之中。

1937年,她以中國人的身份隨同學到中南海參加一個為紀念「一二·九」死難同胞而舉行的默禱會。會上大家紛紛表決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國民政府,有的要去陝北參加紅軍,還有人表示要留下來戰斗到最後一口氣。當被問及「假如有日本軍侵入北京,該怎麼辦」時,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說:「我,站在北京的城牆上。」對於既愛祖國,又愛自己故國的她,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正如她在自傳中寫的,「我只能這樣說」 。站在城牆上,從外面飛來的是日本炮火,從城牆裡面打來的是中國鉛彈,不管被哪一方打中,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

這種情緒困擾了她很久,她在自傳中曾描述過面對這種自相矛盾的無能為力和無比痛苦:「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著我的心,彷彿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她自己也幾次下決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但都沒有勇氣去做。盡管如此,由於從小生活在中國,她對中國的感情還是十分真實的。她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歷史見證人。她經歷了「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目睹了「平頂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認這段罪惡歷史的時候,她敢於在日本右翼的重壓下鄭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應該向中國人民謝罪!在自傳里,她的語言表達也經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國了」。

1987年,她終於如願以償,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回到上海尋找她那散發著夜來香的中國心和魂系夢牽的故國、故土、故人。1992年11月,她又應邀來華參加在桂林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已經年逾古稀的她雖生活在日本,卻依然說著一口京片子。在北京逗留期間,她尋訪了當年的故居,雖然早已「舊貌變新顏」,但她仍能清楚地辨認出來。她還品嘗了北京的小吃,滿足了自己的濃濃思鄉情。隨後,她回到上海,在花園飯店再次見到了黎錦光,敘述起舊日情誼,兩位老人都淚流不止。會晤完畢後,她小心地攙扶著黎老先生一步步走出飯店。誰知這竟成了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第二年黎先生就謝世了。

同年,為慶祝中日建交20周年,四季劇團的負責人淺利慶太先生也率劇團繼1988年首次訪華後,攜音樂劇《李香蘭》再度訪華。在「李香蘭」故事發生過的地方——北京、長春、沈陽、大連公演15場。這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面邀請的演出活動受到中日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日本前首相竹下登還專程到大連參加《李香蘭》的首演式。四季劇團也派出最佳陣容,在戰爭結束47年後,又將「李香蘭」送回了她的故國。

該劇描寫了她波瀾起伏的一生,活生生地再現了那段日本侵華戰爭史,以此告誡人們莫忘戰爭,在國內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劇團每次演出都受到了觀眾盛贊,累計已經公演了近500場。

❹ 張學友的《李香蘭〉背景是怎麼樣的呀,講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

惱春風/我心因何惱春風/說不出/惜酒相送/夜雨凍/雨點透射到/照片中/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迷住凝望你/退色照片中/啊,像花雖未紅……」

張學友的這首歌演繹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一個對於中國百姓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
李香蘭。40歲以下的人很難感受其中以慢板帶出的既痴情又憂傷的氛圍,因為當時的上海是中國一個在文化感情上從來未曾有過的缺口。蜂擁而至的舶來文化和中國的新文化都在這里碰撞沖擊。然而,透過這位紅極一時的歌手,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當時一些耐人尋味的情境。

生於中國的日本人

為了在上海走紅,李香蘭很早就已經找到並且認定屬於自己的那份閃爍氣質。她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稱她為豆豆。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附近的北煙台,不久舉家遷往撫順。她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愛漢學,仰慕古老的中國文化,所以在明治三十六年(1906年)從故鄉佐賀縣來到中國,並長久地居住下來。她出生之時,偽滿洲國打著「五族協和」的建國旗號成立了,許多日本人都認為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可事實卻相反。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是偽滿洲國的元首,實際上卻只是個傀儡,實權則由日本關東軍掌握著,他們虐殺無辜以致民不聊生。目睹著中國大地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的慘狀,在沈陽鐵路局工作的父親山口文雄和同樣崇拜中國文化的母親石橋愛十分哀痛卻滿是無奈,他們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出生在中國的女兒身上。他們將她許給當時任沈陽銀行總裁的好友李際春將軍做養女,李香蘭這個名字就是李際春起的,「香蘭」是他自己曾經用過的筆名,後來李香蘭就以此作為自己的藝名。

1943年,年輕幼稚的李香蘭滿懷著對中國和日本的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來到北平,以「潘淑華」這個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潘」是她的另一個義父——她父親的結拜兄弟,當時任天津市長的潘政聲的姓;「淑」是源於山口淑子之名;而「華」,則是出生於中國之意。這個名字當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兩國友好共處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正是在那裡,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今後的演藝事業打下了基礎。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載了當時學習的情況:「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乾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由於她從小天生麗質,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當「李家有女初長成」時,她的藝術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縱策劃的偽「滿洲電影協會」相中。他們動員她入會,並決定將她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推出,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無知的她心中滿懷對偽「滿洲國」的無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當時誰都以為她是中國人,這也為她帶來了以後的不幸。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日本成為世界人民的敵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殺氣騰騰,一面是歌舞昇平,在刀光劍影中,她的歌聲像攙和了迷魂葯的葡萄酒,在撫慰人心靈的同時也消磨其旺盛的鬥志。雖然身處亂世,她受歡迎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期,她在「日本劇場」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情捧場,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圍在她身邊,發生了混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的長子松崗謙一郎的來信。信上說:「人的價值不能用有無名氣來衡量。人的價值並不表現在人的表面,你應該珍重自己。現在是個人價值被愚弄的時代,你必須更加尊重自己,否則只能被國家時局擺布。希望你永遠自尊自愛。」 這些話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歷史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戰後被定為戰犯的松崗外相之子,給一個冒充中國人(或「滿洲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寫這樣的信。這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由主義的力量,又讓人感受到自由主義的軟弱。它只能作為一種抵制,是不會成事的。

流利的中、日文,令人驚艷的外貌,以及猶如當時好萊塢玉女紅星黛安娜·杜萍的歐洲聲樂唱腔,完全體現了日本人對於中國女人的理想憧憬。就這樣,李香蘭成了關東軍推行戰爭政策中的「糖衣炮彈」。

歌者歲月

李香蘭的經歷是獨特的。雖然她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偽中國演員,拍攝宣傳日本的遠東政策的影片來慰問日軍,成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偽滿、中國的對日親善使者,但這些卻不
足以抹殺她在藝術上的全部成就。

她的歌聲婉轉動人,歌唱造詣高深。學生時代,她曾經跟隨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習花腔女高音,後來就在廣播電台擔任歌手,這是她的歌壇生涯的起點。她的一生演唱了無數經典情歌,據她自己在回憶錄《我的半生》中說,最受聽眾歡迎的三首歌是《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和《夜來香》。《何日君再來》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雖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卻別具另種風情。就如她的幾幅老照片,艷而媚的臉,穿著旗袍,是東方但又不是中國的,眉眼間有一絲曖昧。《蘇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國的旋律為基礎,參考了美國的愛情歌曲,專門為她編寫的。

《夜來香》恐怕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歌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錦光參考中國民間小調為她譜寫的,但其中旋律和節奏完全採用了歐美風格,譜成了輕快的慢倫巴,傳遍了燈紅酒綠的淪陷區。可惜這卻是一首至今沒有開禁的歌,雖然很好聽,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為自己寫的自傳中說:「盡管這首歌很受歡迎,但流行的時間不長,後來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國的軟綿綿的情歌都會使風紀紊亂。」不僅如此,1945年,她在上海因演唱這首歌還受到工部局的傳訊。她說:「他們懷疑我唱這首歌是期望

重慶政府或共產黨政府回來。」 直到後半生,她還念念不忘這首歌的詞作者黎錦光。1981年,她特地邀請他訪日,他們在雞尾酒會上登台高唱《夜來香》,一群「夜來香」迷則邊唱邊繞場一圈。

在自傳中,她還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責為「頹廢且挫傷士氣的敵國音樂」而被禁的歌曲——《離別的布魯斯》。這首歌深受日軍士兵的歡迎,當演員應要求演唱這首歌時,軍官雖假裝有事離開會場,卻也流著淚,躲在一邊悄悄欣賞。她的《三年》、《一夜風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時》更是令歌迷聽後眷戀不已。1945年6月,當她在上海演唱會表演此曲時,處於戰爭對立狀態下的中、日歌迷都對她如痴如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上海的公開演出,兩個月之後,大戰結束,她就因「勾結日軍」的罪名被逮捕了。

除了唱歌之外,她還曾經在偽「滿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攝了不少影片。1991年4月,她親自挑選了自己拍攝的七部影片,參加香港電影節展映。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賽昂的鍾》、《我的夜鶯》、《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在拂曉里出逃》、《丑聞》、《白夫人之妖戀》。其中,《我的夜鶯》是她在偽「滿映」時代拍攝的片子,這部影片花了近兩年時間才拍成,耗資25萬日元,相當於一般電影投資的五倍。影片描寫的是父女二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她自己認為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樂片,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樂片。」《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是她於戰後回到日本後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公司攝制,描寫一個舞女愛上了殺死她父親的仇人,曾被評選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曉里出逃》是由黑澤明編劇的一出愛情悲劇,曾被評為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戀》則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改編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給觀眾的印象則是一個美艷的中國女性及其甜美的歌聲。

她的歌聲給人們以夢想,她出演的電影也轟動一時。她拍攝了《木蘭從軍》與《萬世流芳》,在《萬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則徐的女兒而蜚聲中國影壇。她對這兩部電影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它們完全可以被中國觀眾從愛國抗敵——抗日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說這是中、日雙方都能接受的電影。不過,她真正的紅火卻是上世紀50年代繼演出好萊塢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後,應香港電影公司之邀拍攝的幾部電影,有《金瓶梅》、《一夜風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親自演繹並灌成唱片。雖然有人指責她出演的電影充滿日本軍國主義色彩,但是,藝術不可能完全成為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此外,她還參與拍攝了「紀實性藝術片」《黃河》和俄羅斯風格的音樂片《我的黃鶯》,並因後者而被蘇、日兩國的間諜跟蹤調查。對於這些,她說:「日本肯定戰敗,但正因為戰敗,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藝術電影。當美軍佔領日本時,可以證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戰爭影片,也拍了不亞於歐美名片的優秀的藝術影片……」

愛情和友情

在一次為由日本人扶持的一份文學刊物《雜志》舉辦的納涼晚會上,李香蘭與張愛玲曾有過這樣一段交談。張愛玲說:「您就是到了30歲,一定還像個小女孩那樣活潑吧!」她
說:「也是啊,這些年老演淺薄的純情戲實在沒多大意思,我倒想演點不平凡的激情戲!」於是,張愛玲後來說道:「她不要那種太平凡的、公式化的愛,而要『激情』的。」

據陳歌辛的兒子陳鋼回憶,她與他的父親或許曾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充滿激情的上海之戀。陳歌辛為她創作了大量歌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漁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時》、《忘憂草》及專為她寫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海燕》等。當時, 上海交響樂團負責人草刈義夫先生和日本電視台訪問上海時,她曾告訴電視台的記者,當年她差一點嫁給了陳歌辛。而當記者問她為何在出版的自傳中隻字未提時,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寫在書上的。」
1992年,當她再次來到上海時,陳歌辛已經去世。她一見陳鋼的面就迫切地詢問陳歌辛在世時的情況,追憶他們47年前深深的情意。臨別時,她對著陳鋼哽咽道:「我和你爸爸很好啊……」後來在東京再次見到陳鋼時,她還對他說:「你爸爸是個美男子,要不是因為有了你媽媽和你們,我就嫁給他了……」她一遍一遍地輕輕哼唱著陳歌辛為她寫的《忘憂草》:「愛人喲,天上疏星零落,有你在身邊,我便不知道寂寞。愛人喲,世界已經入夢,有你在身邊,我就不覺得空虛。我在泥中默念你的名字,忘去這煩憂的日子。愛人喲,雖然那似水流年無情,有你在夢里我的葉便長青。」

不管怎樣,出生在充斥日本侵略野心的偽滿洲國,以中國女演員之姿向日本表示恭順的她,絕對不可能成為愛情的詠嘆調。1952年回到日本後,她嫁給一位比她大15歲的美籍雕刻家諾古其,4年後分手。談到分手的原因,她說:「既不是因為第三者的問題,也沒有經濟問題,只是時間老不能湊在一起,才導致性格方面的分歧。」其實,他們在結婚前就約定了所謂的「離婚條件」:互相尊重對方,不影響對方的工作,一旦發生矛盾時,像朋友那樣和睦地分手。而結婚的四年裡,他們實際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不足一年。

和諾古其離婚後,她應邀赴紐約演出歌劇《香格里拉》。在演出期間,她結識了日本派往聯合國工作的青年外交官大鷹弘。這位年僅28歲的日本青年每天都給她送一束鮮艷的玫瑰,還接連數次到後台來看望她。在如此大膽、熱烈的求愛下,他們很快就雙雙墮入愛河,最終結為佳偶。為珍惜這份難得的感情,和大鷹弘結婚後,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大鷹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壇,成為日本國會議員(自民黨參議員),並連任18年之久。

雖然感情生活幾經波折,但難能可貴的是,她始終擁有一份珍貴的友誼。10歲時,在撫順小學讀三年級的她,在去沈陽秋遊的火車上,結識了一位與她同歲的、住在沈陽的俄羅斯猶太裔的少女——柳芭。她十分重視這個朋友,她說:「柳芭是我最珍貴的朋友。我之所以成為歌唱的李香蘭,是因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為活著的李香蘭,也是因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護身符,有時像太陽,有時像月亮,她永遠伴隨著我。」在柳芭的幫助下,她開始向蘇聯大劇院的著名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學習花腔女高音。正由於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館舉行獨唱音樂會,「奉天廣播電台」的科長東敬三才發現了她,將她錄用為電台新節目的專職歌手,使她從此走上了演藝道路。回顧這一切,她感慨萬分地說:「不是嗎? 沒有柳芭,我不會去學唱,也就沒有唱歌的李香蘭!」不僅如此,柳芭對她還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蘭被囚禁且即將被槍斃後,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為她弄來了屬於山口家的日本戶籍證明,才使她免去了漢奸罪。

並不完美的愛情加上完美的事業和完美的友誼,就這樣,她為自己的前半生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

歸去來兮

歷史常常使人變得尷尬,使人感到一種撕裂身心的痛苦。中途島海戰後,日本節節敗退。隨著日本戰敗日的來臨,日本帝國所操縱的「偽滿洲國」13年虛幻的歷史也隨之落幕,
「偽滿洲國」滅亡,全國上下一時興起了討伐漢奸的行動。李香蘭這位紅極一時的影星、歌星,也被押上了審判台。

1946年2月,作為偽滿洲電影協會的主要演員,她被大家認定有協助日本侵略者作宣傳的罪行。檢察官最後判處她槍決,罪名是「身為中國人,卻和日本人共同拍攝冒充中國的電影,協助日本的大陸政策,背叛了中國」和「使用中日兩國語言,利用朋友關系搞間諜活動」。然而她心裡清楚自己從未從事過間諜活動,更未協助過日本的大陸政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她在法庭上出示了證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文件,法官宣布她無罪釋放。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使法庭上的人們憤怒了。面對大家的怒吼,她流淚唱起了歌,用歌聲表達對養育自己的中國的一片深情,同時對自己前半生的罪行作了深深的懺悔。歌聲引起共鳴,所有的人也用歌聲告訴她:「讓我們以德報怨。」

追蹤她的一生,人們難以理解為何她僅僅由於不自覺地唱歌和表演就險些被判處死刑。她本人單純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卻被人利用、愚弄,成為日本侵華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國人民的仇視。由此看來,她不過是一個歷史的犧牲者,後來的種種遭際,皆因時代所致。「一個被時代、被一種虛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夢醒來後,能夠有機會對當時的行為反思,或者加以解釋說明,也是幸福的。」她對偽滿「宮廷掛」兼關東軍參謀長吉崗中將說的這些話,也可以作為她對於自己前半生的說明。

1946年2月29日,她含淚揮別上海乘船返回日本。回到日本後,她開始以日本女演員山口淑子的身份在日本影壇上繼續發展事業,並給自己起了個「香蘭山口」的名字。她自稱這個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是日本和中國的「精神混血兒」。這期間,她在導演黑澤明的指導下,再創個人影劇事業的新高峰,在美國的電影及音樂劇里扮演多個角色。1974年,她被選為日本的參議員,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躍於社會舞台。同時她還與新聞撰稿人藤原作彌共同執筆寫作《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發黑眼睛」的和平摯願。作為歷史的犧牲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這全都是事實呀!」 1989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推出了據此改編的電視劇《再見,李香蘭》。隨後,淺利慶太先生又成功改編了音樂劇《李香蘭》。自1991年1月在東京的青山劇場首演以來,該音樂劇已經演出了184場,觀眾人數超過18萬。一個17歲的日本高中生高橋雅弘還曾寫信給淺利慶太道:「音樂劇《李香蘭》不僅告訴我歷史上的事件和時代背景,還告訴我戰爭的事實並給我怎樣與鄰國——中國一起開拓未來的啟示。」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連續獲選擔任國會議員,協助日本與中國重修舊好。在「門戶開放政策」的後期思想提出之後,中國政府對她展開了歡迎的雙臂。而隨著她的自傳的發表以及經典專輯的復刻發行,她在新一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又重新獲得了傾睞。

兩個祖國,兩個母親

李香蘭稱日本為祖國,中國為故國。她說,她有兩個母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她有一顆心——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國。生活、歷史,包括關於中日關系的那一段回
憶,並不因為它的「不幸」、「不愉快」而化為烏有。中國對她有養育之恩,而日本國籍對於她又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她的心一生都處於矛盾之中。

1937年,她以中國人的身份隨同學到中南海參加一個為紀念「一二·九」死難同胞而舉行的默禱會。會上大家紛紛表決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國民政府,有的要去陝北參加紅軍,還有人表示要留下來戰斗到最後一口氣。當被問及「假如有日本軍侵入北京,該怎麼辦」時,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說:「我,站在北京的城牆上。」對於既愛祖國,又愛自己故國的她,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正如她在自傳中寫的,「我只能這樣說」 。站在城牆上,從外面飛來的是日本炮火,從城牆裡面打來的是中國鉛彈,不管被哪一方打中,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

這種情緒困擾了她很久,她在自傳中曾描述過面對這種自相矛盾的無能為力和無比痛苦:「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著我的心,彷彿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她自己也幾次下決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但都沒有勇氣去做。盡管如此,由於從小生活在中國,她對中國的感情還是十分真實的。她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歷史見證人。她經歷了「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目睹了「平頂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認這段罪惡歷史的時候,她敢於在日本右翼的重壓下鄭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應該向中國人民謝罪!在自傳里,她的語言表達也經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國了」。

1987年,她終於如願以償,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回到上海尋找她那散發著夜來香的中國心和魂系夢牽的故國、故土、故人。1992年11月,她又應邀來華參加在桂林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已經年逾古稀的她雖生活在日本,卻依然說著一口京片子。在北京逗留期間,她尋訪了當年的故居,雖然早已「舊貌變新顏」,但她仍能清楚地辨認出來。她還品嘗了北京的小吃,滿足了自己的濃濃思鄉情。隨後,她回到上海,在花園飯店再次見到了黎錦光,敘述起舊日情誼,兩位老人都淚流不止。會晤完畢後,她小心地攙扶著黎老先生一步步走出飯店。誰知這竟成了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第二年黎先生就謝世了。

同年,為慶祝中日建交20周年,四季劇團的負責人淺利慶太先生也率劇團繼1988年首次訪華後,攜音樂劇《李香蘭》再度訪華。在「李香蘭」故事發生過的地方——北京、長春、沈陽、大連公演15場。這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面邀請的演出活動受到中日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日本前首相竹下登還專程到大連參加《李香蘭》的首演式。四季劇團也派出最佳陣容,在戰爭結束47年後,又將「李香蘭」送回了她的故國。

該劇描寫了她波瀾起伏的一生,活生生地再現了那段日本侵華戰爭史,以此告誡人們莫忘戰爭,在國內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劇團每次演出都受到了觀眾盛贊,累計已經公演了近500場。

❺ 李香蘭是誰啊還有,詳細介紹以下川島芳子.

惱春風/我心因何惱春風/說不出/惜酒相送/夜雨凍/雨點透射到/照片中/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迷住凝望你/退色照片中/啊,像花雖未紅……」

張學友的這首歌演繹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一個對於中國百姓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
李香蘭。40歲以下的人很難感受其中以慢板帶出的既痴情又憂傷的氛圍,因為當時的上海是中國一個在文化感情上從來未曾有過的缺口。蜂擁而至的舶來文化和中國的新文化都在這里碰撞沖擊。然而,透過這位紅極一時的歌手,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當時一些耐人尋味的情境。

生於中國的日本人

為了在上海走紅,李香蘭很早就已經找到並且認定屬於自己的那份閃爍氣質。她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稱她為豆豆。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附近的北煙台,不久舉家遷往撫順。她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愛漢學,仰慕古老的中國文化,所以在明治三十六年(1906年)從故鄉佐賀縣來到中國,並長久地居住下來。她出生之時,偽滿洲國打著「五族協和」的建國旗號成立了,許多日本人都認為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可事實卻相反。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是偽滿洲國的元首,實際上卻只是個傀儡,實權則由日本關東軍掌握著,他們虐殺無辜以致民不聊生。目睹著中國大地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的慘狀,在沈陽鐵路局工作的父親山口文雄和同樣崇拜中國文化的母親石橋愛十分哀痛卻滿是無奈,他們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出生在中國的女兒身上。他們將她許給當時任沈陽銀行總裁的好友李際春將軍做養女,李香蘭這個名字就是李際春起的,「香蘭」是他自己曾經用過的筆名,後來李香蘭就以此作為自己的藝名。

1943年,年輕幼稚的李香蘭滿懷著對中國和日本的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來到北平,以「潘淑華」這個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潘」是她的另一個義父——她父親的結拜兄弟,當時任天津市長的潘政聲的姓;「淑」是源於山口淑子之名;而「華」,則是出生於中國之意。這個名字當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兩國友好共處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正是在那裡,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今後的演藝事業打下了基礎。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載了當時學習的情況:「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乾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由於她從小天生麗質,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當「李家有女初長成」時,她的藝術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縱策劃的偽「滿洲電影協會」相中。他們動員她入會,並決定將她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推出,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無知的她心中滿懷對偽「滿洲國」的無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當時誰都以為她是中國人,這也為她帶來了以後的不幸。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日本成為世界人民的敵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殺氣騰騰,一面是歌舞昇平,在刀光劍影中,她的歌聲像攙和了迷魂葯的葡萄酒,在撫慰人心靈的同時也消磨其旺盛的鬥志。雖然身處亂世,她受歡迎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期,她在「日本劇場」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情捧場,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圍在她身邊,發生了混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的長子松崗謙一郎的來信。信上說:「人的價值不能用有無名氣來衡量。人的價值並不表現在人的表面,你應該珍重自己。現在是個人價值被愚弄的時代,你必須更加尊重自己,否則只能被國家時局擺布。希望你永遠自尊自愛。」 這些話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歷史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戰後被定為戰犯的松崗外相之子,給一個冒充中國人(或「滿洲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寫這樣的信。這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由主義的力量,又讓人感受到自由主義的軟弱。它只能作為一種抵制,是不會成事的。

流利的中、日文,令人驚艷的外貌,以及猶如當時好萊塢玉女紅星黛安娜·杜萍的歐洲聲樂唱腔,完全體現了日本人對於中國女人的理想憧憬。就這樣,李香蘭成了關東軍推行戰爭政策中的「糖衣炮彈」。

歌者歲月

李香蘭的經歷是獨特的。雖然她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偽中國演員,拍攝宣傳日本的遠東政策的影片來慰問日軍,成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偽滿、中國的對日親善使者,但這些卻不
足以抹殺她在藝術上的全部成就。

她的歌聲婉轉動人,歌唱造詣高深。學生時代,她曾經跟隨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習花腔女高音,後來就在廣播電台擔任歌手,這是她的歌壇生涯的起點。她的一生演唱了無數經典情歌,據她自己在回憶錄《我的半生》中說,最受聽眾歡迎的三首歌是《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和《夜來香》。《何日君再來》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雖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卻別具另種風情。就如她的幾幅老照片,艷而媚的臉,穿著旗袍,是東方但又不是中國的,眉眼間有一絲曖昧。《蘇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國的旋律為基礎,參考了美國的愛情歌曲,專門為她編寫的。

《夜來香》恐怕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歌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錦光參考中國民間小調為她譜寫的,但其中旋律和節奏完全採用了歐美風格,譜成了輕快的慢倫巴,傳遍了燈紅酒綠的淪陷區。可惜這卻是一首至今沒有開禁的歌,雖然很好聽,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為自己寫的自傳中說:「盡管這首歌很受歡迎,但流行的時間不長,後來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國的軟綿綿的情歌都會使風紀紊亂。」不僅如此,1945年,她在上海因演唱這首歌還受到工部局的傳訊。她說:「他們懷疑我唱這首歌是期望

重慶政府或共產黨政府回來。」 直到後半生,她還念念不忘這首歌的詞作者黎錦光。1981年,她特地邀請他訪日,他們在雞尾酒會上登台高唱《夜來香》,一群「夜來香」迷則邊唱邊繞場一圈。

在自傳中,她還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責為「頹廢且挫傷士氣的敵國音樂」而被禁的歌曲——《離別的布魯斯》。這首歌深受日軍士兵的歡迎,當演員應要求演唱這首歌時,軍官雖假裝有事離開會場,卻也流著淚,躲在一邊悄悄欣賞。她的《三年》、《一夜風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時》更是令歌迷聽後眷戀不已。1945年6月,當她在上海演唱會表演此曲時,處於戰爭對立狀態下的中、日歌迷都對她如痴如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上海的公開演出,兩個月之後,大戰結束,她就因「勾結日軍」的罪名被逮捕了。

除了唱歌之外,她還曾經在偽「滿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攝了不少影片。1991年4月,她親自挑選了自己拍攝的七部影片,參加香港電影節展映。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賽昂的鍾》、《我的夜鶯》、《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在拂曉里出逃》、《丑聞》、《白夫人之妖戀》。其中,《我的夜鶯》是她在偽「滿映」時代拍攝的片子,這部影片花了近兩年時間才拍成,耗資25萬日元,相當於一般電影投資的五倍。影片描寫的是父女二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她自己認為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樂片,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樂片。」《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是她於戰後回到日本後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公司攝制,描寫一個舞女愛上了殺死她父親的仇人,曾被評選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曉里出逃》是由黑澤明編劇的一出愛情悲劇,曾被評為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戀》則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改編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給觀眾的印象則是一個美艷的中國女性及其甜美的歌聲。

她的歌聲給人們以夢想,她出演的電影也轟動一時。她拍攝了《木蘭從軍》與《萬世流芳》,在《萬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則徐的女兒而蜚聲中國影壇。她對這兩部電影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它們完全可以被中國觀眾從愛國抗敵——抗日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說這是中、日雙方都能接受的電影。不過,她真正的紅火卻是上世紀50年代繼演出好萊塢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後,應香港電影公司之邀拍攝的幾部電影,有《金瓶梅》、《一夜風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親自演繹並灌成唱片。雖然有人指責她出演的電影充滿日本軍國主義色彩,但是,藝術不可能完全成為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此外,她還參與拍攝了「紀實性藝術片」《黃河》和俄羅斯風格的音樂片《我的黃鶯》,並因後者而被蘇、日兩國的間諜跟蹤調查。對於這些,她說:「日本肯定戰敗,但正因為戰敗,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藝術電影。當美軍佔領日本時,可以證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戰爭影片,也拍了不亞於歐美名片的優秀的藝術影片……」

愛情和友情

在一次為由日本人扶持的一份文學刊物《雜志》舉辦的納涼晚會上,李香蘭與張愛玲曾有過這樣一段交談。張愛玲說:「您就是到了30歲,一定還像個小女孩那樣活潑吧!」她
說:「也是啊,這些年老演淺薄的純情戲實在沒多大意思,我倒想演點不平凡的激情戲!」於是,張愛玲後來說道:「她不要那種太平凡的、公式化的愛,而要『激情』的。」

據陳歌辛的兒子陳鋼回憶,她與他的父親或許曾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充滿激情的上海之戀。陳歌辛為她創作了大量歌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漁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時》、《忘憂草》及專為她寫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海燕》等。當時, 上海交響樂團負責人草刈義夫先生和日本電視台訪問上海時,她曾告訴電視台的記者,當年她差一點嫁給了陳歌辛。而當記者問她為何在出版的自傳中隻字未提時,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寫在書上的。」
1992年,當她再次來到上海時,陳歌辛已經去世。她一見陳鋼的面就迫切地詢問陳歌辛在世時的情況,追憶他們47年前深深的情意。臨別時,她對著陳鋼哽咽道:「我和你爸爸很好啊……」後來在東京再次見到陳鋼時,她還對他說:「你爸爸是個美男子,要不是因為有了你媽媽和你們,我就嫁給他了……」她一遍一遍地輕輕哼唱著陳歌辛為她寫的《忘憂草》:「愛人喲,天上疏星零落,有你在身邊,我便不知道寂寞。愛人喲,世界已經入夢,有你在身邊,我就不覺得空虛。我在泥中默念你的名字,忘去這煩憂的日子。愛人喲,雖然那似水流年無情,有你在夢里我的葉便長青。」

不管怎樣,出生在充斥日本侵略野心的偽滿洲國,以中國女演員之姿向日本表示恭順的她,絕對不可能成為愛情的詠嘆調。1952年回到日本後,她嫁給一位比她大15歲的美籍雕刻家諾古其,4年後分手。談到分手的原因,她說:「既不是因為第三者的問題,也沒有經濟問題,只是時間老不能湊在一起,才導致性格方面的分歧。」其實,他們在結婚前就約定了所謂的「離婚條件」:互相尊重對方,不影響對方的工作,一旦發生矛盾時,像朋友那樣和睦地分手。而結婚的四年裡,他們實際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不足一年。

和諾古其離婚後,她應邀赴紐約演出歌劇《香格里拉》。在演出期間,她結識了日本派往聯合國工作的青年外交官大鷹弘。這位年僅28歲的日本青年每天都給她送一束鮮艷的玫瑰,還接連數次到後台來看望她。在如此大膽、熱烈的求愛下,他們很快就雙雙墮入愛河,最終結為佳偶。為珍惜這份難得的感情,和大鷹弘結婚後,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大鷹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壇,成為日本國會議員(自民黨參議員),並連任18年之久。

雖然感情生活幾經波折,但難能可貴的是,她始終擁有一份珍貴的友誼。10歲時,在撫順小學讀三年級的她,在去沈陽秋遊的火車上,結識了一位與她同歲的、住在沈陽的俄羅斯猶太裔的少女——柳芭。她十分重視這個朋友,她說:「柳芭是我最珍貴的朋友。我之所以成為歌唱的李香蘭,是因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為活著的李香蘭,也是因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護身符,有時像太陽,有時像月亮,她永遠伴隨著我。」在柳芭的幫助下,她開始向蘇聯大劇院的著名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學習花腔女高音。正由於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館舉行獨唱音樂會,「奉天廣播電台」的科長東敬三才發現了她,將她錄用為電台新節目的專職歌手,使她從此走上了演藝道路。回顧這一切,她感慨萬分地說:「不是嗎? 沒有柳芭,我不會去學唱,也就沒有唱歌的李香蘭!」不僅如此,柳芭對她還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蘭被囚禁且即將被槍斃後,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為她弄來了屬於山口家的日本戶籍證明,才使她免去了漢奸罪。

並不完美的愛情加上完美的事業和完美的友誼,就這樣,她為自己的前半生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

歸去來兮

歷史常常使人變得尷尬,使人感到一種撕裂身心的痛苦。中途島海戰後,日本節節敗退。隨著日本戰敗日的來臨,日本帝國所操縱的「偽滿洲國」13年虛幻的歷史也隨之落幕,
「偽滿洲國」滅亡,全國上下一時興起了討伐漢奸的行動。李香蘭這位紅極一時的影星、歌星,也被押上了審判台。

1946年2月,作為偽滿洲電影協會的主要演員,她被大家認定有協助日本侵略者作宣傳的罪行。檢察官最後判處她槍決,罪名是「身為中國人,卻和日本人共同拍攝冒充中國的電影,協助日本的大陸政策,背叛了中國」和「使用中日兩國語言,利用朋友關系搞間諜活動」。然而她心裡清楚自己從未從事過間諜活動,更未協助過日本的大陸政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她在法庭上出示了證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文件,法官宣布她無罪釋放。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使法庭上的人們憤怒了。面對大家的怒吼,她流淚唱起了歌,用歌聲表達對養育自己的中國的一片深情,同時對自己前半生的罪行作了深深的懺悔。歌聲引起共鳴,所有的人也用歌聲告訴她:「讓我們以德報怨。」

追蹤她的一生,人們難以理解為何她僅僅由於不自覺地唱歌和表演就險些被判處死刑。她本人單純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卻被人利用、愚弄,成為日本侵華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國人民的仇視。由此看來,她不過是一個歷史的犧牲者,後來的種種遭際,皆因時代所致。「一個被時代、被一種虛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夢醒來後,能夠有機會對當時的行為反思,或者加以解釋說明,也是幸福的。」她對偽滿「宮廷掛」兼關東軍參謀長吉崗中將說的這些話,也可以作為她對於自己前半生的說明。

1946年2月29日,她含淚揮別上海乘船返回日本。回到日本後,她開始以日本女演員山口淑子的身份在日本影壇上繼續發展事業,並給自己起了個「香蘭山口」的名字。她自稱這個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是日本和中國的「精神混血兒」。這期間,她在導演黑澤明的指導下,再創個人影劇事業的新高峰,在美國的電影及音樂劇里扮演多個角色。1974年,她被選為日本的參議員,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躍於社會舞台。同時她還與新聞撰稿人藤原作彌共同執筆寫作《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發黑眼睛」的和平摯願。作為歷史的犧牲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這全都是事實呀!」 1989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推出了據此改編的電視劇《再見,李香蘭》。隨後,淺利慶太先生又成功改編了音樂劇《李香蘭》。自1991年1月在東京的青山劇場首演以來,該音樂劇已經演出了184場,觀眾人數超過18萬。一個17歲的日本高中生高橋雅弘還曾寫信給淺利慶太道:「音樂劇《李香蘭》不僅告訴我歷史上的事件和時代背景,還告訴我戰爭的事實並給我怎樣與鄰國——中國一起開拓未來的啟示。」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連續獲選擔任國會議員,協助日本與中國重修舊好。在「門戶開放政策」的後期思想提出之後,中國政府對她展開了歡迎的雙臂。而隨著她的自傳的發表以及經典專輯的復刻發行,她在新一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又重新獲得了傾睞。

兩個祖國,兩個母親

李香蘭稱日本為祖國,中國為故國。她說,她有兩個母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她有一顆心——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國。生活、歷史,包括關於中日關系的那一段回
憶,並不因為它的「不幸」、「不愉快」而化為烏有。中國對她有養育之恩,而日本國籍對於她又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她的心一生都處於矛盾之中。

1937年,她以中國人的身份隨同學到中南海參加一個為紀念「一二·九」死難同胞而舉行的默禱會。會上大家紛紛表決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國民政府,有的要去陝北參加紅軍,還有人表示要留下來戰斗到最後一口氣。當被問及「假如有日本軍侵入北京,該怎麼辦」時,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說:「我,站在北京的城牆上。」對於既愛祖國,又愛自己故國的她,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正如她在自傳中寫的,「我只能這樣說」 。站在城牆上,從外面飛來的是日本炮火,從城牆裡面打來的是中國鉛彈,不管被哪一方打中,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

這種情緒困擾了她很久,她在自傳中曾描述過面對這種自相矛盾的無能為力和無比痛苦:「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著我的心,彷彿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她自己也幾次下決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但都沒有勇氣去做。盡管如此,由於從小生活在中國,她對中國的感情還是十分真實的。她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歷史見證人。她經歷了「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目睹了「平頂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認這段罪惡歷史的時候,她敢於在日本右翼的重壓下鄭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應該向中國人民謝罪!在自傳里,她的語言表達也經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國了」。

1987年,她終於如願以償,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回到上海尋找她那散發著夜來香的中國心和魂系夢牽的故國、故土、故人。1992年11月,她又應邀來華參加在桂林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已經年逾古稀的她雖生活在日本,卻依然說著一口京片子。在北京逗留期間,她尋訪了當年的故居,雖然早已「舊貌變新顏」,但她仍能清楚地辨認出來。她還品嘗了北京的小吃,滿足了自己的濃濃思鄉情。隨後,她回到上海,在花園飯店再次見到了黎錦光,敘述起舊日情誼,兩位老人都淚流不止。會晤完畢後,她小心地攙扶著黎老先生一步步走出飯店。誰知這竟成了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第二年黎先生就謝世了。

同年,為慶祝中日建交20周年,四季劇團的負責人淺利慶太先生也率劇團繼1988年首次訪華後,攜音樂劇《李香蘭》再度訪華。在「李香蘭」故事發生過的地方——北京、長春、沈陽、大連公演15場。這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面邀請的演出活動受到中日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日本前首相竹下登還專程到大連參加《李香蘭》的首演式。四季劇團也派出最佳陣容,在戰爭結束47年後,又將「李香蘭」送回了她的故國。

該劇描寫了她波瀾起伏的一生,活生生地再現了那段日本侵華戰爭史,以此告誡人們莫忘戰爭,在國內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劇團每次演出都受到了觀眾盛贊,累計已經公演了近500場。

東方魔女——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又名金壁輝),這個被稱為東方魔女的「男裝女諜」,作為日本策動偽滿獨立、與國民黨居間調停、互相勾結的「秘密武器」,在日本侵華戰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曾參與「皇姑屯事件」、「9·18事變」、「滿洲獨立」等重大秘密活動,並親自導演了震驚中外的「1.28」事變及營救秋鴻皇後等臭名昭著的賣國活動,成為日本諜報機關的「一枝花」,受到特務頭子田中隆吉、土肥原賢二等的大加贊賞。

縱觀川島芳子的一生,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大間諜、大漢奸,國民黨必得把她作為第一號女漢奸處決,方泄國憤!

女子學校的神秘公主

70年前,松本高等女子學校的林蔭大道上,人們常常會看到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子揚鞭策馬,絕塵而去。這位騎馬上課.我行我素.放盪不羈、經常在上課時溜出去玩的女學生,就是日後作亂滿蒙、聲名狼籍的沒有日本國籍的日本人——川島芳子。

對女子學校的師生們來說,川島芳子的身世就好象遠隔日本海的「支那國」(支那是日本對中國的卑稱)一樣神秘。人們只知道她是日本著名的軍國主義者、浪人川島浪速的養女;只知道她來自一衣帶水的中國;只知道她是一個十分可愛又十分富有挑逗性的「新女性」——在松本高校的紀念冊上,曾有一篇題為「川島芳子小姐的裸體照」的文章。

川島芳子那種極具女性之天真爛漫而又多愁善感的表情,以及放浪不羈、橫蠻任性的作風,不禁使人們對她充滿了與日俱增的好奇感:她究竟是誰?從哪裡來?到這里要幹些什麼?她和川島浪速到底是什麼關系……這些問題,直到川島芳子在中國的北京被處以極刑後,才為那些同情她、憐愛她或憎恨她、唾棄她的人們撥開重霧,才大白於天下。

昔日那位獨領風騷、為許多男性心折的「馬背公主」,真名叫愛新覺羅·顯紓,是滿清皇室肅親王善春的第十四位公主、生於1906年,即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統)繼承皇位的前2年。

字東珍的顯紓公主出身具有高貴血統的名門望族。其生父肅親王家在清王朝的八大世襲皇族中乃是「泰山北斗」,獨占鱉頭。肅親王的曾祖是武肅親王豪格,乃皇太極的第一王子,是開創200年大清基業的元勛。由此,可以想像川島芳子家世的顯赫與權勢。身為肅親王第十四公主的芳子,為親王的第四側妃所生。在小東珍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正值中國內憂外患、革命風潮驟起、清室統治搖搖欲墮的多事之秋。身為股肱大臣的肅親王,眼看著老祖宗的社稷不保,心中五內俱焚。他在聯絡日本浪人川島浪速游說日本軍部出兵干涉南方革命黨「叛亂」的同時,又策動蒙古王公喀喇沁王與慣匪巴布扎布組織蒙古義勇軍,企圖製造「滿蒙獨立」的既成事實。然而,排山倒海般的辛亥革命使肅親王的美夢象肥皂泡一樣破滅了。為了實現「匡復清室」,的夙願,肅親王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分遣滿洲、蒙古和日本,讓他們伺機而動,為滿洲獨立而「殫其力,盡其心」;甚至不借將自己最鍾愛的顯紓也送給川島浪速作養女,以圖日後「有所作為」。於是,作為東方公主的愛新覺羅·顯舒便於1912年跟隨養父飄洋過海,來到一個原本陌生、但卻造就了她的一切的國度——日本,開始了具有特殊目的——匡復清室——的特殊教育——日本軍國主義教育。

為了適應日本的生活,川島浪速不僅給顯舒起了一個日本名字——川島芳子(這個名字在全日本乃至整個遠東地區可謂聞名遐二邇以至於世人知其本名者屈指可數。至於其字「東珍」,更是鮮為人知),而且還專門為她請了家庭教師,幫助她學習日語以及日本的各種風俗習慣。

一恍5、6年過去了,昔日因為不想離開父親身居異鄉而痛哭流涕的中國公主顯舒,已長成身穿和服,口操地道日語、見人即大大方方地打躬作札的日本姑娘川島芳子了。此時的芳子,在松本高等女子學校中因面容佼美、行為開放而著稱。她常穿水兵式服裝,頭發有時梳成辮發,有時又隨意飄散在兩肩。由於年齡漸長,加之其生父和養父的事業急需有才華的後備軍,川島芳子開始接受有關政治事務、軍事技能、情報與資料的收集等方面的專門訓練。這種「額外」的學習使芳子不得不經常性地休學一二個月,以至被學校勒令退學。退學對芳子來說,非但沒有任何失落感,反而使她能無所顧忌,投入那種令她痴迷且瘋狂的「男人的運動」中,川島芳子首先下定決心剪去一頭青絲,女扮男裝,用她的話來說,這是「永遠清算了女性」。接著,這位身穿黑色禮服,頭戴太陽帽並戴著墨鏡的女中「豪傑」,便開始和養父的徒弟們一道,學習騎馬、擊劍、柔道、射擊。據說芳子的騎術精湛,槍法超群,她策馬疾馳中連續擊落百步開外的蘋果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就在這時,早已發現芳子作為一名優秀間諜所具備的天生稟賦的川島浪速,開始著手訓練芳子收集資料、使用諜報通訊器材、製造陰謀。散布謠言以及利用美色獲取情報等技巧,為她日後成為全日本「軍中之花」般的超級間諜作必要的准備。面對養父的悉心栽培,芳子的心中早已種下了「成大業、立殊功」的日本武士道思想的種子。很快,一個如鮮花般嬌艷美麗的天真少女用纖嫩的雙手敲開了日本諜報機關的大門。

東方的瑪塔·哈麗

留著男人頭、行事果敢謹慎、為人頗有手腕的川島芳子,在其養父和軍界朋友的保薦下,快獲得日軍特務機關的重視。恰逢東北巨梟——奉系軍閥張作霖由於自己在東北三省的利益受損,而同日本關東軍屢屢發生磨擦;而且日方擔心張作霖與北伐軍作戰失利退守關外,會把北伐軍的勢力引到滿蒙,從而破壞日本對滿蒙乃至全中國的侵略計劃。於是,日本軍部派員到東北集結,著手准備暗殺張作霖。由於行動不便,急需有中國國籍的可靠人士「協力共進」,於是駐扎在東北三省的日本關東軍特務處便派與川島浪速有師生之誼的倔田正勝少佐回國,游說川島,希望他為了日本國的利益派養女芳子

❻ 李香蘭是誰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稱她為豆豆。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附近的北煙台,不久舉家遷往撫順。山口淑子出生在日本一個漢學世家,祖父是佐賀縣的漢學學者,父親受其影響早年到中國學習,後任職於「滿鐵」公司。生在沈陽、後居撫順的山口淑子,少年時代留在腦海里的那片血紅讓她終生難忘———1932年,她親眼看到幾名被綁的中國人被日本憲兵當場槍殺,血肉模糊。後來她才知道那與平頂山慘案———3000名中國平民遭日軍屠殺的事件———有關。平頂山事件中,由於父親因「通敵」受到拘留,事後山口淑子一家遷居沈陽。13歲時,山口淑子認了父親的中國同學、當時的親日派沈陽銀行總裁李際春為養父,她也因此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李香蘭。

1943年,年輕幼稚的李香蘭滿懷著對中國和日本的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來到北平,以「潘淑華」這個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潘」是她的另一個義父——她父親的結拜兄弟,當時任天津市長的潘政聲的姓;「淑」是源於山口淑子之名;而「華」,則是出生於中國之意。這個名字當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兩國友好共處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正是在那裡,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今後的演藝事業打下了基礎。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載了當時學習的情況:「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乾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由於她從小天生麗質,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當「李家有女初長成」時,她的藝術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縱策劃的偽「滿洲電影協會」相中。他們動員她入會,並決定將她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推出,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無知的她心中滿懷對偽「滿洲國」的無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當時誰都以為她是中國人,這也為她帶來了以後的不幸。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日本成為世界人民的敵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殺氣騰騰,一面是歌舞昇平,在刀光劍影中,她的歌聲像攙和了迷魂葯的葡萄酒,在撫慰人心靈的同時也消磨其旺盛的鬥志。雖然身處亂世,她受歡迎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期,她在「日本劇場」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情捧場,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圍在她身邊,發生了混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的長子松崗謙一郎的來信。信上說:「人的價值不能用有無名氣來衡量。人的價值並不表現在人的表面,你應該珍重自己。現在是個人價值被愚弄的時代,你必須更加尊重自己,否則只能被國家時局擺布。希望你永遠自尊自愛。」 這些話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歷史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戰後被定為戰犯的松崗外相之子,給一個冒充中國人(或「滿洲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寫這樣的信。這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由主義的力量,又讓人感受到自由主義的軟弱。它只能作為一種抵制,是不會成事的。

流利的中、日文,令人驚艷的外貌,以及猶如當時好萊塢玉女紅星黛安娜·杜萍的歐洲聲樂唱腔,完全體現了日本人對於中國女人的理想憧憬。就這樣,李香蘭成了關東軍推行戰爭政策中的「糖衣炮彈」。

歌者歲月

李香蘭的經歷是獨特的。雖然她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偽中國演員,拍攝宣傳日本的遠東政策的影片來慰問日軍,成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偽滿、中國的對日親善使者,但這些卻不足以抹殺她在藝術上的全部成就。

--------------------------------------------------------------------------------

她的歌聲婉轉動人,歌唱造詣高深。學生時代,她曾經跟隨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習花腔女高音,後來就在廣播電台擔任歌手,這是她的歌壇生涯的起點。她的一生演唱了無數經典情歌,據她自己在回憶錄《我的半生》中說,最受聽眾歡迎的三首歌是《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和《夜來香》。《何日君再來》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雖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卻別具另種風情。就如她的幾幅老照片,艷而媚的臉,穿著旗袍,是東方但又不是中國的,眉眼間有一絲曖昧。《蘇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國的旋律為基礎,參考了美國的愛情歌曲,專門為她編寫的。

《夜來香》恐怕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歌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錦光參考中國民間小調為她譜寫的,但其中旋律和節奏完全採用了歐美風格,譜成了輕快的慢倫巴,傳遍了燈紅酒綠的淪陷區。可惜這卻是一首至今沒有開禁的歌,雖然很好聽,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為自己寫的自傳中說:「盡管這首歌很受歡迎,但流行的時間不長,後來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國的軟綿綿的情歌都會使風紀紊亂。」不僅如此,1945年,她在上海因演唱這首歌還受到工部局的傳訊。她說:「他們懷疑我唱這首歌是期望重慶政府或共產黨政府回來。」 直到後半生,她還念念不忘這首歌的詞作者黎錦光。1981年,她特地邀請他訪日,他們在雞尾酒會上登台高唱《夜來香》,一群「夜來香」迷則邊唱邊繞場一圈。

在自傳中,她還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責為「頹廢且挫傷士氣的敵國音樂」而被禁的歌曲——《離別的布魯斯》。這首歌深受日軍士兵的歡迎,當演員應要求演唱這首歌時,軍官雖假裝有事離開會場,卻也流著淚,躲在一邊悄悄欣賞。她的《三年》、《一夜風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時》更是令歌迷聽後眷戀不已。1945年6月,當她在上海演唱會表演此曲時,處於戰爭對立狀態下的中、日歌迷都對她如痴如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上海的公開演出,兩個月之後,大戰結束,她就因「勾結日軍」的罪名被逮捕了。

除了唱歌之外,她還曾經在偽「滿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攝了不少影片。1991年4月,她親自挑選了自己拍攝的七部影片,參加香港電影節展映。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賽昂的鍾》、《我的夜鶯》、《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在拂曉里出逃》、《丑聞》、《白夫人之妖戀》。其中,《我的夜鶯》是她在偽「滿映」時代拍攝的片子,這部影片花了近兩年時間才拍成,耗資25萬日元,相當於一般電影投資的五倍。影片描寫的是父女二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她自己認為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樂片,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樂片。」《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是她於戰後回到日本後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公司攝制,描寫一個舞女愛上了殺死她父親的仇人,曾被評選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曉里出逃》是由黑澤明編劇的一出愛情悲劇,曾被評為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戀》則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改編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給觀眾的印象則是一個美艷的中國女性及其甜美的歌聲。

她的歌聲給人們以夢想,她出演的電影也轟動一時。她拍攝了《木蘭從軍》與《萬世流芳》,在《萬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則徐的女兒而蜚聲中國影壇。她對這兩部電影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它們完全可以被中國觀眾從愛國抗敵——抗日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說這是中、日雙方都能接受的電影。不過,她真正的紅火卻是上世紀50年代繼演出好萊塢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後,應香港電影公司之邀拍攝的幾部電影,有《金瓶梅》、《一夜風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親自演繹並灌成唱片。雖然有人指責她出演的電影充滿日本軍國主義色彩,但是,藝術不可能完全成為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此外,她還參與拍攝了「紀實性藝術片」《黃河》和俄羅斯風格的音樂片《我的黃鶯》,並因後者而被蘇、日兩國的間諜跟蹤調查。對於這些,她說:「日本肯定戰敗,但正因為戰敗,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藝術電影。當美軍佔領日本時,可以證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戰爭影片,也拍了不亞於歐美名片的優秀的藝術影片……」

❼ 找一部外國電影

這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我最喜的導演蒂姆·波頓和我最喜歡的演員約翰尼·德普合作的我最喜歡影片^_^
資料如下: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英文原名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更多中文片名
巧克力冒險工廠
朱古力獎門人

更多外文片名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The IMAX Experience .....(USA) (IMAX version)

影片類型
奇幻 / 家庭 / 冒險 / 歌舞 / 喜劇

片長
11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拍攝日期
2004年6月21日 - 2004年10月

演職員表

導演
蒂姆·波頓 Tim Burton

編劇
約翰·奧古斯特 John August .....(screenplay)
Roald Dahl .....(book)

演員
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Willy Wonka
弗萊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Charlie Bucket
海倫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Mrs. Bucket
諾亞·泰勒 Noah Taylor .....Mr. Bucket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Mrs. Beauregarde
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 .....Mr. Salt
克里斯托弗·李 Christopher Lee .....Dr. Wonka
亞當·戈德利 Adam Godley .....Mr. Teavee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Violet Beauregarde
丹尼·艾夫曼 Danny Elfman .....Oompa Loompa Vocals (voice)

製作人
布拉德·格雷 Brad Grey .....procer
Bruce Berman .....executive procer
Graham Burke .....executive procer
Liccy Dahl .....executive procer (as Felicity Dahl)
.....co-procer
Derek Frey .....associate procer
Patrick McCormick .....executive procer
.....executive procer
Richard D. Zanuck .....procer
Lorne Orleans .....procer (IMAX version)

製作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國]
Village Roadshow Pictures [澳大利亞]
The Zanuck Company [美國]
B計劃 Plan B Entertainment [美國]

劇情介紹

小男孩查理·巴克特和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雖然家境貧困,巴克特一家居住在一棟搖搖欲墜的小木房裡,當相互之間和睦融洽。雖然每個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捲心菜湯,可是小查理卻樂意與自己最心愛的人一起分享。

從巴克特一家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旺卡巧克力工廠。工廠由一位偉大的巧克力發明人兼製造商威利·旺卡所擁有。那是座神秘的工廠,大門緊鎖,15年來,從來沒有看見有工人從大門進去或出來過,可是卻能聞到濃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廠出產的旺卡牌巧克力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小查理也不例外,在每個夜晚的夢鄉中,他都幻想自己可以親身進入那座工廠。

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宣布了一個告示,他將向五位幸運的孩子開放充滿「奧秘和魔力」巧克力工廠。除了得到參觀工廠外,他們還能得到足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全世界購買旺卡牌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機會,只要發現藏在包裝紙里的金券,誰獲得金券誰就是幸運兒。不過,旺卡先生一共只准備了五張金券,小查理的機會微乎其微。全世界一下子掀起了購買旺卡牌巧克力的熱潮,幸運兒一個又一個地出現了,媒體們也都在播報孩子們發現金券的新聞。首先是喜歡暴飲暴食的奧古斯塔斯,一個不愛思考但是喜歡每天往嘴裡塞甜食的胖男孩。接下來一位是被家人寵壞的小女孩維魯卡·索爾特,要是她爸爸不給買她想要的東西,她就會耍賴,又踢又鬧吵個沒完。第三位幸運兒是嚼口香糖冠軍維奧莉特,她只在意往自己背包里不斷地裝戰利品。最後一位是邁克,一個喜歡打電玩,總是喜歡炫耀自己比別人聰明的小男孩。

前四張金券都有主人了,最後的機會會降臨在小查理身上嗎?奇跡終於發生了,小查理在雪地上發現了錢幣,於是他奔向最近的商店迫不及待地買下了旺卡牌的巧克力。很久沒有嘗到巧克力的小查理正想著這塊巧克力會是什麼味道時,拆開包裝紙,發現下面露出了金色。沒錯,這是最後一張金券。查理就要去巧克力工廠了,他的爺爺、年邁的喬·巴克特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地從床上跳下來,他回憶起旺卡先生在關閉塔樓之前自己在巧克力工廠工作時的美好時光。全家決定讓爺爺陪伴小查理去,一塊去度過即將到來的精彩紛呈的冒險時光。

參觀巧克力工廠的過程是一次奇特的經歷。小查理、爺爺和每個參觀者都被眼前的景象和撲鼻而來的香味驚嘆不已,他們的體驗充滿了無限的著迷、狂喜、好奇、驚訝和迷惑不解。說得誇張一點,即便是做最荒誕的夢你也想像不出這樣的事情。飛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龍頭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漿的河流,鬱郁蔥蔥的口香糖草地,還有滿山遍野的牛奶糖。巧克力工廠里的工人全是來自蠻荒叢林、酷愛巧克力的矮人國的小矮人。

巨大的「糖衣炮彈」讓其他四個孩子都失去了自製,他們有的掉進了巧克力河、有的變成了糖果,有的被送進了廢品爐,有的鑽進電視變成了信號微粒。對於這一切,小查理不為所動。最不可思議的事發生在了最後。

幕後製作

這部作品曾經在1971年被拍攝成電影,而影片的名字和本片稍有不同——《威利·旺達和巧克力工廠》。老影片拍得更像一部成人影片,而不是兒童片,所以,它的故事比原著黑暗了很多。對此,原著作者羅爾德·達爾頗有微詞,認為這部作品偏離了原著的立意和主題,完全是掛著羊頭賣狗肉。而這次蒂姆·伯頓重新拍攝的影片則基本忠實了原著的主題和風格,完全從兒童的視角去講述這個奇妙的巧克力工廠之旅。素有「鬼才導演」之稱的蒂姆·伯頓跟本片簡直就是天生一對!想法古怪、不按常理出牌的蒂姆·伯頓,總是能賦予奇幻電影原汁原味的感覺。他對視覺效果和電影配樂的把握很有一套,已經形成了非常鮮明的「蒂姆·伯頓風格」。在影片色彩的運用上,《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可以說是一次色彩大爆發——各種鮮艷、嬌嫩欲滴的糖果色全都被蒂姆·伯頓在影片中發揮到極致,視覺沖擊力非同一般。

精彩花絮

·約翰尼·戴普說他演威利·旺卡的靈感來自電視游戲節目和兒童節目的主持人。他還在采訪中說這個人物應該是「部分像霍華德·休斯(即「飛行者」),部分像70年代的華麗搖滾明星。」

·威利·旺卡這一角色最開始的人選包括從布拉德·皮特到羅伯特·德尼羅的一系列好萊塢巨星。而金凱瑞和亞當·桑德勒都參與了這個角色的競爭。

·搖滾歌手瑪麗蓮·曼森非常想出演旺卡。

·為了拍攝突襲Veruca Salt的場面,劇組訓練了40隻松鼠。

·片中的很多巧克力樹,巧克力花等都由英國布萊頓的巧克力商店Choccywoccydoodah出品。

影片上映後他們展出並賣掉了部分作品。

·威利·旺卡的聲音是經過約翰尼·戴普女兒測試的結果,她喜歡現在的這個聲音。

·拍攝一共用了927萬公升的假巧克力,其中781萬公升被用於製造河流(一半被用於製造瀑布)。

·雀巢公司提供了1850塊真巧克力。而雀巢的包裝紙下有11萬塊塑料巧克力。

·花了20周時間威利·旺卡的船才在巧克力河上飄起來。

·這是約翰尼·戴普第二部關於巧克力的電影,不過他並不喜歡上等巧克力的口味,倒喜歡廉價的復活節巧克力。

·樹上的棒棒糖、粉色的巨大藤條等都是真的糖果。

·影片的製片公司是布拉德·皮特和詹妮弗·安妮斯頓一起創辦的「B計劃」公司,本片是他們離婚前公司的最後一部作品。

·查理的卧室牆上貼著他吃過的每塊旺卡巧克力的糖紙。

·約翰尼·戴普對《尋找夢幻島》中弗雷迪·海默的表演印象至深,於是向蒂姆·伯頓推薦他演查理。

·旺卡父親的角色是專為電影所寫的。影片中旺卡帶著巨型牙套的情節原書中也沒有,而是來自導演蒂姆·伯頓自己的童年經歷。

·旺卡回憶當年開設工廠時拿著大剪刀的樣子很像剪刀手愛德華。

精彩對白

Shopkeeper: You found Wonka's last golden ticket!

店主:你得到了旺卡的最後一張金門票!

--------------------------------------------------------------------------------

[Mike has just found a Golden Ticket]

(麥克剛剛拿到了一張金門票)

TV Reporter: So tell us, what did it taste like?

電視記者:告訴我們,它味道如何?

Mike Teavee: I don't know, I hate chocolate!

麥克:我不知道,我討厭巧克力!

--------------------------------------------------------------------------------

Willy Wonka: Don't touch that squirrel's nuts! It'll make him crazy!

威利•旺卡:別碰松鼠們的松果!那會使它們發瘋的!

--------------------------------------------------------------------------------

Grandma Georgina: Nothing's impossible, Charlie.

奶奶喬治娜:一切皆有可能,查理。

--------------------------------------------------------------------------------

Willy Wonka: Little boy, don't push my button.

威利•旺卡:孩子,別告訴我該怎麼做。

--------------------------------------------------------------------------------

Dr. Wonka: Lollipops. Ought to be called cavities on a stick!

旺卡醫生:棒棒糖,應該被叫做小棍上的齲齒!

--------------------------------------------------------------------------------

Dr. Wonka: Do you have an appointment?

旺卡醫生:你預約了么?

Charlie Bucket: No, but he's overe.

查理:沒有,但是他遲到了。

❽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里那個總是吹泡泡糖的女孩是誰扮演的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女,美國當代童星,極具成為未來歐美影視巨星的潛質。

概況
[編輯本段]
生於1993年12月8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 Denver, Colorado, USA (丹佛,美國科羅拉多州首府)
身高:165cm
星座: 射手座
更多譯名:
安娜索菲亞·索伯

生平
[編輯本段]

安娜索菲亞·羅伯1993年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大概三歲就開始向暫時放棄工作照顧她的媽媽吵著「我要上電視」,5歲的她在當地教堂的舞台上為500位觀眾獻上了處女秀,此後羅伯參加了一系列表演學習班並且最終在9歲被一位好萊塢的經紀人簽下,接下來隨著母親搬到洛杉磯,開始了影視劇的試鏡以及一些兒童品牌的模特工作,正式走上演藝道路。此外活潑好動,愛好各種體育運動的羅伯也擁有著出眾的舞蹈天賦,擅長爵士、嘻哈和break dancing,並曾在愛爾蘭舞比賽中獲獎等;她的首支單曲「Keep Your Mind Wide Open」在2007年3月1號當周的Billboard百位熱門歌曲榜單中名列第90,此外還參加了主演的影片《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的原聲演唱。

安娜索菲亞·羅伯最早是在2004年亮相電視劇《Drake & Josh》,此後在多倫多拍攝了一部名為《Samantha: An American Girl Holiday》的華納出品的電視電影,2005年不但出演《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里愛捉弄人的小姑娘維奧萊特,而且被華裔導演王穎親自挑中,擔任改編自暢銷書作的影片《都是戴茜惹的禍》的主角,和小狗戴茜對戲,一直待在大城市的羅伯為了本片不得不習慣小鎮上的生活,但也通過和導演和眾位資深演員的合作學到了更成熟的表演技巧;這兩部影片也讓安娜索菲亞·羅伯擁有了如同達科塔·范寧一般既玲瓏可愛又很會演戲的名聲而受到關注。2007年,另一部改編自經典兒童書作的影片《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中觀眾們看到了更加青春亮麗的羅伯,她同合作的喬什·哈切森清純而感染力強的表演受到了稱贊,生活中的二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此外羅伯還在希拉里·斯萬克主演的恐怖片《收割》中擔任重要角色,挑戰了與之前迥然不同的演技。2007年對於羅伯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接下來她還將在《Doubting Thomas》、《Have Dreams, Will Travel》、《Sleepwalking》以及《Jumper》四部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也讓她當之無愧地成為達科塔·范寧之後又一位迅速崛起的兒童演員,盡管在年紀上羅伯還要稍微大過范寧。

趣聞瑣事
[編輯本段]

·曾被考慮出演過2006年的《The Ultimate Gift》,但角色給了「陽光小美女」阿比蓋爾·布萊斯林

·參與了《Little Manhattan》中Rosemary一角的試鏡,但輸給了Charlie Ray;「打」敗了Taylor Dooley得到電視劇《Drake and Josh》和電視電影《Samantha: An American Girl Holiday》中的角色,但生活中兩個人是好朋友。

作品集
[編輯本段]
(按年代顯示)

2008 Jumper

2007 Doubting Thomas

2007 SleepWalking

2007 Have Dreams,Will Travel

2007 收割

2007 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

2005 都是戴茜惹的禍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2004 Samantha: An American Girl Holiday

網路相關貼吧
[編輯本段]
網路貼吧「annasophia吧」地址:
http://post..com/f?kw=annasophia
歡迎您的光臨!

作品簡介
[編輯本段]
仙境之橋/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尋找夢奇地
英文名稱:Bridge to Terabithia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劇情介紹:
在遠離公路的叢林深處,靜靜地流淌著一條大河,如果你擁有足夠的勇氣,跨過這條大河,就會發現一處只有兩個人知道的秘密世界,將身體躺平,你會發現這個空間充斥著各種奇異的生物、閃閃發光的豪華宮殿以及擁有魔力的森林--這里,就是「特雷比西亞」王國,一個只存在於想像中的世界,由兩個年紀不大的小朋友創造……他們在這里,不但要學會如何統治整個王國,還要與黑暗力量做斗爭,當想像超越了現實,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吉斯·亞倫斯是一個被幸運女神遺棄的孩子,不但不被自己的父母所喜愛,還是學校中人見人欺的可憐蟲,就連老師都不願意用正眼瞧他,吉斯的生活晦澀而悲哀。但是,當他所在的小城鎮搬來了一個同歲的小女孩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女孩名叫萊絲莉·伯克,在吉斯眼中,萊絲莉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怪胎,然而,吉斯的挫敗感卻引起了萊絲莉的同情,他們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
吉斯和萊絲莉看起來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她富有,他貧窮;她出生於大城市,他出生於村莊……但是,當萊絲莉將心底最深處的秘密與吉斯分享之後,他們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萊絲莉為吉斯展現了一個想像的世界,她為它起名叫「特雷比西亞」,那裡有巨人、鬼怪以及各種魔法生物占據著。想要進入那裡,還有勇氣的考驗--就是僅用一條繩索穿過一條很寬的河流。在這個想像的空間里,吉斯和萊絲莉分別是國王和皇後,而圍繞著他們身邊的,都是一些不可思議的生物,還有需要被推翻的邪惡力量。他們不再被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所困擾,而是全心地用想像力經營著這個魔幻之地,那裡永遠都有讓人驚奇的歷險故事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英文名稱: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導演
蒂姆·波頓Tim Burton
編劇
約翰·奧古斯特John August .....(screenplay)
Roald Dahl .....(book)
演員
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Willy Wonka
弗萊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Charlie Bucket
海倫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Mrs. Bucket
諾亞·泰勒 Noah Taylor .....Mr. Bucket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Mrs. Beauregarde
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 .....Mr. Salt
克里斯托弗·李 Christopher Lee .....Dr. Wonka
亞當·戈德利 Adam Godley .....Mr. Teavee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Violet Beauregarde
丹尼·艾夫曼 Danny Elfman .....Oompa Loompa Vocals (voice)
製作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國]
Village Roadshow Pictures [澳大利亞]
The Zanuck Company [美國]
B計劃 Plan B Entertainment [美國]
原創音樂:
丹尼·艾夫曼 Danny Elfman .....Oompa Loompa Vocals (voice)
攝影:
Philippe Rousselot
影片類型:
奇幻 / 家庭 / 冒險 / 歌舞 / 喜劇
片長:
115 min
劇情介紹:
小男孩查理·巴克特和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雖然家境貧困,巴克特一家居住在一棟搖搖欲墜的小木房裡,當相互之間和睦融洽。雖然每個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捲心菜湯,可是小查理卻樂意與自己最心愛的人一起分享。
從巴克特一家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旺卡巧克力工廠。工廠由一位偉大的巧克力發明人兼製造商威利·旺卡所擁有。那是座神秘的工廠,大門緊鎖,15年來,從來沒有看見有工人從大門進去或出來過,可是卻能聞到濃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廠出產的旺卡牌巧克力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小查理也不例外,在每個夜晚的夢鄉中,他都幻想自己可以親身進入那座工廠。
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宣布了一個告示,他將向五位幸運的孩子開放充滿「奧秘和魔力」巧克力工廠。除了得到參觀工廠外,他們還能得到足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全世界購買旺卡牌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機會,只要發現藏在包裝紙里的金券,誰獲得金券誰就是幸運兒。不過,旺卡先生一共只准備了五張金券,小查理的機會微乎其微。全世界一下子掀起了購買旺卡牌巧克力的熱潮,幸運兒一個又一個地出現了,媒體們也都在播報孩子們發現金券的新聞。首先是喜歡暴飲暴食的奧古斯塔斯,一個不愛思考但是喜歡每天往嘴裡塞甜食的胖男孩。接下來一位是被家人寵壞的小女孩維魯卡·索爾特,要是她爸爸不給買她想要的東西,她就會耍賴,又踢又鬧吵個沒完。第三位幸運兒是嚼口香糖冠軍維奧莉特,她只在意往自己背包里不斷地裝戰利品。最後一位是邁克,一個喜歡打電玩,總是喜歡炫耀自己比別人聰明的小男孩。
前四張金券都有主人了,最後的機會會降臨在小查理身上嗎?奇跡終於發生了,小查理在雪地上發現了錢幣,於是他奔向最近的商店迫不及待地買下了旺卡牌的巧克力。很久沒有嘗到巧克力的小查理正想著這塊巧克力會是什麼味道時,拆開包裝紙,發現下面露出了金色。沒錯,這是最後一張金券。查理就要去巧克力工廠了,他的爺爺、年邁的喬·巴克特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地從床上跳下來,他回憶起旺卡先生在關閉塔樓之前自己在巧克力工廠工作時的美好時光。全家決定讓爺爺陪伴小查理去,一塊去度過即將到來的精彩紛呈的冒險時光。
參觀巧克力工廠的過程是一次奇特的經歷。小查理、爺爺和每個參觀者都被眼前的景象和撲鼻而來的香味驚嘆不已,他們的體驗充滿了無限的著迷、狂喜、好奇、驚訝和迷惑不解。說得誇張一點,即便是做最荒誕的夢你也想像不出這樣的事情。飛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龍頭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漿的河流,鬱郁蔥蔥的口香糖草地,還有滿山遍野的牛奶糖。巧克力工廠里的工人全是來自蠻荒叢林、酷愛巧克力的矮人國的小矮人。
巨大的「糖衣炮彈」讓其他四個孩子都失去了自製,他們有的掉進了巧克力河、有的變成了糖果,有的被送進了廢品爐,有的鑽進電視變成了信號微粒。對於這一切,小查理不為所動。最不可思議的事發生在了最後。

Samantha: An American Girl Holiday(2004)
導演:
Nadia Tass
編劇:
Valerie Tripp .....("Samantha" stories from the "The American Girl Collection")
演員:
米亞·法羅 Mia Farrow .....Grandmary Edwards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Samantha
Olivia Ballantyne .....Jenny O'Malley
Jordan Bridges .....Uncle Gard
Jackie Brown .....Factory Lady
Hannah Endicott-Douglas .....Bridget O'Malley
Karen Eyo .....School Principal
Keir Gilchrist .....Factory Boy
Shary Guthrie .....Teacher
Katie Henney .....Host of 'Behind the Scenes'
Michael Kanev .....Eddie Ryland
Kelsey Lewis .....Nellie O'Malley
Rebecca Mader .....Aunt Cornelia
Shae Norris .....Agatha
Clare Stone .....Emma
Nancy E.L. Ward .....Lillian (uncredited)
製作人:
Lisa Roberts Gillan .....executive procer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executive procer
Deborah Schindler .....executive procer
原創音樂:
Chris Hajian
攝影:
David Parker
剪輯:
Susan Shipton
選角導演:
Rita Foung
Todd M. Thaler .....(as Todd Thaler)
藝術指導:
Rocco Matteo
服裝設計:
Trysha Bakker
視覺特效:
Anthony Paterson .....Rocket Science VFX
副導演/助理導演:
Jill Girling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劇情介紹:
Kindhearted Samantha Parkington's world starts to change the day Nellie O'Malley walks into her life. Nellie, her father, and her two little sisters have moved in next door to be servants for the Ryland family. Though they come from complete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Samantha and Nellie become fast friends. The girls turn...

都是戴茜惹的禍Because of Winn-Dixie(2005)
導演:
王穎 Wayne Wang
主演: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傑夫·丹尼爾斯 Jeff Daniels
西西莉·泰森 Cicely Tyso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España S.A. [西班牙] ..... (2005) (Spain) (DVD)
20世紀福克斯義大利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Italia [義大利] ..... (2005) (Italy)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all media)
Gativideo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DVD)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2005) (Argentina) (VHS)
劇情介紹:
根據暢銷書改編,一個孤獨的女孩與一條孤獨的流浪狗狗,在一個超級市場里,小女孩找到了一個人,他幫助她在小佛羅里達鎮交上了許多朋友。並且幫助癒合她與她的父親的不合的關系。孤獨的十歲小女孩奧珀爾(安娜索菲亞·羅博飾)在她三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的母親所拋棄了,不得不和自己做牧師的爸爸(傑夫·丹尼爾斯飾)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些都在小奧珀爾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陰影。後來,父女二人在佛羅里達的一個小鎮落了腳。小鎮很沉悶,居民們似乎忘記了如何去交流,無論是高興還是悲傷,人們的行為甚至可以用「古怪」來形容。鎮上的居民似乎對他們都很冷漠,鄰居們和他們沒有什麼交往。而且由於小奧珀爾是個「新人」,鎮上的孩子們也不願意和她在一起玩。小奧珀爾感到十分的孤獨,她覺得小鎮上的居民們缺乏著某種活力和快樂。在寂靜的夜晚,小奧珀爾躺在床上,祈求著上天能賜予她一個朋友……
第二天,小奧珀爾來到小鎮上的溫·戴茜超市為家裡購買一些生活用品,突然一條流浪的小狗從貨架上跑了出來,並且打翻了一些商品。氣急敗壞的超市經理指揮著員工們捉拿著這條小狗,這一切都被正在購物的小奧珀爾看到了眼裡。在危機關頭,小奧珀爾向超市的經理說這條小狗是她帶來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話,小奧珀爾叫小狗到她身邊。情急之下的小奧珀爾靈機一動,用超市的名稱--溫·戴茜給流浪的小狗起了名字,而機靈的小狗果然十分的聽話,安全的跟著小奧珀爾離開了超市。小奧珀爾的祈禱實現了,從此,她多了一個忠實的朋友--小狗溫·戴茜。
開始,爸爸並不贊成小奧珀爾來收留這樣一條流浪的小狗,但小奧珀爾用自己的真誠說服了爸爸,讓戴茜留了下來。
小狗溫·戴茜的出現,使小奧珀爾的生活變得快樂了起來:她和戴茜一起看書,一起散步,一起玩耍。最重要的是,因為溫·戴茜的出現,還使得小奧珀爾一家的生活發生了重要的改變:機靈的小狗加上可愛聰明的小女孩,讓小鎮上的居民漸漸的轉變了對待小奧珀爾一家的觀念。而這對好朋友的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活力也在感染著人們:寵物店的老闆奧蒂斯(大衛·馬休斯飾)、看著十分古怪但卻充滿愛心的黑人老奶奶格洛麗婭(西塞莉·泰森飾)、有些膽小的弗朗妮小姐(伊娃·瑪麗·賽恩特飾)等等,都漸漸的成為了小奧珀爾一家的好朋友。而戴茜在棒球場上驚人的表現,也為小奧珀爾贏得了男孩子們的喜愛和尊敬……
在溫暖和煦的夏日陽光下,小鎮的生活正在一天一天的發生著變化。人們的觀念在逐漸的轉變著,愛心在潛移默化的延伸著。久違的活力從人們的心中涌動出來,快樂的歡笑也開始在小鎮的上空飛舞……
這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小奧珀爾和她的動物好朋友——小狗溫·戴茜。

收割The Reaping(2007
類型:驚悚/恐怖
片長:96分鍾
導演:
斯蒂芬·霍普金斯 Stephen Hopkins
主演:
希拉里·斯萬克 Hilary Swank
大衛·莫瑞瑟 David Morrissey
伊德瑞斯·艾爾巴 Idris Elba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法國]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荷蘭]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Golden Village Entertainment [新加坡] ..... (2007)
劇情介紹:
她不相信奇跡,只相信事實。
凱瑟琳·溫特曾經是一名神職人員,她虔誠地信奉著上帝,直到她生命中發生了一場慘劇,最終讓她背棄了自己的信仰。
在一次去蘇丹傳教的過程中,凱瑟琳的丈夫和女兒被殘忍地殺害,悲痛欲絕的凱瑟琳仰天長嘆,質問萬能的上帝為什麼看著這場慘劇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從此以後,凱瑟琳摒棄了天主教徒的身份,決定不再依靠祈禱,而是要通過有根據的科學研究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凱瑟琳本人是一名大學教授,然而卻致力於揭穿那些所謂的「神跡」背後的秘密,並號召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應該本著這種以科學為依據的實事求是精神,不要被奇跡和信仰蒙蔽了雙眼--而且,到現在為止,也確實沒有凱瑟琳解決不了的神秘事件。
直到有一天,在小鎮中當老師的道格·布萊克威爾找到凱瑟琳尋求幫助,他表示,小鎮中正在發生一系列古怪的事件,居民們都認為這是上帝送來的信息,他希望凱瑟琳能夠揭開這些事件背後的秘密。凱瑟琳不顧自己排得已經非常滿的課程表,帶著助手本隨道格一起來到小鎮。她發現,原來「上帝的信息」並不都是好的預兆,信仰與迷信之間的那條分界線,不但狹窄,而且模糊不清。小鎮名叫海文,隱藏在路易斯安那州森林和沼澤地的包圍之中,這里不但死了一個孩子,河水變成了血水,瘟疫也大面積降臨--這與《聖經》中所描述導致末日的十場災難完全一樣。
凱瑟琳職業生涯中第一次遇到這種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現象,小鎮的居民們相信,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就在那個名叫勞倫·邁克奈爾的小女孩身上,是她帶來了上帝的憤怒,他們將此看成是一個凶兆,要殺死小女孩來平息憤怒……然而在凱瑟琳眼中,勞倫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迷失了自己的孩子。當她一步一步向黑暗秘密的中心答案靠攏時,卻發現自己越來越迷茫了,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無法解釋的秘密與黑暗,科學並不是萬能的。

Have Dreams, Will Travel(2007)
導演
Brad Isaacs
編劇
Brad Isaacs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夢游Sleepwalking(2008)
導演
Bill Maher
編劇
Zac Stanford .....(screenplay)
國 家 加拿大/美國
類 別 劇情
演員
尼克·斯塔爾Nick Stahl .....James
安娜索菲亞·羅伯Annasophia Robb .....Tara
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 .....Joleen
影片類型:
劇情:有的人,註定要從孩子的身上尋找到生命的責任與方向。由於男朋友被拘留,喬琳·里德被趕出了家門……現在她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擋風遮雨的地方,好安置自己和11歲的小女兒泰拉。喬琳找到許久未曾聯系過的弟弟詹姆斯,他沒有任何懷疑就讓她們搬進了自己租住的公寓中。
然而沒過多久,喬琳就和另一個男人私奔了,她留下了泰拉,讓毫無准備的詹姆斯獨立撫養著這個正在經歷著青春期的小女孩。雖然詹姆斯竭盡所能地想讓泰拉生活得快樂,擺脫母親不辭而別的陰影,然而事情的發展很快就脫離了他的控制范圍:他不但丟了工作,還連累泰拉被送進收容所。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詹姆斯做出了一個宿命般的重大決定,不但可以幫助他將生活歸於原位,也迫使著他面對自己埋藏已久的心魔……詹姆斯帶著泰拉離開了公寓,以父女的新身份展開了一場旅行,當他努力地擔當起泰拉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父親的角色時,卻發現自己第一次找到了生活中真正的目標,意義也就變得越來越重大。詹姆斯和泰拉的這場公路之旅,以位於猶他州、詹姆斯出生並長大的農場作為終點。
詹姆斯重回到記憶中的童年,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舊傷痕也再次被撕裂,由於詹姆斯的父親喜歡用情緒化的辱罵甚至是暴打來教育孩子,才使得詹姆斯養成了現在的這種有如浮萍般飄忽不定的性格。

心靈傳輸者Jumper(2008)
導演:
道格·里曼 Doug Liman
編劇:
Steven Gould .....novel
大衛·S·高耶 David S. Goyer .....screenplay
Simon Kinberg .....screenplay
Jim Uhls .....screenplay
演員:
海登·克里斯滕森 Hayden Christensen .....Davey
塞繆爾·傑克遜 Samuel L. Jackson .....Cox
傑米·貝爾 Jamie Bell .....Griffin
安娜索菲亞·羅伯 Annasophia Robb .....Young Millie
蕾切爾·比爾森 Rachel Bilson .....Millie
戴安·琳恩 Diane Lane .....(rumored)
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 .....Mr. Bowker
馬克斯·塞奧特 Max Thieriot .....Young Davey
劇情介紹:
一名男子因為基因突變可以隨時隨地將自己傳送到任何地方。他發現這種天賦已經存在了很多世紀,而且也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擁有。後來他無意中捲入了一場已經持續了千百年的戰爭,他們這些擁有超能力的"心靈傳輸者"與誓要殺死他們的團體必須決一死戰……

閱讀全文

與好萊塢電影糖衣炮彈的女主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