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打擊侵略者。保衛和平曲作者是誰
又在保衛和平趨勢,作者是誰建的燈籠電影我再去咨詢。
2. 「你拿的什麼書 歌曲集。什麼歌曲集 阿里拉。」 是哪部電影中的台詞
好像是很久以前的朝鮮電影《看不見的戰線》里的接頭暗號什麼的。
3. 美國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
如①電影《英雄兒女》,影片是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電影中的王成,原型是陸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及戰友,而蔣慶泉在絕境中,曾經多次用步話機高喊向他的碉堡頂開炮。事實上,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多位英雄喊出「向我開炮」,《英雄兒女》真情還原了英雄犧牲場景。
②電影《上甘嶺》,影片是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分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我軍某部八連,與敵人浴血奮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是一首優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真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還有很多,如《飛虎》、《長空比翼》、《友誼》、《三八線上》、《烽火列車》、《奇襲》、《打擊侵略者》等都深刻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血與淚。事實上,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藝作品更多,不僅是電影,還有其他題材,如紀錄片《跨過鴨綠江》,戲劇《奇襲白虎團》,歌曲《抗美援朝進行曲》、《英雄贊歌》等。
4. 《打擊侵略者》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華純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6x1Z_7FEmneF-zhODzf9GQ
5. 為了打擊侵略者是哪首歌裡面的
你好!我也在找這首歌。您要是找到了麻煩給我發一下。歌名或歌詞都可以。。。。
6. 抗美援朝有哪些電影
抗美援朝的電影有《上甘嶺》、《烽火列車》、《英雄坦克手》、《集結號》、《我的戰爭》等。
1、《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6)打擊侵略者電影主題曲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上甘嶺 網路
烽火列車 網路
英雄坦克手 網路
集結號 網路
7. 《小小竹排》由傅庚辰( )獨奏
傅庚辰
傅庚辰(1935~ ),1935年11月出生,黑龍江雙城人。現任正軍職少將、專業技術二級,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曲,世界歌曲節評委。參加過遼沈戰役、抗美援朝、自衛還擊作戰。
【人生經歷】
1948年3月,傅庚辰已加入了松江魯藝文工團的大姐,帶著他去報考列入軍隊編制的北音樂工作團。憑著幾首充滿童真的歌,傅庚辰被錄取了。
在遼沈戰役的勝利進軍中,傅庚辰調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學習小提琴。1950年初,他同幾個小夥伴一起,被分配到東北文工團,後來東北文工團又並入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他在團里演奏小提琴。在學院時,他就擔任過《黃河大合唱》的首席小提琴。
1953年3月,朝鮮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17歲的傅庚辰參加了赴朝慰問團,到戰事緊張的西海地區。慰問團成員最大的也就20多歲,傅庚辰負責青年團工作和全團的生活。
朝鮮停戰,他隨慰問團返回祖國;由於表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1957年9月,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的傅庚辰,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成為志願軍歌舞團的創作員。
1961年4月,傅庚辰被調入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圓了一直想搞電影音樂創作的夢,那年他25歲。於是,從1961年至1983年,整整22年,他一頭扎進了電影廠,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時光獻給了軍事電影事業。他創作的數十部影視音樂和數百首歌曲,每一個音符,印記著他藝術青春煥發的異彩和日趨成熟的足跡。
1983年4月,中央軍委一道命令,把從未擔任過任何領導職務的傅庚辰調到了總政歌舞團任副團長,後為團長,一當就是六年。1989年4月,又是軍委一道命令,把他調到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當了副院長,後任院長。
傅庚辰成了名副其實的「軍官」,但他從沒停止過創作,用他自己的話說:「過去是專業作曲家,現在成了業余作曲家,等將來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仍然會一心一意搞創作。」
【音樂創作】
傅庚辰長期從事部隊音樂工作,創作了《雷鋒》、《地道戰》、《閃閃的紅星》、《挺進中原》、《風雨下鍾山》、《打擊侵略者》、《破爛王》等影視音樂七十部;歌劇《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雷鋒,我們的戰友》、《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七百餘首;管弦樂《歡慶舞曲》等十部,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
傅庚辰擁有60餘部影視音樂,10部管弦樂,5部歌舞劇,700餘首歌曲,他的作品還出版了激光唱盤、錄音帶歌曲集、管弦樂總譜。在中宣部選入的100部愛國主義影片中,就有由他作曲的電影《風雨下鍾山》、《雷鋒》、《地道戰》、《閃閃的紅星》四部,他創作的音樂和歌曲,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出版有《啊!紅星》歌曲集,此歌集匯集了作者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五年四十年間的二百零三首在全國全軍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
2003年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航天之歌》;2004年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小平之歌》;2005年創作了交響組曲《地道戰留給後世的故事》;2006年舉辦了傅庚辰作品音樂會《創業者的歌》,出版了《傅庚辰交響作品選》,《難忘的五年》文集,《創業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樂會歌曲集。
曾擔任八一電影製片廠音樂組長,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索波特世界歌曲節評委。
【代表作】
傅庚辰最初的成名之作是電影《雷鋒》和《地道戰》的音樂。他寫《雷鋒》的電影音樂時剛28歲,這一年對他至關重要。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未被導演大「家」所承認。
據傅庚辰介紹,電影《雷鋒》中的不朽的音樂出台,還得益於一次不被信任。組織上先是分配他到了另一部片子的劇組,導演說他過於年輕,怕完不成任務,不予接受。無奈,組織決定他與《雷鋒》劇組的作曲者對調。如此工作交流,讓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也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
他買了筆記本,把學習雷鋒的所有計劃、座談采訪記錄、創作日記統統寫在本子里。寒冬臘月,他到雷鋒班當戰士去了。他跟培養雷鋒入黨的指導員多次談心,和戰士們開座談會,參觀雷鋒連隊的陳列館,到雷鋒當校外輔導員的學校去找校長、女教師談話,到鞍山、撫順、本溪、營口等雷鋒生活過的地方搜集資料和創作素材。
那些日子,他的心被一種精神激勵著,常常不自覺地眼噙淚花。經過一番生活體驗,他的認識發生變化,他認為原來為影片寫的主題歌《高岩之松》並沒有完全反映雷鋒的特點,只反映了雷鋒高大的一面,而雷鋒不是董存瑞、黃繼光,他的英雄行為不是集中體現在某個行動上,雷鋒精神是從拾起一顆顆螺絲釘、把一點點津貼寄給戰友的家中、把老大娘從火車站背回家等件件小事中顯露出來的,雷鋒的特點是偉大寓於平凡!影片的主題曲一定要寫出這個特點。
於是,他重新構思,日思夜想,仔細推敲,寫得很苦、很累。傅老說,一天夜裡已工作到12點多鍾了,仍沒有結果,於是他熄燈躺下,可腦海里一直在翻騰;深夜1點多,突然腦子里浮現出一句詞曲「雷鋒,我們的戰友,我們親愛的弟兄」,在心裡反復詠唱,接著又是一句「雷鋒,我們的榜樣,我們青年的先鋒」,下邊沒詞了,但是他意識到多少個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的音樂形象被捕捉到了,於是,樂思激盪,不可抑制,立即披衣開燈,一氣呵成將主題歌旋律寫下去。
第二天清晨,他爬起來繼續填詞,《雷鋒,我們的戰友》就這樣產生了。它不僅成為影片的主題歌,它的旋律也成為影片主題音樂。
1964年底,電影放映後,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東海岸到黃土高原,電影《雷鋒》的主題歌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唱遍了全中
8. 有關抗美元朝的一系列作品或電影或文章或歌曲
電影:《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譯《南韓血戰記》)、、《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本蟀譯名)、《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上甘嶺》(1956)、《烽火列車》(1960)、《三八線上》(1960)、《奇襲》(1962)、《英雄坦克手》(1962)、《英雄兒女》(1964)、《打擊侵略者》(1965)、《奇襲白虎團》(1972)、《激戰無名川》(1975)、《碧海紅波》(1975)、《長空比翼》(1958)
文章:葉雨蒙先生的《黑雪》、《漢江雪》、徐京躍先生的《日出日落三八線》、徐一朋先生的《錯覺》、楊大群先生的《大較量》(雖然不是直接描寫朝鮮戰爭,但有相關內容)、楊震、孫曉、左東先生的《天驚》、京原先生的《五次戰役》等、李奇微的回憶錄等。
歌曲:抗美援朝進行曲 (李偉詞曲) 手拉著手,肩並著肩,要抗美援朝上前線!手拉著手,肩並著肩,為自由和平保國保家園。美國強盜罪惡滔天,不把侵略者消滅盡心不甘,渡過大河,翻過大山,我們不怕艱苦不怕難,志願上前線,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中朝人民心連心,中朝友誼萬萬年!
抗美援朝進行曲(賴廣益詞 李瑞星曲)我們是中國青年,站在祖國的最前線,要消滅殺人的強盜,緊密團結沖上前!我們的意志像鋼鐵,我們的熱情似火焰。為了抗美援朝保家鄉,舉起槍桿消滅侵略者。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鍾華詞 羅宗賢曲) 從東北到西南,從高原到海邊,憤怒的聲音響成一片,熱血的青年紛紛參戰,,全國各民族的人民,快起來!起來!起來!起來!起來!抗擊美帝支援朝鮮,為保衛祖國的獨立而戰,抗擊美帝支援朝鮮,為保衛世界的和平而戰!決不能讓那侵略者的血爪,沾污了祖國美麗的河山。把侵略的野獸,消滅在我們的門前。支援了朝鮮人民,也就是保衛了祖國的安全;支援了朝鮮人民,也就是保衛了祖國的安全。
9. 國產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有幾部,叫什麼名字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