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鐵皮鼓電影主題

鐵皮鼓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2022-08-18 11:55:42

1. 從哪些角度欣賞《鐵皮鼓》這部電影

知識分子的逃脫與落網——《鐵皮鼓》試讀解

新德國電影的主將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鐵皮鼓》中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紛繁的象徵體系,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鐵皮鼓象徵了什麼?奧斯卡這個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麼?

個人認為,作為和奧斯卡幾乎同齡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奧斯卡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國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他們的逃脫與落網;而鐵皮鼓與叫喊聲則分別指涉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話語方式。個人以為,知識分子話語既有別於官方的威權話語,也有別於以生存利益為原則的民間民間話語,它應該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不為利誘不為權傾的獨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就暗示了知識分子的產生方式。奧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趕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於是有了奧斯卡的母親。換言之,知識分子是在威權話語的逼迫下,民間話語以生存及享樂的原則下產生的。民間話語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層裙子的庇護下得以偷生,並最終下落不明。就奧斯卡本人來說,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懷疑,到底誰是他的生父?阿爾法德還是布朗斯基?這樣的設計質疑了知識分子產生的社會道德基礎和其合法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奧斯卡對出生的恐懼。然而,鐵皮鼓作為信仰、良知、道德、正義的代名詞引誘了奧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錫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強烈願望(奧斯卡語)」,如同任何亂世下知識分子的產生總是有一連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於目睹了成人世界的無恥墮落,奧斯卡以一記逼真的假摔而拒絕成長。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奧斯卡將自己與民間話語中享樂原則區別開來,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話語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搶他的鐵皮鼓/道義,他就報之以嘶喊的話語方式,以此來警醒麻木中的人們。在反抗了墮落了的民間話語之後,奧斯卡自然開始反抗起威權話語。學校和醫院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奧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師的眼鏡(同化符號)和醫生的標本瓶(禁錮符號)。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那是他和幾個孩子們嬉戲的場面,玩伴們殘忍地將青蛙置於沸水中,向其中撒尿,並強迫奧斯卡喝「湯」;一邊的成人熟視無睹地剝著獸皮。看來知識分子受迫害不僅是中國才有的事。

2. 德國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戰爭片

德國拍過很多戰爭片,其中不乏一些經典的值得一看的,我推薦以下幾部戰爭片:

極地重生

大多數德國戰爭片乃至世界的戰爭片都是描寫二戰,而反映一戰的電影則少之又少,而戰馬就是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影片以英軍一名士兵的視角為主,講述了英軍士兵與戰馬在戰場上相依為命出生入死的故事,題材比較小眾,值得觀看。

3. 一部電影,故事似乎發生在二戰英國,主人公是一個擁有神奇魔力可以永遠長不大的男孩。這部電影名字

是德國電影《鐵皮鼓》。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而成為了奧斯卡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只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出生了,但誰是他真正的父親也許只有母親阿格內斯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一個"鐵皮鼓"作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敢再搶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佔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父親被殺,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復了生長……
影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鐵皮鼓》,導演施隆多夫忠實了原作荒誕、諷刺的基調,通過奧斯卡的視角,看到一個誇張和醜陋的世界。為了達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奧斯卡的視點,片中有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甚至達到了荒誕的程度。這一切更像一個想像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是怪誕的提線木偶,他們有過分誇張的企圖和言過其實的慾望。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這一道具在影片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實它和奧斯卡所具有的的特異功能一樣,蘊含著顛覆醜陋現實的意義。

4. 鐵皮鼓這部電影表達的是什麼

知識分子的逃脫與落網——《鐵皮鼓》試讀解

新德國電影的主將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鐵皮鼓》中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紛繁的象徵體系,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鐵皮鼓象徵了什麼?奧斯卡這個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麼?

個人認為,作為和奧斯卡幾乎同齡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奧斯卡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國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他們的逃脫與落網;而鐵皮鼓與叫喊聲則分別指涉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話語方式。個人以為,知識分子話語既有別於官方的威權話語,也有別於以生存利益為原則的民間民間話語,它應該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不為利誘不為權傾的獨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就暗示了知識分子的產生方式。奧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趕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於是有了奧斯卡的母親。換言之,知識分子是在威權話語的逼迫下,民間話語以生存及享樂的原則下產生的。民間話語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層裙子的庇護下得以偷生,並最終下落不明。就奧斯卡本人來說,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懷疑,到底誰是他的生父?阿爾法德還是布朗斯基?這樣的設計質疑了知識分子產生的社會道德基礎和其合法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奧斯卡對出生的恐懼。然而,鐵皮鼓作為信仰、良知、道德、正義的代名詞引誘了奧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錫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強烈願望(奧斯卡語)」,如同任何亂世下知識分子的產生總是有一連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於目睹了成人世界的無恥墮落,奧斯卡以一記逼真的假摔而拒絕成長。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奧斯卡將自己與民間話語中享樂原則區別開來,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話語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搶他的鐵皮鼓/道義,他就報之以嘶喊的話語方式,以此來警醒麻木中的人們。在反抗了墮落了的民間話語之後,奧斯卡自然開始反抗起威權話語。學校和醫院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奧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師的眼鏡(同化符號)和醫生的標本瓶(禁錮符號)。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那是他和幾個孩子們嬉戲的場面,玩伴們殘忍地將青蛙置於沸水中,向其中撒尿,並強迫奧斯卡喝「湯」;一邊的成人熟視無睹地剝著獸皮。看來知識分子受迫害不僅是中國才有的事。

奧斯卡對民間話語的認知也體現在母親安妮與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場戲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樂之時,鏡頭向上搖至一副裝飾畫,畫的內容正是眾美女在林中享樂。在目睹這一切後,奧斯卡沖上鍾樓打起他心愛的鐵皮鼓,發出他動人的嘶喊。

納粹舉行歡慶儀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奧斯卡用他的鼓聲打亂了整個儀式的進行節奏,使之最後成為了一場無聊的狂歡。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達的是只要運用正義的力量,知識分子話語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構官方的威權話語。

奧斯卡在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話語壓迫下奔逃著,他也向上帝提出過發問。他將鼓和棒槌交給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發問:「打鼓呀,你為什麼不打鼓啊?」神甫卻無情地終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現在攻打波蘭郵局那場戲,奧斯卡試圖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聲終於壓倒了他的鼓聲,他的鐵皮鼓也被高高的懸置起來,嘗試著想要拿到它的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猶太人的玩具店被毀於一旦後,奧斯卡的脫逃以失敗告終。

侏儒貝布拉是決定奧斯卡其後成長軌跡的一個人,與奧斯卡的鼓聲和嘶喊不同,貝布拉的技藝具有充分的表演性,這使得奧斯卡意識到話語原來也可以用來作秀。他終於成為納粹營前的一個小丑,臣服在威權話語的腳下。這令人想起哲學家海德格爾,與納粹的同流合污成為他生命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

同時,面對瑪利亞和戈莉拉的誘惑,奧斯卡終於也在男歡女愛的享樂中淪落了。在納粹營房屋頂,眾侏儒享樂的場面宣告了知識分子良知的泯滅。在威權話語和民間話語的雙重引誘下,奧斯卡最終落網了。

影片最後,奧斯卡間接地殺死了無能的父親,下葬的那一刻,奧斯卡決定重新開始長高,「兒子」投來的石塊將其擊昏,他跌落在父親的屍體上。施隆多夫對知識分子的未來還是給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過影片表達了對第三帝國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諷的。知識分子的侏儒化不僅僅是二戰中德國的問題,匈牙利導演薩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講述的也是異曲同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同樣值得大多數沉默的中國人思考。

5. 德國二戰時期的鐵皮鼓是什麼

鐵皮鼓是一部夾雜了德語,波蘭語,和俄語的電影。,《鐵皮鼓》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
《鐵皮鼓》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展現了德國戰時小市民的眾生相,是一部以小見大的影片。雖然說影片中充滿了「惡趣味」的描寫,但是這些「下三路」的片段並沒有讓人難過和不適,而是帶上了一層荒誕的反諷效果。盡管評論界對原著小說褒貶不一,但是對這部電影,評論還是一致稱贊的。影片被認為是一部擊中納粹德國要害的政治電影,是「當代德國電影的突破」,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納粹主義電影之一。
《鐵皮鼓》不是一部情節電影,它具有強烈的批判和反思傾向。影片利用荒誕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導演對命運所作的深層次思考,從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種哲理。
《鐵皮鼓》的人物表演極端誇張,整部影片充滿了類似的場景。這種荒誕、誇張的表演和情節讓影片顯得極端豐富。

6. 一部老電影,講的是一個孩子,有一個鼓,他許下願望使自己長不大

《鐵皮鼓》 奧斯卡(大衛•本奈特 David Bennent 飾)的家庭有些荒誕。他的母親和自己的表弟相戀,由於近親不能結婚,所以被迫嫁給了一位商人。奧斯卡是誰的孩子只有他母親知道。在他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他一面鐵皮鼓。奧斯卡十分喜歡,整體掛在脖子上敲。 一天,奧斯卡躲到桌子底下玩的時候發現了母親與舅舅的秘密,他認為成人世界充滿了欺騙,於是決定不再長大。當奧斯卡從樓上跳下時,奇跡發生了,他從此不再長高,身高永遠只有三歲的水平! 奧斯卡還意外獲得了一種神秘的能力――高分貝的尖叫。當看到母親與舅舅幽會時,他會爬上鍾樓,用尖叫震碎所有玻璃;當老師責罵他時,他的尖叫震壞了老師的眼珠。奧斯卡維持著三歲的身高水平慢慢長大

7. 16歲侏儒男孩奧斯卡是什麼電影

《鐵皮鼓》。

《鐵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說《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成,由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指導,講述了奧斯卡三歲時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惡,決心拒絕長大,反抗他的父母、舅舅、情人、以及納粹的個人反抗史。

該片因主人公奧斯卡3歲生日得到了一隻鐵皮鼓,此後一直隨身攜帶,得名《鐵皮鼓》,又名《拒絕長大的男孩》,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32屆國際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對這部電影,評論一致稱贊,被認為是一部擊中納粹德國要害的政治電影,是「當代德國電影的突破」,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納粹主義電影之一, 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展現了德國戰時小市民的眾生相,是一部以小見大的影片。

它不是一部情節電影,具有強烈的批判和反思傾向,利用荒誕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導演對命運所作的深層次思考,從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種哲理。

8. 急!鐵皮鼓 中都有哪些隱喻 請具體一些

祖母的四條大裙子代表四個民族的象徵。魚、鵝、甘藍代表經濟。土豆是土地。其實這個影片中的人都不是真正意義的「人」,他們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比如奧斯卡代表的是納粹,父親代表德意制、舅舅代表波蘭。注意前後的變化,也就是旦澤這個地方受戰爭等的影響。奧斯卡挑戰了尊卑有序的規律,挑戰了人類文明,挑戰了科學,最後挑戰了神權(把鼓掛在神像上),每次都成功了。。。。。。。
這個影片的隱喻還有很多很多,你還有哪裡不懂具體再問我把。

9. 如何欣賞《鐵皮鼓》這部電影

是一部以小見大的影片。雖然說影片中充滿了「惡趣味」的描寫,但是這些「下三路」的片段並沒有讓人難過和不適,而是帶上了一層荒誕的反諷效果。

閱讀全文

與鐵皮鼓電影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