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金------《家》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 文學 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 「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郁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里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鍾。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為自己做主的覺慧,他蘇醒在五四思潮的沖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為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著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裡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著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里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里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著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看著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凄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裡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 )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為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為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著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著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著「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著不安與矛盾,有著「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B. 巴金電視劇家的主題歌是什麼
《那時的月兒》
詞曲:廖勇 演唱:張芯
冬天,被寒風撕成碎片。
雪花,在窗外輾轉留連。
愛,已無處可歸。
凍結在深夜的屋檐。
落花,被雜亂腳步踏賤。
相思,在枝頭獨自哀憐。
愛,已從中折斷
只留下回憶在痛喊
月兒彎彎,孤孤單單
勾不住那過往的雲煙。
錯亂了時間,而殘缺成兩半
照在茫茫世界,空白一片。
月兒彎彎,孤孤單單
勾不住那過往的雲煙。
錯亂了時間,而殘缺成兩半
照在茫茫世界,空白一片。
C. 巴金《家》改編成音樂劇電影何時上映
中央戲劇學院的首部原創音樂劇電影《家》定檔6月15日在全國院線上映,並於6月15日下午在SFC上影影城新衡山店舉辦上海首映會。上海首映會由巴金故居、中國電影評論家協會主辦。
一部音樂劇,最重要的部分是音樂,在音樂創作上,主創團隊特意去研究了四川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將當地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音樂融入到電影里,同時也大膽地融入了搖滾音樂元素,將民族風格和時代性相結合,創作出20餘首震撼心靈的原創歌曲。而在舞蹈的部分,影片大量吸收了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和中國戲曲等的創作元素,也借鑒了現代舞的創作理念來強化肢體語言的表現。舞台設計則是十分華麗唯美,兼以融合現代一流的光影技術,營造出了全新的視聽效果。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巴金先生在小說《家》中表達了對青春生命的贊嘆和惋惜。他曾寫道:「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家》雖描寫舊時代、舊家族的故事,但其中對青春的頌揚、年輕生命對於專制不公的抗爭、作品中滿含的激情等精神內核卻不會囿於時代,能讓當代年輕人產生共鳴。
上海是小說《家》誕生地,今年正值《家》單行本出版85周年。音樂劇電影《家》在上海首映,在《家》誕生地上演全新的演繹方式,表明經典作品擁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6月15日上海首映會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總策劃張衛發表講話,主創人員導演劉紅梅教授、作曲戴勁松教授以及演員范衛華等分別談了拍攝和演出感想。上海市作家協會領導馬文運、孫甘露、汪瀾以及上海的作家、學者和觀眾現場觀看了影片,並與主創人員進行了互動和交流。
D. 巴金小說《家》被改編成音樂劇電影的效果如何
在剛剛落幕的第八屆邁阿密美洲電影節暨金燈塔電影節華語電影峰會上,由中央戲劇學院等聯合出品的原創音樂劇電影《家》獲得「最佳原創音樂劇電影獎」。該片6月15日登上國內大銀幕在全國公映。
談及這部從2011年首次國際大學生戲劇節亮相的中戲濃縮版原創音樂劇《家》,到經過6年時間精心打磨呈現出來的音樂劇電影《家》,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主任、該片導演劉紅梅表示,用音樂劇的形式呈現巴金先生的《家》,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家》的改編版本有很多,有電影也有電視劇等各種形式,但以音樂劇的形式來呈現還是第一次,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本土原創音樂劇的創作成果。
中戲87班同學陳小藝、徐衛、王寧都對影片表示了極大的期待。他們表示,作為同班同學的導演作品,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能夠帶領眾多師弟師妹將音樂劇藝術從舞台搬上電影銀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和了不起的事情,是87班同學的驕傲。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