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奧斯汀的獨白>電影裡面出演的叫芬妮的女孩真名叫什麼就是叫簡奧斯汀為簡姑媽的女孩。
Imogen Poots
伊莫珍·蓋伊·波茨
英國演員,生於倫敦。在2007年時出演《28周後》中的「Tammy」而成名。已出演過《裂縫》(Cracks)、《清醒的麥迪遜》(Waking Madison) 、《孤獨的人》(Solitary Man).、《百夫長(Centurion)》等電影。
中文名:伊莫珍·蓋伊·波茨
英文名:Imogen Gay Poots
昵稱:Imi、 Imo
生日:1989年6月9日
身高:1.64m
國籍:英國
出生地:英國倫敦
職業:演員(2004年至今)
更多譯名:伊摩根·波茨、伊茉琴·波茨
❷ 哪部美國愛情動作電影女主角叫斯蒂芬妮,男主角會跆拳道
Tiger Heart (1996)
❸ 古惑仔芬妮是誰扮演
古惑仔芬妮是黎姿扮演的。
一、角色及扮演者信息
芬妮,長樂社成員,綽號小結巴、細細粒,是陳浩南的女友。她因為偷走了陳浩南的車子而與陳浩南相識。在靚坤的公司,她被黑社會強迫拍攝三級片,而陳浩南的搭救使她下定決心做陳浩南的女人。
芬妮扮演者,黎姿,1971年10月1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東,中國香港女演員、流行樂歌手。黎姿作為演員出演了電影《古惑仔》,因其表演用心,引起了新藝城公司主席兼影片男主角黃百鳴的注意。在電影拍完後,黃百鳴與其簽約,黎姿為了補貼家用,放棄學業,正式進入演藝圈。
二、影片信息
《古惑仔》是最佳拍檔電影公司出品的香港黑幫題材系列電影,正傳電影由劉偉強執導,鄭伊健、陳小春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牛佬同名漫畫,《古惑仔》改編自三日刊精修同名彩漫的經典故事,講述了洪興成員陳浩南、山雞、大天二等人出生入死,涉及兄弟情義、友情歲月、刻骨愛情的故事。
❹ 一部電影的名字
《我是山姆》 I Am Sam (2001)
導演:傑茜·尼爾森
主演: 西恩·潘 ,達柯塔·芬妮
其他譯名: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不一樣的爸爸
片長: 132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字/SDDS/DTS
上映日期: 2001-12-3
❺ 跟湯姆.克魯斯一起出演《世界大戰》的那個小女孩!
達柯塔·芬妮1994年出生於亞特蘭大市的一個郊區。她母親喜歡叫她達柯塔,他父親喜歡叫她漢娜,因此她的全名是漢娜·達柯塔·芬妮。她的父親10多年前是一個棒球運動員,現在是一名電工。達柯塔有一個比她小4歲的妹妹,名叫艾莉·芬妮。
達柯塔在很小時候就展現出了表演天賦,她經常把毯子裹身上扮抱著嬰兒的媽媽,還用妹妹艾莉來作「道具」。她常到家附近的一個兒童劇院,在那裡小朋友每周都排演一部劇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看。達柯塔的表現在一群小朋友中顯得十分突出,劇院經營者們也注意到了達柯塔的表演才華,他們建議達柯塔父母給女兒找一家經紀人公司。達柯塔父母聽從人們的建議,帶著女兒來到了洛杉磯,在這個遠離他們在喬治亞州的家的地方,達柯塔從許多小孩子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生平第一份演藝工作:拍攝汰漬洗衣粉的電視廣告。
不久,達柯塔在熱門電視劇《仁心仁術》中露了回臉,那時候她才6歲。接著她又在電視劇《甜心俏佳人》中扮演小時候的女主角Ally McBeal。芬妮夫婦對女兒的星途十分看好,他們把家搬到了洛杉磯。後來,達柯塔與一家經紀人公司正式簽約,並很快得到電影《花花公子》(2001)里的一個角色,之後又出演了小製作電影《聖誕老人》(2001)。
拍哭戲就想死掉的金魚《我是山姆》(2001)是達柯塔演藝生涯的重大突破。在這部充滿溫情的電影中,她扮演智障男人山姆的女兒,山姆則由好萊塢壞小子西恩·潘扮演。據說,在試鏡的時候,達柯塔非凡的表演天賦就令劇組上下震驚不已,她在片中的表演真切自然,贏得了影評界一致的表揚。有人問達柯塔怎麼做到在鏡頭前說哭就哭,她回答說她拍哭戲時想的是自己養的那條死掉的金魚。她還說,她能夠進入角色,是因為她的姨媽也有著精神問題,有一次姨媽告訴她,去不了她的生日派對,理由是姨媽要剔腳毛。達柯塔憑《我是山姆》,獲得當年美國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時年8歲的她是該獎項最年輕的獲提名人。她還獲得了廣播影評協會的最佳年輕女演員獎,當她上台致獲獎詞時,個子太小,夠不著麥克風,頒獎的奧蘭多·布魯姆只好把她舉起來,直到她讀完長長的得獎致詞。事後達柯塔說:「我覺得奧蘭多·布魯姆很可愛,他們沒有為我准備台階,他不得不抱起我,抱了很久很久。」
《我是山姆》令達柯塔人氣急升。之後她陸續演了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包括:在《陷入絕境》里和查理茲·塞隆合作,在《阿拉巴馬甜蜜的家》里扮演童年時候的瑞茜·威瑟斯彭,以及《24》第二季中金·鮑爾當保姆時帶的小女孩,等等。2002年,達柯塔在《E.T.外星人》的重映典禮上認識了斯皮爾伯格,不久以後,她就出現在這位大導演的10集科幻電視短劇《天劫》里,扮演的是一個老惹麻煩、半人半外星人的小女孩。這部電視劇對達柯塔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她同時充當主角和旁述。達柯塔十分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她說她很享受充當旁述的過程,她在沒有刪節的版本中,可是講了足足30個小時!
2003年,她出演了的幾部電影都不錯:包括《戴帽子的貓》、《麻辣寶貝》以及在《超時空任務》中配音。2004年,她與丹澤爾·華盛頓合作了動作片《怒火救援》,兩人的對手戲生動自然,達柯塔的演技再次得到好評。
姐姐達柯塔星途坦盪,其父母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讓妹妹艾莉·芬妮在2歲的時候,也跟隨姐姐的腳步,參與電影拍攝。初涉影壇的艾莉先是在多部電影中扮演姐姐達柯塔的「更年幼」的版本。在《我是山姆》中,艾莉扮演了BB版的達柯塔,在《天劫》中,她再次扮演3歲時候的達柯塔。後來,艾莉還主演了幾部電影和電視劇。
達柯塔跟好萊塢的多位一線男星有著「父女」緣,她在成名作《我是山姆》演的是西恩·潘的女兒,在今年初上映的驚悚片《捉迷藏》中演羅伯特·德尼羅的女兒,在剛上映的《世界大戰》中又演湯姆·克魯斯的女兒。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大戰》是達柯塔與斯皮爾伯格的第二次合作。斯皮爾伯格在日前接受采訪時,對達柯塔的悟性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達柯塔有著「難以置信的、非凡的天賦」,並欣賞她表演中「純粹的、不加矯飾的誠實」,以及「很快就能理解自己處於怎麼樣的場景中並作出正確的反應」,斯皮爾伯格稱,「你跟她說話時候不用像對小孩子說話一樣」。
而扮演父親的湯姆·克魯斯送了小朋友一頂大高帽,說她「可愛,有巨大的天賦」,而且懂禮貌,「她待人接物無懈可擊,還會寫感謝信給你」。靚佬湯的贊美中也許有點誇張,不過達柯塔的確有著少年老成的一面,她曾經說:「有時候,議論別人很傷感情,在背後散步謠言是不好的。」
達柯塔不上學,而是在家裡接受教育。她無論在哪拍戲,身邊都帶著家庭老師,她說她懂的一切都是這位老師教的。她說:「我想一直演戲,當然啦,我也想上大學,不過目前來說,我真的想繼續演戲,它實在太有趣了。」達柯塔學過芭蕾,學過騎馬,會彈鋼琴,會說西班牙語,還是個游泳好手,她學這些,都是在為某部電影中的角色作準備。她喜歡吃「熊貓快餐」(在美國影響很大的連鎖中國快餐店)的特製雞肉,以及塔克·貝爾(有名的墨西哥春卷連鎖店)的炸玉米面豆卷。「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孩,真的,我只是喜歡表演。」達柯塔曾如是說
❻ 2016年上映的影片《芬妮的旅程》為何能得到大眾的喜愛
這部電影在導演蘿拉.多爾倫的奇特視角下將孩子在戰爭中驚心動魄的逃亡變為--場充滿生命體驗的嬉鬧旅程,避開了傳統戰爭題材電影給人心靈帶來的沉重與壓抑。雖然沒有傳統二戰電影深邃的痛感,卻能給人帶來情感上的共鳴。(反而這種著眼於凸現孩童天真、自由、美好、純粹的手法更反襯出戰爭的殘酷)
1)影片的小主人公芬妮帶著其他幾位比她還有小的孩子一起前往瑞士,恍惚間我覺得芬妮是個能帶大家順利達到的那個人,有困難的時候我覺得有芬妮肯定就能解決,但又想想,她也是個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呀,她也需要父母的保護的,然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完成了,她做到了,並且很成功的帶著大家到達瑞士。
❼ 請介紹一下電影導演特呂弗和他的電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法國,1932-1984)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在整個少年時代里,他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是電影導演之中文學素養比較好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在他的屋子裡,懸掛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爾扎克的--這個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法國作家,很長時間都在從精神上激勵少年特呂弗,去投身文化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就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人,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他後來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在這個俱樂部里,他和夥伴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電影的氛圍,糾結了一批熱愛電影的死黨。
16歲時,特呂弗有幸結識了巴贊,從此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與未來的傑出電影導演特呂弗之間,結成了一種感情親如父子的關系,巴贊不止一次的把特呂弗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還一次次的幫他找工作。1953年已經入伍的特呂弗被部隊開除,巴贊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創辦的《電影手冊》編輯部工作,也就是在《電影手冊》的編輯部,特呂弗的電影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成了一個幾乎與巴贊齊名的、優秀的電影批評家。他們組成"電影手冊集團",推動了世界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運動:法國新浪潮運動。
這期間,他撰寫了理論文章《論法國電影的傾向》,成為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被讓.呂克.戈達爾、阿侖.雷乃等所推崇。但是,這個時候,特呂弗顯然不願意只是做一個電影評論家了,1957年,他發表了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之後就去了義大利,跟著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開始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於1959年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講述了少年安東尼的成長故事,他在學校和父母之間遊走,進行很多生活嘗試和各種冒險。1979年,他在影片《愛情長跑》之中,又插進來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鏡頭,暗示同一個電影主人公歷時性的成長過程。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此後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幾乎每一年都要導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導演了23部影片。期間,他還做了一項文字工作:因為崇拜希區柯克,他後來到美國專訪了希區柯克,出版了訪談集《論希區柯克的電影意藝術》一書。
1960年,他導演了影片《槍擊鋼琴師》,這部影片通過一個鋼琴師的人生遭遇,講述了他在愛情和一樁謀殺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呂弗式的電影,黑白片的色調描繪了幽雅感傷的巴黎生活和記憶。
1963年,他導演了影片《柔膚》,講述了一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因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毀滅的故事。特呂弗顯示了他對人類感情、尤其是愛情關系的准確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對人類常常越過藩籬去尋找新鮮感情的沖動,以及這種沖動所帶來的後果和痛苦,都進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討。
1967年,他導演了影片《黑衣新娘》,這部影片塑造了一個為了愛情而瘋狂報復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結婚的時候,新郎卻死在了她的懷里--他被槍殺了。於是她就在隨後展開了對五個兇手的報復,影片相當驚險和激烈。但是因為這是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區柯克的影片風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編自一個美國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對白都是英語,並不是特呂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員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顯老,整個影片沒有什麼看點。
1975年,他執導的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講述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被愛的瘋狂所毀滅的故事,探討了愛情與人生的復雜關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呂弗再一次踏上紅地毯,登上領獎台。 此時,49歲的特呂弗,伴隨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美譽,早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界的天之驕子。 他記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電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導演生涯中,自己已經多少次象這樣,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但人們知道,這一次,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已經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獲得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等十項大獎。也就是說: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幾乎囊括了當年法國電影愷撒獎的全部獎項。
同年年他又導演了影片《隔牆花》,它講述了一個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過去的戀人,這個戀人剛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後,兩個人發生了無可阻擋的舊情復發,這樣一個激情故事很難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女人開槍殺了男友後自殺身亡。芬妮。阿爾丹扮演了這樣一個表面熱情溫存,而實際上卻為了愛的佔有而瘋狂的女主角。
在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發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像是法國最著名的女演員德芙諾、伊莎貝拉.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芬妮.阿爾丹等等,都和他有著愉快的合作,他在銀幕上呈現了她們--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們的風采。
特呂弗可以說是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先後獲得了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獎項,他的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懷里。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卻產生了偏左的思潮。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同一樣的飯,大概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歐為代表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世界電影向來有兩大派系的對峙,即美國的順從電影與歐洲的反抗電影。在上述的那個年代,這個局面是極為突出的。由於西歐青年學生的反叛精神,使那個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打破常規,反映的主題也極具個性,我們認為是新浪潮藝術中的代表。其中,具有開山意義的影片就是法國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為》,他的編導是科索瓦.特呂弗。接觸過電影史的人都會知道,特呂弗是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度過了很糟糕的少年時代,年輕的特呂弗追隨著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並於1959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質的影片也是他獻給自己導師巴贊的禮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調動觀眾的興趣。該片講述了一個少年人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的瞬間,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畢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彷彿是一場噩夢,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再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顯著,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也自然開闊。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點是鏡頭的運用。該片運用了相當多的長鏡頭,當然,這與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開的。影片開始,鏡頭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掃拍了一遍,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說離家出走的地點,指出本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結束時,有一個著名的跟拍的長鏡頭,主人公足足跑了幾分鍾之多。我們在觀影時會體會到,人物運動的鏡頭採用切換的手法比較多,但是若碰到這么一個長鏡頭的跟拍,觀眾會從心底提出質疑,我們雖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為什麼要拍這么長的時間?此時,觀眾才會意識到跑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敘述情節的發展,也是表達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呂弗打破了觀眾的習慣,強迫地調動了觀眾的思考能力,所以這個鏡頭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另外一個長鏡頭比較有意思,觀眾們往往會發出會心的一笑,這個鏡頭是老師帶學生們跑在巴黎的街頭,孩子們悄悄地三兩成伴地溜走了。這個鏡頭與主人公的情節走向沒有太大的關系,可以被稱為單一鏡頭,但它聲明了一種生活狀態,具有對環境客觀再現的作用。該片的鏡頭運用似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現父子關系時,永遠用一個畫面將人物全包括進去,而表現母子關系時則永遠採用對切的鏡頭,母與子從未出現在一個畫面中。這樣,人物間情感的遠近關系就展現無遺了。一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關於劇情的深層寓意,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求敘事,這才是電影藝術的真諦。
總之,《四百下》這部影片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拍攝手法上都堪稱經典之作,即便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部影片依然是屬於非常前衛的先鋒派作品,足以伴隨著特呂弗的名字一起被載入史冊。
❽ 銷魂夢劇情介紹
義大利電影《銷魂夢中人》講述了三個故事:一個會計娶了一個漂亮的日本人,然後跟著她到東京;一個年輕人娶了一個西西里女孩來救她遠離父愛的憤怒;一個戲劇導演娶了她的舞者,這樣她就可以離開芭蕾舞團了。
這是該影片主角艾德薇姬·芬妮齊作品之一,艾德薇姬·芬妮齊,混血兒,著名美女影星,70初 — 80年代末義大利最著名的B級片女星,超級巨星。1948年12月24日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
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艾德薇姬是全歐洲最忙碌的女演員之一,這段期間總共拍了七十多部電影,大都是義大利電影,還有少數的法國和西德電影。
其中有軟調色情喜劇,有恐怖驚悚片,也有戰爭片之類的經典之作。艾德薇姬是當時義大利電影王國里中最耀眼的女人,是許多人心中的女神。現在艾德薇姬是義大利的著名電視製作人和發行商,同時擁有自己的電影公司,偶爾還會在某些電影電視中露面。
❾ 中環英雄的芬妮是誰飾演的
袁潔瑩,香港影視歌多棲著名女藝人,是八十年代開心少女組成員之一,1985年被黃百鳴發掘進入影壇,主演多部經典電影,最為人知的是《開心鬼》系列,九十年代加入無線TVB開拍劇集,主演多部經典劇集,曾為TVB當家花旦,代表劇集及電影:《中環英雄》《危險情人》《喋血街頭》《烈火狂奔》《雙面伊人》《人龍傳說》《廉政追緝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