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峽好人」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
找尋——面對——選擇——接受
兩個主人公代表兩個階層,但都在奉節經歷了一段尋找的旅程。數年的等待、迷惑、忍耐之後,他們終於決定來到這里找尋生活中一部分非常重要的真相,然後他們面對現實、做出選擇、接受選擇。韓三明的選擇是「合」,沈虹的選擇是「分」,但相同的是,在沉重無奈的現實面前,他們都沒有逃避,而是勇敢地直面、頑強地接受自己的選擇。他們一個卑微、一個普通,一個為了生存,一個為了幸福,都辛苦掙扎。時代的巨浪中,他們渺小無助,但他們的勇氣,讓他們充滿尊嚴,也令我們對他們充滿敬意。
㈡ 求電影《三峽好人》影評
「我確實很想看看,在這個崇拜黃金的社會里,到底還有多少人關注好人!」
當賈樟柯以這么一句包含暗示的話結束他在北大百年講堂的演講之後,我們發現除了看到的《三峽好人》,聽到的創作初衷之外,還有一股壓制不住的硬氣和沖動從這個個子不高,貌不驚人,語氣平緩的導演身上散發出來。對於即將到來的14號,製片人的評價完整的概括了他的心理:這是要拿大陸的票房來殉情。一個十年來一直把鏡頭對准他熱愛的人群的導演,此時像個倔強的孩子,在這個幾乎沒有勝算的決斗面前,依然昂著頭。
在這個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忘掉那個就放在離他幾米遠的威尼斯金獅獎,再好好的看看賈樟柯,普通的裝束,謙虛的態度,就像是剛剛在銀幕上放的三峽好人,朴實無華;他說,在拍攝紀錄片《東》的過程中,看到奉節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承受家鄉變遷的苦楚之後,心裡那種潮濕的感覺慢慢的發展成了一種不吐不快的創作沖動,所以就有了這部《三峽好人》。
在中國電影大片風潮正濃的今天, 《三峽好人》卻用簡單的故事,質朴的人物,甚至有些粗糙的畫面讓整個禮堂的觀眾深深的感動.賈彰柯在講述使用他的表弟韓三明擔任主角的時候,兩次哽咽,他說,他們表兄弟小時候關系很好,但是長大了見面時卻常常相對默然.這種無言的情感在《三峽好人》中成了主要的表達方式:幕布上,一群普通的人在那裡分分合合,艱難卻又不失尊嚴的生活,雖然他們時常表露出一些世故的小聰明,來應對這個變化無常的社會,但是他們的情感,卻在沉默中緩緩地流了出來.
一個英文名
Still life這個英文名和三峽好人有些相去甚遠,它來自於一個落滿灰塵的啤酒瓶帶給賈彰柯的觸動.那個時候,他和畫家劉曉東一起去看望一個死去工人的家屬,那個工人是記錄片《東》之中拍攝的一個人.他說,當他看到那個啤酒瓶的時候,就在想這瓶啤酒,可能是主人過節,或者過生日時喝過的,當主人離去的時候,它卻還是靜靜的立在那裡.
可是在電影中,這種對比反過來了.本來可以作為靜物的東西一個個的被毀掉,整個電影里充滿了建築倒掉的畫面,一個兩千多年的城市,在一點點的變成一座廢墟,即將要被淹沒.而那些人們,那些沒有了家園,銷毀了記憶的人們卻還是在奔忙.在巨大的變革背景之下,人變成了一個個的符號,在銀幕上出現又離開,就象是影片一開始那個鏡頭,緩緩得把一條船的人都拍了下來,他們各忙各的,卻表現出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直到鏡頭打到劇中的主角:韓三明.
兩個故事
韓三明是那個船上唯一一個沒有什麼活動的人,在別人打撲克,聊天的時候.他就坐在靠出口的地方,心事重重,背面的光讓他那張愁苦的臉更加暗.他當年花了三千塊錢買了一個從三峽出來的女人做老婆,生了孩子。但是警方又把女人解救回家鄉了,十六年過去了,他突然決定來找這個女人,看看孩子.
在整個影片中,三明都是木訥的,話不多,但是出奇的執著,當去找到老婆家被人踢了幾腳之後,只是胸腔起伏了幾下,便走上前去把從家裡帶來的酒交給大舅子.當得知老婆在宜昌跟船,一時半會回不來的時候,他就和當地人一起拆房子,賺點錢,順便等老婆回來.他對於奉節和他遇到的人都表現出一種適應和堅忍的態度.可以說韓三明代表的是那種順從的性格,十六年的時間,發生的事情在他看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就算是他老婆問他早不來,晚不來,十六年之後才來的時候,他也還是沉默以對.
沈紅,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來這找兩年沒見的丈夫。與三明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對這個陌生的地方有著極大的不適應,整個故事中她始終拎著一個礦泉水瓶,不停的喝水,最為精彩的地方,就是那個由扮演者趙濤提出來的吹電扇的鏡頭,把這個地方的潮濕,悶熱連同她內心的那種焦躁不安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這個地方的人,她也表現出比三明高明許多的應對方式,她得體的應對碰到的每一個人,巧妙的打探丈夫在這邊的情況。這種性格上的差異也成為最後兩人故事結局的注腳。
最後,三明等到了自己的老婆,同樣的沉默,同樣的執著,三明還是用他慣有的方式來處理,終於,十六年沒見的他們決定復婚。而沈紅那邊,也是大段的沉默,直到被丈夫拉著跳了一段舞之後,看著往日里從不跳舞的丈夫舞步嫻熟的樣子,聯系起問出來的那個事業有成的女企業家,便毅然決定離婚,就像她開頭用錘子敲開銹掉的鎖頭一樣乾脆。
三個異類
在這個反應現實生活中低層人物生活的片子里,現實是主旋律,但是其中出現的三個可以說是異類的東西卻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就像是導演說的:現實中也充滿了非現實的東西。
第一個就是將鏡頭切到沈紅時的那個飛碟,第二個是個飛起來的紀念物,第三個是三明要回家的時候,轉身看到的走鋼絲的人。
第一個感覺很好玩,賈樟柯說,奉節的天氣非常的不好,經常下雨,他坐在江邊的時候就覺得應該有個飛碟飛過,所以就出現了這么一個飛碟。在影片已經為兩個線索建立聯系(那個廠長,唱歌的孩子,沈紅的丈夫)的同時,仍然使用這種東西作為過渡來用,很有意思。
第二個感覺很自然,相信大家看片子的時候,也是一眼就覺得那個東西特別的扎眼,跟背景人物根本不搭調,所以讓它升空顯得特別的自然。
第三個用的很好,三明和老婆,還有一幫要去山西挖煤的兄弟一起走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東西,讓人又一次感受到了在沉默中去揣摩影片中人物心理的快樂,同時也激發了每個人的內心想像。
四個段落
煙酒糖茶;這四樣東西以實體的方式出現在影片的不同時刻,引領了四個段落,這些過去讓人感覺到幸福的東西依然在影片中催生著人們的情感,我們熟悉的一幕幕在段落中一一出現,小馬哥,好人一生平安,現在的流行歌曲,江湖氣……這些東西被那些人當作是一種自我的符號。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心地笑出聲來,人在社會變遷下的那種適應能力,那種極力保住的尊嚴,如同一種黑色幽默,反映了這個階層的生活態度。
和往常一樣,賈樟柯依然對於生活的無常有相當的表達慾望,三明認識的女人因為丈夫手斷了,決定去廣東。自稱小馬哥的年輕人出去擺平別人,第二天,三明卻在拆房子的磚頭堆里發現了他的屍體。旅店老闆的房子被拆,住到了橋底下……也許對於一直都放不下山西那片地方的他來說,鏡頭下的人,就像是去挖煤的工人,下去了就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出來。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種認知,他始終對生活有一種敬畏之心,始終對平凡人情有獨鍾。這部《三峽好人》,也正因為這種情感的投入,才具有一種懾人心魄的美感。當我們的心沉靜下來,才能體會到隱忍的情感像是片中流淌的長江水,不一定每時每刻都出現,卻一直都能感覺得到。
㈢ 三峽好人的影評
《三峽好人》是今年至今為止我看過的最精彩的華語影片。用「精彩」一詞其實並不精確,應該用「偉大」,但「偉大」在當今的語境中是一個既需要仰視又被濫用的字眼。在我心目中,「精彩」是訴諸感官,而「偉大」則是打動靈魂。《三峽好人》深深打動了我,不是因為炫目的技巧或引人入勝的情節,而是它那真誠質朴的人文情懷。
對於一百萬三峽移民,賈樟柯是一名局外人,他處理這個題材失去了《小武》、《站台》的貼近感,但增添了一份初來乍到者的敏銳和新鮮。他對三峽庫區及其人民流離的細節捕捉,有著既見樹又見林的客觀和同情。 影片的兩位主角跟導演一樣,由山西來到重慶三峽庫區,他們代表了觀眾的視角,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壯觀自然風光下的巨變圖。這里沒有敲鑼打鼓的歡送場面,沒有虛假的口號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一百萬人在十三億當中或許不算是個大數字,然而他們所付出的代價絕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兩條主線雖然重要,但更多起著類似《偷自行車的人》里那種牽線的作用,牽扯出一個個跟主線情節未必相關的小場景,而這些場景卻是影片的精華,也是最揪心之處。鏡頭所到之處,我們看到的是三峽移民的抗爭、無奈、選擇、犧牲。在這里,巨變濃縮為「拆」、「拆」、「拆」,數千年的生活方式銷毀於一旦,人際關系經受著不可控制的扭曲,他們如同那個怪異的半成形建築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軀體被鏟除轉移,而心卻永遠留在了那淹沒在水底的家園;他們像高樓間走鋼絲的人,在貌似廣闊卻實則狹小的空間里小心翼翼地求生。 這些是你在電視新聞中看不到的場景,是變遷浪尖的眾生相。賈樟柯以其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給了這一百萬沒有話語權的人一個聲音。這個聲音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哭天搶地,沒有一絲虛假和煽情,這是一個竭力自我壓制的嗚咽聲,只能用心靈才能聽到。光憑這一點,賈樟柯已經做了一件功德無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獅的份量相對於題材本身的份量,可謂小巫見大巫了。 在藝術上,《三峽好人》堪稱賈樟柯最「外向」的作品,他不再拘泥於自己的美學追求,而更注重劇情的設置、人物的塑造、庄諧的搭配等。韓三明和趙濤兩條主線分別將鏡頭對准兩個不同的社會群體,一個在追求生存,另一個追求幸福。拆樓民工的戲份最為感人,人物像賈樟柯之前作品那樣處於最自然的原生態,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給人予繪畫雕塑(如《父親》)的內心戲劇性:一張張黝黑的臉、一個個光著膀子的身軀,蘊含著一個個感動中國的故事,這些故事需要觀眾來填白。 《三峽好人》中出現了一些新元素,給人驚喜,同時也使觀眾從壓抑中獲得調劑。飛碟的情節引人發笑又深思:究竟是移民像飛碟那樣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還是飛碟如同一種無形的力量將移民神速搬家?那個喜歡模仿周潤發的小夥子,是一個非常出彩的喜劇形象,他的樂觀(也許是盲目的)給陰沉的世界帶來了一抹陽光。他的故事稍有情節劇(melodrama)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絕佳的搭配。他的出場和離去給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戲劇力量。另一個年齡更小的男孩,從另一個角度為影片帶來了「光明」,他沒有自己的聲音,他的表述全部通過他愛唱的流行歌曲,如同三峽移民無法講述自己的故事,由一個「山西好人」來代為轉述一樣。 說起流行歌曲,那是賈樟柯作品的標志之一。跟《站台》等相比,《三峽好人》中的歌曲在數量上有所節制,在曲目挑選上更耐人尋味。最感人的是三明和小馬哥之間互傳手機***,一首是《好人一生平安》,另一首是《上海灘》,黃沾的詞簡直像是為該片度身定做似的。 過去20多年的巨變,為越來越多的國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為此付出了代價。這也許是發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價,但至少我們在享受全新生活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處「討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產生活極不相稱的服裝和嗜好(包括老四樣煙酒茶糖)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歡笑悲憂。成功失敗,浪里看不出有沒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峽好人》為我們看了;分不清歡笑悲憂,《三峽好人》為我們努力呈現了;滔滔江水,浪花轉瞬即逝,《三峽好人》為我們記錄了。
㈣ 影片《三峽好人》為什麼片名要叫三峽好人
這部《三峽好人》被譽為秉承了賈樟柯一貫堅持的現實主義風格。不過在影片結尾,該片加上了些許荒誕的意味。這也給影片帶來了些許爭議。不過,不論風格還是題材,《三峽好人》都是威尼斯非常欣賞的一類影片。
故事闡述觀點
《三峽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都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特別的行動能力。韓三明的身影也曾經出現在《東》中,但在紀錄片里,他只是三峽變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導演拍攝的一點素材,但在《三峽好人》里,他卻成了一個行動著的外來客,一個見證者。《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鏡頭展現內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譯成「靜物」,三峽在變化,房子街道被淹沒在水底,人們離開了舊居,四散到中國的各個地方,舊的生活被改變了,但新的生活還要繼續。那些尚未清除的廢墟、新居里的擺設、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經從最初的紛亂里安靜了下來,在三峽的陽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氣息,影片正是通過四處走動的韓三明的眼睛,表達出這樣一種意味。《東》雖然直接記錄了主人公的語言,但這樣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峽好人》里,主人公沒有向觀眾刻意說教,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內心,用韓三明的眼睛看三峽的人們面對新生活的自我調適,這個江湖風平浪靜。
風格流暢平實
影片流暢平實的風格頗為賞心悅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峽工程背景的外國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平靜流淌著的情緒。但導演似乎對這樣的平靜並不滿意,特意增加了兩處特別處理。每隔一段,導演就會將某一件物品單獨抽離出來,在銀幕右下方打出說明,並停頓數秒,比如「煙」「酒」「糖」「茶」。而韓三明和趙濤在尋找愛人的過程中,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飛過。影片最後,一幢廢舊建築突然變成了火箭,直沖而上消失不見。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種荒誕的感覺,與之前的平靜敘事完全不搭調,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煤礦工人被強行換上了朋克裝束,有些手足無措的茫然在裡面。
㈤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劇情介紹:
三明的老婆是花錢從四川買來的,兩人結婚生子後,公安將三明老婆拯救出來,遣返回四川。但在這幾年,兩人已有了感情,三明決定來四川尋找老婆。
一位35歲左右的婦女來四川是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離開家鄉來四川做生意,在找尋老公的過程中,她決定和老公離婚。
一個山西漢子(由賈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尋找跑掉的媳婦。他的媳婦是買來的,生下孩子後,被救回了四川。另一個山西女人( 趙濤扮演) 到四川尋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結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罷。而後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時,卻被舍棄了。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後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老縣城已經淹沒,新縣城還未蓋好,一些該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該舍棄的要舍棄。
一句話評論:
很多外國人仍覺得中國是個貧困的國度,因此賈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實,給人的震撼越大———我們自己看了都覺得苦得講不出話,怎麼能指望從小吃牛排長大的義大利人搞清楚狀況呢,他們看到那些連麵包都吃不上的工人,無論如何也會動一點惻隱之心的。
—— 影評人張小北
畫面美麗、故事出眾。我們非常感動,非常吃驚。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別的電影。
—— 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凱瑟琳·德納芙
《三峽好人》其實是在講述生命與社會里慢慢流淌的東西,是時間,也是空間,人被它左右著,並悄悄地改變著。
—— 孫孟晉
幕後製作:
導演闡述
有一天闖入一間無人的房間,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滿塵土的物品,似乎突然發現了靜物的秘密,那些長年不變的擺設,桌子上布滿灰塵的器物,窗檯上的酒瓶,牆上的飾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靜物代表著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現實,雖然它深深地留有時間的痕跡,但它依舊沉默,保守著生活的秘密。
這部電影拍攝於古老的奉節縣城,這里因為三峽水利工程的進行而發生著巨大的動盪: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無數家庭被遷往外地,兩千年歷史的舊縣城在兩年之內拆掉並將永遠沉沒於水底。
帶著攝影機闖入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看拆毀、爆炸、坍塌,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我慢慢感覺到即使在如此絕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鏡頭前一批又一批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我肅然起敬。
關於劇情
賈樟柯說:「電影的素材,來源於一次三峽之行的靈感爆發,從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審,前後短短11天。如果說以前的電影作品是一種慢慢釋放,那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燒,現在想來都讓我心潮澎湃。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老城奉節很快就要被淹沒了! 那是一座有狂歡氣息的縣城,那裡的人特別有激情,喜歡交朋友喜歡外地人。比如我在當地遇到一個13 歲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紅高粱》和《老鼠愛大米》,非常熱情。他們很貧窮,但他們就像被石頭壓著的草一樣,沒有穿破石頭,自己就躥出來了。
以前我的電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這部電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歡而死的。過去我描寫的基本上是人面對生存時的壓力,從根源看生命。而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個片段。在生命的每個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續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雖然視角變了,但從總體來說,三峽地區還是悲情的,那麼少的資源,那麼苦的生活,但是近距離地看他們的每一天,每個人都是茁壯的、狂歡的。
剛拍電影時我還年輕,覺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質,所以會去尋找。現在,我覺得生命的本質沒有變化,但我會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麼說呢?譬如在這部電影開場,長江里的一艘船,慢慢開著。然後鏡頭拉進,我很仔細地拍攝每一個人,一共拍攝了80 多個,有人在說閑話、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機簡訊,有的人在算卦。眾生相看上去沒有什麼痛苦,但是鏡頭一收,其實那是一條很孤獨的小船,在長江上漂流著。」
關於劇中演員
電影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有女兒的男人,還有一個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戲的女演員,是一個小賣部的女老闆。我們在奉節縣城拍戲時,天很熱,總去她那個冷飲攤買飲料喝。她見人就笑,沒有不笑的時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後的苦澀底色所吸引,那種底色,就是她的經歷。我請她來演,大家都覺得特別不靠譜。因為角色的經歷和復雜——她被賣給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來後,去跑船,船老闆的老婆癱瘓了,她跟船老闆有了關系?到了拍攝現場,我給她講劇情,她還在笑,攝影機開的時候,她還在笑,但開始拍攝的時候,她馬上不笑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當地一個76 歲的旅店老闆,他一個在山麓上走,就像一個民國人在走。他永遠戴一頂禮帽,衣著整潔,見人就作揖,說話用古語。從解放戰爭到現在,那個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見過。拍戲時,我們讓他站在縣城的高處,在夜色中看著即將消失的縣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歷史訊息,特別好。
趙濤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別好,甚至這是趙濤所有電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這次演中年婦女。她的造型被我們做得特別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畫成中年婦女的紋眉,有一道濃濃的黑印。頭發也紮成一個大圈,很老氣,整個人看起來老了10 歲。
關於劇中愛情
以前我拍攝的愛情都是顧慮重重的愛情,到現在為止還是如此。因為我覺得大多數人沒有愛情,或者說,沒有得到愛情。我覺得沒有讓人爽的愛情,這可能跟我從中學到現在看到的所有愛情有關。在中學,不能談戀愛,在大學,愛情是一瞬間、單方面的。
在我電影里,感情也是剎那間的快樂。可能在生活里,愛情不一定是這樣,但在我精神世界裡,它就是這樣的。
「大巧若拙」的敘事手法
本片講述手法簡單朴實,將敘事重點放在故事的每一個小細節上,卻又飽含了寓意。
主線條由兩個獨立的故事組成:一個是山西煤礦工人韓山明,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賣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兒,他憑著一紙發黃的地址到奉節去尋找妻女;一個普通的護士,獨自一人找尋兩年來音訊杳無的丈夫。故事在他們的尋找之路上展開。
隨著敘事重心的轉變影片共分煙、酒、茶、糖四大部分,賈樟柯說這四件東西都是中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代表了中國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時又各有蘊意。這些普通元素不斷以各種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現,猶如「靜物畫」,在「靜中」傳遞深意傳達感情。
本片仍舊採用方言對白,用朴實的方言傳達底層人民被迫離開家園的沉重主題。賈樟柯沿用其一貫堅持的「樸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將鏡頭對准普通人的生活,點到為止。故事結尾,那些在奉節的拆遷工人,和山西礦工一起背上包袱離開家園,為了生存找尋新的駐足之地。蒼涼的歌聲中遠處有人在三峽高處獨走鋼絲。這是影片中最後悲壯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來自布萊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為「靜物」。
·賈樟柯同期拍攝的記錄片《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賈樟柯說:「三峽是一個江湖。來來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碼頭。」也許正是這個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攝紀錄片《東》的同時,拍攝了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
·本片對音樂的選擇可圈可點,電影結束後,影片中那個以「發哥」為英雄榜樣的「小馬哥」的悲劇還在腦海里搖晃,此刻電視連續劇《上海灘》中的這首主題歌,再次在影片中響起,令人倍感悲涼。
·本片在威尼斯選片工作結束以後,因為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關注和堅持,終於在最後一刻完成影片的後期製作,趕上電影節的末班車,最終以「驚喜電影」的身份入圍競賽單元。最終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
㈥ 三峽好人 影評
我不知道那些997的台灣打工者有著怎樣的家庭,每年短暫的探親時光會怎樣度過。
據說這些年,那家企業經營狀況不好,很多人離開了那裡。
希望他們現在不那麼辛苦,可以多陪陪家人。祝他們幸福。
註: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轉載請聯系作者:混沌指紋。
㈦ 《三峽好人》講的什麼意思啊
《三峽好人》講的是: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重慶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一男一女,一個是為了找回老婆,另一個是為了找到老公。
本片延續賈樟柯一貫對故鄉及底層的情感,講述兩段挽回和舍棄的愛情故事。三峽建了,奉節要拆;一個在建,一個在拆。沒有人說拆就不該,建就理所當然。所以沈紅的拆,與韓三明的建也正是這個非常時期的主旋律,人們被這個旋律所牽制著,發生著變化。他們的故事以及拆遷中的奉節是急劇變遷中的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7)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主題擴展閱讀
獲獎記錄:2000,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三峽好人》,獲獎;2007,第17屆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三峽好人》,獲獎;2007,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賈樟柯,獲獎。
2007,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獎,《三峽好人》,提名;2007,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林強,提名;2007,第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獎,《三峽好人》,獲獎;2007,第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賈樟柯,提名。
㈧ 三峽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藝術特徵是什麼
1、敘事主題:變化的中國。
賈樟柯電影的中心主題是變化,不僅是《三峽好人》,從《站台》到《世界》,賈樟柯一直關注在現代化進程中普通人的生活變化以及情感方式的變化。在《三峽好人》中,這種變化更直接:故鄉正在消失,婚姻、鄰里、親朋的關系也在變。賈樟柯說,「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描寫變化中的中國。因為,不管是中國經濟加速度發展也好,社會生活迅速發展也好,這種精神的變化說到底是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問題。」三峽工程全國矚目,三峽拆遷的影響是超出本地的,所以賈樟柯以兩個山西外來人尋找的目光來看待拆遷中、變化中的三峽。這是一種正在消失的現實,它深具中國當下特色:各種各樣的拆遷,或許是發展的代價,帶有現代化逆程中特有的過渡性質。拆遷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也不是一個通過個人的反抗就可以遏止的過程,拆遷就這樣滲透到了最普通的人的生活之中。在影片中,賈樟柯對這一變遷的態度仍然是客觀面對、尊敬現實、反思現實。他面對奉節老城的目光有些戀戀不舍,無奈的傷感和濃濃的鄉愁替代了批判的鋒芒。比如在影片中,摩的司機指著茫茫江水懶懶地對韓三明說:「停在那裡的那條船,我家原來就在那裡,早就沒有了。」韓三明說:「你知道淹了還帶我來(麻幺妹的老家)?」小夥子氣憤地回答:「又不是我叫它淹的。」再比如「小馬哥」對韓三明說的那句經典台詞:「現在的社會不適合我們了,雖為我們太懷舊了」,「一個兩干多年的城市,兩年就拆了」。我們的生活在經歷劇烈而快速的變化,錢越來越多,開放性和發展方面越來越多,但是生活有沒有更好?人有沒有更好?這正是賈樟柯提出和思考的問題。
2。敘事背景:小縣城,大世界。
賈樟柯擅長表現小縣城的生活世界。在以往的作品中,賈樟柯關注的是故鄉小縣城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的變化。作為一個出生於七十年代,故鄉生活劇烈變化的見證者,在現代文化中傳統文化撞擊的漩渦中無法自拔的小城人,他用自己的作品表達了很有價值的反思。他的早期作品幾乎都是在山西汾陽拍攝,把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和作品本身融為一體,塑造出獨特的美學風貌。由此,「縣城影像」成為賈樟柯的標簽,也成為中國電影歷史上一種另類的敘述文本。這與導演本人出身於小縣城有密切的關系。賈樟柯說:「城鎮帶給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種文化上的信心,這是我從縣城裡吸收到的最大的營養。這使我不管走到哪,都能有一種勇氣。」從《世界》開始,賈樟柯走出了山西,雖然他把場景搬到了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仍然是小縣城式的生活。《三峽好人》同樣如此,與其說它是在反映三峽地區的人民的生活,不如說是一個縣城的鏡像,他通過奉節這樣典型的南方老縣城展開中國社會的全景:拆遷、人口販賣、黑社會、失地百姓和征地政府之間的矛盾,這些社會問題顯然不僅僅是山西、四川或重慶的個案。
中國的縣城是城市和農村的交叉地帶,它既有現代性因素又有鄉土文化的傳統,它的社會形態的變遷,最集中地折射出近二十多年來中圉現代化進程的真實面貌,是中國社會蛻變的最生動體現。賈樟柯的電影不僅為中國小縣城刻畫了典型的形象:灰色、嘈雜、了無生機、充滿垃圾和廢墟、誇張的小商業景象等等,他還進一步深人到這種縣城人的生活狀態:小人物的蜉蝣人生———種流浪者式的邊緣化的特殊生活。比如韓三明在三峽遇到的一群民工、沈紅在路上遇到的找工作的小女孩,還有被人利用的英年早逝的「小馬哥」等等。他們在時代變遷的波濤里無力地漂流。
3。關注對象:小人物與弱勢群體。
《三峽好人》刻畫了一群最最普通的移民形象,就連韓三明和沈紅拘身份也是普通的礦工和護士。關注生活在小縣城的底層人物、邊緣八物是賈樟柯作品一貫的特點:《小武》里的小偷小武,《站台》里的歌舞團演員,以及在《任逍遙》中的社會問題青年等等。把鏡頭對准底層人物的導演不止賈樟柯一個,賈的特點在於真正賦予了這些普通人一種生命的質感、青春的質感,在靈魂上與他們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揭示他們的真實狀態,表現出一種極大的尊重,沒有俯視,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同情。賈樟柯說,「無論如何,我想通過它(電影)去挖掘和展現人民之中蘊藏著的進步的力量。」與過去作品不同的是,《三峽好人》的主角在性格上有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韓三明和沈紅的行為中,他們對自己的命運有了主動了斷的勇氣,他們都做好了所有承受結果的心理或物質准備,而不是像《站台》或《世界》里的人物隨波逐流、盲目地被生活的變化擺布。
㈨ 誰能給解釋下《三峽好人》這個電影想表達什麼
《三峽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賈樟柯執導,趙濤、韓三明等人主演。影片於2006年上映。影片講述了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