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芳華主要想告訴我們什麼
一部好的作品,有人物,有故事,而不是故意去粉飾太多的情緒,電影《芳華》本身在訴說著別人的一生,看完更多的是傷感而不是淚目,不像看了一部用力過猛的催淚瓦斯電影,這種悲劇,是高級的。
說芳華只有青春,是不對的,芳華不光包裹著青春,而且擁有更多青春以外的詩篇,來讓青春的煙花綻放得更持久,更璀璨。而每個人芳華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影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正是我們父母那代人的縮影和宿命。
劇中幾位水靈靈的女孩,難分伯仲,各具姿色。「何小萍」的「軸」,「蕭穗子」的「靈」,「林丁丁」的「媚」,「郝淑雯」的「辣」,都拿捏到位,個頂個兒的既質朴無華,又嬌艷迷人。
文工團終於在時代的浪潮中解散了,只留下那座同樣華美而寂寥的小樓,依然佇立在原地,彷彿在孤獨中靜靜質問,這一切為什麼就如此匆匆而過,如同一代人的芳華,再多燦爛芬芳,終究隨風而去。
這份記憶就好比那些舊相片,曾經鮮艷奪目、絢麗多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最終還是漸漸褪色泛黃了……但無論如何,相片上的輪廓和一張張面孔永遠不會隨著顏色褪去。
電影芳華經典台詞語錄是不是猶在耳畔?
1.人得有點人性,之所以為人,總得有點兒人的臭德行。
2.你能救贖別人,何時才能讓自己解脫。
3.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將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
4.那個混賬的年齡,你的心裡身體里都是愛,愛渾身滿心亂竄,給誰都不重要。
5.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6.不要總是顧慮著別人,畢竟做自己才是一件瀟灑的事情。
7.一生這么漫長,找一個合得來的人過,比什麼都重要。
8.大幸福創造不出來,小幸福天天發生。
㈡ 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歌頌的到底是什麼
馮導講述的是中國巨變中失落者的故事,貼近生活,反映現實,表達了對弱勢者的同情與關懷。觀眾通過他們的遭遇,肯定會有所觸動和反思: 國家應如何改革,才能讓社會更公平合理。這大概就是《芳華》的真正意義所在。
㈢ 楊采鈺演的《芳華》和小說有什麼不同
㈣ 《芳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指的就是具有年輕又具有激情的文工團們。
據了解,馮小剛電影《芳華》中的「芳」代表的是芬芳的氣味,而「華」又是繽紛的色彩和年華的意思,電影中講的是軍隊文工團這些年輕鮮活的生命經歷的一系列故事,所以馮小剛給該電影起名為芳華,其實就是指的就是具有年輕又具有激情的文工團們。
馮小剛曾在文工團工作過,馮小剛曾描述過,馮小剛表示那時時,人都很單純,很簡單。文工團樓上就是舞蹈隊,而馮小剛覺得女兵最好看的時候就是洗完澡,回來排練,光著脖子穿著軍裝,經常想跟她們說話但沒機會,只能在去食堂的路上,跟她們擦肩而過。所以電影中的這些舞蹈隊的女兵們,也是馮小剛記憶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如今馮小剛回想起在文工團的這段青春時光,依然覺得美好到以至於將它拍成了如今這部芳華,其實這部芳華應該是馮小剛用來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文工團情結。那個年代,那個年齡,眼中所看到的美好和青春。在他的記憶里,這段最美好的芳華從未因時光褪色。
㈤ 電影《芳華》主要講什麼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某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蕭穗子在這個團隊里朝夕相處,她們才藝不同、性情各異,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嚴格的軍紀和單調的訓練中,青春以獨有的姿態綻放芳華。
劉峰,是這個文工團里最不起眼的男兵,比起那些才華橫溢的男樂手、英俊瀟灑的男舞蹈隊員,他個子不高相貌平平也無才藝。他自覺地承包了團里所有的臟活累活,慢慢的,他成了每個人潛意識里的依靠,大家有了任何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劉峰」。
他被大家公推為「模範標兵」,得到了各級表彰。他在這樣的被需要中活得心滿意足,並深深地愛上了獨唱演員林丁丁。當他經過幾年漫長的等待,在他認為恰當的時機向丁丁表白時,他萬萬沒有料到,得到的是跟丁丁以及大傢伙兒平時對他的推崇完全相反的驚恐的拒絕。
事情引起了組織的注意,劉峰遭到公開批判,然後被下放伐木連當兵。中越邊境發生沖突,劉峰迴到了他的老連隊,野戰部隊的一個工兵營,這次戰爭讓劉峰失去了靈巧的右臂,剝奪了他安身立命的能力。從此劉峰只能靠著冰冷的塑料假肢過著貧困潦倒的日子。
了解到劉峰的境遇後,蕭穗子和郝淑雯踏上了尋找劉峰的路,她們付小費給站街的妓女打聽消息,找尋有線索的地址,郝淑雯還央求丈夫給劉峰一份工作。何小曼先找到了患有腸癌的劉峰,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5)芳華小說與電影表達的主題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峰 演員黃軒
質朴善良,他一無所有,只有善良,是文工團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但他主動包攬了團里的臟活累活,為大家服務,因此獲得模範標兵表彰,深受整個文工團喜歡。
2、何小萍 演員苗苗
是從鄉下來的文藝女兵,進入文工團後,原以為脫離被當做累贅的家庭就能一帆風順,在文工團因不合群的性格,經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擠。從而被巨大的孤獨感包圍,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群體。
3、蕭穗子 演員鍾楚曦
文工團女兵,是個很浪漫的人,充滿少女心,親歷了何小萍與其他團員發生的多起沖突,也見證了劉峰的命運起伏。與劉峰的感情更像兄妹情,也有惺惺相惜。
㈥ 《芳華》你看懂了嗎,為何說不被善待的人是最善良的
《芳華》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在電影中有很多的經典劇情,而在劇中總是說不被善待的人是最善良的,主要是因為在劇中的那些善良的人,總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作為一部經典的小說,《芳華》被拍出時,受到了很多觀眾的熱議,因為劇中很多精彩的片段和劇情,這部電影也被評為了最經典的電影。劇中的何小萍是一個很可憐的人,她的身世可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被身邊人也欺負,而在劇中也經常說不被善待的人是最善良的。
其實何小萍和劉峰是同一種人,他們都缺少關愛,而且也很渴望身邊人的關愛,他們之所以變得這樣,是因為時代造成的。也正是因為時代的原因,他們很珍惜對方給自己帶來的一絲善良,兩個彼此缺愛的相互依偎。
㈦ 電影《芳華》諷刺了什麼
電影《芳華》諷刺了:人性和階層,不管到了什麼年代,人性和階層從來不曾改變。展示了戰爭的殘酷,還有階級的冷血和現實。從眾且排外,權貴子弟從來不曾真正跟貧民子弟靠攏,無論他們做出怎樣的努力,階級相同,背景相當,大家才能真正成為朋友。
芳華的深層含義是什麼:「芳」代表的是芬芳的氣味,而「華」又是繽紛的色彩和年華的意思,一代人芳華已逝去,青春早已是昨日黃花,那些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這就是芳華的含義。作為個體值得被尊重,記憶和感情同樣值得被尊重。
影片評價
芳華所以為芳華,是因為那個階段之後,能為之放光華的東西或許就已經消逝了,剩下的時間,不過是在生活的裹挾之下,亦步亦趨的往前走著。
書中蕭穗子和郝淑雯在嘲笑林丁丁時有這么一段描寫:「不快樂的人,都懂得我們這樣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夢想,就是那種笑。笑我們曾經認真過的所有事。牽頭沒有值得期待的好事,身後也沒有留下值得自豪的過往,就是無價值的流年,也所剩不多。明明破罐子,也破摔不起,摔了連破的都沒有了,那種笑。」
目光略過這段文字,有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這是我在整個故事裡,感覺到的最大的悲傷。
㈧ 誰看明白芳華了,他到底要表達什麼,感覺主題太多,我到現在沒看明白他到底要表達什麼。
這部電影想表達的的太多也會導致了影片整體的零散。
他想說自己對部隊的愛,想說那些對權利階級的諂媚,他想討論英雄形象的建立和覆滅等很多很多。
表達失去了重心。完成度不高,很多的戰友符號化,拉低了電影完成度。
用第二人稱講述主角的故事讓角色沒有那麼立體,讓觀眾無法落入一點去投入感情。全電影都是肖穗子講述何小萍的故事,但是全片都已肖穗子作為線索,當第三幕和第二幕導演想抒發感情的時候,觀影者會不能把自己代入為主人公,很多地方只能隱忍而不能爆發。
很多地方其實可以不用旁白可以更有力度,在劉峰因為聽到靡靡之音後壓抑不住感情,對林丁丁做出一些不軌的行為導致被認為流氓下放到了別的連隊,這段劉峰被批鬥後接的鏡頭是林丁丁眼神放空的在彈鋼琴,其實這段視聽的表達不加畫外音的話會非常有力度,但是導演還是因為照顧到了觀眾,他還是選擇了加入畫外音,讓更第一級別的觀眾能夠理解。可能也是太想讓更多的觀眾理解所以也是有所取捨。
劉峰,那個年代的英雄,楷模。他從美好的文工團建立自己的英雄形象到越戰的戰爭是他英雄形象的坍塌。這些都是屬於那個年代的這些也都是屬於,逐步走向老年的馮小剛的。這部電影馮導走心了。
㈨ 芳華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想告訴我們什麼!主題主旨是什麼
每個人的芳華都會轉瞬即逝的,而之後的故事大抵相同,正如北島所說:「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小說里對於每個人的轉業生活都有描寫,每個人都跟自己當初的期待漸行漸遠,這樣的故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見到了太多。人世間每一個人莫不是如此?漫漫的黑暗中,倏的一下,那點芳華微微的閃了一下光,輕輕悄悄的,然後再次隱去……
㈩ 電影《芳華》的敘事藝術特色淺析
由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的電影《芳華》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進行創新改編的,主要描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工團青年群體在芳華年齡階段所經歷的真實命運事件,再現了各種真實畫面,是一部難得的藝術佳作。該部影片有著極為豐富的敘事藝術特色,能夠打動人們內心,促使現代 社會 青年群體去深入探討上一輩人的如歌歲月。電影《芳華》的敘事拍攝創新採用了綜合敘事方式,導演科學地將文學多視角敘事與電影多視角敘事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出了多向度敘事藝術結構,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具有時代人文情懷和質感的電影畫面。文章進一步對《芳華》敘事藝術特色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電影《芳華》 敘事手法 藝術特色
電影《芳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於2017年12月15日上映。該部文藝片改編自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以1970-1980年代作為敘事背景,講述了那個年代充滿激情與理想的文工團青年的故事。他們正值風華正茂的青年階段,對於愛情、夢想有著自己的渴望,也在經歷著充滿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馮小剛導演在該影片拍攝過程中,綜合採用了多種敘事手法和技巧,構架出了嶄新的故事情節,從而賦予了電影不同以往的敘事藝術特色。《芳華》將敘事的復雜性與現代語言藝術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夠帶給觀眾立體而豐富的觀影體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說《芳華》與電影《芳華》
小說《芳華》是當代著名女性作家嚴歌苓的作品,主要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群從大江南北招募而來進入部隊文工團的少男少女所經歷的殘酷的青春、隱忍的愛情和坎坷的人生。小說《芳華》用四十餘年的時間跨度展開描繪了那個時期眾人命運的流轉變遷,充分表現了文工團男兵劉峰的謙卑、平凡及背後值得探究的意義。《芳華》小說的創作源於2013年導演馮小剛與作家嚴歌苓之間的約定,他們曾經都在文工團服役過,並且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各種 社會 事件,因此二人約好了要圍繞那個時期的文工團生活展開文學故事的創作。最後嚴歌苓創作出了《芳華》這部小說,起初書名叫做《你觸摸了我》,馮小剛認為這個名字不夠妥當,嚴歌苓又想好了幾個名字,如《青春作伴》《好兒好女》以及《芳華》等。馮小剛認為《芳華》是一個極有詩意的名字,「芳」代表著芬芳氣味,「華」則象徵著青春年少的繽紛色彩,能夠喚起人們的美好回憶。《芳華》描繪了一群正值芳華之年的部隊文工團男女兵之間的青春軼事,該小說向人們展示了特定年代下 社會 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和公眾輿論對異性之間交往的嚴格規約,而這也與所處芳華年齡階段的男女特有的荷爾蒙沖動與性成熟構成激烈沖突。小說《芳華》核心情節當屬「觸摸事件」,這也是引發當事雙方及一眾旁觀者心理劇烈震盪的極端事件。該事件帶來的身心傷痛改寫了男主人公劉峰的人生走向,而與之相關的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需要用人生漫長時間去消化與認知。
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電影創作背景故事與小說保持一致,主要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群正值芳華年紀的文工團青春少年青春成長過程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男主人公劉峰質朴善良、樂於助人,女主人公何小萍來自農村屢遭文工團其他女兵的排斥。他們之間發生的意外事件導致他們離開了安逸穩定的文工團,並且捲入了一場血染芳華的殘酷戰爭,使他們在故人的分別與重逢中充分體驗到來自於人生命運的痛與暖。劉峰與何小萍離開那個時期文工團安逸的溫室環境後,真正進入到 社會 殘酷環境中才感受到人性的復雜。這也為他們將來惺惺相惜和相依為命做好了鋪墊。電影《芳華》是一出群戲交織的時代影像,充分呈現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 社會 的人生百態和人文精神。
電影《芳華》的敘事藝術特色
時間敘事。電影《芳華》在拍攝設計上有著完整的時間敘事結構,其中單一時間主線主要包括了1970、1980、1990以及2000年四個不同時間階段,主要是一群正值芳華年紀的文工團青少年之間相遇、相知、相離、相聚的不同章節主體。導演在電影《芳華》拍攝中採用了第一視角去講述那個年代的文工團故事,樂於助人的劉峰將出生貧困家庭的何小萍接到文工團;何小萍在遭遇家庭變故後也十分憧憬進入到文工團這個溫暖安逸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她內心深處對於進入文工團進行訓練演出感到無比快樂。該階段就是1970年的相遇時間線,為後面時間階段所發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鋪墊與預演。在1980年時間階段中,文工團青少年們之間發生了很多事件,導演在電影拍攝中主要穿插了「服裝事件」「觸摸事件」等,由該系列事件構成了文工團男女兵之間的共處別離生活,鋪開了女主人公何小萍遭其他女兵排斥誣陷的過程,致使何小萍留下了人生中的種種遺憾和感傷。直到文工團那個樂於助人、善解人意的「活雷鋒」劉峰因為表白被相關工作人員質詢並最終下放伐木時,歷經波折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依然未能夠切身體驗到來自於文工團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依舊被同事孤立起來。電影《芳華》的時間敘事手法讓整部影片的邏輯推進變得多層面且相互映照,不僅維護了電影拍攝故事內容的整體統一性,還有效擺脫了故事描述的單調性。
英雄敘事。電影《芳華》讓廣大觀眾重溫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社會 歷史 發展背景下的真實場景,具體如 社會 是以何種標准去劃分階層,以及人們就趨向以什麼方式追求表現和認同。現代 社會 劃分階層的標尺是「貨幣」,而《芳華》劃分階層的標尺是「品質」。導演以英雄敘事手法去打造人物形象,促使電影中的劉峰從人們眼中的「活雷鋒」淪為「耍流氓」的形象。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嘲諷同樣能夠發生在何小萍的人生中,就像「笑話」一般存在的何小萍似乎也應該去承擔「品質低下」的罵名。在電影中,就是這樣一個在前期微不足道的人物後面卻變成了人們眼中真正的「英雄」,也正是這種強烈的戲劇化情節促成了人物的悲劇命運。在文工團中,何小萍是一個不被大家關注甚至排斥的女兵,而在劉峰離開後何小萍加入到了殘酷的戰爭中,成為了一名救死扶傷的勇敢護士。在這個充滿硝煙的戰場上,何小萍的孤獨和悲慘顯得如此渺小,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卻給了她更多喘息時間以證明自身價值的機會。在這里不僅不會再有人排斥譏諷她,而且還有很多傷者需要她的救治,這樣的戰場反而成為了她實現自我價值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