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家》是一部什麼影片
《藝術家》是一部:
充滿詩意而動人的純音樂劇,盡管沒有台詞,但它卻在無聲中講述了一個永恆的浪漫故事。默片就是無聲電影。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是現代電影的誕生日,此時的電影還是無聲的。
其實,錄音技術在當時已經被發明出來了,不過電影依然啞了很久。早年的電影觀眾們最多在無聲電影現場,聽聽樂隊演奏的、供烘托氣氛用的背景音樂。
相關如下
有聲電影遲遲不能出現,是因為做不到「音畫同步」。同時用留聲機、電影機播放聲音和畫面,只是折中的做法,效率低且無法適應工業量產。人們需要這樣一件電影設備,它可以同時記錄下聲音、畫面,並存儲在同一載體上。
一位牛人在關鍵時刻出手了,1910年8月27日愛迪生宣布發明了有聲電影。此後,經過大約10多年的改進,有聲電影逐漸進入了電影工業。盡管無聲電影大師們對此很抵觸,但終究擋不住市場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後期,默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電影《藝術家》以(幾乎)全程無聲的形式講述了在默片衰敗之際,一位默片明星經歷的種種風波。不 管怎樣,作為電影觀眾來說,這些創造電影藝術的前輩都值得致敬。《藝術家》就是這樣帶給我們歷史的重溫,導游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用最大膽的手法,重現 了黑白默片時代的輝煌。
㈡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2)電影藝術家主題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㈢ 藝術家為題材的電影有哪些評價很高,可否詳細說說
我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一部電影,是由畫家的作品合成而做的,叫做《至愛梵高》。這部電影畫面尚且不太連貫,但是也耗費了無數人的心血,並且其中表達的意義非常深刻。我們雖然都知道梵高,但很多時候,卻不知道那些孤獨,和掙扎的他。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對此知道了更多,而且在視覺上得到了極為美好的享受。也能夠明白,他在何種心境下,能夠畫出這樣的作品。
這部電影是全球首部油畫風格的動畫長片,因為創新,難免有些瑕疵,但是從作品的完成度,和對畫家梵高的表達而言,都是我個人極為推薦的關於藝術家的電影。梵高的一生豐富而悲情,即便他作出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畫,即便他後來享譽世界,成為時代永遠的印記。但對我們而言,了解作品的背後,才能更好的賞析作品。
而無疑,梵高此人,就是一幅作品本身。
㈣ 早期中國電影藝術家
1905年,任景豐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館里拍攝了中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他拍攝的是著名演員譚鑫培所表演的京劇。鄭正秋於1913年拍攝的家庭短劇《難夫難妻》,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故事片。不過,它是由美國人布拉斯基在中國的製片廠、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的。
同年,黎民偉與布拉斯基拍攝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莊子試妻》。布拉斯基後來又把這部片子帶到美國,因此它成為最早在國外放映的中國電影。由此可見,中國電影從誕生之初便是跨國資本的產物。
在以後的歲月里,中國的民族電影是在引進的西方的電影技術、意識形態、藝術手段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壯大的[3].程季華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在這本代表官方觀點的著作中,中國的左翼進步電影的發展是在與外國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霸權的斗爭中成長的[4].中國民族電影工業所作的生死搏鬥與作為20世紀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困境息息相關。現代性、民族建構、民族主義、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以及新的性別認同都是此類民族電影的中心主題。中國的民族電影已成為鍛冶新的民族文化所需的成分。在"軟性"娛樂電影(羅曼司、蝴蝶派小說、武打片、鬼怪片、古裝劇)
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左翼電影工作者充分利用電影這一新的視覺技術的政治與革命潛力,試圖把它發展成為自覺的社會批評的大眾藝術[5].正如其他民族電影一樣,中國電影也是"國家神話的鼓動者和國家的神話"[6].通過創造一套連貫的形象與意義、敘述集體歷史、以及上演普通民眾生活的悲喜劇,電影給有可能呈現為異質的實體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統一體:"現代中國".
除電影的生產製作之外,電影審查、製片廠的所有權、政府幹預以及公眾輿論等都是建立一個新的、象徵的中國的重要方面。1927年國民黨統一中國後,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電影審查委員會,來審查外國片在中國的上映。該委員會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凡是發現以藐視、不友善的方式描述中國人的影片都禁止在中國發行[7].一個很有名的審查事件,就是圍繞著1930年在上海放映的陸克(Harold Lloyd)的影片《不怕死》所引起的激烈爭論。其它受禁的西方影片包括《上海之死》(1933)、《上海快車》(1932)、《閻將軍的苦茶》(1933)、《在中國流浪》(1931)、《克勞迪科·安妮》(1936)、《貓爪》(1934),《巴格達竊賊》(1924),以及德日合拍片《新大陸》(1937)。美國電影譬如《十誡》,《佛蘭肯斯坦》和《上流社會》都被禁映。前兩部受禁的理由是有"迷信"色彩,後一部則是因為有"色情內容".
在同一時期,人們都自覺地努力阻止外國人在中國擁有電影製片廠。知識分子、民眾以及政府經常組成"統一戰線"來保護弱小的中國電影工業,抵制外國的" 文化入侵".整個20世紀的中國,電影審查和對民族電影業的保護一直都維持和繼承下來。在國民黨統治期間,政府為了文化的統一,規定國語為電影中的標准方言。這一政策時而受到中國的"地方電影"的抵抗。比如在香港,受歡迎的影片往往是粵語片而不是國語片,這就是地方抵制中心的一個例子。
多年來,民族電影已成為國家建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手段。它是現代中國民族國家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紐帶,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一個基本政治因素。正如安德魯·席格森(Andrew Higson)所寫,民族電影發揮著雙重的功能:
這一霸權化、神話化的過程,既包含一套特殊意義的生產和分配,也試圖抑制或阻止其他意義的潛在擴展。同時,民族電影這一概念幾乎總是被利用來作為文化(經濟)抵抗的策略,以及在面對(往往是好萊塢的)國際控制時主張民族自治的手段[8].
這樣的對內霸權/對外抵抗的雙重過程限定了中國民族電影的發展道路與功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民族電影變成為國有企業。正如保羅·克拉克(PaulClark )所言,民族電影是毛澤東時代中國培育大眾民族文化的一個關鍵要素[9].中國竭力利用電影來建立一幅民族認同的單一化圖畫。不論是從電影工業還是從電影文本或電影美學的層次都可以看到這一點[10].電影製片廠不再為私人所有。它們經過重新組合之後形成一個新的國家電影工業。整頓調整後形成的一些大製片廠有: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它們都受到文化部和宣傳部的監控和領導。國家對於電影的生產與銷售擁有絕對的權利。電影常常成為政治宣傳與灌輸意識形態的工具。國內外影片都受到嚴格的審查。允許中國觀眾觀看的外國電影主要都來自於社會主義國家。好萊塢電影實際上已從中國消失。
但是,電影的國有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沒有擺脫沖突、對抗與抵觸。西方技術的"中國化"與發展社會主義藝術的本土形式一直是中國電影藝術家至上的任務。這個過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我們在這里只能間簡單提及。60年代中期的《舞台姐妹》就是中國電影工作著對電影美學的艱難探索的一個例子。謝晉和其他電影藝術家們面對著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創造出一種看似矛盾的藝術形式,讓它同時既是中國的也是西方的、既是馬克思主義的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既是革命的又是社會主義的;他們必須找到解決這一難題的途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究竟是怎樣的呢?正如道格拉思·微爾克森(Douglas Wilkerson )所說,"電影攝影藝術的西方模式,是與通過中世紀後占統治地位的透視體系發展起來的攝影機械相聯系的。它能被與中國傳統美學相聯系的模式所取代嗎?" [11]首先,電影文本必須對中國的歷史作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社會主義的解釋。
電影的主題是描繪中國人民推翻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壓迫者的革命斗爭,反映解放後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民族建構。其次,藝術家們也非常有必要找到拍攝電影的綜合性方法。
它能夠融合進口的西方手段與本土的中國藝術傳統(中國的傳統繪畫、文學、詩歌、地方戲劇、民間藝術)。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尋找新的電影審美原則的奮斗之路遠非坦途。眾所周知,黨內機構的不同派別與電影界之內充滿了激烈的爭論和沖突,最終導致了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整肅運動。
在一個同質的民族認同的形成中,電影敘述的製造神話的功能和合法化的功能可以通過縮小國內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而獲得。國家與民族的統一是新政權關注的重要問題。20世紀50年代後期與60年代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少數民族電影".通過將少數民族浪漫化和他者化,這種類型實際上鞏固了漢族的中心地位。不論這種電影是反映了"民族和諧與團結"或是表達了漢族把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封建主義與愚昧無知中解放出來,它對於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合法性都是至關重要的。自我的證實需要某種形式的他者的在場,將邊緣占為己有也是出於中心的意圖。消除種族、民族、階級、性別與地區之間的的真實差異和緊張狀態,目的是為了建構一個想像的、同質的國家認同。
㈤ 電影藝術家講了什麼
藝術家的劇情簡介 · · · · · ·
1927年,喬治·瓦倫丁(讓·杜雅爾丹 Jean Dujardin 飾),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會逗得觀眾捧腹大笑。他的愛犬是黃金配角,其他女演員只有靠邊站的份。一次,面對媒體采訪,他無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現欲超強的女子佩皮·米勒(貝熱尼絲·貝喬 Béré nice Bejo 飾),盡管後者搶鏡出風頭,但是他還是儒雅以待。不過,這則頭條新聞卻壓過了他的新戲,老闆極為不滿,老婆也醋性大發。後來,佩皮闖盪好萊塢,恰好與喬治重逢,這令他心神不寧,演戲頻頻NG。後來,與老闆鬧僵的喬治,決定自立門戶,自編自導自演。與此同時,佩皮卻藉助有聲電影的契機迅速躥紅,成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終,他的默片與她的有聲片檔期撞車,一場在新與舊、情感與票房的爭奪戰拉開序幕……
㈥ 都有哪些關於藝術家或藝術的電影
卡拉瓦喬,愛德華·蒙克,達利和他的情人,羅丹的情人(另譯:卡米耶.克洛代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關於荷蘭畫家維米爾】,塞拉菲娜,波拉克(2000),
梵高(1991),梵高傳(1956),梵谷與提奧(1990),梵高之眼(2005),梵高的生與死,
忘情畢加索,畢加索的秘密,畢加索的奇幻旅行,狂愛走一生,
波特小姐,弗里達,溫床,畫家與模特,米開朗奇羅 ,戈雅之魂,莫里迪阿尼,夜巡(2007),
達芬奇密碼 ,達芬奇密碼,達芬奇寶藏,盜走達芬奇,哈德遜之鷹,雷諾阿,莫奈:自然之美和生活態度,馬奈的新娘,高更,塞尚。
後面大多是紀錄片,還有的紀錄片太多了,只要輸入關於xx(畫家名)的電影就基本能搜得到。
㈦ 藝術家的電影劇情
1927年,好萊塢的當紅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才華洋溢,無人不識,偶然機會下邂逅了小影迷Peppy Miller。Peppy熱愛表演,立志要在演藝圈干一番事業,可是苦無機會,直到因緣際會下獲得George的提攜,終由寂寂無名的小配角搖身一變成為萬人新偶像。原本越走越近的兩人,卻被命運越拉越遠……
時移世易,隨著有聲電影的崛起,默片逐漸被淘汰、遺忘,George縱然堅守信念,仍不敵無情的時代巨輪和喜歡追求新鮮感的觀眾。後來更適逢經濟大蕭條,George和Peppy的身份地位大逆轉,名望、金錢、自尊頓成他們愛情路上的障礙。飽受挫折的George變得一蹶不振,但Peppy依然不離不棄,希望能助他東山再起。情義交織的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㈧ 急求電影(藝術家)的影評
《藝術家》影評
《藝術家》的成功在於它獨到的細節處理和故事情節中對人間純情的贊美。另外加上它的創新,以無聲和黑白電影的形式進行,在現在一開始看起來別扭,但是影片確實是一種極大的創新,加上它的背景音樂和恰到好處的字幕,還有對畫面的處理。看完之後,滿是敬佩之情。
電影講述了一個習慣演無聲電影的好萊塢巨星因為有聲電影的出現對他的演藝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他的演藝生涯中他認為,電影演員就只需要用自己的表情來表演而不需要語言,並且他認為有聲電影很不嚴肅,並一直妄稱自己是一個藝術家,不需要去順著這樣一個他看起來不正確的發展方向。他的老闆告訴他有聲電影才是電影的未來,他驕傲的回答他:你去擁抱未來吧。然而,他的未來自然是被這個時代所淘汰,但幸運的是電影並沒有把他的處境從以前的星光熠熠一下變得一塌糊塗,而是給了他一個喘氣的機會,這樣看起來很容易讓人接受,而在中國的電影更喜歡使用天上地下的猛然間的變化來打動人。男主人公是那個過渡時代那些接受不了有聲電影的巨星的代表。相信在當時有很多像他這樣的藝術家。後來的他,電影中的情節很自然的去講述,故事情節順著正常人的思維去發展,而在中國喜歡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沒落,他的自殺,影片中每一個情節的發展都是那麼自然,卻時時都在牽著觀眾的感情。有很多的電影我看完之後再去想電影的情節就想不出來了,但這部電影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再讓我去想的時候我還會想起很多有關這部電影的細節。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就在於他的細節。
細節一:芭比——這個一直狂戀瓦倫登的粉絲,一次偶然成為了瓦倫登生命中的神秘女郎。芭比去當群眾演員,瓦倫登在後台告訴她要想當演員,就一定得有自己的特點,並在她的右嘴角上點了一個痣。細節設計的很好,自然的大家就會想到在以後的時間里,芭比都會帶著這顆痣,相信很多的觀眾都會有去注意一下芭比是不是還帶著那顆痣,影片自然也會這么安排,這讓觀眾有了在觀影時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滿足感。因為電影是按照觀眾的想法發展的,很容易讓觀眾去接受。
細節二: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後,瓦倫登的電影自然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受不到觀眾的青睞。當他抱著那隻一直陪伴著自己的那隻狗去觀看有聲電影的時候,有個女士把他攔下來跟他聊天,並誇他的狗很可愛,瓦倫登說了一句話:要是會說話就好了。這個細節有雙重的意思,好像聽起來瓦倫登有了一點點的覺悟,潛台詞好像是如果當時他能開口說話的話,生活或許不是這樣的。
細節三:影片一直在用著一種很獨到的方法來展現一個人的內心。專業方面的術語我說不出來這是一種怎樣的手法。第一次,在芭比和瓦倫登演完第一場戲的時候,芭比用自己的手伸進瓦倫登掛在衣架的衣服上的袖子里,把自己的手當做是瓦倫登的手來擁抱自己,看到這一點我感到這個畫面處理的真的非常巧妙。第二次,瓦倫登在火里逃生身體恢復之後,來到了一家服裝店的櫥窗前在鏡子里比量著那件衣服,一是說明他的落寞,沒錢進入那一家服裝店,更多的是他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吧。
細節四:瓦倫登發現他拍賣會上所賣的東西都是被芭比買下來的時候,他一個個的去揭開蓋在那些物品上的布的時候,我在想第一個揭開的會是一件什麼有代表性的東西呢,是他的畫像?還是什麼?最有可能的是他的畫像,但畫像卻是最後一個被揭開的,而在這時瓦倫登的感情也一下到達了高潮。
細節五:字幕的處理
多一句則多,少一句則少。
每句重要的話都用古老的無聲電影的字幕的形式來展現。在最後他們小區保安的話卻沒有用字幕的形式來展現出來,如果展現出來的話我想可能會很蒼白吧。處理的非常高妙,言辭的激烈都讓觀眾去想像吧。
細節六:影片在瓦倫登拿起手槍准備自殺的時候的字幕中出現一個」BANG「看到這里,我想每個觀眾的心都會揪一下,覺得事情的進程怎麼沒有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發展呢,隨後出現的畫面是不會開車的芭比將車撞在樹上迫使車停下來,發出了一聲」BANG「又是一個巧妙的處理,畫面結束之後一樣的敬佩之情。
細節七:瓦倫登要燒掉自己以前所有的影片,可見情感與一個人的行為結合的是多麼的好,一個人要燒掉自己以前所有的驕傲,這是多麼的令人可惜,同時燒掉的還有他一直放不下的驕傲。在火燒起來的時候,他又竭力去保護一盤膠片,我一直在想他保護的那盤膠片是哪部電影呢,是他沒落的時候自編自導自演的被人稱為瓦倫登演而優則導的那部影片嗎?仔細一想自然又不是,電影沒有急著去告訴我們,而是在芭比去醫院看望他的時候由芭比打開的,瓦倫登從來沒有用語言去表現他對芭比的愛,而是用生命去保護他們的回憶。
在感情表達方面:
如果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明星沒落的事情發生,應該會有一種世態炎涼的現象的出現,中國電影中的芭比可能會只顧自己的事業發展,也許早就會遺忘這樣一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明星,看當今的影視圈和社會,每一個明星出了緋聞,或是有個人沒落,人人」敬「而遠之,免得惹一身騷,脫不了干係。
瓦倫登失敗之後,還有一個芭比能無時無刻關注他,關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關注他的生活,關注他的內心。還有一條狗能在危難時刻救他的命,還有一個忠實的僕人科頓也在一直關注他的發展,而且趕都趕不走。瓦倫登相比一些中國的明星他是幸福的。
在最後完美的二人踢踏舞表演中,震撼了所有的在場人。他們的默契是深厚的感情積淀下來的。在芭比說出"相信我,我覺得至少有一件事你應該去試一下"的時候,相信所有的觀眾在一瞬間肯定又在揣測他們會去做怎樣的一個嘗試呢?最終的踢踏舞觀眾看完又會不禁想起以前的情節吧。第一次合作,二人隔著幕布跳踢踏,那一次是瓦倫登在以一種玩笑的方式在努力的去帶起芭比的熱情,而最後,是在瓦倫登潦倒的時候,芭比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贏回他的自信。
看這部電影,我們要忘記這部電影的成功與五項奧斯卡獎去感受一下內在的感情與電影高超的手法。
影片還有一個成功在於大多場景是無聲的,觀眾不用去找翻譯的版本就能看個大概,適合每個國家的觀眾去看。感情和敘事也是符合各國觀眾的口味。
㈨ 關於奧斯卡獲獎電影《藝術家》有什麼評價
這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頭,卻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風險。在法國本土,正是因為電影宣傳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樣給人留下的復古印象,票房未達預期,片方只好決定憑借奧斯卡提名的風頭,在奧斯卡頒獎後再入影院重映,試圖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國家,它也很難叩響影院的大門,譬如筆者所在的荷蘭,藝術院線的上映也不過寥寥數周,普通院線也僅因為奧斯卡該片的提名,才遲遲跟上了上映的腳步。而在美國,《藝術家》摘得金球獎,雖是目前奧斯卡的第一大熱門,但目前美國人似乎尚未買法國人的賬,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擴大展映,票房卻低得讓人匪夷所思,根據北美票房統計機構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是一部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