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營三線廠的那些事兒
國營三線工廠,在中國50後、60後及部分70後中存有滿滿的記憶和 情感 ,那時候能進國營三線工廠,就是驕傲和自豪的象徵,大廠就更不用說了,真正的工人階級。很多在商業、服務部門(現在叫三產)的年輕人即使福利再好也巴望著能有機會調進國營工廠。那時候工人階級的覺悟是真的高,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叫「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大家都快樂地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廠里很多老師傅一生都獻給了工廠。
大鍋飯咋可能養懶漢
說奉獻,那絕不是唱高調的。都說那時候大鍋飯養懶漢,干多干少一個樣。其實,說這話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任何地方的人群都是橄欖形分布的,先進是少數,要不怎麼叫先進呢?懶漢更是少數,要不怎麼叫落後分子呢?先進分子是光榮的,落後分子是被人瞧不起的,你說哪種人更多一點兒呢?大鍋飯又能養幾個懶漢呢?至於國企改制或倒閉,是不是因為大鍋飯養懶漢,惹的禍,這個大道理我不懂,反正懶漢不多見,一個上百人的車間有那麼三兩個、一個幾十人的生產小組有那麼一個就不得了了。而且懶人也不好當啊,你懶就意味著別人要多干,大鍋飯嘛,你想別人會給你好臉色看嗎?在一個集體中做一個讓人看不起、受孤立的人容易嗎?即使沒有自尊心,最起碼也很無聊、無趣吧。
大鍋飯,直白地說就是「干多干少一個樣」,但不是「大家一個樣」,這是個誤解,很多人都以為是指「大家干多干少一個樣」,實際上是你「自己干多干少一個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那時候工資每人每月是固定的,每人干多干少一樣的錢,沒有加班費這一說。而工資的高低是按工種和級別決定的,老師傅進廠早,貢獻多,級別就高,比如六級工就比三級工的工資要高,最高八級。所以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大家不是橫向比較;而每個人的晉級,除了主要看工齡,還要考技術(包括書面和操作),還要綜合平時表現和群眾評議。
現在流行叫「同工同酬」,這不對,比如一個剛進廠20歲的小夥子和進廠20年的40歲的老師傅,只要是一個崗位就要拿一樣的報酬,呵呵,當你20歲的時候會覺得合理的,會笑,等到你40歲的時候就會覺得是不合理的,就會哭。
不說合理不合理了,不操這 份心 了。就說說我自己吧,我所在的工廠也算是一家中等大廠了,是專業生產機械工具的。 全廠 有多少人?因為我不是廠長不知道,但我曾是民兵,只記得我們廠的民兵建制是團,呵呵。
那時候進廠要先當學徒,這個學徒和現在概念不太一樣,那時候「學徒」的概念就是拿「學徒工資」,記得每月大概十八九塊,學徒三年,工資不會變,三年「滿師」後成為初級工,工資就會相應漲到初級工的標准。我學的是磨床(一種機械工種),我為什麼要給「滿師」打個引號呢?因為滿師並不是看你是否能夠獨立操作和「出山」,而是時間概念,就是三年,少一天都不行。打引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當學徒一年後就帶徒弟了,到了第二年,我帶第二個徒弟時,我的第一個徒弟也帶徒弟了,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師爺,等我三年「滿師」時我已經為廠里帶了三個學徒了。在這三年裡,咱這「師徒三代」一幫人拿的是一樣的學徒工資,你說公平嗎?可我並沒有覺得不公平,因為其他老師傅都是這么過來的,我只記得我為自己「滿師」前就當了師爺而感到驕傲。
至於大鍋飯是否養了懶漢?我認為沒有。只不過誰也餓不死、誰也發不了財,大家按部就班地過日子倒是真的,物質慾望也沒有現在這么強烈,反正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錢,也就少了攀比,更少了歪門邪道的想法。後來改制了,許多國營變民營了,工人們不再是工廠的主人了,也有人當老闆發了財的,但下崗的人更多。
曾經流行一時的話叫做「一切向錢看」,有了貧富差距就有了攀比,就有了時不我待,就有了不擇手段,就有了物慾橫流。在還沒有做好精神准備的前提下,全民賺錢競賽也不可避免地開啟了 社會 互害的潘多拉魔盒。
新長征突擊手
國企改制最強有力的理由就是「瀕臨倒閉」。我不是經濟學家,但要說倒閉,我認為應該還是產業結構和市場分配的問題,與工人們沒太大的關系。事實上,當年絕大多數的工廠都是兩班制,即早班(白班8點-17點)和中班(14點-23點),更有許多國營大廠都是三班倒,即理論上24小時機器連軸轉,外國人哪有中國人這么勤勞的?
那時候我們廠里的生產任務也蠻緊張的,全體工人兩班倒是常態,到了月底還總是要加班加點趕任務,但加班是沒有任何加班費的。除了集體正常加班之外,廠里還搞「三八紅旗手」和「新長征突擊手」評比,我年輕啊,自然就要「突擊」啦,這個「突擊」就是在機床前比別人多干。然後年底會發塊毛巾或發個搪瓷茶缸做紀念,我至今還保留著一塊當年印有「新長征突擊手」字樣的毛巾,從來就沒捨得用過。
那時候月底加班,大家早班連中班很正常,就是做兩班16個小時。我個人最高記錄是連做四班,就是從第一天早班上班,到第二天早班的下班,理論上按8小時工作制算是32小時。當然後半夜凌晨實在困得熬不住了,為了安全關掉機床,在旁邊歇息個把小時。這樣的經歷只有一次,但連續工作兩班、三班,對大家來說都是常事。那時候年輕,有朝氣、有精力,只要車間的生產報表顯示任務完成,全體皆大歡喜,順理成章。每月完成任務,只是個榮譽感而已。
那時沒有加班工資,但有夜宵費,中班的每晚有5毛錢。於是我最喜歡上中班,有家室的老師傅或誰有事需要換早班,我都樂於換成中班,最好一個月全做中班。你想啊,年輕人都是夜貓子,就是上早班(白班)也要晚上11點多才睡。上中班呢,既可以早上睡懶覺,還不影響晚上作息。有段時間中班下班回家,在床上看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一直看到天亮,也不影響第二天上班。
最關鍵的是每天還有5毛錢夜宵費,食堂吃碗夜宵面條頂多1毛菜票,而5毛夜宵費那可是真金白銀啊。所以那時候每當月初發上月的夜宵費時,就是我們年輕人發財的時候。最最關鍵的是,夜宵費不用上交父母,可以存私房錢。
直到我工作第7個年頭,我已經熬到4級工了,沐浴改革的春風,廠里實行廠長責任制,廠長手裡有個別加工資的許可權(獎勵工資),我意外地被廠長加了半級工資。廠長根本不太認識我,一定是車間里上報的名額,至今心存感激,高半級,更是一種榮譽。
工廠醫務室
那時候當工人階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看病,真的很方便很幸福。
國營大廠不用說了,都有自己的醫院,比如像武鋼這樣的老大。稍小一點的也有自己的衛生院,我們廠中不溜的,就算叫醫務室吧,其實就是再小的工廠,只要百人以上,就會有醫務室,一般兩名廠醫,也兩班倒上班。
我們廠的醫務室算大的,有好幾名廠醫,中班也有值班的,管葯的還有專職的司葯。那時候工廠的廠醫有畢業就從學校分來的,也有部隊轉業的軍醫,也有醫生退休後「幫忙」的(那時沒有返聘一說)。我們廠醫務室還有專門的職工病歷,和醫院的一樣。
廠醫其實很厲害,按現在來說就是全科醫生,就是職工的「私人醫生」。工廠里跟機器打交道,工作中受點兒小傷家常便飯,到醫務室清創包紮處理一下,太方便了。像兩三針的縫合術,有的廠醫也能做,再開幾片消炎葯,不出大門十多分鍾就搞定了。職工平時有個頭疼腦熱小病小恙的,到醫務室去開點葯就好了,即使大病去了醫院,配了針劑也可以回廠里每天按時注射,上班打針兩不誤,印象中我們廠的醫務室還可以打吊針輸液。關鍵是這些全是免費的,都由廠里開支的,你說方便不方便,幸福不幸福。哪像現在,小病不看又不行,看非得去醫院,看病人滿為患不說,醫院里或周邊停個車都千難萬難;甭管大病小病,去一趟醫院就半天沒了,有時想到這些,還是咬咬牙扛著吧。那時候有廠醫,可以做到看病工作兩不耽誤,何嘗不是一種效率呢。
我二十多歲就當上了生產班組長,班組長也分兩班倒,每班少的也有幾個工序十多個人。我說我二十多歲當班組長不是為了誇自己,而是因為年紀輕不懂事鬧過笑話,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候廠醫不但有處方權還有開假條的權力,即使職工從外面醫院開來的假條,也要到廠醫那裡核實後轉成廠里的病假條。一次,組里一位比我大兩歲的青年女工從醫務室看病回來,交給我一張病假條,說生病了廠醫讓休息。我看了一眼那病假條,醫生的龍飛鳳舞大家都懂得,我仔細看也看不明白,但又不能說看不懂,就不懂裝懂地點頭同意她告病回家了。但心裡有疑問,比我大不了幾歲的車間調度發現一台機床停了就詢問原因。我說有人請病假,他問什麼病?我就拿出那張病假條問他:「什麼是痛絕?」那哥們兒看了半天也搞不明白,我倆就問旁邊的一位老師傅,不料她看後笑得喘不過氣來:「啥西痛絕啦,是痛經,女伢兒的毛病,你們管她啥西,醫生開病假嘛就病假好了。」我倆當場暈翻。廠醫啊,下次拜託你寫字不要這么潦草,認真點兒。
夏季高溫防暑
現在的夏季工廠如何高溫防暑我不太清楚,好像都發高溫費了。現在發錢都打卡里,高溫費有沒有發還真不太搞得清楚,即使是真的發了,也還是缺了一份人情味,職工會不會真用來防暑降溫也未知。
那時候工廠的高溫防暑還是做得很不錯的,國營大廠里的巨無霸,都有自己內部的汽水廠、冷飲廠和棒冰廠,自己生產供應給廠內職工。我們廠雖然還沒大到自己有這類分廠,但我親眼看到過廠里的老師傅們根據廠里後勤部門的要求,自己研製過棒冰機。對於我們廠來說,是據說只要有圖紙就能夠生產槍炮的那種廠,造幾台棒冰機那還不是小意思。所以我們廠夏天每天下午三點的棒冰都是廠里自己做的,到點兒各車間就派人拿臉盆去領回來分發,一根下去還真能感到降溫,呵呵,很貼心。除了自己做棒冰,我們廠也像所有的工廠一樣自製冰鎮酸梅湯和果子露等冷飲,用保溫桶裝著送到各車間供職工飲用。還發自己印製的冷飲票,職工可以憑票到指定的地方,用保溫瓶灌回家給老人和孩子喝。
那時候各個單位夏天高溫防暑就是都發汽水和西瓜,根據工種不同發得多少也不同,比如我們廠的熱處理車間可能就會比別的車間多,但一般每人幾箱還是有的。誰也捨不得放單位喝,全捆自行車後架上弄回家孝敬老人和孩子了,喝完了瓶子箱子還得馱回單位統一歸還。最開心的是分西瓜,廠里用自己的卡車到外地去拉西瓜,如果車回來晚了,大家就根據廠里的通知下班後留下來等。那時候沒有手機,也不知路上什麼情況和到哪裡了,就是廠長也和我們一樣純粹傻等。車一到一片歡騰,大家紛紛幫忙卸瓜,那西瓜大太陽一路曬,即使晚上到達廠里,手摸上去還熱乎乎的。然後大家分區域滿地上按人頭數分成一堆一堆,盡量大小搭配,但也沒人會太計較,一般每次每人都能分五六個。用工裝褲把兩個褲腳一紮當做袋子,裝進去正好,然後往自行車後架上一跨,興高采烈地滿載而歸。
西瓜搬回家滾床底下,能享受一個禮拜,吃時預先取一個拿井水冰鎮一下,滿滿足足的幸福感。
散裝電風扇
記得當年看日本電影《追捕》時,警察石村的辦公桌上有一台式電風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真的好羨慕,什麼時候中國也普及電風扇該多好啊。
後來慢慢的中國商店裡也有電風扇在賣了,但幾十元一台,相對我們那時候的工資,還算是奢侈品的消費了,沒幾個人能狠下心來買一台的。
沒想到關心職工生活的工廠福利來了,那時候許多大工廠都聯系各個電扇廠定製電扇,也可能是自己出圖紙,分別找不同的廠家定製的配件,反正每個職工都可以預訂一台,還是落地式的(現在叫立式),價格幾乎是成本價,那是相當的便宜,幾乎沒有人放棄不訂的。
於是大夥兒就天天盼著到貨,不是整台的成品電扇,而是散配件。今天到的全是電動機,每人發一個,明天到的全是底盤。過兩天扇葉到貨了,再過幾天網罩來了,然後是鍵盤式開關盒。好不容易等配件到齊了,大夥便歡天喜地地開始組裝電風扇,因為都是機械工人,有了成品的零配件,自己組裝台電扇不在話下,就連女工也沒有問題。組裝電風扇最有技術含量的就算是安裝風扇葉片,現在網購的葉片裝上就能用,那時候可不一樣,葉片的平衡質量沒現在的好,再加上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輕微變形,裝不好就會有風聲異響。所以大部分風扇葉片在裝之前都要在鉗工台上用微米表檢測校正,裝上去才穩穩妥妥的。這下少數的鉗工老師傅可就牛了,尤其是女工又尤其是青年女工都圍在身邊轉啊求啊,呵呵。
組裝好的嶄新的落地式電風扇扛回家,在大院子鄰居眼裡那還是相當的得意的,到底還是大工廠的工人福利好啊!到了晚上,鄰居們紛紛把竹榻搬到院子空地里乘涼的時候,拖一個接線板把電扇搬到院子里與大家分享,那叫一個爽。
民兵操練起來
那時候的工人階級,還有一大特徵,就是同時是有組織的民兵。國營大廠都是民兵師,裡面還分步兵團、高炮團等等,中等規模的工廠也是民兵團,裡面會有高射機槍連,一般的工廠也都有營、連的規模,再小的工廠就幾家組成連、排的建制,定期訓練。在當年全民皆兵的國防理念中,民兵還真是不可小覷的武裝力量。因為工人階級的特殊性,有組織有紀律,所以一旦有戰爭動員,任何城市都整團整師地隨時可以往外拉,迅速組建成軍。
我們廠是民兵團的規模,並也要定期搞訓練。民兵訓練是個開心的時刻,首先年輕人尤其是男孩子沒有不喜歡槍的,其次盡管訓練會安排在生產任務稍空的時段,但畢竟相當於上班時間去「玩兒槍」,能不開心嘛。
其實那時候的民兵軍事素養和戰鬥力還很不錯的,班排連長一般都是由退伍軍人和轉業幹部擔任,單兵素質應該沒有問題,平時的訓練也都是由他們組織和教練。到了打靶考核,大多數7環到9環是基本的成績。我們的訓練場地一般是兩種,時間寬裕就到附近吳山上找一塊空地,時間緊張就上到廠房的屋頂,基本訓練就是瞄靶。兩種地方我都喜歡,扛槍上山時,會讓人情不自禁地在心裡哼起阿爾巴尼亞電影里的主題歌旋律: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加入游擊隊……。在高高的廠房頂上訓練,端著槍面朝四周逛一圈,耳邊就會響起南斯拉夫電影里的經典台詞:這座城市就叫瓦爾特!
除了訓練,廠里也會定期安排民兵骨幹輪流擦槍上油保養武器。那時候民兵組織的槍都在各自的工廠里保管,我們廠就有專門的武器庫,裡面除了一排排木頭槍架上的步槍,還有輕機槍和重機槍。我們會在廠區空地上攤開油布,拆卸槍支和組裝上油,廠里來來往往的工人們也司空見慣熟視無睹。那時候中國人對槍支沒有什麼神秘感,我們排著隊背著槍招搖過市去上山,馬路上的人都視若無物,即使在山上草地練瞄靶,也偶爾只有幾個熊孩子會充滿羨慕地在一旁圍觀。我們的步槍絕大多數是半自動步槍,就是仿蘇SKS的56式半自動步槍,應該都是部隊淘汰下來的舊槍,但裝配著三棱刺刀款的,而不是《海島女民兵》宣傳畫里早期老款的劍形扁刺刀,說明裝備還是可以的。另有少數幾桿56式全自動步槍(中國版經典AK-47),那是新的,估計是讓民兵熟悉一下的。但打靶我們都還是喜歡半自動,順手、好使。果不其然,不久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前線,56半依然表現不俗。
民兵除了訓練、保養槍支外,就是節假日值班。那時還沒有大假和小長假之說,甚至還沒有雙休日,周六才是周末。但正常的節假日還是有的,於是節假日年輕的民兵就要值班,主要是值夜班。那時候也沒有什麼賊,也不知道值班是防誰,反正有點護廠的意思。民兵值班是不配槍的,但後半夜巡邏(四處轉一圈)時除了倉庫、財務室等重地之外,武器庫也是規定線路上的點位。有一年春節我輪到值班,後半夜巡至武器庫時,還真有那麼一點兒莫名的緊張中夾雜的神聖感。
後來也不知是什麼時候,工廠民兵的槍支都上交當地人武部了,我們廠里的武器庫也完成了它的 歷史 使命。
Ⅱ 漁家姑娘在海邊歌曲原唱是誰
《漁家姑娘在海邊》原唱是陸青霜。
《漁家姑娘在海邊》
作詞:黎汝清
作曲:王酩
歌手:陸青霜
歌詞:
大海邊哎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織呀織魚網
織呀嘛織魚網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
織呀嘛織魚網
高山下哎懸崖旁哎
風卷大海起波浪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練呀練刀槍
練呀嘛練刀槍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
練呀嘛練刀槍
(2)電影海島女民兵主題歌歌詞擴展閱讀:
《漁家姑娘在海邊》由歌手陸青霜演唱,黎汝清填詞,王酩譜曲。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年故事片《海霞》中的插曲。
黎汝清認為,文藝作品應有教育功能,這也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根本所在。從小他就知道「書是勸人方」、「 歌是喚人醒」,後又學習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更明白了「歌和書是精神食糧」的道理。
所以,他在創作《漁家姑娘在海邊》歌詞時,寫了海島的女民兵怎樣生活,又寫了她們應當怎樣生活。如歌詞中所寫的「大海邊,沙灘上,風吹榕樹沙沙響,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么織漁網……」 充分反映了海島女民兵參加生產勞動、保衛新生活的純朴、執著、倔強的性格和堅定信心。
Ⅲ 歌詞,頭帶金色的斗笠,是什麼歌名
張越男所唱的海島女民兵,歌詞前幾句:「頭戴金色的斗笠,腳踏綠色的海浪,身背銀色的螺號,手握閃亮的鋼槍。」
Ⅳ 在海邊沙灘上,漁家姑娘在海邊織魚網,這首歌的歌名是什麼
漁家姑娘在海邊
歌手:陸青霜
作詞:黎汝清
作曲:王酩
歌詞:
大海邊,哎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嘞
織呀織魚網,織呀嘛織魚網
嗨...嗨...
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嘛織魚網
(4)電影海島女民兵主題歌歌詞擴展閱讀:
《漁家姑娘在海邊》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年故事片《海霞》中的插曲。
《海霞》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由錢江、陳懷皚、王好為聯合執導,吳海燕、蔡明、趙聯、田沖、陳強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75年8月在中國上映。
改編自小說《海島女民兵》,講述了漁家孤女李海霞在中國共產黨的撫育下,在與漁霸陳占鰲、潛伏敵特劉阿太等敵人的斗爭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戰士的故事。
Ⅳ 向經典致敬!你是否還記得電影《海霞》
20 新世紀 70 時代,依據文學家黎汝清的小說集《海島女民兵》改寫的影片《海霞》,在經歷諸多曲折以後總算在全國各地上映。影片女主角海霞和海島女民兵們的小故事一夜之間遍及大街小巷。影片《海霞》從主題風格到小故事、從拍攝到歌曲等都造就了那時候國產電影的造型藝術高峰期。影片中所呈現的 " 愛島弘武,經典勵志無私奉獻 " 的 " 海霞精神實質 " 也不斷鼓勵著幾輩人砥礪奮進。
《中國文藝 · 向經典致敬》王好為(導演)、吳海燕(大海霞),接納《向經典致敬》欄目組的獻給,與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三亞西島女子民兵連意味著合照。
當初,年僅 11 歲的蔡明被導演選定進到《海霞》攝制組,作為攝制組里的兒童演員,蔡明坦言她十分聰明,攝制組里老師們的言談舉止和工作責任心都耳濡目染地危害著她。說起攝制組里老師們的工作責任心,蔡明說:" 有一天大家拍一個岩礁上的戲,這時候一片黑雲上去,就沒辦法拍了,大家都到遠方去歇息,攝像機放到原地不動,攝像師王寶強聲大伯就座著設備邊上,因為我乘坐到他邊上。此刻忽然一陣風吹回來,攝像機倒了,大夥兒趕快沖過來,發覺攝像機早已倒在了王寶強聲大伯的肩部和岩礁正中間,我也不知道他如何那麼快以往的。晨聲大伯被扶起的情況下,他的背部鮮血淋漓。從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一個人該怎麼看待工作中,這件事情鼓勵了我一輩子。"
Ⅵ 漁家姑娘在海邊歌曲原唱
《漁家姑娘在海邊》由歌手陸青霜演唱,黎汝清填詞,王酩譜曲。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年故事片《海霞》中的插曲。
歌詞
大海邊哎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織呀織魚網
織呀嘛織魚網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
織呀嘛織魚網
高山下哎懸崖旁哎
風卷大海起波浪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練呀練刀槍
練呀嘛練刀槍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
練呀嘛練刀槍
電影介紹
《海霞》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由錢江、陳懷皚、王好為聯合執導,吳海燕、蔡明、趙聯、田沖、陳強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75年8月在中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小說《海島女民兵》,講述了漁家孤女李海霞在中國共產黨的撫育下,在與漁霸陳占鰲、潛伏敵特劉阿太等敵人的斗爭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戰士的故事。
劇情簡介
解放前,洞頭島的漁民李八十四(於文仲飾)為生活所迫,將剛出生的女兒扔到海里,當漁民劉大伯奮不顧身將嬰兒救出時,天邊露出紅霞,便給孩子取名海霞。
李八十四和劉大伯對漁霸陳占鰲(李林飾)的巧取豪奪忍無可忍,在漁行領導自發斗爭,被陳占鰲勾結的海匪打死。陳占鰲又下毒手燒死了劉家母子,逼死李大媽,強占海霞家的破船屋。海霞(蔡明飾)渴望著報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漁家姑娘在海邊網路--海霞
Ⅶ 誰知道有一首歌的歌詞是海島女民兵鬥志昂揚不愛紅妝愛武裝毛主席教導記心上的
歌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
歌手:黑鴨子
• 搜索"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LRC歌詞
• 搜索"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mp3
[ti: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
[ar:黑鴨子]
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
黑鴨子演唱組
太陽出來照四方,
毛主席的思想閃金光,
太陽照得人心暖哎,
毛主席光輝思想照得咱心裡亮,
照得咱心裡亮.
主席的思想傳四方,
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張,
男女老少齊參戰哎,
人民戰爭就是那無敵的力量,
無敵的力量.
主席的話兒記心上,
哪怕敵人逞凶狂,
咱們撒下了天羅地網哎,
要把那些強盜豺狼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
太陽出來照四方,
毛主席的思想閃金光,
太陽照得人心暖哎,
毛主席光輝思想照得咱心裡亮,
照得咱心裡亮.
主席的思想傳四方,
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張,
男女老少齊參戰哎,
人民戰爭就是那無敵的力量,
無敵的力量.
咱們撒下了天羅地網哎,
要把那些強盜豺狼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
Ⅷ 求老電影《海霞》中一段歌曲的歌詞
電影《海霞》中這一段不是歌曲,而是對白。你可以看看電影《海霞》: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0NTk3ODQ=.html
你說的可能是某種地方戲《海島女民兵》的唱段,從你提供的信息「路隨(六歲)」,我估計可能是湖南花鼓戲。
Ⅸ 漁家姑娘在海邊簡譜
漁家姑娘在海邊簡譜:
《漁家姑娘在海邊》由歌手陸青霜演唱,黎汝清填詞,王酩譜曲,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年故事片《海霞》中的插曲。
1974年8月,導演謝鐵驪在拍攝根據《海島女民兵》改編電影《海霞》時,讓黎汝清寫一首《海霞》電影插曲的歌詞。黎汝清經過認真酙酌後終成詞稿。
歌詞委婉、抒情,表現了海島女民兵參加生產勞動、保衛新生活的純朴、執著、倔強的性格和堅定信心。謝鐵驪和作曲家王酩見稿後大為贊賞,譜成影片插曲後,隨著電影播放,隨即傳遍祖國南北。
《漁家姑娘在海邊》歌詞
(獨)大海邊哎
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織呀織漁網
織呀么織漁網
哎哎哎哎
漁家姑娘在海邊
織呀么織漁網
(齊)高山下哎
懸崖旁哎
風卷大海起波浪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練呀練刀槍
練呀么練刀槍
哎哎哎哎
漁家姑娘在海邊
練呀么練刀槍
哎哎哎哎哎
Ⅹ 電影《海島女民兵》歌名
電影《海島女民兵》,就是《海霞》。插曲的名字《漁家姑娘在海邊》,作詞:黎汝清
作曲:王酩,首唱:陸青霜。
歌詞:
大海邊哎,
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織呀織魚網,織呀嗎織魚網。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織魚網織呀嗎織魚網。
高山下哎,
懸崖旁哎,
風卷大海起波瀾,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練呀練刀槍,練嗎呀練刀槍。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哎,練呀練刀槍,練嗎呀練刀槍。
大海邊哎,
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哎,織呀織魚網,織呀嗎織魚網,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哎,織呀嗎織魚網。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