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奧黛麗·赫本 主演的電影《黃昏之戀》中那首叫《意亂情迷》的歌
奧黛麗·赫本 主演的電影《黃昏之戀》中那首叫《意亂情迷》的歌是
Jane Morgan 主唱英文歌名叫 "Fascination"的歌 。
和電影里一樣的MP3∶
http://b.2.v.k.aimini.net/download/?fid=KV2BssHKOi3h0yHpwYPx
和電影里一樣的另一鏈接∶
http://www.homespunrecords-r-us.com/Fascination.mp3
Ⅱ 有誰知道赫本有哪些經典的作品嘛
奧黛麗·赫本 主要演出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Ⅲ 奧黛麗·赫本:愛由心生,花開遍地
最是無暇的外表,遮住了她更加熠熠生輝的內里。赫本活在70年前,那個雜糅著時尚、美感與奢華的時代,在恆久的喧囂中,她仍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優雅和剋制。不論是在斑斕的熒幕上,還是在瑞士的「和平之邸」,甚至在戰亂不安的第三世界,她從未停止對愛的付出和追尋。「沒有,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痛苦。」
1953年,出演《羅馬假日》安妮公主一角的赫本聲名鵲起,精緻的五官、高挑的眉毛和出眾的氣質,讓她清流般地從英國流向世界,成為無數女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她還化著剛剛演出完的妝容來不及卸掉,勾起的唇角難掩眼中的驚喜和些許的無措。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和鏡頭,赫本無奈地找不見自己的獎杯,只得向工作人員借另一個來合影。這場完全出乎意料的獲獎,是她唯一一次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
下一次是在她去世的那一年,為獎勵她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貢獻,奧斯卡頒發給她人道主義獎。還是那個獎台,可是人,卻遠了。
幾個月前,91歲的法國頂級時裝設計大師紀梵希,那個以《蒂凡尼早餐》中黑色連衣裙為代表的「赫本風」名流的創造者,在巴黎逝世。赫本同紀梵希,惺惺相惜40載,赫本曾給予他無數創作的靈感,而最後一次的贈予卻是在赫本臨終前,赫本將自己的一件大衣交給他,「當你覺得孤獨時,穿上這件大衣,就好像我緊緊擁抱著你。」
這個世界和赫本的聯系越來越少,留在熒幕里的影像到底還是略顯蒼白和無力。許多對她不甚了解的人都只記得她精緻的外表和飛揚的笑容,可當這一點成為她令人敬仰的魅力的堅固糖衣,不曾有過的爭議也悄然而至。
為什麼那麼多長相出眾且演技不俗的明星都不如赫本的認知度高?為什麼那麼多明星都做慈善而只有赫本被人銘記?赫本到底是否被大眾過度推崇?
在極速便捷的新媒體時代,表層信息的大量湧入和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推薦,造成的卻是受眾閉合式的接收和簡單化的歸因。赫本的美麗易被眾人所知,但剝開這層外殼那充滿愛意的內里卻少有人究。這個探知過程,無疑是將熒幕上的形象從真正的赫本身上剝離開來。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在她很小時,她的父親便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將她和她的母親送往了荷蘭。和父親的這一別,也是赫本在未來20年中對父親最後的記憶。
二戰的動亂讓當時無數的家庭遭受著苦難和恐懼,赫本親眼看著自己身邊的夥伴被捕,看著炸彈在自己身後爆炸,看著自己的哥哥和流浪狗搶食物。所有人都在飢餓中求生,赫本便在那時患上了嚴重的營養不良。
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進駐赫本所在的城市,用公益的力量給當地的孩子帶去了希望,其中就包括赫本。可能那時赫本自己也沒意識到,這件事成為她日後投身慈善事業的最大契機。
赫本的父親缺席了她所有的孩童時光,也沒能在她最需要父愛的時候給予她一個擁抱。甚至於在整個二戰時期,這個男人都被自己的母親抱怨著。可赫本依然想要再見他一面,依然想知道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幾十年來,她從未放棄過對父親的尋找,也無數次想像過和父親重逢的場景。她有很多話想對這位遲到的父親說。可當她和父親20年後終於重逢時,場面卻是十分的平靜。
「他就像座雕像一樣站在那裡,沒有走上前來,也沒有張開雙臂,他根本沒有擁抱我母親的打算。這個我母親整個童年時代都在渴望見到、撲進他的懷抱、享受甜蜜愛撫的人,情感交流上卻存在著難以彌補的缺陷。終於,我母親主動走上前去,擁抱了他,就像其他那些幸福的女兒擁抱自己慈祥的父親一樣。這就是結果,我母親選擇了寬恕他,她並不需要親生父親的道歉,她想要的只是一份如願以償。」
赫本的兒子肖恩這樣寫道。我無法感知那種和親生父親如此疏離的痛苦,以至於我在看到赫本流淚的鏡頭時,都不禁聯想她是否回憶起了這段往事。但即便和父親沒有太多情感上的交集,赫本也從未放棄過對父親的贍養,陪伴他走完了他生命最後的旅程。
赫本說,每個人都要做到自己應該做的,不論她曾經被傷害到什麼程度也不能例外。
赫本最初的夢想是能夠成為芭蕾舞團的首席女演員,她多年來一直不間斷地練習芭蕾,即便在戰爭時期也沒停過,但因為她錯過了練習芭蕾最適合的年齡,使她不得不放棄這個夢想而走上演藝的道路。
但不論是當芭蕾舞者還是做一名演員,赫本都秉承同樣的原則:努力工作、遵守紀律和擁有職業精神。
赫本創造了太多經典的角色,那些流傳至今的影視作品讓她時至今日都依然能夠獲得上萬觀眾的喜愛。她能夠憑著自己對劇本出色的解讀和對人物敏銳的感覺將角色和自己融為一體。
在電影《黃昏之戀》中,赫本和加里·庫珀扮演一對情侶,庫珀的角色是一個富有卻不為任何女人停留的花花公子。所以縱使兩人深愛對方,但卻不得不在火車站分手。
赫本扮演的角色為了能夠讓對方相信自己與他一樣的堅強和獨立而表現得十分沉靜,似乎不會因分手而痛苦。當列車緩緩開動後,她的眼睛中閃爍著淚光,可是嘴裡還在說著關於其他追求她的男人的軼事,說著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人是如何痴迷於她。
這時候火車開得越來越快,她在站台上奔跑,淚水終於滾滾地落下。火車的汽笛聲越來越大,她必須大聲喊叫才能讓他聽見自己的話,她還在努力使他相信自己會過得很好,但不舍之情卻溢於言表。最後,他將她抱上了火車。
「 母親的表演非常成功,這個鏡頭成為很多影評家心中的經典。她找到了一種方式將劇本中不存在的痛苦和自己的遭遇聯系起來,獲得前所未有的融合,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出色的劇本,出色的理解,出色的演技,也許還需要有出色的面部肌肉控制能力,可是對於母親來說,這並不難。只要你經歷過,感受過,你就可以表演出來。生活本來就是一場充滿喜怒哀樂的戲劇。 」
赫本經歷過戰爭,看過人世間最殘忍的最痛苦的分別。但是她從來不把這種痛苦帶給愛她的人們,她總是向大家展示著她的美和快樂。
她創造的銀幕形象獲得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亨利·曼奇尼、攝影師塞希爾·比頓和時尚設計師休伯特·紀梵希的欣賞和鍾愛。但如果你說是這些外在的搭配讓赫本在觀眾面前更加出彩,倒不如說是赫本成就了這些大師手中的作品。
正如赫本所唱的《Moon River》,它的創作靈感便正是赫本帶給亨利·曼奇尼的,整首歌曲中都明顯帶有著奧黛麗強烈的個人氣質——淡淡的憂傷。
而赫本獨特的聲音特質加上她對這首歌深刻的體會,都使《Moon River》的靈魂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畢竟沒有人能夠比她更能表現出自己的感受。
赫本的穿衣哲學也正如她做人一般,簡單卻不失優雅,休閑卻不失質感。她的風格就是她為人原則的延伸,她信奉簡單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就能夠將任何事情都還原到本質。
你可能看過赫本所有的影視角色,但論出色,所有角色的優點都比不上赫本自身的魅力;論精彩,所有演繹的故事都不及赫本的人生經歷。
她信仰愛,信仰自然力量的奇跡,信仰生命中的美好,正是這些信仰讓她在兒子長大成人後毅然投身於慈善事業,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赫本從很小的時候便喜歡孩子,擁有兩個出色的兒子是她最為驕傲和幸福的事。她對生命和愛的渴望也是她晚年堅持慈善工作的不竭動力。
1988年4月,赫本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大使,期間她去過衣索比亞,去過索馬里,去過蘇丹。她用雙腳走過多個受難的國家,她用雙手懷抱過無數個掙扎在死亡邊緣的兒童。
她深入到難民的生活中,去感受和思考。她不停地奔波在發達國家和難民國之間,用切身行動去為第三世界的婦女兒童吶喊、呼籲和募捐。與其說她在做慈善,倒不如說她更像是一位母親,在拼盡全力救助自己的孩子。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攝影師羅比和約翰·埃薩克回憶:
「在一次訪問的最後,這位女子在離開前走進了一座簡陋的建築物里,那兒有許多飢餓的孩子,他們排成長長的一隊,領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給他們准備的食物,當時索馬里的情況極端惡劣,只能用麥片粥充飢。她走上前去與那位正在散發食物的聯合國官員交談。在長長的隊伍中,有一位小女孩顯得很特別。飢餓使她看起來有些虛弱無力,她焦急地不斷向前探望,當她的目光觸及到那個女子時,她似乎呆住了,也許這個女子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溫柔和母性令她在一瞬間產生了一種沖動。她扔下手中的盤子,向那名女子跑過來,緊緊地抱住了她。這個女子非常安靜,也緊緊地擁住了小女孩。那一刻,感情的需要超過了生存的需要。女孩可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那個神秘女子懷中得到的溫暖和希望。」
赫本有時上午還在洛杉磯參加慈善演講進行募捐,下午便馬不停蹄地趕往非洲國家進行救助。而去往難民國的路往往沒有直達的飛機可以到達,便經常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進行轉機。
就是在這種疲勞的工作狀態下,赫本堅持了四年,直到1992年年末。
1992年11月,赫本的腹腔內發現了癌細胞,這種癌細胞使赫本經常飽受病痛的折磨。而醫生推測,赫本是在五年前,也就是她在投身慈善事業前,便已身患癌症。對那時的她來說,慈善的高負荷工作無疑是一種致命的催化劑。
手術和化療已然無法阻止赫本體內癌細胞的擴散。當赫本意識到自己將走向生命的盡頭時,她選擇了一種平和的方式去面對死亡。
她在羅伯特和兒子的陪伴下,回到了家裡。那是一棟坐落在日內瓦湖畔的山頂農舍,春天裡能看到滿眼的櫻樹花,黃昏中能感受到落落的夕陽。她在那裡度過了人生中最後一個聖誕節。
1993年1月20日,赫本病情加重,一直沉睡不醒。
「我走進她的房間。我們都知道,母親就要離開我們了。周圍一切都是安靜的。一束溫和的金黃色的陽光照進來。我低頭看著她。她是那麼平靜安詳,以致我忘記了她是個病人。
我整夜都守著她。半夜時分,她醒了過來,躺在床上,看著遠處。我問她想要什麼和感覺如何,有沒有什麼想說的。我問她想念外婆嗎?她沒有回答。一會兒,我問她有沒有什麼遺憾的。
她說:『沒有,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痛苦。』
這是她再次睡去前,說的最後的話。」
赫本曾在演講中說道:「兒童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是我們對未來的希望。我們不止應該保證兒童能夠維持生命的存活,還應該使他們遠離感情的、社會的和身體上的虐待。」
赫本不懼怕死亡,她信仰著愛,信仰著生命,信仰著自然,而死亡正是生命與自然的一部分。
她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痛苦。
赫本去世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赫本從來都不止是一名演員,她更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將整個生命投入到人道主義的博愛的母親。
她用寬容的心原諒了缺席20年的父親,堅守著自己做人的原則;她用專注的心成為了一名演員,生動的詮釋著每一個角色;而在生命的最後,她又用自己柔軟的心呵護了無數個孩童,用心中的大愛安撫了無數受傷的靈魂。
我仍然記得著名導演比利·威爾德說的那句話:
「上帝親吻了一個小女孩兒的臉頰,於是赫本誕生了」
Ⅳ 黃昏之戀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RlyQNG7p8DFc4BBriC3QIQ
《黃昏之戀》(LoveintheAfternoon)是由比利·懷爾德執導,加里·庫珀、奧黛麗·赫本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改編自蘇聯作家ClaudeAnet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說,講述了美國單身富豪法蘭肯和私家偵探之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Ⅳ 奧黛麗赫本拉大提琴是哪部電影
《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由比利·懷爾德執導,加里·庫珀與奧黛麗·赫本主演。改編自當時蘇聯作家Claude Anet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說。據其改成的舞台劇由蘇聯流傳到了巴黎,聯同I.A.L. Diamond 重新改編,才寫完《黃昏之戀》的劇本。
Ⅵ 關於奧黛麗赫本的電影!黃昏之戀
fascination
http://g.top100.cn/7872775/html/download.html?id=S3168203bbf73e1db
Ⅶ 奧黛麗赫本的童年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英文姓名:Audrey Hepburn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結腸癌逝於瑞士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身高: 五呎七吋 (170公分)
體重: 110磅 (50公斤)
三圍: 32-20-35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巨作。
童年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珠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GIGI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托尼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該片風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一頭黑色短發,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蒂娜》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奧斯卡獎
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此屆頒獎儀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通用汽車公司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在一名警察護送下直奔頒獎現場——世紀劇院。她感到體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慮、恐懼,那天晚上的一切對她都好像是一場夢,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在計程車上,她換掉了戲裝,一下車,她穿過劇場外龐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後面跟著男爵夫人。穿過門廳,那裡簇擁著大批記者和傾慕者,閃光燈不斷地發出耀眼的光。她馬上躲進化妝間去洗臉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記者和攝影者們等了五分鍾便不耐煩了,把門拍得震天響。無奈,赫本只好先放他們進去拍上幾張。赫本步入會場時,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遠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賈萊·古柏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單。赫本找了個位置坐下來,接著看到古柏拆開一隻信封,抽出一張什麼也沒有的紙條,做出宣讀獲獎者的樣子,赫本內心怦怦直跳,她緊咬指甲,緊張地期待著最後的結果。只見世紀劇場的司儀走上舞台,宣佈道:「獲獎者:奧黛麗·赫本。」
赫本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歡呼聲中,她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跑到舞台側翼,由於過度興奮,本應向右,她卻向左跑去,司儀趕緊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來,在抓住獎品的當兒,她差點和司儀撞個滿懷。她接過金像說了一句話:「這真有點讓人受不了。」又說了幾句官樣的感激話後,她就逃離了舞台。
然後是到記者招待會去。赫本由於樂極發呆,竟把金像給弄丟了。她記得是放在什麼地方來著,但誰也找不著它。這樣,她拍照的時候就沒法拿著金獎了。有人拿出另一個讓她拿著。最後,她的那一個竟在女廁所里找到了。可惜的是,10年後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戲期間,小偷溜進她的家,偷走了這一座金像。
此刻,赫本興奮得發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完全沒有了平日的冷靜。她吻學院院長琴·赫肖特時,本應吻面頰,赫本卻吻了她的嘴唇。不過還算幸運,總算平安地回到了家。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搖來晃去,鬧得她母親男爵夫人也一夜沒睡好。
幾天以後,赫本又聽到一個好消息:她榮獲美國戲劇年度獎——托尼獎。從此以後,榮譽對她紛至沓來。事實證明,此時赫本已處於事業的頂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鍾的短片以來,僅僅五六年時間內,她就獲得如此殊榮,實在是很了不起的,簡直成了榮譽「暴發戶」,也的確「真有點讓人受不了」。
赫本榮獲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標志著好萊塢進入了新秀輩出的時代,人們為影壇出現這樣一個清新雋永、純潔可愛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紛紛向她表示祝賀,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發來的賀文裝飾她的房間,以此來慶祝她的成功。之後,她一帆風順,成為歐美影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時尚·情緒
不盲從流行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她了解自己的容貌與身材,優點與缺點。她知道要穿著削肩的晚禮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鎖骨。我為她設計的款式終於變成廣受歡迎的時裝,我將之命名為『薩布麗娜露肩洋裝』。」紀梵希如實評價他的好搭檔———奧黛麗·赫本對於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著流行走,趨之若鶩。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經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復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准。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Ⅷ 奧黛麗赫本
網路mp3有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BB%C6%BB%E8%D6%AE%C1%B5&lm=-1
試聽
在試聽窗口的歌曲出處,
按右鍵
目標另存為
就可以下載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