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七十年代中國經典歌曲
1、《北國之春》
1979年,於日本樂壇發展的鄧麗君將這首風靡日本的曲子交由台灣著名詞作家林煌坤先生填寫中文歌詞,隨後出現了第一個國語版本《我和你》,並經鄧麗君的出色演繹被國人所熟知。此後的十餘年間,由蔣大為、葉啟田、韓寶儀等國內歌手演唱的民歌版本及閩南語版本相繼出現,《北國之春》也成為了華人社會流傳最廣的日本民謠之一。
2、《歌唱大別山》
歌唱大別山是《電影挺進中原》中的插曲 。傅庚承詞,汪遵熹、傅庚承曲,朱逢博配唱。歌曲高亢明亮,70年代最受人們喜愛的電影歌曲之一。朱逢博將更加深厚的文化與歷史精神,注入了她悠揚而又深邃的歌聲之中,讓她的歌聲中沉澱著火熱的激情與綿長情感韻味,這也是朱逢博電影歌曲的又一代表力作。
3、《九九艷陽天》
《九九艷陽天》是1957年電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由胡石言、黃宗江作詞,高如星作曲,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演唱。
4、《北京的金山上》(才旦卓瑪歌曲)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歌曲。藏族民歌,由瑪卓作詞。李谷一原唱,著名翻唱者有雍西、韓紅等。此曲在上世紀60年代西藏解放後廣為傳唱,不失風采。
5、《路邊的野花不要采》
《路邊的野花不要采》是由林煌坤作詞,李俊雄作曲,鄧麗君演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專輯《少年愛姑娘》中。
6、《敖包相會》
《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插曲。《草原上的人們》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而成。這首歌流傳甚廣,電影中的原唱是長影樂團的王樹理 和吳秀雲。因該歌詞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傳唱多年。翻唱版本非常的多,王潔實謝莉斯合唱版、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於布仁巴雅爾與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語版等。
7、《馬兒啊,你慢些走》
《馬兒啊,你慢些走》是由李鑒堯填詞,生茂譜曲,馬玉濤演唱的一首軍旅歌曲,收錄於馬玉濤1998年1月1日發行的專輯《馬兒啊,你慢些走》中。
1989年,馬玉濤憑借該曲獲得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
8、《蝶戀花·答李淑一》
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於1960年秋在上海的西藏書場首次公演,由彈詞演員余紅仙演唱,一舉成功。半個世紀以來,它風靡大江南北,不僅是蘇州評彈藝術創新的經典代表,而且在新中國的音樂史上也有著一種特殊的地位。
9、《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廣西歌舞劇《劉三姐》的主題曲,其詞曲原創均出自廣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於柳州彩調劇《劉三姐》,定型於廣西歌舞劇《劉三姐》。彩調劇和歌舞劇《劉三姐》反映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以山歌為武器帶領鄉親們與惡霸財主作斗爭的故事。
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節斯琴格日樂與600「劉三姐」共同演唱了一首重新編曲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至此,這首歌在新世紀又一次被大家熟知。
10、《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由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作詞,劉烽作曲,獨唱原唱者為貟恩鳳,後被眾多藝術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傳甚廣,此曲是200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片尾主題歌。
B. 中原鏢局 歌曲的曲譜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iwgHPmBNs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ZG7PAC7ZkM/
http://www.56.com/u84/v_MjMwOTc1MjE.html
這個不一定是,建議看看去。
C.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我改換素衣回中原」這是首什麼歌
歌名:《身騎白馬》。歌詞提供錯誤,正確歌詞是: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我改換素衣回中原。
演唱:徐佳瑩
作詞:徐佳瑩
作曲:徐佳瑩,蘇通達
歌詞:
我愛誰跨不過, 從來也不覺得錯
自以為抓著痛, 就能往回憶里躲
偏執相信著, 受詛咒的水晶球
阻擋可能心動的理由, 而你卻靠近了
逼我們視線交錯, 原地不動或向前走
突然在意這分鍾, 眼前荒沙彌漫了等候
耳邊傳來孱弱的呼救, 追趕要我愛得不保留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 我改換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涼沒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而你卻靠近了, 逼我們視線交錯
原地不動或向前走, 突然在意這分鍾
眼前荒沙彌漫了等候, 耳邊傳來孱弱的呼救
追趕要我愛得不保留,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
我改換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涼沒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滿身傷痕累累也來不及痛
那是指引我走向, 你的清楚感受
不管危不危險, 都要放下一切跟你走
只要一起承擔, 只要你不放手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 我改換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涼沒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我改換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涼沒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D. 中原鏢局主題曲曲譜
苦苦尋覓
找到了勸君曲的譜子
《勸君曲》又名《蝶戀花》
————《中原鏢局》配樂
《勸君曲》曲一:
5777
1333
2321165
6111
2165
353212
3555
6111
23216132
33216123261
以上譜子為劇中神秘簫聲部分
勸君曲》又名《蝶戀花》
————《中原鏢局》配樂
《勸君曲》曲二:
12333213
532321
65621765
666561
21165
5613212
12333213
532321
65621765
666561
21165
611321651
以上歐陽無敵所吹後半部分
E. 有沒有關於介紹樂譜的書
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傳說春秋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樂曲簡介: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朝《神奇秘譜》,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朝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樂曲簡介: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3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樂曲簡介: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陳立昂之說;宋朝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4、十面埋伏樂
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樂曲簡介: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漢》。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5、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樂曲簡介: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復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樂曲簡介:
《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其改編為絲竹合奏。
夕陽簫鼓: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庄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
7、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樂曲簡介: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8、梅花三弄
樂曲簡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
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劉宋鮑照《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詞《詠梅》。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 相傳晉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樂曲簡介: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系,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里介紹的是《小陽春》。
10、胡笳十八拍
東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迴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樂曲簡介: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聲之故。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凄」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凄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凄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F. 信有什麼好聽的歌曲
好聽的歌曲有:《告白氣球》、《說散就散》、《晴天》。
1、《告白氣球》
這首歌曲是周傑倫的內心獨白。在創作《晴天》時,周傑倫用一種孤獨的內心感受展現了一種細膩和內斂的傷感和脆弱。MV中的大提琴演奏將旋律升華到藝術的氣質,最後的rap更是增加了周傑倫獨特的情歌特色。
G. 少林寺主題曲歌詞是
歌名:《少林少林》
演唱:王炳志/趙高潮/戴建明/杜瑞安
作詞:王立平
作曲:王立平
歌詞: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傑
都來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
到處把你傳揚
精湛的武藝舉世無雙
少林寺威震四方
悠久的歷史源源流長
少林寺美名輝煌
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
嵩山幽穀人人都嚮往
武術的故鄉迷人的地方
天下馳名萬古流芳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傑
都來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
到處把你傳揚
精湛的武藝舉世無雙
少林寺威震四方
悠久的歷史源源流長
少林寺美名輝煌
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
嵩山幽穀人人都嚮往
武術的故鄉迷人的地方
天下馳名萬古流芳
天下馳名萬古流芳
萬古流芳
少林,少林,少林
H. 傅庚辰是
傅庚辰
傅庚辰(1935~ ),1935年11月出生,黑龍江雙城人。現任正軍職少將、專業技術二級,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曲,世界歌曲節評委。參加過遼沈戰役、抗美援朝、自衛還擊作戰。
【人生經歷】
1948年3月,傅庚辰已加入了松江魯藝文工團的大姐,帶著他去報考列入軍隊編制的北音樂工作團。憑著幾首充滿童真的歌,傅庚辰被錄取了。
在遼沈戰役的勝利進軍中,傅庚辰調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學習小提琴。1950年初,他同幾個小夥伴一起,被分配到東北文工團,後來東北文工團又並入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他在團里演奏小提琴。在學院時,他就擔任過《黃河大合唱》的首席小提琴。
1953年3月,朝鮮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17歲的傅庚辰參加了赴朝慰問團,到戰事緊張的西海地區。慰問團成員最大的也就20多歲,傅庚辰負責青年團工作和全團的生活。
朝鮮停戰,他隨慰問團返回祖國;由於表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1957年9月,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的傅庚辰,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成為志願軍歌舞團的創作員。
1961年4月,傅庚辰被調入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圓了一直想搞電影音樂創作的夢,那年他25歲。於是,從1961年至1983年,整整22年,他一頭扎進了電影廠,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時光獻給了軍事電影事業。他創作的數十部影視音樂和數百首歌曲,每一個音符,印記著他藝術青春煥發的異彩和日趨成熟的足跡。
1983年4月,中央軍委一道命令,把從未擔任過任何領導職務的傅庚辰調到了總政歌舞團任副團長,後為團長,一當就是六年。1989年4月,又是軍委一道命令,把他調到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當了副院長,後任院長。
傅庚辰成了名副其實的「軍官」,但他從沒停止過創作,用他自己的話說:「過去是專業作曲家,現在成了業余作曲家,等將來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仍然會一心一意搞創作。」
【音樂創作】
傅庚辰長期從事部隊音樂工作,創作了《雷鋒》、《地道戰》、《閃閃的紅星》、《挺進中原》、《風雨下鍾山》、《打擊侵略者》、《破爛王》等影視音樂七十部;歌劇《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雷鋒,我們的戰友》、《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七百餘首;管弦樂《歡慶舞曲》等十部,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
傅庚辰擁有60餘部影視音樂,10部管弦樂,5部歌舞劇,700餘首歌曲,他的作品還出版了激光唱盤、錄音帶歌曲集、管弦樂總譜。在中宣部選入的100部愛國主義影片中,就有由他作曲的電影《風雨下鍾山》、《雷鋒》、《地道戰》、《閃閃的紅星》四部,他創作的音樂和歌曲,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出版有《啊!紅星》歌曲集,此歌集匯集了作者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五年四十年間的二百零三首在全國全軍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
2003年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航天之歌》;2004年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小平之歌》;2005年創作了交響組曲《地道戰留給後世的故事》;2006年舉辦了傅庚辰作品音樂會《創業者的歌》,出版了《傅庚辰交響作品選》,《難忘的五年》文集,《創業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樂會歌曲集。
曾擔任八一電影製片廠音樂組長,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索波特世界歌曲節評委。
【代表作】
傅庚辰最初的成名之作是電影《雷鋒》和《地道戰》的音樂。他寫《雷鋒》的電影音樂時剛28歲,這一年對他至關重要。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未被導演大「家」所承認。
據傅庚辰介紹,電影《雷鋒》中的不朽的音樂出台,還得益於一次不被信任。組織上先是分配他到了另一部片子的劇組,導演說他過於年輕,怕完不成任務,不予接受。無奈,組織決定他與《雷鋒》劇組的作曲者對調。如此工作交流,讓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也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
他買了筆記本,把學習雷鋒的所有計劃、座談采訪記錄、創作日記統統寫在本子里。寒冬臘月,他到雷鋒班當戰士去了。他跟培養雷鋒入黨的指導員多次談心,和戰士們開座談會,參觀雷鋒連隊的陳列館,到雷鋒當校外輔導員的學校去找校長、女教師談話,到鞍山、撫順、本溪、營口等雷鋒生活過的地方搜集資料和創作素材。
那些日子,他的心被一種精神激勵著,常常不自覺地眼噙淚花。經過一番生活體驗,他的認識發生變化,他認為原來為影片寫的主題歌《高岩之松》並沒有完全反映雷鋒的特點,只反映了雷鋒高大的一面,而雷鋒不是董存瑞、黃繼光,他的英雄行為不是集中體現在某個行動上,雷鋒精神是從拾起一顆顆螺絲釘、把一點點津貼寄給戰友的家中、把老大娘從火車站背回家等件件小事中顯露出來的,雷鋒的特點是偉大寓於平凡!影片的主題曲一定要寫出這個特點。
於是,他重新構思,日思夜想,仔細推敲,寫得很苦、很累。傅老說,一天夜裡已工作到12點多鍾了,仍沒有結果,於是他熄燈躺下,可腦海里一直在翻騰;深夜1點多,突然腦子里浮現出一句詞曲「雷鋒,我們的戰友,我們親愛的弟兄」,在心裡反復詠唱,接著又是一句「雷鋒,我們的榜樣,我們青年的先鋒」,下邊沒詞了,但是他意識到多少個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的音樂形象被捕捉到了,於是,樂思激盪,不可抑制,立即披衣開燈,一氣呵成將主題歌旋律寫下去。
第二天清晨,他爬起來繼續填詞,《雷鋒,我們的戰友》就這樣產生了。它不僅成為影片的主題歌,它的旋律也成為影片主題音樂。
1964年底,電影放映後,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東海岸到黃土高原,電影《雷鋒》的主題歌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唱遍了全中國。
I. 吉他譜中原調是什麼意思
原調就是原來歌曲本身的調。為了吉他彈著方便,有時候吉他的彈唱譜子不一定是和原曲一樣的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