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紅字電影的主題

紅字電影的主題

發布時間:2022-04-20 03:25:33

① 電影《紅字》

【原 片 名】The Scarlet Letter
【中 文 名】紅字
【出品年代】2004
【類 別】驚悚/懸疑
【導 演】邊赫
【主 演】韓石奎 Han Suk-gyu 李銀珠 Lee Eun-joo 成賢娥 Sung Hyun-a 嚴智媛 Um Ji-won
【內容簡介】 綺勛(韓石圭 飾)是一名出色的刑警,他的生活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他有很好的前程,還有兩個深愛著他的女人,一個是端莊優雅、溫柔賢惠的妻子秀賢(嚴智媛 飾),一個是充滿著誘惑力的情婦佳喜(李銀珠 飾)。有一天,他接到任務調查照相館主人被殺的案件。死者的妻子慶熙(成賢娥 飾)有殺人的嫌疑,然而這個女人卻散發著一種奇特的、頹廢的魅力,讓他覺得深不可測。綺勛很快陷入了對慶熙的痴迷當中。 此時,綺勛的生活出現了一些波瀾。妻子秀賢懷孕了,綺勛想和情婦佳喜一刀兩斷,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自拔。佳喜雖然表面上華麗無比,內心卻異常孤獨,將綺勛的愛當作唯一的生活支柱,當綺勛提出分手時,立刻陷入了絕望和痛苦之中。而秀賢,似乎沒有覺察到自己身邊發生的一切,堅守著心中的秘密。 在妻子秀賢面前,綺勛是親切的丈夫,在執行公務時,是強硬甚至帶些殘忍的警察,在情婦佳喜面前,他是熱情似火的情人,在嫌疑犯慶熙面前,又是個曖昧的男人。然而當三名女子的秘密一個一個地揭開,眼前的真相卻讓人目瞪口呆…

導演展示的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和兩個交叉的故事,獨立的故事把自己的相片交給那個洗印老闆來洗,但後來發展到了那種相片,所以被丈夫懷疑,後來把丈夫殺害掉,和另外兩個同性戀的故事一起敘述現代戀情的悲哀.

②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紅字》

評價韓國電影《紅字》:《紅字》其隱晦的主題思想、超常的形式及巧妙的文學藝術手法使其一直成為文學界研究的對象。《紅字》不僅涉及當時一個嚴肅而敏感的婚外情話題,而且還觸及到了有爭議和激進的女性主義思想,所以,撰寫這樣的小說是對當時基督教價值判斷的顛覆和挑戰。

敘事

選用敘事者本身就是一種疏遠手段。《紅字》的敘事是以一個不願承擔敘事責任的全知敘事者的視角或無限制視點展開的。

全知敘事者不想明顯地表露同情犯通姦罪的女主人公,讓自己與她保持一定的情態距離,迴避用「我」的身份把要講的故事直接告訴讀者,而是把「我」隱藏在「我們」背後,如「……當我們的故事開始時……」這個「我們」只是形式上的全知敘事者,他既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很少表明自己的觀點。很多情況下,《紅字》敘事者還運用內在敘事策略,利用故事人物的視角來表達情感態度。

③ 「紅字」的主題是什麼 以及用了什麼象徵手法

關於霍桑《紅字》的主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眾多評論中,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美國評論家尼娜·貝姆教授的觀點:《紅字》是一部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分岐的小說。尼娜·貝姆提到「(『市場』)這個場景顯示在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之間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現了一個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而事實上,整部小說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試著達成某種一致,最後以一種相融狀態結束。誰勝?誰負?

《紅字》中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沖突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夥人與代表社會人利益的一夥人之間的沖突;然後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兒珀爾,而代表社會人利益的是兩個情敵丁梅斯德與齊林窩斯 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范」。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志a字也被她綉得光彩奪目,並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為拯救行將失去生活勇氣的牧師,海斯特勸牧師離開小鎮,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過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這也是自然人最起碼的要求。

珀爾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作為「自然」的產物,愛的結晶,珀爾來到世上,其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珀爾與太陽、森林融合為一體,與狼成為朋友,說明珀爾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尼娜·貝姆教授所說,「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質。」而珀爾的存在作為一種懲罰,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惡。珀爾在行使「社會」對海斯特的監控權利,只要海斯特做出違背社會約束的事情,珀爾就會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爾不認她的一幕)。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說》中將珀爾看成「是將海斯特的通姦始終呈現在她的面前,使她怎麼也無法逃脫她自己行為所招致的後果。」

丁梅斯德,這個受過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輕牧師,在教區中擔任至高的社會責任,是教區里德才出眾的人物,自認自己是教區中最神聖的人,並篤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為上帝的替身來從事牧師工作的,自然應該被仰慕、被愛戴。他忍受嚴酷的精神折磨是為了維護加爾文清教教義並奢望通過為教民們超渡、贖罪、佈道以達到內心平安,但七年過去了,這種奢望卻一天也未得到滿足。最終以死亡來向上帝謝罪。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屬性,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老齊林窩斯本應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選擇了向情敵復仇,這也是在維護17世紀新英格蘭的社會公德及當時的婦道。

海斯特與兩個男人的沖突,一個表現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與維護教義,牧師形象的矛盾;另一個表現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與堅守婦道之間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幾個人物身上

海斯特的自然屬性是真實的,她的社會屬性卻是虛偽的、虛假的。因而她不存在兩種屬性(兩個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自我。表面上看,海斯特「誠實」地「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順從」地接受社會、宗教、法律對她的懲罰。但她內心深入並沒有一刻順從過。在《紅字》第十九章中,她將a字摘掉仍在林間地上。這表明她憎恨這一切。她始終游離於社會之外,並伺機逃離社會。是社會拋棄了她還是她拋棄了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沖突的焦點體現在丁梅斯德身上。「他充當著牧師和情人的雙重角色,是宗教與自然,社會與人性之間沖突的一個焦點。」〔4〕這里的宗教、社會正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內容,而自然與人性則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表面上丁梅斯德充當著眾人信服的、虔誠的牧師,置所應負的責任於不顧,內心雖也受著煎熬,但卻能若無其事地佈道,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一開始戰勝了自然屬性,並長達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卻一刻也未停止過,在《紅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談到,「你無法想像,我的心裡多麼害怕這次會面,又多麼渴望它!」一語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慫恿,准備一起逃往英國之事,也說明他追求自然的強烈願望。《紅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宮的牧師」著力描寫了經過林間會面後的牧師,其自然屬性開始復甦,並且這種力量一經覺醒便占勝了他外強中乾的社會屬性,以一種令他自己吃驚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難。一時間,「整個教堂外觀顯得如此陌生,卻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頭腦在兩種想法之間擺動不已:要麼迄今為止他只是夢中看到它,要麼此時他是在做夢」。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與維護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名望之間搖擺不定。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他體內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時的主場:「我並不是你們當作是我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留在那邊森林裡啦……,去吧,去尋找你們的牧師,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軀,憔悴的臉頰,他那白皙、飽滿突出、布有痛苦皺紋的額頭是否像一件被丟棄的衣服那樣被擲在那兒了!」這表明丁梅斯德要與過去的自我社會屬性的一面一刀兩斷。並終於在他作了激動人心的節日宗教宣講之後撕下「牧師」的面紗,現出「情人」的本色。「經過復雜痛苦的內心斗爭,『人性』終於獲取了勝利」。

至於老齊林窩斯,表面上看他在維護婚姻的社會地位,主張婦女堅守婦道,向情敵復仇以討回自己做丈夫的權力及尊嚴儼然一個道德裁判者的形象。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但內心是在滿足其報復的私慾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別人的快感。這是他自然屬性中最陰險的一面。

三、啟迪

個人組成了社會,個人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規范。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又存在著差異,於是就產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

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小說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理想、夢想的想往自然占勝社會。筆者以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釋讀作品,目的是從另一角度賞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認可,或許會為更全面地分析《紅字》拓寬思路。
象《紅字》這樣題材的故事,如果由一個平庸之才去寫,很容易流於兒女私情的淺薄傳奇,充其量也只能寫成主人公抗爭逆境之類的通俗作品。但霍桑畢竟是個勤於思考、長於挖掘的大手筆。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但又從家族的負罪感出發,反過來對清教的專制統治痛心疚首;他一方面接受了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觀,相信客觀的物質世界只是某種隱蔽的神秘力量的象徵,但又受個人的宗教意識的左右,去探尋固有的、獨象的「惡」。因此,他在作品中加意描繪荒謬可怖的現象,竭力挖掘陰暗怪誕的心理。然而,正因為這種晦澀的神秘主義傾向,反面使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境和餘音繞梁的效果,引導我們透過種種象徵去探究人物深藏的心理和主題背後的哲理。
為了表達深篷的主題,霍桑在位自稱為「心理羅曼司」的小說中,極盡諷示隱喻和象徵比擬之能事。
《紅字》的故事一開篇,映入讀者眼簾的,昔先是「新殖民地的開拓者們」在萬事草創之時忘不了與墓地同時修建的監獄,這株「文明社會的黑花「從來不曾經歷過自己的青春韶華」,因為它「與罪惡二字息息相關」,它那猙獰陰森的外貌,連同門前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的不堪入目的雜革」,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調,然而在這一片灰黑之中,卻傲然挺立著一叢玫魂,「盛開著寶石船的花朵」,象徵著人類的道德……接下來,便出觀了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懷抱初生的珠兒,「她煥發的美麗,竟把籠盡著她的不幸和恥辱凝成一輪光環」,令人聯想起「聖母的形象」。這樣一段胡胡如生的文字,不但為我們展現了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而且啟發讀者去思考作品的主題。
這種用略帶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環境、渣染氣氛和映襯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爾牧師和海絲特及珠兒在夜晚和密林中的兩次會見:由紅字連系在一起的幾個主要人物的同時出場,如同戲劇中迭起的高潮,把全書緊織在一個嚴密的結構之中。
作者還把這種手法用於刻畫人物液他的筆下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惡和他們之間的思恩怨怨寫得十分含蓄,而幾個主要人物則通過個別的心理挖掘、成雙的組合的沖突和同時出場亮相的交匯,交待出各人與紅字相關的象徵。
全書寫到的人物不過十多個,其中有姓名的不超過十個。值得注意的是貝靈漢總督、威爾遜牧師、西賓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輕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這四個次要人物,他們分別是珠兒、丁梅斯代爾牧師、羅傑·齊靈握斯和海絲特這四個主要人物的反襯或影子。而四名主要人物又形成兩對,使他們的個性在相得益彰之中予以酣暢淋漓的表現。
海絲特·白蘭是有形的紅字。她出身沒落的世家,父母貧窮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兩年中丈夫音訊皆無.謠傳他已葬身海底,這個孤苦夫依的少婦與才貌相當的丁梅斯代爾的愛情便顯得合情合理。事情敗露後,她被迫終身佩戴紅字,為了愛人的名聲,她獨自承擔了全部罪責與恥辱。出於對他的眷戀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遠離他所在的教區,就是在他死後,仍然放棄了與女兒共享天倫之樂的優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屍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紅字,直到死後葬在他身邊,以便永遠守護、偎依著他。這個勇敢的女性還精心刺綉那紅字,著意打扮她的小珠兒,不僅出面捍衛自己教養她的權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養她成人。在作者的筆下,海絲特遠不只是個爭取個性解放的女人,她還汲取了「比紅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惡還要致命」的精神,把矛頭指向了「與古代准則密切相關的古代偏見的完整體系——這是那些王室貴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稱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傳統宣戰的鬥士了。這樣的高度,是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所難以企及的。她的這種精神境界盡管沒有為她的那些請教徒鄉親和愚不可及的長官們所理解(否則,不分要和來何等橫禍),但無論如何,由於她的合辛茹苦、助人為樂等種兩美德,使她胸前的紅字不再是「通姦」(入lt「y)的恥辱徽記,面成了「能幹」(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LIe)的標志了。
丁梅斯代爾是無形的紅字。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束縛彌重的結果。他並非不想公開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這種願望過多地同「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糾纏在一起,因此行動上也只能處處受其局絆。他既要受內心的譴責,又要防外界的窺測;他明明有自己的愛,卻偏偏要把這種感情視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掙扎了七年,最終雖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凈化與靈魂的飛升,但他始終沒再氣承認自己愛的正當,更談不到與舊的精神體系徹底決裂,與海絲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襯出後者的高大。
齊靈握斯是紅字的製造音。他那醜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軀體,正是他醜陋和畸形的靈魂的寫照。他選擇了讓丁梅斯代爾話著受煎熬的復仇手段,實際上成了阻止他贖罪的惡魔。他和海絲特的結合雖然出於他追求家庭溫暖和個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畢竟是一種愛,原也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愛轉變成恨,把復仇作為生活目標,不惜拋棄「博愛」的基督精神,以嚙噬他人的靈魂為樂之後,反倒由被害者墮落成「最壞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復仇這一生活目標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後也不會得到新生。
小珠兒則是活的紅字,「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字,是被賦予了生命的紅字!」這個私生的小精靈和她母親胸前的紅字交相輝映,既是「罪惡」的產物又是愛情的結晶。海絲特把紅字用金色絲線裝飾得十分華美,小珠兒也給打扮得鮮麗異常。她的美勃齊靈漫斯的丑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體觀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觀點一老醫生的博學多識使他成為深受文咖虧染的社會人面小女孩肆元忌憚的狂野則仍保持著自然人的純真;另方面又表明了作者的宗教意識——齊靈涯斯既然是撤旦,小珠兒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從而具備了更積極的合義。恰拾是在這個含義上,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也體現了他對宗教的幻想,
霍桑是一位世界觀相當復雜的作家,他選擇愛情悲劇作為《紅字》的主題,使自己深深陷入難解的矛盾之中。愛情本是人類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義。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歡女愛,不再靠上帝創造而由自已繁衍人類,這本身正是「原罪」,至於私情,更觸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雖深受教會影響,但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愛情早已成了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時時受到歌頌,他即使再保守,也不會不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了。於是,書中便處處可見作者難言的苦衷:他雖然譴責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說成是「神聖的貢獻」,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只能讓齊靈渥斯在死前「良心發現」,把遺產全部留給珠兒。
實際上,霍桑在《紅字》中要表達的,是社會現狀和人類命運,並藉以進一步探討他所關心的「善」與「惡」的哲理。
那座構成《紅字》故事中心場景的示眾刑台,時面被描述成「象是教堂的附屬建築」,似是要把社會的丑惡及不人道歸咎於宗教,但繼而又被寫作「如同法國大革命時期恐怖黨人的斷頭台」,表明了他對社會變革的不解與疑懼。從這一例證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家以敏銳的目光洞悉了社會的種種弊端,但並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他從人道主義出發,把社會的不合理現狀和人類的悲慘命運,歸結為「善」與「惡」之爭,但他的善惡觀又深受宗教教條的浸染,成了纏夾不清的空泛議論,說什麼「愛總要比恨來得容易,這正是人類本性之所在。……恨甚至會通過悄悄漸進的過程變成愛。」還提出「恨和愛,歸根結底是不是同一的東西……」;而書中那種濃重的陰郁色彩,也給人壓抑多於振奮。
然而,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名著時,既不應苛求作家,也不該圍於他的局限。的確,霍桑本人有保守思想和神秘主義傾向.他的《紅字》也並非革命的教科書。但如果我們讀了這部作品後,能夠看到舊制度的黑暗,並喚起變革社會的理想,願意為更美好的人類命運去奮爭,不也是積極的嗎?誠如作者在與全書開篇遙相呼應的結尾寧所寫:「這傳說實在陰慘,只有一點比陰影還要幽暗的永恆的光斑稍稍給人一點寬慰:『一片墨黑的土地.一個血紅的A字。」霍桑作品的一大長處是引人深思、發人聯想;讓我們就從這一「永恆的光斑」和「血紅的A字」出發,去浮想聯翩吧,「A」字又何嘗不可以代表「前進」(Advance)呢!

④ 韓國電影紅字主要講的是什麼

早上好,
電影故事從一樁照相館老闆被殺的案件開始的,男主人公綺勛是負責調查這一案件的隊長。照相館的老闆娘有重大的因外遇而殺夫的嫌疑,婚姻的好與壞,無奈與寂寞,誘惑與溫暖,邊緣的游離,無所謂的對錯。

⑤ 韓國電影《紅字》的詳細內容(回答者看過再發言,一定要詳細!),《紅字》是驚悚片嗎

《紅字》是由邊赫執導,韓石圭、李恩珠、成賢娥、嚴智苑主演的驚悚愛情電影

劇情介紹

基勛是一名出色的刑警,他的生活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他有很好的前程,還有兩個深愛著他的女人,一個是端莊優雅、溫柔賢惠的妻子秀賢,一個是充滿著誘惑力的情婦佳希。

有一天,他接到任務調查照相館主人被殺的案件。死者的妻子慶熙有殺人的嫌疑,然而這個女人卻散發著一種奇特的、頹廢的魅力,讓他覺得深不可測。基勛很快陷入了對慶熙的痴迷當中。

此時,基勛的生活出現了一些波瀾。妻子秀賢懷孕了,基勛想和情婦佳希一刀兩斷,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自拔。

佳希雖然表面上華麗無比,內心卻異常孤獨,將基勛的愛當作唯一的生活支柱,當基勛提出分手時,立刻陷入了絕望和痛苦之中。而秀賢,似乎沒有覺察到自己身邊發生的一切,堅守著心中的秘密。

在妻子秀賢面前,基勛是親切的丈夫,在執行公務時,是強硬甚至帶些殘忍的警察,在情婦佳希面前,他是熱情似火的情人,在嫌疑犯慶熙面前,又是個曖昧的男人。然而當三名女子的秘密一個一個地揭開,眼前的真相卻讓人目瞪口呆.

(5)紅字電影的主題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基勛

是一名出色的刑警,有著很好的前程,還有兩個深愛著他的女人。有一天,他接到任務調查照相館主人被殺的案件,卻被死者的妻子慶熙所吸引。

2、佳希

刑警基勛活潑性感的情人,表面上華麗無比,內心卻異常孤獨,將基勛的愛當作唯一的生活支柱,當基勛提出分手時,立刻陷入了絕望和痛苦之中。

3、秀賢

刑警基勛的妻子,端莊優雅、溫柔賢惠。似乎一直沒有察覺到丈夫的秘密,她的心中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秘密。

4、慶熙

照相館主人的妻子,在丈夫被殺後與刑警基勛有了交集。在接受訊問時臉色蒼白、神志恍惚,因此受到基勛的懷疑。但她散發著一種奇特的、頹廢的魅力,卻又讓基勛很痴迷。

⑥ 《紅字》的結局有何寓意

《紅字》以十七世紀北美清教殖民統治下的新英格蘭為背景,取材於一六四二--一六四九年在波士頓發生的一個戀愛悲劇。故事一開始的場景發生在該鎮監獄的門前,而這個場景的中心人物是海絲特·白蘭,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她懷里抱著一個三個月大的女嬰--珠兒,站在刑台上,等待政教合一的加爾文教(即清教)政權在大庭廣眾面前宣布對她的判決。那麼,受審的女罪犯是什麼人?她又犯了什麼罪?在故事開始之前幾年,出身英國破落貴族家庭的白蘭嫁給了一個畸形的年老學者。婚後,兩人決定移居馬薩諸塞的波士頓。途經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時,丈夫因有事留下,妻子先行獨自來到波士頓,一住近兩年。其間丈夫杳無音信。據傳他在趕來的途中被印第安人俘虜,生死不明。在獨居生活中,海絲特·白蘭與當地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相愛,生下了那個女嬰。顯然,她犯下了基督教"十戒"中的一戒,即通姦罪,為清教的教義所不容。她被投入監獄,法庭判她有罪,令她在刑台上站立三個小時當眾受辱,並終身佩戴一個紅色的字母A(英文通姦Altery的第一個字母)作為懲戒。當局一再逼她說出通姦的同犯,但她斷然拒絕。這天,她失蹤的丈夫正巧趕到,目睹了這一場面。在場的人中只有白蘭認出了他。為了隱藏他們之間的夫妻關系,他更名為羅傑·齊靈渥斯。而此時,白蘭的同犯、年輕而受人尊敬的牧師丁梅斯代爾也在常當晚,齊靈渥斯以醫生的身分在牢房裡與白蘭相見;他要她保證不暴露他真實的身分,並決心要追查出她的同犯以報仇雪恨。他很快懷疑起丁梅斯代爾,假意跟他建立親密的關系。牧師的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罪孽,健康每況愈下。不久,齊靈渥斯搬到丁梅斯代爾那裡與他合住在一棟房子里,表面的理由是更好地觀察他的病情,給予更好的治療,實際上是為了折磨他,削弱他的精力和體力。最後,海絲特覺察到了齊靈渥斯的罪惡圖謀,向牧師提出攜珠兒一起私奔,逃出這塊殖民地到歐洲去建立新生活。珠兒這時已七歲了。七年來,海絲特一直執著地愛著牧師,把這種愛完全傾注在養育珠兒和服務社會公益上。她雖過著十分清苦孤寂的生活,但她也贏得了鄉親們的同情和敬愛。一次她與牧師在森林中會見時,表白了她對他的感情,並摘下紅字,把它丟棄到小溪里,以示其決心。牧師卻受清教意識的束縛,認為私奔是罪,罪上加罪,故而猶豫不決,但是他最終還是勉強同意了,計劃在他做完慶祝上帝選擇日的禱文後離開。霍桑把出逃安排在選擇日是有用意的,他要通過牧師的口來說明加爾文教的教義,即一個罪人不可能根據自己的願望獲得贖罪,他靈魂的拯救完全取決於上帝的"選擇"。同時,霍桑通過丁梅斯代爾堅持要在這一天履行他最後的職責,進一步揭露了他本人和宗教的偽善。他使出全身解數講完了娓娓動聽的佈道。然後,他與鎮上的政要名流一起上街遊行。經過市場時,他雙手緊抓住海絲特和珠兒的手,跟她們一起走上刑台。這個刑台正是七年前海絲特手抱珠兒身佩紅字當眾受辱的那個刑台,也正是七年前他曾假意規勸海絲特說出同犯,而自己卻隱瞞罪責的那個刑台。現在他站在上面終於袒露了自己的罪責,並因心力交瘁倒在台上死去。至此,把復仇作為生活中唯一目的的齊靈渥斯,其圖謀也告結束,一年後鬱郁而死。死前,他立下遺囑把財產留給珠兒。珠兒隨其母親去了歐洲,與一貴族結婚,過著美好的生活。海絲特回到波士頓,繼續行善,死時,她的墓碑上鐫刻著一個紅色的A字。 對於這樣一個故事,批評家和讀者很自然提出許多問題: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究竟是什麼?小說的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究竟如何看待小說中的另外三個主要人物--丁梅斯代爾、齊靈渥斯和珠兒?作為書名的紅字,也是全書的中心線索的字母A究竟有什麼意義?它的寓意是什麼?小說的主要藝術特色又是什麼?是象徵主義,還是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如何看待小說的結尾?白蘭的回歸是妙筆,還是敗筆?《紅字》是"羅曼史",還是"小說"?兩者究竟有何區別?諸如此類的問題舉不勝舉。對於這些問題,自《紅字》問世以來,在讀者中,在各派批評家中,始終存在著不同的意見,眾說紛紜,各執己見。有關《紅字》的評論文章或專著浩如煙海,其數量之大在美國文學史上雖還不能肯定首屈一指,也至少名列前茅。隨著現代文藝理論和批評方法的迅速發展,對於霍桑及其《紅字》的研究和評論也變得更為活躍,更為深入。什麼女權主義批評、什麼弗洛伊德批評方法、什麼新歷史主義觀點、什麼新文化論等等,都被用來對《紅字》進行剖析與評述。譯者不可能在一篇序言里對各派意見給予詳細的介紹,更不可能對上述提出的問題作出令人滿意的解答。正如許多批評家指出的,霍桑是一位思想上充滿復雜矛盾的作家。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他對這種變化迷惑不解,加之受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在政治上採取了保守的立常這種保守性還因受到他世界觀中強烈的清教徒意識(加爾文主義)、超驗主義(愛默生的自助哲學)、以及神秘主義等的影響而盤根錯節。他思想上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反映在創作上就是含混(ambiguity),意義紛呈,時隱時顯,難以捉摸。 就主題思想而言,霍桑在《紅字》中宣揚的是什麼道德觀或宗教觀呢?有的批評家認為,根據小說提供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霍桑要表達的正是清教的教義,那就是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但由於亞當犯了原罪,人生來皆有罪,理應受到懲罰,而要得到拯救則完全靠上帝的寬耍《紅字》中的人物都有罪,只是各人對罪惡的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如海絲特是公開承認自己的罪,苦行贖罪,終於把胸前罪惡的標志變成了德行的標志,成為聖者、"天使";丁梅斯代爾是隱藏自己的罪,備受折磨,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和才華,最後拿出勇氣懺悔認罪,在道德上得到自新後死去,成了一名殉道者;齊靈渥斯開始企圖揭露罪惡,結果一心復仇,害人及己,反而把自己變成一個惡魔,一個真正的罪人。一些評論家認為,霍桑通過書中主要人物的遭遇,表達了他的罪惡觀,探索誰是真正的罪人,什麼是罪惡的根源。這就是所謂的"罪惡論"。但是,有一些評論家認為,作品的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女主人公海絲特的形象上。她是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爭取真正的美好愛情的堅強典型。 她對自由幸福和純潔愛情的追求代表了霍桑浪漫主義的理想。也有的人認為在珠兒的身上表達了"自然人"的概念,認為人的自然存在是道德存在的前提,人生來具有的自然部分是實在的,而精神部分是潛在的,需要個人通過努力和機會才能培育和發展的。至於用女權主義觀點或弗洛伊德觀點來分析評論《紅字》,尤其是分析女主人公海絲特的更大有人在,而且褒貶毀譽不一。以上列舉的僅僅是關於主題思想的幾種不同的觀點,為的是啟迪讀者的思路,但從中也可看出《紅字》思想內涵的豐富多彩。 再如,紅色字母A的象徵意義究竟為何,霍桑也留給讀者自己去解讀。有趣的是,當局罰海絲特終身佩戴A字,顯然是指她犯了通姦罪(Altery),以此來羞辱她,但"通姦"一詞在《紅字》一書中自始至終未曾出現過,反而霍桑通過其他人的口來說,A可能代表"能幹"(Able),代表"可敬佩的"(Admirable),代表"天使"(Angel),等等。而有的評論者則認為它代表"愛情"(Amorous),代表"藝術"(Art),代表"前進"(Advance)甚至意指"美國"(America),不一而足。《紅字》中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比比皆是,如監獄門前的野玫瑰、豎立在教堂屋檐下成為"教堂的附屬建築物"的刑台,等等。這些含義深刻的象徵充分展露了霍桑運用象徵比擬手法的獨具匠心與神乎其技,無愧為現代文學象徵主義的先驅。 限於篇幅,以上僅舉一兩例對《紅字》的主題思想和象徵手法作了一些討論,掛一漏萬,但它們多少可以印證美國喬治·珀金斯教授對霍桑及其《紅字》的評價:"用英語寫作的小說家中很少有人能用如此少的字表達出像《紅字》所表達的那麼多的內容..象徵寓意的手法在散文中很少有人能像霍桑那樣運用得如此揮灑自如。"它們也使我們再次想起麥爾維爾在《霍桑和他的〈古屋青苔〉》中的一段話:"光是批評家的鉛線是量不出他的深淺的。檢驗這樣一位作家僅僅用腦是不夠的,還必須用你的心靈。單靠觀摩考察,你不能了解何為偉大,除了用直覺之外,你從他那裡看不出什麼東西;你無需叮當敲它,只要用手觸碰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它是真金了。"
記得採納啊

⑦ 韓國電影<紅字>到底是在表達著什麼

妻子和情人是同性戀,而情人(李恩珠飾)是雙性戀,妻子接近丈夫是為了情人,因為她怕情人嫁給丈夫(綺勛)而自己失去佳喜,所以自己早一步嫁給綺勛,但是她一直喜歡的是佳喜,而佳喜雖是雙性戀,但是遇到綺勛後就改變了,為這個男人付出很多,而男人愛妻子,又放不開美麗的情人
最後情人終因愛失去了生命

⑧ 韓國影片《紅字》為何叫紅字

有部外國名著也叫紅字,是一個女人做了別人認為不道德的事臉上被刻上一個紅色的十字,韓國的紅字就是借用了這個寓意,表示不道德~男人不道德,女人也不道德,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呵呵
我覺得是跟小說表達的主題都有些相似吧~回~什麼被壓抑的慾望啦~~隱藏的秘密啊~~~
估計應該是有小說的靈感吧~~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答~~但感覺上是這樣~

⑨ 《紅字》反映了什麼

凝詩朋友,你好。盡然你在提問中直接問到我想再此之前你一定已經看過霍桑的這部作品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正如我們常常說到的那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心得體會。所以我個人認為,讀者欣賞一部作品時角度沒有對錯之分;從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沒有好壞之處,所不同的只是讀者個人的生活閱歷所導致的對一部作品的理解與評價。
以下是霍桑作品《紅字》的賞析:
關於霍桑《紅字》的主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眾多評論中,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美國評論家尼娜·貝姆教授的觀點:《紅字》是一部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分岐的小說。尼娜·貝姆提到「(『市場』)這個場景顯示在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之間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現了一個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而事實上,整部小說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試著達成某種一致,最後以一種相融狀態結束。誰勝?誰負?

《紅字》中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沖突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夥人與代表社會人利益的一夥人之間的沖突;然後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兒珀爾,而代表社會人利益的是兩個情敵丁梅斯德與齊林窩斯 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范」。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志a字也被她綉得光彩奪目,並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為拯救行將失去生活勇氣的牧師,海斯特勸牧師離開小鎮,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過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這也是自然人最起碼的要求。

珀爾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作為「自然」的產物,愛的結晶,珀爾來到世上,其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珀爾與太陽、森林融合為一體,與狼成為朋友,說明珀爾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尼娜·貝姆教授所說,「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質。」而珀爾的存在作為一種懲罰,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惡。珀爾在行使「社會」對海斯特的監控權利,只要海斯特做出違背社會約束的事情,珀爾就會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爾不認她的一幕)。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說》中將珀爾看成「是將海斯特的通姦始終呈現在她的面前,使她怎麼也無法逃脫她自己行為所招致的後果。」

丁梅斯德,這個受過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輕牧師,在教區中擔任至高的社會責任,是教區里德才出眾的人物,自認自己是教區中最神聖的人,並篤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為上帝的替身來從事牧師工作的,自然應該被仰慕、被愛戴。他忍受嚴酷的精神折磨是為了維護加爾文清教教義並奢望通過為教民們超渡、贖罪、佈道以達到內心平安,但七年過去了,這種奢望卻一天也未得到滿足。最終以死亡來向上帝謝罪。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屬性,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老齊林窩斯本應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選擇了向情敵復仇,這也是在維護17世紀新英格蘭的社會公德及當時的婦道。

海斯特與兩個男人的沖突,一個表現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與維護教義,牧師形象的矛盾;另一個表現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與堅守婦道之間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幾個人物身上

海斯特的自然屬性是真實的,她的社會屬性卻是虛偽的、虛假的。因而她不存在兩種屬性(兩個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自我。表面上看,海斯特「誠實」地「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順從」地接受社會、宗教、法律對她的懲罰。但她內心深入並沒有一刻順從過。在《紅字》第十九章中,她將a字摘掉仍在林間地上。這表明她憎恨這一切。她始終游離於社會之外,並伺機逃離社會。是社會拋棄了她還是她拋棄了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沖突的焦點體現在丁梅斯德身上。「他充當著牧師和情人的雙重角色,是宗教與自然,社會與人性之間沖突的一個焦點。」〔4〕這里的宗教、社會正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內容,而自然與人性則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表面上丁梅斯德充當著眾人信服的、虔誠的牧師,置所應負的責任於不顧,內心雖也受著煎熬,但卻能若無其事地佈道,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一開始戰勝了自然屬性,並長達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卻一刻也未停止過,在《紅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談到,「你無法想像,我的心裡多麼害怕這次會面,又多麼渴望它!」一語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慫恿,准備一起逃往英國之事,也說明他追求自然的強烈願望。《紅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宮的牧師」著力描寫了經過林間會面後的牧師,其自然屬性開始復甦,並且這種力量一經覺醒便占勝了他外強中乾的社會屬性,以一種令他自己吃驚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難。一時間,「整個教堂外觀顯得如此陌生,卻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頭腦在兩種想法之間擺動不已:要麼迄今為止他只是夢中看到它,要麼此時他是在做夢」。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與維護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名望之間搖擺不定。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他體內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時的主場:「我並不是你們當作是我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留在那邊森林裡啦……,去吧,去尋找你們的牧師,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軀,憔悴的臉頰,他那白皙、飽滿突出、布有痛苦皺紋的額頭是否像一件被丟棄的衣服那樣被擲在那兒了!」這表明丁梅斯德要與過去的自我社會屬性的一面一刀兩斷。並終於在他作了激動人心的節日宗教宣講之後撕下「牧師」的面紗,現出「情人」的本色。「經過復雜痛苦的內心斗爭,『人性』終於獲取了勝利」。

至於老齊林窩斯,表面上看他在維護婚姻的社會地位,主張婦女堅守婦道,向情敵復仇以討回自己做丈夫的權力及尊嚴儼然一個道德裁判者的形象。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但內心是在滿足其報復的私慾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別人的快感。這是他自然屬性中最陰險的一面。

三、啟迪

個人組成了社會,個人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規范。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又存在著差異,於是就產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

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小說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理想、夢想的想往自然占勝社會。筆者以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釋讀作品,目的是從另一角度賞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認可,或許會為更全面地分析《紅字》拓寬思路。
象《紅字》這樣題材的故事,如果由一個平庸之才去寫,很容易流於兒女私情的淺薄傳奇,充其量也只能寫成主人公抗爭逆境之類的通俗作品。但霍桑畢竟是個勤於思考、長於挖掘的大手筆。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但又從家族的負罪感出發,反過來對清教的專制統治痛心疚首;他一方面接受了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觀,相信客觀的物質世界只是某種隱蔽的神秘力量的象徵,但又受個人的宗教意識的左右,去探尋固有的、獨象的「惡」。因此,他在作品中加意描繪荒謬可怖的現象,竭力挖掘陰暗怪誕的心理。然而,正因為這種晦澀的神秘主義傾向,反面使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境和餘音繞梁的效果,引導我們透過種種象徵去探究人物深藏的心理和主題背後的哲理。
為了表達深篷的主題,霍桑在位自稱為「心理羅曼司」的小說中,極盡諷示隱喻和象徵比擬之能事。
《紅字》的故事一開篇,映入讀者眼簾的,昔先是「新殖民地的開拓者們」在萬事草創之時忘不了與墓地同時修建的監獄,這株「文明社會的黑花「從來不曾經歷過自己的青春韶華」,因為它「與罪惡二字息息相關」,它那猙獰陰森的外貌,連同門前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的不堪入目的雜革」,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調,然而在這一片灰黑之中,卻傲然挺立著一叢玫魂,「盛開著寶石船的花朵」,象徵著人類的道德……接下來,便出觀了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懷抱初生的珠兒,「她煥發的美麗,竟把籠盡著她的不幸和恥辱凝成一輪光環」,令人聯想起「聖母的形象」。這樣一段胡胡如生的文字,不但為我們展現了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而且啟發讀者去思考作品的主題。
這種用略帶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環境、渣染氣氛和映襯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爾牧師和海絲特及珠兒在夜晚和密林中的兩次會見:由紅字連系在一起的幾個主要人物的同時出場,如同戲劇中迭起的高潮,把全書緊織在一個嚴密的結構之中。
作者還把這種手法用於刻畫人物液他的筆下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惡和他們之間的思恩怨怨寫得十分含蓄,而幾個主要人物則通過個別的心理挖掘、成雙的組合的沖突和同時出場亮相的交匯,交待出各人與紅字相關的象徵。
全書寫到的人物不過十多個,其中有姓名的不超過十個。值得注意的是貝靈漢總督、威爾遜牧師、西賓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輕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這四個次要人物,他們分別是珠兒、丁梅斯代爾牧師、羅傑·齊靈握斯和海絲特這四個主要人物的反襯或影子。而四名主要人物又形成兩對,使他們的個性在相得益彰之中予以酣暢淋漓的表現。
海絲特·白蘭是有形的紅字。她出身沒落的世家,父母貧窮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兩年中丈夫音訊皆無.謠傳他已葬身海底,這個孤苦夫依的少婦與才貌相當的丁梅斯代爾的愛情便顯得合情合理。事情敗露後,她被迫終身佩戴紅字,為了愛人的名聲,她獨自承擔了全部罪責與恥辱。出於對他的眷戀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遠離他所在的教區,就是在他死後,仍然放棄了與女兒共享天倫之樂的優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屍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紅字,直到死後葬在他身邊,以便永遠守護、偎依著他。這個勇敢的女性還精心刺綉那紅字,著意打扮她的小珠兒,不僅出面捍衛自己教養她的權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養她成人。在作者的筆下,海絲特遠不只是個爭取個性解放的女人,她還汲取了「比紅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惡還要致命」的精神,把矛頭指向了「與古代准則密切相關的古代偏見的完整體系——這是那些王室貴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稱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傳統宣戰的鬥士了。這樣的高度,是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所難以企及的。她的這種精神境界盡管沒有為她的那些請教徒鄉親和愚不可及的長官們所理解(否則,不分要和來何等橫禍),但無論如何,由於她的合辛茹苦、助人為樂等種兩美德,使她胸前的紅字不再是「通姦」(入lt「y)的恥辱徽記,面成了「能幹」(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LIe)的標志了。
丁梅斯代爾是無形的紅字。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束縛彌重的結果。他並非不想公開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這種願望過多地同「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糾纏在一起,因此行動上也只能處處受其局絆。他既要受內心的譴責,又要防外界的窺測;他明明有自己的愛,卻偏偏要把這種感情視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掙扎了七年,最終雖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凈化與靈魂的飛升,但他始終沒再氣承認自己愛的正當,更談不到與舊的精神體系徹底決裂,與海絲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襯出後者的高大。
齊靈握斯是紅字的製造音。他那醜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軀體,正是他醜陋和畸形的靈魂的寫照。他選擇了讓丁梅斯代爾話著受煎熬的復仇手段,實際上成了阻止他贖罪的惡魔。他和海絲特的結合雖然出於他追求家庭溫暖和個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畢竟是一種愛,原也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愛轉變成恨,把復仇作為生活目標,不惜拋棄「博愛」的基督精神,以嚙噬他人的靈魂為樂之後,反倒由被害者墮落成「最壞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復仇這一生活目標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後也不會得到新生。
小珠兒則是活的紅字,「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字,是被賦予了生命的紅字!」這個私生的小精靈和她母親胸前的紅字交相輝映,既是「罪惡」的產物又是愛情的結晶。海絲特把紅字用金色絲線裝飾得十分華美,小珠兒也給打扮得鮮麗異常。她的美勃齊靈漫斯的丑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體觀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觀點一老醫生的博學多識使他成為深受文咖虧染的社會人面小女孩肆元忌憚的狂野則仍保持著自然人的純真;另方面又表明了作者的宗教意識——齊靈涯斯既然是撤旦,小珠兒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從而具備了更積極的合義。恰拾是在這個含義上,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也體現了他對宗教的幻想,
霍桑是一位世界觀相當復雜的作家,他選擇愛情悲劇作為《紅字》的主題,使自己深深陷入難解的矛盾之中。愛情本是人類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義。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歡女愛,不再靠上帝創造而由自已繁衍人類,這本身正是「原罪」,至於私情,更觸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雖深受教會影響,但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愛情早已成了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時時受到歌頌,他即使再保守,也不會不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了。於是,書中便處處可見作者難言的苦衷:他雖然譴責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說成是「神聖的貢獻」,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只能讓齊靈渥斯在死前「良心發現」,把遺產全部留給珠兒。
實際上,霍桑在《紅字》中要表達的,是社會現狀和人類命運,並藉以進一步探討他所關心的「善」與「惡」的哲理。
那座構成《紅字》故事中心場景的示眾刑台,時面被描述成「象是教堂的附屬建築」,似是要把社會的丑惡及不人道歸咎於宗教,但繼而又被寫作「如同法國大革命時期恐怖黨人的斷頭台」,表明了他對社會變革的不解與疑懼。從這一例證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家以敏銳的目光洞悉了社會的種種弊端,但並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他從人道主義出發,把社會的不合理現狀和人類的悲慘命運,歸結為「善」與「惡」之爭,但他的善惡觀又深受宗教教條的浸染,成了纏夾不清的空泛議論,說什麼「愛總要比恨來得容易,這正是人類本性之所在。……恨甚至會通過悄悄漸進的過程變成愛。」還提出「恨和愛,歸根結底是不是同一的東西……」;而書中那種濃重的陰郁色彩,也給人壓抑多於振奮。
然而,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名著時,既不應苛求作家,也不該圍於他的局限。的確,霍桑本人有保守思想和神秘主義傾向.他的《紅字》也並非革命的教科書。但如果我們讀了這部作品後,能夠看到舊制度的黑暗,並喚起變革社會的理想,願意為更美好的人類命運去奮爭,不也是積極的嗎?誠如作者在與全書開篇遙相呼應的結尾寧所寫:「這傳說實在陰慘,只有一點比陰影還要幽暗的永恆的光斑稍稍給人一點寬慰:『一片墨黑的土地.一個血紅的A字。」霍桑作品的一大長處是引人深思、發人聯想;讓我們就從這一「永恆的光斑」和「血紅的A字」出發,去浮想聯翩吧,「A」字又何嘗不可以代表「前進」(Advance)呢!

⑩ 韓國電影《紅字》 照相館女主人 和電影主題有什麼關系 這件案子 在這部電影里的意義在哪裡

都是禁忌之戀啊,女主人後來喜歡上那個有家庭的男人,把他老公給殺了,是不對的。這件案子啊,怎麼說呢,後來男主警察告訴女主人啊,其實那個男的是喜歡她的,就是告訴人們啊,在愛里,是沒有對錯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愛之所致,應該被人們原諒和理解的,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

閱讀全文

與紅字電影的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