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中有哪些感人的畫面
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中有哪些感人的畫面?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三、總結
這一部電影全是根據各種各樣瑣事來反映溫暖世間的燈火萬家的日常生活。大家希望沒有疫情的健康生活方式。展現了中華人民的中華傳統美德及其一起共渡難關的精神實質。
『貳』 從電影《時時刻刻》認識伍爾芙
有人說,一部好的作品,看完之後就會想要了解更多,於是找跟它相關的東西。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跟它進行心靈深處的對話。《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給了我深深的觸動,特別是女作家伍爾芙的死,讓我看到了這位天才的另一面,跟我的印象和想像很不同,所以我決定了解她以及與她有關的一切。
上大學時,教文學的老師曾經這樣說伍爾芙,她是一位天才女作家,卻有一個男性的名字,寫作時手上常拿一支煙。那時不曾了解她,她給我的印象就是偏男性的女性形象,應該是比較剛硬、強壯的。然而看完電影,我又查看了相關資料,才發現她與我的想像相去甚遠。她是一個性格內向、敏感、孤獨且很神經質的人,她臉色蒼白、羸弱,呈現出不健康的病態,是因為她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常有自殺傾向。她不停地創作,有時因為寫作不停地自言自語,儼然一個瘋子,她不斷地與疾病抗爭,不斷克服自殺的念頭,這就是伍爾芙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這跟她幼年時遭受的精神創傷息息相關。
關於她的思想、行為模式,我覺得跟當時大多數人是格格不入的。但她首先是非常善良的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伍爾芙在三十歲的高齡才嫁給倫納德,作為妻子她是不稱職的,她追求的是精神戀愛,這對她的丈夫倫納得來說很不公平;二是作為女主人,她敏感地覺察出女傭的不滿,但卻毫無辦法,甚至害怕;寫作時常受女傭的打擾,倍加痛苦而又不知所措;三是她對死亡有不同的認知,真正走近她,才能明白她對人生及死亡的理解。有人說,一個人選擇死亡並不傻,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所以,活著對她來說是折磨,她想要解脫自己更是解脫了倫納德。在一個清晨,她偷偷走出家門,給衣服口袋裡裝滿石子,慢慢走向烏斯河中央,沒有掙扎、沒有痛苦,她臉上有一絲得以解脫的釋然,然後河水沒過了她頭頂。她用行為證明了自己對死亡的不懼。那時陽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我看見她的一生也如此光明耀眼。
她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痛苦、抑鬱、黑暗;一個是自己創造的世界,光明、溫暖、希望。她的作品就是兩個世界激烈碰撞的結果,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幅美侖美奐的畫卷。
她的作品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這跟她自身復雜的生活環境和自覺意識很有關系。我不禁感嘆,在她生活的年代,大多數女性還未覺醒,她的意識是進步的,是超越那個時代的!
她用筆吶喊,喚醒更多女性關注自身,她的作品一如她的思想那樣深邃、睿智,給我們以啟迪、光明和溫暖。其實我知道她是渴望得到救贖的!
『叄』 關於電影時時刻刻的詳盡獲獎情況
法國愷撒獎/César Awards, France 2004 最佳外語片 / Best Foreign Film 提名 斯蒂文·德奧瑞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電影 / Best Picture 提名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女演員 /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獲獎 妮可·基德曼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男配角 /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埃德·哈里斯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女配角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朱莉安娜·穆爾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or 提名 斯蒂文·德奧瑞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戴維·黑爾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服裝設計 / Best Costume Design 提名 Ann Roth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剪輯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彼得 博伊爾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音樂/歌曲 / Best Music, Song 提名 菲力普 格拉斯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電影(劇情類) /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獲獎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提名 埃德·哈里斯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電影 / Best Film 提名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or - Motion Picture 提名 斯蒂文·德奧瑞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編劇 / Best Screenplay - Motion Picture 提名 戴維·黑爾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獲獎 妮可·基德曼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女演員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獲獎 妮可·基德曼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梅麗爾·斯特里普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女演員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提名 梅麗爾·斯特里普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埃德·哈里斯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女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朱莉安娜·穆爾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電影歌曲/音樂 / Best Motion Picture Score 提名 菲力普 格拉斯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編劇 / Best Screenplay 提名 戴維·黑爾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剪輯 / Best Editing 提名 彼得 博伊爾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化裝/發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Ivana Primorac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化裝/發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Conor O'Sullivan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化裝/發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Jo Allen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國電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Arlene Donovan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國電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斯科特 魯丁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國電
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Robert Fox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國電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ion 提名 斯蒂文·德奧瑞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音樂 / Best Music 獲獎 菲力普 格拉斯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金柏林熊 / Golden Berlin Bear 提名 斯蒂文·德奧瑞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銀柏林熊-最佳女演員 / Best Actress 獲獎 梅麗爾·斯特里普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銀柏林熊-最佳女演員 / Best Actress 獲獎 妮可·基德曼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銀柏林熊-最佳女演員 / Best Actress 獲獎 朱莉安娜·穆爾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Berliner Morgenpos讀者評審獎 / Jury Award 獲獎 斯蒂文·德奧瑞
落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2 最佳女演員 / Best Actress 獲獎 朱莉安娜·穆爾
國家評論協會獎(美)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USA 2002 最佳影片 / Best Picture
『肆』 獨立女性必看電影
1、《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這是一部由卡倫·布里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梅麗爾·斯特里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愛情片。《走出非洲》講述的是一個歐洲女性在非洲土地上得到成長、蛻變、升華的故事。女主人公凱倫在非洲獨自經營咖啡種植園,逐漸愛上了這片神奇而迷人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人和事物。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最吸引我的就是非洲的自然風光,草原、河流、山川、野生動物,在飛機上俯瞰非洲大地,有一種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的沖動,這是影像要強之與文本的地方,視覺的沖擊力是無法預測的。
2、《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是一部深具靈魂光芒並含有弦樂般耐人尋味韻律的電影。影片是根據美國新銳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發表於1998年同名小說改編。影片將劇情巧妙的設置於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的一天,1923年的女作家伍爾芙,1950年的家庭主婦和2001年的紐約當代女性,她們遇到的丈夫和愛人。
是寬容的、良的、願意和睦相處的,但是女性內心的孤獨和苦澀,是男性所完全不能理解,難以相通的。三位女性在心理上的貫通,卻使她們之間形同鏡中影像,隔著不同時空彼此映照,從而隱喻了女性精神獨立的漫漫長途。
3、《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借而立之年卻獨身藝術女教師華生在韋斯利女校的教學經歷,背景在上世紀5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突起時,影射出女性解脫束縛、獨立思考、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影片中凱瑟琳選擇到衛斯理大學散播思想解放的種子,瓊決定放棄進修的機會得到夢寐的家庭,貝蒂拿起了自己曾丟棄的思想。電影沒有太多的造作,一切都真實地觸摸心裡最最柔弱的地方。
這不是一部煽情的電影,我更樂意說它是部關於進取的,自由的,更多的是對我們自身的思考,如何堅持,如何在現時最為激烈的社會與靈魂的戰爭中保護我們最為脆弱的思想的電影。
4、《革命之路》
這部影片是由《泰坦尼克號》露絲和傑克的扮演者凱特溫斯萊特和小李子,十一年後又一次合作的作品,該影片曾獲66屆金球獎最佳劇情提名,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影片講述了在50年代美國康州的一對生活富足的中產階級夫婦的故事。
他們生活在被稱作「革命之路」的郊區。這對曾經「才子佳人」結婚七年,積攢的矛盾在逐漸爆發,他們爭吵,互相攻擊。就在生活顯得難以繼續的時候,「去巴黎定居」的夢想成了維系他們感情的紐帶,兩人矛盾得到暫時的化解。
5、《清潔》
《清潔》是一部法國電影,主角卻是中國演員張曼玉,這部電影成就了她,同時她也成就了這部電影。影片的片名是清潔,也是影片的主旨。影片的主人公艾米麗,一個過氣的搖滾歌手,吸毒,丈夫阿里死亡,入獄,沒有工作,沒有家庭,灰色的慘淡的人生,影片的台詞,服飾,葯,色調,來體現著電影的主旨及艾米麗的人生如何清潔的。
影片的色調,影片從黑色、昏暗充斥著燈紅酒綠的夜色中開始了講述,暗示這人物的生活狀態是灰暗的,混亂的,影片最後展現給觀眾的是白天白色的天空,遠處的金色大橋,艾米麗的人生已經清潔了,未來等著她的是充滿希望的。
『伍』 電影《時時刻刻》的女主角是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是她
『陸』 有人看懂電影《時時刻刻》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劇情: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在這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被沮喪擊潰。
提供一個很好的影評: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達洛維太太》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
這可以是任意季節的一個午後,屬於任意一個人的午後,可以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麗莎的。三個不同的女人,同樣都被潮水吞沒,穿過明晃晃的陽光,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
花園中。那隻鳥蜷縮在草地上,雙翅合攏,緊貼身體。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對這個破敗的世界。它的一隻眼睛還微睜著,閃著黑色的光彩,灰色的雙腳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殼中。陽光灑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們總是希望美麗的生命能夠不斷地繁衍,那麼美的玫瑰才不會消亡。死亡在這一刻,像山泉一樣甘甜,清泠。誰都沒有說話。誰都想親吻死亡的面頰,像親吻鏡子里的自己。
每個女人都是一隻鳥。
當面對心愛的人。她會激動的渾身發抖,每說出一句話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個吻(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呀),身體輕盈地可以飛翔。此時的微笑是她們幸福的炫耀。當推開廳堂的門時,她會覺得:「如果現在死去,現在就是最幸福。」(《奧賽羅》第二幕第一場)此時的死亡只不過是她可愛的唇邊呼出的空氣,帶著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終結者從未像這一刻這樣收起它鋒利的鐮刀,像只渴求溫存的小貓,發出「呼嚕嚕」的討好聲。
「時時刻刻」中的女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愛情,有深愛自己的男人,她們也曾歡欣雀躍過。可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愛的魔法讓人如此幸福的同時,也有它可怕的毀滅性。弗吉尼亞在《達洛維太太》中就寫道「愛情也有毀滅性,一切美好的東西,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會消亡。」
在電影中我沒有聽到克拉麗莎內心的獨白,只看到了梅里爾•斯特里普憂傷的眼神和那次崩潰的慟哭。哭的時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隻死去的小鳥,想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當你越愛一個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時,註定將要面對的失去使我們對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懼感。
在小說中,克拉麗莎感嘆道:「這個世界上愛太少了。」這話比在電影中看到她的眼淚更讓我動容。愛是那麼的容易消逝——在吵鬧中,摩擦中,矛盾中。當女人不愛一個人,卻不能夠忘記他,於是他的影像不斷盤旋在她的腦海,她批判著他,她從未如此公正的、客觀的評論著誰,甚至連他剔牙齒的樣子都讓我們厭惡。這是女人遺忘的方式——讓自己討厭他。這時她說的討厭就是討厭,沒有任何妥協的意味。如果,她無論如何也忘記不掉了,那就一定還愛著他。
女人的細膩與敏感是男人永遠無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樣我們看來很幸福的女人卻因為一本書而想到自殺,更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我想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輝被陽光喚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個女人的牢籠——幸福的牢籠,她只是想沖破這個牢籠,尋找自己的世界,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來交換。克拉麗莎需要毀滅了的愛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風雨侵蝕的大街,沒有人會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這在她看來不過是個可愛的想法,並不讓人感到可怕。當她拋下了自己的孩子,進入那個旅館——一個無所謂生死的空間,死亡就不再奇怪了,彷彿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覺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終於可以拋棄這個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責任什麼的。在那一刻,她終於撲閃著翅膀飛上了天空,雖然只是一小會兒,但是那自由的快樂仍是無法形容的。
電影中展現的那種悲傷是絕望的,是一種刺骨的痛,讓女人可以落下眼淚的那一種。然而在《達洛維太太》里,悲傷被弗吉尼亞賦予了不同的風景。我從未見過如此細膩和非同尋常的描寫,似乎每一陣風都訴說著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擺動就是一次思緒波動。在她的世界裡,有一種讓人很痛卻宣洩不出來的悲傷,那是一種憋悶、壓抑的絞痛,那樣的悲傷只能被困在風中,撞擊、搖曳、呻吟著。只有讀者自己才可以體會那種整顆心煎熬在地獄的灼傷。而靈魂的死亡似乎不過是結束這種傷害的唯一的美麗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閱讀的時候讓人真的想大聲的喊出這樣的話來。我總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沒有邊際的深海所吞噬。在這里,瞬間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暫的觸動、游離的思緒,像人體中綿延不絕的血液,循環往復。
書中的達洛維太太像是一隻躲在樹葉背面的小鳥,受不到任何保護,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無數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樹枝折斷的聲音都能驚嚇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經質的,她過得並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懼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輕,與此同時又不可言狀的衰老。
說到衰老,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和電影《一一》。看過《情人》的人,也許會忘記那個女孩的麻花辮,忘記她的舊絲緞裙子,忘記她花朵一樣的身體,忘記她絕望的眼神漸漸黯然破敗,但一定不會忘記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說她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女孩說出這樣的話。當時,覺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為什麼有那種感覺,只是隱隱感到那種疼痛。後來,看到《一一》中的那個小男孩,在電影的最後也說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了,還是覺得很真實,很蒼涼。再有就是這一次達洛維太太說的了。漸漸的,明白了他們為什麼都還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說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齡的大小,而在於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個人也許是從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說花開就是為了凋謝,那麼出生就是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當我們年輕時,死亡似乎離我們很遠,人們無法顧慮那麼久遠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為目標奮斗著,也許是考大學,也許是找工作,太多的煩惱讓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衰老。但當我們達到一個飽和的限度時,當我們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這個世界時,我們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
華滋華斯說過:「當心靈被匆忙的世界占據,感到厭倦,失去樂趣,孤獨的感覺,多麼濃郁。」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我們脫離了軌道,當我們飽經了磨難,我們開始排斥這個世界,開始質疑,忽然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老了。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寫道:「……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鍾;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他置身於時間外;換句話說,他處在出神的狀態;人進入這種狀態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麼都不怕;因為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怕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的水泡與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歲月。」
我覺得,用這段話來解釋人的衰老也是很恰當的。那些物質的追求讓人們坐上了雲霄飛車,刺激與尖叫讓我們看不到所處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與孤獨。當我們遇到阻礙或是走累了,停下腳步才驚覺自己的衰老。
達洛維太太曾在愛人離開的時候哀傷的說,「他已經離開了我,我將永遠孤獨。」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愛情,而是要一個人孤獨的面對這世界。孤獨讓人像是處在跑步的狀態中,那種人很容易看到未來。當人看到死亡的威脅,他就老了。
常常,我們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們就越熱愛自己的生命,於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們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總是年復一年地在學習英語;我們的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體重總是限制我們的飲食;我們憎恨背叛,卻背叛了自己,努力討別人喜歡;對我們的謠言永遠比對贊美傳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無法控制;對於生活,我們永遠不能控制;剛過完一小時,另一小時就又來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麼時候才能厭倦?要過多久才能質疑?時間撕裂著她的外殼,把生活傾瀉到我們身上。她把我們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無關痛癢或是珍貴的記憶,留下了殘缺的我們在大海的潮汐里盤旋。死亡,總是那麼令人難以相信事實,讓人難以相信我們終有一天會消亡,消亡在這曾讓我們如此熱愛的分分秒秒中——塵歸塵,土歸土。
關於自殺。達洛維太太說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幣扔進蛇形湖裡,以後再沒有拋棄過別的東西。但是那些人卻拋棄了自己的生命。有時人們拋棄生命,不是因為絕望,更像是一種反抗孤獨的擁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在電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詳的,平靜的,孤獨的,選擇放棄的人都是孤獨的。
理查德只是靜靜的坐在窗檯上,溫柔地跟克拉麗莎說:
「十九歲時我愛上了路易斯,同時也愛上了你」
「我愛你。這話聽起來很老套吧?」
「世界上沒有誰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態很鎮定、安詳,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輕輕滑離了窗檯,摔了下去。像一片樹葉從枝頭飄落一樣。
我想誰都不能說理查德不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他勇敢地去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愛,且違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愛。他除了克拉麗莎還愛上了一個人,碰巧那個人是個男人。不論身處哪個年代,這種愛都如此勇敢與執著,令人感動。
「無需再怕驕陽酷暑,也不畏懼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這句話所說的一樣。
但是,從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發現自己已經煩透了面對這世界,時間對他來說變成了難以打發的東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樣不停啃食著他。他並不想用死亡尋求同情,只是想創造一種活生生的、足以令人驚奇的東西,使它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緻,人們還穿著睡衣,睡眼惺忪。
人們嘔心瀝血創作小說、續寫詩篇、拚命工作、養家糊口,懷著滿腔熱血與對生命的熱愛,但是所有的這些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選擇自殺,更多的人等待著病魔奪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緩緩地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艱難讓我們如勇士一樣,不停地同時間爭奪著一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即使這世界布滿了黑暗與恐懼,我們依然深愛著它,就像深愛自己的生命,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有厭倦的那一天。我們的降生就像是對生命許下的誓言:要永遠愛著這生命。可是,永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一直愛著這生命直到生命的盡頭,卻無法做到永遠。我們可以一邊說著「我愛你,卻無法與你相守到永遠」一邊放棄這摯愛。弗吉尼亞在片尾的畫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麼,熱愛人生,不管它是什麼。最終要了解它。然後才能放棄。」我們只有在體會過、擁有過、感悟過後才能放棄,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三個故事的共同點除了同一本《達洛維太太》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就是三個女人都有同性戀傾向。弗吉尼亞和她的姐姐;勞拉和她的朋友;克拉麗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著這樣的設計,沒有什麼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會讓人心生什麼齷齪雜念,反而是一種質朴的美麗。
其實,女性對女性的感情是純潔的、徹底地無私,與對男人是不同的。面對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歡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夠不夠漂亮,會為裙子破了一個洞而臉紅,為說話的不得體而懊惱。男女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動物間的那種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對同性,女人會放肆地笑,大聲地說話,更多地觸及到自己的內心,思考話語的含義。當女人對女人產生愛情,是的,我可以說這就是愛情,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於一種保護欲的。如果,不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女人沒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兩個女人,雖然她們最後沒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卻是亂世中的一縷純潔。
有人認為電影隱喻了「無論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女人都是憂郁、脆弱而神經質的,她越是力圖改變這一切,就會陷得越深……」。可我不是這樣認為的,凡是看過《達洛維太太》的人更不會這樣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個出色的女演員幾乎是出於本能的,展現出了女人脆弱而堅強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論是最後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亞,還是自殺未遂的勞拉,亦或是失去愛人的克拉麗莎,她們都深愛著這個世界,極力想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論她們選擇了怎樣錯誤或是正確的方法,她們都不斷爭取,就算陷入絕望,沉入水底,她們仍勇敢的追尋著,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我靜靜地坐在陽光里,望著天空暗啞、混沌的藍色。記憶中的海浪向我襲來,浪花翻卷著沒過我的膝蓋,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斷躍起,接著又摔向海面,然後再躍起。我漸漸無法呼吸,耳邊只有「咕咚咚」的水聲在回盪著,狠狠地撞擊著我的孤獨。我試圖在水中睜開雙眼,看到了更加陰沉的灰藍色。恐懼包圍著我,海浪不斷在我頭頂發出嘆息聲,每次它們摔落下來跌碎時,那哀鳴就刺進了我的心。我想掙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氣。在時間的流逝中我漸漸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著我的體重,我的憂傷。我全部的意識就是聽到整個世界對我喊著「結束了……結束了」。海浪聲離我越來越遠,可海鷗的叫聲在很遠的地方卻依然清晰,它們翅膀在拍打前會有輕微的顫動,在很遠的地方顫動,顫動。
寧靜降臨在這個午後。我同三個美麗的女人一起邂逅了達洛維太太,享受著與她共同度過的時光。
有關電影:
2002年的這部描寫女人情感的電影,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下審視了三個女人都懷著對自由的渴望與恐懼,掙扎與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爾夫,在燃燒著才華,創作《達洛維太太》的時候,也走在崩潰的邊緣;生活在二戰末期的家庭主婦,正懷著她的第二個孩子,讀了伍爾夫的小說後萌生了自殺的念頭;1990年的克拉麗莎與伍爾夫小說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樣,她的朋友身患重病,這樣的悲痛讓她難以承受。這三位女性被《達洛維太太》這部小說緊緊聯系在一起。
「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的結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電影講述了三個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靠導演巧妙的剪接聯系在一起。在這些過度段落起到連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似曾相識的風景,但是讓這些過度看起來自然、不留痕跡的則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續,這也是這部電影運用這種手法高過一些其他同類電影的地方。在法國版「謎情公寓」中,類似的過渡可能表達的是情感的對立,也賦予這種過度手法奇妙的效果。畢竟,電影中種種剪切、配樂技巧,各種精巧設計的結構都是為了人物情感的表現服務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術」就是個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諾蘭沉浸在兩位男主角互相殘害的快感中,不斷重復的手法,不但讓效果單調乏味,也突出了兩個主角內心的空洞、充滿罪惡的一面。與其這樣,不如像同樣是與魔術有關的「魔術師」那樣,老老實實的講故事,在細節上下功夫。類似失敗的例子還有「紅色小提琴」,穿梭於歷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過是一些虛假到讓人難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時時刻刻」這般真摯感人。歸根結底,一個電影是否能觸動人心,還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動人心,技術結構不過是傳達情感的手段。
轉載請註明作者:九尾黑貓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紐約格林威治村,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柒』 時時刻刻的影片評價
「本年度最重要的電影,會是奧斯卡的大贏家。」--《早安美國》評
「斯蒂芬·戴德利和大衛·黑爾的電影描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的一天。一日復一日,時時刻刻都進行的生命得到應有的贊頌。電影可以設定是在1921年,或者1951年,或者2001年,但這主題永遠都生動而迫切。」--《新聞周刊》評
「《時時刻刻》證明了電影是一種藝術。」--CNN評
「美麗的演出,極度關注生活的導演,《時時刻刻》從開始到結束,都緊緊抓住你的心,讓你的眼睛須臾不離銀幕,這是一件藝術品。」--拉里·金評
『捌』 求時時刻刻電影,中英文版。最好百度雲。免費的。可追加積分。謝謝
《時時刻刻》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ekYe2AaUy8ODVtykKw6JJw
《時時刻刻》《時時刻刻》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的劇情電影,戴維·黑爾、邁克爾·坎寧安擔任編劇,妮可·基德曼、朱麗安·摩爾、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影片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和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達洛維夫人》千絲萬縷的聯系。該片於2002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獲2002年奧斯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