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歐美電影電影插曲主題曲
個人比較喜歡的音樂出色的電影,
《指環王》,蘇格蘭的風笛聲把史詩般的情節刻畫的太好了。
《海上鋼琴師》,裡面出現了許多出色的鋼琴曲。
《角鬥士》,大氣的配樂展現了恢宏的氣勢。
《卧虎藏龍》,譚盾的經典之作,奧斯卡最佳配樂
《天使愛美麗》,裡面那段風琴曲《La Valse DAmelie》是我的最愛。
《加勒比海盜》,《he is pirates》隨著不同的變奏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狂放時而低訴,讓片子充滿張力。
《斷背山》,一把吉他托起了一部電影,樂器以阿根廷草根配樂大師桑托拉拉的招牌吉他為主線,技術功底的扎實加上音樂眼界的開闊,也讓他的彈奏往往可以用最簡約的撥弦,就能夠展現出寬廣又遼闊的草原景緻。
《尋找夢幻島》,整部配樂的風格是以少許的東歐風格勾勒出基礎節奏,天真無暇的童聲合唱伴隨著跳動的節奏,時而巧妙地蹦出來。這是一部旋律性優美柔暢,管弦樂演奏相當細膩的佳作,非常適宜當作背景音樂來聆聽。
《蒂凡尼的早餐》,一首《月亮河》流傳至今仍然是不朽經典。
《美國往事》,悠揚的音樂把一世的浮華洗凈,每次聽都覺得觸到了自己心裡最軟的那根弦。
《兩生花》,天籟般的女聲高音,當然配樂也是一流。
《莫扎特傳》,出色完美,像聽了一場音樂劇。當然了,配樂都是出自莫扎特的經典名段,不出色也不行。
《末代皇帝》,電影的音樂為這一部從西方人觀點拍攝的東方電影找到了一套最合適的配樂。全片以大氣派的管弦樂和悠揚的主題旋律變奏音樂交錯,將溥儀一生起跌極大的傳奇遭遇烘托得甚為貼切。
《宋家王朝》,國內難得一見的經典電影配樂,喜多郎的音樂生動再現了在我國近代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宋氏家族。該作品使喜多郎當年分別獲得香港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音樂獎。音樂通過多手段表演,也完美的柔合了東西方樂器
當然,那些歌舞電影因為自身的屬性,音樂部分都比較出色,著名一點的如《黑暗中的舞者》《芝加哥》《紅磨坊》《歌舞青春》等等,就不多介紹了,
還有特別推薦久石讓的音樂,由他參與製作的電影音樂都出類拔萃。
《千與千尋》,久石讓和宮崎駿合作的代表作,音樂太出色,難以形容。
《幽靈公主》,還是久石讓和宮崎駿合作。裡面的經典配樂被97港版《天龍八部》以及各類爛俗的電視劇拿來使用。
《天空之城》,宮崎駿的優美畫風加上久石讓凄美的音樂,真的部部都是經典,我詞窮了。
此外,他和宮崎駿合作的作品還有《龍貓》《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等,都是精品。
《菊次郎的夏天》,他與另一位黃金搭檔北野武合作的代表作,裡面最出色的個人認為是《summer》《mother》,《士兵突擊》就照搬了這裡面的音樂。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那首經典的《Clifside Waltz 3 》,也被士兵突擊用了。
久石讓和北野武合作的作品還有《花火》《壞孩子的天空》等,都很經典。
再介紹一些歷史著名的五大經典配樂: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
由好萊塢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配樂的這部影片成為歷史上最受影迷歡迎的一部作品。盡管《星球大戰》總共有六部,但所有人都認為,這部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版本,每一首曲子都非常經典,讓樂迷們欲罷不能。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溫情的故事情節、無數經典而好聽的音樂讓這部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電影成為人們記憶中一個燦爛的符號。《雪絨花》、《Doremi》等至今膾炙人口。理查德·羅傑斯憑藉此片成為配樂史上的不朽人物。
《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
這部作品是由另一名最著名的好萊塢配樂大師所創造,他的名字叫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該片的配樂很完美地和劇情結合在一起。My Heart Will Go On成為歷史上最經典的聲音。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如果說《星球大戰》體現了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大氣磅礴,那麼《ET外星人》則表明他也是一個善於捕捉細節,脈脈溫情的人
《阿波羅13號》Apollo 13(1995)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的另一部傑作。有人認為《勇敢的心》是詹姆斯·霍納最優秀的配樂作品,甚至超過了《泰坦尼克》,但更多人喜歡《阿波羅13號》,盡管知名度沒有其他兩部作品高,但這部配樂堪稱經典。
Ⅱ 大海啊故鄉是哪個國家的
大海啊故鄉是我國的歌曲。
《大海啊故鄉》是由王立平作詞作曲,朱明瑛演唱的歌曲,是1982年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曲。2008年10月24日,該曲獲得了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頒發的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勛章。
創作背景
王立平應電影《大海在呼喚》的導演於洋的邀請創作了《大海啊故鄉》。於洋要求王立平寫一首在公海上的船員的民歌,不能是外國的,也不能是中國的,要讓人說不清楚是哪國的。
這可給王立平出了難題,他醞釀了很久,終於連詞帶曲一起寫好了,這也是王立平唯一的詞曲一塊寫好的作品。《大海啊故鄉》最初的版本是「小時候,媽媽對你講,大海就是你故鄉」,但王立平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他反復吟唱之後,改成了「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
Ⅲ 創作於1959年的什麼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雪絨花》(Edelweiss)。
這首「雪絨花」是《音樂之聲》中的經典插曲。這首歌不長,卻情深意遠,用溫柔悅耳的曲調歌頌著對故鄉、祖國最真摯的愛。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麗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
Ⅳ 求一些外國經典電影的主題曲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主題曲 《我的真愛》(My own true love) 《魂斷藍橋》 (Water Bridge)的主題曲 《友誼地久天長》 (Auld lang syne) 《修女也瘋狂》 (Sister Actt)的主題曲 《我跟隨他》 (I follow him) 《風中奇緣》(Colors of the wind)的主題歌 《風之彩》 (Colors of the wind) 《廊橋遺夢》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的主題歌 《此情永不移》(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 《聞香識女人》 (The scent of a woman)的主題歌 《一無所有》(Nothing to lose) 《諜中諜》(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題歌 《我偵察》 (I spy) 《保鏢》(The bodyguard)的主題歌 《我一無所有》(I have Nothing) 《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Seattle)的主題歌 《當我墜入愛河》(When I fall in love) 《情人》(lovers) 的主題歌 《化裝舞會》(This masquerade)
Ⅳ 求一部歐美電影的名字,講一個人回到故鄉好像是過聖誕節,他會音樂,他家裡有父親和弟弟,...
聖誕夜
Ⅵ 電影等風來的片尾曲叫什麼,是首異國歌曲
電影《等風來》片尾曲是歌曲《故鄉》。
歌名:故鄉
演唱:塔斯肯
作曲:岡野貞一
作詞:雷光夏
歌詞:
陽光照 雲霧飄 那一座山
波光耀 魚兒游 彎彎小溪
我的故鄉 在遠方
又在我夢里
回憶起朋友們 今在何方
每當狂風暴雨 總會想起
故鄉的山林 悠悠氣息
父親母親在遠方
又在我夢里
何時能再見到 想念的你
每當狂風暴雨 總會想起
故鄉的山林 悠悠氣息
父親母親在遠方
又在我夢里
何時能再見到 深愛的你
父親母親在遠方
又在我夢里
何時能再見到 深愛的你
Ⅶ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是哪部美國電影的插曲
美國電影是
帶我回家 Take Me Home (2011)
劇情簡介:作為一個在紐約市的非法計程車司機托姆剛開始經營不久,克萊爾僱用他開車送她到加州後見她患病的父親
日本電影則有多個譯名,香港人譯了一個古怪的名字叫《夢幻街少女》,台灣則譯《心之谷》和《側耳傾聽》,個人認為還是直譯的《側耳傾聽》或《靜心傾聽》的感覺比較好。
電影是由集英社的少女漫畫雜志的同名連載改編的,作者柊あおい。《側耳傾聽》的故事大概發生在三十年前左右,作畫的背景大部分來自東京附近的多摩市中心,一切都來得很平凡很真實,就好像事情是在身邊發生似的。
《側耳傾聽》並沒有像大多數的少女題材一樣,男女主角都沉浸在呼天搶地,終日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愛情中,而是兩人互相勉勵互相學習,各自為各自的理想而奮斗,這與現今很多青少年的讀好書為賺大錢的想法有著很大的不同。
《側耳傾聽》寓意最深刻的是在影片末,聖司用自行車載著霞走著一段很陡的路,霞想到她可能會成為聖司踏上理想之路的負擔,所以毅然從車上跳了下來幫忙推車,「不想成為聖司君的負累,而是要和聖司君一起努力把路走完。」當時這短短的一幕實在令人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Ⅷ 《故鄉在他鄉》的英文版,名字叫什麼
《Hometown in exile 》這個就是
Ⅸ 歐美電影<槍戰>的主題曲
也談香港電影的沒落
上次我在一個貼子里順便提到香港電影的沒落,這個大問題,不是我等可以駕馭的,但作為一個影迷,又似乎非談不可.我買過幾本電影理論方面的書,只是至今沒看,但我的觀片數量還可以,所以有發言權.我知道自已肯定是胡說八道,但所謂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先從好萊塢與香港的電影歷史背景來看一下.為什麼世界電影第一大產業,在美國好萊塢形成?美國建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強了整整二百多年,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歐洲被二戰差點拖垮,但美國卻成了二戰最大的受益國,社會政治濟經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批人才紛紛湧入,值當盛世之際,娛樂業重鎮自然也非它莫屬.蘇聯的電影業聽說當時也是很強,還產生了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大師,俄羅斯在文學上是我精神的故鄉,但現代的電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過的象<雁南飛>這樣的電影,顯然不能和好萊塢比,極*權*體制必然講求單一的文化結構,我估計當時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電影水平差不多,只數量多根本沒用的.在藝術片的領域,現在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相抗衡,但商業片領域幾乎沒有涉及.
在亞洲最有可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其實是日本.日本從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以後,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亞洲的宗主國.雖然二戰是戰敗國,各大城市還被美國飛機夷為平地,但五十年後,進步神速的日本無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亞洲的最強盛國家.他們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劇風靡全亞洲,而他們的電影業水平,比卡通差點,比日劇強點,總體水平也很高,絕不下於中國內地和台灣.但日本文化誰都看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單一,太單一了.根據<菊與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復雜,用恥感文化來形容,我真覺得太像了.但不知怎麼回事,日本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單一,美是美到極處,但敏感脆弱,固守於一處.他們所有的優秀發明,都歸到了一個套路里.所以,曾經令我著迷不已的日劇,現在整體水平還不如中國內地剛興起的連續劇.但日本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後勁很足,哪天他們福至心靈,我們追都別想追.撇開日本,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還有印度韓國,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濃厚,極度缺乏現代性,不說了,而韓國影視業的興起,是近兩年的事,我看過一些,應該說比較不喜歡,只有金基德給我印象深刻,韓國影視雖然現在很火,但文化特色,總體水平根本無法和日本中國相比,我不看好他們,也不說了.
中國內地有上百年的天災人禍,建國後三十年封閉,原來舊上海的電影從業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東方好萊塢,從這種簡單比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電影產業的輝煌是不是也很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歷史環境上的天生不足之處呢.
第二我們從文化內涵上看.何為藝術?廣義上說,只要美的,獨特的,都算藝術.狹義上說,藝術不是商業片講求的感官刺激娛悅,而是一個民族國家文化命脈的顯現,是歷史社會血肉的一個有機部分.可我們驚訝的發現,香港電影從李小龍那個時代起,雖然影響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業片,竟然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片導演.王家衛在形式畫面情調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失落上,也算有些內涵.而關錦鵬,許鞍華,陳果,張婉婷拍的其實都是偽藝術片,沒有一點心靈的沖擊力.
我看過好萊塢60年代以來的所有獲獎電影,我發現大部分都是藝術片,就說<魔戒><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片,也都冠以史詩二字,香港那麼多商業片,有哪部敢稱之為史詩(比如影響巨大的武俠片)?面對好萊塢藝術片賺錢(<阿甘正傳><教父>風靡全球),商業片又極具藝術價值,香港電影集體失語.問題在於,香港影人只為賺錢拍片,比如一個片子火了賣錢了,就一定要跟風把它拍爛拍死為止,而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絕非虛詞妄言. 周星馳搞笑片十多年來的一枝獨秀,恰恰說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單薄可憐.造成的結果就是,港片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但沒有一點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愛上上簽>這樣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睞,以華而不實的槍戰片古惑仔片欺騙無知少年.昔日的輝煌,在於港片突然橫空出世,新鮮刺激,但技術與文化內涵也只是剛具雛形,現在,吳宇森,林嶺東,去了好萊塢,徐克和唐季禮最近幾部電影差強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場,敗也市場.97前後,大批香港電影人奔赴好萊塢,跑掉了一批中堅力量,這有多方面原因.價值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場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市場服從的是贏家通吃的規則.比如,在電視上轉播喬丹比賽的時候,你還有興趣換台看國內的甲級男籃么.好萊塢歷史上多次吸引外來生力軍,強大自已,這次它把視線轉向東方,利用自已強大的資本和市場,挖香港電影的牆角,結果我們看到了,好萊塢真的又一次贏了.而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卻嚴重不足,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沒有幾個,港片自然舉步惟艱.本來拍片就是為賺錢,面對巨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在好萊塢拍一部主流商業片,導演的酬金一般是幾百萬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幾十萬美金.成龍在好萊塢拍了那麼多爛片,他自已也有點過意不去,但說起那邊來,錢確實好賺啊,他的身價一部就是二千萬美金.換作你,你去不去?
這幾年香港電影吸納了許多內地演員,許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動,這是可喜現象,說明香港影人很聰明善於變通,但我估計內地幫不了什麼忙,為什麼呢?這我到第五點時再說.
第四,還是市場.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僅在內地就取得了一億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簡直樂壞了電影公司,再到東南亞跑一圈,還不賺個盆滿缽滿,這種一本萬利的投資有誰不願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經濟滑坡,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影業自然受到牽連,據說製片人有了個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來投資了.到底是個什麼具體情況我不得而知,但來看看我們內地市場.
改革開放二十年,內地經濟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長,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內地的市場巨大,應該需求比原來更加旺盛啊,可還是敗在市場手裡.因為市場空間被其它娛樂形式大大擠壓後,市場反而變小了.八十年代看電影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可現在青年人最喜歡的是上網.就算要看電影吧,網上看,或者,七塊錢買張盜版DVD,一塊五租個碟(我們這兒的價錢),回家對著家庭影院,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談戀愛的已經很少人跑電影院了.
我九八年參加工作,是在文化宮,電影院也呆過,親眼見證了我們這個蘇北小縣城電影市場的蕭條.最多那時,我們城區一共有五六家電影院,各個鄉鎮也都有一家,當然,所謂的城區,只是一條叫人民路的主幹道,加上幾條破舊不堪的次幹道.但到九八年時,電影公司倒閉,下屬摩登影廳關門大吉,只剩下了我們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劇院兩家.不過就是那時,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場,影院里還總是坐滿了人,承包老闆只要一年搞好幾個大片,拉幾個學校,那是穩賺不賠,碰上<泰坦尼克>,一個片子據說就賺了十多萬.而時代與社會的變革的影響,那時已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方面深深體現了出來,隨著國企紛份倒閉,工人下崗,私人企業增多,城市不斷拆建改造,服務業娛樂業興起,我們這個小縣城是一年就變一個樣,游藝房,茶餐廳,加啡館,保齡球室,泡腳按摩店,迪廳,演藝廳,KTV,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起,每隔一段時間就聽朋友談起,哪兒又開了一家好玩的去處,而且由於我們這兒是小地方,只要是新開的休閑娛樂場所,必定是蜂擁而去.前兩年,我在報上看到,我們這個小小的縣城網吧竟然達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計,現在起碼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電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師傅有次回來,閑聊間向我問起,今天有幾個人吶?我回答,今天不錯,有十幾個人.我師傅瞪大眼睛,你說什麼?十幾個人就算多了?我說,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風,也是從來沒有」白板」的,現在晚上到了放映時間,往往左等右等不來人,常常關門提早下班,有時來了兩三個人吧,老闆掐指一算,還不夠開消電費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後來,人民影劇院被改做演藝廳,而我們工人影院在04年終於因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長要求我們影城必經營電影,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做電影朝天蝕本,怎麼養這么一大幫人?我估計最終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個廳做電影,豪華裝修提供貴族享受,其它三個廳全部出租.
所以,這樣來說文化生態也是變動發展,自生自滅,強求不得.香港電影人曾發出求市的倡議,此話很不通,市場可以救么?藝術可以救么?電影業曾經擔負的娛樂主體地位,已被更強勢的電腦游戲互聯網所取代,而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將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將是未來互聯網上的某種新藝術.以前的古典音樂,繪畫,文學,不也是早讓位於現代流行藝術了.現實與藝術的相互影響本該就是這樣,香港電影人可以執著,也可以離開,不管什麼選擇,實實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電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藝術形式,我們說港片的沒落也是相對於以前的港片和好萊塢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奧斯卡直播,一檔娛樂節目請了一個香港導演做嘉賓,面對舉世注目的奧斯卡,確實有點叫人眼饞,這位嘉賓說,我聽說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為什麼我們要去羨慕他們,我們可以把自已的電影業做強了,然後把全世界的人請來.我當時一聽有點心動,就象拯救香港電影有種說法,內地發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強強連合優勢互補,溶入內場電影業尋找出路.這種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過是打官腔說套話罷了,這個香港導演片子拍得不咋樣,但我想還不至於如此無知.
我們這個最大的經濟體,真是那麼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們還是小康社會啊.以前太窮了,現在有了點錢以後,常有人喜歡這么說大話.我們其實仍然不富,更不強.我們的企業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做人家的廉價加工廠,利潤率極低,但遭到國外多次反傾銷,還被迫匯率升值後,便急著談創新型國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術創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韓國了,那麼基礎科學領域呢,我們未來五十年可以出幾個諾獎獲得者么?再說,關系著國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領域,由於歷史革命和意識形態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蕪.而教育這么重要,為什麼遲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改善?有一種觀點是,經濟發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會瓜熟蒂落,但反過來說也一樣有道理,如果不從制度上來保證,那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危險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國家,總是出亂子.國外學者甚至把中國未來會發生什麼,看成是世界未來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隱患之一.
前幾天,我們單位一個承租戶來辦公室找我們主任談話,他是大承租戶,財力雄厚,在停車位廣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額,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必須照顧中小承租戶的利益.但不管我們主任怎麼說,他胡攪蠻纏裝聽不懂,最後,說著說著終於說漏嘴了,他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強者生存,他們沒本事,就得讓我們有本事的.我知道他這樣說一點都不稀奇,平時里我接觸的一些人更卑劣無恥,可當時我還是驚訝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現實處境啊.別看我們中國人表面上和氣客套,其實很多人內底里全是魔性鬼氣,沒一點人樣,.而我在媒體上經常聽說的是,目前形勢一片大好,中國要維護世界和平什麼的.
香港電影曾被稱作奇跡,可要說奇跡,本來就是長不了的.它難道註定要如夜空的煙花,絢麗燦爛,卻只能經歷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沒有法子,我也不抱什麼期待.
你說什麼?你在笑么?是是,我無聊空談,我語無論次,我憤世嫉俗,你說的對,兄弟,很對很對,但是,你別想說服我,我就是不抱希望,我靠!
Ⅹ 有哪些歐美電影的主題曲好聽
《泰坦尼克號》永恆的音樂經典、《變形金剛1~3》林肯公園的高亢,《007天降殺機》阿黛爾的(SKAFALL)超乎你的想像《勇者行動的》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