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波羅12號的成員簡介
皮特·康拉德
1930年6月2日出生曾是一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執行過雙子星5號、雙子星11號、阿波羅12號以及天空實驗室2號任務。執行阿波羅12號任務時,康拉德成為了第三個踏上月球的人。
195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航空工程士學位。進入美國海軍後成為了一名試飛員,後來擔任教官。
1962年正式入選第二組宇航員被認為是同一批宇航員中最好的飛行員之一的康拉德是首批獲得雙子星任務的第二組宇航員之一。 作為雙子星5號的駕駛員,他創造了當時太空飛行的時間記錄。雙子星5號在太空停留時間達8天,也就是一次完整登月任務所需的時間;任務期間,許多阿波羅計劃需要的航天器部件都被測試。康拉德身高1.69米(5英尺6.5英寸),是身材最為小巧的宇航員之一,這使他在雙子星航天器狹小的空間里不那麼難受。擔任雙子星8號的替補指令飛行員後,康拉德作為指令飛行員執行了雙子星11號任務。雙子星11號是首次進入地球軌道後立刻進行集合對接的太空任務,並且創造了當時的軌道高度記錄,達800英里(約1287千米)
1969年11月14日他同理查德·戈爾登和艾倫·賓執行了阿波羅12號任務並安全返回地球
1973年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海軍退役,進入美國電視和傳播公司
1976年又進入麥道,九十年代,康拉德擔任了實驗性的單級入軌德爾塔特快客機的路基飛行員。
1991年在電影《普利茅斯》中擔任了一個配角。
1996年的情人節,康拉德乘坐創造環球速度記錄的里爾噴氣機環繞了世界。整個飛行時間長達49小時26分鍾8秒。
1999年7月,人類首次登月三十年紀念日前三周在加利福尼亞州的Ojai和朋友一起騎摩托車時,康拉德遭遇了車禍。本來認為是輕微的傷勢導致他在六小時後因內出血而死亡。
理查德·戈爾登
簡介小理查德·弗蘭西斯·戈爾登(RichardFrancisGordon,Jr.,1929年10月5日-)曾是一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執行過雙子星11號和阿波羅12號任務。基本信息姓名: 小理查德·弗蘭西斯·戈爾登狀態: 已退役,出生: 華盛頓州,西雅圖,之前職業: 試飛員軍階: 上校(美國海軍)太空時間: 13天3小時53分鍾選擇: 第三組宇航員任務:曾 雙子星11號、阿波羅12號,
艾倫·賓
1932年3月15日出生執行過阿波羅12號以及天空實驗室3號任務,是第四個
1955年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宇航工程學士學位。四年的戰斗機飛行員生涯後,賓開始接受海軍試飛員訓練,
1963年,艾倫·賓被選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第三組宇航員。艾倫·賓被指派擔任雙子星10號的替補指令飛行員
1969年11月14日他同理查德·戈爾和皮特·康拉德執行了阿波羅12號任務並安全返回地球
1973年7月29日至9月25日進行的天空實驗室3號任務中擔任了指令長
1975年10月,從美國海軍退役,以平民身份在航空航天局擔任候選宇航員任務及訓練小組組長。
1981年6月從航空航天局辭職,拿出全部精力進行油畫創作
⑵ 現在有些人質疑阿波羅登月計劃真實
美國登月絕對是假的
歐洲太空總署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最著名的一個疑點,就是當年航天員登月後在月球插下的美國國旗,照片顯示這面國旗仍在「飄揚」——這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一幕,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幾乎是真空狀態,根本不可能有風。
還有人指出,其他登月照片「也有問題」。在另一張照片中,航天員影子長短不一,顯示現場有超過一個的光源。而月球表面只有太陽一個光源,而且不是近距離照射,所以另外一個光源必定來自拍景用的射燈!另外,在這幅照片中,兩名登陸月球的宇航員都在照片之中,但當時登陸月球的只有兩人,而在照片拍攝的這個角度,很難想像會是自動相機所攝,況且當時登月飛船根本沒帶自動相機,那麼是誰拍攝下的「合影」呢?——質疑者開玩笑說是「上帝」或者「外星人」所拍。
日前,有「登月騙局之父」之稱的BillKaysing與英國一位攝影師DavidPercy一起撰寫了《我們從未曾登陸月球》(WeNeverWenttotheMoon)。BillKaysing來頭可不小,他曾是登月艙製造商Rocketdyne公司的「設計員」之一,自稱熟知「登月」騙局的「底細」。他為加強著作的可信性,聲稱邀請了多位「匿名」專家協助。
美國登月造假的一個最大漏洞就是他進行了現場直播!美國進行現場直播的目的就是讓世人相信他的登月行動是真的,但是弄巧成拙、欲蓋彌彰,反而漏出了狐狸尾巴!美國第一次登月是在1969年,據說進行了全球現場直播。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腦子想一想,航天事業是一個失敗率極高的事業,人類第一次登月球,到底能不能成功誰心裡都沒有譜。美國在登月之前的實驗中還出了事故,死了人(我是更知道的)。如果美國這次登月失敗了,那美國豈不是在全世界人面前丟了大人,美國政府的聲譽和威信都將受到打擊,美國民眾的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豪感也會受到打擊,在於蘇聯的對抗中又將失敗一回。另外,月球上到底有什麼東西大家都不知道。美國和蘇聯之前也只是發射了幾顆繞月球轉的人造衛星而已。那時的人造衛星只能對月球表面的地形面貌作一個大致的觀測,具體月球上有什麼金銀珠寶還是遍地鈾235還是有什麼動植物神都不知道。應該說對於美國來說,月球上的每一粒塵土都是美國國家的高度機密。美國是絕對不可能對外泄漏的。
聯系一下當時的政治形勢更可以看出美國的登月壓根就是一次造假行為。當時的蘇聯士氣正旺、咄咄逼人。先是首先發射了人造衛星,接著又率先把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美國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而美國民眾的自信心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美國為了恢復美國民眾的自信心,完全有可能造這次假。蘇聯和美國的航天技術同樣高(甚至當時蘇聯還要在美國之上),為什麼蘇聯知道現在還沒有登上月球?蘇聯卻花大錢高空間站,難道他就不懷疑美國隱藏了很多月球的秘密?因為蘇聯知道美國登月是騙人的,現在俄羅斯和美國都沒有這個實力去登月,能把空間站搞好(甚至還是合作)就已經很不錯了。那當時的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為什麼不揭發呢?因為美國的目的只是恢復美國民眾的自信心以及嚇唬一下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對蘇聯並沒有太大的傷害,美蘇之間達成某種協議是完全可能的。具體事什麼協議只有他們兩個知道了。
附錄
「阿波羅登月」是真是假?
來源:[ 知識在線 ]
綿延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時代,誕生了不少偉大的科技成就,數十年來被人們頂禮膜拜;然而隨著冷戰的漸漸遠去,這些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功績其真實性越來越受到科學界和公眾的懷疑。繼里根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被證明是一場十足的競賽騙局之後,美國人一向引以為榮的阿波羅載人飛船首次登月的壯舉近來居然也陷入了真假之爭的漩渦之中。前不久,俄羅斯研究人員亞歷山大·戈爾多夫發表了題為《本世紀最大的偽造》的文章,對美國1979年所拍攝的登月照片提出了許多質疑,他認為,所謂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電影紀錄片都是在好萊塢攝影棚中偽造出來的。戈爾多夫還強調,他是經過對所有登月照片進行長期地認真地科學分析和認證之後做出這一結論的。無獨有偶,曾經參與過阿波羅計劃的美國科學家比爾·凱恩日前更是拋出了一記重磅炸彈,在他正式出版的《我從未登上月球》一書中,有理有據的指出,阿波羅計劃欺騙了全世界,所有的影像資料只不過是在南極大陸上的模擬月球試驗場上拍攝的,美國宇航員從未登上月球。此言一出,可為驚世駭俗,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國公眾對阿波羅計劃的質疑也達到了數十年來的頂點,據一項權威民意調查顯示,有近2500萬美國人表示不相信阿波羅行動是真實的。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竟然對此風波始終緘默不語,越發使人迷惑不解。且不說如果阿波羅計劃確屬偽造會給美國政府和輿論界信譽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單就目前的眾說紛紜和造假呼聲甚囂塵上的狀況,人們就不得不問:一直自詡對公眾絕對誠實、開放的美國政府和新聞界到底隱瞞了多少東西?還有多少像阿波羅計劃這樣引發爭論的人類文明成就會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被重新審視?
20世紀60年代正是美蘇冷戰較量正酣之時,美國載人航天活動也格外頻繁,其中最為令人注目的成就莫過於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行。早在60年代之初,美國航空航天局就提出了「阿波羅登月計劃」。隨後便有了這樣的載入史冊的經典版本: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阿波羅1號到10號先後進行了多次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和登月預演。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月球軌道,成功登陸後,船長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艙門平台,爬下了5米高的9級台階,隨後,他的左腳小心翼翼地觸及月面,從而那張震撼世界的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腳印的照片便誕生了。阿姆斯特朗感慨萬千:「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18分鍾後,另一位宇航員奧爾德林也踏上月面。他倆拍攝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進行實驗並向地面控制中心發回探測信息。結束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登月艙飛離月面,升入月球軌道,與由科林斯駕駛的、在月球軌道上等候的指揮艙會合對接。3名宇航員共乘指揮艙返回地球,在太平洋濺落。整個飛行歷時8天3小時18分鍾,在月面停留21小時18分鍾,成就了一次歷史性的壯舉。
數十年來,人們對阿波羅計劃真實性的懷疑從未消失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影《摩羯星一號》就影射阿波羅計劃可能是場騙局。但是懷疑的呼聲從未像今天這樣高漲。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比爾·凱恩在其著作中對登月照片提出的幾個疑問:
1.月球沒有大氣層,因而也就沒有空氣折射的問題,那麼應該清晰地看到月空中群星閃耀的圖景,可是NASA提供的照片上卻看不到一顆星星;
2.登月飛船降落在月球表面時,應該有巨大的粉塵被推進器吹起,可是在照片上和紀錄片中顯示的月球陸地表面卻平靜如常;
3.一些登月照片上的穿鑿痕跡明顯,在遠景和近景之間有一道十分隱蔽的線,使人懷疑是否是採用了電影特技中的「褪光掃描法」,即先畫出遠景再用光影予以掩飾。
一些天文愛好者也指出,即使是在地球上,噴氣式飛機的引擎可以將雞蛋大的石頭吹出幾十米遠,可是在引力弱得多的月球上,登月艙在登陸時至少會吹動極其壯觀的煙塵,定然飛沙走石才對,可是在提供的錄像上卻恰恰相反。#S#
在戈爾多夫和凱恩的著作問世後,網路上掀起了關於阿波羅計劃的爭論,阿波羅計劃騙局說的支持者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和證據:
第一,阿波羅計劃的登月照片是偽造的。根據在月面所拍攝照片上的陰影計算的太陽入射角和NASA所公布的宇航員在月面活動時間、坐標點與月相周期比較發現有十分明顯的相悖之處。反對者指出:以阿波羅11為例,登月點是在月球上的靜海,東經23.5度,北緯0.6度,從地球發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格林尼治標准時間13點32分,在月球上的艙外活動時間約兩個半小時,是從第109小時7分33秒到第111小時39分13秒。據計算,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度到7度,幾乎緊貼地平線。但是阿波羅11那張美國國旗插上月球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有近30度,顯然不合邏輯。
第二,登月錄像也是偽造的。經過對阿波羅登月錄像進行分析,有人提出錄像帶中的宇航員在月面上的跳躍動作、高度與在地面上的跳躍動作、高度相同。而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應該輕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遠六倍。可是從錄像上看,宇航員跳離地面還不到一米遠。
第三,登月計劃的工程進度有悖常理。1967年1月,阿波羅一號才剛剛研製出來,技術可謂極不成熟。在作登月艙充純氧試驗時,電線碰擦引起大火,導致三名宇航員被熏死。隨後便進行了諸多重大的改進,登月計劃的硬體技術研製被迫推遲了一年多,可是才到了1969年7月,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一次登月成功,從技術層面看,令人難以信服。
第四,用來運載阿波羅登月飛船的火箭土星五號為何被棄而不用?土星五運載火箭功率巨大,其技術成就超過時下的各類型火箭和太空梭,但是卻被廢棄,甚至連圖紙也沒有保存下來。更令人詫異的是,美國直到今天都沒有合適的運載工具把空間站送上地球軌道,就是因為沒有功率強大的運載飛行器,現代太空梭也只不過一次把不超過二十噸小載荷送入地球低軌道,而六十年代就研製出來的土星五,傳說可以輕而易舉的把一百噸以上載荷送至地球軌道,把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用於發射空間站應該輕而易舉。登月前後的5年間,美國共發射了17個土星五用於運載阿波羅宇宙飛船,成功率達100%!以如此優秀的表演記錄,竟然退出江湖,著實令人費解,NASA至今只是以土星五製造成本太高為由作答。
第五,如何解釋宇宙空間的輻射對宇航員的影響?今天人們都知道,外太空有各式各樣的宇宙輻射,有些可能致命。一般的核電站都是用幾米厚的鉛塊加混凝土層阻擋可能的核輻射泄漏,讓宇宙飛船採用幾米厚的金屬層來抵擋輻射顯然不現實,而宇航員穿的那十幾毫米厚的宇航服對阻擋高能射線根本沒有作用,當年登月的時候這個致命的問題又是如何估算和解決的呢?
第六,阿姆斯特朗的腳印可能嗎?正如凱恩指出的那樣,登月艙降落月面時,必然會吹起巨大的粉塵,那麼照片上阿姆斯特朗的第一個腳印又如何來得那麼清晰?而且出於避開巨大的沙塵的考慮,降落在月球岩石平面才是最佳選擇,如果確實如此,那腳印又從何而來?對此美國政府一直沒有明確回答。
質疑者們還提出了許多其它問題,比如,溫度對攝像器材的影響:月面白天溫度高達250華氏度,照片顯示,宇航員所用相機是裸露在宇航服之外的,沒有任何保溫設施。膠卷在150度即受熱捲曲而失效,怎麼可能拍出照片呢?
當然,捍衛阿波羅登月壯舉真實性的聲音也堅決回擊,針對凱恩所說的照片中沒有星光的問題,中國攝影家鮑昆指出,在夜間拍攝晴朗的月亮時,大概的曝光組合為F5.6/1/2-1秒/ISO100℃(視大氣能見度而定),這時夜空中的星星在底片上是不會留下痕跡的。即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如獵戶座的天狼星也需曝光在2-3秒以上,而且留下的也只不過是該星的運動軌跡。#S#月面的攝影環境其實就是把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一起置於相機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對立的選擇,根本不可能拍出常規意義上的效果,二者只能居其一,因此登月照片造假說不能成立。對於照片中呈現的光亮程度和明暗對比不協調的問題,鮑昆認為,不可能是由於造假時使用人工光源所致,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登月艙的表面本身就是巨型的反射光源,把太陽光反射到月面導致明暗對比度不均勻。
在美國攻讀化學博士的方子舟先生則從阿波羅登月之舉的人文環境的角度反駁造假說,他的推理是:首先,美國政府造假所冒的風險太大了。當年的登月過程曾經對全球進行實況轉播,造假一旦暴露,信譽損失不堪設想;況且阿波羅計劃涉及到數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想要堵住他們的嘴談何容易?如此之多的科學家不會拿自己的人格開玩笑。其次,美國新聞界是講信譽的,其強大的輿論監督能力也絕不會容許這樣的彌天大謊上演。再者,造假說的支持者們所提供的證據僅僅是對一些照片和錄像資料的技術分析,並不必然推導出阿波羅計劃是虛張聲勢的騙局的結論。
真假之爭至今尚未平息,其結局如何、阿波羅登月壯舉究竟是為己正名還是身敗名裂都還沒有水落石出,但對於阿波羅計劃和一切類似的與科技工程有關的政府行為進行重新評價似乎已是不可避免,爭論本身即表明,美蘇冷戰時代留給新世紀的種種人類文明的輝煌記憶在某種程度上歸功於政府過分炫示的功效,美國航空航天局迫於壓力已經承認,登月計劃的部分照片中確實有矯飾和偽造的成分。同時,阿波羅計劃的真實性之爭論直接帶來的是政府信用問題。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詹姆斯·哈德博士提出證據認為,NASA有意對公眾隱瞞了對所謂宇宙飛碟(UFO)的觀察和研究,在他的抗議和要求之下,美國航空航天局辯解說,之所以隱瞞了宇航員們目擊UFO的證據是擔心這些事實會引起「公眾恐慌」,這一說法無法服眾。而阿波羅計劃究竟是真是假?也許當年美國政府提出實施阿波羅計劃的初衷,只是在聲勢上壓倒蘇聯獲得爭霸競賽的心理優勢,也或許是想把蘇聯拖入太空軍備競賽的羅網之中,把大量的金錢揮霍在太空里,拖垮蘇聯經濟。但是不論阿波羅登月行動真假如何,美國的目的似乎達到了,蘇聯的確在經濟軍事化的軌道上越走越遠,直至整個國民經濟崩潰。但是對於公眾來說,政府的可能存在的欺騙行為是不可饒恕的,航空航天局至今對阿波羅計劃的真實性爭論諱莫如深,不置一詞,那麼2500萬美國人表示不相信登月壯舉確有其事也就不足為怪了。
支持「登月騙局」論據
1.航天員放手後,國旗桿仍擺動多時。
2.在太陽神17號電視傳送畫面中,兩個航天員同時入鏡,但兩個影子長短不一,且向著不同方向,證明現場有不同光源。
3.太陽神16號航天員John Young站在月球上向國旗敬禮時,背景中竟拍攝不到星星,而他亦沒有影子。
4.照片中近景一塊石頭上面似乎有一個C字,分明是電影道具。
5.在太陽神14號和17號的傳送畫面中,航天員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強光,那是射燈的反射,證明現場只是一個布景。
⑶ 美國的阿波羅計劃
成功登月五次,失敗一次。
阿波羅11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樂德林
飛行時間為8天3小時,首次載人月球登陸行動,首次在月球行走。「體斯頓,寧靜基地報告,鷹已降落。」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點:靜海。
坐標:北0.71度,東23.63度。
太空行走時間2小時31分鍾,樹起了旗幟、安放了儀器,在登陸處樹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人類首次月球登陸處,1969年7月。我們是為了全人類帶著和平之意而來。」月球表面行走時間21.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30次。登月艙的上升階段艙留在了月球軌道,共採集了20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2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11月14日—24日
乘員:康拉德、戈登、比恩。
飛行時間:10天4小時36分鍾,登陸地點:風暴洋。坐標:南0.71度,西23.63度。
取回於1967年4月在月球登陸的探測者3號的部分部件。安放了阿波羅月球表面實驗設備。月球表面停留時間31.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89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45次。登月艙下載階段艙降落在月球上,採集了34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3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0年4月11日—17日
乘員:洛弗爾、海斯、斯威加特。
飛行時間5天22.9小時。進行了三次著陸努力,由於液氧箱爆炸,終止登月。由於獲得了營救人員的經驗,這次失敗被稱為「成功的失敗。」用過的登陸艙上升階段艙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
阿波羅14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1年1月31日—2月9日
乘員:謝潑德、羅塞、米切爾
飛行時間9天,登陸地點:弗拉·摩洛地區。坐標:南3.65度,西17.48度。
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和其它實驗設備。月球表面停留時間33.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67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24次。進行了兩次太空行走,時間為9小時24分鍾,第三級降落在月球上,採集了42公斤的物質,首次使用手推車來運輸岩石。
阿波羅15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1年7月26日—8月7日
乘員:斯科特、沃登、歐文
飛行時間12天17小時,登陸地點:亞平寧山哈德利峽谷。坐標:北20.68度,東3.66度。
進行了三次太空行走,時間為10小時36分。在返往地球時,沃登進行了38分鍾的艙外行走。首次攜帶軌道感應器。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著陸的科學設備數量增加了一倍。改進後的太空服增加了機動性,使宇航員可以在月球上停留更長的時間。月球表面停留時間66.9小時。首次使用四輪月球車,月球車行走了27.9公里(17分鍾)。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45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74次。首次在月球軌道上發射小衛星。採集了6.6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6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2年4月16日—27日
乘員:約翰·楊、馬丁利、杜克
飛行時間11天1小時,登陸地點:笛卡兒高地。坐標:南8.97度,東15.51度。
首次對高地地區進行研究,在月球表面進行了實驗、首次在月球上首用紫外線攝影光譜儀、宇宙線探測儀,再次使用四輪月球車。月球表面停留時間71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2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64次。首次在月球軌道上發射小衛星。採集了95.8公斤的月球物質樣本。馬丁利進行了宇宙行走1小時。
阿波羅17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2年12月7日—19日
乘員:塞爾南、伊文斯、斯密特
飛行時間12天13小時52分鍾,最後一次登月任務。登陸地點: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坐標:北20.16度,東30.77度。
進行了3次艙外行走,時間為22小時4分。伊文斯進行了1小時零6分的艙外行走。斯密特是首位登陸月球的科學家。建立了第六個自動研究站。月球車行走了30.5公里。月球表面停留時間7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7小時,採集了110.4公斤的月球物質樣本。
⑷ 大家都知道,美國一共組織了多次登月,他們也拍攝了一部由阿波羅號登月失敗為素材的電影。電影名是什麼呢
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3號(Apollo 13)是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中的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發射後兩天,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的爆炸嚴重損壞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損失氧氣和電力;三位宇航員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艙作為太空中的救生艇。指令艙系統並沒有損壞,但是為了節省電力在返回地球大氣層之前都被關閉。三位宇航員在太空中經歷了缺少電力、正常溫度以及飲用水的問題,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
2005年4月17日是美國「阿波羅13號」平安返回地球35周年紀念日。美國GlobalSpec公司19日在休斯敦太空中心為當年成功挽救「阿波羅13號」並幫助3名宇航員死裡逃生的工程師們頒發了集體榮譽獎———一個水晶球,以表彰他們的傑出貢獻。 任務名稱 阿波羅13號
指令/服務艙呼號 奧德賽
登月艙呼號 水瓶座
運載火箭 土星5號 SA-508
成員人數 3
發射時間 1970年4月11日世界時19:13:00
發射地點 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LC 39A
降落時間 1970年4月17日世界時18:07:41
降落地點 南緯21度38分 西經165度21分
任務時間 5天22小時54分鍾41秒
地球軌道遠地點 185.6千米
地球軌道近地點 181.5千米
地球軌道周期 88.07分鍾
地球軌道傾角 33.5°
指令艙質量 28,945千克
登月艙質量 15,235千克
編輯本段任務成員
吉姆·洛威爾 (James A. Lovell,曾執行雙子星7號、雙子星12號、阿波羅8號以及阿波羅13號任務),指令長 傑克·斯威格特(Jack L. Swigert,曾執行阿波羅13號任務),指令/服務艙駕駛員 弗萊德·海斯 (Fred W. Haise,曾執行阿波羅13號任務),登月艙駕駛員
替補成員
替補成員同樣接受任務訓練,在主力成員因各種原因無法執行任務時接替。 約翰·楊(John Young,曾執行雙子星3號、雙子星10號、阿波羅10號、阿波羅16號、STS-1以及STS-9任務)指令/服務艙駕駛員 傑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曾執行阿波羅13號任務),指令長 查爾斯·杜克(Charles Duke,曾執行阿波羅16號任務),登月艙駕駛員
備份機組
備份機組並不接受任務訓練,但被要求能夠在會議時代替某位宇航員,並參與任務計劃的細節敲定。他們也經常在任務被執行時擔任地面通訊任務。 文斯·布蘭德(Vance Brand,曾執行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STS-5、STS-41-B以及STS-51任務) 傑克·洛斯馬(Jack Lousma,曾執行天空實驗室3號以及STS-3任務) 威廉·波格(William Pogue,曾執行天空實驗室4號任務) 約瑟夫·科文(Joseph Kerwin,曾執行天空實驗室2號,STS-85任務)
變更
肯·馬丁利是原計劃中的指令/服務艙駕駛員,但是他由於接觸了風疹,在發射前3天被傑克·斯威格特替換。他後來成為擔任了阿波羅16號任務的指令/服務艙駕駛員。
飛船飛行到46小時40分02秒時,航天員傑克·斯威格特按指令搖氧氣管,由於接頭處膠皮老化,起火(沒被及時發現),然後發現2號貯氧箱貯量顯示超差。 55小時53分時,l號貯氧箱壓力偏低,指令艙報警器報警。 55小時54分53.3秒時,飛船遙測數據丟失1.8秒,主母線電壓下降,報警系統報警。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刻,"砰"的一聲,服務艙中的2號貯氧箱發生爆炸。 飛船的報警燈亮了,報警器響了,主電壓繼續下降。 斯威加特當即向休斯敦飛控中心報告:"喂!我們這里出事了。" 海斯從登月艙的通道爬到指令艙,看到一些系統的電壓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報告。 這些情況都用電視實況轉播給了全美國、全世界,使成千上萬的人目瞪口呆。無數的美國人為他們禱告。休斯敦飛控中心及時分析,認為是液氧貯箱爆炸起火,使得飛船上的氫氧燃料電池損壞。 飛船上的電源出問題,使得登月已經不可能,而且航天員也處於極端危險之中。
經過飛控中心科學家、工程師們艱苦細致的分析,休斯敦飛控中心果斷地決定:中止登月飛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艙,立即返回地球。 當時飛船離地球已經38萬公里,已經越過地球引力界面,飛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飛去。如果要返航,必須有足夠大的火箭推力來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艙顯然難於勝任。 休斯敦飛控中心科學家們經過周密計算,並讓地面航天員進入登月艙模擬,最後得出了一個最省燃料的返回軌道:飛船繼續飛行,繞過月球,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以進入返回軌道。 由於氫氧燃料電池的貯氧箱還擔負著飛船生命保障系統氧氣和水的供應,因此航天員面臨著電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難、環境溫度下降的處境。但3名航天員在地面飛控中心的指揮下,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慾望,戰勝了恐懼、寒冷、黑暗、疲勞等困難,和地面飛控中心人員密切配合,積極穩妥地實施著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 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繼續往月球飛去。 當飛船距離月球27.6公里時,航天員啟動登月艙下降發動機,工作了30.7秒。飛船進入了環月軌道。4月15日上午9時41分,在飛船轉過月球後,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4.5分鍾。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的軌道。登月艙的氧氣、水、電越來越少,航天員由於疲勞和恐懼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飛控中心指揮員一直和他們保持著聯系,鼓勵他們,並提醒他們吞服鎮靜劑。 美國將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時通報給了全世界各國家,並緊急請求有關國家給予救援。包括前蘇聯在內的13個國家提供了救援艦船和飛機,布在美國軍艦未能顧及的海域內等候。 4月17日,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大氣層的軌道。在進入大氣層前,航天員啟動4個姿態控制火箭,使登月艙推著服務艙向前加速飛行。隨後,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服務艙分離。緊接著又啟動反推火箭,使登月艙離開服務艙一段距離。 然後,登月艙的兩名航天員回到指令艙,關閉兩艙通道,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登月艙拋掉。 3名航天員乘坐指令艙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 美國總統隨硫磺島號軍艦前去歡迎了3名航天員的歸來。 阿波羅13號飛船登月雖然失敗了,但依靠人類的智慧和毅力,卻奇跡般地將航天員營救回來。所以,航天界稱這次飛行是「一次成功的失敗」。 事後,美國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務艙液氧貯箱中加熱系統的兩個恆溫器開關,由於過載產生電弧放電作用,將其連成通路,使加熱管路溫度高達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導線,最後引起氧氣爆炸。
編輯本段名言
「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其實不是當時實際的情況所說的。 真實的情況是:「好,休士頓,我們這里已經出問題了」(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出自斯威格特之口。稍後洛威爾則回報了一句類似的話:「休士頓,我們已經出問題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⑸ 阿波羅計劃電影
「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3個部分組成。
1.指揮艙——宇航員在飛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艙,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指揮艙為圓錐形,高3.2米,重約6噸。指揮艙分前艙、宇航員艙和後艙3部分。前艙內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設備和姿態控制發動機等。宇航員艙為密封艙,存有供宇航員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設備。後艙內裝有10台姿態控制發動機,各種儀器和貯箱,還有姿態控制、制導導航系統以及船載計算機和無線電分系統等。
2.服務艙——前端與指揮艙對接,後端有推進系統主發動機噴管。艙體為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約25噸。主發動機用於軌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態控制系統由16台火箭發動機組成,它們還用於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和指揮艙與服務艙分離等。
3.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地面起飛時重14.7噸,寬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①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②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宇航員完成月面活動後駕駛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指揮艙會合。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制系統組成。宇航員座;艙可容納2名宇航員(但無座椅),有導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電源等設備。
4.登月飛行——"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實現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
阿波羅11號登月十大發現
科學家表示,他們對月球以及整個太陽系的了解很多都是由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證實和揭示出來的,此外對帶回來的月球岩石和塵埃的研究也起了很大作用。NASA已公布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十大發現:
月球不是一個原生物體
月球是一顆逐步演化而成的擁有類似於地球內部結構的「陸行星」。現在我們知道月球是由岩石構成的。而且這些岩石受過不同程度的熔化、火山噴發以及隕石的碰撞而變得凹凸不平。
月球擁有一層很厚的表層外殼(60千米),一層厚度基本一致的岩石圈(60~1000千米),再深就是岩流層(1000~1740千米)。在岩流層的底部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鐵質核心,但是這還沒證實。
月球產生的時間很久遠
和所有的陸行星一樣,太陽系形成後的前10億年的歷史在月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月球表面留有大量隕石坑。如果可以確定岩石樣品的年代,那麼我們就可根據金星、水星和火星上的隕石坑的信息來確定其地質發展史。其他行星的地質照片也可以根據我們從月球獲得的信息進行解釋了。
最年輕的岩石比地球的「老」
最初的時候,月球和地球可能受到同樣的過程和事件的影響,但是這些過程和事件留下的痕跡只有在月球上才能找得到。
在月球表面,黑暗平滑的月海大多是一些隕石坑,當中的岩石相對年輕,年齡大約為32億年。而一些高低不平的高地中的岩石則相對較老,年齡約為46億年。
月球和地球是近親
這兩個星體是由一個共同的物質按照不同的比例分割而成。
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上氧化物同位素的驚人相似顯示,月球和地球可能來自於同一個祖先。然而和地球相比,月球上的鐵以及形成大氣和水所需的揮發性元素都衰竭了。
月球上無生命跡象
月球上沒有活著的生物體、化石或者原產的有機化合物。
從月球採集的樣品的測試中沒有找到任何過去或者現在的生物跡象。即使是非生物的有機化合物也找不到。這可能是源於隕石造成的污染。
月球岩石經過高溫形成
這些岩石的形成過程中幾乎與水完全沒有關系,可以粗略的分為3類:玄武岩,鈣長石和角礫岩。玄武岩是一種黑色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一些月海之中。它們和地球海洋地殼的熔岩很相似,但是年齡要老得多。鈣長石主要分布在那些古老的高地之上,質量相對較輕。角礫岩則是其他岩石在隕石跌落過程中被壓碎、混合後凝結而成。
早期月球深處是「岩漿海洋」
月球高地表面含有一些早期的低密度的岩石,這是飄浮在「岩漿海洋」表面的一些岩漿殘留而成。月球高地是在大約44億至46億年以前形成的,由飄浮在「岩漿海洋」表面的一些岩漿凝結而成,這部分的地殼有幾十千米厚。在地質時期無數的隕石落到月球上,熔掉了不少古老的岩石,並在月球表面形成了很多環形山脈。
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出大坑
一些巨大、黑色的盆地其實就是受到撞擊後產生的巨大的火山口。這些都是在月球早期形成的,上面覆蓋的熔岩的歷史約為3.2億~3.9億年。當月球火山活動時,大多會產生大量熔岩並向周圍蔓延。火山噴發還會產生橙色的沉澱物和純綠寶石顏色的玻璃珠。
月球稍微不對稱
月球的體積結構稍微有些不對稱,這也許是由於它在演化過程中受到了地球萬有引力的影響。月球的外殼在遠側一方相對較厚。在靠近地球一側則有很多火山盆地,而且它的質量濃度要比遠側濃得多。
月球內部的質量濃度並不是均勻分配的。相對於它的幾何中心,月球質量的中心要偏向地球幾千米遠。
表面被岩石碎片和灰塵覆蓋
這就是所謂的月球風化層,其中可以解讀出獨特的太陽輻射的歷史。這也是我們理解地球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月球風化層是在地質時期由於無數的隕石沖擊而產生的。表面岩石和礦石中都飽含化學元素和由於太陽輻射而產生的同位素。按照這點,月球已經完整紀錄了40億年的太陽歷史,而這在別的地方是不大可能找得到的。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樂德林
飛行時間為8天3小時,首次載人月球登陸行動,首次在月球行走。「體斯頓,寧靜基地報告,鷹已降落。」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點:靜海。
坐標:北0.71度,東23.63度。
太空行走時間2小時31分鍾,樹起了旗幟、安放了儀器,在登陸處樹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人類首次月球登陸處,1969年7月。我們是為了全人類帶著和平之意而來。」月球表面行走時間21.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30次。登月艙的上升階段艙留在了月球軌道,共採集了20公斤的物質。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時說的話:「雖然對個人來說,那隻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⑹ 關於阿波羅18號的事件,是真的嗎
不是。人們總想去月亮上看看是否真的會有嫦娥的身影,因為歷史上的「嫦娥奔月」是心中的遐想,是否真如傳說中所描繪的那般美麗。當然這在古代是一個夢想。但是這個夢想卻在十九世紀被美國實現了。那個時候的「阿波羅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要知道,美國人當時並不是只登陸過一次月球,而是登陸過六次月球,只不過歷史比較久遠的原因,人們只將當時歸納為了一次,如果月球上真有那麼多神秘事件,美國人一早就能發現到了,另外包括月球上有一些外星人建築其實最後早就已經被辟謠了。
原因也有可能是,一些國家也在月球上面安置了自己的探測器,所以這樣也完全能夠了解月球了。而且登月的成本非常高,當初美國第一次登月就耗費了200億美元,相對來說月球上的物質不值得去登月。
(6)阿波羅計劃電影女主角是誰擴展閱讀:
人們關於美國登月就有一個令人震驚的說法。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後發現月球上列隊的外星飛船以及外星人,他們威脅到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因此他們撒了謊,美國也隱藏了這段真相,因此月球計劃也被擱淺。後來NASA的倆名工作人員在一份錄像檔案中發現。
宇航局在後來發射了阿波羅18號飛船。再後來,NASA發射的無人太空船「聖杯」號,在對月球進行探索時,也發現了生命存在的跡象。美國政府和NASA終止了阿波羅計劃,但是秘密發射的阿波羅18號到底在月球上經歷了什麼,並不被人們得知。
人們知道的只是1974年12月,3名宇航員隨「阿波羅18號」秘密等約,隨後可能因為外星生物的原因失去了和地面的聯系。同時,在美國參與阿波羅計劃的25名宇航員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其中很多宇航員都不願意在去月球。
⑺ 關於阿波羅13號的英文資料
Apollo 13 was the third manned lunar-landing mission, part of Project Apollo under NASA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rew members were Commander James A. Lovell, Command Mole pilot John L. "Jack" Swigert, and Lunar Mole pilot Fred W. Haise. It launched on April 11, 1970 at 2:13 EST. Two days after the launch, the Apollo spacecraft was crippled by an explosion, caused by a fault in an oxygen tank. The explosion damaged the Service Mole, resulting in a loss of oxygen and electrical power. The crew used the Lunar Mole as a 「lifeboat」 in space. The command mole remained fully functional on its internal batteries, but they were needed for re-entry and landing so it was shut down shortly after the accident. Despite great hardship caused by severe constraints on power, cabin heat, and potable water, the crew successfully returned to Earth. The mission was thus called a "Successful Failure".
Overview
Director:Ron Howard
Writers (WGA):Jim Lovell (book) &
Jeffrey Kluger (book) ...
more
Release Date:30 June 1995 (USA) more
Genre:Adventure | Drama | History more
Tagline: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Plot:True story of the moon-bound mission that developed severe trouble and the men that rescued it with skill and dedication. full summary | full synopsis (warning! may contain spoilers)
Plot Keywords:Chewing Gum | Lifeboat | Lunar Mole | What Happened To Epilogue | Jury Rigged more
Awards:Won 2 Oscars. Another 17 wins & 26 nominations more
User Comments:A brief synopsis of a great film. more
Cast (Cast overview, first billed only)
Tom Hanks ... Jim Lovell
Bill Paxton ... Fred Haise
Kevin Bacon ... Jack Swigert
Gary Sinise ... Ken Mattingly
Ed Harris ... Gene Kranz
Kathleen Quinlan ... Marilyn Lovell
Mary Kate Schellhardt ... Barbara Lovell
Emily Ann Lloyd ... Susan Lovell
Miko Hughes ... Jeffrey Lovell
Max Elliott Slade ... Jay Lovell
Jean Speegle Howard ... Blanch Lovell
Tracy Reiner ... Mary Haise
David Andrews ... Pete Conrad
Michele Little ... Jane Conrad (as Michelle Little)
Chris Ellis ... Deke Slayton
more
--------------------------------------------------------------------------------
Additional Details
Also Known As:Apollo 13: The IMAX Experience (USA) (IMAX version)
more
MPAA:Rated PG for language and emotional intensity.
Parents Guide:View content advisory for parents
Runtime:140 min
Country:USA
Language:English
Color:Color (DeLuxe)
Aspect Ratio:1.66 : 1 more
Sound Mix:IMAX 6-Track (IMAX version) | DTS-Stereo | DTS
Certification:USA:PG (cut version) | South Korea:12 | Argentina:13 | Australia:PG | Belgium:KT | Chile:14 | Finland:K-8 | France:U | Germany:6 (bw) | Iceland:L | Netherlands:AL | Portugal:M/12 | Singapore:PG | Spain:T | Sweden:7 | UK:PG | USA:PG (IMAX DMR version) | USA:PG (certificate #33862)
Filming Locations:Ambassador Hotel - 3400 Wilshire Boulevar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more
MOVIEmeter: 2% since last week why?
Company:Universal Pictures more
⑻ 阿波羅計劃電影
《阿波羅18號》
相對阿波羅十三號來說,《阿波羅18號》實際上是杜撰的故事,真實歷史上美國宇航局最後一次發射的登月飛船是阿波羅17號,而18號因為預算減少而取消,影片中故事內容是阿波羅18號項目由美國國防部提供資金,並發射成功秘密登月,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兩名美國宇航員意外發現一個滿是血跡的蘇聯的登月艙,在地洞里發現一名已經死亡的蘇聯宇航員,同時遇到外星生命的困擾。這種月球上的生物被影片刻畫成一種可以偽裝成石頭的類似蜘蛛的生物。這種生物破壞了美國登月艙的通訊系統,兩位宇航員之一,指令長奈特在修復過程中被外星生物叮咬被感染,變得神智瘋癲,並最終喪命。登月艙駕駛員安德森逃至蘇聯的登月艙和地球取得聯系,希望返回地球,然而卻被國防部告知由於已經受感染不許返回地球。仍然在月球上空環繞的另一名服務艙宇航員願意等待安德森返回地球,然而當安德森駕駛蘇聯登月艙上升時,卻發現艙里出現了大量外星生物「蜘蛛」將安德森叮咬致死,登月艙撞上了服務艙,所有宇航員全部犧牲。
你可以搜索看一下是否喜歡!
⑼ 阿波羅登月詳情
http://m..com/from=2001a/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1003%2Cta%40iphone_2_4.4_1_10.2/id=/w=20_10_%E9%98%BF%E6%B3%A2%E7%BD%97%E7%99%BB%E6%9C%88%E8%AF%A6%E6%83%85/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9201857945947774397&order=2&vit=osres&tj=www_normal_2_20_10_title&m=8&srd=1&cltj=cloud_title&dict=20&nt=wnor&title=%E9%98%BF%E6%B3%A2%E7%BD%97%E7%99%BB%E6%9C%88%E8%AE%A1%E5%88%92%E8%80%81%E7%85%A7%E7%89%87%E6%8B%8D%E5%8D%96%3A%E5%A4%B4%E7%9B%94%E6%98%A0%E5%B0%84%E7%99%BB%E6%9C%88%E8%88%B1%28%E5%9B%BE%29--%E5%8F%B0%E6%B9%BE...&sec=2556&di=58d583dfb6658f00&bdenc=1&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GwWP_z-RsRhw2oOxz_XC5o
⑽ 變形金剛3的女主角是誰呀
變形金剛3的女主角是羅茜·漢丁頓-惠特莉;她憑借《變形金剛3》中的演出獲得第13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夏日電影女星的提名。
(10)阿波羅計劃電影女主角是誰擴展閱讀
《變形金剛3》(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是邁克爾·貝執導執導的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為派拉蒙影業出品的《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第三集。影片由希亞·拉博夫、羅茜·漢丁頓·惠特莉、喬什·杜哈明、約翰·特托羅等主演,於2011年6月29日正式登陸美國院線。
影片主要講述了阿波羅11號40年前登陸月球時原來早就發現了變形金剛的殘骸,當年博派首領御天敵帶著拯救塞伯坦球的秘密武器「能量柱」逃走,不幸墜落在月球。多年後,狂派威震天設下陷阱,讓擎天柱帶回御天敵和能量柱,掀起兩派在地球的戰事。
劇情簡介
山姆大學畢業後和新女友卡莉住在華盛頓,他曾拯救過兩次世界,所以有點適應不了正常人的生活,但他還是找了份工作,試著讓自己安定下來。
但卡莉並不了解山姆的苦悶,她為一個藝術品和汽車收藏家迪蘭·古爾德工作,後者由帕特里克·德姆西飾演。與山姆和卡莉住在一起的還有小變形金剛「轉輪」和它的同類小機器人「Brain」。
與此同時,汽車人正與蘭諾克斯少校一起在世界各地與人類的敵人——霸天虎作戰。在一次與鑽探獸的激戰後,擎天柱發現一個屬於一艘他們認為早已失蹤的汽車人飛船的柱狀物件。霸天虎仍然留在地球上,其首領威震天在上一次大戰後現在很虛弱,但他仍在計劃著什麼。
擎天柱對人類向他隱瞞實情很生氣,尤其是對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夏洛特·米櫻感到憤怒,原來多年前美國宇航員登陸月球就發現了墜毀的變形金剛汽車人飛船——「方舟號」(Ark)里的能量柱,但他們一直向世人和汽車人隱瞞。
擎天柱要求去月球一趟,他們很快就達到了那裡,但沒有察覺到有霸天虎尾隨。在月球上,擎天柱一行人發現了「御天敵」(Sentinal Prime),他是汽車人的前任領袖,也是擎天柱的導師。汽車人把御天敵和他身邊的5個能量柱帶回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