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俠探傑克:永不回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其實這部電影真的,真的很蹊蹺,三年前我看《俠探傑克》,就對蹩腳的翻譯很服氣了。結果三年後看續集,依然出現了多到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錯譯——我們官方的翻譯人員,你們是在工作之前集體磕X了嗎?
但是,也真的,真的好欣慰,在2016年的今天,還有人在如此正兒八經地,拍著如此古典範兒的英雄系列電影。沒有嘚瑟的炫技大場面,沒有刻意浮誇的裝逼耍帥,甚至沒有跟風去玩什麼快速、交叉剪輯。扎扎實實地講故事、立人物、塑感情。你知道么,看到電影最後以簡陋的一正一反的一對一單挑,傑克和殺手笨拙又專業地肉搏收場時,我幾乎要淚盈眼眶了!
但是這個怎麼看都是B級演員才會拍的電影配不上阿湯的地位,這個題材也很難拍得出挑,如果回到第一部的懸疑風格到還是有希望,但個人建議阿湯把這個系列先放一放吧,動作片《碟中諜》足矣,多開發類似明年的《新木乃伊》和《美國製造》才好。
這部電影中印象最深 黑人哥小腿中槍後被傑克救了,黑人哥說 you are still wanted for murder,字幕是「你還是殺人犯的目標」,類似的錯誤一抓一大把,更別說兩個人的對話字幕在同一行出現。
感覺這片子的翻譯根本沒當一回事,不知道是不是外包給翻譯公司然後直接找了幾個千字30的學生做的。
刨除翻譯等細節性不可逆轉的錯誤之外,這部電影在劇情和演技上確實令我折服,所以希望翻譯組能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至少讓我們不要看不慣你,你說對吧?
B. 如何評價傑森·斯坦森主演的犯罪動作片《人之怒》這部電影
一部反好萊塢的電影。看慣了好萊塢系統的商業違法片的觀眾,會覺得這樣敘事/拍法,有著十分新鮮的體會。話也說回來,《人之怒》也會讓習氣好萊塢電影的朋友,初嘗也會覺得怪味,所以這兒需要捋順一下,把這個多視角,打亂時間的故事,按照時間次第順一遍,應該就能get到導演的內核。
故作業節起初覺得這個劫案/復仇的故事,過分於好萊塢了,不像蓋里奇擅長拍的那種電影,反倒更像是傑森·斯坦森那種B級動作片。看完之後才發現,老Guy可以啊,把這樣一個幹流商業的類型片故事,用自己獨樹一幟的導演方法展示出來:了解的多股力量交匯,不同視角、打亂時間次第的敘事,前衛與保守派彼此纏繞的主題,憂郁的色彩,暴力美學,透的骨子裡面的「酷」。
這便是完全反好萊塢式的結局啊,一般好萊塢電影里那些義俠終究會浪子回頭,一般主角會一路開掛到底,終究親手結束復仇,一般英雄主義終究一刻醒悟,會把那些陽奉陰違的內鬼親手處理,以此顯現創作者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但這部電影里完全相反,與好萊塢電影所營造的普世價值觀完全對立,主角也不是什麼johnwick。
C. 89歲好萊塢傳奇自導自演90歲「毒騾」傳奇,人生沒有回頭路,你怎麼看
除了時間,我可以用錢買到一切;"
「除了親情,我可以用錢買任何東西;」
「我可以用錢買到一切,但自由。」
——《騾子》厄爾·柊司
《騾子》在全國藝術聯合會線上如期上映,89歲的伊斯特伍德還能在屏幕上看到,一定要珍惜。
毒販邀請厄爾做「自己人」後,一切迎來了轉機,厄爾徹底進入了「事業」。在宴會上,他勸說胡里奧離開,並被熨燙成「習慣了舒服的時候跑腿」。
入行容易,出行難。他活了快90年了,這輩子犯了這么多錯,所以他希望他認識的「朋友」和「孩子」能走上正道。
在收到孫女含淚的抱怨後,厄爾終於意識到時間是不能節省的,金錢和風景的外表怎麼能和家人相比。
於是他放下一切,回到妻子的床上,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但是這一次,他被盯上了。對,就是他們。
庫珀和邁克爾·佩納扮演緝毒署特工的角色,給這部電影增添了很多色彩。
(尤其是已經轉型的庫伯,可以算是還了伊斯特伍德對他的好感。)
七天後,厄爾受到了法律裁決的迎接。在法庭上,他供認不諱,阻止了律師的辯護,並認罪。
他心裡鬆了一口氣。他選擇了「離職」,回到妻子身邊。他被家人和十二年不和自己說話的女兒原諒了。
在他看來,這一生浪費了答案。
03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幾段話厄爾想回到家人身邊:
「以前我覺得在外面做個『大人物』比在家裡做個失敗者重要多了。」
「家庭是最重要的,不要做和我一樣的事情——把工作放在家庭之前。」
伊斯特伍德之前的電影里有多少煩人的雜念不常見。
伊斯特伍德本人和他妻子的女兒艾莉森·伊斯特伍德在這部電影的結尾扮演了一個與父親和解的女兒的角色。這部電影可能是伊斯特伍德的一些自白。
就像《老爺車》里的一大片亞洲情節一樣,厄爾一生最愛在Mule里喂養的萱草,原本就是上世紀初從東亞移植到美國的花。
現實中的動物「騾子」本身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混血兒。
影片內部給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比喻。
一切值得珍惜的東西,他們可能根本沒有邏輯,而是人性本身的本性。
影片中的伯爵,雖然有著浪子之心,熱衷於參加雞尾酒會,調戲美女,甚至拿幾個P換PC,但是作為一個老兵。
他腦子很清楚,知道F毒是違法犯罪的。
第一次知道自己在送毒品後,心慌得沒火了。
如果說第一次是為了孫女的婚禮,第二次是為了贖回園藝園,第三次是為了幫助朋友,那麼最後越陷越深的原因是什麼呢?
就是存在感!就是尊嚴!
然而,最大的誤解之一是,厄爾只是在用金錢的道具來證明自己的有用性。
這是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會犯的錯誤,也是人們可以引以為豪的錯誤。
即使是厄爾這種年近90的老人,慢慢來還是會犯錯。
當伯爵最後陪伴他垂死的妻子時,她對他說:
「你在這里對我來說就是全世界」(你對我來說就是全世界)ps:這里的真TM讓人難以忍受,對一個有良知的人來說太致命了!
「我愛你,瑪麗」這幾個字,是在無奈、內疚、不再說話之後,被千言萬語收集起來的,出現在他的臉上。
那種倔強了一輩子,爭強好勝,享受的人們的關注已經褪去,剩下的只是蒼老,想陪妻子度過餘生。
但是時間是買不回來的。太晚了。
從《老無所依》到《綠林好漢》,厄爾在電影中的墮落令人尷尬。瀕臨絕望的救贖值得原諒嗎?
也許這個故事在某種意義上是重獲「第二次機會」的白日夢。如果一個90歲的老人可以輕松實現財務自由,他會怎麼做?
《騾子》中的悲劇意識似乎遠不止《老爺車》的結局。沃爾特把灰塵吐成十字形,讓人覺得他的字好,他的歌悲傷。
諷刺的是,這也很有趣:
夏普在現實中一夜成名。
最後他被判了三年徒刑,但他實際上是在服刑一年後才出來的。
因為名氣大,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還特意邀請他到白宮,讓他指導園藝知識...
打敗他事業的互聯網終於讓他出名了。
然後,他仍然在照料他最喜歡的萱草,無論是在監獄里還是為小布希。
其實伊斯特伍德想在電影里給厄爾無非是「價值」這個詞!
但最後發現,所謂的價值和尊嚴,並不值得珍惜!
這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感謝騾子,感謝伊斯特伍德,你是傳奇!
D. 為什麼說約翰尼德普是「浪子回頭」
約翰尼·德普,1963年6月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中產家庭。成長於佛羅里達洲,Johnny 在12歲生日時收到媽媽送給他的吉他當生日禮物,從此展開對於音樂的狂熱。15歲時Johnny 的父母離婚,而他也在那時候開始磕葯,在16歲決定退學去追求他成為搖滾巨星的夢想。對於那段年少輕狂的歲月,Johnny 在訪問中提到:「我沒有辦法從記憶中拼湊出家的樣子,因為我們不斷地搬家,青春期的我是非常迷惘的,因此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勤練吉他。」當時Johnny 組了一個樂團The Kids ,在裡面擔任吉他手,後來他們決定搬到洛杉磯去完成他們成名的夢想,不過後來樂團很快就解散,而Johnny 依靠電話銷售筆而生活。
在洛杉磯他認識了一位化妝師Lori Allison,並在Johnny 20歲時結婚,雖然他們的婚姻並沒有持續很久就以離婚收場,但是Johnny 卻經由Lori 的介紹而認識了Nicolas Cage,一開始他們相互看不順眼對方,不過後來卻結為好友,而Cage 也鼓勵Johnny 嘗試演戲並和Cage 的經紀人簽約,開始了演藝事業
他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龍虎少年隊》21 Jump Street播出後,迅速成為美國青少年的偶像。
最後拍【第九道門】的時候相識了凡妮莎,倆人生子,普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顧家的好男人,所以說「浪子回頭」
E. 不要回頭的影片評價
本片是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導演的第二部長片,2002年她推出了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切膚》。此前她作為演員,與校友、導演弗朗索瓦·歐容合作,參演過《看海》和《失魂家族》。另外,弗朗索瓦·歐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圖》都有她參與了編劇。蘇菲·瑪索扭曲的面部變幻為貝魯奇的畫面頗為懾人。本片的故事讓人不禁聯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而宣傳海報也推出了雙款。二位女星在海報上皆以黑色連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變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報上二人的POSE卻與片名《不要回頭》相反——她們都在回頭。
《不準回頭》:頂級美女變臉秀
蘇菲·瑪索自己都不敢說是法國演技最好的女演員,同樣莫妮卡·貝魯奇也離義大利偉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離。但這並不妨礙她們倆成為歐洲最具人氣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區別於好萊塢的成熟魅力,超越於普通意義的性感,讓這兩個女人占據了各大娛樂媒體的封面。國際化的路線很成功,都已年過四十的法國、義大利女人,也不滿足於充當花瓶。畢竟再瓷實的肌膚無法抗拒皺紋變成裂痕,尋求演藝形象和表演類型的突破,瑪索和貝魯奇再走不同的路,本無交集。這一次的《不準回頭》,至少觀眾看到了她倆的努力,誰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輕的蘇菲·瑪索,這兩年已經開始初執拿導筒,反響波瀾不驚,遠不如她做演員受關注。貝魯奇在美國和法國影壇頻繁出沒,也試圖突破花瓶定勢,接下幾部考驗演技的劇情片,可結果並不理想。歐洲的女演員,當成她們倆這樣也算是極品,借一部電影名來說,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眾同年齡段女演員中,美貌壓過了演技,總與「偉大」二字隔洋嚮往。與花瓶相對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準回頭》的導演瑪麗娜·德凡就是這些年法國電影圈進步頗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紀並不大,卻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顯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奧宗等師兄弟的片子里編劇、出演,可算是頗具才華,能導能編能演的新銳女影人。《不準回頭》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處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贏得圈內和觀眾的廣泛好評,這一次再接再厲,作為新人直接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展映單元,糾集兩位頂級美女,和眾大師同台,前途頗為看好。
這部《不準回頭》的立意,還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稱來概括:兩個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國人讓娜就「藏在」義大利人瑪麗娜的「皮囊」里,從沉睡到覺醒的過程。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讓娜,在面對創作困境時,身體突然發生巨變。不單是自己的相貌軀體,就連身邊的親人,環境都通通抹去,詭異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憶,帶領觀眾一起尋找緣由,一切都是從回憶錄開始,而記憶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變成了詭異的懸念,時空關系完全錯亂,蘇菲·瑪索陷入了超現實的迷霧中,觀眾也跟著兜圈子,最終才發現導演的意圖,像是看了一場變臉魔術秀。
影片在敘事上的刻意迷亂,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講述並不復雜,但德凡顯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簡略。《不準回頭》里運用了先進的電腦特效,模擬出蘇菲·瑪索逐步變化成莫妮卡·貝魯奇的每一個階段。而且這種變化要伴隨著劇情,而不是一個鏡頭幾秒鍾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幾分鍾,讓娜的臉一半是蘇菲,一半是莫妮卡,兩個美女的面部特徵生硬地拼貼在一張臉上,變得怪異且醜陋。 這種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卻毫不驚訝女主角的變化,人物和環境的一再變幻,已經模糊了真實和想像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實引用了「心理重現」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驚悚片一樣,觀眾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錯覺。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親和丈夫孩子的模樣,家庭出身等等,讓娜必須從童年誕生地去尋找,就像心理醫生的催眠一樣,從記憶深處找回自己。《不準回頭》所做的就是拍下這個過程,主觀與客觀混淆,真實與錯覺並立,靈魂與肉體重合又分離。
這是個不俗的劇本,可惜德凡的處理過於魔幻,有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敘事。有時候觀眾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邏輯,填補漏洞,本來是件好事,結果處理的有點繞,前半段故布疑陣,顯得累贅且拖沓。這種尋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讓娜從照片中認出生母,毅然前往義大利南部的段落,成為這個懸疑故事的真正轉折。熟悉此類題材的觀眾,已經可以猜出事情的由來,逐漸接受導演的處理方式,再從女孩的視角來陳述就順當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懸念就設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過戲劇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這部《不準回頭》則顯得「機械化」了。
作為商業片,影片的最大賣點還是兩位歐洲頂級美女的「對決」。影片中由於只是一個女人在變化,其實並沒有多少對手戲。一人一半劇情平均分配,蘇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後半部,僅有結尾處的一次對視,算是完成了靈魂對肉體的「交接儀式」。至於誰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絲自有評判。個人以為,相比之下蘇菲的疑惑和恐懼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戲份可以發揮,觀眾的情緒也隨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調動。到了後面莫妮卡回義大利的尋找,故事已經順暢明朗,再輔以童年記憶的閃回,留給表演上的空間並不多了。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讓娜變臉的過程,通過3D技術對臉部特徵的重構,眼部和鼻樑的精妙化妝,讓觀眾們見識了電影史上最完整最細致的「變臉魔術」。原來美女也是一場「真實的謊言」。
遺憾的是,飽受的法國影評人們並未贊同導演瑪麗娜·德凡的煞費苦心,也一點都不給兩位女明星面子,《不準回頭》公映後的評價並不高。應該說,觀眾對於這么個懸疑題材還是報以很大的好奇心的,這不是一個平白直訴的乏味故事,演員形體的異化,甚至帶有一點cult風味,算是難得的嘗試了。然而問題就在這里,把《不準回頭》當藝術電影看得影評人們,覺得導演和編劇故弄玄虛,賣弄特技;而把影片當商業類型看得觀眾,又無法完全接受其表現手法,缺乏簡單易懂的敘事邏輯。或許是期待高了點,最後的票房並未有預期的理想。但若僅此就給兩位女星下一個評語,尚為時過早。畢竟她們倆為了首次合作,表現地很賣力,在風韻猶存的歲月里,用這種「破相」的對決方式留下銀幕痕跡,這已經需要份勇氣,還是對得起影迷們多年的追捧和迷戀的。
很明顯,導演瑪麗娜·德·范想憑借《不要回頭》的明星陣容和勃勃野心躋身於電影大師之列。然而,她的敘事手法缺乏新意。瑪麗娜-德-范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卻在法國影壇無法被歸類。 ——《正片》雜志
捕獲人的氛圍和兩位巨星的信手拈來,讓我們能夠寬恕導演的愚笨(尤其在結尾處)和相襯之下黯然失色的男搭檔。 ——《20分鍾》
那些指望導演的新片能跟《切膚》媲美的影迷可能要失望了。影片的處理不如後者深入內心,結構更為鬆散……撇開這些不談,我們還是支持這樣一次自由而反叛的藝術嘗試。 ——Dvdrama網站
一切都平平,瑪麗娜·德·范太過在意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金蟬脫殼的特技效果,有點忘記了她的電影,讓影片淪為女演員的展示秀。 ——《ELLE》
理解:是莫妮卡沒死,蘇菲死了,這是前提。所以說看清楚那隻流血的手是誰的,和結尾的那個字幕翻譯正確是相當重要的。但你可能會問,開頭出現蘇菲是怎麼回事?這是因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蘇菲死了的事實,或者說很希望很希望蘇菲還活著,於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把自己當做是蘇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像成蘇菲,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蘇菲。長大了之後,她也有了一個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母親,還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這一切都因為工作上面的不順心而改變。
精神上的壓抑,漸漸地觸動了她在記憶深處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她開始發現,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個面孔,而總是有個小女孩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甚至做惡夢。在這樣混亂的精神狀態下,脾氣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問題,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親那裡去,母親卻不在家,到麻將館找到,又忙於堆城牆,對她不睬不理。就這樣,精神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緊張,到了極度緊張極度脆弱的時候,她越能通感到那個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覺自己的臉在變化,在變化,直到她打開鏡子照,發現沒變才暫且緩了一口氣。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物需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她的丈夫。我開始也沒看明白為什麼看著看著她的丈夫變成另外一個男人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開頭出現的那個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蘇菲當做自己一樣「當做」的。那個男人其實是當時在車上的另一個小男孩,也沒死。那個在她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著她到她的生活中來,被她當做她的丈夫。實際上她丈夫跟她一樣是另外一個面孔,也就是後來開車送她到娘家的那個面孔。而她的母親,開頭出現的那個也是她童年時代的母親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實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個白頭發的——她的養母。那個恍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時候的自己,也是印象,並不真實存在,象徵著她的記憶。這就是後來她為什麼跟著小女孩的原因,實際上是跟著自己的記憶。先前夜裡做惡夢,拉著她團團轉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記憶牽扯著她團團轉。
在養母家,她發現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上面有她親生的母親和姐姐,於是才有了後面她去老家找她們的情節。為什麼養母把門反鎖了不讓她走,其實怕她見到生母之後不回來了,畢竟養母對她有很深的感情。
終於,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地方,但是生母已經假裝不認她了。而那個被她「當做」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當初同樣在車上的小男孩,因為事過好多年也不認識她了。後來去旅館找她,她還把他當做他丈夫,但男人只是來找個激情邂逅罷了。
小女孩又出現了,代表著她離記憶更近了。於是她跟著小女孩,事實是跟著記憶,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童年的家。回到了當時,回到了車禍現場。她,她母親,小男孩在車禍中倖存下來,唯獨小蘇菲死了。小蘇菲是小莫妮卡深愛的姐妹,車禍的時候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其實象徵著一種「靈魂」的傳遞。小莫妮卡的心靈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發生的一切,於是離家出走後,就在靈魂之中一直把自己當做蘇菲,把童年時代身邊的人當做後來身邊的人,活到現在。
這里有一個場景,實際上是兩個場景的重疊,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個白頭發的女人,也就是她的養母。一是當她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在這里遇到她,後來就成了她的養母。二是養母現在是過來接她,這兩個場景重疊到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小莫妮卡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就自己上火車去了。
小莫妮卡在換完衣服之後就變成蘇菲了,實際上這個過程象徵著她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蘇菲了,一直到現在。也象徵著她還習慣把自己當作蘇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裡的時候,推開門,看見丈夫兒女,兒女叫了聲「媽媽」,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真實了起來,她終於擺脫了心中的夢魘,找回了自己。最後,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蘇菲,也算是告別了那個存在於她靈魂之中的蘇菲,從此蘇菲不在她的靈魂中,而在她的心裡,她不再把自己當作蘇菲,而是保存著對蘇菲的記憶……
雖然我也用「靈魂」這個詞來作了解釋,但此靈魂絕非彼靈魂,可作為「深度的心靈」來解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部鬼片,也沒有任何的鬼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於主角的心理。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相當有看點。比如鏡子中的自己還是作為意識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卻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這都是導演費心所表現的細節。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臨死前的一剎那腦海里對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構和重演,也是在「存在於某一特定時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沒有看懂,後來看了影評才懂,覺得好遺憾喲!還好這一部想了很久終於自己能夠想通。————摘自豆瓣。
F. 保持憤怒!解讀中年蓋里奇,看懂《人之怒》
說下這個片子,《人之怒》
內地之前是引進過蓋里奇電影的,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阿拉丁》《亞瑟王:斗獸爭霸》。不過對於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前幾部都是相對折中的商業片,不算真正屬於蓋里奇風格呈現的作品,直到這部《人之怒》, 是純正「蓋氏風格」的犯罪電影,第一次來到內地大銀幕。
起初覺得這個劫案/復仇的故事,太過於好萊塢了,不像蓋里奇擅長拍的那種電影,反倒更像是傑森·斯坦森那種B級動作片。看完之後才發現,老Guy可以啊,把這樣一個主流商業的類型片故事,用自己獨樹一幟的導演手法展示出來:熟悉的多股力量交匯,不同視角、打亂時間順序的敘事,前衛與保守派相互纏繞的主題,陰郁的色調,暴力美學,透的骨子裡面的「酷」。
《人之怒》有著喜聞樂見的「蓋式風格」,但作為商業電影,其故事線索相比其他蓋里奇電影也比較簡化,沒有花哨的剪輯和敘事, 可以算是個人風格與主流商業故事融合的產物。但不要以為該片是老Guy對商業的妥協,因為暗含的核心主題,依然是導演一貫的訴求和特色,用句我們都懂的話來形容,這是導演在典型的類型片里「夾帶私貨」。
看慣了好萊塢體系的商業犯罪片的觀眾,會覺得這樣敘事/拍法,有著非常新鮮的體驗。話也說回來,《人之怒》也會讓習慣好萊塢電影的朋友,初嘗也會覺得怪味,所以這里需要捋順一下,把這個多視角,打亂時間的故事,按照時間順序順一遍,應該就能get到導演的內核。
(本文有劇透)
該片是章回體敘事,一共「4+1」段落,即開篇引子,與4章主題,每一段落,都是一個視角。
★開篇引子:運鈔車視角
★第1章《暗夜幽靈》,安保公司視角
★第2章《掘地三尺》,黑道視角
★第3章《一群壞小子》 ,劫匪視角
★第4章《肝臟 肺 脾臟 心臟》,所有視角匯合
電影打亂了時間順序,在不同視角中通過不斷構建懸念,一層一層的揭秘, 在這個多重視角中,我們能逐漸察覺到導演在其中營造的體系。
一個黑白勢力交錯纏繞的江湖世界,在此其中,以傑森·斯坦森為首的黑道,與安迪·加西亞飾演某位白道大人物,一同維持著一種均衡的秩序,從電影透露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者是有著交集的,而且必要的時候,白道會對黑道某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黑道也會幫助對方完成某些事情,說白了,這就是江湖秩序,直到外來者的闖入。
外來者,是蓋里奇的電影的一大特色,比如《偷拐搶騙》中的布拉德·皮特,以及《人之怒》中的科林法瑞爾。《人之怒》中的外來者,則是一幫劫匪。二者的設定,有點像《紳士們》中的老炮「紳士們」,與一幫小混混們的對比設定了。
外來者(劫匪)渾身有著初來乍到的猛勁兒,眼中沒有規矩,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黑道老江湖們往往情緒平穩,講究和氣生財,不得萬不得已不會背離自己一直維持的秩序。 可是一旦惹到自己頭上,那就只會比外來者的更加肆無忌憚、更加心狠手辣。
所以,這部電影的模式故事,有點像《老炮兒》,只不過本片里,老派與新派、江湖秩序與外來勢力的沖突,個人復仇與鏟除異己之間模稜兩可的界定,都在其中。
電影故事起因,就是這幫劫匪,放在了電影第3章,前面已經將斯坦森與角色遭遇和動機,交待清楚了。
這幫劫匪絕非菜鳥,而是一幫退伍軍人,在對話中,他們終日無所事事,為退伍後的生計發愁,順便抨擊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家,空有一腔熱血而用武之地,因此打算利用專業技能,目標某資本家干一票,結果因為不熟悉黑道,鋌而走險之後,經過層層分銷和回扣,最後到手僅剩1萬多,因此他們決定自產自銷,目標就是運鈔車。
作為商業電影,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人之怒》中很多角色逐漸趨於正常化,包括這些外來者的劫匪們,但仍保留了他電影中的核心——痞氣。 不過蓋里奇電影中的痞氣不像昆汀那種邪痞,而是露出濃濃的英國小混混的地痞,混不吝那種,看上去有點俠義精神,盜亦有道,實際上不講道理,亂拳打死老師傅那種。
所以標題才叫,一群壞小子。
這就到了開篇的運鈔車劫案,一氣呵成的劫案,美中不足的是殺掉了押運員,以及一個路人。
從第3章的劫匪視角中,我們能看到為什麼這幫大兵劫匪,會殺死押運員,因為其中一位反抗,打掉了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如下簡稱小牛仔)的面具,讓對方看到了自己的臉,為了滅口,才下了殺心,捎帶腳的把「碰巧路過」、目睹這一切的斯坦森父子也「滅了口」。
至此,電影已經完成了前3章全部懸念的回溯,只留下一個扣兒——安保公司有內鬼,究竟是誰。
斯坦森是個黑道大佬,應該是很有手段且資歷非常老牌的老大級人物。再一次跟兒子的假期中,恰好附近有個簡單任務,恰好手下不是車子掉鏈子就是出幺蛾子,導致這個老大不得不親自去一個簡單的盯梢任務。
這里完全可以套用《警察故事4》里成龍和標叔的對話: 「真的就這么簡單?」「真的就這么簡單!如果可以去,我都去了!」
但凡電影里出現這樣的對話或橋段的,都得不了什麼好果子,果然出事兒了。
大難不死的斯坦森,為了給兒子報仇,開始尋找罪魁禍首,並且調動各路人馬和關系,尋找蛛絲馬跡,至此,我們能夠得知如下關鍵信息。
★其一,斯坦森所在的黑道勢力,是在參與並策劃一起或多起運鈔車劫案,從對白中可得知,這樣的「劫案」,一定程度上得到「默許」的,屬於游戲規則之內。結果,這場劫案,卻被人搶了先。按照江湖秩序,斯坦森「友鄰」之間肯定都提前知會了,不會發生沖突,所以這場劫案是「外人」所為。
★其二,斯坦森密會了某個大人物,從第1章得知,這個大人物,跟FBI有著莫逆關系,但具體身份未知。斯坦森告知對方,我要搞事情了,與對方信息交流。大人物也給了斯坦森一個「黑名單」,意思就是這上面的列表,可以搞。
從隨後的動作可以得知,「黑名單」上的幫派都是新興勢力,屬於秩序之外,因為這幫人幹得那些勾當,連老炮們都看不下去了(片中有明示,某小弟說自己受不了他們了)。很明顯,這次是斯坦森尋找兇手的過程,同時也是黑道內部的肅清活動,並得到了「上面」的授意。
值得注意的是, 這幫新興勢力,基本都是有色裔,對比斯坦森的老牌黑道,電影所暗示的觀點,不言而喻 (《紳士們》中,也有類似的隱喻)。
但一切之後,斯坦森掘地三尺還是沒有找到真凶。
最終,他決定潛伏在安保公司,這幫神秘劫匪,肯定還會有下一次任務,而且他懷疑安保公司有內應。斯坦森再次找到了「上面」,在對方的幫助下,偽造了身份和履歷,搖身一變成了Patrick Hill。
至此,電影完成了第1章,Patrick Hill身份的回溯,隨後的懸念就是上述第三幕揭曉劫匪身份的內容。
Patrick Hill應聘安保公司,以「平平無奇」的成績,成為一名押運員,有了一個新名字:H。
他遇到一幫奇葩同事,包括喬什·哈奈特飾演的嘴炮,一副「我來教你做事的」威風勁兒;負責帶新人且日常劃水的老員工「子彈」;疑神疑鬼的管理員,還有一堆找茬的人。
隨後,這個平平無奇的押運員,在一次劫案中,展示出不凡的能力,全殲劫匪,讓公司上下對他刮目相看,並且名聲大噪,每次他押運,都保持了萬無一失,從菜鳥變成了金牌好員工。然而疑神疑鬼的管理員開始懷疑他的身份,FBI也找上門來,但都無疾而終。這個人真實身份究竟是誰?
期間波茲·馬龍的客串是全片最大笑點。
最後在一場新的劫案中,劫匪看到H的真面目,掉頭就跑,完成第一幕全部的懸念設置。
可以說,開場第1章是蓋里奇風格最淡、最像《疾速追殺》式好萊塢電影的風格,也是與第2章互為最多的地方。因為第2章大部分內容,都是對本章節全部懸念的解釋說明:
★開場,對方叫他「Patrick Hill」名字時,斯坦森愣了幾秒才反應過來,這個小細節,暗示了這名字是假的。
★他在安保公司一系列操作,搞到了所有員工的工牌,並在一個女員工身上發現了端倪,,逼問之下,發現對方監守自盜,黑了一筆錢,從而確認這家安保公司確實有問題。
★大人物的首次亮相,在FBI盯上H的時候,發現這個人真實身份,大人物出面阻止,告訴對方,不該管的別管,且明示對方不在乎錢。這個設定與第2章黑道某些行為完成了互文,才能得知,這幫老炮的某些行為(劫案),是得到「默許」的。
至此,前3章內容,都在指向一個充滿秩序和潛規則的江湖世界, 內部黑白道的老派勢力相互纏繞,有時候還會互通有無,維持著一種均衡。而隨著外部勢力的到來,在名義上盜亦有道的前提下,雙方都互相撕扯了最後的遮羞布。
最後一幕是有些猝不及防。有點銀河映像《非常突然》的感覺。因為,隨著最後大戰的到來, 前期營造的一切秩序和規則,一切人設和信條,完全崩塌。
斯坦森前期一系列超凡操作,並沒有調查出結果,只是守株待兔等來了對方,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大兵劫匪本著俠義精神,最後干一票大的收山,但在他們之中也出現了不安因素,幾乎可以預測的到結局。
安保公司里最不起眼的,才是真正的內應。
多個視角匯聚,完成一場很有噱頭的火並大戰。從前幾個章節一路看下來,蓋里奇在片中已經不能說是多線敘事來形容,而是網狀敘事,這一點在《偷拐搶騙》喜中有很好的展現,只不過本片並沒有後者那般交錯連環,還是那句話,《人之怒》是商業電影,蓋 里奇照顧到了主流受眾,對敘事進行了簡化,不同視角打亂時間順序,一層一層的懸念揭曉,讓觀眾在來回切換的故事線中保持新鮮感,也帶來流暢的體驗。
然而最需要解讀的則就是最後一幕。
在看似火爆的槍戰戲份里,《人之怒》的結尾展示了與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另一個突出差異—— 「反傳統」的價值取向。
★「英雄主義」的完滅
電影中逞英雄的角色全滅,電影還事先張揚進行了英雄主義氣氛營造,但最終結果,幹掉英雄的,還是內奸。用《水滸傳》里形容秦明之死的話來形容——「滅地竟無聲」。
★「俠義精神」的嘲諷
本片放棄了《偷拐搶騙》那樣繁瑣的做局和布局,只是簡單的用黑吃黑的方式,但效果也很明顯了,大兵們什麼盜亦有道、俠義精神,無法是利益驅使,巧立名目,最終換來了作繭自縛的結局。
★所謂「王者」的脆弱
斯坦森差一點就成john wick,前期在各種不利情況下的絕境逆襲,最後更是以一敵六,大戰盔甲戰士,可惜火爆未遂,最後還是被冷槍擊中,身負重傷,倒地不起。
但斯坦森最後的復仇是怎麼回事呢?這也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結尾斯坦森頗具儀式感的「肝、肺、脾、心」復仇之後,鏡頭一轉,大人物現身,接受了被劫的1.8億,樓下還有小弟的車接,原來獨來獨往的黑道大佬,最後還是找人幫忙了。
因為大戰結尾顯示,斯坦森身負重傷已經無力追蹤劫匪了,但在黑白兩道的幫助下,斯坦森完成了復仇,大人物完成了案件破獲,兩全其美,黑白協作,江湖恢復舊秩序。
這就是完全反好萊塢式的結局啊,通常好萊塢電影里那些義俠最後會浪子回頭,通常主角會一路開掛到底,最終親手完成復仇,通常英雄主義最後一刻覺醒,會把那些兩面三刀的內鬼親手解決,以此彰顯創作者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但這部電影里完全相反,與好萊塢電影所營造的普世價值觀完全對立,主角也不是什麼john wick。
《人之怒》的核心主題,跟前作《紳士們》有些類似,但不像後者那樣玩的嗨,而是在主流商業類型片的基礎上,夾帶了大量的「私貨」。
但該片與《紳士們》最像的地方,就是已經53歲的蓋里奇,不再年輕,所展示的內核,也是趨於老成,和對世事的無奈。
比如電影里,調查、追逐與槍戰之中,兩部電影的主角們都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力不從心,也感受到了來自外來勢力的壓力。《紳士們》里的「痞子們」已經不再年輕,《人之怒》的黑道也有了家庭的羈絆。
但最終,他們都用傳統的做法——武器+拳頭,重新奪回了控制權,維護了他們親手搭建起來的秩序。在這一切的背後,則是《紳士們》里,英國紳士為了保住老派勢力,還要為美國人(馬修·麥康利)賣命,也是《人之怒》里,頗有手段的黑道,還要藉助「大人物」的幫忙,來完成復仇。
從這個故事中,能看到了以主角斯坦森為首的黑道們,大量的疲態和退意,試想一想, 假如斯坦森不是為了復仇,他和兒子沒遭遇這些事,沒有那種憤怒的情緒,他還能否有足夠的動力和能量,去應對新勢力的崛起?
在第2章里,他以復仇的名義去按圖索引,消滅其他新勢力,從角色的狀態上,已經看出被裹挾在事件中的無力感,感受到了外部勢力對老炮們的沖擊,感受到了自己是工具人,只是在幫助大人物在肅清勢力而已,所以他才不得不自己單槍匹馬。
但無論怎樣,復仇還是完成了,新勢力也肅清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方都想要的結果,秩序依舊,但老炮們,已然乏力維持。
53歲的已知天命的蓋里奇,不再嬉皮笑臉玩黑色幽默,而是以一個中年人的姿態,保持憤怒,這樣才不至於「老去」。
G. 好萊塢三大特工,為什麼只有碟中諜系列經久不衰
碟中諜系列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只能說是影片無論從質量,故事性和明星的演技與名氣都是分不開的。
H. 為什麼好萊塢票房動輒上億的電影主角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演員
之所以發生各種大熱影片沒有大牌出演,是有好幾個原因構成的:
第一個便是節省經費,沒什麼說的,像凱奇,一部電影片酬就要2000萬美元,而像變形金剛總投入才2億多點,特技鏡頭又多,所以能不請大牌就不請。
第二個原因就是由影片來源決定的,這幾部電影都是來源於改編卡通或者小說,觀眾不會不買賬,比如變形金剛是影響巨大的卡通片改編而來,不會缺觀眾;暮光之城也是歐美影響巨大的小說,青少年幾乎人手一本,觀眾也是不愁的;
第三個原因是角色問題,變形金剛的主角是機器人而不是人類,人類在影片中只是個配角,戲份不怎麼樣;暮光之城的主角要是不滿20歲的青年,哈利波特要的是不超過15歲的少年,年齡明顯不符合,有哪一個大牌不是三四十齣頭的,再怎麼化妝在歐美白種人身上也不能遮掩歲月的痕跡;第四個原因就是演員自己了,功成名就的大牌們是不會允許自己出演像變形金剛這樣自己只能當路人甲的角色的電影的,和國內不同,美國的電影演員為了保持觀眾吸引力,一旦成名,就會減少自己的電影產量,一般每年只拍一到兩部電影就是個人的極限了,所以對劇本挑得厲害,這兩年基本上是商業片當道,又大部分都不是看演技的改編影片,一旦演出,口碑就會下降很多,所以接活的大牌就少了很多,怎麼說呢,投資人願意出錢,大牌還不願意去呢。而且這兩年大牌都在忙自己的事業,湯姆漢克斯在向製片人發展,凱奇也是一樣,救世主尼奧一向喜歡拍攝小成本的B級片,只挑自己喜歡的故事拍,口味比較奇特的可以看看。
最後一個,阿凡達,光憑卡梅隆的名字,就足以產生巨大的叫座力了,再說了,八年時間,日本鬼子都打跑了,哪個大牌會泡上八年時間只為一部高新技術唱主角的影片默默付出?
國內影片的話,說句實話,瘋狂的石頭能紅簡直是奇跡。在國內能有叫座力的影星就一個,那就是葛優,觀眾肯買賬的導演也就馮小剛、張藝謀;姜文原本就是謝導之後的國內霸主級導演,水平是沒的說,不過過去光走藝術路線,票房自然是一塌糊塗,現在肯放下身段,又拉進來葛優、周潤發,圈裡的人脈一發威,自然是沒得頂。
說來說去,美國電影現在是看特技不是看演員,所以大牌集體失蹤,現在盜夢空間一出,可能又要掀起一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影片潮流,好萊塢大牌也會紛紛復出。國內是看大牌不是看特技,所以也只有葛優、姜文撐檯面,港台的話期待下甄子丹和成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