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郁達夫傳奇的故事梗概
郁達夫是近代傑出的文學家,他十七歲到日本求學,目睹和感受到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他發誓要學業所成,他和岡田勛是好友,但同時愛上了中國女孩隆兒,但因為種種原因,隆兒還是嫁給了岡田勛。日本憲兵因郁達夫的經歷和知道的太多,而將他殺害。
在這部反映郁達夫日本生涯的電影里,周潤發其實只是扮演了講述回憶的中年郁達夫,片中主角青年郁達夫由他人主演。
影片故事主要取材於郁達夫自傳體小說《沉淪》,講述青年郁達夫剛到日本時頻頻自慰、沉迷戀情的昏暗生活,而最後他竟然在日本投降後死於日本憲兵槍下。
B. 郁達夫的作品怎樣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這篇自傳體小說一出版,立即在中國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受「五四」運動洗禮後的青年一代,從他的小說中找到了與自己心靈相撞的東西,那些不敢與封建道德決裂的文人,也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郁達夫。郁達夫在自傳體小說中,除了反映下層知識分子失意、苦悶外,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反映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表現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懷,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層知識分子,他們的生活窮困潦倒,因此充滿了失意和頹傷的情感。這些患有嚴重憂鬱症的落魄知識分子,是當時社會的「零餘人」形象,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說的格調偏於低沉。
2、在小說中大膽直率地進行心理描寫。尤其被評論家所詬病的,是小說中毫不掩飾的對病態、畸形的性心理進行了直白的描寫,這一點是不能被中國的道學家所接納的。第一個站出來為郁達夫的小說進行正面評論的是周作人,他認為「《沉淪》中雖然有猥褻的分子而無不道德的性質」,因此,他認為《沉淪》是一件藝術品。
3、以散文的手法進行小說的創作。郁達夫是一個情緒化的人物,這也影響到了他的小說創作,在寫小說時,他是憑著主觀思路去寫的,很少顧及到小說創作中的人物、情節、環境等寫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觀抒情的東西寫進作品中,尤其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非常的細膩,這種小說散文化的傾向對後來的作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郁達夫的小說創作因為對傳統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並且首創了自傳體小說這種抒情浪漫的形式,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
C. 求:一部關於郁達夫的電影,非常感人,可記不起名字了!!
《尋找郁達夫》
D. 急急急急、結合歷史背景,談談你對郁達夫《沉淪》的看法。500字以上最好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郁達夫一登上文壇就以其全新的風格引起巨大的震動。小說《沉淪》奠定了郁達夫早期文學創作的基調,也是其備受爭議的代表作。日本學者伊藤虎丸在評論《沉淪》時指出了「憂鬱症」在該小說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郁達夫對於性事的自咎感,而這自咎感是與國家和種族的屈辱有關。在本文中,我將通過對主人公憂鬱症病症流程的探討,來解讀這部小說。
《沉淪》共有八個小節。我們不應忽略這樣一個細節,即《沉淪》里的主人公總是以淚洗面。在郁達夫的小說中,作家非常善於,也非常樂於寫男主人公的「哭泣」。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以《沉淪》主人公的「清淚」為線索,對其憂鬱症進行一次細致的梳理。
小說開篇,郁達夫便寫道:「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這不能不引起讀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境遇使得「他」感到「與世人絕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節中,郁達夫竟兩次寫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這樣的叫了一聲,他的眼睛裡就湧出了兩行清淚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後,他又「覺得自家可憐起來,好像有萬千哀怨,橫亘在胸中,一口說不出來的樣子。含了一雙清淚,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裡的書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才能感到些許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總是憂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見的樣子」。由此,作家把一個性格憂郁、充滿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二節開頭寫道:「他的憂鬱症愈鬧愈甚了。」這一節主要敘述了主人公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孤寂,多疑。「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到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與兩個日本女學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憂鬱症,在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熱的頰上忽然滾了幾顆冰冷的眼淚下來。他是傷心到極點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獨白:「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一副白熱的心腸!從這一副心腸里生出來的同情!從同情而來的愛情!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此時,我們終於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憂郁源於愛的不可得,源於對正當情慾的壓抑。在人前他裝做清新寡慾,卻把熾熱的慾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記里。
第三節筆鋒一轉,開始敘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經歷,由此為我們提供了其憂鬱症的起源。原來「他」是個「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專制弊風,被學校開除,又為社會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學校的頻繁轉學,體現出「他」對自我認知的混亂。退學在家蟄居的日子,提供了一個讓「他」廣泛閱讀的機會,也使得「他的幻想,愈來愈大了,他的憂鬱症的根苗,大約也就在這時候培養成的」。家庭教育,沒有給與他對於情慾問題的正確指導。因此,他只能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獲取「性」的知識。這種方式,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這在之後的章節中得到了印證。第四節里,在一個人從東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萬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覺得熱起來了」。隨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沒有情人留在東京,你也沒有弟兄知己住在東京,你的眼淚究竟是為誰灑的呀!」我們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極其脆弱的內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與自然更加親近,也使他「從始祖傳來的苦悶」一日日的增長。由於性的苦悶無處釋放,「他」只好採取自慰的方式來排遣膨脹的情慾。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對於從小受「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萬惡淫為首的「聖訓」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饒恕的罪惡。這種罪惡感,並非來自外在的壓力,因為除了主人公自己並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關鍵在於其已經把儒家對於性慾的壓抑內化為自我的道德典範,在他身上始終充滿著慾望與理智的沖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慾望都沖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責心同恐懼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閑,他的憂鬱症也從此厲害起來了」。暑假過後,「他的兩頰的顴骨更高起來,他的青灰色的眼窩更大起來,他的一雙靈活的瞳仁,變了同死魚的眼睛一樣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憂鬱症的發展中,極其重要。對自己這種行為產生的罪惡感,令他受盡自我內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對愛情的渴望,已經從純精神的安慰轉為對肉體的快感的渴求。這種渴求,首先訴諸於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滿足。這就不難理解主人公日後的偷窺事件,是其人生軌跡之必然。
從第五節起,郁達夫把我們從對主人公過去生活的敘述中帶回到現實中來,也就是說,自慰事件發生在他與兩個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過後,秋天到來,而「他的循環性的憂鬱症,尚未離他的身過」。此時,他感到,不僅日本人無法同情他,連他的中國同學竟也無法理解他了。身在異國他鄉,他感到雙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異族人的接納,又遭到同族人的遺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愛上了旅館房東的女兒。然而,雖然他心裡非常愛她,非常想同她說說話,卻總是裝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樣子,為了壓抑自己的情慾,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來。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和行為,是病態的,也是變態的。這種變態情慾最終在對房東女兒洗澡的偷窺事件中爆發。「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肌肉,都發起痙攣來了」。赤裸裸的慾望,如洪水般一瀉無余,徹底淹沒了主人公的理智,這絕對是對孔孟之道最強烈的嘲諷!曾經在「他」腦海中幻想過的女人的裸體的形象,此時,已成為活生生的人體曲線呈現在眼前。從書本中得到的關於「性」的認知,第一次在現實中得到認證。這種畸形的認證,給主人公的身心以極大的傷害,也使讀者難以對「他」產生寬容與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瑣的烙印。為了逃避責任,「他」從旅館搬到了梅園。第六節中在梅園的生活,使「他的憂鬱症(Hypochondria)又變起形狀來了」。這一節的內容,是對前一節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來。從與中國同學的決裂,竟然發展到與自家親兄弟的決裂。這讓「他」越發自哀自怨起來了。主人公的自虐傾向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留下來。」,「他覺得悲苦的中間,也有無窮的甘味在那裡」。天氣日益寒冷,「他」也日漸適應了與長兄決裂後的生活。正當「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兩泓清淚」,決定饒恕世人的罪惡之時,竟然遇到了一對在野外約會的情人。偷窺女子洗澡的事件,在這一節中以偷聽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樣,就驚心吊膽的把身子屈倒去聽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麼會下流到這樣的地步!』」。隨著這對情人情慾的高漲,「他」的變態情慾再一次得到得到釋放。在對二人情事的偷聽中,「他」把自己幻想為當事人,通過他人情慾的滿足使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紅了起來。他的上齶骨同下齶骨呷呷的發起顫來」。通過肖像描寫,我們看到了主人公內心慾望的熾烈和扭曲。讀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饒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變態和下流!同時,他也是如此可憐與可悲!正常的慾望,他既不敢表達,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過非正當的形式舒緩。人性的扭曲,心靈的扭曲,觸目驚心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的墮落更加無葯可救,也更加欲罷不能。 第七、八節里,主人公的憂鬱症達到了高潮。在偷聽事件之後,他乘車離開梅園,卻在路上遇到了招徠客人的妓女。郁達夫細致地刻畫出主人公宿娼時的心理:「要想進去又不能進去,要想出來又不得出來;可憐他那同兔兒似的小膽,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個大大的難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對妓女,《沉淪》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這是讓人難以理解的。在這兩節中,作家多次寫到了主人公的「哭」。當「他」終於決定走進妓院的時候,「他」「幾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來了」。當侍女問起「他」從何處來時,「他全身發起抖來,他的眼淚又快滾下來了」,承認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種徹骨的痛楚,在一個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與侍女調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卻總是不敢放縱自己。在一個能夠釋放情慾的場合,他偏偏要裝作聖人;在不能夠表達情慾的場合,他偏偏要以偷聽偷窺的方式來排遣心中的壓抑。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最後一節里,主人公對於自己宿娼的行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麼會走上那樣的地方去的?我已經變了一個最下等的人了。悔也無及,悔也無及。我就在這里死了吧。」「想到這里,他的眼淚就連連續續的滴了下來。」在對祖國富強的熱切呼號中,「他的眼淚便同驟雨似的落下來」,主人公最終沉淪在茫茫大海之中。
綜上所述,《沉淪》中的主人公,其憂鬱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於退學在家蟄居時對文學作品的廣泛閱讀,對於性的認識停留於純精神層面(第三節)。離開中國到日本學習,從東京轉到N市,隨著春季的到來,開始自慰。變態情慾由純精神層面轉向對肉慾的渴望,主要訴諸於自身(第四節)。秋季到來,學校開學,日益自怨自艾,覺得與世人所不容,這是其循環性憂鬱症的開始(第一節)。路上偶遇兩個日本女學生,使他的憂鬱症日益嚴重,在日記中首次抒發了對於愛情的強烈渴望(第二節)。他愛上了房東的女兒,並偷窺這個女子洗澡。變態情慾從自身轉向他人,從想像轉到現實(第五節)。為避免受到指責,搬進梅園。一個偶然的機會偷聽了別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慾在這對情人情慾的滿足中獲得滿足,變態情慾由現實轉回想像(第六節)。離開梅園,遇到招徠客人的妓女,變態情慾由想像再次轉回現實。主人公壓抑已久的慾望終於得到滿足,他的生命也終於走到盡頭(第七、八節)。郁達夫喜歡稱他在性事上的挫折為「憂鬱症」,因此「憂鬱症」是作家筆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徵。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解釋《沉淪》主人公對此抱有的過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淪》抒發的不僅僅是性的苦悶,還是時代的苦悶。作家把愛情當作一個社會問題,作為「時代病」的一種突出症狀予以表現。可以這樣說,「他」總是把自己愛情苦悶的根源歸咎於國家、民族的衰敗。然而,《沉淪》主人公把自己的死與民族命運聯系起來究竟具有何種程度的真實性?我認為,時代的苦悶、國家民族的苦悶,只是作為郁達夫小說中性苦悶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層的原因要從主人公內在的心理特質方面來尋找。中日甲午戰爭里,昔日的「彈丸之地」竟然將「泱泱大國」打得一敗塗地,這不能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切膚之痛。因此,當時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蔑視是必然的事實。然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仍然還有很多貧民階層。有很多家庭條件並不很優越的日本女孩子,還是非常樂意與中國留學生戀愛乃至結婚的。正如李歐梵在《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說,當郁達夫還在為愛情而躊躇煩惱苦悶不已的時候,郭沫若卻已經流連於與眾多日本女子的愛情之中了。《沉淪》的主人公,在飽受憂鬱症折磨的短暫一生中,復仇心態、逃避心態及自悼心態始終交織在一起,構成其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學校上課,身處眾多日本同學之中,卻無法融入其人際交往圈時,這位少年想到「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在懊悔與兩位日本女學生偶遇時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並不是為自己而送時,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們已經知道了,已經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則她們何以不來看我一眼呢!復仇復仇,我總要復她們的仇」。在循環性的憂鬱症困擾之下,他「對了那幾個中國同學,也同日本學生一樣,起了一種復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雙重的孤寂。在與長兄決裂之後,「他因為想復他長兄的仇」而棄醫從文,以此來「永遠敵視」他的長兄。偷聽別人的情事之後,這位少年竟以與年輕侍女「宣戰」的姿態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後心裡罵道:「狗才!俗物!你們都趕來欺侮我么?復仇復仇,我總要復你們的仇」。可以說,《沉淪》的主人公對周遭的人事一直懷有敵視之心。當他在現實中受挫時,便要向周圍的一切復仇。可是,這種復仇,並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效果。他並沒有給周圍人造成傷害,甚至沒有對周圍人的生活產生任何影響。他所謂的復仇,只是自我的一種精神慰藉,一種顧影自憐的哀嘆罷了。現實的苦悶給他造成的精神創傷,在不斷幻想著的復仇心態中得到了緩解。一句句空喊的復仇口號,只能證明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勢地位,證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態便成為他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淪》里的少年,面對人生的苦悶,所想到的並非是抗爭,而是逃避。在中國時,他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卻始終不能如意。因此,他離開中國來到日本。預科卒業後,離開東京來到產美人的N市,和周圍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為他的「避難所」。在現實中,他不敢面對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記中釋放自己對於愛情的熱望。偷窺房東女兒洗澡之後,驚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館搬進了梅園。在梅園中偶然偷聽到別人的情事後,他坐上不知是開往哪裡的電車逃離了梅園。這次逃離卻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經歷,由於無法自己所犯的罪惡,他最後投身於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這位少年的逃亡終於劃上了句號。從中國到日本,從東京到N市,從旅館到梅園,從梅園到妓院,從妓院到大海,面對自己的墮落,他從來不曾勇敢的直面過。遇到問題,犯了錯誤,立刻逃之夭夭。郁達夫小說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總是很喜歡乘上不知到達何處的電車逃離目前的生活困境。這種典型的逃避心態,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內心世界,似乎「逃離」便可解決所有的問題,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錯誤。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淪》主人公的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諷刺的是,這種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淪的開始。無法擺脫生存困境的現實,不僅讓主人公的逃避心態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對周圍人事的復仇心態。無論是逃避,還是復仇,都根源於主人公的自悼心態。作為弱質男子,他並不能夠自食其力,沒有足夠的獨立性。《沉淪》的主人公具有強烈的自虐心理,他樂於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喪漂泊的失敗者。在充滿自怨自艾的哀嘆中,他首先需要的是來自異性的愛憐和同情。對於自己過分的憐愛,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他的感傷,既是弱國子民的感傷,也是個人的身心俱疲。他為自己構建了一個非常悲慘的個人生活幻像,並沉淪其中難以自拔。因此,《沉淪》的主人公便呈現出一種為郁達夫筆下人物所特有的感傷美和病態美。他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心理言行,是細致而真實的。
郁達夫的小說,以其帶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心理剖白在文壇上獨樹一幟。在對《沉淪》主人公憂鬱症的梳理之後,我們感受到交織在其內心世界的復仇心態、逃避心態及自悼心態三者之間所構成的張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為「在場者」,是我們解讀《沉淪》的關鍵,任何過度的臧否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E. 郁達夫的《沉淪》講的是什麼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 作品細致地描寫了這位憂郁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末尾這痛徹肺腑的呼喊,升華了作品的愛國主義主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學格調,同時也沖淡了作品中多處出現的性描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小說中「我」的感傷, 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也都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而郁達夫所描繪的傷感中,也包含了有所不幸、有所苦悶即大大發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義。 郁達夫小說慣用第一人稱「我」,這個「我」並不僅僅是起到講述故事或者勾連情節的作用,在一些作品裡「我」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情緒由「我」起伏波動,情節由「我」而發展變化。同時,這個「我」並不僅僅是作者個人,而是相當典型的概括出了「零餘者」即正直、善良、清貧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命運。
F. 《沉淪》的主人公為什麼跳海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於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收錄在同名小說集《沉淪》里。小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 郁達夫《〈沉淪〉自序》),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Id)與超我(Super-ego) 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大膽而深刻的揭示任務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若要賞析這篇小說,就必須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G. 郁達夫是否患過抑鬱症《沉淪》中男主角可以看作以郁達夫為原型,那郁達夫是否真的得過抑鬱症
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文人面對祖國積貧積弱的情況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抑鬱吧。
H. 如何賞析郁達夫的《沉淪》
《沉淪》於1921年5月寫於東京,同年10月收入小說集《沉淪》,這是郁達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小說「描寫著一個病態的青年的心理」,「裡面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
欣賞早秋的景色;經常閱讀法國自然派和中國誨淫小說,追求情慾的剌激,他不甘沉淪,卻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
I. 我要郁達夫<沉淪>的點評...大俠幫忙.....
《沉淪》是郁達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小說借一個中國留日學生的憂郁性格和變態心理的刻劃,抒寫了「弱國子民」在異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純真的友誼與愛情而又終不可得的失望與苦悶;同時也表達了盼望祖國早日富強起來的熱切心願。作品主人公的苦悶具有時代的特徵,代表了「五四」時期那些受著壓迫、開始覺醒而自身又帶點病態的知識青年的共同心理。郁達夫通過大膽真率的描寫,呼喊出了他們所共有的內心要求,進而控訴了外受帝國主義壓迫、內受封建勢力統治的罪惡社會,因此在當時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許多知識青年的共鳴。在坦率暴露病態心理這一點上,郁達夫顯然受了盧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義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響。這種大膽暴露,一方面體現了對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道學家、偽君子們「感受著作假的因難」(註:郭沫若:《論郁達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頁),另一方面卻也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主人公的憤激和反抗,最終往往變成自戕,愛國心又常與個人慾望相聯系,再加上作品籠罩著一層悒鬱頹喪的氣氛,就構成了《沉淪》的嚴重缺點。這說明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的郁達夫不僅接受了歐洲資產階級所謂世紀末文藝思潮的影響,而且沾染了中國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式的哀愁(郁達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對統治勢力的反抗和蔑視,這裡面也有中國古代某些文人如劉令等的影響)。從《茫茫夜》以後,作家有意識地去寫性變態心理,這使《沉淪》中所出現的消極成分一度有了發展.
J. 郁達夫的《沉淪》講的是什麼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
作品細致地描寫了這位憂郁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
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
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末尾這痛徹肺腑的呼喊,升華了作品的愛國主義主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學格調,同時也沖淡了作品中多處出現的性描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0)電影男主角喜歡郁達夫的沉淪上海擴展閱讀:
官方對郁達夫的《沉淪》的評價:
與單純的性愛描寫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穢之作更有天壤之別,《沉淪》的作者是把年青人正當的、合理的性愛要求,與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緊緊交織在一起描寫的,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藝術感染力量。
郁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折與磨難,所以顯得比常人更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憤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出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志著)人性的豐富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