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告訴我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的性格特點,還有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深意是什麼
1900有點自我封閉,很單純很自我很個性,與其說他不願意離開郵輪倒不如說他不敢離開郵輪,不敢面對外面的世界,他有自信駕馭鋼琴僅有的鍵但對上帝的鋼琴卻感到惶恐,他的個性比較復雜,我也找不出准確的詞語描述出自己的感覺,至於電影所表達的深意我覺得是見仁見智的東西,看你自己怎麼理解了,每個人的感觸多多少少會有些不同吧,總之這是一部非常非常棒的電影就是了····
Ⅱ 怎麼看待《海上鋼琴師》里 1900 的性格特徵
他不過是不敢面對陌生的世界,而有的人連他都不如,至少他有他的鋼琴陪伴。有人說他孤獨,有人說他懦弱,有人說他專注,有人說他瘋狂。而我認為他就是海上的另一個我。
孤獨的世界很充實
1900嘗試過走下輪船,去陸地上生活。但是,最後他回頭了,他無法走下去。有人說他太懦弱了,不敢面對新的世界,只願意沉浸在自己熟悉的世界中。可是,為什麼人們會覺得大眾普遍的認知的世界,熟悉的生活模式就是正確的?難道永遠在海上生活就是」懦弱「嗎?反過來說,如果讓你走上1900的輪船去這樣生活一輩子,你能不退縮嗎?
我們都一樣,在自己熟悉的世界尋找著自以為是的新發現。其實你也在陸地上看到過1900,只不過你自認為他是和你一樣的生活模式。不是的,每個人的認知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也從來沒有完全打破過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的世界接軌。
Ⅲ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
1900的一生都沒離開船,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現在讓我們揭開影片神秘的面紗,用心理學的眼光來分析這段傳奇吧!
一、分離焦慮惹的禍
1900沒有父母,她的養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他一直沒能和其他人形成比較穩定持久的依戀關系。約翰·鮑爾比以「依戀」這個詞來描述我們對於生活中某一特定個體的強烈情感聯系。個體出生幾個月後,逐漸與養育者形成親密的情感來練習。許多嬰兒形成基本一連後,也會在母親或者依戀對象離開時表現出明顯的不安。例如,15個月大的孩子看到母親要外出購物時哭鬧起來,甚至要跟著去。兒童的這類反應被稱為分離焦慮。一般分離焦慮在6-8個月時出現,14-18個月時達到頂峰,然後強度和頻率在嬰兒期和兒童期都會逐漸下降。但是,學齡兒童甚至青少年還會在必須與他們所愛的人長時間分離時表現出焦慮和抑鬱。
那麼,為什麼兒童會因為和他們的依戀對象分離而感到焦慮呢?生態學的觀點認為,其實嬰兒面臨的許多情景實際上都蘊藏著自然的危險信號;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這些環境如此頻繁的與危險聯系在一起,使得人類對於它們的恐懼成為一種具有生物基礎的自發反應。一旦嬰兒有能力將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區分,在於熟悉的看護著分立時,嬰兒就會本能的對陌生的面孔(在遠古時期,很可能是猛獸)、陌生的環境感到恐懼。
而1900就是恐懼著陸地的位置而不願去陸地。在他為了那個美麗的女孩打算下船時,她走到一半,停住了。只見那遠處紐約城的摩天大廈鱗次櫛比,煙霧繚繞中一眼望不到邊際。他迷惘了,最終還是回到了船上。正如1900自己所說的:「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我能看到嗎?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復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沒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所以,即使內心牽掛著那位美麗的女孩,他還是沒能鼓起勇氣走下船,因為他在走鄉串的過程中,面對著比船龐大無數倍的城市,數以千計的街道,他茫然了,退縮了。
在他小時候,他的養父曾對他說過:「陸地上有大鯊魚,會吃人。」雖然這聽上去很可笑,但1900心中的確覺得陸地有「鯊魚」,有位置的危險和過多的選擇。船雖然也很大,但每次只載客2000,船有頭,也有尾;琴鍵也是如此,有頭,有尾。然而,陸地在1900看來沒有盡頭,是一條過長的航線,過濃的香水,過美的女人。這一切都超過了1900所能預期和控制的范圍。
影片結尾時,麥克斯在找到他後,曾試圖勸他下船,一切重新開始。然而1900在面對陸地實施中有種焦慮和不安,他說,未知的東西太多,選擇太多,那樣的日子會精神崩潰,所以他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而且他沒有身份,生於海,長於海,死於海。除了麥克斯沒有人記得他,他的一生也在船上畫上了句號。
1900難道沒有想過下船嗎?除了那次為女孩,他的內心深處是憧憬著陸地的。他在想像中、在夢中無數次得到大國陸地。在他與麥克斯初識時,他描述其新奧爾良來,像是久居過一樣。其實,他只是通過給陌生人打電話,通過和別人的交談來獲取這些信息。然而,他的渴望只停留在了意識層面,他沒有勇氣也無法去陸地。
二、不守常規但卻作繭自縛
影片中的1900外表溫和,但有時又喜歡挑戰常規。。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後,幼小的他無意間鬼使神差的來到一等艙舞廳,無師自通的彈起了鋼琴,吸引了無數驚訝好奇的旅客們。船長驚訝之餘,走上前,說:「1900,按規定你不該在這里彈琴!」小小年紀的1900說了一句:「去他的規定!」爵士樂開山鼻祖謝利上船來向1900挑戰,被1900精湛絕倫的琴藝羞愧得落荒而逃後,1900站在船上說了一句:「去他的爵士!」而且,在平時的演奏時,他常即興彈奏,樂隊其他人不得不常常提醒他:「1900,拜託你照著樂譜彈!」可惜,這樣的提醒只能維持短暫的按譜彈奏。隨著1900靈感的閃現,動人的樂曲從他手中隨意地流淌出來。麥克斯初登上佛吉尼亞號的一個夜晚,狂風大作,波濤洶涌,整條船在不斷搖擺。麥克斯飽受暈船之苦,東倒西歪,吐得一塌糊塗。這時,1900出現了,兩人坐在鋼琴前,放開腳閘,彈起了鋼琴。兩人隨著鋼琴如流水般滑行,那麼悠然自得,輕松灑脫,彷彿在自由翱翔。他們在動人的音樂中,滑過走廊,一頭撞進了船長的房間。
可見,1900頁是個喜歡突破規則、不畏常規的人。然而,在是否去陸地的問題上,他把船變成了一個大的牢籠,將自己變成了囚徒。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小的個體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最初以自己的依戀對象(一般是父母或其他喂養者)為軸心,一定范圍內活動。超過一定范圍後,個體會感到不安。但是,有了依戀對象這個安全基地,個體會逐漸擺脫焦慮不安的情緒,積極地探索外部環境。而1900正是缺乏有力的安全基地,超過了船的范圍,他就無法控制內心的焦慮清晰。她不願向外界的權威和常規研製屈服,但又不得不屈服於自己內心的限制。
三、身份感的缺失
除了害怕未知外,1900最大的悲哀是沒有身份感。影片多次提到:1900在陸地上沒有出生證明,沒有生日,沒有身份。就好像這個人從來沒出生過一樣,等死後去天堂,上帝都會覺得奇怪,這個人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居然從未踏足陸地。埃里克森的理論認為,青少年面臨的最主要發展障礙是獲得自我認同感——一種對於自己是誰,將要去向何方,在社會中處於何處的穩固和連貫知覺。而自我認同感是在應對許多選擇中形成的:我想要什麼樣的職業,大千世界中我屬於什麼位置,等等。埃里克森用認同危機來描述這些青春期個體思考現在的自己是誰,決定「我能(該)做怎樣的自我」時會體驗到的那種混亂,甚至焦慮的感受。如果青少年能順利渡過這次危機,那麼他們將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而片中的1900似乎一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卻又一直沒能圓滿解決這個問題。他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自己能夠活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偌大世界中是何位置。所以,他只能留在船上,不斷重復著顛簸的旅程。
四、設想另一種結局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1900那次為了女孩,鼓足勇氣真的來到陸地,那麼他會怎麼樣呢?童話故事般的結尾就是他會找到女孩,然後戀愛,結婚,幸福地過一輩子。但理性地想一想,他在船上有身份,一個鋼琴彈奏者;他有價值,旅客從他的音樂中獲得快樂;他有朋友,鋼琴是他的朋友,傾聽他的心曲。離開這一切,他會碰到一系列適應不良問題。他沒有身份,沒有親人,只認識那個女孩和他的父親。他習慣了船上顛簸的生活,上了岸恐怕無法適應陸地的穩定。他夜晚可能會失眠,在陸地的房子里難以入睡。他沒有其它技能,他只會彈鋼琴。但是,他彈鋼琴非常隨性,只是出於興趣,而不功利。他習慣孤單,不善於與人寒暄,所以他只有麥克斯一個朋友。他可能會不敢出門,因為出了門,有太多的陌生人,太復雜錯亂的街道,他會無所適從。他可能會狼狽不堪,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1900恐怕就是考慮過這些後而決定再也不下船了。他已經和船連為一體,無法分離。他彈鋼琴的靈感經常來自船上的客人。一等艙舞會上的各色人等:謀殺親夫的老女人、沉湎於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紅塵的妓女、偷穿禮服期待艷遇的三等艙乘客……這些都成了1900演奏鋼琴是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1900也用這些靈感演繹著芸芸眾生的內心世界。人間萬象如同「佛吉尼亞號」上的乘客一半,上船,下船,再上船,下船。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在船頭與船尾之間來回顛簸。對於1900來說,整個世界從他身邊擦肩而過,而任何的偽裝與面具在流動的音樂面前都是那麼不堪一擊、一覽無余,1900隻許嬸嬸手輕撫琴鍵,便可將一個人的一生在樂聲中靈性的寫意出來,所以他雖身在海上,但卻早已看盡了路上人世間的繁華與落寞,輝煌與凄涼。
影片中有一個片斷,三等艙的旅客正開心地圍繞在1900身邊,聽他即興演奏鋼琴。這時,突然有個人喊:美國!所有人「轟」的一下跑光了,留下一臉落寞的1900。是啊,輪船上的旅客都懷著理想和抱負,各自有各自的目的地。但1900沒有,他沒有目的地,他就像一片葉子一樣,到處漂泊。他也有與人交流的渴望,他會打電話給陌生人,隨便談上點什麼。或許他是想通過電話與外界形成某種聯結吧!熱鬧豐盛的舞會上,他揮灑自如,大方得體。然而,更多時候,他的身影格外孤單。幸運的是,他碰到了麥克斯這個音樂和心靈上的真正朋友。
影片結尾,1900毅然選擇與巨輪共存亡,麥克斯的勸說無法使他回心轉意。於是,麥克斯尊重1900的決定,讓他留在了船上,真正實現了「生於海,長於海,死於海」。這個落入凡間的精靈終於要回到天堂去了,天堂里有鋼琴嗎?一定有的,因為有鋼琴的地方才是天堂。雖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1900,他應該是一個有特定心理問題的人,起碼他是個心理不夠健康、人格不夠完善的人,但我更願意把他看作一個守護理想的人,當「弗吉尼亞號」就要被拆毀的時候,人們在忙亂著撤離大海,而1900平靜得面對著人群和即將沉入海底的佛吉尼亞號,雙手在憑空彈奏,那纖巧的手指隨著影片背景音樂的節奏在上下輕盈地起伏,彷彿在演奏摺扣向天堂大門的樂曲。最後,「轟」的一生,沖天的火焰升騰而起,1900與「弗吉尼亞號」一起消失在蔚藍清澈而又吞噬一切的大海里。他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與他虛幻中的烏托邦一起步入了天堂,而平靜、從容是他最後表現出來的情緒。欣喜與痛苦、悲哀與絕望,這些困擾人類的情感從此與之無關,在海水裡,1900完成了他的使命和理想。從此1900流傳世間的,只有那一張由麥克斯藏在鋼琴里,又由樂器店老闆拼粘起來的神秘唱片模板。
其實希望還是尚存人間的,正如1900所說:「只要你有一個好的故事,並有人聽你訴說,就仍有希望。」影片結尾,麥克斯的身影漸行漸遠,他依然擁有他的小號,他依然擁有他的故事,他依然擁有他的希望。相信這時,1900正在天堂里彈著鋼琴,懷念著這段浪漫而傷感的傳奇!
Ⅳ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感傷的海上傳奇 生於船, 長於船, 死於船,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為大家分享了《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中午吃過飯,找到《海上鋼琴師》,用電視看和影院效果差不多,很美的片子!我喜歡整部影片彌漫的鋼琴聲,讓我彷彿置身其中。
我喜歡像一九零零那樣天馬行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一點不覺得他的生活又多悲慘。他是個孤兒,出生在船上,一生也沒下過船,沒有身份。在人們眼裡,他可以用他卓越的琴技換來很多錢,過著人們眼裡豪華的生活。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屬於自己世界中的樂曲,他不屬於陸地,他已經離不開這艘船了,即使選擇死亡,他也毫不在乎。結局看似凄涼,但我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境,炸船那一刻他有了歸屬,回歸到屬於他的世界——海洋。
雖然結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樣子,要麼下船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活,要麼隨著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終他都忠於自己的選擇。片子中有一段他坐在鋼琴前隨著鋼琴四處移動的鏡頭,太歡快!太美了!在船身劇烈搖晃的過程中,他沉浸在美妙的樂曲中,沒有被當時的情景嚇到,彷彿這只是一場游戲。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樂細胞與生俱來的充滿他整個身體,一個純粹的人物!
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他完全可以聞名世界,賺很多的錢,有享不盡的富貴,但他就是那麼堅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知道自己屬於哪裡。我佩服他的執著!
我從來不相信這世上有什麼天才,可是當我知道這部影片是個事實並且看了它之後,我才發現這世界上原來是有天才的。他有一個特別怪的名字——1900.
在1900年,有一艘輪船在海上漂流著,這里分為三層:第一層是vip間;第二層是平民間;第三層是貧民間。有一天貧民間的一個黑人丹尼偷偷溜進了vip間,發現了一個嬰兒,上面寫著雷蒙,他發現沒人要他就將他抱回了自己家,他的一群夥伴給它起名,可就是取不出一個像人的名字,丹尼突然想出一個名字:丹尼雷蒙1900,為了叫他方便一點,大家都喊他1900.
隨著一天一天的過去,他已經不知不覺得在海上度過了8年,他從未離開過船,有一天丹尼教1900認字,當1900問媽媽是個什麼東西時,丹尼一時間回答不上來就說了個「馬」1900真的就相信了,但這種溫馨的時刻並不是那麼的長久,再一次做苦工時,丹尼不幸的被棒槌砸中,直至死亡。在這個時候1900傷心欲絕,於是他不知不覺摸上了鋼琴,在這里他可以放飛自己無限的煩惱。於是他不自覺地彈起了鋼琴,沒有任何古板的約束,自由的彈,當時的人們肯定在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啊。所有的人都被這莫名的音樂吸引了過來,想探一探究竟到底是誰能夠彈出這等優美曲子,就因為這他在整艘船上出名了。後來他遇上了一個暈船的伙計名叫曼克斯,於是他與曼克斯交上了朋友,在滿克斯知道了他的琴技如此的好之後,曼克斯想讓他離開這艘破船,跟他一起去闖盪外面一番世界,可1900卻不想,因為他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艘船。
他的琴技簡直太出名了,甚至轟動了整個音樂界,使得爵士樂的鼻祖向他宣戰,剛開始這鼻祖拿了一根煙放在鋼琴上就開始彈了起來。他彈了一首足夠難的曲子,彈完之後鼻祖將煙頭舉起來竟還沒燒完,接下來該1900了,可是1900對這場比賽了名與利並不在乎,就隨意的彈了一首簡單的曲子,使得爵士樂的鼻祖感到自己被羞辱了,於是他又彈了一個難度更大的音樂,使得自己無比得自豪。1900在第二輪也按著他的曲子仔細的彈了一遍,似乎比鼻祖的音樂更加好聽。這次可把鼻祖氣急了,狗急都要跳牆更何況他。這次他可是把看家本領都是使了出來。他的這一舉動,真正的將1900惹煩了,他向曼克斯借了一根煙,點著。放在鋼琴上並對著鼻祖說:「這是你逼我的」,他開始彈琴了,那速度越來越快,當場將所有人震驚的動彈不得,甚至連剛抽上煙的中年人將煙頭掉進了自己襠裡面都毫不知情。彈完之後,這根煙頭好像是剛剛點著的一樣,還以為煙已經息了,當他把煙頭拿著點著了鋼琴時,頓時全場震驚,於是他拿著煙,慢慢走向了正呆若木雞的鼻祖的跟前,將煙塞進了他嘴巴里。
當這一事件過後,他更加出名了。當他正在談一首做買賣的音樂時,窗外走來了一名女性正在對著這面窗戶照鏡子時,他還以為是在看自己,於是他對她萌發了一種好感,他想把這首音樂送給她,可是總是當他們還差最後一步時,上帝卻無情的將他們分開,一次是意外,兩次是巧合,那第三次就是天註定了。於是1900覺得自己和她已經不可能了。
當他將要想離開這艘船,剛走到半路,他發現城市是看不到盡頭的,而自己的鋼琴才是最完美的生活,他又決定遠離這些城市。
在這部影片中我覺得:1900就是自然,鼻祖就是人類。人類是要依賴自然的,自然也要有人類才會有生氣。
從故事說起吧。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沒有安全感。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
看完電影,自然會產生很多的疑惑。為什麼如此天才會被遺棄在頭等艙?為什麼一個漂泊慣了的人會害怕面對陸地上的錯綜復雜?為什麼愛的萌芽都吸引不了他下陸地一次?為什麼他所依附生存的那條船成了廢船都不願離去?為什麼當死神來到時他還能如此從容?
我想,遺棄他的人一定不會是個窮人,但她一定是個膽小不敢承擔責任的人,所以1900遺傳了她的這個性格缺憾。一片大海,一艘巨大的郵輪 ,一架鋼琴 ,一個人的人生 ,禁錮的世界 。雖然船外是狂風咆吼,波濤翻騰,雨雪更替,但對於他來說是習以為常了,所以他害怕陸地的原因並不是這些自然現象。他對陸地的害怕起源應該是來船上的形形式式的人,每一次能承載二千個人,每一次又是不同的人,他的音樂靈感都來自於對這些不同人的釋譯,可見他的觀察力和表現力非常強。他當然能明白這船里的一切只是一個小小的世界,這里他都要極盡其能來唯護自已的尊嚴,那場爵士樂的比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對未來感到恐懼,迷茫,未知,陸地太大,他害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單純美好的少女讓他的音樂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也讓他對陸地產生了無限的`遐思,也許陸地上的一切並不是象他想像的那樣恐怖和惡促。他也掙扎過,努力過,但愛帶來的是無窮的痛苦和頹廢,終於他選擇了對音樂的執著,他需要的是一種純粹的音樂,不為名利,不受控制的自由之音。當一個人有了牽絆,有了責任,有了世俗中的種種繁雜,無序,紛亂,也許他的音樂靈感就會結束了,他是為音樂而生的,音樂就是他的生命,他突然就想通了,於是重新快樂起來了。可是生活總是不能事事由自已作主,那條他賴以生存的船也結束了它的使命,按常規,他可以換一條船,繼續他的音樂之旅。這個時候我不得不說他缺乏挑戰生活的勇氣,一個跳板幾個台階的距離,他都跨不過去。但事實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我們自已不是也這樣嗎?習慣了某種生活,形成了某種圈子,雖然渴望看另一種世界,但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象馬哥經常說的:在不自由中尋找自由!呵呵,那隻是一種自我解嘲而已。就1900而言,他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他絕對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也許有人會說他懦弱,但是我認為不是,1900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在船上沒有世俗的打擾,沒有名利的侵蝕,他所演奏出來的音樂,打動了每一個聽到它的人。當1900與維珍尼亞號一同葬身海底,他傳奇的人生便在人們的心頭劃上了一個永恆的烙印。一艘船,一個棄嬰,一架鋼琴,命運之手將他們永遠的聯結在一起,即使是死亡也無法將他們拆開。我想,這結局,又說明他是勇敢者。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 。這艘船 ,就是1900生命的載體, 船毀人亡, 輪回之所。忽然想起林黛玉的兩句絕命詩:質本潔來還潔去,休將白骨埋污淖。
一個人能從容地面對死亡,一個人能對他衷愛的事不離不棄,一個人能選擇自已要的生活,一個人能留下一段讓人回味的故事,我想,他就不算枉來這世上一走。希望1900在天堂依舊能有一架他能操縱自如的鋼琴,演驛他與眾不同的天堂人生。
Ⅳ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為什麼如此天才會被遺棄在頭等艙?為什麼一個漂泊慣了的人會害怕面對陸地上的錯綜復雜?為什麼愛的萌芽都吸引不了他下陸地一次?為什麼他所依附生存的那條船成了廢船都不願離去?為什麼當死神來到時他還能如此從容? 下面是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從故事說起吧。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沒有安全感。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看完電影,自然會產生很多的疑惑。為什麼如此天才會被遺棄在頭等艙?為什麼一個漂泊慣了的人會害怕面對陸地上的錯綜復雜?為什麼愛的萌芽都吸引不了他下陸地一次?為什麼他所依附生存的那條船成了廢船都不願離去?為什麼當死神來到時他還能如此從容?
我想,遺棄他的人一定不會是個窮人,但她一定是個膽小不敢承擔責任的人,所以1900遺傳了她的這個性格缺憾。一片大海,一艘巨大的郵輪 ,一架鋼琴 ,一個人的人生 ,禁錮的世界 。雖然船外是狂風咆吼,波濤翻騰,雨雪更替,但對於他來說是習以為常了,所以他害怕陸地的原因並不是這些自然現象。他對陸地的害怕起源應該是來船上的形形式式的人,每一次能承載二千個人,每一次又是不同的人,他的音樂靈感都來自於對這些不同人的釋譯,可見他的觀察力和表現力非常強。他當然能明白這船里的一切只是一個小小的世界,這里他都要極盡其能來唯護自已的尊嚴,那場爵士樂的比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對未來感到恐懼,迷茫,未知,陸地太大,他害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單純美好的少女讓他的音樂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也讓他對陸地產生了無限的遐思,也許陸地上的一切並不是象他想像的那樣恐怖和惡促。他也掙扎過,努力過,但愛帶來的是無窮的痛苦和頹廢,終於他選擇了對音樂的執著,他需要的是一種純粹的音樂,不為名利,不受控制的自由之音。當一個人有了牽絆,有了責任,有了世俗中的種種繁雜,無序,紛亂,也許他的音樂靈感就會結束了,他是為音樂而生的,音樂就是他的生命,他突然就想通了,於是重新快樂起來了。可是生活總是不能事事由自已作主,那條他賴以生存的船也結束了它的使命,按常規,他可以換一條船,繼續他的音樂之旅。這個時候我不得不說他缺乏挑戰生活的勇氣,一個跳板幾個台階的距離,他都跨不過去。但事實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我們自已不是也這樣嗎?習慣了某種生活,形成了某種圈子,雖然渴望看另一種世界,但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象馬哥經常說的:在不自由中尋找自由!呵呵,那隻是一種自我解嘲而已。就1900而言,他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他絕對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也許有人會說他懦弱,但是我認為不是,1900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在船上沒有世俗的打擾,沒有名利的侵蝕,他所演奏出來的音樂,打動了每一個聽到它的人。當1900與維珍尼亞號一同葬身海底,他傳奇的人生便在人們的心頭劃上了一個永恆的烙印。一艘船,一個棄嬰,一架鋼琴,命運之手將他們永遠的聯結在一起,即使是死亡也無法將他們拆開。我想,這結局,又說明他是勇敢者。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 。這艘船 ,就是1900生命的載體, 船毀人亡, 輪回之所。忽然想起林黛玉的兩句絕命詩:質本潔來還潔去,休將白骨埋污淖。
一個人能從容地面對死亡,一個人能對他衷愛的事不離不棄,一個人能選擇自已要的生活,一個人能留下一段讓人回味的故事,我想,他就不算枉來這世上一走。希望1900在天堂依舊能有一架他能操縱自如的鋼琴,演驛他與眾不同的天堂人生。
男主人公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好心的燒爐工收養,後來燒爐工因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他從未離船上岸去過,只因他擔心沒有盡頭的陸地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會使他迷失自我。即使是遇見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女孩,即使是他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竭力勸他下船,即使是他所在的這艘船因過度老化即將被炸掉的時候,他也不願下船,只因他對陸地有天然的戒備,1900認為陸地就如一架沒有盡頭的鋼琴,他在那兒無法奏出自己的音樂,所以到了最後,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以上就是導演用了兩個多小時呈現給我們的《海上鋼琴師》的故事,一個天才在一條船上呆了一生的故事。影片運用了插敘的手法,以音樂為主線藉助1900的好友馬克斯的回憶再加上部分現實場景,完美地表現了一個在船上堅守了一生的音樂天才的.人生歷程,傳達出對孤獨、堅守、天賦、人生的深深思索,給人一種盪氣回腸的開闊感與震撼。
有人說1900不下船是因為天才生而寂寞,有人說1900不下船是缺乏生存技能,有人說1900不下船是他對船有深厚的感情,等等。當我第一次看完這部影片後被其情節深深震撼,大腦一片空白,在我反復觀看和長時間思考後,我認為1900不下船更多的是他對屬於自己的那片音樂凈土的堅守,也就是1900的那句「我的音樂只屬於我自己」,而只有在這條有著1900人生記憶的船上他才能找到自己的音樂,所以就有了1900同船一起被炸沉的悲壯場面。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經典鏡頭:1900這位見景就能成曲的音樂天才,曾多次被好友馬克斯勸說離船上岸,利用自己的音樂天賦創造財富,並娶妻生子組建美好的家庭,朋友描繪的美好未來打動了1900,1900終於決定下船,但他剛走到長長的舷梯的一半時,他停住了。他用目光掃視著遠處高聳的大樓和冒著黑煙的煙囪,看著遠處街道上的人與車來來往往,他被沒有盡頭的陸地阻擋住了,繁鬧的陸地無處安放這位天才的音樂聖地,他的音樂只跟著自己,任何名與利都無法取代,所以1900摘下自己的帽子拋了出去,然後堅決地走回了船上。在1900看來,喧鬧的陸地猶如無限大的鍵盤,只有上帝才能奏出音樂,在那裡他無法尋找到自己的音樂,在那裡他的天賦將被塵世中的名利紛爭所包圍,使他的音樂變質,使他的天賦被一點點消磨,最終淪為一個為物質生活而奔波的人。而只有在船上他的鍵盤才會有始有終,所以在船即將被炸掉的時候,面對好友馬克斯的勸說,他堅決地說「我無法舍棄這條船,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像1900那樣為了自己的音樂,對名利毫不在乎甚至是用生命殉葬音樂。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太過於現實,為了追名逐利放棄了堅守自己的心靈聖地甚至放棄了自己的靈魂,讓天賦被名利逐漸腐蝕,最終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庸庸碌碌一生!我國數學家陳景潤淡薄名利潛心鑽研終攀上了數學的高峰,與此相反,古有神童方仲永重財富而廢學業,最終泯然眾人。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該如何抉擇?《海上鋼琴師》給了我們答案:人生不一定要生活在名利的光環籠罩下,而是要堅守自己的那片心靈凈土,忍受住堅守夢想帶來的孤獨,在人生的那片天空下活出高度,活出亮度。
Ⅵ 評價電影《海上鋼琴師》
我哭的最慘的一部電影,其中意境要你自己體會。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覺。我高中看了這部片子,感觸特別深。另有名字《1900》以下給你一些簡介。
《海上鋼琴師》,義大利電影,導演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此片是他的「三部曲」之一。 電影是由亞歷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所改編而成。
概要
男主角1900(人名)的整個人生都已經是一場悲劇了。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沒有安全感。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詳細介紹
一九零零年,新世紀第一年的第一個月。郵輪弗吉尼亞號載著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群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羅客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結果一無所獲。失望之餘,他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抱起嬰兒,看見他的目光清澈,皮膚白凈。Danny Boodman對這意外收獲十分驚喜,於是收留了這個孩子,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愛小1900,教他識字,從不讓他受苦。但因為沒有任何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會被別人搶走,所以不許他離開船艙一步。 在1900八歲時,Danny Boodman因為船上的機械操縱失誤死了,在懵懂的1900於生離死別前迷茫時,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美妙動人的聲音,他回過頭,身邊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 幾日後,1900在夜裡偷偷溜進餐廳,來到白天專屬樂手演奏娛樂上等乘客的鋼琴前,彈起了自己即興隨想的曲子。歌聲吵醒了許多乘客,他們好奇的想去探個究竟,卻都陶醉在這小傢伙如天籟般的音樂中。直到音樂停下來,船長才過去對他說,「1900,這一切都違背常規。」年幼的1900看著他的說:「去它的常規。」 (Fuck the regulations) 幾年後,成人的1900成了弗吉尼亞號樂隊的鋼琴師,雖然他從未下過船,但是卻能在鋼琴上幻想世間的一切,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暈船的Max,兩個人《海上鋼琴師》宣傳海報(14張)十分投緣。從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但也同時對他固執的不肯下船登上陸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承認,名利雙收,過上好的生活。但對1900而言,世人嚮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 之後,人們對1900音樂才華的廣為傳頌,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自認自己的才華無人能及,因而向1900發起挑戰。最終1900獲勝,這次比賽更加讓1900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為他錄制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安於生活和音樂帶給他的快樂。直到他遇到一個樸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錄制唱片,女孩順著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對,他立刻愛上了她。隨興而發彈奏了一曲柔情似水的曲子。(那個女子就是拉手風琴的農民的女兒,那個老人曾與1900在船艙內交心暢談過。他來到了美國,開立了一家魚店,開始了全新的生活。而1900卻始終不能釋懷。直到最後一刻。)唱片錄制完成,出版商把唱片放給1900聽,他沒有把唱片給出版商,因為他不允許別人把他的音樂從他身邊帶走。他猶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給那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卻沒能如願以償,1900無法掩飾自己的哀傷,他失望地毀了唱片把碎片扔在垃圾桶里。於是他與愛情失之交臂。(後由Max把唱片的碎片藏到了1900的鋼琴中,這是1900唯一留下的音樂記錄) 在女孩下船之後,Max和1900誰都沒有再次提起那個女孩,1900依舊彈著鋼琴,但心裡卻一直牽掛著女孩。Max的勸說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打動了他,在至少十二次航行後的某個春天他最終決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陸地。那天所有的船員都和他揮手告別,他穿著Max送給他的大衣,緩慢的走下船梯,海上鋼琴師 劇照(12張)但當他走到船梯的一半時,他茫然的看著偌大的紐約市,凝視了一陣,他突然摘掉頭上的禮帽並將之拋了出去,禮帽掉在了船與大陸之間的海面上,然後1900轉過頭,返回到了船上。他對Max說,我再也不下船了。自此,他與世界失之交臂。 直到許多年後,大戰結束,早已離開弗吉尼亞號的Max偶然發現破舊的維珍尼亞號就要被炸掉,他堅信1900在船上,可是1900並沒有露面,直到船馬上要被炸毀前,Max拿到當年的唱片獨自在船上播放的時候,1900才在角落裡現身。但是1900執意不肯下船,他說出了當年他未能下船的原因:世界太廣闊了,讓他陌生得害怕,那些城市裡的街道無邊無際,就像有無數個鍵的沒有盡頭的鋼琴一樣讓他感到恐懼,他寧可退出生命的舞台,給自己一個盡頭,而不願意茫然無措的面對一個無邊無際,無所適從的生活。Max無法勸他下船,最終悲傷的離去,在遠處目送維珍尼亞號和1900一同被炸彈粉碎。 那天他告訴那個他曾對之提起過1900的傳奇故事的樂器行老闆:1900死了,老《海上鋼琴師》劇照(7張)板也感到惋惜,於是把Max因為窘迫賣掉的小號還給了他並對他說,一個好的故事比一個舊小號值錢。帶著舊小號與1900的音樂傳奇,Max離開了,從此,只有Max一個人會記起那一生不會踏上陸地的天才鋼琴師和他傳奇的一生。 以下主要是加長版增加的內容: 1、0分20秒加長版的開場鏡頭是由小號轉向長長的黑石板階梯,剪輯版直接是階梯。 2、4分10秒當船上的旅客歡呼「美國」到了,海面上出現了自由女神的水中倒影。 3、18分40秒丹尼疼愛地抱起滿身臭屎的TD LEMON,哼唱著「THANKS DANDY」,哄他睡覺。 4、23分20秒 1900長成了淘氣的小男孩,船上的醫生給他檢查身體,廚師們都很寵愛他,充許他在廚房玩,正當他拿了個大蛋糕准備溜走,迎面卻撞上船長,最後他終於不能忍受船長的教訓,猛的把蛋糕扣到他臉上,從此以純真和叛逆示人。 5、30分失去了丹尼的1900開始沿著音樂聲走向頭等艙舞廳,他看到了一個正在穿長筒絲襪的女人,鏡頭只給了女人的腿部特寫。 6、32分10秒船長找來了警察,說1900在船上的身份不合法,要求把他送到孤兒院,可人們找遍了全船也沒有1900的影子。 7、38分馬克斯在樂器行發現了1900的那架鋼琴。 8、43分10秒馬克斯到船上當了號手,可他只能在搖晃的船艙中連滾帶爬。 9、51分50秒馬克斯找到了就要被炸毀的船,可人們卻阻攔他上船找人,馬克斯跟他們大打出手,又和船長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10、54分在1900正式在頭等艙舞廳演奏前,多了一個開場。在其後的演奏鏡頭中加了旁白。 11、59分40秒1900的演奏才華受到了美國國會議員的傾慕,當船一靠岸人們匆匆離去時,議員獨自留下來對他表達了崇拜。 12、60分50秒冬天甲板上落滿了雪,乘客們打起了雪仗。 13、71分處少了剪輯版的45分鍾處的一段4分多鍾的內容:深夜人們已睡去,1900還獨自坐在鋼琴前邊演奏邊凝思,不覺中有個中年男人來到他身旁,用法國風琴為他伴奏。交談中男人講述了自己的家境經歷,此行的緣由和大海給予他的人生啟示。這段輕悠低緩的對白只有剪輯版中才有,加長版卻沒有,比較奇特。 14、80分50秒馬克斯繼續帶著人在廢棄的船艙中尋找1900,他向人們提起了鋼琴較量的故事。 15、122分馬克斯溜回琴行想要拿走那張唱片模板,被老店主發現,馬克斯激動地對他講述了當那個女孩下船後,1900內心的波瀾。 16、135分40秒當1900決定永遠不下船之後,馬克斯深深的為他感到惋惜,在兩人的共同演奏時,他不禁淚流滿面。
Ⅶ 海上鋼琴師影評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具體刻畫了1900一生的優秀劇作。
1900是一個鋼琴天才,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出生在海洋上,從未踏出弗吉尼亞號,他還在海洋上結束了生命——以至於當康恩向其他人講述1900的一生時,許多人全當作是一個虛構的好故事來聽,沒有人願意相信他。
他知道這一點,所以當他站在連接船和城市的旋梯上時,他望瞭望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和灰濛蒙的天空,望瞭望那些了無盡頭的街道與匆匆忙忙的人,他扔掉了帽子轉身重回弗吉尼亞號。
(7)談談對電影1900主角的看法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飾)在因緣際會下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兩人因此結為好友。而1900在與發明爵士樂的傳奇鋼琴手傑利同船競技鋼琴琴藝之後,聲勢更是如日中天。
但盡管馬克斯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他在為唱片公司錄制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清秀動人的女孩,並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
Ⅷ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周了,心裡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麼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么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裡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么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復雜的社會中浪盪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么,對吧!
而整部影片對於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台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並不想表達什麼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郁,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於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牆上的畫。有什麼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伴隨著低沉悠揚的音樂,影片拉開序幕,幽暗的樓梯綿延不絕的伸展開來。潮濕而又逼仄的水汽彌漫在空氣里,這多像一個悲涼而又巨大的隱喻。麥克斯好像預言家一樣的聲音振盪著呼嘯在你我的耳畔。
導演將麥克斯的回憶與一九零零真實的生活穿插交錯,得以重現天才傳奇的一生。
這個被遺棄在頭等艙鋼琴上的孩子,世上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如麥克斯所說,沒有一個城市,一個教會,一個醫院,監獄或棒球隊知道他的名字,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人。他在一個像船一樣大的搖籃里成長,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旅行。在舷窗里看到的一切,就是他童年的世界,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和洶涌的波濤。他的名字,丹尼勃曼TD雷蒙一九零零,是對整個世紀的眺望。
他推開那扇銹色的鐵門,剎那間,音樂的泉水汩汩而來,沁入他的心靈,他的目光在光影交錯的朦朧中游離,最終,停在那架鋼琴上……
這是電影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一筆,無師自通的一九零零彈奏著美妙的音樂,並這樣,與音樂一起成長。
暈船的麥克斯托尼在大廳遇見穿著燕尾服紳士一樣的一九零零,他神情自若,如履平地的穿行在搖晃的船上。作為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電影,在導演托納多雷的這部作品中,畫面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隨著船身搖晃而滑行的鋼琴以及流動的音樂,劃過天際的滾滾驚雷,怒吼的海洋,無不為這經典的橋段添上濃墨重彩浪漫的一筆。大海咆哮著為他伴奏,海浪與音符融合……
他是嚮往人間溫情的,他用船上的無線電與陸地上的人們交流,甚至可以想像出一個他從沒去過的城市的樣子:冬天的時候,漂亮極了,三月份你總能遇到那樣的午後,至少可以想像一下,濃霧滑入,就像白色的柵欄,漂浮在街燈下,淹沒了萬物,就像白色的刀,太神奇了,看不見房頂,看不見樹枝,看不見聖路易斯教堂的尖塔,人們擦肩而過卻互不相見……
他從不墨守成規,他的手指跟隨思維跳躍,他說:「去他的規則!」他伴奏的舞會總是歡快並奇異的。他可以用音樂描繪每一個人的思想。他在三等艙為窮人彈琴。螞蟻般的人群圍繞著他的琴音起舞。他的思維在不停游曳,在火山的邊緣,美麗的村莊,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他的手指簇擁著他的思想,一朵朵奇葩在黑白琴鍵上綻放。他的塔郎泰莎,人們從他身邊散開,去追尋各自的幸福。他的孤獨暈染開來,在冷寂的空氣里散發著清冽的香氣,是他靈魂的味道。
他說,我相信陸地上的人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又將至,這就是為什麼你不會厭倦永遠在追尋著,哪裡一直是夏天。我——並不羨慕。他一語成讖,更像是一位鋼琴詩人。
鏡頭交錯,在荒涼廢棄的弗吉尼亞號上,麥克斯在尋找著他最好的朋友。他深信一九零零不會離開這里。
生於斯止於斯。這是他的信仰。
與爵士樂鼻祖傑里羅的鋼琴對決是電影里最精彩的橋段之一。兩位鋼琴家都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演奏技藝。與充滿挑釁的傑里相比,不卑不亢自信的一九零零顯然更甚一籌。他的名氣也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他與他的愛情不期而遇。然而,即使是愛情,也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
他拒絕錄制唱片。
因為,我和我的音樂不容分割。
蒼老的弗吉尼亞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當麥克斯在腐朽的船艙里播放著一九零零曾經為自己的愛情彈奏的音樂時,他找到了他,這里誕生了哲理的一段對話,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
在人類的城市裡,無窮無盡的是慾望。對於一九零零來說,城市是一架無邊無際的鋼琴,在這里,演奏不了他靈魂的音樂,他寧願,退出生命的舞台。
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用簡單的故事情節構建了他心中的藝術理念,他的人文追求。這在他的「時空三部曲」中的另兩部《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都有所體現。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更像是導演思想的凝結,一九零零,是真正藝術形象的化身。這是一部藝術悲劇,更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整部影片沉浸在悲愴唯美的背景音樂中。作為托納多雷的配樂老搭檔,埃里奧莫里克奈再一次征服了觀眾,並由此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弗吉尼亞號停泊的時候,巨大的陰影覆蓋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覆蓋了慾望,追求和一切。整部影片都在渲染,都在對比,導演不惜用大量全景鏡頭表現無邊無際的人群:晨曦,自由女神在濃霧中浮現,繁華的城市在人們的瞳孔里放大,所有人都高喊著America!這是一種象徵,與一九零零的信仰相悖。他的孤獨是因為與世人精神追求的距離,沒有人可以理解他,他的超然,成就了他的藝術,也是他的幸福所在。他不屬於這個物質的世界。
正如他所說,我是生在這艘船上的,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養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後的深夜中,人們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著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借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由於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見鍾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導致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毀的那一刻。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為害怕陸地與城市;不肯讓人刻碟發行世界,只因為不想讓自己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為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我們十分不理解。
但這一切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得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遊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傑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偽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艷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一切去了解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未來」太過注重,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著,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於1900來說,未必是件壞事,或許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也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們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遇,不懼未來。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並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為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並非為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他所在的船連接歐洲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為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否則他的故事怎麼被世人知曉),也便於同樣作為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為什麼不下船?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麼看待音樂上的決斗?他怎麼看待外面的世界?
這些問題,又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信息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麼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為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
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為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沖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最近我看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1900的人,他出生在船上,不知怎的就被父母遺留在了船上,無意中被船上的挖煤工丹尼撿到了,並取名為1900。有一次在挖煤時,丹尼遭遇意外去世了。1900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樓上的鋼琴聲,從此愛上了彈鋼琴,他一直沒有下船,甚至有關部門准備炸掉船之前,他還是死活不肯下去,最後被活活炸死。我認為他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
在他短暫的一生里,有一件事讓他變得非常出色,那就是彈鋼琴。1900在丹尼去世後開始迷戀鋼琴,他有著極好的天賦,一摸就通。音樂就是1900的世界,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裡,他感覺自由自在。他通過不停地觀察別人,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來了解人世間的感情,並體現到音樂當中。
我認為1900在彈鋼琴時非常自信和無所畏懼。由於1900鋼琴彈得太好了,人們很崇拜他,甚至爵士樂的創始人傑利都向他發起挑戰。在挑戰時傑利非常傲慢,但1900卻沉著應戰,在發揮自己最強實力之前,他甚至冒出了一句:這都是你自找的,混蛋。他最後出人意料的表現使大家都震驚了,包括傑利在內。
1900的無所畏懼還體現在他從容面對死亡。1900的好朋友麥克斯經常勸他下船去看看世界。1900每次都說我連個出生證明也沒有,哪個人會讓一個連名字也不確定的人上岸呢?炸船之前麥克斯勸1900下船,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船上,和船同歸於盡。
同時1900又是一個懦弱的人。炸船前他告訴了麥克斯他一直以來都不肯下船的根本原因:世界那麼大,有成千上萬種路可以走。我要是下去,就面臨著重要抉擇。一架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數量是有限的。可用這八十八個琴鍵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卻是無限的,而我在船上就好比只有八十八個琴鍵,我可以在上面活出各種各樣的人生,甚至每天都不一樣。如果我真的下了船,琴鍵的數量是無限的,那麼音樂就更加無限,甚至每一秒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到底該怎麼選呢?面對下船之後的角色,他害怕了,退縮了,他感到有壓力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陌生的世界,很難跨出自己熟悉的小空間。看到這一處的鏡頭,我難過地為他流下了眼淚。
1900在面對彈琴挑戰的時候非常勇敢。面對下船時,他又感到有些害怕。從這幾個事例就不難看出,1900是一個矛盾的人。當然,留在船上可以讓他心思更加單純,更好地發揮他的音樂才華,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今天下午,太陽正盛,疲倦地窩在家裡。躲在房間看完了《海上鋼琴師》,深深地被打動了。
1900這個人物身上有許多動人之處。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鋼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紀初,但是,無論生在哪一個時代在那個時刻他就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應該是被媽媽疼惜爸爸愛護的小寶貝。從那時起,他就註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長大成人。
從某個壞的角度來說,1900是一個棄嬰,但從某個好的角度看,他雖被拋棄,至少沒有被扔在荒郊野嶺里等死,沒有被一個壞人抓去當一個小壞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養了,並取名為1900.但沒過多少年,丹尼就死於一場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從小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他從小就生活在陰暗潮濕的'船的最底層,身體方面會不會有什麼不適呢?他從小都沒有爸爸媽媽,都是跟著幹活的大叔們一起生活,會不會感到傷心難過呢?他從小就沒上過學,沒有踏進過學堂半步,沒有和同學一起玩耍的經歷,會不會感到不甘和寂寞呢?當他遇到問題煩惱的時候卻無人訴說,是否會感到深深地孤獨呢?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船半步,有沒有過想要去看看更遠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著第一縷從海平面升起的陽光睜開雙眼,夜晚隨著最亮的月光進入夢鄉。千千萬萬個日子就這樣反反復復,任誰都會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樂作伴。他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音樂家,是船上最優秀的鋼琴家。
從小便被視為音樂神童,長大後更是名聲大噪。無論是船上本身的人還是船上的遊客都願意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鋼琴家親自來到這艘船,為的就是親自和1900較量一番。而此時的1900還一副狀況外的表情,彷彿在問:「音樂是用來比賽的嗎?」比賽一共三局,前兩局1900完全就是隨便應付,直到麥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氣憤地說全船的兄弟都把賭注壓在他身上啦,結果他卻不好好應戰,這才彷彿一下驚醒了1900:原來這場比賽不止關乎他一個人啊。隨即找麥克斯要了一支煙放在鋼琴上,雖然他不吸煙,然後又轉過頭對他的對手狠狠地說了一句:「這都是你逼我的。」(聽這語氣好像大Boss哦。)然後就開始了一場視覺與聽覺齊飛的盛宴。觀眾們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對手也露出慍色。瘋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間狂舞著,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擾到他,細細密密的汗液從額頭流至下巴。終於,曲畢,可眾人仍處於某種呆滯狀態,久久不能回神。
1900此時露出了一抹微笑,拿起那隻放在鋼琴上的煙,翻起鋼琴的後蓋,將煙頭與琴弦接觸,然後,煙頭竟然燒著了。這也許就是他對於勝利的宣告,一種無聲的宣告。
再來說說1900和他的朋友麥克斯。麥克斯剛來到這艘船上當小號手時很不習慣,半夜裡暈船,一直吐。1900看見他後便開始彈鋼琴,讓麥克斯跟上他,慢慢的,麥克斯竟然好了(忒神奇)。
這兩人既是音樂上的夥伴,又是生活中的摯友。
我一直覺得1900骨子裡有一種灑脫,為人不拘。他敢在共同演奏時突然任性地改變曲目,讓指揮措手不及;他敢一邊彈鋼琴一邊橫沖直撞,撞碎了整面玻璃也毫不在乎,最後又撞開了船長的房門;他敢在受罰時大膽地將鐵鍬扔進熊熊燃燒的大火中,然後優哉游哉地躺下休息。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來,還是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從小沒有人親力親為地教導,犯了錯也不一定能及時改錯,因為也許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他。所以他對聽話沒什麼概念,最嚮往自由,音樂。
1900每一次演奏似乎都是即興創作。因為連續數次我都沒有在他的鋼琴架上看見任何譜子,這不禁讓我好奇,他每次演奏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呢?麥克斯替我問了這個問題,原來,每次彈奏時他都會觀察觀眾的神情。看到某一個觀眾沮喪,就彈奏憂傷的曲子;看到某一個觀眾高興,就彈奏歡快的曲子。曲風就在他的手中這樣變幻自如,讓我不得不嘆服的技巧和能力。
最令我可惜的是與1900擦肩而過的愛情。1900在船上錄制自己的第一張唱片時,突然在窗外看見了一位妙齡女郎,他的目光被吸引住了,手中的音符也有了細微的變化。也許,1900對這個姑娘一見鍾情了,他不斷找尋姑娘的蹤跡,甚至悄悄潛入女寢,他想把自己的第一張音樂唱片送給這位姑娘。但最後,1900還是錯過了這位有可能成為自己初戀的女孩,自己的唱片也還沒有送出去,他想踏入陸地的願望最終也未能實現。令人惋惜至極。
最後的最後。時間在推移,歷史在前進。這艘船免不了被炸毀的命運,可是1900寧死不下。船就是他的整個世界,而陸地,船除外的地方也許也是世界,但是於他,真是太過於龐大,他根本無法掌控,只有深深地恐懼,還不如去天堂繼續做一名快樂的鋼琴手。但是,1900是沒有身份的,在船上生,在船上死,人間沒有他存在的確切記錄,那天堂也不會有,他只能以一個無身份的人生活。不過,他已經無所謂了。
「砰!」船碎了,人死了,靈魂飄向天堂去了。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艷的鋼琴決斗,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為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為什麼不能試著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為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為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著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系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為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為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么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凈、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算是比較大的,在我的人生觀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寫下濃重的一筆。
當然,這里展現的是一種不尋常的極端人生模式,或者說向大家展示了一種觀念、一個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並不一定要去效仿。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就這么一次,無法假設、不能重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人生的選擇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也無須與其他人比較,重要的還是在於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也在於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好的事物、好的觀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們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樣生活,最後的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但是這個結局過於決然,我們作為旁觀者不免會覺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心性、觀念與品質,卻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進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視界再放寬些,好的藝術、哲學,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價值觀,都能滋潤人心,引人潛思,把人導向一種更平和的生活態度;接觸、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會在內心逐漸積淀下來,充盈內心,在心裡打造一份穩如磐石的錨,能幫助自己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這滾滾紅塵、滔滔濁世。
初一的時候,我問了問饒老師值得一看的電影,饒老師脫口而出:「海上鋼琴師。」,到了暑假,電影單中又一次出現了這個名字。「這一定是一部好電影。」於是,我帶著這樣的心情,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故事是以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展開的,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轉換,介紹了一位鋼琴天才1900的鋼琴故事。
幼時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發現的,他的母親拋棄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兒,生活在燒煤工人的船艙里,大家都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說話,寫字。直到有一天,他的現任父親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傷心。1900離開了父母,沒有出生證明,悄悄地來到這世界,有得悄悄離去。正好比一個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關信息,沒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沒有一座屬於他的墓碑,但他確實來到過這個世界,真真實實地活過。
1900對不好的事情十分厭惡,但不會用嘴說,會用音樂去表達。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著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著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
有的人說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但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盼的語調:「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飄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歷,他愈發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麼樣奇妙的感覺呢?
影片結局,1900在一艘即將炸毀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願下船,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不明智,多麼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擇。或許,到了天堂,他仍會彈鋼琴,就像原來在海上一樣。
Ⅸ 看過《海上鋼琴師》請談談你的看法
這是我寫的一篇文章,你看看吧
今天我要寫的是一部電影作品,它並不是一部文學名著,卻和那些青史留名的文字巨著一樣,雕鏤了、甚至顛覆了讀者和觀眾的思想。這部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是我昨晚觀看的。我並沒有忘記什麼情節,相反,片中的大多對話、音符我還都歷歷於心。但這部電影中的所有沖突、思索在我看來,都溶於了主人公那個令世俗費解卻打通每個觀眾心扉的眼神中。
主人公有個奇怪的名字「1900」。他正是在這一年被弗吉尼亞號的一個鍋爐工在這艘船上撿到的。他自此從未下過船,害怕岸上的人把他關到孤兒院那所大監獄中去,但他也同時發現了自己在鋼琴方面的極大天賦。他在海上彈琴,為舞者伴奏,閱讀過路人的心情。爐火純青的鋼琴技藝使它的存在變得意義斐然。面對挑戰者,他泰然自若,以勝利回擊了對方的傲慢。但他不願接受上岸的邀請,即便是邂逅了他人生中的唯一一份愛情,他也沒有邁出跨越懸梯的那一步。
但在幾年後的一天里,1900突然決定下船。三十餘年沒下過船的他與船員們依依惜別後走下了舷梯。在舷梯上,他看到了曼哈頓的樓宇,這時,全局隨著主人公的心緒達到了高潮。在他的一生中,看過了太多次曼哈頓,但唯獨這次他沒有透過舷窗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歡離合。這次,他獨自站在舷梯上試圖面對。曼哈頓在白色的煙霧中茫然而復雜。1900以他半睜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環視眼前的陸地。他的眼中好像空無一物,卻又彷彿平靜的水面底下翻轉著的沸騰的波濤。他愣住了,不是在鋼琴前放逐精神,而是在經受一個超越了他價值觀的拷打似的抉擇。最後,他摘下了遠行的帽子,甩入海中,轉身,回歸了大海。
很多人對1900表示費解,甚至抨擊他是懦夫。但我並不認同,我相信即使是抨擊他的人也絕無那種發自內心的反感,而只是認為1900應該被費解。在電影中目睹了1900的成長,了解他眼中外面世界的復雜、未知,我們明知自己屬於1900以外的種類,但每當1900以他的洞察推測出「我們」的可笑行為時,我們還是忍不住捧腹。這是因為在如今這個純物質的世界中,我們沒有放棄那些或許是人不同於其他之物的本心,我們只是選擇了妥協的封存。而1900那個眼神與之後的行為恰恰激發了我們這方面的貯藏。事實上,我是懷著崇拜與期待看1900的轉身的。
1900說:「陸地就像一架有著百萬根琴鍵的鋼琴,只有上帝能夠彈奏。」而我們如此固執已見,恰恰是因為沒有一個鏡頭和導演來傳達我們的本心。無法張貼出真實的心靈,我們只好一次又一次把事情復雜化。最後不得不試圖為1900的話證偽,這不正是通天塔的故事嗎?
誠然,我們無法完全去演繹本心,精神依賴於生存,而生存往往有悖於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導演把1900封在海上並讓他最終與輪船一同葬身大海。但我們實在應該珍藏我們的本心,無愧地生活。不妨記住1900的眼神,讓他作為一個晶種,在我們的血液中析出一點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