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威爾斯主題電影酒店

威爾斯主題電影酒店

發布時間:2022-09-28 00:25:34

❶ 奧遜·威爾斯的個人經歷

奧森·威爾斯是一個富裕之家的次子,他父親RichardHeadWelles是有所成就的發明家,母親BeatriceIves是鋼琴師。威爾斯在這個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家庭長大,十八個月的時候,就有心理學家宣稱這是個天才,母親教他讀莎士比亞作品,從小又練習繪畫、鋼琴和小提琴。他還從父親的公司里學會了魔術雜耍的本領。
威爾斯6歲那年,父母離婚,他隨母親遷往芝加哥,1924年,母親去世。威爾斯的父親後來成為一個酒鬼,帶著他周遊列國,所到之地包括中國的上海。父親於1930年去世,那年威爾斯15歲,他對父親始終懷有一份愧疚感,認為自己無視他的存在,背叛了他,這一直伴隨著他一生。之後,MauriceBernstein成為威爾斯的監護人。
中學時代的威爾斯受到校長RogerHill的器重和影響,是在那段時期,他開始創作、執導舞台劇。
不過威爾斯叛逆的個性使他拒絕了監護人送他入大學深造的計劃,他帶著父親留下的小筆遺產,隻身前往愛爾蘭,立志想做流浪畫家。在愛爾蘭他結識了一個女子,他們曾商量給將來的孩子取名「Rosebud」,不過這段戀情很快無疾而終。威爾斯去往都柏林,1931年,威爾斯找到都柏林GateTheatre的負責人,吹噓自己是百老匯明星,雖然沒人相信他,但劇場經理頗為欣賞他的功底,讓他留在了劇團中。他在那裡成為一名成功的舞台劇演員。在經歷了和劇院兩個女老闆爭風吃醋的緋聞後,他轉赴西班牙,這次想做一個驚悚小說作家,可卻陰差陽錯成了鬥牛士。顯然,他的身體並沒有頭腦那麼靈敏。西班牙的慘痛經歷是一個信號,我們可以看出貫穿威爾斯一生的悲劇就是——他擁有無與倫比的才華,卻又有嚴重的自我毀滅傾向。這種斗爭無時無刻不在他體內上演,在他將來的電影創作歷程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這種沖突。
應該注意的是,威爾斯這段傳奇的經歷,全部發生在他幾乎年未滿二十的青少年時期。 結束了歐洲游歷,威爾斯回到美國,他很快就真的打入了百老匯,他甚至參加了KatherineCornell公司的全國巡演,他的快速竄紅吸引了製作人約翰·豪斯曼的注意。1934年,威爾斯又涉足了廣播劇,結識了一大幫後來水星劇團(MercuryTheater)的夥伴。這一年,威爾斯與社交名媛、女演員VirginiaNicholson結婚,後育有一女。也在這年,威爾斯和妻子一起拍了部8分鍾的短片TheHeartsofAge,雖然微不足道,但從這部短片中不難發現威爾斯此後電影生涯中的美學趣味,包括傾斜、不穩定的構圖,帶有壓迫感的人物特寫。
1936年,作為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聯邦劇場計劃讓一些失業已久的劇場工作者找到了工作,威爾斯受雇於約翰·豪斯曼,最早的一出戲是個扶助黑人的計劃,威爾斯面對幾乎全套的黑人陣容,於是排了一出《麥克白》。這出戲大獲成功並進行了全國巡迴上演。這個事件後來被認為是美國黑人舞台劇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歲的威爾斯被戲劇圈內捧為天才。《麥克白》的大獲成功之後,威爾斯陸續排演了《浮士德》和諷刺劇HorseEatsHat。
1937年,威爾斯導演了另一出非常成功的戲,MarcBlitzstein的工人題材戲TheCradleWillRock,出於對左派勢力的擔憂,政府百般阻撓這部戲的上演,但威爾斯和豪斯曼克服重重困難,再一次獲得轟動。
1937年的夏天,22歲的威爾斯和35歲的約翰·豪斯曼在紐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水星劇團。他們的身邊很快聚集了一些傑出的人才,包括阿涅絲·穆爾黑德、約瑟夫·科頓、喬治·庫勒里斯、RayCollins、FrankReadick、EverettSloane、EustaceWyatt、ErskineSanford、伯納德·赫曼等,其中許多人,後來為威爾斯工作多年,成為他可靠的班底。
水星劇團的第一部戲是莎士比亞作品《裘力斯·凱撒》,威爾斯加入了對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諷刺和影射,上演後大獲成功。
同時,威爾斯在電台也十分活躍,起先是廣播劇演員,後來陸續擔任製作人和導演。他在CBS的廣播劇中扮演過哈姆雷特。他的廣播劇作品還有《悲慘世界》。
真正讓他揚名立萬的,是那部自《世界大戰:火星人進攻地球》的著名廣播劇。1938年10月30日晚8點,廣播員以新聞記者的方式,使用戲劇紀錄片(docu·drama)的手法,模仿現場報道的口吻向聽眾播報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殺人類,國民警衛隊統統被火星人部隊殲滅,總統已經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無數聽眾都對此信以為真,紛紛出逃,尤其在美國東岸一帶,人們哭天搶地,亂作一團。
這起事件,是美國廣播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天才之作,據統計,當時有上百萬人對此節目深信不疑,產生全國性嚴重恐慌,經濟損失難以計數。威爾斯卻由此一夜成名,第二天登上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 廣播劇《世界大戰》為威爾斯打開了好萊塢的大門。雷電華(RKO)給了他一紙無比優厚的合約,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終剪輯權——在大製片廠時代的好萊塢,極少有導演能夠擁有這一權力!1964年接受《電影手冊》記者的訪問時,威爾斯承認,那是一個導演在好萊塢體系下前所未有的「絕對權力」。他把雷電華當作自己的仙納都(Xana),彷彿可以自由支配一切。
威爾斯打算改編約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作為開端,他甚至設計好了主人公的主觀視點貫穿整個冒險之旅,但在預算做出來後,雷電華公司開始冷靜下來,拒絕了威爾斯這個必然耗資巨大的要求。然後威爾斯提議拍NicholasBlake的反法西斯小說TheSmilerwiththeKnife,同樣沒有通過,據威爾斯說,是因為公司高層對他選定的女一號LucilleBall沒有信心。
由於一直無法找到能令各方滿意的題材,威爾斯很擔心雷電華會對他信心動搖,他抓緊時間,和編劇曼凱維支(此前為威爾斯寫過廣播劇TheCampbellPlayhouse)醞釀出一個故事,開始命名為《約翰·Q》(JohnQ),後來改叫《美國人》(American),雷電華的老闆喬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凱恩》。
曼凱維支的創意來自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他的情婦瑪麗恩·戴維斯和赫斯特是好朋友,當然主角也有部分RobertMcCormick和JosephPulitzer的影子。威爾斯的主意是從多個人的角度,來分別展現主角的不同側面,他驅使曼凱維支按照自己的想法寫下劇本,豪斯曼在劇本完成過程中也有一定功勞。威爾斯在曼凱維支劇本基礎上至少加了三場戲,又大改一通,主角凱恩的童年部分是來自威爾斯的自身經歷。
影片的攝影師則是當時業內首屈一指的格·托蘭,擔任剪輯師的是日後成為大導演的羅伯特·懷斯。演員中有部分是水星劇團的老班底。消息走漏到赫斯特處,他指使旗下八卦作者LouellaParsons展開調查,最後確認影片確實是根據赫斯特生平展開,令他對這部電影的拍攝十分不滿。在奧斯卡獎上,盡管《公民凱恩》一舉獲得九項提名,不過最終僅攬下最佳原創劇本獎。
1944年,威爾斯執導了一出新的廣播劇。1945年,他和ClaudetteColbert出演悲情片TomorrowIsForever。盡管不願有人請他做導演,但他作為一個優秀演員的名聲卻在好萊塢得到了認可。期間,除了繼續廣播劇的工作,他還為《紐約郵報》撰寫談政治與好萊塢的專欄。
威爾斯在二戰結束後執導了一部有關追捕納粹戰犯的黑色驚悚片《陌生人》(TheStranger)。按照他的原意,是讓老搭檔阿涅絲·穆爾黑德出演FBI特工的角色,而製片方斷然拒絕,他們找來華納兄弟公司專演黑幫片的老牌奸角EdwardG.Robinson取而代之。
1947年威爾斯為哥倫比亞公司拍攝《上海小姐》(TheLadyfromShanghai)。這部電影由威爾斯和他當時的妻子麗塔·海華絲聯合主演。威爾斯剪短海華絲的頭發並漂成白色,這引起各方很大的爭論。哥倫比亞公司的老闆哈里·科恩在創作上向威爾斯下了許多命令,因為麗塔·海華絲在之前拍的影片中唱歌反響不錯,所以勒令插入一段唱歌的場景,又為了讓女明星光彩照人,所以一定要加上若干特寫鏡頭。不止如此,公司硬性指定的作曲家令威爾斯極為不滿,而影片結尾裝滿鏡子的房間那場戲原本是不打算配樂的,但片廠根本對威爾斯這一意圖置若罔聞。影片完成後的導演版本約為155分鍾,對發行來說顯然太長,所以被剪成87分鍾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了。就這樣,《上海小姐》總算拍成,而哈里·科恩又擔心這部片子會毀掉他的明星,決定將其暫時冷藏,最後推遲發行一年。
1948年,威爾斯終於說服RepublicPictures讓他執導低成本電影《麥克白》(Macbeth),這次他應製片廠要求剪掉了20分鍾,但票房依然失敗。 1947年,灰心失意的威爾斯離開美國,表面的說法是他為了選擇自由,但根據後來確鑿無疑的證據顯示,在赫斯特陣營的長年鼓噪渲染下,FBI相信他是共產主義者,於是對他展開調查,威爾斯已被列入好萊塢的黑名單,這或許是他離開美國的主要原因。
到義大利拍攝《奧塞羅》(TheTragedyofOthello:TheMoorofVenice),相比前作,首先此片由威爾斯的水星公司獨家製作,無疑導演將自主權牢牢抓在手裡;另外,《奧塞羅》拍攝周期足足達到三年,顯然是嘔心瀝血之作。這一時期,威爾斯的電影生涯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為了不受大製片廠的制約,他不停地接拍其它導演的影片,賺取片酬以供拍攝自己的電影。此後三十年,都始終無法擺脫這種處境。在《奧塞羅》拍攝期間,他演了四部電影,最傑出的是卡羅爾·里德執導的《第三人》(TheThirdMan,1949年)被英國電影學院(BFI)評為英國影史百大佳片第一。威爾斯在片中亮相不多,但極為驚艷,尤其是那段親自編寫的關於博爾吉亞家族與布穀鳥鍾的台詞膾炙人口。
《奧塞羅》明顯比《麥克白》更加成功,在戛納國際電影節大受歡迎,獲得最高獎,但直到1955年才在美國上映。本片在表演上可圈可點,但過於濃厚的舞台劇形式,削弱了電影本身的力量,部分大場面由於技術條件所限也略顯業余,所以《奧塞羅》仍非威爾斯最成功的文學經典改編之作。在之後的電影生涯里,威爾斯未停止將經典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他從五十年代就開始籌劃改編他最喜愛的小說《唐吉訶德》,直到七十年代才動工拍攝,但一直沒有真正完成。
1950年,威爾斯在英國找工作,在《第三人》催生的HarryLime廣播劇大獲成功後,他陸續製作了幾個系列的廣播劇。1953年威爾斯短暫回到美國主持CBS的電視節目,期間國稅局專員對他進行寸步不離的監視,威爾斯在節目結束後再赴英國。
下一次導演的機會於1955年來到,影片Mr.Arkadin的製片人是威爾斯在政治上的導師LouisDolivet。此片拍攝的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德國和義大利。這部影片後來被公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年,威爾斯為BBC電視台導演了兩套電視劇集。 1956年,威爾斯回到好萊塢,主持了一些電視和廣播節目。這次他在美國呆了三年。
在威爾斯重回美國的三年間,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歷劫佳人》(TouchofEvil)。
1957年,威爾斯剛好為環球公司拍好一部名為《影中人》(ManintheShadow)的驚悚片,他重寫了劇本中關於自己角色的場景,令公司大感滿意,決定與他繼續合作,但誰也不會認為他還適合坐到導演的椅子上,因為此前一次次慘重的票房失敗早已給好萊塢留下了惡劣的印象。
新片暫定名為《邪惡勛章》,男一號是大明星查爾頓·赫斯頓,令赫斯頓愉快地接下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出於一個誤會,他以為威爾斯會執導這部新片,孰料並非如此,於是他建議,乾脆讓威爾斯來導演算了。此時環球公司高層中賞識威爾斯的人起了作用,威爾斯順利得到了這個機會,雖然預算少得可憐,但想想若能藉此證明自己在好萊塢體系中真有掙錢的能力,那也值得一試。環球公司在製造出自己這份時長為93分鍾的《歷劫佳人》後,也不知接下來如何是好,擱置數月,然後草草發行,甚至沒有為影評人舉行試映,影片的失敗結局可想而知。
但隨著時光推移,許多電視台、電影團體經年累月一次又一次的放映此片,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歷劫佳人》超越時代的傑出。重新恢復《歷劫佳人》的原貌,成為許多忠實影迷和部分業內人士的夢想。首先是在70年代,UCLA的羅伯特·愛潑斯坦(RobertEpstein)向環球公司索要一份拷貝用作學院內部放映,卻意外發現這個版本長達108分鍾,他欣喜地認為找到了失落的威爾斯原版。不過經考證得知,這只是當年製片廠的內部試映版,其中相當多鏡頭並非奧森·威爾斯本人拍攝。環球在八十年代發行該片錄影帶的時候,也無意請回當時尚在世的威爾斯糾正多年前的錯誤,還經典以原貌。所以,市面上始終沒有能准確反應導演原始意圖的版本存在,失望之情又延續了十多年。
真正的突破出現在1992年,《芝加哥讀者》的著名影評人JonathanRosenbaum在《電影季刊》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文中大幅引用了威爾斯那份備忘錄中的文字;因主持修復馮·施特勞亨的《貪婪》(Greed)而在業內聲望卓著的製片人Schmidlin偶然讀到了這片文章,就動了重剪《歷劫佳人》的念頭,於是他請來好萊塢的頭牌音效師與剪輯師,多次奧斯卡獎得主WalterMurch,以及錄音師BillVarney、PeterReale和環球公司的畫面修復專家BobO'Neil,在JonathanRosenbaum的協助下,著手《歷劫佳人》的修復與重剪,他們盡可能忠實於威爾斯的備忘錄手稿,首先去除開場長鏡頭上干擾觀眾注意力的字幕和音樂,再按威爾斯所闡述的,著力刻畫昆蘭這個混合著高傲與粗野,果斷與哀傷的腐敗警長形象悲劇性的滅亡——將之還原成威爾斯一貫所執迷的典型「浮士德」故事,講述靈魂的出賣與墮落。全新版《歷劫佳人》在1998年面世,長度為111分鍾,也被稱為「導演剪輯版」。但威爾斯親手完成的版本已經無人可以知道是什麼模樣。
《歷劫佳人》之後,威爾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出演了幾部影片,有TheLong,HotSummer(1958)、Compulsion(1959年),他顯然對回到好萊塢的生活並不滿意,於是決意重回歐洲。 回到歐洲後,威爾斯斷斷續續在繼續《唐吉訶德》的拍攝工作。1959年,他在義大利和香港演了兩部電影。
1960年,他在法國和南斯拉夫又演了兩部電影,同時他回到當初呆過的都柏林GateTheatre,排了一出舞台劇。這部舞台劇將莎士比亞的五部歷史劇融為一體,為的是將焦點對准本來的配角,現在的主角——福斯塔夫,這並不是威爾斯第一次想這么做。1939年,威爾斯已經寫好了《五個國王》的劇本,將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冶為一爐。但當時失敗了,所以這個計劃一直擱置,成了他的心結。此次重新命名為《午夜鍾聲》(ChimesatMidnight)在愛爾蘭登台上演。
同時,他終於完成了《唐吉訶德》的前期拍攝,但後期卻一做幾十年,到他去世也沒有真正完成。1992年,西班牙導演JessFranco根據威爾斯留下的部分底片剪出了一個版本上映,並沒得到好評。
1961年,威爾斯為義大利電視台導演了一部電視劇。1962年,威爾斯改編了卡夫卡的《審判》(TheTrial),此片輾轉拍攝於歐洲各國,由安東尼·珀金斯主演。那段時期,他認識了女演員OjaKodar。1965年,威爾斯終於把《午夜鍾聲》搬上銀幕,他親自飾演的福斯塔夫極為成功。當年50歲的他,尚未中年發福,須得將衣服墊厚並化老妝才能接近福斯塔夫的形象。二十多年後,威爾斯無須任何喬裝便活脫脫一個福斯塔夫。
1966年,威爾斯為法國電視台導演了電視片TheImmortalStory,後來在法國的電影院也上映過,頗受歡迎。時隔四年,威爾斯與OjaKodar重逢,兩人在生活上和電影上就再也沒有分開。
在電影生涯的後期,威爾斯的成功總是轉瞬即逝,他的大部分時間消磨在各種各樣的好片、爛片里,無休止地充當配角、龍套、旁白。多數時候,威爾斯往返於歐美兩地,這期間也曾和一些較為重要的歐洲導演合作,例如AbelGance、HerbertWilcox、JulienDuvivier、SergeiBondarchuk、ReneClement、ClaudeChabrol;較重要的美國導演,像JohnHuston、FredZinnemannNicholasRay、RichardFleischer、JackArnold等等。
威爾斯並非沒有遇到令事業起死回生的機會,科波拉和派拉蒙在替《教父》(TheGodfather)中的維托選角時,也曾考慮過威爾斯。他的年齡、體態、嗓音、演技無疑是上上之選,但科波拉經過反復權衡之後,仍選擇了馬龍·白蘭度,結果起死回生的人就成了白蘭度。
幾年後,威爾斯又獲邀為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StarWars)中的黑武士配音,這次,卻是他主動拒絕了。還有次機會,科波拉籌拍《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Now),本來庫爾茲上校角色非他莫屬。科波拉起初屬意威爾斯飾演庫爾茲上校,但最後又一次選定曾合作過的馬龍·白蘭度,令威爾斯再度與黑暗魔王的角色失之交臂。
在威爾斯潦倒的晚年裡,新好萊塢的後起之秀們仍對前輩給予極高尊重。他在邁克·尼科爾斯《第22條軍規》(Catch·22)中出演准將,並結識了新銳導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結為忘年之交,博格丹諾維奇此後更成為威爾斯的代言人。威爾斯終身未寫自傳,但他和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曾進行長時間的對談,後來出版的《我是奧森·威爾斯》(ThisisOrsonWelles)是了解威爾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1969年威爾斯授權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一座電影院——奧遜·威爾斯電影院,直到1986年。 因為一直收到美國電視台和製片廠的邀約,加上歐洲的小報不放過他和OjaKodar的私人關系,威爾斯毅然放棄了《唐吉訶德》的剪輯,於1970年回到美國。
他不再為大製片廠工作,只是參與一些小投資的電影和電視拍攝,他還發現自己成了脫口秀的紅人,這段時期他的主要經歷集中在完成TheOtherSideoftheWind的攝制,一共花了六年,但最終也未完成。許多曾幫助過他的前輩、晚輩一起出現在其中,影片講述年老失勢的導演拍片所遇到的重重困難,不過是威爾斯自身經歷的再現。為這部影片,威爾斯自己掏了1百萬美元,又從一家巴黎的伊朗公司籌到1百萬美元,這家公司的老闆是當時伊朗國王的妻弟MedhiBoushehri,在拍攝過程中,一個西班牙投資人捲走了約25萬美元並消失。伊朗公司答應補上資金缺口,但也因此得到了影片80%的版權,他們最終拒絕威爾斯剪輯影片。與此同時,伊朗國內爆發了革命,國王下台,影片的拷貝落入新政府手中,這部電影從此離開了威爾斯。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在為這部影片的命運而努力,威爾斯晚年的摯友PeterBogdanovich為此奔走了20多年,2006年10月初,PeterBogdanovich稱「事情現在進行得比較順利,兩三個月內會有確切的消息發布。」1971年,他導演了一個較短的版本的MobyDick,最後沒有完成。同年,AMPAS授予他榮譽獎。威爾斯假裝不在洛杉磯,請JohnHuston代領。JohnHuston批評了AMPAS這個假惺惺的獎項。
1973年,威爾斯完成FforFake。
1975年,剛成立幾年的AFI授予威爾斯終身成就獎,他在典禮上放映了兩段即將完成的TheOtherSideoftheWind。
1979年,威爾斯拍了關於攝制Othello一片的談話紀錄片FilmingOthello。這是為西德的電視台拍的,後來也在影院上映過。
70年代末,威爾斯出現在一些電視商業廣告中,比如一個酒的廣告就十分有名。
晚年的威爾斯除了在電視節目中露面外,他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開拍手中寫好的大量劇本。此外,他也在洛杉磯的幾所電影學校講課。
1985年10月10日,威爾斯死於心臟病。雖然他生前曾表示不願火化,但在妻女的主持下,遺體還是被火化,骨灰最終埋葬在西班牙一位朋友家中的枯井裡。

❷ 夏日春情的製作

在劇作家歐文·拉夫奇的推薦下,製片人傑瑞·沃爾德聘請了以前的同事,華納兄弟公司導演馬丁·里特來將兩部根據威廉·福克納小說改編的劇本搬上銀幕。沃爾德說服公司高管付5萬美元買下小說《喧嘩與騷動》和《村子》(The Hamlet)的電影版權。其中後者率先製作,但更名為《夏日春情》,以免和威廉·莎士比亞的同名名著沖突。拉夫奇和小哈瑞特·弗蘭克編寫了劇本,並增加了福克納另外兩部短篇小說中的內容。新的劇本中,原著的主角弗萊姆·斯諾普斯(Flem Snopes)及整個斯諾普斯家族的內容全部刪除,劇情改為以其中的一個小角色本·快克和瓦納家族的和解為中心。這是拉夫奇和弗蘭克的第一個重要劇本,兩人建立了自己標志性的風格,對於人物的姓名和背景語焉不詳,但在故事細節上巨細無遺。最終完成的劇本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田納西·威廉斯舞台劇《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的影響,讓這變成了一個「充斥著情慾」的故事。
奧遜·威爾斯飾演威爾·瓦納
電影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柯林頓和巴吞魯日進行拍攝,是一部寬銀幕彩色電影,預算為164.5萬美元。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南方哥特式的故事,里特決定在拍攝過程中要捕捉到該地區的特點,強調區域性的細節。導演里特在演員工作室任教時認識了男主角保羅·紐曼,其他幾位主要演員也大多是這里的校友,包括瓊安·伍華德、安東尼·弗蘭西歐薩和麗·萊米克。
電影引起了奧遜·威爾斯的注意,他有意出演瓦納家族族長威爾·瓦納一角。考慮到威爾斯的脾性,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本希望可以避免請他出演,但里特覺得威爾斯會很適合這個角色而說服了公司。可是,導演和威爾斯在電影拍攝期間出現了多處分歧,這其中包括台詞的解讀問題,服裝設計以及拍攝時威爾斯所站的位置。其中有一次威爾斯還通報里特說自己不想記台詞,要求之後給予配音。其他部分演員被威爾斯的脾性和態度給嚇著了。
威爾斯和里特的沖突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在電影拍攝剛剛完成後接受《生活》的一次采訪時,威爾斯解釋了自己行為的原因。他不知道與自己合作的演員會搞出什麼樣的「惡作劇」,或是他們會覺得自己有多「反復無常」。他還表示大家最後克服了這些分歧成功完成了影片。威爾斯之後寫了一封信給里特,稱贊了對方的工作,並對自己在電影拍攝期間的一些干擾表示歉意。里特則在回信中表達了自己對威爾斯的欽佩之情。盡管雙方有相互道歉,但在1965年接受一次采訪時,里特回憶了片場所發生的一起事件。當天很適合進行拍攝,但威爾斯非但沒有準備好,反而還在看一份西班牙語報紙。里特於是決定先跳過威爾斯的鏡頭拍攝之後的部分。導演認為,威爾斯以後的合作,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在這一起事件上受到了羞辱。里特也因此在整個好萊塢電影界贏得了「奧遜馴獸師」的綽號。

❸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的小說改編為電影的有哪些 最好詳細一些。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1895年) 《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年) 《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897年) 《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年) 《當睡者醒來時》(When The Sleeper Wakes, 1899年) 《愛情和魯雅軒》(Love and Mr Lewisham, 1900年) 《最早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年) 《神的食物》(The Food of the Gods and How It Came to Earth,1904年) 《現代烏托邦》(A Modern Utopia,1908年) 《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1909年) 《托諾-邦蓋》(Tono-Bungay,1909年) 《波利先生的故事》(The History of Mr Polly,1910年) 《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1911年) 《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年) 《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1920年) 《未來互聯網紓》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1933年)這是他的作品,電影就不太清楚了

❹ 有誰認識米奇威爾斯能提供她的一些基本信息嗎

美國無聲電影

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比沃格拉夫和維太格拉夫。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擁有16項專利權。到年,電影專利壟斷了美國電影的、發行和放映。製片商為擺脫專利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年加入比沃格拉夫,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年已為該攝制了近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的壟斷權勢逐漸消失,終於在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涌人歐洲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導演格里菲斯、T.H.英斯和塞納特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C.卓別林於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觀眾。年,卓別林、D.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員和格里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以發行他們的影片。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制。「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均擁有一批明星。除卓別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R.「胖子」亞布克爾、T.巴拉、J.和L.巴里摩爾兄弟、L.查尼、吉許姐妹、M.馬許、T.米克斯、G.史璜遜、J.基爾伯特、G.嘉寶、B.基登、N.希拉、H.勞埃德和早逝的R.范倫鐵諾。

「好萊塢」此時己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對美國電影的約束一直延續到年。

嚴格的審查制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和《馬戲團》(),基登的《航海者》()和《將軍》(),H.勞埃德的《大學新生》();西部片主要有《篷車》()、《鐵騎》()和《小馬快郵》()等;歷史片有C.B.地密爾的《十誡》()和《萬王之王》(),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他們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製片的抑制和扼殺。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如F.鮑沙其的《七重天》()、C.勃朗的《肉與魔》()、H.金的《史泰拉恨史》()和K.維多的《大檢閱》()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鎳幣影院。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在音響方面進行了一次革命,產生了有聲電影。

美國早期有聲電影
年,華納兄弟影業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年7月6日華納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和《頭版新聞》()、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和《微笑的中尉》(),K.維多的《哈利路亞》()。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之光》()。 好萊塢的製片是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即派拉蒙(組建於)、20世紀福斯(始建於,合並於)、米高梅(合並於)、華納兄弟()和雷電華();3家較小的,即環球()、哥倫比亞()和聯美()。

美國電影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舞片《四十二街》 ()、《掘金女郎》()、《大禮帽》()、《風月無邊》 ()和《齊格飛大舞》();盜匪片《小愷撒》()、《公敵》 ()、《疤面人》()和《嚇呆了的森林》();恐怖片《吸血鬼》()和《弗蘭肯斯坦》()等。

除上述類型影片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如F.卡普拉的《一夜風流》()、《第茲先生進城》()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J.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G.顧柯的《八時餐會》 ()和《小婦人》();M.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 《黑色的憤怒》()和《俠盜羅賓漢》();.弗萊明的《勇敢船長》()、《綠野仙蹤》()和《亂世佳人》();J.福特的《告密者》()、《青年林肯》()、《關山飛渡》()、《怒火之花》 ()和《青山翠谷》();E.戈爾汀的《大飯店》();A.希區 柯克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F.朗格的《狂怒》 ();M.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劉別謙的《風流寡婦》 ();J.von斯登堡的《摩洛哥》()和《上海快車》(>;W.惠勒的《紅衫淚痕》()和《呼嘯山莊》()等。此外,H.霍克斯、H.金、R.馬莫里安、R.華爾許等亦拍攝了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家,其 中包括F.亞斯坦、H.鮑嘉、C.鮑育、G.古柏、J.克勞藻、B.戴維斯、 O.德.哈維蘭、H.方達、C.蓋博、C.格蘭特、K.赫本、E.G.魯賓遜、 J.史都華和R.泰勒等。優秀的電影家中還包括攝影師G.托蘭和黃宗沾。此外,童星S.鄧波兒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了特殊的作用。
從20年代末開始,W.迪斯尼創造了米老鼠、唐者鴨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動畫形像;從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了《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 ()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動畫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及其他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 翠谷》、《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左拉傳》 ();《傳》()、《他們不會忘記》()、《黑色軍團》 ()和《窮巷之冬》()。年輕的O.威爾斯年導演的《公 民凱恩》吸取了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導演了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 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威 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 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美國的紀錄片在30年代中期,在英國的J.格里爾遜和荷蘭的 J.伊文思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了《開墾平原的犁》()、 《河流》()和《城》()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為軍方攝制了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制了數量相當 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J.福特的《中途島戰役》(), J.休斯登的《來自阿留申島的報告》()、《聖被得羅之役》 (),W.惠勒的《孟菲斯美女》(),L.德.羅歇蒙的《戰時女朗》()等。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 的敵方影片出《我們為何而戰》的系列片。 G.卡寧和英國的 C.里德合作導演的《真正的光榮》()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 《勝利之》()、《卡薩布蘭卡》()和《出使莫斯科》(); 顧柯的《費城的故事》();霍克斯的《約克軍曹》();希區柯克的《破壞者》()、《疑影》()和《救生船》();W.休斯登 的《馬爾他之鷹》();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 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李洛埃的《魂斷藍橋》()和《東京上空三十秒》();劉別謙的《生死問題》()和《天堂可以等待》();L.麥卡里的《與我同行》();邁爾斯東的《鼠與 人》()、《北極星》();L.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 ();O.普雷明格的《勞拉》();G.拉托夫的《之》 ();H.舒姆林的《守望萊茵河》();華爾許的《目的地!》();W.A.惠爾曼的《黃牛慘案》()和《大兵喬的故事》 ();B.懷爾德的《通向開羅的五座墳墓》()和《失去的周末》();S.伍德的《戰地鍾聲》()和《金石盟》();惠勒 的《小狐狸》()和《忠勇之家》()等。L.褒曼、B.克羅斯貝、 J.迦倫、R.海華絲、B.霍普、G.佩克、L.透納和J.韋恩等演員在這 一時期加入了美國電影明星的行列。

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 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 ();S.多南和G.凱利的《雨中曲》();福特的《親愛的克萊 蒙丁》();霍克斯的《紅河》();休斯敦的《寶石嶺》()、 《柏油叢林》()和《非洲女王》();H.金的《正午十二點》 ()和《槍手》();E.卡善的《君子協定》()、《漂亮的混 血姑娘》()和《慾望街車》();J.L.曼凱維支的《慧星美 人》();.米納里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和《邪惡的和 美麗的》();R.羅森的《當代奸雄》();斯蒂文斯的《陽光照 耀之地》()和《原野奇俠》();維多的《太陽浴血記》 ();華爾許的《白熱》();懷爾德的《日落大道》()和 《十七戰俘營》();惠勒的《黃金時代》()、《女繼承人》 ()和《羅馬假日》();F.齊納曼的《正午》()和《走向永生》()等。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年5月美國最高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 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決,判定大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 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就切斷了大的主要財源,迫使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年,電影觀眾人數與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最甚者是自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針對好萊塢進步人士進行。年,華盛頓特區聯邦判處好萊塢十人案,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許多人被指控為黨,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場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但受的電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難,攝制出描寫鋅礦工人的影片《社會中堅》(,H.比伯曼導演),至今仍受到電影研究人員的重視。主要發生在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國「黑色電影」,如B.懷爾德的《加倍賠款》()和《日落大道》(),T.加奈特的《郵差總是按兩次鈴》()和N.雷伊的《以夜維生》(),亦是在這種氣候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並隨著50年代末的消退而逐漸消逝。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在「好萊塢之後」的年代裡,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米納里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被玷污的天使》()和《生活的摹仿》(),米納里的《邪惡的和美麗的》()、《蛛網》()和《家在山那邊》()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索者》()、G.R.希爾的《虎豹小霸王》()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R.懷斯的《西區故事》()和《音樂之聲》()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卡善的《伊甸園東方》(),J.洛甘的《野餐》()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D.霍珀的《逍遙騎手》(),J.施萊辛格的《午夜牛郎》(),T.馬里克的《荒原》()等。

這一時期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R.阿爾特曼的《陸軍野戰》()和《納什維爾》();P.波格丹諾維奇的《最後一場電影》();地密爾的《十誡》();M.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A.希勒的《愛情故事》();休斯登的《不合時宜的人》();S.庫勃里克的《光榮之路》()、《斯巴達克斯》()、《怪癖博士》()、《年太空漫遊記》()和《發條橘子》();尼科爾斯的《第二十二條軍規》();F.沙夫納的《巴頓將軍》();G.西頓的《飛機場》();斯蒂文斯的《巨人》();懷爾德的《熱情似火》()和《》();惠勒的《賓虛傳》()。希區柯克在這一階段拍攝了他最有影響的一批影片,如《後窗》()、《眩暈》()、《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鳥》()和《瑪爾妮》()。

美國黑人演員過去在電影中只扮演次要的甚至是反面的角色,自S.波蒂埃開始,在《掙脫鎖鏈》()、《藍斑》()、《吾愛吾師》()、《炎熱的夜晚》()和《猜猜誰來吃晚餐》()中扮演了正面角色,並開始嘗試由黑人自己編導關於黑人生活的影片。從L.斯特拉斯堡在紐約開設的演員講習班培養出來的M.白蘭度、M.克利夫特、P.紐曼和J.方達等加人了電影演員的行列。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年輕導演亦開始嶄露頭角,如F.F.科波拉的《教父》()、《教父》(續集,)和《對話》(),G.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M.斯科西斯的《窮街陋巷》()和《出租汽車司機》()等影片顯示出美國青年導演在承繼美國電影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精神,為70年代的復興准備了條件。

美國電影的「復興」是從S.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開始的。這兩位導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幻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和票收入直線上升。受到美國青少年觀眾歡迎的科幻片發展為集災難片、冒險片而成的場面壯觀的影片的一個新片種,這些影片包括《第三類接觸》()、《異物》()、《外星人》()、《失去方舟的入侵者》()、《金剛》()、《超人》()、《侏羅紀公園》()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

在70年代末以來的美國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如W.艾倫的《安妮.霍爾》()和《漢娜姐妹》();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R.雷德福的《普通人》();H.羅斯的《轉折點》();齊納曼的《朱莉亞》()等。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當推H.阿什比的《歸家》()、M.西米諾的《獵鹿人》()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關於工人的如《諾瑪.雷》()、《洛奇》()、《藍領》();表現青年的如《周末狂熱》(1g77)、《油脂》()、《毛發》()和《閃光舞》()等。

美國電影評論

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而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發展。建立於年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除頒發一年一度的「學院獎」(奧斯卡獎)外,也逐漸加強了它的學術工作。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資料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許多綜合大學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電影理論、影劇劇作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人激增至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美國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6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後。

香港最早有實驗電影作公開式或半公開式放映的,始於年。然而那時還沒有正式的組織籌辦影展,放映的作品只是數位拍攝實驗電影的人共同欣賞。

而正式有組織的影展應該是年由大學生電影會籌辦的《大影會會員作品發表會》。由此直至70年代,大影會還舉辦了"業余電影展"及"業余電影展70",對推動電影不遺餘力。因此,香港實驗電影在60年代也稱為"大影會時代"。

進入70年代,由於大影會主力份子分崩離析,年,衛影會創辦人張鍵,粱良,李耀明繼承了大影會志願,繼續為本地電影盡力。年、年衛影會舉辦了《8mm實驗電影觀摩影展及全港實驗電影觀摩展》,而香港專上學生會於年舉辦了全港實驗電影比賽。此外,還有普及電影社,青影會,8mm電影會,香港電影會等等活動。

年,衛影會再次舉辦實驗電影展,同年組成的火鳥電影會也開始舉辦半公開式的電影作品展。

年,衛影會與政局首次合辦實驗電影展。

年,再次合作舉辦。

年,火鳥電影會加入舉辦。到了年,火鳥電影會正式接手與政局合辦,名稱由實驗電影展更改為香港短片展。

香港短片展由年辦至年,之後停辦,由此沉寂。

直至年政局才再次舉辦香港短片比賽;成為香港官方第一個主辦的電影比賽。比賽分為叄個類別:最佳劇情片、最佳非劇情片、最佳動畫。影片長度不能超過60分鍾,錄像作品不能參加。得獎作品安排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放映。叄組金獎及銀獎各1名得主,分別可獲3萬元及2萬元港幣獎金。與此同時,香港藝術中心也宣布舉辦錄象比賽。

兩組織分別舉辦了兩屆短片及錄象比賽。

年為了集中資源,遂決定合辦,成為香港短片及錄象比賽。分為:劇情組、記錄組、動畫組、實驗組、音樂錄像組等五個類別,年的大獎獎金提高為10萬港元,參賽影片的質與量均大大提高。

青年導演賈樟柯的故事片《小山回家》(錄像,55分鍾)獲年香港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此賽事舉辦至今。

中國電影發展史(-)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年,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經歷十年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可可西里》《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的到來?/ca>

❺ 上海浦東機場到威爾斯酒店式公寓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2號線 → 浦東63路,全程約20.3公里

1、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步行約280米,到達浦東國際機場站

2、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4站, 到達川沙站

3、步行約230米,到達川環南路華戴路站

4、乘坐浦東63路,經過9站, 到達川周公路黃趙路站

5、步行約250米,到達上海橙子精品酒店式...

❻ 求一部外國電影名稱。內容是關於一個獲得兩次米其林之星的大廚,戒掉毒癮,改過自新的故事

《燃情主廚》,望採納。

❼ 想知道: 深圳市 福永威爾斯酒店 在哪 具體公交站點

無論怎坐,如果你選擇公交那就要轉車,有以下路線供你選擇。
在華強北(聖庭苑酒店)站311到流塘路口,然後轉651直接可以到。
在聖庭苑酒店坐311到西鄉大益廣場,然後轉766直接可以到。
另外你說的上海賓館西可以坐301,310-315到流塘路口然後轉651;或者到福永橋底然後轉751可以直接到。

❽ 請問《美國電影協會世紀百部佳片》是哪百部電影非常感謝!

篇幅有限詳細信息沒能全部列出
可以在:http://www.mtime.com/ 上找到所有電影的詳細信息

1. 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凱恩 (大國民)

導演: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編劇:Herman J. Mankiewicz ..... (screenplay) and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 (screenplay)
主演:Herman J. Mankiewicz ..... Newspaperman (uncredited)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 Charles Foster Kane
Gregg Toland ..... Interviewer in 1935 Newsreel (uncredited)
約瑟夫·科頓 Joseph Cotten ..... Jedediah Leland
多蘿西·康明戈爾 Dorothy Comingore ..... Susan Alexander Kane

劇情介紹:
影片以本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和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變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關於電影

拍攝於1941年的《公民凱恩》是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實驗影片,被譽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在幾乎所有的電影排行榜上都是風光無限,被視做"電影史上十大影片"當之無愧的冠軍和頭號經典。這部純粹的"電影的詩"處在戰前電影偉大傳統的結束和四五十年代電影的開端之間,是一部對生活高度凝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心理世界的理性體驗的影片,掘棄了當時通行的電影美學原則(構思新穎的仰角鏡頭和簡約而富於表現力的縱深鏡頭, 獨特而又自然流暢的場面調度和移動拍攝, 以及音響、對白、用光的革新運用和獨具匠心的配樂),改變了好萊塢過去傳統的影片拍攝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後人模仿到泛濫,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力量、勇敢、粗獷、沖擊、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均達到了那一時代的巔峰。

《公民凱恩》是奧遜·威爾斯以紐約報業大亨威廉·朗道爾夫·赫斯特(1863-1951)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時寄居他人時的經歷及感受塑造出了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形象。該電影劇本的合作編劇赫爾曼·曼凱維支本人就認識赫斯特,並且是其情婦、電影明星瑪利昂·戴維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攝的,但由於赫斯特認為這部影片是影射攻擊自己,因此提出抗議,並企圖以80萬美元買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爾斯聽到此消息大為震驚,他只有一個挽救方法,就是拚命在小范圍里放映影片,把口碑傳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評價使得雷電華頂住了壓力,否則這部作品將永遠保存在少數人的記憶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才後重新發行,先從歐洲受到重視,轉而在美國本土的電視上放映。

實際上該片講述故事的方式遠比其所講的故事有價值。影片由六段有著內在邏輯的閃回組成,這幾段倒敘並非一塊拼圖的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內層層剝開的洋蔥。影片將鏡頭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層面,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國個人奮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該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導演、主演、攝影、錄音及音樂等九項提名奧斯卡提名,但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影片涉及的現實人物,最終只獲得最佳原創劇本一項金像獎。

演員

《公民凱恩》中的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是為演員度身定做的--不僅主角,就連管家雷蒙、政客蓋蒂、童年凱恩等都有著鮮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員多數來自威爾斯的以廣播劇和舞台劇見長的水晶劇團,幾乎沒有電影表演的經驗,但除了極少數的特寫鏡頭,所有演員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奧遜o威爾斯本人扮演的凱恩一角迄今仍是電影表演的範例。但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卻無法引起普通觀眾的一片叫好聲,原因是片中沒有可讓演員"炫耀"演技的場面,但如果觀眾將劇本和電影進行對比時就會發現演員實在功不可沒。

攝影

這部劃時代影片取得的成就還表現在電影的拍攝技術上,該片首次採用了大景深鏡頭(即深焦距鏡頭),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鏡頭及強度對比的黑白光影運用等。《公民凱恩》的構圖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鏡頭的變化和停留中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張弛節奏。此外,還運用了堪稱完美的蒙太奇鏡頭壓縮時間,擴大影片容量,使其簡潔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現凱恩與第一個妻子離異的過程,從結婚到離婚共八年時間,影片卻只用了六個鏡頭就表現出來了。

為影片擔當攝影的是格萊格o托蘭德。托蘭德加入劇組時已是好萊塢卓有成就的攝影師,但拍攝的難度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我們現在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鏡頭都是威爾斯的主意。當攝影師表示機器已經擺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時,威爾斯便將地板砍了,把攝影機"埋"入地下。

音響蒙太奇

《公民凱恩》的曲作者伯納德o赫爾曼(1911-1975)也是水晶劇團的成員。這位具傳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樂54部, 在其搭檔奧森o威爾斯極富個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凱恩》中,赫爾曼顯示出對於復雜音響和音樂的處理能力,譜寫了和鏡頭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樂,通過音響來轉換場景。他的配樂猶如劇情的忠實僕人,並在其中一些段落顯示出卓越才華:他為蘇珊登台寫了一段酷似馬斯奈歌劇的法國詠嘆調,為報社慶典寫了一段地道的百老匯曲子,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作音樂的提名。這位電影配樂大師後來在希區柯克那裡大放異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經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線性多元敘事

在電影的敘事手法上,《公民凱恩》打破了以往電影順序的線性敘事的手法,採用了非線性的多元敘事結構,運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技巧,多角度、多單元地去表現人物,使人物更為立體鮮活。這種全新的敘事手法雖在今天已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史無前例的,從而成為現代電影和傳統電影的分界線。

非線性敘事技巧並非威爾斯首創,之前有幾部好萊塢電影已嘗試過,但威爾斯將這種"疊床架屋"的形式發揮到極致,每一段的時間跳躍和重疊都很大,很多視覺、對白及主題在不同段落中遙相呼應。威爾斯更將玫瑰花蕾叫做"騙人的玩意兒",玫瑰花蕾的動機只不過是一個情節的嚎頭,而通過對這一噱頭的探索使敘事成型,將整個故事的蔓生枝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提供了一個戲劇性的問題抓住觀眾,這也就使得該片帶有偵探類型片的模式。

2. Casablanca (1942)
北非諜影 (卡薩布蘭卡)

導演:邁克爾·柯蒂斯 Michael Curtiz
編劇:Casey Robinson ..... uncredited
Howard Koch
Murray Burnett ..... (play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and
Joan Alison ..... (play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Julius J. Epstein ..... and
Philip G. Epstein ..... and
主演:Peter Lorre ..... Ugarte
亨弗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 ..... Rick Blaine
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 Ilsa Lund

劇情介紹:
1941年。卡薩布蘭卡。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要從歐洲逃往美國,必須繞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這使得這座城市的情勢異常緊張。

里克夜總會的老闆里克是位神秘的男子。 一日,捷克反納粹領袖維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爾莎來到李克夜總會,希望通過里克獲得通行證。里克發現伊爾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戀人,過去的誤解解開後,伊爾莎徘徊在丈夫與情人間,而仍深愛著她的里克,卻決定護送伊爾莎和她的丈夫離開薩布蘭卡。在機場,里克開槍射殺了打電話阻止飛機起飛的德軍少校後,目送著心愛的女人離開……

3. The Godfather (1972)
教父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編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 (screenplay)
Mario Puzo ..... (novel)
Mario Puzo ..... (screenplay) and
主演: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 Don Vito Corleone
Franco Citti ..... Calo
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 ..... Michael Corleone
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 ..... Kay Adams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 Tom Hagen
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 ..... Michael Francis Rizzi (uncredited)
詹姆斯·凱恩 James Caan ..... Santino 'Sonny' Corleone
艾爾·勒提埃里 Al Lettieri ..... Virgil 'The Turk' Sollozzo

劇情介紹: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教父」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剛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教父」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構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大女婿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科萊昂。

幕後製作:
把馬里奧·普佐虛構的紐約黑手黨塑造成一個實現美國夢的家族奮斗史,這是科波拉最了不起的地方。影片從40年代末著手往後敘述,極具宏偉的史詩氣派,同時又有非常細膩的細節。無論是白蘭度飾演的大家長,還是帕西諾的新一代,人物刻畫既個性化,又不乏代表性。暴力場面也有如此雙重性,既寫實,又有歌劇的壯觀。事實上,整部影片將一些沒有社會內涵的打打殺殺升華為美輪美奐的歌劇,達到黑幫電影的最高境界。片尾洗禮的嬰兒是科波拉的親生女兒。本片榮獲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4.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亂世佳人(飄)

導演:喬治·丘克 George Cukor ..... 0 (footage refilmed by Victor Fleming) (uncredited)
Sam Wood ..... 2 (uncredited)
Victor Fleming
編劇:Ben Hecht ..... uncredited and
Jo Swerling ..... uncredited &
Sidney Howard ..... (screenplay)
瑪格麗特·米歇爾 Margaret Mitchell ..... (novel)
David O. Selznick ..... uncredited and
John Van Druten ..... uncredited
主演: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費雯·麗 Vivien Leigh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 Olivia de Havilland ..... Melanie Hamilton (as Olivia deHavilland)
海蒂·麥克丹尼爾斯 Hattie McDaniel ..... Mammy

劇情介紹: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郝思嘉愛上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卻選擇了郝思嘉的表妹——溫柔善良的韓媚蘭為終身伴侶。郝思嘉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韓媚蘭的弟弟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艾希利和查爾斯作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婦,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郝思嘉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識。白瑞德開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絕。郝思嘉一心只想著去追求艾希利,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郝思嘉和表妹韓媚蘭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慘狀,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不巧韓媚蘭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幫忙護送她和剛生下孩子的韓媚蘭回塔拉庄園。白瑞德告訴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軍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和郝思嘉擁吻告別。郝思嘉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在驚嚇中死去。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繳納重稅,郝思嘉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白瑞德借錢,但得知他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

郝思嘉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時,白瑞德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艾希利負傷逃亡,在白瑞德幫助下回到韓媚蘭身邊。郝思嘉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白瑞德前來向她求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白瑞德結了婚。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閱艾希利的照片被白瑞德發現,終於導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後,在艾希利的生日會前夕,郝思嘉與艾希利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韓媚蘭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白瑞德可不這樣想。

當郝思嘉告訴白瑞德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白瑞德懷疑地問那是誰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產。白瑞德感到內疚,決心同郝思嘉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庭里發生,韓媚蘭終因操勞過度卧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兒子託付給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郝思嘉不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無法再忍受下去,而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艾希利,郝思嘉終於明白,她愛的艾希利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當郝思嘉趕回家裡告訴白瑞德,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被遺棄的郝思嘉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幕後製作:
時代背景:美國內戰;地點:美國南方;戲劇高潮:火燒亞特蘭大。在如此壯麗的時代畫卷上演繹出一個極不尋常的愛情故事,開創了以真實而遼闊的歷史背景加虛構人物故事的愛情史詩片先河(該傳統發展出《日瓦戈醫生》和《泰坦尼克號》等佳作)。這部早期的彩色片保持了瑪格麗特·米切爾原著的韻味和深度,既有色彩渾厚的大場面(如女主角跨過遍地傷員的鏡頭),又有對人物命運的細致刻畫(請注意黑人女僕的性格)。無論你認為素材像莎翁名劇還是像庸俗肥皂劇,影片取得驚人的藝術和商業成就。英文片名《飄》(即《隨風而去》)出自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一句詩。女主角的經典壓軸台詞「明天是新的一天」乃原作出版前的暫定名。本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七項大獎。1994年的續集《郝斯佳》(Scarlett)是一部長達360分鍾的電視劇,豪華製作,服裝布景等下了血本。故事講郝斯佳跟白瑞德離婚後依然藕斷絲連,她甚至回到愛爾蘭,被控謀殺等等。影片根據雷普利小說改編。

5.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沙漠梟雄)

導演:大衛·里恩 David Lean
編劇:Michael Wilson ..... (screenplay) originally uncredited
T.E. Lawrence ..... (writings)
Robert Bolt ..... (screenplay) and
主演:大衛·里恩 David Lean ..... Motorcyclist by Suez Canal (uncredited)
Robert Bolt ..... Officer with pipe gazing at Lawrence (uncredited)
彼德·奧圖 Peter O'Toole ..... T.E. Lawrence
奧馬爾·沙里夫 Omar Sharif ..... Sherif Ali
安東尼·奎恩 Anthony Quinn ..... Auda abu Tayi
亞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 Prince Feisal
Jack Hawkins ..... General Lord Edmund Allenby
Claude Rains ..... Mr. Dryden

劇情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的盟友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而該地區的各個部族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無力抵抗土耳其侵略軍。英國軍方派了一個「阿拉伯通」、陸軍情報軍官勞倫斯到那裡進行活動。

勞倫斯在去麥地那會見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的途中,遇見了哈里蘇部族的首領阿里,此人年輕剽悍,後來給了勞倫斯很大的幫助。勞倫斯到費薩爾處,只見他的大本營遭到土爾其飛機的轟炸,傷亡慘重。費薩爾採納了勞倫斯的意見,從陸路攻打亞喀巴,為佔領大馬士革鋪平道路。勞倫斯則與阿里率領突擊隊穿過沙漠,冒著炎熱與風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該城。

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意圖是給阿拉伯人有限的槍枝彈葯,叫他們牽制士耳其的兵力,同時將阿拉伯各部族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勞倫斯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採取行動的,但做法上比較講究策賂。他換上阿拉倫人的服裝,盡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於突擊隊屢建戰功,威震中東,勞倫斯被譽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對大馬士革發動的總攻勢中,勞倫斯與阿里率領的阿拉伯軍隊驍勇善戰,長驅直入,比英軍提前一天攻入。但戰後,英阿雙方在管轄大馬士革這個問題上發主嚴重分歧,勞倫斯困於復雜的政治外交斗爭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國後,憂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幕後製作:
本片是一部根據歷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攝的場面宏偉的史詩片。這個劇本是事實和藝術的巧妙結合,它忠於真實而又超出真實,它虛構出各種形象和情緒,這種情緒比勞倫斯本人所體驗到的更為強烈和富於刺激性。這是一部真正偉大的驚險片。影片的導演手法及攝影極為出色,既展現宏偉壯觀的戰斗場面,又剖析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出身卑微、高深莫測、膽略過人、又受虛榮和情慾支配的冒險狂。本片榮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6. The Wizard Of Oz (1939)
綠野仙蹤

導演:King Vidor ..... 2 (Kansas scenes) (uncredited)
茂文·勒魯瓦 Mervyn LeRoy ..... 7 (uncredited)
Victor Fleming
Richard Thorpe ..... 3 (footage unused and completely reshot) (uncredited)
編劇:Herman J. Mankiewicz ..... uncredited
L. Frank Baum ..... (novel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uncredited
L. Frank Baum ..... book
John Lee Mahin ..... uncredited
Samuel Hoffenstein ..... uncredited
Edgar Allan Woolf ..... (screenplay)
Noel Langley ..... (screenplay) and
Noel Langley ..... adaptation
Florence Ryerson ..... (screenplay) and
Jack Haley ..... additional dialogue (uncredited)
Bert Lahr ..... additional dialogue (uncredited)
主演:Jack Haley ..... Hickory/The Tin Man
Bert Lahr ..... Zeke/The Cowardly Lion
George Beranger ..... Extra (uncredited)
Addie E. Frank ..... Munchkin (as The Munchkins and as The Singer Midgets)
Jimmy Rosen ..... Munchkin (as The Munchkins and as The Singer Midgets)
Billie Burke ..... Glinda, the Good Witch of the North

劇情介紹:
根據同名童話改編的經典兒童音樂電影。小女孩桃樂絲因為與收養她的嬸嬸頂嘴,獨自外出,結果被龍卷風刮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小人國。在仙女和人們的幫助下,她沿著黃磚路到綠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師尋找回家的辦法。路上,她遇見了稻草人、錫皮人和膽小的獅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師要頭腦、錫皮人想要一顆心、膽小的獅子想要膽,於是他們結伴而行。一路上他們戰勝了女巫婆的阻撓,終於來到水晶城。但他們發現法力無邊的魔法師不過是一個同樣被龍卷風刮來的魔術師,根本沒有什麼法力。正當他們失望的時候,魔術師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使他們一一實現了願望。桃樂絲終於回到了嬸嬸和叔叔們身邊。

幕後製作:
那《飛越彩虹》的歌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在純真和童趣中成長。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音符、每一樣道具都已成為電影史的瑰寶。現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誰能復制朱迪·加蘭的歌聲?本片曾有一個1925年的無聲版,還有一個1978年的黑人版(The Wiz),由黛安娜·羅斯和邁克爾·傑克遜主演,場景搬到了紐約,但最難容忍的是沒有採用經典版的歌曲。

7. The Graate (1967)
畢業生

導演:麥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
編劇:Calder Willingham ..... (screenplay) and
Charles Webb ..... (novel)
Buck Henry ..... (screenplay)
主演:Buck Henry ..... Hotel Desk Clerk
Mike Farrell ..... Bellhop in Hotel Lobby (uncredited)
Noam Pitlik ..... Gas Station Attendant (uncredited)
達斯廷·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 Benjamin Braddock
安妮·班克羅夫特 Anne Bancroft ..... Mrs. Robinson
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 Apartment House Resident (uncredited)
Katharine Ross ..... Elaine Robinson

劇情介紹:
本恩的父母忙著籌備慶祝他畢業的家庭晚會,但本恩卻對未來生活感到茫然。來客中的魯賓遜太太卻對這個小夥子很感興趣,並讓本恩開車送她回家。風流的夫人不斷挑逗本恩,但被拒絕。可是日子如此無聊,不久後他開始了同魯賓遜太太的約會,同時他也愛上了太太的女兒伊萊恩,遭到魯賓遜太太堅決反對。本恩終於找到機會向伊萊恩表白了愛意,並講述了自己的墜落,只是沒說出那個夫人的名字。伊萊恩原諒了他,但魯賓遜太太的震怒使伊萊恩猜到了一切。她傷心地與一個叫卡爾的人傖促結婚。本恩得知這一消息,不顧一切向教堂沖去……

幕後製作:
1967年,「新好萊塢電影」的出現,改變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廠壟斷制度,更多貼近現實生活和年輕人思想感情的電影出現,使好萊塢電影從純粹的「逃避現實」消遣品逐漸變成「反映現實」的藝術品。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本片,以一鳴驚人的姿勢出現,成為這個電影變革里一部舉足輕重的代表作。本片屬社會諷刺喜劇片,關鍵詞「塑料」是那個時代的象徵,高潮戲男主角追婚已成經典。三位主演均有出色的表現,影片音樂更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片是霍夫曼和導演尼科爾斯的成名作。

8. On The Waterfront (1954)
碼頭風雲(岸上風雲)

導演:伊利亞·卡贊 Elia Kazan
編劇:Budd Schulberg ..... (story)
Budd Schulberg ..... (screenplay)
Malcolm Johnson ..... (suggested by articles)
主演:Michael V. Gazzo ..... Bit (uncredited)
Karl Malden ..... Father Barry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 Terry Malloy
愛娃·瑪麗·森特 Eva Marie Saint ..... Edie Doyle
羅德·斯泰格爾 Rod Steiger ..... Charley 'the Gent' Malloy

劇情介紹:
昔日曾經是職業拳擊家的特里·馬洛伊,血氣方剛,現在紐約港當碼頭裝卸工,並為工會頭目約翰尼·佛蘭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約翰尼·佛蘭特之命殺死了特里的朋友喬伊。

不久,特里結識了喬伊的妹妹——大學生伊蒂。伊蒂親眼目睹碼頭工人的悲慘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親兄弟為工人說了幾句話就慘遭殺害,決心和教區牧師巴里神父一起,為碼頭工人伸張正義。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觸中,他告訴伊蒂他的人生哲學是「在別人能動手之前,自己該先動手」,伊蒂指責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沒有絲毫人類的仁愛。

閱讀全文

與威爾斯主題電影酒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