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魯克林電影女主為啥不選擇家長得富二代結婚
布魯克林電影女主不選擇富二代結婚是因為看清了生活的本質。
電影中,以愛情選擇代替對家鄉和異鄉的選擇來拷問女主,最後因為那個原本刻薄代名詞的前老闆一語點醒夢中人,讓女主認清了小鎮的本質,放棄多姆納爾•格里森飾演的可愛富二代,而選擇那個同樣可愛卻家境平凡同為漂泊異鄉人的義大利男孩。
電影簡評:
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三大提名的《布魯克林》,是由童星西爾莎·羅南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讓我們沉浸式地貼近一個從愛爾蘭小鎮,到美國大城市謀生的女性的成長歷程。
愛情喜劇最後都離不開一個浪漫唯美的結局,《布魯克林》亦是如此。不過女孩最後選擇的伴侶,還是打破了一般的世俗標准,無論對那個年代而言還是對現代而言,她的選擇都是大膽的——她嫁給了美國都市裡的水管工,而非家鄉小鎮里的富二代。
㈡ 電影《布魯克林》好看嗎
片中的笑料層出不窮,當眾人指導艾麗斯如何優雅的吃義大利面時,旁邊的姐妹還嚇唬她,如果你掉了這勺義大利面,你就是把他的父親、母親,以及全家的義大利人顏面給毀了!搞得艾麗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飯期間,只能以慢動作的方式吃面。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們家人向來不喜歡愛爾蘭人。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斷壞事的小傢伙,在被帶離餐桌不久後返回,不情願的對艾麗斯說:「I』m an idiot.」,結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腦袋,又補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簡直是笑點不斷。導演對影片節奏的把握極好,離開家鄉之前的艾麗斯,有一個望著朋友和舞伴遠去的特寫,掛在她臉上的,有憧憬羨慕,也有暗自神傷。而同樣的長鏡頭,也出現在紐約的愛爾蘭人聖誕聚會中,當聽到有人唱起家鄉的歌謠時,艾麗斯是默默凝視並落淚的。然而之後在舞會上,邂逅了義大利男孩兒托尼之後,艾麗斯的紐約生活變成了快進的節奏,她開始出入娛樂場所,夜校下課有人隨行,她不再孤單,更慢慢體會到了,什麼是「愛」。這一切的變化,都是通過細小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對話中流露體現,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還有些感同身受。
㈢ 電影布魯克林劇情介紹
這部電影講述了愛爾蘭女孩艾莉絲來到紐約,希望創造一個世界,最後不得不在現實面前為家鄉和家鄉做出艱難的選擇。
艾莉絲到達美國後,房東基歐夫人(朱麗·沃特斯飾)是個挑剔的女人。弗勒德神父通過當地牧師幫助她定居(吉姆·布勞德本特飾),艾莉絲得到了一份工作,在商店裡當了一名推銷員。
一開始很困難,但艾莉絲不斷努力,慢慢地讓她的主管Fortini女士(傑西卡·派爾飾)刮目相看。
艾莉絲還在夜校學習,在當地大學學習記賬。她學習進步很快,希望有一天能成為會計。
艾莉絲在社區舞會上遇到了托尼· 費奧雷羅(艾莫里·科恩飾),一個義大利男孩正在做水管工。他們的關系既溫柔又有教養。但在家庭悲劇的打擊下,艾莉絲回到愛爾蘭度過了一個短暫的假期。
當艾莉絲為了參加朋友的婚禮而延長假期時,艾莉絲的母親開始想盡一切辦法讓女兒永久留下來。她為艾莉絲安排了一些工作機會,並試圖匹配艾莉絲和一個善良的當地男孩吉姆·法瑞爾(多姆納爾·格里森飾)。
人生之路被撕裂成兩個方向,一個是她的祖國故鄉,另一個是她的新生活。同時,一方面,她愛上了托尼,另一方面,她喜歡吉姆。艾莉絲必須認識到她的心,做出最好的選擇......
㈣ 《布魯克林最憤怒的人》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布魯克林最憤怒的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AgQwtVvLoeRYFY-roXSBQ
㈤ 如何評價電影《布魯克林》
一、結構與布局
1.在小說開始,科爾姆•托賓「詳盡」描寫了這個愛爾蘭小鎮的生活,雖然他的寫法非常簡單( 「自由間接問題+對話」),沒有過多去描寫風土人情,但他細膩的文筆為我們延伸了某些感官,讀者好似也曾在那些街道、店鋪和居室內留下過身影。
電影省去了這些按理說非常需要的背景,開始便是一個動作:艾麗絲將要去美國,向凱莉小姐辭職。而在小說中,艾麗絲做出這個決定經過了長時間的糾結。
2.小說開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伏筆,為之後艾麗絲與吉姆的愛戀埋下了伏筆。艾麗絲陪同女友去參加一次舞會,認定吉姆會邀請他跳舞,但事實上並沒有。這個伏筆對於理解艾麗絲從美國回來,為何會陷入與吉姆的戀情將有巨大作用。
但很可惜,電影將其刪去了。故而,導致在電影最後,觀眾很難明白艾麗絲既然已經在美國結婚了,為何還與吉姆發展戀情。
3.小說留給艾麗絲再次回歸愛爾蘭的篇幅其實只有40頁,約佔1/5;但電影差不多用了1/3的篇幅來講艾麗絲回到愛爾蘭的這段生活。事實上,不只篇幅延長了,而且加了一個「意圖明顯」的結尾:再次前往美國的渡輪上,艾麗絲向另一位第一次前往美國的愛爾蘭姑娘傳授經驗。
分析:以上三點改動實可理解。因為電影需要通過動作來推動劇情發展,尤其是保留那些將帶給觀眾情感沖擊力的劇烈動作(如離別),尤為需要。同時,影像也很難將一種情調、氛圍賦予故事,背景的描繪則需要花去很多時間,這是電影所不允許的(而電視劇可以做到)。至於最後將片段擴展,無非是為了結尾艾麗絲回到托尼身邊顯得「更動人、更合理」。
二、情感與形象
1. 科爾姆•托賓通過「自由間接問題+對話」的寫法,使得語調在某種程度上既在人物之外、又在人物之內,這使得小說浸潤著一種淡淡的情緒(想想伍爾夫的小說)。雖然電影要還原這種語感,太難(需要克萊爾•德尼式的感覺影像),但讓人詬病的是,《布魯克林》陷入偶像劇般的過度抒情中:想想艾麗絲在前往美國的渡輪甲板上,影像使用的柔光,讓場景看起來很假;還有電影中使用的抒情味很濃的弦樂,旨在感染觀眾情緒,但其實用一些節奏感明快的鼓點會更好(如很多英劇中使用的,如《卡羅爾》的配樂)。
2. 正因為「自由間接問題+對話」的寫法,小說因而產生一個悖論:也即作為女主角的艾麗絲雖然著墨最多,但卻是形象最為模糊的一位;相反,圍繞在艾麗絲周圍的人物雖然只有簡單幾個動作、幾句話,形象卻個個鮮明。
電影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西爾莎•羅南飾演的女主角形象是鮮明的,電影正是圍繞她展開的;但那些周邊配角卻只能偶爾瞥見身影。這一方面是電影本身特質所致,同樣也反映出導演水準。
3.正如上條所言,小說中的艾麗絲其實是一位內向、情感細膩、又未經太多市面的小女生。相反,西爾莎•羅南稜角過於鮮明的臉已經破壞了這份想像,雖然電影中的艾麗絲有時也會怕生(初到美國),但基本上是一個外向的人(如一開始的「直接」辭職,小說中則有長段的描寫來刻畫她的猶豫;對托尼求愛的主動接受、性愛的發起者等)。這種轉變當然可以看成是導演出於自身創作的訴求,但撇開原著不談,電影所塑造出的這位女性形象其實是淡薄的。觀眾需要藉助的是一些外在手段(比如別離、死亡等動情時刻+煽情的配樂)來感受角色的情緒,以獲致一個完整形象。
4.問題就此而來。電影中人物的形象,是否可以直接通過表演形成?一些傑出的電影已經幫我們做出解答。在法哈蒂與達內兄弟的電影中,人物的象形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演員演技完成,更多的已經在故事的情境中形成。比如法哈蒂的電影中,人物形象往往通過陷入的兩難抉擇形成。
三、小說與電影
小說與電影有著不同的運作方式,欣賞方式自然也不同。一個不斷將影像比對文字的觀眾,無法對電影獲得真切的體驗。「忠實原著」的說法不僅是對原著小說,也是對電影藝術的侮辱。電影顯然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只有當我們看不見一部電影的創造價值之時,我們才該回過頭去將其與原著對比,看看它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而這,應當作為對《布魯克林》這部電影的正當舉動。
㈥ 這是誰啊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1982年11月12日出生於紐約州布魯克林,美國電影女演員。安妮·海瑟薇在出演《公主日記》後被《人物》雜志封為為2001年最佳新星,演技風格接近朱迪·加蘭與奧黛麗·赫本。2006年,安妮·海瑟薇出演了《穿普拉達的女王》。2008年,安妮出演《蕾切爾的婚禮》,並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2010年,安妮·海瑟薇憑借《愛情與靈葯》入圍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2012年,安妮·海瑟薇出演《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3年,安妮·海瑟薇憑借《悲慘世界》中芳汀一角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獎項的最佳女配角。安妮·海瑟薇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Breuckelen),成長在新澤西州。她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妻子同名,她的父親傑拉德是律師,母親凱特·麥高莉(Kate McCauley)是歌手兼演員。她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從小就有男孩子般的個性。安妮是在天主教地區長大的,小時候她想成為修女。但在十五歲的時候,她得知了他的哥哥米歇爾是一名同性戀,因此放棄了做修女的夢想。高中時,安妮在校園舞台及著名的白房子劇院磨練著自己的演技,並獲得過一次「新星獎」(該獎專門表彰有表演才能的在校學生)。[1]安妮·海瑟薇在紐約州波基普西的瓦薩爾學院主修英文,副修婦女研究。她曾想當一位文學教授或是心理學家。後於2005年進入紐約大學就讀㈦ 布魯克林的獲獎記錄
《布魯克林》獲獎記錄項目獎項名稱獲獎人/提名人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布魯克林》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西爾莎·羅南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布魯克林》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西爾莎·羅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主角西爾莎·羅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配角朱麗·沃特斯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尼克·霍恩比獲獎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布魯克林》(資料信息 )
㈧ 布魯克林的介紹
《布魯克林》(Brooklyn)是福斯探照燈公司發行的一部愛情電影,由約翰·克勞利執導,西爾莎·羅南、艾莫里·科恩、多姆納爾·格里森主演。1該片講述愛爾蘭姑娘艾莉絲來到紐約,希望可以闖出一片天地,在這里她需要在紐約的大城美夢與愛爾蘭的小鎮生活、酒館老闆吉姆和義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之間做出抉擇。2該片於2015年11月4日在美國上映。
㈨ 這個小姐姐是誰啊
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1994年4月1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演員。
2003年,參與拍攝電視劇集《急診室》。2005年,參與拍攝了另一部電視劇《桃花塢》。2007年,參與拍攝電影《喬娜莎·圖米的聖誕奇跡》。2008年,主演電影《死亡挑戰行動》。2009年,主演電影《可愛的骨頭》。2011年,主演電影《漢娜》,憑借該片獲得愛爾蘭電影電視獎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榮譽 。2013年,主演電影《拜占庭》,憑借該片獲得愛爾蘭電影電視獎最佳女主角。2014年,出演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2015年,出演電影《布魯克林》上映,憑借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2017年,憑借《伯德小姐》獲第27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第83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演。2018年1月,憑借電影《伯德小姐》獲得第75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並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㈩ 萊斯利·曼恩所飾演的哪個角色是你最喜歡的呢
最喜歡萊斯利·曼恩在《布魯克林秘案》里飾演的Julia Minna。
從片名可以看出,諾頓導演有很大的野心,以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布魯克林作為背景,來重現當時的特色,而且本片的配樂和政治正確因素成為了本片的兩大加分項,大量的爵士樂作為背景能更好帶入劇情,而黑人不應該被歧視這一政治正確因素也能會俘獲奧斯卡評委們的心。
諾頓是一位出色的演員,導演功力也還可以,可以看出諾頓為此片付出了很多精力,聽說拍攝時還出了不少插曲,口碑還好卻沒有形成效應,更是可惜它的票房了,說它是年度最悲催的電影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