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濃情巧克力 影評
Flowers In Spring
by/阿依達
Character: Josephine Muscat
角色: 約瑟芬•瑪絲格特
Film: Chocolate
電影: 《濃情巧克力》
Actor: Lena Olin
演員: 莉娜•歐琳
有些人把經驗稱為所受傷害次數的總計。所以說傷害,是一種疼痛的經驗。
但有的時候傷害並不是像經驗那樣承受過了就堅強了不疼了,相反,它們讓人變得脆弱,越是經歷,就越脆弱。
最殘酷的傷害往往是多重的,一開始是像烙印一樣活生生地燙在皮膚上,心靈上。慢慢的,它就會像發酵了一樣不停地膨脹起來,最終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個漆黑的牢籠,緊緊地鎖住了人的思想和靈魂。
或許,大人同孩子一樣是脆弱得需要安慰的吧。又或者大人比孩子更要脆弱得多,更難逃出禁錮著他們的冰冷的鐵窗投下的影子。
所以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夜晚的時候在他床前輕輕地唱歌,需要有人在他哭泣時遞上一包紙巾,需要有人在每天早上與他相遇時微笑著點點頭。
僅僅很小的安慰就可以讓人平靜下來。人是最脆弱的,也最容易馴服。
《濃情巧克力》里Josephine的第一個鏡頭就令人印象深刻。塗滿虔誠的教堂,每個人都目不轉睛地聽著神甫的禱詞。只有一個人例外,捲曲著胡亂綁起來的長發,舊得好象布滿塵土的衣服,Josephine,她用驚恐的雙眼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望望,然後悄無聲息地,把手伸向前面男孩的書包,輕輕掏出一個小盒子,快速地塞進自己的口袋裡。
有時候偷竊會是一種習慣,有些人在緊張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進行偷竊。這會是一點點的麻醉,人們能在偷竊時的緊張和這之後的竊喜中暫時忘卻周遭的壓力、煩惱和傷害。
在這個時候,偷竊,是緣於無法逃避的傷害,並不是貪婪的慾望。
Josephine看起來並不像是個喜歡偷竊的人。她的動作和打扮讓人想起飽經風霜的家庭婦女,操持家務,像磨盤一樣幾十年如一日的單調地運轉。
讓Josephine逃避不了的確實是傷害,丈夫「給予」她的傷害。我不知道她的丈夫是怎樣在她精緻的額頭上留下那樣一塊不堪入目的疤痕的,也許是同許多「暴力家庭」的男主任一樣,在許許多多個醉酒的夜晚,提著個空酒瓶,一腳踹開家門,大叫大嚷,當妻子穿著睡袍沖出卧室想要把他抬進家門時,他用強有里的雙手一下子把她推開,然後把墨綠色的酒瓶敲到她的額頭上。
家庭暴力對每個妻子的傷害應該是致命的,特別是在那樣一個年代,每個女人都認為丈夫是自己的天下,認為結婚了就必須一輩子在一起,認為做妻子就只能在家幹活飼候丈夫和孩子。而丈夫那樣一次又一次地打她,真的就是意味著整個天都塌了下來。
所以會變得孤僻,變得小心,自卑,和,蒼老。
在許多人都去過薇安充滿濃香的巧克力店後,Josephine只是在那一小扇玻璃門前靜靜地朝裡面望瞭望,當別人注意到她時,又趕忙轉身逃走了。那一瞬間她散亂的頭發飛舞在風中,發灰的舊長袍,比實際年齡看起來蒼老了許多的臉,還有從她茫然的眼睛裡透出的想要進店去嘗一嘗巧克力的小小的渴望,給人一種可憐的感覺,讓人想要在冷風的凜冽中輕輕地像擁抱一個孩子那樣地擁抱她,給她哪怕一丁點的支持。
是同情么。我想不是的。同情是一種驕傲,因為「同情」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生活在上面一層的人對下面一層的人所表示的一種憐憫,是自認為優越的情感。但在Josephine面前,我覺得我們並不比她更高級,而她也並不需要也不會接受絲毫的憐憫。她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可以支撐她的溫情的懷抱,一種安慰,來溶解她小小但又固執的恐懼,還有禁錮心靈的銅鎖。
恐懼。
恐懼也許是畏懼傷害的自我保護。因為恐懼,人才變得小心翼翼,變得習慣於提防他人。
薇安來送巧克力作為見面禮時,Josephine一連問了許多遍她到底想要干什麼,她不相信薇安,不相信有人會給像自己這樣「臭名昭著」的人禮物。而在丈夫歇斯底里地叫她的名字的時候,她慌亂得把吃下的美味的巧克力全都吐了出來,還不停地用圍裙擦手以免吃巧克力的事被丈夫發現。像個做了錯事怕被發現的孩子。
孩子,覺得這個稱呼對Josephine來說再合適不過,雖然受盡了傷害耗盡了年華,她卻依舊像孩子一樣的心地善良,容易感動,和相信。
再一次來到巧克力店的時候薇安不在。依舊是灰色的長袍和散亂的頭發,Josephine一個人站在清晨的冷風里固執地等,不管多冷多累也不願離開,孩子一樣的倔強。薇安走到面前的時候她笑了,不到一秒鍾的微笑,帶著一點小小的但卻根深蒂固的恐懼——她還不習慣於對人微笑,一如她還不習慣與別人對她的好。
與薇安聊天時她總是說,「people talk」,沒有主見、害怕別人說三道四的樣子。
主見在她生活著的小鎮里是極少有的,大部分的人都缺少主見,她就更不能有。她只能學著他人的做法辦事,因為她手無寸鐵無力抵抗他人的風言風語。她生活的環境像是一個不動聲色的旋渦,表面上安靜祥和,可一但有人做出了一丁點違背「傳統」的事,就會馬上被排斥,被醜化和藐視,甚至被驅逐。
現實不讓她有主見。並不是她的錯誤。
所以她對薇安說,「我聽說你不去教堂?呵,那你不會在這里呆上多久的。」
她深知居民們會反對薇安,她用輕松的語氣說出這么一個句子,卻讓人感覺到一點淡淡的哀傷。
人們沒有辦法,他們只能按照「傳統」,按照他們的意願去生活,必須成天擔心「people talk」,否則就會被這個旋渦所扼殺。他們沒有抗爭的辦法,而Josephine,現實傷害得她連一點抗爭的念頭都不敢有。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就想,Josephine為什麼會與薇安那麼真心地談這些事情呢。也許是因為,薇安是唯一一個送她禮物並且說想與她做朋友的人吧。
可憐的,可憐的孩子。
丈夫與她結婚是因為娶她不用花禮金,並不愛她。小鎮上的人早上同她打招呼只是為了用她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並不是尊重她。
薇安是唯一一個讓她能感受到一點點溫情的人,所以她相信她,來到她的巧克力店裡,同她聊天,對她說自己並不愛丈夫,對她說自己是個喜歡說謊的女人。她在談到自己的嗣後語句斷斷續續的好象一個自卑、羞愧的孩子,低著頭,自嘲地笑,但眼中分明閃爍著淚光。
也許是在遇見薇安的瞬間她開始覺得應該改變自己吧。又或者是那一點點的溫情給了她改變的勇氣。在一個眾人熟睡的夜晚她拚命地敲開薇安家的門,告訴她自己從丈夫那裡逃了出來。她大聲地,近乎於放肆地笑。並不是開心,而是一種掩飾,掩飾自己的悲傷和彷徨。薇安擁抱她,看到隱藏在她亂發背後的額頭上可怕的疤痕,輕輕地對她說一切都過去了。然後Josephine談到在薇安身上號啕大哭。
有的時候一句溫存的話是最容易讓人落淚的,因為它能夠一下子擊中人最柔軟的地方。比利箭精準得多。
看到Josephine的傷疤時我的心猛得悸動了一下。
可憐的,可憐的孩子。在殘酷的折磨中她再也忍受不了,終於逃離了。鏡頭沒有告訴我她穿著破舊的灰色長袍,提著塞滿衣物的行李箱,散亂的頭發在風中飛揚和奔跑的單薄得搖搖欲墜的身影是什麼樣子的。我甚至不敢閉上眼睛去想像,因為那讓我忍不住要哭泣。
原來看到她在冷風中流淚和茫然的那一課,我所有的痛和心碎,真的都無法用文字一點一點地鋪展開來,一點一點地描繪。
運用米蘭•昆德拉的比喻,她像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里順水漂來的孩子,河水冰涼而且洶涌,讓人忍不住要把她抱起來,收留在自己全部的溫暖里。
Josephine,可憐的,可憐的孩子。疼的時候我想,她在寂靜得似乎空無一人的夜裡會覺得怕么,會因為失眠輾轉反側么,想著夢到從前的不堪入目後她會不會痛苦並且尖叫掙扎著醒來。我想著她睡著時的樣子,想著她在熟睡的時候會不會蜷縮成一隻蝦的姿態,會不會已經在多年的傷痛之後學會了抱緊自己。想著清亮的月光照在她臉上的時候她會不會在夢中驚恐卻稚氣地笑。
幸好,幸好有那麼那麼一絲的溫情。
溫情似乎是一席被陽光曬過的棉被,讓人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去擁抱,想要去觸及它的溫暖。
溫情是柔軟的,如同人的內心。
內心的柔軟使它更容易受到傷害,堅硬的葯物和手術刀只會讓它更加疼痛,只有溫情,只有溫情這種細膩柔軟的東西,像巧克力一樣散發著濃香的東西,才能夠救贖蒼老的,絕望的心靈。
救贖是一種微笑,一種看得見的溫度。
在此後無數個清晨,Josephine開始笑著學做巧克力,開始穿色彩鮮艷的衣服,開始與眾人一起進餐,開始為星期日的宴會梳妝打扮。
然後發現她在一點一點地變得年輕,變得更陽光得像個孩子。
柔軟的孩子。
當丈夫手捧一束鮮花請求她的原諒時,她感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竟然就這樣原諒了他。心地像孩子一樣善良,不會記恨什麼人,很容易地就可以原諒和接納傷害過她的人。
但是,當他請求她回家時她停頓了。
越是血腥、苦痛和殘酷的過去,就越不容易被遺忘。盡管人們善於忘記一些令他們傷痛的往事,但是那些記錄在皮膚和心靈上的裂口、鮮血和傷痛的癒合是刻骨銘心的。那些傷害早已烙在心裡,永遠會留下一個或深或淺的陰影,無法抹去。
而家,家本來是最濃情的讓人安心的地方。但對於Josephine來說它就是受難所,家給了她疤痕、侮辱和禁錮心靈的銅鎖。那些成天擔驚受怕的日子,額頭上的帶血的傷痛,稱她為「愚蠢的母牛」的男人。
她無法容忍他再將她拖回家,拖回她的地獄。
所以她拒絕了,氣憤了,在丈夫要求她回家的時候。
「可是Josephine,在上帝眼中我們還是夫妻。」
「那他一定瞎了眼。」
「那他一定瞎了眼。」如此地決絕,而且,摻著一種意想不到的勇氣。
原來她早已學會了勇敢、堅強和抗爭,只是她自己沒有意識到,我們沒有意識到。
甚至不知道變化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當我們突然覺察到時她已經悄悄地走了很遠。
又一個深夜,醉醺醺的丈夫闖入巧克力店大鬧一場,他用粗獷的嗓門咒罵他可憐的妻子,說她是「愚蠢的母牛」,說她連長柄鍋都不會使用。丈夫揮舞著手臂,張狂地獰笑和抱怨,他知道Josephine無力反抗的,他知道她在他面前不敢做任何事。
但在丈夫要掐死薇安的緊急時刻,Josephine遲疑了,半分鍾之後,她用一把長柄鍋,砸昏了她的丈夫。
丈夫倒地後,她獨自立在屋子的中央,抬起頭,滿臉的驕傲:
「誰說我不會用長柄鍋?!」
讓人哭笑不得。
那一刻,她的丈夫才知道她是什麼樣的,她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
所以她笑了,第一次,她的笑里沒有摻雜著半點的恐懼。
原來她早已不是那個在冷風中茫然無措的孩子。
也許傷害和溫情,可以告訴人們什麼才是他們最需要的吧。就像斯嘉麗在小說結尾的時候才明白自己愛的是瑞德,狐狸在小王子要走時才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他。
人也許真的總是後知後覺,到了覺悟的此時彼刻,幸福其實早就擦肩而過了。
薇安收拾行李准備離開時Josephine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她撲上前去抱住薇安的旅行巷想要阻止她。她的聲音很輕很輕地說:
「Did you believe anything you told me? Did you believe I could be better?」
像是在問薇安,更像是問自己。
可憐的,可憐的孩子。在她好不好不容易開始相信溫情和美好的時候,它們卻要離她遠去了,在她好不好不容易開始憧憬的時候生活又要回到原來的悲慘境地。她真的是比誰都在乎與薇安的友情,因為她是她最艱難的時候唯一的一個朋友,因為她讓她擁有了新的生命。可能薇安不知道也並不是特別在乎與Josephine的情感,但Josephine不一樣,她幾乎把這情感看成她的全部,幾乎願意用下半輩子來報答這份感情。Josephine她真的像是個孩子,在薇安要走時,她問她,「你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么。」她以為那是她的錯,她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薇安才會離開的,所以她自責,而且難過。可憐的,心地善良的孩子。
「 If your leave, everything will go back to the way it always was.」她對薇安說。
「 It is the way always was.」薇安漫不經心地回答。
「 Not for me.」
第二次聽到她決絕的語句。決絕地,像個固執的孩子。
接下來的一天,當薇安帶著女兒准備離開時,拉開廚房的門,驚訝地發現Josephine同那麼那麼多小鎮上的人一起做巧克力,大家看到薇安,然後,善意地,微笑。
那一刻,推開房門,溫情撲面而來的感覺,讓人想流淚。
Josephine走到薇安面前,對她說:
「來,嘗嘗杏仁的味道怎麼樣。」
一如她們初次見面的夜晚。
薇安笑了,點點頭。
Josephine聰明地用這樣一種方法打動了薇安,保留住了自己的最珍貴的情感,和,充滿歡樂的新生活。
那是一種抗爭,對生活的抗爭。在那麼那麼多的曲折之後,Josephine,終於擁有了抗爭的勇氣,和力量。
記憶深刻的是Josephine在周末宴會上跳的舞蹈。她穿著印有粉色花朵的裙子,誇張地邁著步子揮舞著手臂。極有趣的現代舞。在發現丈夫遠遠地輕蔑地望著她時,她愣了一下,隨後像是故意要惹他生氣地,跳得更加歡快了。
像個可愛的任性的孩子。
電影的最後,Josephine接管了一家咖啡屋。暖暖的粉紅色的咖啡屋。路過鏡子的時候,她沖著裡面的自己微笑,安靜地,在喧鬧的小店突兀出一片淡定的祥和。
傷害過後,幸福終於定居。
《濃情巧克力》里Josephine並不是女主角,但我卻無法抑制地被她感動了,是在什麼時候呢。
也許是她小心翼翼地左右張望之後偷走小男孩金色的盒子的時候。
也許是冷風里她獃獃地望像巧克力店的時候。
也許是她半夜裡拚命地敲響房門的時候。
也許是她朝鏡中的自己微笑的時候。
也許是她拒絕丈夫的時候。
也許是她跳舞的時候。
給人一種想要擁抱一個孩子那樣擁抱她的感覺。
看完電影之後不停地想起她的樣子,散亂的卷發,茫然的眼睛,還有小小的驚恐。真的像個孩子。Josephine,可憐的孩子,虛弱的孩子,孤獨的孩子,柔軟的孩子,決絕的孩子,安靜的孩子,可愛的任性的孩子,心地善良的孩子。
原諒我,竟然如此地把一個年齡與我母親相當的人稱作「孩子」,但是,真的抑制不住,想要這樣子稱呼她,想要這樣子給她一個冷風中淡淡的支持。
也許孩子,並不在於年齡,在於心靈。心靈純真善良,便是真正的孩子。讓人想要安慰,想要輕輕地告訴她,「沒關系,一切都過去了。」
孩子的心靈是潔白而柔軟的,聖潔,不容褻瀆。
突然覺得Josephine就像是花朵。孩子一樣的花朵,或者是花朵一樣的孩子。北風凜冽的冬天不是她的花期,所以在溫情的春天,她才回光鮮亮麗地愛放了。
春天總是美好的季節。
春天是溫情的花期,Josephine淡淡芬芳的花季。
春天來了。幸福定居了。
㈡ 濃情巧克力的故事簡介
濃情巧克力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50年代末的一個冬天。美麗的薇安帶著她6歲的小女兒來到一個平靜而閉塞的法國小鎮,打算在此落地生根。薇安在小鎮教堂的街對面開了一家風味獨特的巧克力店,她店裡供應的甜品好吃得讓居民們垂涎欲滴。而且,薇安還特別善於發現和記住每一個客人的特殊口味,並盡可能地以自己的手藝滿足客人們對美味的欲求。漸漸的,薇安用她可口的巧克力和鮮活的思想打動了小鎮上的居民,長期被老一套傳統思想禁錮的人們開始蠢蠢欲動了。
小鎮居民的變化引起了鎮上傳統勢力--鎮長的不滿。為了鞏固自己對人們思想的控制,神父用各種方法阻止居民光顧薇安的小店,並企圖把她永遠趕出小鎮。這時,英俊的吉普塞流浪漢洛克斯充當了薇安護花使者,帶著她和其他嚮往新生活方式的居民們向舊勢力發起了挑戰。
影片評論:
又是一部典型的法國式(也有點兒像西班牙式的)浪漫喜劇,夾著濃濃的歐陸風情向明年的奧斯卡席捲而來,它會有所收獲嗎?
本片改編自作家瓊妮-哈里斯(Joanne Harris)的同名小說。素來與奧斯卡甚是"投緣"的米拉麥克斯公司大概從小說中就聞到了小金人的味道,於是興師動眾地請來兩次獲奧斯卡提名的大導演萊塞-霍爾斯卓姆(《蘋果酒屋的規則》《狗臉的歲月》)執導此片,男、女主角則分別由酷哥約翰尼-德普和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朱麗葉-比諾什擔任,英國老牌影星朱迪-丹奇、《駭客帝國》里的"女黑客"凱瑞-安妮-莫斯以及導演霍爾斯卓姆的瑞典妻子莉娜-奧琳都在片中扮演了角色,使得《濃情巧克力》的陣容頗為強大。
以演技取勝的法國美女朱麗葉特-比諾什對選片一直非常慎重,她曾經推掉了《諜中碟》《侏羅紀公園》《辛德勒的名單》等多部能一夜間名利雙收的影片,把令人垂涎的好機會讓給了別人。這次她能選中《濃情巧克力》一片加盟,足以說明該片的水準絕對在尋常的浪漫喜劇片之上。至於她的表演自然不用多說,一板一眼的盡心演繹加上法國式的風情萬種--有看頭!
除了導演和演員之外,本片另外一個取勝之處就是其中的場景。《濃情巧克力》全片是在法國和英國的農村拍攝的,攝影師很好地捕捉到了清新自然的鄉村風光,令人在欣賞影片情節之餘也享受了視覺和心靈上的放鬆,也許《濃情巧克力》能在奧斯卡上拿下最佳攝影獎也說不定。
記得阿甘關於巧克力的名言嗎:"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沒人知道其中會是個什麼滋味。"
㈢ 濃情巧克力中和約翰尼德普一起出來的小女孩是誰
很可愛很有靈氣的一個小姑娘
Victoire Thivisol
譯名:薇朵兒.希維索、維多莉亞.希維索
生日:1991年7月6日
國籍:法國
1996年4歲的薇朵兒憑借《小孤星》(Ponette)獲當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
她和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合作過兩部影片,分別是戀戀紅塵 (1999)與濃情巧克力 (2000),且在後者中扮演比諾什的女兒。
㈣ 朱麗葉·比諾什的人物經歷
朱麗葉·比諾什於1964年3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她於12歲開始接受演技訓練,畢業於巴黎愷撒獎後座。1982年開始涉足銀幕,《激情密約》中躍登為主角,獲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接著以《布拉格之戀》打開國際知名度。曾與前導演男友里歐·卡霍合作過《壞痞子》及《新橋戀人》。
1992年,《新橋戀人》讓比諾什拿下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接著1993年,她嘗試改變形象與戲路,接演了基耶洛夫斯基《藍紅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藍色情挑》,本片為她拿下威尼斯、法國凱薩獎兩獎後座。隔年的《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她也都參與客串演出。
1994年比諾什為了生育大事而暫別銀光幕。當她再復出時,已成了法國片酬最高的女星。
1997年時,《英國病人》一片讓她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及英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柏林影後及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2001年,比諾什嘗試了充滿夢幻感的《濃情巧克力》。憑本片,她再添一次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獲獎紀錄,以及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卡等多項國際大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6年 比諾什的《非法入侵》獲英國獨立影片獎提名最佳演員,同年的《隱藏攝像機》亦獲倫敦人影評協會提名最佳演員等諸多獎項。
2006年與華人導演侯孝賢合作了《紅氣球》、以及拍攝概念新穎的《巴黎我愛你》。2008年,比諾什又與塞德里克·克拉皮斯導演合作了《巴黎》。
2010年,第63屆戛納電影節舉行頒獎禮,朱麗葉·比諾什憑借《合法副本》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朱麗葉比諾什1964年3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曾主演影片《卑賤的血統》《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色》《英國病人》《屋頂上的輕騎兵》《雪地里的情人》等。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在《布拉格之戀》中,朱麗葉比諾什扮演了丹尼爾·劉易斯美麗而純潔的妻子,這位被命運捉弄而又富有個性的小女人,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靈,並贏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樣透明。」
世界電影的大門向她敞開了,兩位電影大師幾乎同時向她伸出了友誼的大手,那就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藍色》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日漸成熟的比諾什憑著對角色的藝術直覺,她選擇了《藍色》。
《藍色》是一部關於愛情、信念與自由的影片,朱麗葉比諾什飾演了一位慘遭車禍,痛失丈夫與女兒的年輕女子。影片中,她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走出了絕望與封閉,重獲愛情和自由。基耶洛夫斯基對於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比諾什細膩、精湛的表演,使得這部影片榮獲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比諾什則摘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朱麗葉比諾什有一雙堅定專注的眼睛,她沉默寡言,很少大笑,她那緊閉的雙唇和意味深長的微笑,讓人永遠無法體會她的內心是怎樣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在法國電影圈的麗人中,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也不是作品最多的,卻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國際影響的法國 女演員,有人稱其為法國的梅麗爾·斯特利普。
在影片《英國病人》中,朱麗葉比諾什成功地扮演了女護士漢娜,展示了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女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雖然是配角,卻掩飾不住朱麗葉比諾什的個人魅力,她因此而獲得1997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2001年3月25日揭曉的73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她又以影片《巧克力》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
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斯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志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代表作:《布拉格之戀》1988、《新橋戀人》1991、《藍色》1993、《英國病人》1996、《屋頂上的輕騎兵》1995 所獲獎項:1994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事業 如日中天的朱麗葉·比諾什,個人生活卻似乎不那麼一帆風順。1986年的冬天,比諾什帶著大圍巾,只露出兩隻眼睛,獨自走過巴黎的街頭,被 迎面走來的年輕導演列奧·卡拉克斯一眼相中,成為《卑賤的血統》的女主角,兩人也成為戀人。隨後她又在卡拉卡斯耗時三年的大製作影片《新橋戀人》中擔任主角。1991年當影片面世的時候,這對令世人羨慕的戀人也宣告分手。
此後朱麗葉·比諾什和一位潛水員共同生活了三年 ,兒子Raphaël.Binoche出生不久,兩人又各奔東西。1995年在拍攝《屋頂上的輕騎兵》時,她與男主角奧里威·馬蒂內墜入愛河,而後者最終不能忍受比諾什的 成功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主動提出分手。後來傳聞她在拍《世紀兒女》時與比自己小12歲的男演員貝努瓦·馬奇梅假戲真做結情緣 ,可如今的比諾什與兒子Raphaël.Binoche.Halle獨自住在巴黎郊外。
㈤ 電影《濃情巧克力》中,女主人公做的那些巧克力都是怎麼做的。要詳細步驟哦!答案滿意可加分!
原料:
1、3/4個茶杯的白脫(double Cream)就是很稠的一種奶油;
2、300g左右的黑巧克力(普通巧克力都可以),敲碎;
3、30g左右(大約兩茶勺)無鹽的黃油(買的時候注意看一下,必須是unsalted butter)
,切成薄片;
4、可選材料:2-3茶勺的白蘭的或者朗姆酒(普通白酒也可以)
做外面裹衣的材料:
可選:a、可可粉(巧克力粉也行)
b、花生或者榛子,用茶杯壁滾碎了。
c、白巧克力或者黑巧克力融化掉。
步驟1:
在鍋裡面放入水燒開,找一個大碗放入鍋裡面,把原料1,2,3,4放進去融化掉,把大碗
拿出鍋裡面,如果有過濾網的話,過濾一下,不過濾也行。
步驟2:
一邊攪拌一邊讓混和物冷卻,注意,一定要攪拌,不然會出現分層現象。
步驟3:
把冷卻以後的混和物放入冰箱冷藏至少6-8個小時。
步驟4:
用冰激凌勺子或者普通勺子把混和物做成圓球(書上說是說用勺子,kiki是勺子和手並用
地。^_^)。如果球開始變軟,立刻放入冰箱冷藏。
步驟5:
做可可外衣巧克力Truffles,把可可粉(或者巧克力粉)放入一個小碗,然後把圓球在里
面滾。如果做花生(榛子)碎外衣的巧克力,把圓球在小碎塊裡面滾勻。最後包好了,放
在冰箱裡面冷藏10天左右
步驟6:
如果做巧克力外衣, 先把圓球放在冰箱的冷凍櫃裡面凍一個小時左右。把巧克力融化了以
後稍微冷卻一會兒(記得一定要稍微冷卻一會兒,kik所以導致圓球化了,和白巧克力混在
一起,特別難看:(),再用叉子把圓球放在化了的巧克力醬中,然後放在冰箱冷凍一會
兒,再裹一次,如果巧克力醬硬了,就再加熱。弄好以後,包好放在冰箱冷藏10天左右。
這樣就做好了。可以加點兒裝飾。^_^
㈥ 濃情巧克力中Johnny Depp領著要喝蘇打水的大眼睛小女孩叫什麼名字
Victoire Thivisol
Victoire Thivisol維克托埃爾.基維索爾 (生日:1991年7月6日,法國)
小孤星 (1996,又譯悲憐上帝的小女兒) ,4歲的維克托埃爾憑借《小孤星》(Ponette)獲當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
她和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合作過兩部影片,分別是戀戀紅塵 (1999)與濃情巧克力 (2000),且在後者中扮演比諾什的女兒。
㈦ 《英國病人》中的凱瑟琳和漢娜的扮演者的資料。
漢娜,飾演者朱麗葉·比諾什
個人簡介
姓名:朱麗葉·比諾什 英文名:Juliette Binoche 生日:1964年3月9日 星座:雙魚座 籍貫:法國巴黎 身高:171cm
[編輯本段]作品
1 丹的真實生活 【2007】 Irrésistible 【2007】 2 Quelques jours en septembre 九月的日子 【2006】 3 Paris, je t'aime 巴黎我愛你 【2006】 巴黎戀曲 4 Disparus, Les 【2006】 5 Breaking and Entering 【2006】 6 Cache 躲避 【2005】 隱藏攝影機 7 Bee Season 集會季節 【2005】 蜂王季 8 Mary 瑪麗 【2005】 9 Toyer 【2005】 10 Country of My Skull 顱骨國度 【2004】 頭骨國度/頭顱國度/顱骨國度/心靈夢土/顱骨國家 11 Jet Lag 時差 【2002】 有緣千里/緣來有轉機/巴黎一夜 12 Code Unknown 未知密碼 【2000】 巴黎浮世繪(台)/巴黎怨曲(港)/奔跑吧(其他)/ 13 The Widow of Saint-Pierre 雪地里的情人 【2000】 雪地里的情人(台)/聖皮埃爾的寡婦 14 Chocolat 濃情巧克力 【2000】 濃情巧克力(台)/情迷朱古力(港)/濃情朱古力 15 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世紀之愛 【1999】 世紀之愛(台)/戀戀紅塵/世紀兒女/法國愛情故事/史詩情人 16 Alice and Martin 甜蜜愛麗絲 【1998】 甜蜜愛麗絲(台) 17 Histoire(s) cinéma: Une vague nouvelle 電影史-4A 控制宇宙 【1998】 18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國病人 【1996】 英國病人(中)/英倫情人(台)/別問我是誰(港) 19 A Couch in New York 巴黎情人,紐約沙發 【1996】 巴黎情人,紐約沙發(台) 20 The Horseman On The Roof 屋頂上的騎兵 【1995】 屋頂上的輕騎兵(中)/屋頂上的騎兵(台) 21 Red 三色:紅色情深 【1994】 紅色情深(台)/紅色/三色:紅 22 White 三色:白色情迷 【1994】 白色情迷(台)/白色/三色:白 23 Blue 三色:藍色情挑 【1993】 藍色情挑(台)/藍色/三色:藍 24 Damage 愛情重傷 【1992】 毀滅(中)/烈火情人(台)/愛情重傷(港) 25 Wuthering Heights 新呼嘯山莊 【1992】 新咆哮山莊(台)/篇篇情意結(港)/新呼嘯山莊(其他) 26 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新橋戀人 【1991】 新橋戀人(中)/新橋戀人(台) 27 Women & Men 2: In Love There Are No Rules 藝術的魅力 【1991】 28 Un tour de manège 【1989】 29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戀 【1988】 布拉格之春(台)/布拉格之戀(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沉重浮生(其他) 30 Bad Blood 壞血 【1986】 卑賤的血統/一生所愛/壞血/壞痞子 31 Farewell blaireau 別了,布萊歐 【1985】 凡人再見(台) 32 They've Killed Her! 家庭慘劇 【1985】 家庭慘劇(台) 33 Rendez-vous 激情密約 【1985】 激情密約(台)/火山(其他)/約會 34 Hail Mary 向瑪麗致敬 【1985】 向瑪麗致敬(台) 35 Family Life 家庭生活 【1985】 36 Meilleur de la vie, Le 【1985】 37 Fort bloqué 【1985】 38 The Chicks 女人女人 【1984】 女人女人(台) 39 Liberty Belle 美國的自由 【1983】 美國的自由(台) 40 Dorothée, danseuse de corde 【1983】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朱麗葉比諾什1964年3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 曾主演影片《卑賤的血統》《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色》《英國病人》《屋頂上的輕騎兵》《雪地里的情人》等。 朱麗葉比諾什雖然出生於藝術世家,但是由於父母離異,她在一個天主教寄宿學校度過了寂寞的童年,這段經歷似乎與她後來神秘的氣質和冷靜的表演不無關系。1986年,比諾什在法國年輕導演卡拉卡斯《卑賤的血統》中嶄露頭角,1988年,25歲的比諾什以影片《布拉格之戀》一舉成名。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在《布拉格之戀》中,朱麗葉比諾什扮演了丹尼爾·劉易斯美麗而純潔的妻子,這位被命運捉弄而又富有個性的小女人,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靈,並贏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樣透明。」 世界電影的大門向她敞開了,兩位電影大師幾乎同時向她伸出了友誼的大手,那就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藍色》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日漸成熟的比諾什憑著對角色的藝術直覺,她選擇了《藍色》。 《藍色》是一部關於愛情、信念與自由的影片,朱麗葉比諾什飾演了一位慘遭車禍,痛失丈夫與女兒的年輕女子。影片中,她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走出了絕望與封閉,重獲愛情和自由。基耶洛夫斯基對於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比諾什細膩、精湛的表演,使得這部影片榮獲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比諾什則摘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朱麗葉比諾什有一雙堅定專注的眼睛,她沉默寡言,很少大笑,她那緊閉的雙唇和意味深長的微笑,讓人永遠無法體會她的內心是怎樣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導演卡拉卡斯對她的評價是:「她把一種高雅的氣質和影星那種神秘的氣質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迄今為止,她主演的所有影片都是有關愛情的,她在表達燃燒在心靈深處的愛情時,不是通過強烈的外部動作,而是通過脈脈含情的眼神、含蓄雋永的語言在不經意的瞬間完成的,這種富有節制的表演往往比完全外露的情感更強烈、更深刻、更耐人尋味。在法國電影圈的麗人中,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也不是作品最多的,卻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國際影響的法國 女演員,有人稱其為法國的梅麗爾·斯特利普。 在影片《英國病人》中,朱麗葉比諾什成功地扮演了女護士漢娜,展示了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女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雖然是配角,卻掩飾不住朱麗葉比諾什的個人魅力,她因此而獲得1997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今年3月25日揭曉的73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她又以影片《巧克力》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 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 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斯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志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代表作:《布拉格之戀》1988、《新橋戀人》1991、《藍色》1993、《英國病人》1996、《屋頂上的輕騎兵》1995 所獲獎項:1994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事業 如日中天的朱麗葉·比諾什,個人生活卻似乎不那麼一帆風順。1986年的冬天,比諾什帶著大圍巾,只露出兩隻眼睛,獨自走過巴黎的街頭,被 迎面走來的年輕導演卡拉卡斯一眼相中,成為《卑賤的血統》的女主角,兩人也成為戀人。隨後她又在卡拉卡斯耗時三年的大製作影片《新橋 戀人》中擔任主角。1991年當影片面世的時候,這對令世人羨慕的戀人也宣告分手。 此後朱麗葉·比諾什和一位潛水員共同生活了三年 ,兒子出生不久,兩人又各奔東西。1995年在拍攝《屋頂上的輕騎兵》時,她與男主角奧里威·馬蒂內墜入愛河,而後者最終不能忍受比諾什的 成功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主動提出分手。後來傳聞她在拍《世紀兒女》時與比自己小12歲的男演員貝努瓦·馬奇梅假戲真做結情緣 ,可如今的比諾什與兒子獨自住在巴黎郊外。
[編輯本段]【獎項成就】
奧斯卡 2001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濃情巧克力》Chocolat (2000) 1997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英倫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柏林電影節 1997 最佳女演員《英倫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威尼斯電影節 1993 最佳女演員《藍色情挑》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金球獎 2001 提名 最佳女主角 (喜劇/音樂類) Chocolat (2000) 濃情巧克力 1997 提名 最佳女配角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英倫情人 1994 提名 最佳女主角 (劇情類)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藍色情挑 英國奧斯卡 (俗稱英國學院獎) 2001 提名 最佳女主角 Chocolat (2000) 濃情巧克力 1997 獲獎 最佳女配角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英倫情人 美國演員工會獎 2001 提名 最佳女主角 Chocolat (2000) 濃情巧克力 1997 提名 最佳女配角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英倫情人
凱瑟琳,飾演者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中文名: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英文名: Kristin Scott Thomas 性 別: 女 生 日: 1960-05-24 角 色:演員
[編輯本段]個人資料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Kristin Scott Thomas)於1960年5月24日出生於英國康沃爾的里德魯斯。4歲時,她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的父親在一次飛行事故中不幸罹難。此後,母親嫁給了另外一名飛行員,不幸的是,六年以後繼父也死於同樣事故。她從小就比一般孩子顯得的成熟。克里斯汀後來回憶說:」小時候的她好像一直被蒙騙著長大······「克里斯汀的童年是在英格蘭的多塞特長大;19歲時,她離開了英國,前往巴黎謀生,並在巴黎學習過巴黎戲劇與演講專業。氣質芬芳的她1986年以音樂電影《櫻桃月下》踏足影壇,不過之後在不少影片或電視影片里一直擔任次要角色,直到1994年在《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一片中大放異彩,甚至搶了女主角的光芒,才開始倍受關注。兩年後主演的《別問我是誰》(《英國病人》)一片更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她也由此聲名大躁,成為知名明星。1996年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動作片《碟中諜》(Mission Impossible)電影,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在電影開場20分鍾左右出場。她在這部影片中的演出可以略過不提,但借著好萊塢主流市場的提攜,克里斯汀開始跨越出藝術電影的范疇。2000年她在《情迷翡冷翠》中也有細膩的表現,對角色心理把握顯示了其嫻熟的演技。
[編輯本段]演員作品
無處的男孩 Nowhere Boy (2009) 我一直深愛著你 I've Loved You So Long (2009)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2009) 鳩占鵲巢 The Other Boleyn Girl (2008) 放盪 Easy Virtue (2008) 沉默獵殺 Ne le dis à personne (2006) 保持緘默 Keeping Mum (2006) 排行/替身演員 Doublure, La (2006) 恐色症 Chromophobia (2005) 人與人 Man to Man (2005) 紳士大盜 Arsène Lupin (2004) 細小紡織品 Petites coupures (2003) 生命如屋 Life as a House (2001) 謎霧庄園 Gosford Park (2001) 一個女人和四個男人 Up at the Villa (2000) 膽戰心驚 Random Hearts (1999) 愛情冤家 The Revengers' Comedies (1998) 馬語者 The Horse Whisperer (1998) 諜中諜 Mission: Impossible (1996) 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微觀世界 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1996) Pompatus of Love, The (1996) 情色風暴 Angels & Insects (1995) 理查三世 Richard III (1995) 自由列車 Les Milles (1995)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Un été inoubliable (1994) 戰栗情仇 Weep No More, My Lady (1992) 鑰匙孔的愛 Bitter Moon (1992) 佛萊明的秘密 Secret Life of Ian Fleming, The (1990) 神機妙探 Endless Game, The (1990) Force majeure (1989) 窗外有情天 Handful of Dust, A (1988) 曖昧的因素 Agent trouble (1987) 櫻桃月下 Under the Cherry Moon (1986)
㈧ 求濃情巧克力演員表,濃情巧克力女主角濃情巧克力男主角是誰
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點點催眠,絲絲入睡……台詞卻能讓人醍醐灌頂,特別是在片尾的一句:我們還有很多城鎮沒有去過,還有很多人沒有幫助,不管那麼多,任由北風吹去……拍過《不一樣的天空》《蘋果酒屋法則》《航運新聞》等片的導演Lasse Hallstr?m總能抓住愛情之外、或者說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來講 查看更多答案>>
㈨ 濃情巧克力的獲獎紀錄
時間名稱獎項種類得獎者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全體劇組最佳女主角朱麗葉·比諾什最佳女配角朱迪·丹奇最佳改編劇本羅伯特·納爾森·傑克布斯最佳配樂蕾切爾·波特曼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萊塞·霍爾斯道姆2001年美國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類影片提名全體劇組最佳音樂喜劇類女主角朱麗葉·比諾什最佳女配角朱迪·丹奇最佳電影配樂蕾切爾·波特曼2001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獲獎朱麗葉·比諾什最佳女演員提名莉娜·奧琳最佳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2001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主角提名朱麗葉·比諾什最佳女配角朱迪·丹奇最佳女配角莉娜·奧琳最佳劇本-改編羅伯特·納爾森·傑克布斯最佳攝影羅傑·普拉特最佳服裝設計蕾妮·伊里奇·卡爾弗斯最佳藝術指導戴維·葛羅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