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歸來》精彩影評
電影《歸來》精彩影評
張藝謀導演的文藝大作《歸來》於5月16日在全國上映,一個周末票房突破八千萬,創下了華語文藝片的記錄。鞏俐與陳道明在戲中的「教科書」式表演獲得了觀眾稱贊,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以下這篇影評來自網友「海澤」,她獲得由「國際在線1+1觀影團」提供的《歸來》電影票,並觀看了影片。《歸來》帶給她感動,同時也讓她產生了對愛情的信任與渴望,下面跟著我來看看電影《歸來》精彩影評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張藝謀的老謀與深算
《歸來》片名讓我首先想到了列賓的那幅經典油畫《意外歸來》,流放者在經歷重重苦難後突然回到家中,畫面定格在家裡人錯愕的表情與他尷尬孤單的身影之上。人生的苦楚、親人的分離、時代的渾噩、生存的艱辛都被濃縮在這個瞬間之中。
和許多人一樣,我對《歸來》的關注起源於對張藝謀的關注。在《歸來》的拍攝期間,張藝謀曾深陷「超生」負面新聞的糾纏,人們也才發現這個被輿論封為「國師」的大導在生活中遭遇的矛盾與尷尬,竟然比普通百姓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人於是開始同情他。而更多的同情,則來源於他與之前「長期不規范的合作模式」分道揚鑣後,人們開始了解到張藝謀在一種為人掣肘的環境之下進行電影創作的糾葛與妥協,這部分對沖了人們對那些年張藝謀電影的指責謾罵。大家發現,比起個人生活上的尷尬,作為國內最知名導演,張藝謀卻在創作觀念上得不到合理的尊重,這其實更為讓人嘆息。簽約樂視影業推出《歸來》,與片名一樣,他的重新開始也被無形中賦予了「歸來」的含義,歸來意味著與過去的告別。
《歸來》與張藝謀此前的一些影片有著某些承襲的邏輯,比如與《活著》相似的時代背景,與《山楂樹之戀》相似的懷舊影調,以及鞏俐、陳道明這兩位老搭檔。張藝謀在轉投新東家之初就從這部題材略顯沉重的文藝片入手,不僅是在對自己的藝術追求表態,也是對新東家的一種試探——一個商業極為成功的新興公司,是否有足夠的度量與能力容納一部不那麼商業的個人創作追求。
《歸來》的題材決定著它在拍攝和宣發上都有著先天的困難,導演對這部影片的處理進行了巧妙的截取與留白。《歸來》截取了嚴歌苓原著小說《陸犯焉識》中陸焉識回家的情節,而原著中分量很重的部分,如陸焉識在大西北囚禁勞教時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之間的相互傾軋等,都成為了《歸來》「計白當黑」被隱入煌煌大背景中。這樣的舍棄在許多「原著黨」中非議四起,但適當的信息殘缺無疑更能勾起觀眾更多的好奇心:陸焉識為什麼才華橫溢卻落得如此下場?陸焉識為什麼與馮婉喻相隔二十多年不得而見?女兒丹丹為何視親生父親如敵人?當許多不了解那段歷史的年輕人滿腦子問號時,也許這部電影的空白,正如片中被剪掉的老照片一樣,開啟了他們對歷史探尋的興趣。
好的電影不應該是教科書,也沒有必要承擔教化作用,它就應當是講故事,並通過故事啟發人們去想一些什麼。不必將《歸來》看做是張藝謀揭開歷史傷疤的一種主觀謀劃,但對於張藝謀來說,他也必然會將自己對於歷史的價值態度、情感關照注入其中。陸焉識的遭遇不是一個人的命運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劫難。當滿載歷史創傷的陸焉識推開房門回到業已平靜祥和的家中,馮婉喻無法接受他。馮婉喻的失憶諷喻著我們對歷史的失憶,陸焉識歸來的艱難也正是一段歷史歸來的艱難。
你看《歸來》,情節與人物也許不打動你,那是因為陸焉識與馮婉喻畢竟與你無關。但也許你的家裡,就坐著一位陸焉識,一位馮婉喻,他們或是你的父親、母親,或是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父母,他們曾經的不幸或許超過你的想像,卻從未言說,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如《歸來》傳奇,但足夠使你落淚,從一個家庭的歷史去觸摸一個時代的歷史,歷史從來沒有離我們遠去。
太久不曾相見,我們與那段傷痛史之間橫亘了一層隱形的牆壁,《歸來》的貢獻就是在這牆上磕出了一塊裂縫,我希望它能夠大一些,更大一些,讓更多的陽光照進歷史的塵埃,而不是用一簇好看的花環來裝點,把它重新堵上。
浪漫漫無目的 故事還算可看
張藝謀新片《歸來》自5月16日在全國上映以來,票房表現不俗,首日便突破同為張藝謀作品的《山楂樹之戀》所創造的藝術片最高首映日票房紀錄,之後表現平穩,截至今日上午11點,《歸來》的全國票房已突破1億元大關,成為中國最賣座的藝術片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歸來》今日在第67屆戛納電影節展映。作為張藝謀回歸藝術片的作品,《歸來》亮相戛納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強烈關注,影評迭出,褒貶不一。
張藝謀在拍攝了史詩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二戰電影《金陵十三釵》以及偽黑色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後,回歸他所熟悉的悲情浪漫主義,拍攝了《歸來》。盡管張藝謀與他的首席繆斯鞏俐再度聯手,並且打著批判歷史和反思過去社會政策的旗號,但故事中所力圖體現的浪漫並未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讓人感覺漫無目的。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一個下午,陸焉識的女兒丹丹被舞蹈學校的教導主任叫進了辦公室,在那裡,她看見了她的母親馮婉瑜。她們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陸焉識逃了出來,如果他與她們聯系,她們應該將他送回。當逃出來的陸焉識出現時,丹丹為了不丟掉她的領舞位置,帶人在他與馮婉瑜相會的火車站將他抓捕。
《歸來》是典型的張藝謀作品,處處可見張藝謀的用心,但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卻欠缺了那種灼熱燃燒的情感。開篇處火車站的一場戲雖然不缺乏緊張感,但卻是可預測的,情節的設置非常機械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一整段都是毫無意義的,張藝謀浪費了整整20分鍾。馮婉瑜兩次表現出的猶豫,向觀眾傳達出了她與陸焉識之間對愛情的忠誠,但除此之外的情節卻與此並無非常緊密的聯系。這註定影片並非一個永恆的愛情故事。
文革結束,陸焉識回家了,而「家」已經不再是家。丹丹已經放棄了舞蹈而在工廠上班,馮婉瑜卻因為痛苦而失憶。這兒才是影片真正的開始,面對失憶的妻子,陸焉識卻始終無法喚醒她的記憶。在這部分中,張藝謀對人物性格的發掘相當有限。陸焉識對愛的奉獻體現在了他用盡一切辦法——照片、音樂、信件,試圖喚醒馮婉瑜的.記憶,並寬容地原諒了丹丹因被誤導的年輕的激情所犯下的錯誤。盡管陳道明和鞏俐的表演可圈可點,但這樣的人物表現卻讓人感覺平淡。
此外,張藝謀和編劇鄒靜之在影片中對很多問題都沒有給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個狂熱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階段是如此設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但是卻沒有對她放棄芭蕾舞這樣的決定做出解釋,除了在面對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時的幾滴眼淚,她並沒有對自己的行為的後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混亂的時間軸也沒有對馮婉瑜的失憶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釋:是因為陸焉識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擊?這或許可以歸結為大背景的閃爍其詞,讓一切顯得如同空中樓閣一樣沒有說服力。《歸來》陷入了傳統浪漫悲劇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沒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視覺活力,也沒有《三槍拍案驚奇》的古怪,而這種硬傷是鞏俐與陳道明的演技也無法挽救的。
和多數電影一樣,本片由三大段結構和尾聲組成。第一部分是陸焉識從監獄逃出,希望見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兒舉報被抓;第二部分是陸焉識回到家,發現妻子患病認不出自己,並堅信丈夫還沒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陸焉識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來到妻子身邊。
影片絕大多數時間都只有陸家三口,情節、場景很是簡單,不必費神對紛繁元素進行安排,但怎樣讓這點東西提供持續的新鮮感,就是個難題。
好在故事本身素質很好,愛與離別的情愫總是能打動人。電影在這里很好地發揮了視覺表現的特長,比如看到馮婉瑜在報紙上練字,卻不知是為了什麼,一個鏡頭轉到她舉著自製的大牌子,上寫「陸焉識」三個大字,令人驚訝之餘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兒丹丹用照片幫母親回憶時,鏡頭在屋內外反復切換,引得觀眾與屋外偷聽的陸焉識一樣焦急難受。而壓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條、貼在大照片空缺處的小照片、陸焉識手上的傷疤,都只用極短的鏡頭,在觀眾心中掀起層層波瀾。
看得出導演張藝謀對鞏俐和陳道明充分信任,花了大量時間在兩人的近景和特寫上,兩位演員也的確能將情緒的細微變化展示出來,同時又能做到相當內斂。只可惜導演有些過於沉迷於這種鏡頭處理方式了,隨著時間推移,便覺有些單調。
由於啟用了知名度相當的兩位主演,戲份比重也相當,影片傳遞出的是雙向的情感。陸焉識對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認識我了,我依然愛你;馮婉瑜對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愛」究竟是什麼,這種虛幻的感情算不算愛……影片將焦點集中在愛情之上,沒有對歷史背景進行過多著墨,但依然用細節告訴我們,經歷磨難的不止這一家人。
;❷ 電影《歸來》里的隱喻有哪些
如果讓我們消滅記憶,將人生的痛苦全部忘記,將靈魂的安寧作為劫後餘生的唯一追求,那我們不僅不能獲得安寧與超脫,反而會在光明的日子裡重新再見廢棄的房屋,無法安生。以寬容、憐憫、達觀來解脫個體可以,卻無法為集體的暴戾和體制的重壓而圓場。藝術創作的素材截取,是創作者對於作品的風格體裁思想等傾向性的動作。從這點來說,《歸來》截取的這一段,充滿溫情,令人感動,感受人格的偉大和堅貞,卻遠遠不能將人心的底層,人性的本質表達的更徹底更有力量,也就無法讓觀眾達到精神上的升華和深入的反思。
❸ 歸來影評 故事梗概50字以內
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多年未見,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兩人卻失之交臂。等他再次歸來時,患病的馮婉喻卻已認不出他。 繁華落盡,他們懷著各自強烈而執著的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
❹ 張藝謀歸來影評800字
想拍像《活著》那種時代特徵並且人文非富的戲是不可能了,取景難,配角和群眾更難,找一群紋眉的美女能找到當年的感覺嗎?當然是不能,群眾演員能表現出當年的熱血和人文嗎?當然不能。從語言表達到內心的外部流露等等都不可能超越《活著》,張導的寫實風格需有事件並且抓住時機才能拍好,而《歸來》的時機已經過了,所以《歸來》屬情感戲,規為愛情片更加符合,很感人,愛情沒有浪漫一樣真實。
❺ 歸來影評概括主題,幫忙寫寫,謝謝哦
大眾影評網 《歸來》影評:有什麼樣的「家景」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將於5月16日上映的電影《歸來》,昨天晚上(5月4日)19點30分在全國部分4K影院舉行點映,全國共1萬名超級樂影客通過「藝謀有約」先睹為快,首度體驗了張藝謀的最新力作!筆者也有幸在濟南魯信影城濼源大街店參加本次盛會,觀影結束後,覺得不管是在哪個年代,有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子承父業,家庭背景很重要
暫且拋開電影,單單看看現在。你身邊是否有幾個富二代、官二代?就算公務員有多難考他們都會想方設法讓子女們去考,就算這些「有福的子女們」有千百個不願意不但最終都還是子承父業。
2009年,我有一個同事,當時我倆的關系特好,後來得知他是我們單位一大供應商的少爺。在跟他的交往中,他說他很想平靜的過這種安穩的上班族工作,朝九晚五,三點一線的有規律的循環重復著,這是他很喜歡的生活。還問我喜歡什麼樣的生活?
我清楚的記得我當時跟他說:「我很喜歡沒有人管,自由自在,自己做老闆的生活。可惜創過業失敗了,合過伙倒閉了。」他聽後只是說:「做老闆有什麼好的?我不喜歡。」
兩年後再聯系時,他已經在父母與奶奶的威脅與央求下陸續的接手父親公司的部分業務,良好的家庭背景使這個富二代繼承父業,比起那些沒有家庭背景的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些有家庭背景的富二代們可以少拼10年。
同樣,在我父親敘述的回憶中,不好的家庭背景也讓他們那一輩人吃盡了苦頭。聽我爸說,我爺爺曾在國民黨內擔任重要官職,由於這些污點,父親伯父和我叔叔都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與就業機會,由於這些不能改變的家庭背景註定了我們的現在。
每次和父親提到家史,父親都會感嘆一句:「要是國民黨獲勝,我們也是官二代」。是啊,俗話說的好,「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真像父親感嘆的那樣,我的父輩們怎麼也都有個一官半職,只可惜造物弄人,爺爺當初沒有站好隊,國民黨當初沒有勝,所以註定了後代的未來!
有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記得那次我曾這樣的反問父親:「我爺爺當初為什麼不及時的棄暗投明呢?真那樣做了,說不定立了一功你和伯伯叔叔可能就不會那麼苦了。」
父親說:當初你爺爺那麼不容易爬到那個位置了,怎麼能判黨呢?再說了,沒到最後一刻,誰也不敢保證誰是最後的贏家!
昨晚(5月4日)看完電影《歸來》後,我才理解了我父親那時說過的話。電影中的女青年丹丹(張慧雯 飾)雖然為了自己的芭蕾舞夢想大義滅親向組織報告了父親的行蹤,但最終還是沒有如願的當上《紅色娘子軍》的主角。就算她跳的再好,就算她跟組織走的再近立了大功,但那些固有的家庭背景始終還是沒有讓她如願的跳著芭蕾站在舞台上做一次女主角。
現實中何嘗不是如此呢?就算你成績優秀,你照樣難以如願很有可能成為權勢之人頂名替代的犧牲品!據《武漢晚報》報道,2009年,湖北孝感的王俊亮發現自己曾在2002年被湖北農學院錄取。但當時網上查詢還不普遍,王俊亮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錄取。沒有參加高考的高二學生鄭飛頂替他上了大學。因為王俊亮當年的班主任是鄭飛的姨父,事後班主任承認親手將王俊亮的錄取通知書交給了冒名者鄭飛的家長;2009年5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羅彩霞事件」稱:2004年9月,時任湖南省隆回縣公安局政委的王崢嶸從女兒王佳俊的班主任那裡獲取了羅彩霞的高考信息,偽造了羅彩霞的戶口遷移證、考生登記表等證件。並通過熟人運作,讓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錄取了羅彩霞,然後從學校直接取走了錄取通知書。這種冒用其他考生檔案投檔行為讓羅彩霞不得不復讀一年;2010年4月《大河報》報道,1999年,河南尉氏縣高二學生龐躍華拿著張志剛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冒名頂替進入河南省開封市廣播電視大學學習,後參加工作,並升為副科級幹部。有消息稱這是用錢買來的錄取通知書.....
這些被冒名頂替的學生成了那些有背景學生的犧牲品,暫且不說他們的未來是好是壞,但至少可以證明家庭背景與未來有著很為密切的關系!至少在這些被曝光了或者沒有曝光卻依然存在的群體中,家庭背景與未來的關系很大!
而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中,由於丹丹(張慧雯 飾)的父親陸焉識(陳道明 飾)的身份背景,丹丹的芭蕾舞夢想最終還是破滅了。與其說丹丹的未來是那個時代一個群體的悲哀,不如說是我們無法改變不可控制的家庭背景所致!
《歸來》影評 來自 大眾影評網
❻ 歸來1997觀後感
電影《歸來1997》由王加賓執導,章申、黃薇領銜主演。歸來1997劇情講述香港回歸之前,港商陳柏明受母親之託,帶著成見回到大陸尋找47年前隻身前往內地至今音信全無的生身父親。在尋找生父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放棄移民海外的打算,決心報效祖國的故事。
電影歸來1997劇情講述香港回歸之前,即將移民的港商陳柏明為了卻母親的心願,帶著成見回到大陸尋找47年前隻身前往內地至今音信全無的生身父親。
在尋找生父的過程中,陳柏明逐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放棄移民海外的打算,決心報效祖國的故事。作為當下熒屏最搶手的「時尚老爹」扮演者,章申在接到這部戲的同時,還接到另外幾部大製作、高片酬作品邀約,但為了出演《歸來 1997》他都推掉了。「遇到一個期待已久的角色,對演員來講是最大的幸運,也希望通過這個角色讓觀眾看到我更深層、多面的表演。」
❼ 電影 歸來的影評 八百字
轉自豆瓣網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58362/
《歸來》的前30分鍾,以一家三口的戲劇沖突為小切口,帶觀眾回到那個神秘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線,含劇透————————————
打成右派發配遠方的父親,留守持家獨立思考的母親,洗腦長大一心向太陽的女兒。
這是一場在《1984》里就被預言過的人倫悲劇,女兒為了「GM事業」舉報父母的密會,一舉瓦解了一家三口僅存的一點點,精神層面的親情紐帶。
———————————第一輪劇透結束————————————
短短30分鍾,電影大師的功力就可見一斑。張藝謀並沒有像馮小剛在《1942》里那樣,使勁渾身解數來描繪各種"慘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組細膩的沖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個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種力量可以凌駕於親情之上,這應該是100年前100年後的人,都不太能想像的事情。
三組矛盾集中爆發,引來了全片第一輪淚點。這時我看了看手機,距離開映整好30分鍾。
這30分鍾里,有兩個人不得不提。
一個是鞏俐,這30分鍾幾乎是她的獨角戲,她用精確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幫子的演技,只幾場戲便醞釀出排山倒海的情緒,絕對是世界級的表演。
一個是張藝謀,僅僅用30分鍾和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與怒傾訴完畢。細膩、隱忍、考究、精確,舉重若輕。
如果在更遠的未來,WG之於中國,可以像二戰之於歐洲一樣,成為一個獨立的電影類型,那麼《歸來》的前30分鍾無疑就是這個類型的鼻祖。
有看過原著《陸犯焉識》的朋友說,電影版刪減了太多對WG時代的描繪。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有點小家子氣了。拋開我們國家尚存的電影審查制度不說,這終究不是一部滿足好奇心的紀錄片,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在探討愛情的電影。
前30分鍾澎湃收場,本以為電影會進入淚點一浪接一浪的節奏——即使這樣也值回票價了。可我萬萬沒想到在《歸來》的後80分鍾里,張藝謀再也沒有用力去濃烈。
——————————第二道分割線,含劇透——————————
WG結束,父親平反歸來,母親因病失憶,女兒成人有了人性。
這80分鍾里,女兒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轉為父母關系的催化劑,不予討論。
父愛母,母愛父卻不記得父。這個愛情故事簡而化之,就是嚴肅版的《初戀50次》+中年版的《愛》+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愛她,她愛他。她不記得他,他不能擁有她。
她等他,每個月的5號都去車站街他,一接就是幾十年,也沒想過離開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設法喚起她的記憶,等她認出來他的那一天。
———————————第二輪劇透結束————————————
相對傳統意義上的愛情電影,這應該是冗長而難熬的80分鍾,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小情小調。
瑣碎綿延的敘事,一輪接一輪,幾度准備好情緒眼淚幾乎打轉了,就戛然而止重頭來過。
一層一層剝開洋蔥,卻發現手裡拿的是顆無公害且不催淚的包菜。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觀影感覺。
但回想起來,這實在是太溫柔的80分鍾。我從不記得在任何一部華人電影里,像《歸來》這樣,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過愛情。
之所以強調「華人電影」,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給愛情留下太多餘地。
在這個尊孝悌、敬權貴、逐福祿、求康壽的國度,愛情通常是被妥協的對象。我們有太久沒有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去歌頌愛情。
關於這一觀點,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論證,就在電影里舉一個我最感動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線,含劇透—————————
片面失憶後的母親,決定再不原諒女兒,把她趕出家門,視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絕對無法理喻的結局,所謂「虎毒不食子」,母性應該是女人與生俱來的美德,無論再愛誰,女兒終歸應該是女兒。況且母親並未改嫁,尚在等父親歸來。
分兩個層面來分析母親的這個決定。
1,片面失憶後,母親已經不具備理性思維能力,也就是社會屬性相當弱。因此處理問題時極端感性,在她的心裡,對人妻身份的自我認知遠遠超過了對人母身份的認知,因此在兩個身份發生沖突時,她僅憑潛意識就決定遵從作為「人妻」的自己。
2,母親內心深處並沒有遺忘「人母」的責任,因此只憑丈夫的簡單幾句建議,便興高采烈地邀請女兒回家住。可見她對女兒的責備,源於自己並不確定丈夫是否能夠原諒女兒的所作所為——其實她自己早就原諒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為人妻的自己「對「身為人母的自己」的責備。
在這個小片段里,愛情成為了高於自己、甚至高於子女第一價值觀。至少在我的認知里,這已經是華人曾給予過愛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輪劇透結束—————————————
在這80分鍾里,鞏俐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現演技的機會不多。這時陳道明挺身而出,越來越有戲,在漸進的劇情中,將表演的層次感拿捏得無比精確,尤其是彈鋼琴那場戲之後,就好像一座隨時准備爆發的活火山,並一直提著那股勁兒撐到了最後一分鍾。
哦,順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謀女郎張慧雯吧。長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沒演砸。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輪番出場的知名龍套中,最喜歡的是丁嘉麗的表演,容嬤嬤之後,好像再也沒見過誰把北方潑婦演繹得如此傳神,點個小小的贊。
從單純觀影體驗的角度來看,《歸來》也是相當考究的年代戲。時代感強烈的背景音樂貫穿始終,甚至連每首歌的音質、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裝、道具等細節之處也能感受到張藝謀對那個年代深沉的懷念。
這種懷念,並不是像有些電影那樣給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幾個大大的特寫,而是讓瓷杯、臉盆、鬧鍾、自行車、收音機、大字報、革命標語這些元素,安安靜靜地躺在它們應該在的地方,絕不刻意打擾鏡頭。
無數微小的、不動聲色的懷舊,相反更讓人融入劇情中,而不會一驚一乍地聯想到「哎呀我家原來也有個跟這一模一樣的床單」。說白了,也是老謀子大師氣度的一種體現。
——————————第四道分割線,含劇透——————————
《歸來》的結局,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其實看到接近尾聲的時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種結局。
要麼,男女主角中有誰沒熬過時間流逝,先走一步,讓這場偉大的愛情最終以無聲的遺憾落幕。
要麼,在男主角經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記憶突然被喚醒,皆大歡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麼方式收尾,都少了那麼一點味道。
終於,經過一幕突兀的「許多年後」,男女主角化成了有點讓我無力吐槽的老年妝,迎來了最後一個鏡頭。
那是在5號的清晨,還是那個車站。
她還在等,他也還在等。
開放式的結尾,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
在愛面前,談悲喜,太膚淺。
無論悲喜,皆為愛情。
❽ 張藝謀的《歸來》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能給一點有深度的影評嗎總感覺這部片很有內涵,是我想多了嗎
歸來想表達的是執著、等待、平凡的感情,我覺得這不能僅僅是愛情,因為愛情常常表現為膚淺、浮躁、性。人到中年才能體會這種愛情升華至親情的感情沉澱。有些人過了十幾年就能明白其中之味,而有些人也許窮其一生都無法明白。
❾ 電影《歸來》影評標題起什麼好
漸行漸遠的大師
文/夢里詩書
電影《歸來》映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一個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電影,這種困惑曾只在善於「催淚」的韓國電影中令我困擾,空洞無味的肥皂劇里卻硬是要做著各種煽情的淚點,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看了電影,《歸來》給我的內在便是諸如此類電影般的無奈。
成功的《活著》與失敗的《山楂樹之戀》,這兩部電影同是其張藝謀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時期人物命運的變遷,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展現著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尋,那時的張藝謀是為真正的中國電影大師,《活著》更是當之無愧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十餘年後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幾乎陌生的導演,一個沒有了大師光芒卻還是硬要披著那張皮囊為了迎合觀眾還沒討到巧的商賈,當大師變成了商人從「給予」到「販賣」,作品上的內在自然是千差萬別的。那麼在看到電影《歸來》,對於這部作品的定義個人所見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級版的《山楂樹之戀》,《歸來》的可取之處在與終於不用依靠一行字幕來表達電影的情感,陳道明與鞏俐也自不必再扮什麼少男少女的純情。電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這是吸取了《山楂樹之戀》令人難堪敗筆的升級,但已然商業化的張藝謀,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擁有《活著》、《紅高粱》、《大紅燈籠》等當年那骨子裡透著的大師輝煌。
《歸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精緻的鏡頭質感,煽情的電影劇情,一個懷舊憶往昔凄美的愛情故事,一切彷如都是這么的完美無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電影下是難以掩飾的空洞,根據原著《陸犯焉識》斷章取義的改編,使得這樣一部電影喪失了最本質的內在--時代感的深度,電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對於愛的展現同樣是偉大且令人深刻的,但當我們撥開電影時代的外衣,沒有了原著中的鋪墊與羈絆,這是一個幾乎在任何時代都可以被演繹的故事,《歸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在於電影一直在著力如何讓電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過一堆舊時代電影道具的堆砌來做到懷舊,卻本質的規避和拋棄了那個時代的歸宿感,這是一種如《海上鋼琴師》又如《活著》那般,透過一部電影來穿透、展現、感悟時代真諦的本質,這種本質才是是此類帶有歷史印記的電影之所以偉大且被人銘記的因由,電影令觀眾感受時代的脈絡所依靠的不應該是那些製作精良附有時代感的電影道具,而是以電影本質的力量去令觀眾由心而悟其電影中時代的變遷與宿命,這種佳作電影的本質在我眼中正是《歸來》所缺失的。
不可否認張藝謀在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道路上越發的爐火純青,《歸來》對比《山楂樹之戀》電影無疑從情感描繪還是完成度上都更為出色,作為電影商人的張藝謀或許能在這部電影上再一次獲得成功,但無奈令人扼腕的是那為中國電影上真正的大師卻離我們已然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