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湄公河行動》中的娃娃兵是怎麼來演的真的都是小孩子嗎
電影《湄公河行動》的「娃娃兵」是拍攝地的泰國小演員表演出來的。那「娃娃兵」到底是不是電影故作嚎頭杜撰出來的呢?其實,在「金三角」地段,娃娃兵是真實存在的。
1999年,美聯社公布了一張照片,一個頭發稀疏乾枯的小男孩,深沉老練的叼著一枝煙,一副跟年齡不符的表情,他叫盧瑟。後面那個眉清目秀長得像女生的,叫約翰尼,是盧瑟的哥哥。
千萬別小瞧這個略帶羞澀樣的約翰尼,他10歲就成為首領,在泰緬邊境地區製造了多起恐怖事件,曾帶領著多達數百人的隊伍屢敗緬甸政府軍。1999年10月,驚動一時的劫持泰國醫院500多名人質事件,就是他乾的。
他們被稱為「匪首娃娃」、「魔鬼娃娃」。
二人在投降後,泰國官方公布了兩兄弟在泰國難民營中生活的照片,後來下落不明,各種說法都有。
《湄公河行動》在拍攝之前,導演林超賢研究案件資料了解到,現實中毒梟們確實養著一些「娃娃兵」,他們對孩子洗腦,不聽者用各種手段恐嚇,更有甚者逼著他們吸毒,讓他們徹底效忠自己,做了很多驚心動魄的事情。在電影里設制這個情節,由於太過殘忍,所以在審查過程中也是幾經周折,最終能夠成功保留下來。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是兩個小孩玩輪盤賭,當一個小孩不幸被爆頭時,旁邊的孩子們卻灑著沾滿鮮血的鈔票大笑。所有這些震撼人心的場面,激起了觀眾的共鳴:對孩子的痛心,對毒販的仇恨!
《湄公河行動》中有一場描寫娃娃兵的戲,揭露了毒品對於未成年人的危害。
在這段戲中,小孩們把玩槍支、捧著酒吹瓶、甚至還有抽煙鏡頭。這讓很多人懷疑這些鏡頭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孩子演的,如果是,會不會給他們留下心理問題。
而根據導演的描述,這些演員確實都是在當地找的孩子,那麼拍攝這種設計到暴力問題的戲,究竟會不會給孩子們留下陰影呢?
答案是不會的,因為我們看到的鏡頭都是剪輯拼湊的,在拍戲現場,一段戲可能要經歷好多NG,所以對於小演員來說,他們都是碎片化表演,甚至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麼。而且拍戲現場的氛圍和影片展現出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小演員並不會感受到如此壓抑的氛圍。
而像《熔爐》這樣的涉及性侵的電影,甚至會在某些敏感鏡頭里,用成年人替代小孩,或者採用分鏡頭剪輯,而且會在拍攝完成後對其進行心理輔導。
所以只要劇組有心留意這方面的問題,就完全可以讓真正的孩子來演某些特定場景的戲,並且採用各種方法規避對孩子的心理傷害。
(文丨皮皮電影編輯部:張昌錦)
在緬北,因為戰亂,因為毒品,因為貧窮,因為生存。有不少的小娃娃,特別是孤兒,在當地
軍閥的招募下成為青少年突擊隊,也就是娃娃兵。
一但從軍,眼前的娃娃就是一群殺人的機器,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只有服從,只有殺戮。
一個給我開過車的駕駛員,也是佤邦領導的保摽,他跟我說:他是孤兒,他八歲就參軍了,十歲就去就去讀軍挍,現在已是二十多年的軍齡了。
對我們,
領導的朋友,他還是很友善,他說:我們有時太餓了,頓頓水煮白菜,訓練負荷大。要死啰。他做了個假死的動作。我也知道他們一個營長,薪資是二百人民幣。但我在賭場見過一個管監獄的連級幹部吧,他那一晚上就輸了一百二十萬人民幣。
當然,別在佤邦犯法,放高利貸要坐水牢戴腳鏈,差民工工資也坐水牢,打駕斗毆坐水牢,偷盜搶劫那就凶了,直接宰手砍腳。但賭和嫖那裡是合法的,政府要保駕護航。
對中國人,有錢的,關系好,所有轄區之事,一個電話搞定。我開始過幾個撿查站軍人持槍敬禮。沒錢的,或輸光錢的中國人那就不一樣了,千萬別惹他們。那地方叫你失蹤,也就是你捏死一個臭蟲。
娃娃兵沒看見他們上課讀書,但我了解到這些娃娃都有老師教,因為很多以前的娃娃兵,現在都是"民地武`部隊的骨幹了,中國話說的很好,我們說什麼他們都聽的清楚,他們一說話我們一句都聽球不懂。
有個娃娃兵跟我炫耀的說,我們從小就要學會開車,你們中國娃娃行嗎。當著一車軍人我不好說。但心裡默默地:兒子,先學數理化,走遍全天下。
是的,全是當地的小娃娃演的.
但是與你想像的不同,小孩子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演什麼電影,裡面演了什麼劇情。
比如說,找個小孩讓模仿一個鏡頭。
整個場景其實非常輕松,但是後期加了劇情銜接和背景音樂後,就顯得猙獰了。
我不喜歡演戲,真實版的最好不過
真的是小孩子演的。而且應該是當地生活在混亂環境中的小孩兒,不然那種痞痞的對生命一點都不敬畏的感覺是很難演的這么真實的,之前看林超賢導演的某個采訪,說選用的基本都是當地的小孩子。電影拍攝中這一類的情況比較常見,,小孩本身並不知道整部電影的內容與自己扮演的角色,只是按照導演布置的要求去演,現場氛圍不同於熒幕前的效果,電影播出後通常也不會讓他們去看的。不過上帝軍首領真是演得活靈活現,神態到位的很,簡直驚呆……
小孩演痞子,並不會對他們有壞影響,只要提前告知他們演的是反派角色,劇里的這些小孩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他們好孩子在生活里不能這樣就行了。如果小孩演壞人就一定會對心理不利,那麼白雪公主兒童劇也不能排了,因為有個小孩要演壞皇後。
應該都是泰國的那些演員演的,那些演員演的逼真,真實。但我覺得要這種角色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一些性格什麼的?
《湄公河行動》中,彭於晏和張涵予炸裂的演技固然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影片中駐扎在糥卡老巢的那群稚氣未脫卻滿身戾氣的娃娃兵,他們的表現著實是觸動人心。
花骨朵兒一般年紀的他們,本該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可如今卻淪為毒販們殺人不眨眼的工具,熟練地把玩著手槍,不羈的吸食著香煙;
當著人體炸彈;
熟練地拿槍掃射,可以看出來對面的特種兵都愣住了,想不到應該是純潔可愛的孩子,卻在瞬間變成了「閻羅小鬼」;
玩著賭命 游戲 ,眼神中透露著對生命的不屑。
如此令人詫異的場景,不禁讓觀眾們懷疑:他們真的都是小孩子嗎?
是的,這群娃娃兵都是小孩子,只不過這些孩子都是林超賢導演請來的泰國當地的臨時演員,並非是真實的娃娃兵。孩子們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按照導演布置的要求去進行表演模仿的,對於影片的內容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不知情。
而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娃娃兵們面目猙獰、心狠手辣的畫面大都是靠後期製作及背景音樂渲染的。播出後通常是不會讓這些孩子們去看的,所以手槍、香煙、毒品這些危害他們的「惡魔」,他們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暫時來說對他們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影片中的娃娃兵雖為演員扮演,但現實生活中他們是真實存在的。
在金三角一帶,有的家庭為了生計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毒販,任由孩子被摧殘。這些從小被抓去的孩子,被洗腦,被毒品控制著,徹底淪為毒梟的利刃。
他們沒有幸福歡樂的童年,有的只是血腥殘忍的記憶,殺人越貨,販賣毒品。在他們的眼裡唯有金錢、毒品、嗜殺能讓他們感到快樂。
娃娃兵在《湄公河行動》展現的殘忍麻木的一面除了告知觀眾毒販是 社會 的一大「毒瘤」外,更多的是強調了毒品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之大,孩子必須遠離!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戀小暖)
\n
在《湄公河行動》中,那些本該無憂無慮的天真孩童們卻成為了一槍爆頭的賭徒、冷血殺手、吸毒聖鬥士、人肉炸彈,幾場娃娃兵的戲份,一幕比一幕讓人震撼,毒販將小孩訓練成殺人工具,他們眼神呆滯、出手狠辣,如同變異成了地球上的另一個可怕的物種,記得片中有一幕鏡頭慢慢掃過一群站立的兒童,最左邊的抽著煙,定定地盯著拍攝鏡頭,他的眼睛裡有著對於全世界的厭棄嗎,讓人不寒而慄。
真的是小孩子演的。而且應該是當地生活在混亂環境中的小孩兒,不然那種痞痞的對生命一點都不敬畏的感覺是很難演的這么真實的,之前看林超賢導演的某個采訪,說選用的基本都是當地的小孩子。電影拍攝中這一類的情況比較常見,,小孩本身並不知道整部電影的內容與自己扮演的角色,只是按照導演布置的要求去演,現場氛圍不同於熒幕前的效果,電影播出後通常也不會讓他們去看的。不過上帝軍首領真是演得活靈活現,神態到位的很,簡直驚呆……
\n
整個場景其實非常輕松,但是後期加了劇情銜接和背景音樂後,就顯得猙獰了。
\n
在《湄公河行動》這部影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稚氣未脫卻滿身戾氣的娃娃兵。毒販們將小孩子訓練成殺人機器,讓他們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成為了冷血殺手。
記得有一幕,鏡頭慢慢地掃過一群臟兮兮的孩子,他們面無表情十分冷漠,眼裡全然沒有孩童的天真,而是對世界的厭棄。最左邊的一個孩子還嫻熟地叼著一根煙,挑釁般地看著鏡頭。
還有一幕,當郭旭擊倒一名毒販後,一名大概八九歲的小孩突然沖出來,嫻熟地從包中掏出槍對著郭旭開火,毫不拖泥帶水,郭旭最後靠截肢才活下來,治癒後也只能坐輪椅。這些娃娃兵,抽煙、吸毒、殺人,冰冷又麻木,不禁讓人懷疑導演找來了真正的金三角童子軍出演。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娃娃兵都是一些當地的小演員「表演」出來的。在家長的陪同拍攝下,他們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模仿,並不知道電影內容和劇情,拍攝的過程也是十分輕松。
電影里的猙獰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後期製作和背景音樂。雖然影片中娃娃兵是演的,但卻是取材於真實的生活,而並非編造。
在金三角一帶,娃娃兵是真實存在的。小孩子從小就被毒販們抓去,被他們洗腦、用毒品控制,最後徹底淪為毒梟的利刃,幫他們殺人越貨、運輸毒品。警察多次深入毒販的老巢,也曾遇到過這些娃娃兵。
2. 小時候有看過一部關於超人的電視劇,請問下叫什麼名字
《超人前傳(Smallville)》講的是還沒有成長為後來超人的克拉克-肯特少年時代的故事。劇集題目Smallville,是克拉克所乘飛船降落的小鎮,一陣綠色隕石雨和他一起降臨到Smallville,從此小鎮上就陸續開始有十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克拉克必須要和形形色色受隕石雨影響而獲得力量的人群打交道,同時還要竭力掩飾自己的特異能力。他和年輕的萊克斯-盧瑟(Lex
Luthor)建立了友誼,遇到了兩個女孩克勞伊(Chloe)和拉娜(Lana),在她倆中間左右搖擺為難。隨著劇情的發展,萊克斯-盧瑟也開始不負眾望地從克拉克的摯友向註定要成為超人天敵的壞蛋發展。
3. 盧瑟和是什麼電影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萊克斯·盧瑟(頭號反派人物)
4. 有一部很早的美國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超人前傳(Smallville)》講的是還沒有成長為後來超人的克拉克-肯特少年時代的故事。劇集題目Smallville,是克拉克所乘飛船降落的小鎮,一陣綠色隕石雨和他一起降臨到Smallville,從此小鎮上就陸續開始有十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克拉克必須要和形形色色受隕石雨影響而獲得力量的人群打交道,同時還要竭力掩飾自己的特異能力。他和年輕的萊克斯-盧瑟(Lex
Luthor)建立了友誼,遇到了兩個女孩克勞伊(Chloe)和拉娜(Lana),在她倆中間左右搖擺為難。隨著劇情的發展,萊克斯-盧瑟也開始不負眾望地從克拉克的摯友向註定要成為超人天敵的壞蛋發展。是一部早期美劇.
5. 關於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電影里一對夫妻收養了一個外星小孩,小孩是超人,大概劇情如下
你要找的是《超人》(Superman,又名The Man of Steel) 概要 超人出生在克利普頓星,外星名「卡艾爾」(Kar-El)。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被他的父親「喬艾爾」(Jor-El)和母親「拉娜」(Lara) 單獨放進太空船中,當他乘坐的太空船離開時,他出生的星球發生大爆炸。他的太空船...降落在地球。被美國堪薩斯州斯莫爾鎮(Smallville)肯特農場里的一對夫婦收養,改名為「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長大後,他在大都會市做記者。 還有這個《超人前傳(Smallville)》講的是還沒有成長為後來超人的克拉克-肯特少年時代的故事。 劇集題目Smallville,是克拉克所乘飛船降落的小鎮,一陣綠色隕石雨和他一起降臨到Smallville,從此小鎮上就陸續開始有十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克拉克必須要和形形色色受隕石雨影響而獲得力量的人群打交道,同時還要竭力掩飾自己的特異能力。他和年輕的萊克斯-盧瑟(Lex Luthor)建立了友誼,遇到了兩個女孩克勞伊(Chloe)和拉娜(Lana),在她倆中間左右搖擺為難。隨著劇情的發展,萊克斯-盧瑟也開始不負眾望地從克拉克的摯友向註定要成為超人天敵的壞蛋發展。
6. 美版葫蘆娃電影叫什麼名字
美版葫蘆娃電影叫《傘學院》。
超英劇集《雨傘學院》於2019年2月15日美國首播。《傘學院》改編自榮獲艾斯納獎的熱門漫畫和圖畫小說,該書由傑拉德·威(創作編寫、加布里埃爾·巴繪制,由黑馬漫畫公司出版。
劇情簡介
在1989年的同一天,四十三個嬰兒莫名降生,而這些隨機成為母親的女性之前未有任何懷孕跡象,亦無任何關聯。其中七個孩子由億萬富翁實業家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爵士收養,他創建了傘學院,並培養自己的「孩子」來拯救世界,但事情並未按計劃進行。
在他們的少年時代,這個家庭分裂了,團隊也解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六位倖存的成員已經三十幾歲,他們因為哈格里夫斯去世的消息而重聚。
盧瑟、迭戈、艾莉森、克勞斯、萬尼亞和五號共同破解父親神秘死亡的謎團。但由於個性和能力各異,這個關系疏遠的家庭再一次瀕臨破裂,更不要說末日將至的威脅了。
7. 如何評價傑西·艾森伯格飾演的萊克斯·盧瑟
把沉著冷靜穿著黑西裝光明正大忽悠人的萊禿演成了瘋瘋癲癲滿嘴絮叨的小丑,這不是演技的問題,傑西演技很好。但是不要說是DC粉,哪個看過漫畫了解萊禿的都不會買他的帳
8. 萊克斯●盧瑟是什麼電影里的人物
超人的死對頭,高智商的光頭罪犯——萊克斯·盧瑟Lex Luthor。
請採納,如有問題請繼續追問和討論。
9. 酷兒電影的一部標準的酷兒電影
《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2001)
即使按照以上提出的所有酷兒電影的分類標准來劃分,《海德威格和憤怒英寸樂隊》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酷兒電影,盡管電影中的角色沒有一個人直接宣稱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該片融合了多種類型,從而形成風格雜糅的特點——一部分是音樂片,一部分是演唱會電影,部分是(虛構化了的)傳記片,所有這些風格和類型都對性、毒品、搖滾樂、全球政治、創業神話、以及個人身份政治說展開了諷刺性評論。影片集中表現了一位朋克搖滾樂手,他完美地創造出了一個性別和身份處於游移不確定狀態的人,名叫海德威格。這個人試圖找回被別人冒名頂替去了他/她作為音樂明星的地位,而這個冒名頂替者是一位更為成功(而且更為傳統的)的搖滾明星。影片通過幾個音樂的段落,講述了海德威格現時在柏林東區出生,這個小男孩起初名叫漢瑟爾,然後他實施了一次改變性別的手術,目的是為了嫁給一位名叫盧瑟的美國大兵,這樣他就可以從冷戰的鐵幕中逃離出來。然而,這次變性手術「搞砸了」,漢瑟爾——現在名叫海德威格——遺留下了一點「垮部殘痕」,也就是影片名稱所謂的「憤怒英寸」。(另外,海德威格的伴奏樂隊也是以「憤怒英寸」這個名號而著稱的。)來到美國之後,海德威格遭到盧瑟的拋棄。隨後,海德威格同一位名叫湯米·斯派克的十幾歲男孩成了朋友。這個人因為演唱海德威格的歌曲,而且得到了海德威格的指導搖身一變而成為著名的搖滾歌星,並且改名為湯米·靈知。接下來,湯米為了保持一種較少酷兒怪異特徵的明星身份,他開始疏遠海德威格。該片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講述海德威格如何試圖重新聯繫上湯米——為的是重新獲得被湯米剽竊去的他/她的名望和身份,從而讓重新找回「完備的」自我。
海德威格和憤怒英寸樂隊最初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在紐約,以一系列易裝秀的面目登場演出,其中的創辦人兼主演約翰·卡梅隆·米歇爾為海德威格這個人物作了一些意念設計。後來這些演出配上了斯蒂芬·特拉斯科的音樂兼填詞創作,從而進入了百老匯外圍地區的演出。這樣的演出很快成為了評論界的熱點和時尚討論的現象。由此改編的電影版仍是由米歇爾主演並導演的,製片方是由在1990年代獨立的酷兒電影浪潮當中製作了很多相關作品的克里斯蒂·瓦琴的「殺手電筒影公司」(Killer Films)擔任。影片主要依據舞台劇最初的想法擴展開來,表現海德威格在一場音樂會中扮演角色,為此他/她經歷了一次感情爆炸式的情感垮塌危機。影片在敘事場景展開的同時結合了音樂、歌曲和一些紀實的片斷,另外還有動畫場景和觀眾跟著一起的合唱(「跟隨那躍動的假發!」)。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法,影片既吸收同時也顛覆了好萊塢傳統形式和內容的某些概念,由此形成的風格上的特徵非常符合大多數酷兒電影製作的特點。
《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奠定了酷兒理論的一個核心命題:那就是慾望和身份——無論是種族的還是性別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不是什麼靜態固定蘊含特定本質的東西,而是一種流動游移變化的狀態,並且是由一系列的扮演組成。影片本身就是由一組接一組的表演構成,海德威格的著裝和行為——更不要提他/她的性別和身份——一直是處於流動變化之中。歌曲「盒子里的假發」頌揚了海德威格假頭套轉變人身份的力量:他可以是「中西部午夜的應召皇後小姐」,也可以是「1963蜂窩小姐」,或者還可以是「電視上的法拉·弗謝特小姐」。(影片在表現這段音樂場景的時候,海德威格建在拖車上移動的家變成了一個舞台。)海德威格的身份變得模糊不清,溶入了「周五男人」伊扎克和她的門生湯米的某些特徵。為了進一步強化酷兒慾望和身份的游戲感,伊扎克這個男性角色是由女演員米拉姆·肖飾演(在舞台劇版本的演出當中,米歇爾兼飾海德威格與湯米兩個角色)。影片的最後,海德威格把他/她的假發扔給了伊扎克——這個女人飾演的男性角色現在要演一個女人——並且在接下來遇見了湯米,這個場景可以堪稱音樂的典範。湯米意識到了自己從海德威格那裡拿走的東西,而海德威格開始意識到她/他已經是很完整的了,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迷失的另一半。影片最後一個畫面是赤身裸體的海德威格——或者說是湯米?或者說是米歇爾?——直接從鏡頭前走開,從而進入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新世界。
有關社會性別和生理身份的另類模式非常生動地在「愛的根源」這首歌里得到了體現,根據柏拉圖在《Symposium》書中的觀點,而產生了對人類性慾的神話解釋。在這首歌當中,海德威格描述了人類是怎樣由最初的四條腿,四條胳膊和兩個頭的生物組成,其中包含了兩個男人,或者兩個女人,或者是一男一女「背靠背的粘合在一起」。隨著這首歌在敘事上的發展,眾神對這種合成的人類感到生氣,於是決定通過將他們彼此對半分開來當作懲罰,由此既創造出了同性戀和異性戀愛情,而「孤單的兩腿生命」極力想找回完整的自我——有的時候是短時間內——通過做愛的行為來實現。這首帶有敘事意味的歌曲在電影中是通過一段動畫的形式來表現的,其中展現了男人和女人們,眾神和人類們,恐龍和蜥蜴群天然無縫地相互轉化,變來變去。該片通過動畫的方式來把這段過程視覺化,從而突出了我們過去在描述人類性慾和身份時候的各種標簽和分類之間的這種酷兒聯系。正如海德威格在另外一首歌所指出的種種這樣的分類,「橋河牆之間沒有多大的差別/沒有我在中間,寶貝,你將什麼也不是。」(14)
影片《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因為滑稽和警醒兼備,神思與反諷並重,從而在批評界大受歡迎並且獲得了許多贊譽和獎項。但是《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在美國的發行受到了限制,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范圍內的獨立藝術性院線上映。該片DVD的發行,使得影片和許多其他酷兒電影一樣,才得以在邊遠的一些城市中看見。這部電影屬於邊緣化的製作,因為它是在主流美國電影工業好萊塢體制之外製作出來的。本書餘下來的部分將會充分展示,好萊塢對酷兒內容和酷兒風格的電影的態度經常是沉默寡言。即使到了21世紀的開端,好萊塢仍舊堅持著異性戀中心主義的話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