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主題思想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主題思想

發布時間:2022-10-19 17:16:45

❶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及劇情解析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及劇情解析

《我不是潘金蓮》影片講述李雪蓮狀告前夫罵李雪蓮是「潘金蓮」,告了二十年的事件。該電影由馮小剛執導,范冰冰領銜主演的現實題材電影,改編自劉震雲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下面由我為大家收集的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一】

我看完了由馮小剛導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這這部電影將主人公李雪蓮上訪20年的酸甜苦辣描繪得淋漓盡致、形象生動、入木三分。

李雪蓮上訪20年,她周圍的人也懷著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幫他,但大多的是想借著李雪蓮的大腿搓麻繩,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圖財,有的炫耀領導水平,有的因此丟了烏紗帽。就連李雪蓮上吊時,果園的主人也跟著她,讓她去鄰居家的果園上吊,打掉自己的競爭對手。

可以說,《我不是潘金蓮》在某種程度上是眾多信訪人的一個縮影。

信訪其實是個名詞,到現在為止也是個名詞。信訪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所謂信訪,就是人們群眾來信來訪。

信訪工作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接待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幫助他們解決各種訴求,解決不了的轉達給其他部門解決。用一句洋氣話說,就是化解矛盾解決訴求。

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其實很正常。經濟發展越深入,法治建設越全面,人們的各種訴求也越來越多,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維權意識越強,信訪意識也越強。

人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覺得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門、人員的作為,或者是向黨委政府和有關機關寫信或者到黨委政府和有關機關申訴、控告、舉報等,希望得到解決。

有時候,某種訴求能得到及時解決,有時候某種訴求得不到解決,甚至永遠也得不到解決。還有些訴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勁、用用心,就能解決。

中國人有時候很倔但很講理,他們不怕窮不怕吃苦,就怕輸理丟面子,信訪的理由有時也很簡單。《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李雪蓮20年上訪的理由很簡單,其一是一件事,想證明「離婚是假的」,後來變成一句話,只要其前夫承認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話,前夫說她是潘金蓮,她為「我不是潘金蓮」討個說法。

於是,解決不了滿足不了自己訴求的那些人就不斷地信訪、不停地上訪。

慢慢地,信訪成了動詞。有的人開始相信信訪、迷信上訪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訪、拒絕信訪了。甚至只剩下「訪」,沒有「信」,不再信來信往,直接人來人往了。

相信信訪、迷信上訪,是因為嘗到或者看到了別人信訪上訪帶來的好處,有的因為信訪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處,甚至可以藉以要挾有關部門。

有的人害怕上訪、排斥上訪,是因為信訪已經成為考核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到自己的前途命運;有的人害怕上訪、排斥上訪,是因為自己沒有錯,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有的人害怕信訪、排斥信訪,有錯不想承認,寧錯不彎腰,甚至連一句軟話也不說。無形之中,加劇了信訪。

應當看到,信訪的根源在於有些人員和部門無視或者漠視群眾利益,沒有依法依規辦事,作風簡單粗暴造成的。

解決信訪說簡單也簡單。中國人很講理。只要實事求是,明確是非,該認錯的認錯,該糾正的糾正,該道歉的道歉,該追究責任的就追究責任,特別是有些國家工作人員和部門要敢於承擔責任、承認錯誤,把信訪引導到依法依紀解決的軌道上來,信訪的群眾肯定會信服。

願信訪的人越來越少。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二】

最近看完了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看完後,隨手在稿紙上碼了幾段文字,但一直也沒有時間整理。

這部小說情節其實很簡單,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李雪蓮的農婦,因為懷了二胎,丈夫面臨下崗,為了逃避處罰,她與丈夫假離婚,孩子一人一個,然後再復婚,還能兒女雙全。卻沒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另結新歡。

為此,她找到丈夫理論。但丈夫不但不承認是假離婚,還說她是潘金蓮。於是,李雪蓮感到非常的委屈,要討個說法,既要證明之前的離婚是假的,更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從此走上告狀路。

結果從鎮里告到縣里、市裡,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可是,不但沒能把假的說成假的,還把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一舉拖下馬。

最後以至於,每到「兩個會議」時她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各級領導每到「敏感期」都要「看望」她,甚至給她「送禮」。這場大戲,前前後後竟持續二十年,直至丈夫去世,失去了標的。就像小說中說的那樣,這就是一個「螞蟻變大象,芝麻變西瓜」的荒誕故事。

但如果讀完後能靜下心來細想想,其實這故事一點都不荒誕,反而十分現實!咱就不說李雪蓮為了逃避處罰而假離婚的事,當然這樣的事更現實,因為我就曾經多次遇到咨詢類似問題的。

咱就說李雪蓮的上訪經歷,全國有類似經歷的人恐怕很難統計吧!晚清有一部叫《官場現形記》的小說,而劉震雲的這部小說也是一部刻畫了各級政府官員害怕上訪,仇視上訪,千方百計地阻止上訪,而不去深入民間,了解民意,解決問題的新版的「官場現形記」。

其實如果單純從法律角度講,最初受理李雪蓮案件的王公道判的並沒有錯。但接下來上場的那些官員們,就欠缺了那麼點解決問題的誠意,如果他們能夠認真的傾聽李雪蓮的訴求,了解她的難處,其實這事應該也不難解決。至少不至於從一個離婚事件上升為公共事件,進而演化為政治事故。

往大里說,這也是因為這些官員們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沒有一點為人民服務的心!當然,他們自己並不這么認為,也覺得自己很冤!這讓我想起劉瑜老師的一句話:當一個惡行的鏈條足夠長,長到看不到鏈條全貌時,每個環節的人都有理由覺得自己很無辜。

有朋友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可能會很佩服李雪蓮的執著。是啊,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上訪,確實夠執著!

其實我寫在稿紙上的有段話是想討論這種執著是不是值得,但今天我放棄了這個念頭。

其實一個人做的事,做出的選擇,究竟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難也沒有資格來評判!

比如類似的事情,我會覺得,是潘金蓮又怎麼了,潘金蓮有什麼不好!我根本就不會再意這些。當然,像我這種沒臉沒皮厚顏無恥的人可能不多。

當然,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把個人聲譽,集體榮譽看得高於一切,所以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也正常!而且生活中很多人雖然沒有李雪蓮那麼極致,但同樣不也是為了面子執著了一輩子嗎!

有時候,我喜歡對中國的言論出版自由大加抨擊。是的,沒有人能夠否認管制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嚴格。但我們也同樣要看到社會的進步,像這部雖然貌似荒誕、幽默,但卻深刻揭示上訪制度的小說,在過去恐怕不容易與觀眾見面吧。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三】

從觀感上,這應該是近些年最與眾不同的一部馮小剛電影了,它不像《非誠勿擾》或是《私人訂制》那樣的都市喜劇,靠耍耍嘴皮子來都觀眾一笑。而是通過更形式感的,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傳遞喜劇效果。

影片延續了劉震雲小說喜歡不停念叨的風格,一開場就以導演馮小剛的畫外音引入劇情。馮小剛好像一個說書人,去講一段關於李雪蓮不是潘金蓮的故事。如今的金馬影帝在聲音塑造上還是頗有心得,背景的畫外音一板一眼,還真有點說書人的樣子。

藉以說書人的方式,給觀眾講一段當代的傳奇故事。這也是《我不是潘金蓮》的.立意。

通過說書的方式,使得影片產生距離感,雖然這其中的人、這里的事,那些劇情與角色,都是很生活、很熟悉的,甚至會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只不過在這電影里,卻又總是有些距離感。你總是感覺在遠遠看著這個故事,有如荒誕的現實主義,好像戲說的故事。

影片雖然採用了少見的圓形畫幅,但是看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太別扭。為了配合圓形構圖,影片也有意少用特寫、近景以及運動幅度太大的鏡頭。更多的中景或遠景,仍然能保證鏡頭中的信息量,同時,圓形構圖即對應著傳統中國的圓形窗戶,對應傳統文化以及復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窺視角。

這成為圓形構圖的另一個功能,就像上面的截圖,你可以稱之為圓窗或是鎖眼視角,它的意義都是偷窺。觀眾稱為一個偷窺的旁觀者,去觀察片中呈現的那個光怪陸離的荒誕世界,所謂鏡花水月。這也成為影片的一大妙處。

一開始,我們都以為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是圓形構圖的電影。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影片再構圖上的設計,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復雜。其實,這部電影不光有圓形構圖,還有方形構圖,而且,圓形構圖與方形構圖還有兩次轉換。而到了結尾,還出現了正常的全畫幅。

畫幅變化在這幾年一直是世界影壇的主流,無論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還是《山河故人》,以及《媽咪》《聶隱娘》等片,都使用過變化畫幅的把戲。但是,《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圓方轉換,還是非常獨特。

更重要的還是,這種變化是服務於劇情的,圓形構圖是李雪蓮在鄉下的部分,都是圓形,江南。

片中李雪蓮兩次進京,畫幅兩次變成方形。為啥一進京就能變方,這裡面就有意思了。估計你們到時候也會有自己的體驗,我就不給你們過度束縛了。以及,影片再圓與方之間的轉換,也並不是很生硬的一下子變過來,仍然會通過形狀的過度。比如鏡頭搖過一扇圓形的窗戶,畫幅也順勢就變圓了。從這些細節,也看出創作者是用了心思的。

而相比當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喜劇片、愛情片,這部電影起碼是有強烈訴求的,是有心的。雖然在當下,仍然很難完全放開,但是,這樣的電影仍然值得尊重,我們也需要這樣的電影,更多這樣的電影。它可以讓這個電影市場更豐富,更多樣。

女主角選擇范冰冰多少讓人有些意外,因為她好像與想像中的李雪蓮相距甚遠。而在多倫多的首映紅毯上,我們更關注的好像也是她性感的禮服。

實際上,范冰冰在片中的表現還算不錯,也是圓形構圖以及中遠景讓角色少了些壓力。這裡面的范冰冰,相比之前的很多范冰冰角色,還是有很多變化的。

而范冰冰自己,同樣認為這是個很挑戰的角色。據她介紹,導演當初找她演這個角色時,她也很驚訝和意外。她自己很喜歡看劉震雲老師的書,也看過《我不是潘金蓮》的原著。已經知道大概故事線是怎樣,但還是很吃驚馮小剛會找自己,因為雖然自己以前也演過《蘋果》這樣描述底層人物的故事,但和李雪蓮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感覺。

雖然影片仍有不少還可以提升的空間,但在當下華語的電影市場,這絕對是很鮮見的一部電影(指題材而非形式)。就像上面說的,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個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電影。既需要青春片、奇幻片等等造夢的電影,也需要這種與時代,與現實有所照應和對話,深入肌理的作品。

;

❷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

《我不是潘金蓮》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時間里,從鎮到縣,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廣闊天地中,一路與形形色色的大男人鬥智斗勇、周旋不斷。

縣長史為民(趙立新飾)是李雪蓮(范冰冰飾 )第四次告狀時所找到的人,最終結果是他非但沒有幫上李雪蓮反而還被其拉下馬,並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2017年8月,榮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錄音6項提名。

(2)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范冰冰飾演李雪蓮,在一場荒唐的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的家庭變故之後,由於前夫的一句話,說她是潘金蓮,這位本來怯生生、嬌滴滴的女子,證明自己根本就不是潘金蓮,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她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去打官司、告御狀。

2、郭濤飾演趙大頭,這么多男人里,唯一真心對李雪蓮好的就是廚師趙大頭。從中學就開始暗戀她,處處照顧她。李雪蓮第一次進京告狀,沒有他的無意相助,不可能見到首長。20年後又是他帶著李雪蓮逃過圍追堵截,兩人還差點結婚。

❸ 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

看完電影,使人聯想到晚清譴責小說李伯元著的《官場現形記》。在我看來,《我不是潘金蓮》的確是一場中國官場生態的白描,但充其量也就是個迂迴版的《官場現形記》。兩者相同的是寓庄於諧、嬉笑怒罵成文章,不同的是《官》是非常現實主義地尖銳抨擊、暴露官場的黑暗,《金》還是屬於荒誕對付荒誕的表現模式,更多引領大家去思考。反而,我個人覺得《我不是潘金蓮》電影版的感覺,更偏向同是清代名家吳敬梓所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用魯迅的話形容是「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整部電影大部分故事篇幅都在說李雪蓮,其他的八個男演員「眾星捧月」,從縣長到北京的「首長」,再加上法院和公安系統,圍著她團團轉。但故事最後說的卻不是李雪蓮,而是這些圍繞在李雪蓮身邊而忙得團團轉的官員們。其實也不是在說官員,而是在講官場生態;想深點,其實也不是說官場,而是整個社會的荒誕。所謂主角其實是一個圓點,牽引出其他各個人物點,藉由一個「大」的故事去看很多「小」的人物。

❹ 馮小剛拍的《我不是潘金蓮》是什麼風格的主題是什麼誰能幫我解答謝謝!謝謝朋友們。

《我不是潘金蓮》是悲劇人物與喜劇電影的結合,憂傷的喜劇在國內電影現狀之下,是一種對電影界的回擊,也是對現實主義電影的加碼!
這個電影的確涉及到了一些現實問題。因為,故事本身就集中在一個告狀的主線上。這個主線最開始是李雪蓮,後來慢慢變成了李雪蓮認的死理兒。電影重心也從一個人的私事變成了一個道理的聲張,對自由的呼喚。從故事過渡到情感——這個設置和張藝謀的《秋菊打打官司》乍一看很相近,都是底層人物被逼上樑山,都是從同情出發。

《我不是潘金蓮》有著當下電影少見的美學。我覺得這是一種恐怕只有馮小剛敢做的嘗試。
最早,我以為是一個噱頭,現在我以為這個美學有來源。超現實的鏡頭的確製造出了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人物置身於某個段落性的故事中,與主線的關系若即若離。除了李雪蓮之外,所有人都經歷了從對某個道理的無視、怠慢,到最終理解並接受的過程。
對於電影圓形和方形的尺幅設計,我覺得可以取巧地理解成主人公看待世界的方式,即故鄉是圓融的,很多事都可以巧妙解決,但在她這件事上,沒有解決,於是才開啟了這部電影。而北京是規矩的,是很多事都無法逾越的,同樣在李雪蓮這件事上,有了解決,於是推動了這部電影。
我覺得自己可以理解一個女人,憑借最樸素的自由、俠義精神,幾千公里,大大小小的民間里十年行走不歇。一切動力只為說請一個理,然後心裡敞亮地活著。
這個電影是對廣闊大地之上,千千萬萬小人物的致敬,正是他們組成了蒼茫世界。

❺ 我不是潘金蓮 | 一個人的委屈,嘲諷了一個社會

文/陳曦 獨立影評團

《黃金時代》中,所有人都說陳清揚是一個破鞋,為了表示自己不是破鞋,陳清揚找到王二,希望他向其他人證明她是清白無辜的。但是王二說:「大家說你偷了漢,你就是偷了漢,這沒什麼道理可講。」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關於陳清揚是不是一個破鞋的問題因為吃瓜群眾的偏執情緒,無端變成了羅生門事件,無論陳清揚怎樣試圖擺脫這些詆毀,都沒能如願。

《我不是潘金蓮》本也是這樣一個擁有精彩故事內核的電影:

可是從電影一開場,故事情節就偏離了這個劇情簡介,變成了:李雪蓮本為了分房跟丈夫假離婚,結果被擺了一道被法院判為真離婚,丈夫與其他女人結婚。李雪蓮不服判決,層層上訴,從而成了最牛上訪專業戶,十幾年專注向中央領導上訪,從而牽動了從地方官員到省級官員的大動盪。

而關於李雪蓮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事情,全片僅僅幾處著墨,並未深入,更像是為了將主題強行拉回(顯然並沒有成功)。放在高考作文中,這顯然犯了跑題偏題的錯誤,就算故事講得再精彩,打分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當然,如果我是馮小剛,我也肯定會說:這是我的電影,我愛怎麼拍就怎麼拍,你管我是不是標題黨。

故事雖圍繞李雪蓮上訴展開,但顯然馮小剛更多地著墨於圍繞著李雪蓮的二十幾個官員的形象塑造。不吹不黑,雖然將官員名字起為「賈聰明」、「王公道」、「史為民」等有種無聊的幽默感,但就官員形象來看,對現有官場群像塑造還是相對貼切的。(雖然我認為有醜化官場文化和農村形象的嫌疑……

馮小剛將官場文化臉譜化,讓全片充滿了戲劇的諷刺感,就像擅長偽裝者面具符號的政治波普主義畫家曾梵志所畫的《面具》系列一樣,以誇張化的隱喻和極盡調侃的象徵批判了人們在浮華的消費主義影響下日益空虛的精神世界——馮小剛繼《1942》之後又一次很好地擺出了其現實批判精神。

比如,在舊法院院長見老領導的片段中,酒桌文化一覽無余,官場階級顯而易見,阿諛奉承的嘴臉讓人忍俊不禁卻又一聲嘆息,而最後老領導放下車窗,留下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提點就顯得異常諷刺。

李雪蓮顯然是個擰巴較真的農村婦女,油鹽不進的性格讓牽涉中的官員頭疼不已。而這個擰巴的農村婦女就像牽動了蝴蝶效應一般牽扯出了大批官場眾生,從而展現在大熒幕的就變成了一個擰巴的中國。

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官場風氣在影片中多次出現,而二十幾個形象各異的領導也通過老戲骨們的演繹變得活靈活現,他們或精於算計,或膽小怕事,或阿諛奉承,雖然為了符合影片基調帶有誇張化的外露情緒,但在張嘉譯、郭濤等老戲骨的演繹下,卻保持了戲劇和現實的平衡,讓人心聲感觸卻不至於義憤填膺。

雖不是刻畫地入木三分,卻表現得獨具一格。

所以,和相對薄弱的「李雪蓮打官司」相比,這部電影更像「官場文化現形記」。

范冰冰靠著《我不是潘金蓮》拿下了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銀貝殼獎」,又提名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加上馮小剛懟上萬達,一時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很多人說,范冰冰在這部片中的演技再現了《觀音山》、《蘋果》中的演技,我也是做好准備寫一篇滿是溢美之詞的文章來誇一下范冰冰久違的演技的。

看完之後,演技大寫的尷尬,在20多個官員群戲的攻勢下,范冰冰用力過猛的生硬演技顯然被吊打。

從妝容來看, 范冰冰在片中飾演一個擰巴較真的農村婦女,上映前的通告滿滿的都是:「劇組一開始就專門為范冰冰定製了農村婦女造型的服裝,還特意拿去『做舊』了。但是范冰冰穿上之後,始終感覺還是『差那麼點兒意思』,於是向導演和影片的服裝設計師提出,到鄉下去找村民收集十幾年前的舊衣服。「

誠意不錯,實際效果呢?首先,原著劉震雲把故事背景設在河南,馮小剛卻搬到了山清水秀的江西婺源,搭配方圓視角,畫面確實唯美。但范冰冰特意做舊的農婦衣服,和因為缺少特寫始終看不清的農婦妝容都在這樣小清新的小鎮中糊掉了:干凈的皮質毛領外套,筆直的微喇叭褲,搭配范冰冰白得發光的皮膚,高挺的鼻樑,濃黑的直眉,即使刻意強加了一條頭巾/斗笠,搭配刻意的農村方言。

絲毫沒有農村婦女淳樸的黃土地氣息,反而有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鎮婦女之感。

舉個正面例子—— 《一個勺子》中蔣勤勤扮演的金枝子 ,同樣的扎頭巾、舊棉襖棉褲,搭配曬出的高原紅,將手攏在袖子里,盤腿往炕上一坐;或走路時略微佝僂的脊背;寬闊的棉褲褲腿下微微外八的步子,都活脫脫一個黃土地出來的女兒。

從情感來看, 因為全片缺少面部特寫鏡頭,雖然可以部分化解范冰冰略微用力表現的臉部表情,但僵硬的肢體語言卻在熒幕上展露無遺。無論是激動地解釋、忐忑地等待回應還是憤慨地訴說,李雪蓮大多時候都僵直著站立,像一個木頭梆子一樣站立,只有無時無刻不皺緊的濃眉來表達內心的憤恁之情。

最後秦玉河死後的情感爆發本來可圈可點,可因為沒有必要的情感過渡和鋪墊,這大片段的哀嚎就顯得有些突兀。

再舉個正面例子——《 山河故人》中趙濤飾演的濤兒 ,同樣是農村婦女,同樣是認真生活在擰巴的中國底層的人民。年輕時,挑高的細眉,一根皮筋將頭發緊緊扎在腦後,紅衣綠圍巾,儼然漂亮中帶點土氣的村花樣子;中年時,一頭燙卷的黑發,彷彿綉上去的挑眉,筆挺的女式西裝,透出干練帶點土氣的女商人氣質;老年時,剪斷的背頭,微微佝僂而遲緩的行動,扮演一個獨居老人又毫無違和感。

誇范冰冰扮丑展示演技,就像說唐嫣摘了隱形眼鏡就有演技一樣讓人尷尬。

單單就故事邏輯而言,這部影片也是有很多槽點存在的。首先,李雪蓮因為丈夫秦玉河沒有遵守當初的承諾,將假離婚當作真離婚處理,於是一紙訴狀將秦玉河告上法庭,順便攜帶了兩斤臘肉香油——結果人證物證俱在,法院判定真離婚,李雪蓮表示不服,所以開始上訴。

這是整個故事發生的導火線,但顯然由於剔除了劉震雲原著中對人物背景的敘述,故事看起來就像是 一個法盲越級泄憤 ,支撐整個故事架構的內核顯得單薄蒼白而毫無說服力。

首先,法官在定案時,秦玉河人證物證俱在,李雪蓮口說無憑,證據明顯傾向於秦玉河,所以判定為真離婚無可厚非,所以法院判案不一定是錯的。

其次,連李雪蓮都懂得在告狀之前先以臘肉香油賄賂,既然深諳官場潛規則,那麼隨後掀起的官場動盪就更像一個擰巴且惱羞成怒且火力全開的農村婦女的報復。而那些被李雪蓮整倒的第一批官員,尤其是舊縣長史為民,就看起來有些委屈了。

最後,就像影片中提到的,如果不服一審判決,那可以繼續上訴,而不是像個無頭蒼蠅,希望誤打誤撞從法院院長到縣長、市長、省長、甚至首長中找一個明事理的替她聲張正義——現在可是法治社會,如果每個人都抱著「上訪解決一切」、」人情高於法制「的想法,泱泱大國還怎麼治理?

以上僅僅是管中窺豹,影片中很多故事背景沒有交代,因此諸多細節都經不起推敲,比如撤掉第一批官員後的情感轉折生硬、李雪蓮遇到首長告狀成功有大開主角光環之嫌、王公道為何在第一批官員動盪中倖存還在十年間步步高升?

故事最後,李雪蓮潸然淚下,向被自己無端坑了的舊縣長吐露真心:其實我十多年的上訪是為了我尚未出世卻胎死腹中的苦命孩兒。

強行升華主題,結局尷尬,無力挽尊。

更違和的是,全片強勢穿插著馮小剛刻意字正腔圓的旁白,這和劇情完全無法融合在一起,也沒起到解說的作用,就像是刻意炫耀自己標準的普通話一樣,范冰冰演自己的李雪蓮,馮小剛則陶醉在自己磁性的嗓音里。

最後吐槽一句,大鵬飾演的王公道真的好像謝頂了的屌絲男士。

《我不是潘金蓮》 打分:5分

❻ 觀我不是潘金蓮有感影評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1】

原本,《我不是潘金蓮》屬於北方的粗糲和塵土,一個哀怨又執拗的農婦,穿越一道道人牆,耗盡時光奔赴她心中認定的真理。在電影的呈現中,馮小剛做了一次大膽的挪移。他把平鋪直敘的北方變成了幽深婉轉的江南。看起來,這種轉化更多的是出於視覺上的考量,但最終,這個故事的內邏輯和發生的外部環境產生了一種奇妙的互文關系,隱喻又印證著彼此。

潮濕的空氣、拱橋與奇石,成為了電影中那些人物心理景觀的外顯,微妙的官僚系統,就如同那些幽秘的曲徑,被長久的時間塑造成復雜的結構。那個孤獨、執著、單純甚至有些愚蠢的女人,被置於其間,形成了一幅殘忍山水畫。遠觀柔媚安逸,近看冰冷絕望。

《我不是潘金蓮》是那種典型的“中國式故事”——它只會發生在中國,就如同馮小剛所說,“既不可能出現在美國,又不可能發生在朝鮮”——這種故事的背景必須處於某種劇烈又獨特的轉型期,有些東西已經鬆弛自由,而有些東西仍然冥頑不化,這二者之間的拉扯形成了一種古怪的力道,進而塑造出了獨特的人格、內心、語言、關系以及那些令人不可思議卻又無比真切的故事。通常,這一切最終被歸納為荒誕。這類中國式故事夢幻又寫實,迂迴、曲折卻也粗蠻,一秒鍾之前令人啼笑皆非,一秒鍾之後讓人萬念俱灰。任何經驗與總結,在它面前都迅速失效。

客觀地講,劉震雲的這部長篇小說並不太適合用影像的方式加以呈現。它有著漫長的序言和短暫的正文,顯然,這是一個作家的文學野心,他用一種不激烈、不批判、不俯視甚至不悲憫的態度呈現了一樁悲劇,語調悠緩、鬆弛,摻雜著戲謔,它達成了劉震雲心中的一種理想狀態——“這一地悲劇掰開揉碎了都是一地喜劇”他曾這樣說,這句話反過來依然成立,他在《我不是潘金蓮》的原作中還原了悲喜交加的生活本相。馮小剛的影像化改編,必須付出裁剪掉大量起承轉合作為代價,那些幽暗的心理動機都被粗暴地省略,只剩下最終的決定和結果。所以,馮小剛加入了畫外音,想由此部分找補回話本式的舒緩節奏,這是他的又一樁用心的心思。

“上訪”是中國式的“在路上”題材。誓不回頭地奔赴一個可能空幻的終點,一路上歷盡磨難,看透人心,也拷問自我。這或許是這個電影類型最旁逸斜出的分支,卻也是讀懂中國最重要的路徑之一。

無論從外部呈現形式還是內容題材上看,《我不是潘金蓮》都是一部和這個電影盛世格格不入的作品,可以看做是馮小剛多年來與票房、資本、廣告植入以及觀眾趣味迎合糾結之後的一次不吐不快。如果說,之前的馮小剛是服務型導演,這一次的馮小剛則更偏重於表達。某種程度上說,這更像是對他做導演之初那些被幽禁或者被忽略的作品的一次呼應。在之前的那些用來僅供消費的“行活兒”里,他謹小慎微、妥協又逢迎,但在這部作品中,有時尖銳得令人震驚。更重要的是,他的尖銳並非亮出刀尖和利刃,而是笑著掀起對手的某些常年的偽裝,向人們輕輕地抖落,那些不便言說的真相,那些幽暗明滅的心思都大白天下。

當更多的電影人願意拍攝流光溢彩,馮小剛賭氣一般地把自己扔向了另一端的灰霾。這部電影沉重又危險。更重要的是,它呈現的還並非中國地下紀錄片中的臟亂差與表面化的殘酷景象。這個故事描摹了一種封閉的死循環,建立在浮華又興旺的經濟美景之上,一種被虛偽滋養起的、每個人都參與構建的茁壯生態,但最後,每個人都成為了這個生態的殉難者,“死”得不明就裡。

為應對這個沉重的題材,馮小剛選擇了微妙的呈現方式——圓形構圖以及江南風光。大銀幕上的那個圓圈其實是對中國主流觀眾的一種冒犯。這是一個把方畫幅盡量擴大的巨幕時代,一個不是3D都不好意思投進院線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馮小剛的反叛立場被普遍地理解為故弄玄虛,乃至於在拍攝之初,他就需要不停地向各方合作者進行解釋,最終以激烈爭吵和堅持己見告終,但實際上,從結果來看,這種構圖模式和他所講述的故事確實相得益彰——和事件本身的意味相得益彰,和他與劉震雲不急不緩又調侃嘲諷的講述口吻相得益彰。

圓形構圖和江南蜿蜒的樹枝、拱橋和奇石,構成了標準的中國畫形態,這些宋元古畫的構圖幾乎在明確地向觀眾不停地提點“這故事只會屬於中國”,這是一種外部形式上的強調。更重要的是,這種古畫形態讓觀眾達成了一種旁觀和審視的視角,它像慢慢展開一幅手卷,人們俯身就投入其中,起身也就抽離事外。它婉約、隱匿、蜿蜒、從不直接了當,這個圓圈可以把殘酷的現實小品化、品讀化,范冰冰和大頭躺在床上,它變成了春宮;當張嘉譯出演的新領導和下屬站在橋邊煞有介事地分析形勢時,又變成了反諷。當一切真實被圓形框定之後,真實也就變得曖昧起來。不知道這與馮小剛的愛好是否有關,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對他產生了構圖上的靈感激發,你去觀看的時候,總會發現諸如藝術家周春芽之類的作品的影子,影影焯焯地反射在其中。

除了這種精神意趣上的原因,圓形畫幅顯然還為了聚焦,這種構圖粗暴地框定了觀看者的視野,這成為了又一重隱喻,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視野里的東西,在自己看到的事物和邏輯里打轉,與他人的經驗和視角無法聯通共享,人們彼此間由此陷入死結。

畫幅第一次變回方形,是從李雪蓮首次進京開始的。車出了隧道,圓圈就隨著天光大亮變得有稜有角,江南的陰柔變成了北京的方正,格局和人數就變大變多了。大型的會議,多重的領導,復雜的'關系,方畫幅的北京顯然比圓畫幅的江南復雜、堅硬又現實,它適合另一套凌厲又明確的硬邏輯,江南那裡互相太極推手,來到這里都變成了硬碰硬,比如,沒有身份證的堅決抵擋在城外,有了問題,一連串的人就突然都沒了工作。如此而已,沒有商量的餘地。

這部電影從一降生,尺度就成為了被廣泛討論的問題,並非因為它有怎樣的從外部發出的抨擊,反而是熟稔地從內部加以呈現和開掘,比如,極少有電影用如此鄭重地方式重現中國大會的會場、秩序和生態,這是我們第一次從中國大銀幕上看到這樣的情景,魚貫而入的和尚與道士,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代表,那些在頭頂拍掌又雙手緩緩向下壓的首長,這是馮小剛作為委員多年來的切身感受和深刻記憶,不知道他在心裡深藏的鏡頭中私下演練過多少次,這一次才得以如此流暢地呈現。在中國,有一些場景是具備視覺壟斷性的,大會的會場算是一個。馮小剛的這次操練是戲劇化的重現,但正是這種鄭重的排演和虛構的重述才讓一切更具備力量。以往,人們看到的這種場面都是固定的視角和機位,顯示庄嚴和整齊劃一,表達信念與團結一致,但馮小剛用虛構的故事,切近了這種庄嚴場面的後台,讓人產生了一種窺探最核心私密的復雜感受。更重要的是,他呈現這一且不是為了八卦,而是為了一探究竟,探究更靠近頂端的那一層所思、所想、所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比任何地下電影都來得更加猛烈。除此之外,還有那麼多第一次呈現在大銀幕上的東西——比如,高高的灰牆之外排著長隊要說法的人們,還有時刻想把他們送回故鄉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有著焦急、困惑和憤懣的表情,在冬日北京的霧霾中彼此對視,他們到底被什麼力量塑造成敵對的雙方,從此勢不兩立?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在隱秘的影像中偷窺這一切,而這一次,它終於可以被大張旗鼓地敞視。

馮小剛更廣受歡迎的前作都是那種讓人捧腹大笑的東西,雖然也憋著一股諷刺的壞水,但說到底仍然是消費主義的歡笑,通常目的明確,一切到歡樂為止,最好還有個溫暖的結局,但《我不是潘金蓮》不同,相比於以往的馮小剛,它並不密集的笑點背後都是黑灰色的人性坑窪。

所以,它點破了很多事,很多不便言明的事,比如官場的兩套語言系統,一套用於場面,一套用於操作。兩套語言各司其職,通常配合緊密又順暢。但李雪蓮的較真卻從這兩層心照不宣的系統中穿過,說到底,她的問題,必須要言行和一才能解決,而那些長久沉溺於兩套話語體系的人已經把那種虛偽內化了,他們真的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也不清楚到底哪裡出了錯漏。他們彌補、糊弄、和稀泥的過程當中,說著場面話,做著場面事,盡了全力,但就是無法深入核心。所有人都製造問題,所有人又都被蒙在鼓裡,最終所有人本身都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成為彼此的麻煩。他們在表象上無謂的打轉,與根源離題萬里。在此之前,幾乎從未有一部院線電影能夠如此清晰又銳利地劃破這層現實的帷幕。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人間煙火升騰的故事中,卻也能夠始終彌漫著一種微妙的反抗,一種不動聲色的冷靜旁觀。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過,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幾乎是整部戲唯一的女性,領導是男性,法官是男性,連最後李雪蓮尋死時勸誡她的人也是男性。這個為自己要說法的女人,成為了一個被雄性動物環伺又圍獵的對象,她是個外來者、闖入者,有著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所以她成為了戲劇化的引信,正是這個突然介入的、與眾不同的“弱者”讓整個“強者”系統陷入了迷惑和慌亂。

某種程度上說,這算是馮小剛和劉震雲合作史上的一次回歸,對接和回應著《一地雞毛》之類的中國式故事。很多人走向商業成功之後,都會變得愈發遠離最初的起點,其實,在眾多導演之中,馮小剛是最早“下海”的一個,當更多的人都秉持著導演的表達欲時,他主動成為了服務商,而當大多數人都向市場跪拜的時候,他又突然轉身上岸。這個時代,有人選擇騰挪,有人選擇閃躲,馮小剛選擇穿牆而過。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比很多同行都可愛。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2】

李雪蓮為了房子跟丈夫假離婚,結果丈夫假戲真做跟別的女人跑了,李雪蓮於是拎著臘肉香油跑去找法官主持公道,她的訴求非常奇葩,先判離婚是假的,再復婚,再真離婚。

無奈證據屬實,法官宣判離婚為真,李雪蓮從此走上上訪之路。

不按我的意願審理案子,就一定是收受了對方的賄賂,這邏輯萬分強盜,可是誰讓人家是女主角,然後鬧到法院,好么,法院不管,再鬧到縣里,講真,真不是官員不理你,只是每個聽了案情的官員都頭疼,這案子原本就沒判錯,到底如何給你申冤?

發動主角光環,鬧到北京,陰差陽錯直接攔住首長的車,好么,首長發話,一大批官員落馬,李雪蓮祈禱說,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貪贓枉法的懲罰了,罪魁禍首還逍遙法外,求菩薩顯靈。

本來都打算放棄了,結果前夫一句你就是潘金蓮,結果李雪蓮軸勁上來,一上訪就上訪了整整十年。

講真,我覺得潘金蓮的情節都是蹭熱度,整個故事跟潘金蓮關系超級小的好么!!!

王公道雖然收了臘肉和香油,但是還真的是依法宣判,我們都知道他真的沒收前夫一分錢。

可李雪蓮告他收受賄賂,你說冤不冤?

離婚紀念是個小插曲,說是退了休的官員沒人理,這個下任還是畢恭畢敬的請客吃飯,老局長雖喝酒,但還是交代要好好處理,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夫妻兩人談起婚姻來都是忍字當頭,就讓我覺得他們是那種吵架拌嘴但是誰都離不開誰的有愛老伴。

現任局長這里還真算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推卸責任,不想聽李雪蓮講詳細情況,不過他說的法律程序,還真都是句句在理。

縣長蠻凄慘,躲了一次人,就被撤了職,十五年前車上吃飯,十五年後再相遇一點也不埋怨,倒茶扣指感謝素質可見一斑,還為了李雪蓮頗傷感。人民的好縣長,你真的好冤!

然後市長最後鬧到首長鬧了整十年,當官的都辦了一批,他們哪裡還敢推諉,只是李雪蓮的訴求真的沒法實現,真是懲罰了前夫那才是罔顧法律。可憐堂堂局長於底層小民只能一口一個大表姐苦苦哀求,對於前夫也只能利誘不能威逼,算是守住了一點點法律的小尊嚴。

對於這千古一見的刁民,還反復檢討自身工作方式的問題,都把各級官員逼到這份上了,還是沒有使用強權,他們低聲下氣甚至用了美男計,不論現實中官場如何,反正電影里都是為民服務的好官員。社會主義法治是我們一致堅定的信念。

女主李雪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我是法盲我不管,向著他肯定就是貪贓枉法,我把你們都告了,還一度想把他們都殺了,突然想起了那些被砍的醫生,病人好像很多都是如此強盜邏輯。這部分看的笑不出來,只覺得細思恐極。

秦樹河意外身亡,李雪蓮放棄上訪,然後荒廢了十多年生意,連醫葯費都付不起的李雪蓮,迷一般的在北京繁華的火車站開了一家小餐館。

原來你一直是個隱形的土豪,怪不得這么任性。

十五年後李雪蓮換了發型也更漂亮,應該也找到了生命新的意義,會用心打扮自己的女人一般過得都不會太差,小生意也紅紅火火,沒有官員打擊報復,某種意義上,這還不算勝利?

最後的最後,馮導說李雪蓮是為了流產的二兒子所以才這么軸,好像是為了給她的行為找個合理的理由。

我去,整部電影看下來我一直以為李雪蓮沒孩子呢!一個當媽的從來沒關心過大兒子,後來去了北京五年有再看過自己的大兒子么?有么?他爸意外去世了你就不關心下兒子咋辦???光哭沒法打官司了???

這結局看完,我就決定一星了,為了那從頭被忽略到尾,但是關鍵時刻還要拎出來豐滿一下人物的可憐的大兒子。

電影一直用一種可憐和可嘆的筆觸去描寫李雪蓮,最後的鏡頭也非常非常的美,而偏偏從頭到尾我一點都不覺得李雪蓮是一個可憐的人,我覺得她就是一個可恨又可怕的人。看著她無理取鬧就覺得好煩好煩。

所以這部電影到底說了啥?原諒我只注意到了一群可憐的官,還有一個又刁又煩李雪蓮。

所以這個故事是諷刺上訪么?

用圓形和方形表示“方圓”,郁結的心情,而後再用開闊的視野表示心境的打開,我覺得完全可以用演技表現。無奈我坐太遠太偏,電影又太長,140分鍾下來,真的只剩討厭。你們過來跟我說藝術、美感,對對,說的都對,我只奉勸千萬不要買後排的票去看!

❼ 《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什麼事情

你真的看懂了《我不是潘金蓮》嗎?

電影其實跟潘金蓮沒半毛錢關系,至多是女主角李雪蓮上訪的第二層推動力和誘因,但是把這個潘金蓮單拎出來講,總有一種投機取巧和嘩眾取寵的既視感。李雪蓮跟丈夫秦玉河協議離婚後再結婚,然而丈夫離婚之後火速迎娶了小三,於是李雪蓮丟了縣城裡的房子還丟了老公。這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讓李雪蓮越想越氣,越氣越想告,於是攀親戚找到了法院的王公道。但是就法律層面上講,李雪蓮跟丈夫離婚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李雪蓮自然敗訴。這是本片的根本原因——從法律層面上講,丈夫秦玉河是合法的;但是從道德層面上講,秦玉河是站不住腳的,而且隨著李雪蓮長達十幾年的告狀,秦玉河得房拋妻的行為越發令人不齒,並且輿論是倒向李雪蓮的。這讓秉公執法的公務人員頭疼了——因為依法辦事,卻沒有得到李雪蓮的理解。於是李雪蓮從法院院長告到了縣長到市長到首長,層層向上的過程中,故事並沒有討論案情,而是一層層反應出了官員百態,發離婚證的公務員自然是不相信自己被騙的,所以一口咬定李雪蓮當時就是離婚了;院長不過是走程序;縣長逃了;市長的話一層層下下去,變成了把李雪蓮關進去「喝茶」......

直到一個農村婦女離婚的案子,捅到了首長那裡,於是從市長到縣長到院長,全部被撤了,但是李雪蓮爭的理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這個解決辦法,其實並不是給李雪蓮的解決辦法,更像是維護上級形象做的一個面子工程,旨在表示首長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而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的。因為這個根本問題是無解的,因為「依法治國」是party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所以真要解決李雪蓮的問題,是對這個基本方略的動搖。但是這個案件有意思的是這一次的依法治國,並沒有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反而是讓李雪蓮哭暈在廁所。

❽ 《我不是潘金蓮》豆瓣影評:這電影到底想表達啥

不談感動 但講幽默

文/夢里詩書

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的改編,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不僅呈現著一場用黑色幽默所寫實的現代官場現形記,而對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更使電影在觀感上呈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意蘊,可以說馮式喜劇的魅力在這部電影中即有著延續也有著創新。

圓形、正方形、寬銀幕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成為了電影一道鮮明的亮點,在主人公李雪蓮故事所發生的地方,電影採用了圓形畫幅,這一占據了絕大多數時間的畫幅,不僅形成了一種對人物和內心的聚焦,契合電影水墨丹青般的質感,也使電影仿若一場唯美的畫卷,而當李雪蓮上訪進京的時候,電影又採用了方形畫幅體現法制社會的天圓地方,李雪蓮不再告狀,回憶新生活的時候,畫符也變回了正常的寬銀幕,體現主人公對執念的放下,這使《我不是潘金蓮》在頗具意境之美的同時又做到了與人物劇情的高度契合。

電影劇情上以一個假離婚不料被丈夫假戲真做,還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李雪蓮為展開,她為了去還自已清白,執拗不肯妥協的四處告狀希望各級官員給她幫助,但電影中的官員,看似在幫助她試圖去解決問題,但實則只是明哲保身的求和諧求穩定,甚至阻撓她繼續上訪,以此所引發的諸多黑色幽默在逗人捧腹的同時。也令電影的深度從一個情感糾葛的故事轉化成了一場將矛頭直指體制,極具諷刺意味的現代官僚主義現形記。

在看這部作品的同時,其不經會令人聯想到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雖然不論是從拍攝手法,還是從構思形式來說,《我不是潘金蓮》都顯得更勝一籌,但從故事的根本來看,李雪蓮或許很可憐,但她所做的種種卻並不值得認可,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種《秋菊打官司》那源於對公平正義的堅守,在法律對她不利的時候,她選擇了鑽空子,假離婚,而當被騙了,又希望法律能給她以幫助,甚至偏執的想利用他人幫自已殺人,如若並非是突如其來的意外,那麼這個故事又應該走向何處?以如此手法所形成的官場諷刺,並無從反襯小人物的苦難與對正義公知的告解。

雖然電影在感情上很難給人以何般真摯的動容,但我更願意相信馮小剛這次已然在嚴苛的審核制度下做到了極致,對比如今浮誇盛行的中國電影,不談感動,但講幽默的這場官場現形記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

❾ 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電影主要是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為了一個不成立的案件反復折騰,與二十八個形形色色的男人打交道,而這二十八個男人很難界定就是好人或者壞人,而這二十八個男人代表著市井、官場、國家的社會規則!
所以這里通過李雪蓮的社會地位和思想認識,給這個故事首先就鋪上了悲劇色彩的結局——這一場告狀,註定是失敗的!
階級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物的階級性決定了告狀的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主題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