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婁燁導演的新電影《三個字》部份殺青了,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婁燁的新片三個字殺青,在這部劇中主要講述了一些沒有勇氣說出愛情的朋友們跟命運交織搏鬥的故事,從這部劇中也可以看出,珍惜當下懷抱對生活美好信仰,只有努力向上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加不錯的生活,希望每個人在劇中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
3、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我認為每一部劇都值得引起我們的深思,每一部劇都能找到我們的影子,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多去看一些電影給予我們一些正能量的啟發,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鼓舞我們,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做出更多的改變,同時也希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多支持一些實力派的演員,這樣可以更好的鼓舞所有的演員們。
❷ 婁燁新電影《三個字》階段性殺青,你對新片有哪些期待
婁燁新電影《三個字》階段性殺青,我對新片有非常多的期待感,其實我們大家應該能夠看到的是,對於婁燁而言,他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導演,也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導演,可以看到的是,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是非常的令大家喜歡,對於他所拍攝的三個字,我們的期待感主要是裡面的劇情走向,裡面的演員的參演,比如說易烊千璽,因為有他的參演,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對於易烊千璽而言,大家都是十分的期待他的表現的,可以看到的是,他本人作為一名十分優秀的青年演員,有他的參演的影視劇,能夠讓我們大家更加得喜歡,也能夠讓我們看到的是一點就是,這部劇肯定能夠帶給我們很多不同的感受。
❸ 導演婁燁作品累計票房破億,他的作品有哪些共同之處
導演婁燁作品累計票房破億,他的作品有以下共同之處:
眾所周知,婁燁是一個頗有才華的導演,由他導演的《蘇州河》《浮城謎事》《推拿》等都獲得過很多獎項,網友甚至贊譽“婁燁的電影都是能拿獎的作品。”但一部好的電影,有口碑,卻不一定能贏得票房。對於鍾情文藝片的婁燁來說,國內對文藝片的整體重視度並不高。受眾群體小,也是票房起不來的主要原因。雖然他的作品合作的都是知名演員,演員演技在線,導演實力不俗,也不能保證觀影的觀眾會買賬。不過,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對於婁燁而言,追求電影的藝術性和好口碑,或許比追求高票房來得更重要吧。
❹ 婁燁電影花 講的什麼
《花》的主角出走到巴黎,輕易與許多男子有露水姻緣、不以任何婚戀關系為前提便愛上一個初次見面就強奸了自己的男人,被罵作婊子也在所不惜。說婁燁那些愛情故事極端,只是因為他感興趣的對象不是大多數,但並非他不熟悉的群體,看過張獻民寫呂樂性史的人,也許會明白「花」做的那些事情,對婁燁和他的一些同路人是某種共同回憶,也不值得用一般的道德語言來評判,對「花」和Mathieu以及片中任何一個用性徵服對方、又用愛折損對方的人,影片只是一點一滴地描寫,個中的痛苦之源與結局也並沒有定論。只負責描述,不負責表態,是一種方法,但也讓《花》和「花」難以親近觀眾。僅僅從「花」的教授發表對女權的看法、客串演出的崔衛平在采訪中說「我是一個『持不同生活見解者』」,隱約暗示著這個女人的自我定位,但對觀眾來說,這些細節還不足以解釋她在性和愛上一些自相矛盾的態度,比如她從北京逃到巴黎的原因,無法接受白人男友不再愛她卻又立刻迷戀上另一個男人肉體。也是因為動機模糊,「花」為什麼會樂於周旋於各個男人之間,性為何對她有如此強烈的驅動,為何在結尾性與愛不可分離的時候她又決定離開,這些問題都讓人不易代入她的世界。
❺ 如何評價婁燁電影《蘇州河》
我覺得婁燁導演的電影蘇州河非常的好。我覺得它反映了很多,如果我們看電影的話,可以從電影中學到非常多,然後感觸也非常多。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多看一些像蘇州河這樣的電影。
❻ 求電影《蘇州河》的影評
剛在豆瓣電影上找的:
婁燁是中國的第六代學院派導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面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我選的電影是他的《蘇州河》,該片2000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大獎(金虎獎)、第十五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內容,很觸動,我看了好幾遍,但每次都內心的感情都很復雜。二是想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手法、技巧,特別是由婁燁所代表的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學院派電影手法。
這部電影在國外獲了很多大獎,在國內所受的關注卻極小。但是這部電影和《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樣,都是很不錯的大陸藝術片,這也是我選這部很冷門但是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以為別人攝影為生,開頭是他眼裡的蘇州河是穿過上海的一條骯臟的河,在河的兩岸發生著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個酒吧的老闆找到他,要他拍在店裡游泳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從她嘴裡得知馬達和牡丹的故事。
馬達是一個以送貨的黑道郵遞員。一次,主戶讓他送一個小女孩牡丹(周迅飾),這樣幾次後,馬達與牡丹熟識,並產生了愛情。但不久馬達被捲入了綁架的陰謀,綁架者企圖要挾牡丹的父親,以綁架牡丹來換取錢財。而綁架者是馬達的黑道朋友,他們讓馬達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機綁架牡丹,馬達不願意這樣做,又迫於朋友壓力,只得答應。拿到錢後,牡丹知道自己被騙,絕望之下跳入蘇州河,最後一句話是,她將化為一條美人魚,從此不見蹤影。馬達因參與綁架也被投入監獄。
當他出來時,很多年過去了。但他依然思念著牡丹,他借送貨的時間,四處打聽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發現女服務員(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魚的女孩)長的很像牡丹,就想辦法與他接近。攝影師知道此事,感到馬達在搶自己的女朋友,於是找來打手將馬達痛打一頓。馬達逐漸明白扮演美人魚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請求攝影師利用他與警察的關系幫助他找到牡丹,攝影師答應了他。不久,攝影師接到一瓶寄來的帶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從信上得知馬達在他的幫助下終於在一個便利店裡找到了牡丹。
攝影師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接到公安局的傳喚,要求辨認在車禍中死去的人,馬達來到事故現場,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沃特伽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魚的女孩也來到現場,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她也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
[故事結構]
《蘇州河》的故事從結構上其實夾雜著兩段愛情--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敘述者即攝影師「我」與美美的愛情,這兩個故事由敘述者的敘述加以銜接。
第一個愛情:送貨員馬達出於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隨之而來的愛情令他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剎那,也許他明白了什麼是愛情--至少是牡丹對他的愛情。馬達在出獄後苦苦尋找牡丹,在尋找過程中馬達遇上與長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敘述者。一番波折之後,馬達終於找到了人間蒸發多年的牡丹,兩人重又飲酒,最後意外地死去。這是本片的主線。
第二個愛情: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主要通過敘述者的自白來完成。美美是世紀愛心酒吧的「美人魚」--一類在酒吧的透明水櫃中表演的女優。敘述者「我」認識美美之後不久,兩人即開始同居。不過敘述者可能一開始並不認為這是「愛情」,從他那反應神速的一句「我們是現在分手,還是做愛之後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同居時代,同居而已,誰會去想「愛情」這兩個字?馬達、牡丹死後,美美也離開了。這是影片的輔線。
[電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許美美這樣的女子,是都市裡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愛情的女子。也許是曾經有過愛的傷痕,才會獨自一人在大都市裡謀生,生活的艱辛,使得她不得不做著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因為那些只是愛情故事裡才有的。最後她離開了攝影師,或者是為了想驗證他們之間的愛情,或者只是不想繼續這段所謂的愛情,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2、馬達
馬達不是那種很善解人意,很溫柔體貼型的男子。他應該是在牡丹跳了蘇州河之後,才發現自己徹底地愛上了那個小姑娘。當然他尋找牡丹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諒,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結永遠解不開。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餘生都會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個沒有得到過什麼親情溫暖的女孩子,媽媽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習以為常,直到遇見馬達,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樂。當馬達欺騙了她,背叛了她的愛情之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於是她才可以帶著那樣從容的表情跳下蘇州河。即使後來他們重逢,他們也沒有因為喝酒駕車而雙雙死去,他們還可以回到以前那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蘇州河成了他們生命的終站,是開始也是結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兩種人,卻因為有著同樣一張臉孔而結緣,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兩人的迥異,卻在愛情這一問題上有著一致性,都是想獲得一份永恆的愛情,卻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傷害,都逃不過愛情的追逐。馬達是一開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愛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來他對愛情也是十分執著的,他始終相信牡丹不會死,尋找成為了他活著的唯一理由。
4、攝影師「我」
敘事者"我」應該不曾真正愛過,就算對美美也是,即使曾經有過愛情,也只有短暫的一刻,我們不斷看到美美出門的情景,然後他等待著她歸來。他無法完成馬達所做的種種,因為他不是馬達,他是個現實的愛情者,他知道他與美美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最終決定放棄。
影片中的攝影師在結尾處推翻了自己在影片開始時所說過的話,美美問他:如果我走了,你會找我找到死嗎?他語氣不確定的回答:會的。但在結尾處美美終於走了的時候,攝影師對自己說:我將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降臨。
這樣的四個人物形象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現實社會中的各型各態的人,四種人的四種個性與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是整個影片的客觀反映。反映現實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誠和純真。
[電影分析]
許多影評盛譽,《蘇州河》中的搖晃鏡頭、第一人稱敘事的拍攝手法、兩段式劇情發展,還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慶森林》中以愛情故事反映時代風貌的味道,也因此婁燁有了「中國王家衛」的美譽。而另有影評指出,《蘇州河》中兩個面容相仿的少女,愛情與生命因機遇而交會,更宛如奇士勞斯基《薇若妮卡德雙重生命》的變奏版。下面就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
一、 結構
整部影片絕大部分是以「我」——一個攝影師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斷構成的。所以「我」的樣子至始至終沒有出現在影片中。《蘇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電影。這讓我聯想到了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同樣是夾雜著導演的敘述,有時候,攝影機在記錄別人的故事,有時候,我們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電影在導演的攝像鏡頭之下。影片的敘述者總是不緊不慢地敘述, 「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敘述者在電影開始便說明了.這樣的結構讓人感覺很乾凈、利落。
二、鏡頭
整部電影的色調是灰色的,膠片給人一種粗糙的顆粒感,鏡頭一直在晃動中展開,旁白敘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員的語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阿司匹林》那種的旁白電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機器拍的,所以,畫面的素質似乎不能太較真,有時,鏡頭的運動和節奏也有一點奇怪,但即使如此,畫面的震撼力,還是足夠。整部電影的畫面風格有一點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頭一開始那條長鏡頭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那不是透過鏡頭看一條河,那是透過一條河,看一座城市,和發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愛恨。
不合時宜地晃動,焦距得拉進和推遠,畫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實的表現出這個故事。 依舊搖晃的畫面,中長的鏡頭,機位跟近,特寫,他的鏡頭感覺與賈章柯導演的長鏡頭剛好有個對比。驚恐的男人的臉龐有著懺悔的表情,帶著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著不辨虛實嘲諷的目光。水花四濺,一切安靜了,成為過去。在主觀鏡頭的攝影機前,盡情傳達的特寫與剪影,成功烘托出兩個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極了日本怪誕攝影師荒木經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別是拍周迅的臉時,忽遠忽近,神情的變化和攝影角度的變化都為影片帶來了色彩,讓人不禁贊嘆攝影技術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節奏很快,跳躍性強,對白簡短而精煉,不拖泥帶水。粗糙畫面,晃動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著別人的同時也探究著自我。是窺視的姿勢,因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在影片用攝影機記錄下在河面上諸多的景象,將鏡頭對准城市的低層,又是用非常紀實的拍法,這個段落給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後,鏡頭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這暴露了導演的意圖:蔞葉並無意在這座城市裡尋找一段歷史,一種真實,他所關心的,只是破敗的城市景觀下一個鏡像般的愛情故事。
最後,說說兩個自己感到特別震撼的鏡頭,一是牡丹從蘇州河的橋上脫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馬達掀開帷幕的一角看著美美梳妝打扮足有幾分鍾,兩個鏡頭都是一氣呵成拍攝的,婁燁的才華明白無誤地寫在了這兩個出手不凡的畫面上。
三、語言
1、對白
影片的一開始就打動了觀眾的心。一男一女的對話,女子的聲音有些喑啞,男子的聲音有些漫不經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會啊。
「會一直找嗎?」會啊。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這是《蘇州河》最開始的鏡頭。也是影片的主線。
然後是導演開始一段意味深長的陳述:「在這條河流上我們可以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到……看到順水漂流的愛情,看到美人魚…… 看在河的盡頭河流流進大海。」然後依然是旁白,把你帶入這部哀傷的電影之中。
2、語句
(1)、「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 我想我只有回到陽台上去, 我知道我的愛情故事會繼續下去, 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也許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才是精髓所在吧。這應該是現代人的選擇吧。我不喜歡他的選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像馬達尋找牡丹一樣,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個角落,問遍所有能問到的人,來尋找自己迷失的愛情。雖然馬達只是個混混,信誓旦旦的說要走出去干一番事業,最後只做了運輸工人中的一個,雖然牡丹也只是個普通的扎兩只馬尾,穿紅白色運動服的普通女生,雖然他們沒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馬達可以用以後幾年的時間來尋找她,尋找離開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費精力會尋找自己的愛情,現代人的愛情觀是和馬達的愛情相違背的,卻與敘事者有著相似,這是不是種對愛情的一種迷失呢。曾經,我們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的搜索。
(2)、「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盡管婁燁在創作該片的時候看起來是十分自信的,不過那種通過攝像機進行的敘述方式和自以為是的旁白總讓人想起過去的蘇童的小說。不過,總體來說,在國產影片當中,《蘇州河》屬於比較成熟的那種,故事講得不沉悶,旁白和對白也很適合喜歡王家衛的朋友們的口味,所謂一不小心成了「經典台詞」。
(3)、「如果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去找我嗎?」
聽到這句話,突然覺得女人是愚蠢的,當她們相信愛情的時候。 就像美美一樣。 當她不相信馬達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她享受著這個故事。當她知道了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潰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樣的愛情。 於是美美離開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是她尋找真正愛情的努力。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只是逃避罷了。 而她留下的字條,只是她和自己開的一個玩笑。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經質的女人。她的選擇似乎讓我看到自己和身邊很多人似有似無的影子,選擇離開,選擇出走,無非是離開暫時的一個自己,結果我們還是我們,回頭來想,不知道我們戀上的是那個人,還是愛上了愛情。
[電影主題]-----關於愛情
蘇州河是婁燁展現才華的力作,不論是鏡頭還是涵義,都是上乘之作。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的真實性和持久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些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特別是放在現在來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蘇州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視覺沖擊。
美美離開了我,留下一張紙條,「如果愛我,來找我」。顯然,她震驚於馬達和美美的愛情,並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夠延續同樣的浪漫。但是,作為敘事人的「我」正如片頭中所表現的那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續前緣;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為他覺得,一切都不會永遠,美美的離開未嘗不是解脫,他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這個結尾顯示了導演的才華,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愛情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結局構思的很巧妙,相當具有獨特性,和影片的開頭相呼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然而什麼是愛情,我們很難說得清楚。可以感覺,但無法說明。婁燁注意到這個問題,提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回答,但是給出了一個建議: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愛我,你會來找我)。
也許愛情這個問題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贖形而上、深刻、嚴肅,可這並不能否定它
是一種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誰能迴避思考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恐怕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聲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有,也是個自大狂,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對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主題之一的愛情抱有空前的輕蔑態度,不知道這種輕蔑是出於本能的自負,還是出於有意識的敵對。
曾經,我們在一個街頭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習慣在眾人中尋找那個人的影子,而往往會一眼就看到對方,然暗暗喜悅。愛一個人,哪怕不說話,也可以一味去愛,或者只說一句,那麼便是銘心刻骨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搜索,還是像最後一樣,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向愛情發問。你是願意繼續你的愛情故事,還是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根本不許要答案。我想關於純粹的愛與期待,旁若無人的找尋,或許只是懷念而無計可施。蘇州河見證這一切。
這是我最近一年來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國產影片。在我眼裡,它完全可以與西方電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陽光下,它的音樂,它的搖搖晃晃的鏡頭,它的漫不經心而又 憂傷的對白,那條很臟很美極溫暖也極親切的蘇州河一直在我心中盪著,與我糾纏著,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記在我的筆下,當然,此刻,這記載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
《蘇州河》這部電影的名字也許並不重要,也許河流,只是一種隱喻。或者是某個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斷,或者是我們生存的某些空間,在那裡,我們相愛,痴迷,纏綿,激越;在那裡,我們背叛,悔恨,痛苦,絕望,;在那裡,我們變老,然後死去……
❼ 電影<蘇州河>梗概
《蘇州河》是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過對影片內容具體、細致地分析闡釋了它的愛情主題,揭示出影片中的浪漫與反浪漫,以及對所失的尋找.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以為別人攝影為生。一天,一個酒吧的老闆找到他,要他拍一些特別的東西,老闆比劃來比劃去,他才明白原來是為了招攬生意,讓他拍在店裡游泳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從她嘴裡得知馬達和牡丹的故事。
《蘇州河》用它樸素而獨具特色的影象給我們講述了兩段愛情故事。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向愛情發問,影片的豐富性在於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
❽ 婁燁有哪些好看的電影
婁燁,1965年3月1日出生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畢業於1989級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蘇州河》是2000年婁燁導演的一部愛情文藝電影,由婁燁編劇,周迅、賈宏聲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馬達先後與純真少女牡丹以及和牡丹長相酷似的美人魚表演的美美兩人之間的恩愛糾纏的故事。
❾ 電影《浮城謎事》有沒有刷新你的愛情觀
婁燁的《浮城謎事》倒絕非什麼驚天動地的好電影,無奈故事角度切入得比較刁鑽,是那種放到歐美國家恐怕都鮮少能成立的故事,只有東方人才真正能體會這其中的尷尬與辛酸。早前看婁燁的《花》時,便覺得他比較關注東西方兩類人對愛情的認識上存在的差異,然而因為女主角花的情慾跌宕是在法蘭西綻放的,所以難免有些「入鄉隨俗」的意思,於是花也變得很像一個外國人,那種隨欲而安的漂泊心態,內里能愛情缺少安全感但又對放浪生活躍躍欲試的矛盾,令女主角怎麼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而掙扎在淑女與盪婦之間的一個解難。
然而《浮城謎事》不是這樣的,它真當有「符合國情」的意思在裡面。譬如一個男人要養兩個家,是基於小三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的基礎之上,按東方人的習慣傳統,有子嗣便可以原諒一切,換了舊時代,那就是能光明正大登堂入室的小妾,所以秦昊扮演的男主角才會受到母親的庇護,作為正妻的郝蕾反而在不經意之間受到排擠,這種排擠極具「東方特色」,是以孩子為重心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秦昊的「性癮症」亦值得深究,倒並非唯有東方男子才會如此偏好出軌,而是男人在「正房」與「小妾」都塵埃落定之後,他仍需要另一個出口去釋放慾望,當他與齊溪扮演的小三已形同夫妻的時候,這兩個女人有意無意地被合為一體,所以那個「小四」或者「小五」是必然要出現的。
在這場關乎嫉妒的情殺事件中,中國人最在乎的兩個元素——家庭與面子,這兩樣在東方人的觀念里等同於做人尊嚴,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主因。郝蕾與齊溪殘殺少女是為了家庭,秦昊的謀殺是為了維護家庭,兩個女人沒有像肥皂劇里的正房演得那樣哭哭鬧鬧,撒潑撒得路人皆知,卻是以一種秘密的方式排除異已,竭力保全自己的幸福;這就是齊溪選擇暗算,郝蕾選擇謀殺的原因,這些都是不可告人的。然而當面子被撕破的時候,情敵見面盡管分外眼紅,可窗戶紙沒有了,關系也天下大白,這再無必要逐對廝殺,這樣殘忍行為的誘因無一不是東方人特有的。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倒並非那兩段觸目驚心的行凶戲,卻是在郝蕾與秦昊分居之後,秦昊回到齊溪那裡,很快又以「好丈夫」的形象出現,迅速融入另一個家庭,一切看起來是那麼順理成章,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現象,唯有一心想組建「正常家庭」的女人才會用寬容甚至竊喜來迎對。
李安在《喜宴》里讓郎雄假裝聽不懂英文,以掩埋兒子是同志的真相;張艾嘉在《海南雞飯》中千方百計防止小兒子變成同性戀;「丑聞」在中國,與性關系及後代問題密不可分。為了讓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幸福」不會毀於一旦,他們可以舉起利刃,讓一切阻礙物都見血。這簡單的情殺與滅口背後,是東方社會中作為中流砥柱的成年人最不敢面對的問題,關於責任、關於未來、關於尊嚴。
❿ 國產愛情電影推薦高分
1、《北京遇上西雅圖》
這是湯唯和吳秀波主演的喜劇愛情片,講述了「拜金女」文佳佳和司機郝志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既傷感又搞笑,是一部不錯的愛情佳片,並且湯唯和吳秀波的演技很棒。
2、《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這是九把刀的成名作,主演是柯震東和陳妍希,當時上映的時候非常轟動,也影響了後來的青春片。相信很多人一提起青春愛情片,這部電影是必不可少的。這部電影講述了柯景騰和沈佳宜之間的愛情故事,很多觀眾都感動很有共鳴。
3、《最愛》
這是顧長衛導演的愛情片,導演陣容很強大,幾乎是全明星陣容,主演是章子怡和郭富城。電影題材也很新穎,講述了兩位艾滋病病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既破碎又美好又心酸。
4、《蘇州河》
這是婁燁導演的愛情片,主演是周迅和梁宏聲,講述了摩托車司機馬達和青春少女牡丹之間的愛情故事。這部片非常棒,故事感人,演員演技也很棒。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這句台詞印象很深刻。
5、《愛情麻辣燙》
這是張揚導演的愛情片,講述了周建和夏蓓在繁瑣的婚前准備過程中,與五段不同年齡段人的愛情故事迎面。主演是高圓圓、徐靜蕾、邵兵、周華健、郭濤等演員,那時的高圓圓和徐靜蕾還很年輕、很清純。
6、《甜蜜蜜》
這是陳可辛執導的愛情片,講述了一對到香港討生活的大陸男女,因為共同喜歡鄧麗君,從而日久生情的故事。主演是黎明和張曼玉,那時的兩人很年輕,顏值看著很養眼,兩人的故事也很甜蜜感人。
7、《重慶森林》
這是王家衛的經典之作,主演是王菲、梁朝偉、金城武、林青霞等演員。這部片很唯美,備受文青們的追捧,片中的很多台詞都很文藝,比如:「如果記憶也是一個罐頭的話,我希望這罐罐頭不會過期;如果一定要加一個日子的話,我希望她是一萬年」。
8、《秋天的童話》
這也是一部經典愛情片,主演是周潤發、鍾楚紅、陳百強和黃淑儀,講述了留學生李琪和唐人街打工仔船頭尺的愛情故事。電影講述的愛情故事很傷感,也很唯美,那時候的周潤發和鍾楚紅也很年輕。
9、《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
這部電影是周星馳的經典之作,也是很多文青心中最好的愛情片,主演是周星馳和朱茵。本片相當前衛,解構了西遊記,講述了至尊寶和紫霞仙子之間的凄美愛情故事,故事結尾那一句「他好像一條狗啊」讓很多人淚奔,那首《一生所愛》也是很多人的K歌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