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美國電影協會2019年主題報告

美國電影協會2019年主題報告

發布時間:2022-11-17 08:15:12

⑴ 美國電影的特點

1)、好萊塢的大公司
在1900年的時候,好萊塢還只不過是離洛杉磯市中心十幾公里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小鎮。洛杉磯原來屬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被納入美國版圖後才成為美國的城市。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維爾克特斯買下了這里的一塊地,他的夫人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就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Hollywood是冬青樹林的意思)。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徵意義。諸如日落大道、貝弗利山莊、聖費爾南多河谷、聖莫尼卡和馬利布海灘等享有盛名的地方,這些地名都充滿了現代神話。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從1909年開始,著名的製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影片。當時,美國電影的中心在東部,紐約是大本營。從此以後,許多電影公司紛紛來這里拍片,開始了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1912年起,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到1928年,已經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八大電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

馬庫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於1920年收購了米特洛製片公司,後來又收購了高德溫公司,最後與路易斯·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建成米高梅公司。洛氏公司保留了電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則負責製片廠。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擔任董事長之後,塔爾伯格重新成為製片人。塔爾伯格於1936年去世,3年後,米高梅公司推出《亂世佳人》。1973年,米高梅公司受到財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棄發行並減少生產。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所有的聯美製片公司,組建了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1985-1986年,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老闆特德·特納收購了製片廠,後來又賣給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庫。1990年,義大利人姜卡爾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訊公司在時代-華納公司的幫助下,收購了米高梅公司。1989年,米高梅/聯美公司佔有6%的市場份額。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明星製片廠老闆阿道夫·朱克爾於1916年收購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幾經更名之後,於1930年改名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它的實力由於利用了華爾街的信貸收買了一些電影院而大大增強。1932年,曾發生導致公司破產的嚴重的金融危機。1933年到1936年,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領導下重整旗鼓。1946年,公司的利潤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3900萬元。當時,派拉蒙公司被最高法院強制賣掉其所屬的電影院。從1971年起,弗蘭克·雅布蘭斯、羅伯特·埃文斯、馬丁·戴維斯、弗蘭克·曼庫索相繼擔任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的四大公司,派拉蒙1989年佔有14%的市場份額,並試圖收購時代-華納公司,但在一場官司後失敗。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維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於1917年在好萊塢成立。1927年,公司投巨資開發福克斯有聲電影工藝,與反托拉斯法發生法律糾紛。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又遇到財政上的困難。威廉·福克斯去世後,公司於1935年與達里爾·扎納克和弗蘭克·申克的20世紀製片公司合並,成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馬文·戴維斯收購,他把一半股份出讓給了澳大利亞報業巨頭魯伯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於1989年處於第六位,佔有6%的市場份額。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華納斯兄弟於1923年組建華納兄弟製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並維太格拉夫公司,並投資其子公司維泰豐公司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發的音響技術。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1927)耗盡了薩姆·華納的心血,他於同年去世。華納兄弟公司於50年代轉向電視片生產。1957年,傑克·華納只保留了華納公司的少量股權,1967年,華納公司被七大藝術製片公司收買,1969年又被金尼國民服務公司收購。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羅斯領導,重新命名為華納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電影、唱片和電視部分保留華納兄弟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負責。1983-1984年,華納公司曾陷於嚴重的財政危機。在特里·西默爾的領導下,由於《小妖精》和《蝙蝠俠》等影片的成功,公司恢復了元氣。1989年,華納公司在八大電影製片廠中排名第一位,佔有19%的市場份額。此時,時代公司合並進來,成為時代-華納公司。

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簡稱RKO)

雷電華公司是好萊塢八大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1928年由戴維·薩爾諾夫和約瑟夫·肯尼迪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合並幾家公司後成立。沃爾特·迪斯尼、奧遜·威爾斯和塞爾茲尼克等獨立製片人都曾加盟雷電華公司,並未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48年,公司被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電華公司被一家輪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馬斯·奧尼爾的通用遠距無線電公司收購,把幾百部影片的攝制權讓給了可口可樂公司。1958年,在女演員露西爾·鮑爾的主持下,在德西露製片廠內開始恢復生產電視片。由於公司領導人的決策不利,致使雷電華公司最終從好萊塢消失。

環球公司(Universal)

卡爾·萊姆利在合並了幾家企業後於1912年創建了環球製片公司。1936年萊姆利去世後,環球公司被一個財團收購。擺脫了30年代的財政危機之後,環球公司於1946年與國際製片公司合並。1962年,環球國際公司被美國音樂公司收購。從1976年起,內德·塔南、弗蘭克·普賴斯、西德尼·申貝克相繼領導環球公司。環球公司1989年處於第二位,佔有17%的市場份額。1990年環球公司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和格里菲斯創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領導,1926年起由約瑟夫·申克領導。經過徹底的改組後,阿瑟·克里姆和羅伯特·本傑明於1951年取得了聯美公司的領導權。1967年,聯美公司被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收購。

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1924年由喬·布蘭特和哈里·科恩、傑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成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基礎上創建。在1927年至1939年間,由於弗蘭克·卡普拉的領導,哥倫比亞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愛倫·赫希菲爾德和戴維·貝格爾曼收購。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任命英國獨立製片人戴維·普特南為董事長。1987年,哥倫比亞公司與三星公司合並時普特南離任。哥倫比亞公司於1989年成為第三大製片公司,佔有15%的市場份額,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

2)、好萊塢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早期電影全是無聲電影,常被稱為默片時代。默片時代的電影多是喜劇,最著名的喜劇演員是查理·卓別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已經成為名垂青史的優秀影片。

1923年,有聲電影問世,給好萊塢帶來了滾滾財源。

1927年,在米高梅影業公司老闆路易斯·B·梅耶的指導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議設立學院獎來鼓勵並表彰那些對電影事業做出突出成就的電影人。於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酒店舉行了第一屆學院獎。學院獎的獎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錫銅合金的鍍金裸體人像。1931年,當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看到這尊金像時吃驚地說:"它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傳開了。從第七屆起,學院獎正式更名為奧斯卡獎。奧斯卡獎分為兩大類:成就獎和特別獎。成就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外語片等。在當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種電影大獎中,奧斯卡獎無疑是最具權威、最有影響、設獎范圍最廣的電影獎。它象徵著美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初,美國已經度過的經濟危機,好萊塢也開始了長達20年的黃金時代。從30年代初開始,洛克菲勒財團與摩根財團就開始了對好萊塢控制權的激烈爭奪,到1935年,兩大財團基本上控制了好萊塢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經濟後盾的好萊塢製片公司,也開始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創造並發展的類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觀眾歡迎。好萊塢在它的黃金時代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其中,《亂世佳人》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具魅力的經典之作;《公民凱恩》也總是名列歷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等,在取得巨額票房收入的同時,也都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也以電影為武器展開了與納粹的斗爭。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華納公司拍攝的《卡薩布蘭卡》最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麗·褒曼也因此蜚聲世界。此外,亨利·方達主演的《血雨腥風》、卓別林的《大獨裁者》以及《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納粹黨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納粹的丑惡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正當好萊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開始調查"混入到美國電影界的共產主義分子"。非美活動委員會於1949年10月20日開始審訊,"好萊塢十君子"被判入獄。一大批導演、製片人、演員和編劇被列入了黑名單,使他們淪為無業人員或流亡國外。這場風波整整持續了十年,使好萊塢元氣大傷。此外,50年代電影的普及也對好萊塢造成了沖擊,使好萊塢經歷了長達30年的危機。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譽為"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美國影片"。

70年代末,好萊塢再度出現新的曙光。從這時開始到整個80年代,《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金色池塘》、《雨人》和《為黛茜小姐開車》等影片,表現了普通大眾對家庭倫理的關注,將嚴肅的社會主題納入到了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中來,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是這類影片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

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七八十年代好萊塢涌現出來的兩位導演奇才。喬治·盧卡斯將喜劇片、西部片的類型與高科技和幻想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令幾代人痴迷的《星球大戰》系列。斯皮爾伯格在80年代拍攝了《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紫色》和《太陽帝國》,90年代又拍攝了《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經歷了80年代電影體系的趨向完善之後,90年代一開始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到達了它們的收獲期。從199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過億元的大片。90年代好萊塢既獲商業成功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有:《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傳》、《獅子王》、《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號》等。

3)、美國電影的經濟學透視

幾十年以來,美國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在80年代初期之前,美國電影出口一直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電影出口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從1953年開始,美國電影進口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對這種進出口相背離的趨勢可以解釋為美國電影業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美國電影進口和出口之間這一差距的彌合反映出其貿易更加趨向平衡。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1948年的《貝魯特協議》規定取消教育用視聽材料國際貿易中的進口關稅,許可證和數量限制。1950年的《佛羅倫薩協議》注重對知識產品如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的自由流通。然而,這些國際協議沒有包含娛樂性文化產品或文化特徵。事實上,《關貿總協定》(GATT)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電影放映保留配額,以保持各國的文化身份。各國為保護其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把文化主權問題作為主要理由提出來。從實質上講,文化主權(Cultural Sovereignty)並不是關於藝術產品本身的消費問題,而是關於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政府會運用價值判斷來促進、刺激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因為這些文化產品表達了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國享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如作為共同語言的英語(雖然接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張把法語作為他們的母語),作為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和作為宗教的猶太教--基督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因為這些共同的文化價值,加拿大人認為他們的文化主權受到的最大危脅來自美國文化產品的支配,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Morris,1978)。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一些進口國抱怨市場規模的不平衡,如人口因素,為美國生產商提供了享有規模經濟的機會。這樣,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使美國生產商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因而,從90年代初開始歐洲和加拿大就一直關注美國電影的文化影響。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就對進口美國電影施加配額(Feldman and Nelson ,1977)。隨著德國把自己的電影用來進行宣傳,其對美國電影的限制越來越升級。實際上, 現在《關貿總協定》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都批準保留電影配額以維護各國的文化身份。根據Wildman和Siwek,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錄像製品施加了貿易壁壘(Wildman & Siwek,1988)。美國在文化產業中也一直使用有限的貿易壁壘,主要是關稅壁壘。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生業(Feldman and Nelson ,1977)。然而根據Wildman 和Siwek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通過對義大利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生產和貿易統計數據的研究,他們提出發展商業電視是增強當地節目製作者和電影生產者實力的關鍵。他們聲明,外國競爭所削弱的僅僅是國家控制和撥款的媒體(Wildman and Siwek ,1990)。

wildman 和 siwek還認為,對電影和電視節目貿易的限制,特別是數量上的限制,會使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從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的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盜版來滿足( wildman and siwek,1988)。新的復制技術的方便快捷和衛星傳播使盜版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最近,美國電影出口協會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國家都存在錄像帶盜版現象。美國電影出口委員會估計盜版使美國從與加拿大的貿易中受到的損失大約在2500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Wildman和siwek認為錄像盜版是由沒有知識產權立法的國家和對現有版權法執法不力造成的(wildman and siwek,1985)。例如,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利用電視錄像設備在家庭中出於非商業性目的復制廣播電視節目是合法的(Vogel ,1986)。

產品和市場特點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國習慣運用的電影產品分化的一種手段。在"大片"依靠明星出演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大牌明星稀缺,這樣的大片也就很少。這種狀況的結果是,每一家主要的電影製片廠每年都是靠一部或很少幾部電影來獲得其利潤。到80年代末期,每年發行60至80部主要電影,但有一部電影的片酬達到三百萬以上美元的實力的明星不到25個。到1997年,有些明星的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之高,這就造成了電影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相應地,各種大片的票房收入佔了全部電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地造成了生產費用和市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這就為新企業進入電影行業造成壁壘,最終導致這一產業的高度集中。據估計,在1965至1988年期間,美國前四位電影生產商在北美洲票房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一直在48%至69%之間上下波動。美國電影行業到底是寡頭壟斷控制下的競爭還是壟斷競爭還可以討論,1965~1988年期間,排行前四位大公司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平均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標為1236。(註: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簡稱HHI,為美國市場集中度指標,從38.2%至39。2%開始,每增加1%的商業市場份額,HHI指標便增加78個點。)這些數字說明。

雖然這一產業中確實存在大公司的市場支配力,但這一行業中獨立生產商的數量越來越多,四大公司的構成不斷變化,這一切都說明這一產業正在朝著競爭性的方向發展。一小部分獨立生產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也開始佔有較小的市場份額,如Orion。然而,獨立生產商把他們生產的電影交給大公司去做市場營銷和發行,因為要想發行成功必須要有大的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發行渠道,這些對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大公司則具有這兩方面的實力。此外,影劇院的集中度也相當大,有大約40%的影劇院掌握在排名前六位和大連鎖影院公司手中。為了加強這一集中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各大連鎖公司斥巨資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修建了大批的多銀幕的劇院(Vogel,1986)。1982年,全美國共有大約7300家從事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業務的綜合性公司,但其中年收入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只有11家(Trade in Service ,1986)。

來自電視和其他娛樂媒體的競爭越來越大,使得電影業不得不採取新的應付措施。除了對明星制度進行改進之外。還加大廣告投入力度,使電影得以進一步細分,分割電影市場。1980年,平均每部電影的廣告成本為54萬美元,到1991到增加到平均990年萬美元(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1)。1985年,電影業全部廣告開支為大約3.52億美元,佔全部娛樂業廣告開支(15億美元)的17%(leading National Advertisers 1985a)。在美國,娛樂業的廣告支出按行業排名第五位(Leading Nationd Aertisers 1956)。正如wildman 和siwek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國內市場的規模是該國公司在電影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相對優勢的外因的話,那麼相對優勢和巨額成本也只屬於那些享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的國家(wildman and siwek,1988)。

美國電影公司應對與日俱增的競爭的另一條策略是把電影的生產製作移向海外,以便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外國直接投資,不論是流入還是流出美國的投資,增長都十分迅速,從1977年到1993年,美國電影產業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的資產總增長了5.1倍,而同期的銷售額僅增長了6.4倍,同時,其他國家在美國電影業的資產增長了271.1倍,銷售增長了233.1 倍,然而,絕大部分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似乎都是有價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並且對電影生產和內容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歷史資料顯示美國在其他國家子公司的資產和銷售額也同樣不錯。例如,1984年好萊塢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獨立生產商共拍攝318部電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國家拍攝,估計價值達到20億美元,然而這些電影被認為是由美國子公司"進口"的。一此類似由在美國的外國子公司"進口"的價值達到了10億美元(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1986)。雖然這些數據是不全面的,但也顯示出在大多數年度,在資產競爭方面,美國也保持著巨大的優勢。

美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存在著第二市場或者叫作輔助市場。錄像技術的最新發展使這一產業從第二市場獲得的收入份額明顯增加了。第二市場包括錄像帶租售、付費家庭錄像、網路電視,付費光纜電視和辛迪加組織等。通過"分層的"或時間差銷售戰略,電影業在各個不同的銷售渠道採取隨機價格策略(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ment,1986)。在這一整套銷售環節中,電影院是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環節, 繼之以錄像帶、付費電視等。第二市場可以連續數十年為像《飄》(Gone with the wind)《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和《星球大戰》(Star wars)這類"大片"創造收入。計算機的影像處理技術可以防止流行電影膠片原版的損壞或老化,從而延長這些電影在第二市場上存在的時間。第二市場的強勁增長大大增加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收入,使居高不下的電影製作成本得到了補償(Block ,1986)。再者,第二市場的存在使電影公司可以瞄準各種市場細分,這樣就可以增加產品分化,降低失敗風險(Smith and Smith ,1986)。

簡單地說,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通過採用明星制,特殊效果和大規模廣告分化了它的產品,既使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做移向國外,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美國電影產業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致於只有幾家大型電影製片公司和連鎖影院主宰著這一產業,同時在競爭的狀態下也存在著市場的制衡力量。這一行業結構受到巨大的國內市場的支撐,而其國內市場是一個幾十年來受到明星制的培育,已經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這些獨一無二的產業特徵很好地說明了美國電影貿易的模式。

⑵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2)美國電影協會2019年主題報告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⑶ 關於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1968年由傑克·瓦倫蒂創立的影片評級剛剛出現時,和現在的分類並不一致。最早的電影分級為四級:G級適合普通觀眾,M級指Mature影片, R級適合成年人或有成人陪伴的青少年,X級則為17歲及17歲以下觀眾不可觀看。但是Mature這個詞彙在英文里過於含糊,在這里指兒童進入少年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過於含糊的說法不久被改成GP(普通觀眾,general public)。這個顯然更加不合適的名字不久被換成了現在的PG。

在影片分級制度剛剛出現時,R級和X級統治了電影市場。1969年,Midnight Cowboy成為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Oscar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為X級影片贏得了不少尊敬。1973年,Marlon Brando出演的Last Tango in Paris也獲得X級評級。這些影片都讓X級獲得不少尊敬。到1976年,有一半的影片被評為R級和X級,只有13%的影片是PG。但同時,大量的色情影片也在票房上獲得成功,X級逐漸淪為色情電影的代名詞,在1990年被NC-17取代。

在回歸保守的80年代,很多影片開始刻意走在PG級和R級的邊緣,比如Spielberg的影片Gremlins和E.T.里都出現了讓人覺得不適合PG級的語言和畫面。MPAA於是推出了PG-13級。現在PG-13因為相對寬松的電檢規則在觀眾和內容上獲得最大的平衡,成為評級中比例最高的影片。大量影片努力把自己從R級或者PG級改為PG-13級,比如暴力場面火爆但是卻滴血不見,大量有性或臟話指涉的諧音詞甚至自創詞,適當的加入一兩句粗口或者暴力畫面,與此同時機械的分級方法也讓很多主題沉重嚴肅的非商業影片也以PG-13乃至PG的形式進入影院。對此MPAA內部甚至出現了進一步分級的呼聲。
回答者: 新九制陳皮 - 試用期 一級 6-9 21:09
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FAQ)
——電影審查分級管理機構(CARA)
· G級: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 PG級: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 PG-13級: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回遊吸毒鏡頭和臟話;
· R級: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 NC-17級: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另補充幾種特殊的分級:
· NR O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 M,X OR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回答者:霜月五日 - 魔法師 四級 2-11 20:34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美國的MPAA,它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MPAA在洛杉璣和華盛頓為它的成員服務。它的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由也是MPAA的會員的美國最大的七家電影和電視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他們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聲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21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環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華納兄弟(Warner Bros. )

MPAA制定的影視作品的分級制度如下:

·G級: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 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回遊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 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另補充幾種特殊的分級:

· NR O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 M,X OR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可見,電影的分級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時候,在商業利益面前,電影分級制度無能為力。很多片商不顧電影分級制度,一昧向青少年觀眾推銷暴力`色情電影。而且有時候,色情與非色情,色情與情色,就象東郭至今也沒能夠弄得很清楚一樣,它的界定有時候也有一定的難度。

「藝術無禁忌」,但是藝術的界限又在哪裡?引起爭議的也有很多。例如《比利·艾利略》是一部藝術水平很高的影片,講述一個很有芭蕾舞天賦的11歲男孩的故事。但MPAA給它的評級是R級,而不是PC-13級。可見到敏感的R級和PG-13級的時候,片子本身的藝術性也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這個肉慾橫流的社會,有認真的為藝術而做的電影和導演,但很多也是純粹是為了金錢的驅動。

電影分級制度並不能說是100%的精確,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個可以有些秩序的標准和參考。

英國電影分級制度

· 「U」級:普通級——適合所有觀眾。在此級節目中只能偶爾使用「damn」(該死)、「hell」(見鬼、混蛋)這類輕微的咒罵語言,極少使用其他溫和的咒罵語言;

· 「Uc」級:特別適合兒童觀看;

· 「PG」級:家長指導級;

· 「12」級:適合12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 「15」級:適合15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 「18」級:適合18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⑷ 關於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1.美國娛樂軟體評級委員會(ESRB)周三宣布,電玩游戲評級系統將增加一個旨在防止10歲以下兒童看到某些暴力鏡頭的新分級。
ESRB表示,歸類為「E10+」級的游戲將可能包含適量卡通、虛幻或輕微暴力、溫和的語言或最低限度挑逗性內容。「E10+」級將介於適合所有年齡的「E」級和適合十幾歲青少年玩的「T」級之間。ESRB的游戲評級系統還包括適合17歲以上人玩的「M」級和僅適合成年人玩的「AO」級,但後者很少用到。
ESRB表示,預計大多數熱門運動項目、賽車和冒險游戲將繼續分在「E」級,而含有寫實碰撞畫面的賽車游戲和以超級英雄為主角的打鬥游戲將可能歸為「E10+」級。

2.「AO」(Alts Only) 僅適合成年玩家。此類產品包含有性和/或暴力的圖片描述,嚴禁向十八歲以下的玩家銷售或出借。

3.「EC」(Early Childhood) 適合三歲以上的兒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長反感的內容。

4.「E」(Everyone) 適合所有人,此類游戲可涵蓋多種年齡層和口味,它們包含有最少的暴力內容,部分漫畫風格的惡作劇(例如鬧劇式的喜劇),或者部分粗魯的語言。

5.「M」(Mature) 適合十七歲以上的玩家,比「少年」類產品包含有更多的暴力內容或語言。另外,此類產品可能包含有成人的性主題。
6.「T」(Teen) 適合十三歲以上的玩家。此類游戲可能包含暴力內容,溫和或強烈的語言,和/或暗示性的主題。
7.TV-14 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父母強烈警告
這個分級的節目只允許14歲以上觀眾觀看,允許嚴重的暴力、有關性的場面粗魯粗俗的下流的語言、暗示性的對話(通常談論性方面),以上幾個方麵包括當中一項或者幾項的節目都屬於這個分級。
8.TV-G (suitable for all audiences) 適合所有人群觀看;
9.TV-PG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兒童需要父母指導進行觀看;

10.TV-MA (suitable for mature audiences) 僅適合17歲以上成年人觀看,1998年10月以前使用TV-M標志。

11.TV Y 適合幼兒(2歲以上)

12.TV Y7 適合兒童(7歲以上)

⑸ 美國電影如何分級

美國電影分級如下:

G級: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普通級, 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回遊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 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 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5)美國電影協會2019年主題報告擴展閱讀

美國分級制度的發展歷史: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一直按照海斯委員會(The Hays Commission)所制訂的《海斯法典》(Hays Code)來執行。

海斯法典》是絕對倫理化的、類似清教徒教規的一種電影法典,其嚴厲程度在今天的電影導演看來是難以拍出任何一部生動電影的。

在《海斯法典》中處處是禁忌,比如,該法典規定在電影中禁止表現黑白通婚,包括禁止表現有黑白種族的性關系;過多的擁抱以及富有慾望意義的鏡頭都不予表現;禁止有裸體和生孩子的場面,哪怕是側影也不可以。另外,像走私、吸毒、暴力的具體過程以及縱火都不予表現;

甚至是跳舞場面時的不雅動作和舞蹈時性動作的暗示都是不能表現的。這樣一種捆縛電影創作的規定,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被渴望享有拍攝自由的電影作者們沖破了。《海斯法典》在1968年以後徹底被另外一種方式代替--美國電影協會分級制度(MPAA ratings)

1968年11月,第一次來自美國電影協會的分級系統被宣布了,這個系統的分級相對今天的美國電影分級制度來說是比較簡單和籠統的,它分為四個級別。

G和M的級別是普通級別,對於年齡階層沒有限制,到了R這個級別就是限制級,16歲(後改為17歲)以下的觀眾必須有家長和成年人陪同才能觀看。而X這個級別是後來新增加的。

為什麼選用X這個字,其來源是古羅馬字母里的第10個,也表示10歲,古代羅馬的圓形競技場規定入場者必須超過10歲才能觀看。但X這個級別後來被更為具體的年齡限制級NC-17所代替了。

不過從此以後,X這個字母在電影放映系統里便成為一個人人皆知的色情電影的象徵性字母。 經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對分級制度的逐步修改,目前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由美國電影協會分為五個級別: G、 PG 、PG-13 、R、NC-17。

實踐證明,電影分級制度的引入,也確實在鼓勵藝術創作自由和強調藝術創作的社會責任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作用。一部影片的定級確實與票房收入密切相關,美國電影史上的票房十強集中在G、PG和PG-13級影片上。

⑹ 美國電影類型和電影分級制度的相關資料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美國的MPAA,它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 California)。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MPAA在洛杉璣和華盛頓為它的成員服務。它的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由也是MPAA的會員的美國最大的七家電影和電視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他們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聲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21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環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華納兄弟(Warner Bros.)
MPAA制定的影視作品的分級制度如下:
·G級(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 級(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兒童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會有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人陪伴才能觀看。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另補充幾種特殊的分級:
·NR o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M, X or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可見,電影的分級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時候,在商業利益面前,電影分級制度無能為力。很多片商不顧電影分級制度,一昧向青少年觀眾推銷暴力、色情電影。而且有時候,色情與非色情,色情與情色,就象東郭至今也沒能夠弄得很清楚一樣,它的界定有時候也有一定的難度。
「藝術無禁忌」,但是藝術的界限又在哪裡?引起爭議的也有很多。例如《比利·艾利略》是一部藝術水平很高的影片,講述一個很有芭蕾舞天賦的11歲男孩的故事。但 MPAA給它的評級是R級,而不是PC-13級。可見到敏感的R級和PG-13級的時候,片子本身的藝術性也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這個肉慾橫流的社會,有認真的為藝術而做的電影和導演,但很多也是純粹是為了金錢的驅動。
電影分級制度並不能說是100%的精確,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個可以有些秩序的標准和參考。

〓英國電影分級制度〓

·"U"級:普通級——適合所有觀眾。在此級節目中只能偶爾使用"damn"(該死)、"hell"(見鬼、混蛋)這類輕微的咒罵語言,極少使用其他溫和的咒罵語言。
·"Uc"級:特別適合兒童觀看。
·"PG"級:家長指導級。
·"12"級:適合12歲以上或是成人觀看。
·"15"級:適合15歲以上或是成人觀看。
·"18"級:適合18歲以上或是成人觀看。

〓加拿大電影分級制度〓

一、無條件容許何年齡人士觀看:
「普通」級(General)——適合所有年齡人士觀看。
「家長指導」級(Parental Guidance)——容許所有年齡人士觀看,但主題及內容不一定適合所有兒童,宜在家長指導下觀看。
二、有條件容許兒童青少年觀看:
「十四·陪看」級(14 Accompaniment)——任何十四歲以下的觀眾必須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觀看;並向家長提出警示:映片可能包含暴力、粗俗語言或性愛相關內容。
「十八·陪看」級(18 Accompaniment)——任何十八歲以下的觀眾必須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觀看;並向家長強烈提出警示:映片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暴力、頻密的粗俗語言、性愛行為或可怖內容。
三、絕對不容許兒童及青少年觀看:
「限制」級(Restricted)——只容許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映片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性愛或暴力內容;但分級當局對這一類映片仍有正面看法,認為可能在藝術、歷史、政治、教育或科學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
「成人」級(Alt)——只容許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映片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性愛或暴力內容;分級當局對此並無表達正面看法,但認為尚可為社會大眾所容忍。

〓法國電影分級制度〓

法國電影作品分級委員會希望從形式上擺脫任何審查理念的束縛,將宗旨定位在發展經濟、保護兒童上。為此,制訂了3種等級:禁止不滿12歲兒童觀看的影片;禁止不滿16歲青少年觀看的影片和眾所周知的X級影片。此外,還有TP級,即所有人可以觀看的影片和TP+avert級,為大眾可看,但要警惕某些內容。

〓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度〓

G級為普通級,其中再分為適合所有年齡的電影和需要家長從旁指導的PG級電影。NC16級為16歲以下不宜,《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語言而於1998年成為第一部列入這一級的電影。R(A)級為限制級(藝術)電影,只供21歲以上的成人觀賞。

〓伊朗電影分級制度〓

伊朗的電影審查制度分為四個步驟:第一,劇本必須通過審查。第二,申報演員和劇組人員名單,申請拍攝許可。第三,完成後的樣片送審,來決定影片的命運,通過,要修改還是被禁。最後,導演製片人申報銀幕許可,影片被分為A, B, C三級以決定電影的發行渠道和宣傳方式。
伊朗的電影分級是與歐美電影分級不同的,它與電影內容無關,A, B, C的級數是電影質量的分級。因而A級電影可以在官方的電視台上發布廣告,在最好的院線最佳時間上映。C級則被禁止在電視上播廣告,也只有較差的,少量有限的影院在非高峰時間播放。所以通過多層的審查,電影法律決定了影片的內容及市場。

附: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第Ⅰ級: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觀看。
·第Ⅱ級:兒童不宜觀看。其中:
@第ⅡA級:兒童不宜——在內容和處理手法上不適合兒童觀看;影片可能使用輕微不良用語和少量裸體、性暴力及恐怖內容,建議有家長指導。
@第ⅡB級:青少年及兒童不宜——觀眾應預期影片內容不適合成分的程度較第ⅡA級強烈;強烈建議家長給予指導;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語及性相關的主語詞;可含蓄地描述性行為及在情慾場面中出現裸體;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內容。
·第Ⅲ級:只准18歲(含)以上年齡的人觀看。

附:台灣電影分級制度

·普遍級(普級):一般觀眾皆可觀賞。
·保護級(護級):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得觀賞;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須由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輔導觀賞。
·輔導級(輔級):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得觀賞;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須由父母或師長注意輔導觀賞。
·限制級(限級):未滿十八歲之兒童及青少年不得觀賞。

中國內地電影沒有分級制度,只有電影審查標准

按照電影檢查條例,我們的影片禁止載有下列內容:

(—)、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頌土完整的;

(二)、危害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三)、煽動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

(四)、泄露國家秘密的;

(五)、宣揚不正當性關系,嚴重違反道德准則,或內容淫穢,具有強烈感官刺激,誘人墮落的;

(六)、宣揚封建述信,蠱惑人心,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

(七)、渲染兇殺暴力,唆使人們蔑視法律尊嚴,誘發犯罪,破壞社會治安秩序的;

(八)、誹謗、侮辱他人的;

(九)、有國家規定禁止的其它內容的。

刪改標准

我們的影片個別情節、語言或畫面有下列內容、應當刪剪、修改:

(一)、夾雜有淫穢庸俗內容,不符合道德規范和觀眾欣賞習慣的;

1、不恰當地敘述和描寫性及與性有關的情節,正面裸露男女軀體;

2、以肯定的態度描寫婚外戀、未婚同居及其他不正當男女關系;

3、具體描寫腐化墮落,可能誘發人們仿效;

4、造成強烈感官刺激的較長時間的接吻、愛撫鏡頭及床上、浴室內的畫面;

5、具體描寫淫亂、強奸、賣淫、嫖娼、同性戀等;

6、內容粗俗、趣味低下的對白;

7、庸俗、低級的背景音樂及動態、聲音效果。

(二)、夾雜有兇殺暴力內容的:

l、美化罪犯形象,引起人們對罪犯同情和贊賞;

2、具體描述犯罪手段及細節,有可能誘發和鼓動人們模仿犯罪行為;

3、刺激性較強的兇殺、吸毒、賭博等畫面;

4、描述離奇荒誕,有悖人性的殘酷的暴力行為。

(三)、夾雜有宣揚封建迷信內容的:

1、細致描寫看相算命、求神問卜,以及長時間的燒香、拜神、拜物等場面;

2、鼓吹宗教萬能、宗教至上和顯示宗教狂熱的情節;

(四)、可能引起國際、民族、宗教糾紛的情節;

(五)、破壞生態環境,肆虐捕殺珍稀野生動物的畫面和情節的;

(六)、其他應當刪剪、修改的內容。

⑺ 美國電影協會把在美國國內上映的電影分為5個級別,如何看待這種分級辦法

美國有大眾電視台1791家,但播出的節目格調低下的極少,主要是電影分級制度發揮了作用。

美國的電影共分為五級。第一級是「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的電影」,英文簡稱G。這樣的電影裡面沒有裸露、性和吸毒的鏡頭。第二級是「建議由父母指導觀看的電影」,英文簡稱PG。雖然裡面有某些褻瀆、暴力或短暫的裸露
,但沒有達到需要引起父母強烈關注的程度。第三級是「要父母強烈關注的電影」,英文簡稱PG-13。這種電影裡面有些內容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電影在主題、暴力、裸露、性方麵包含的東西比PG級程度高一些,但是尚未達到需要限制的程度。第四級是「限制級」,英文簡稱R。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觀看,但需父母陪伴。此類電影包含有成年人內容,激烈的暴力、性感裸露、使用毒品都有一些。第五級是「僅供成年人觀看(18歲和18歲以上的人)的電影」,英文簡稱NC-17。此類電影不準17歲和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觀看。裡麵包含有明顯的成年人內容,如暴力、性、濫用毒品或越軌行為。(《

⑻ 電影的需求與價格分析

北美市場是全球電影市場的核心區域,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較大,但對全球電影市場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北美作為全球電影行業的風向標,對北美地區的分析能一定程度上反應全球的市場情況。

需求:

——2020年美國觀影人次驟降81%

在觀影人次方面,2011-2019年美國電影觀影人次總體維持在13億次左右,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美國的總觀影人次僅有2.4億人次,較2019年下降了81%。

2020全球范圍內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的電影行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電影的上映數量與觀影人次均有大幅度下滑。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⑼ 美國電影協會終身成就獎歷屆獲獎名單

1、1973~1988:

約翰·福特;詹姆斯·卡格尼;奧遜·威爾斯;威廉·惠勒;貝蒂·戴維斯;亨利·方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詹姆斯·史都華;弗雷德·阿斯泰爾;弗蘭克·卡普拉;約翰·休斯頓;麗蓮·吉許;1985年:吉恩·凱利;比利·懷爾德;芭芭拉·斯坦威克;傑克·萊蒙。

2、1989~2004:

格利高里·派克;大衛·里恩;柯克·道格拉斯;西德尼·波蒂埃;伊麗莎白·泰勒;傑克·尼科爾森;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馬丁·斯科塞斯;1998年:羅伯特·懷斯;1999年:達斯汀·霍夫曼;哈里森·福特;芭芭拉·史翠珊;湯姆·漢克斯;羅伯特·德尼羅;梅麗爾·斯特里普。

3、2005~2019:

喬治·盧卡斯;肖恩·康納利;阿爾·帕西諾;沃倫·比蒂;邁克爾·道格拉斯;邁克·尼科爾斯;摩根·弗里曼;雪莉·麥克雷恩;梅爾·布魯克斯;簡·方達;史蒂夫·馬丁;約翰·威廉姆斯;黛安·基頓;喬治·克魯尼;丹澤爾·華盛頓。

美國電影學會終身成就獎,簡稱AFI終身成就獎(AFI Life Achievement Award)是由美國電影學會理事會頒發的獎項,用以表彰通過電影或電視,終身致力於美國文化發展的個人。

(9)美國電影協會2019年主題報告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協會旗下成員:

美國電影協會其主要成員由美國的七家(big seven)影視業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除夢工廠之外的六家電影公司又被稱作Big Six),包括:

1、華特迪士尼公司

2、索尼影視娛樂(前哥倫比亞,1989年被索尼以34億美元收購)

3、派拉蒙

4、環球電影

5、華納兄弟(米高梅,2005年被索尼收購失敗後退出MPAA)

6、Netflix奈飛公司(20世紀福斯於2019年3月20日正式被迪士尼以713億美元收購,好萊塢的格局從「原六大」變為「新六大」)

⑽ 美國電影學會公布年度十佳電影,有哪些電影上榜

美國電影學會公布的2020年度十佳電影有《耶穌是我同夥》《誓血五人組》《曼克》《米納里》《心靈奇旅》《邁阿密一夜》《無依之地》《金屬之聲》《藍調天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這個榜單只是針對的美國影視作品,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國產影片是因為質量不行所以沒有入選。

簡單就這么介紹幾部吧,總而言之,能夠獲得美國電影學會認可的電影,估計質量都是不錯的電影,值得大家的收看。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協會2019年主題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