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1929年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珍妮•蓋諾;
1930年第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碧克馥;
1931年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瑙瑪•希拉;
1932年第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杜絲勒;
1933年第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海倫•海絲;
1934年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35年第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克勞黛•考爾白;
1936年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貝蒂•戴維斯;
1937年第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路易絲•賴納;
1938年第1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路易絲•賴納;
1939年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貝蒂•戴維斯;
1940年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費雯•麗;
1941年第1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金格爾•羅傑斯;
1942年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瓊•芳登;
1943年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葛麗亞•嘉遜;
1944年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珍妮弗•瓊斯;
1945年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英格麗•褒曼;
1946年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瓊•克勞馥;
1947年第1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莉薇•黛•哈佛蘭;
1948年第2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洛麗泰•楊;
1949年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簡•惠曼;
1950年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莉薇•黛•哈佛蘭;
1951年第2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迪•霍利德;
1952年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費雯•麗;
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雪莉•布思;
1954年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黛麗•赫本;
1955年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蕾絲•凱利;
1956年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安娜•麥蘭妮;
1957年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英格麗•褒曼;
1958年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喬安娜•伍德沃德;
1959年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蘇珊•海沃德;
1960年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西蒙•西涅萊;
1961年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伊麗莎白•泰勒;
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索菲亞•羅蘭;
1963年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安妮•班克羅夫特;
1964年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帕德里夏•妮爾;
1965年第3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莉•安德魯斯;
1966年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
1967年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伊麗莎白•泰勒;
1968年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69年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70年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吉•史密斯;
1971年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倫達•傑克遜;
1972年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簡•方達;
1973年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麗莎•明奈利;
1974年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倫達•傑克遜;
1975年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艾倫•伯斯汀;
1976年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路易絲•弗萊徹;
1977年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費•唐納薇;
1978年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黛安•基頓;
1979年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簡•方達;
1980年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莎莉•菲爾德;
1981年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茜茜•斯派塞克;
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83年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麗普;
1984年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雪莉•麥克雷恩;
1985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莎莉•菲爾德;
1986年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傑拉丁•佩姬;
1987年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瑪特琳;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雪兒;
1989年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迪•福斯特;
1990年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傑西卡•坦迪;
1991年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茜•貝茨;
1992年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迪•福斯特;
1993年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艾瑪•湯普森;
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霍利•亨特;
1995年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傑西卡•蘭格;
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蘇珊•薩蘭登;
1997年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1998年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海倫•亨特;
1999年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溫妮絲•帕特洛;
2000年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希拉里•斯萬克;
2001年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莉婭•羅伯茨;
2002年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哈莉•貝瑞;
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妮可•基德曼;
2004年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查理茲賽隆;
2005年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希拉里•斯萬克;
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2007年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
2008年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昂•歌迪亞;
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
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
2011年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娜塔麗•波特曼;
2012年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3年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勞倫斯;
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特•布蘭切特;
2015年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麗安•摩爾;
2016年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布麗•拉爾森;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利維亞·科爾曼;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蕾妮·齊薇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⑵ 各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是誰
歷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01-2002-----Halle Berry(哈利-貝里)
2000----朱莉亞·羅伯茨(《永不妥協》)
1999----希拉里-斯旺克(《男孩別哭》)
1998----Gwyneth Paltrow(桂莉芙柏德露),《Shakespeare In Love》(寫我深情)
1997----Helen Hunt(海倫亨特),《As Good As It Gets》(貓屎先生)
1996----Frances McDormand(法蘭斯麥杜文),《Fargo》(雪花高離奇命案)
1995----Susan Sarandon(蘇珊莎朗頓) ,《Dead Man Walking》(死囚168小時)
1994----Jessica Lange,《Blue Sky》(芳心的放縱)
1993----Holly Hunter(荷莉亨特),《The Piano》(鋼琴別戀)
1992----Emma Thompson(愛瑪湯遜),《Howards End》(此情可問天)
1991----Jodie Foster(茱迪科士打)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990----Kathy Bates(嘉菲比斯),《Misery》(危情十日)
1989----Jessica Tandy,《Driving Miss Daisy》(山水喜相逢)
1988----Jodie Foster(茱迪科士打) ,《The Accused》(暴劫梨花)
1987----Cher(雪兒),《Moonstruck》(月滿抱佳人)
1986----Marlee Matlin,《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5----Geraldine Page,《The Trip to Bountiful》(豐盛之旅)
1984----Sally Field(莎莉菲) ,《Places in the Heart》(我心深處)
1983----Shirley Maclaine(莎莉麥蓮),《Terms of Endearment》(常在我心間)
1982----Meryl Streep(梅麗史翠普) ,《Sophie's Choice》(蘇菲的抉擇)
1981----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On Golden Pond》(金池塘)
1980----Sissy Spacek,《Coal Miner's Daughter》(礦工的女兒)
1979----Sally Field(莎莉菲) ,《Norma Rae》(諾瑪蕾)
1978----Jane Fonda(珍芳達) ,《Coming Home》(榮歸)
1977----Diane Keaton(戴安基頓),《Annie Hall》(安莉荷爾)
1976----Faye Dunaway(菲丹娜蕙),《Network》(電視台風雲)
1975----Louise Fletcher,《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
1974----Ellen Burstyn,《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曾經滄海難為水)
1973----Glenda Jackson,《A Touch of Class》(偷情俏冤家)
1972----Liza Minnelli(麗莎明妮莉) ,《Cabaret》(歌廳)
1971----Jane Fonda(珍芳達) ,《Klute》(花街殺人王)
1970----Glenda Jackson,《Women in Love》(風月寶鑒)
1969----Maggie Smith(美琪史密夫)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錦綉年華)
1968----雙喜臨門: 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The Lion in Winter》(冬獅); Barbra Streisand(芭芭拉史翠珊),《Funny Girl》(妙女郎)
1967----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金龜婿)
1966----Elizabeth Taylor(伊莉莎白泰萊),《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靈欲春宵)
1965----Julie Christie(茱莉姬絲蒂) ,《Darling》(秋月春花未了情)
1964----Julie Andrews(茱莉安德絲) ,《Mary Poppins》(歡樂滿人間)
1963----Patricia Neal,《Hud》
1962----Anne Bancroft,《The Miracle Worker》
1961----Sophia Loren(蘇菲亞羅蘭) ,《Two Women》
1960----Elizabeth Taylor(伊莉莎白泰萊),《Butterfield 8》(應召女郎)
1959----Simone Signoret,《Room at the Top》
1958----Susan Hayward(蘇珊希活),《I Want To Live!》(我要活下去)
1957----Joanne Woodward,《The Three Faces of Eve》
1956----Ingrid Bergman(英格烈褒曼) ,《Anastasia》(真假公主)
1955----Anna Magnani,《The Rose Tattoo》
1954----Grace Kelly(嘉莉絲姬莉) ,《The Country Girl》
1953----Audrey Hepburn(柯德莉夏萍) ,《Roman Holiday》(金枝玉葉)
1952----Shirley Booth,《Come Back, Little Sheba》
1951----Vivien Leigh(慧雲李)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慾海奇女子)
1950----Judy Holliday,《Born Yesterday》
1949----Olivia De Havilland,《The Heiress》
1948----Jane Wyman(珍慧文) ,《Johnny Belinda》
1947----Loretta Young,《The Farmer's Daughter》
1946----Olivia De Havilland,《To Each His Own》
1945----Joan Crawford(鍾歌羅馥),《Mildred Pierce》
1944----Ingrid Bergman(英格烈褒曼) ,《Gaslight》
1943----Jennifer Jones(珍妮花鍾斯) ,《The Song of Bernadette》
1942----Greer Garson,《Mrs. Miniver》(忠勇之家)
1941----Joan Fontaine,《Suspicion》
1940----Ginger Rogers,《Kitty Foyle》
1939----Vivien Leigh(慧雲李) ,《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1938----Bette Davis(比蒂戴維斯) ,《Jezebel》(紅衫淚痕)
1937----Luise Rainer,《The Good Earth》
1936----Luise Rainer,《The Great Ziegfeld》
1935----Bette Davis(比蒂戴維斯) ,《Dangerous》
1934----Claudette Colbert,《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
1933/32----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Morning Glory》
1931/32----Helen Hayes(海倫希恩斯) ,《The Sin of Madelon Claudet》
1930/31----Marie Dressler,《Min and Bill》
1929/30----Norma Shearer,《The Divorcee》(失婚婦自白書)
1928/29----Mary Pickford,《Coquette》
1927/28----Janet Gaynor,《7th Heaven》
⑶ 哪部電影讓奧黛麗·赫本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獎
《羅馬假日》。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個人簡介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女演員。
1948年,出演了銀幕處女作《荷蘭七課》。1952年,主演了音樂劇《金粉世界》,憑借該劇獲得了托尼獎最佳女主角獎。
1953年9月2日,主演的愛情喜劇片《羅馬假日》上映,憑借該片獲得了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1954年9月9日,主演的愛情喜劇片《龍鳳配》上映,由此獲得了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59年6月18日,主演的劇情片《修女傳》上映,憑借該片獲得了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⑷ 盤點奧斯卡十大經典女性電影,十足展現了女性的魅力
奧斯卡電影從來不曾忽略對女性的關注,因此,女性題材的影片層出不窮,佳作紛呈。我試圖精選出十大經典女性電影,以展示女性成長的 歷史 變化,使女人在影像的世界裡看到女性鮮活的美麗人生。
一、純真公主的美麗愛情
片名:《羅馬假日》
獎項:第二十六屆(1953年)最佳女主角
這是沾沾自喜的美國人在那個時代的一部理想化的電影,
二、兩個女人對男人的復仇
片名:《末路狂花》
獎項:第六十三屆(1991年)最佳原創劇本獎
三、蘇醒的愛情
片名:《鋼琴課》
獎項:第六十六屆(1994年)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這部由法國女導演簡·坎皮恩執導的影片《鋼琴課》是奧斯卡史上女性題材影片的一部經典之作。一個視鋼琴和音樂為生命的啞少婦,嫁給了一個無法理解她的男人,她內心對愛的渴求只能在彈奏幾下被丈夫避棄的鋼琴時才能得到緩解。這時另外一個聽懂她音樂中的騷動的男人喚起了她的激情。鋼琴點燃了兩人的情慾之火……本來沉默恭順的女人忽然迸發出無所畏懼的勇氣和激情去享受愛情,音樂促成了一個女人的自我覺醒,看起來驚心動魄,就像蝴蝶破繭而出一樣美麗,這也正是片子的感人之處吧。
四、傳奇女人的一生
片名:《貝隆夫人》
獎項:第六十九屆(1997年)最佳歌曲獎
這部片子當年因為麥當娜出演阿根廷的國母艾薇塔,在阿根廷引起了不小的風波。艾薇塔是個傳奇般的女人,一生大起大落,當過妓 女,做過 娛樂 明星,遇到貝隆上校以後,她找到了真愛,也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貝隆當上了阿根廷總統,艾薇塔就成了國母,人們對她褒貶不一,有人叫她「窮人的旗手」,富人們稱她「不擇手段的女人」。33歲的艾薇塔去世時,整個阿根廷都為她而哭泣。這個女人的一生,選擇了權力又堅信自己的愛情,她是貝隆夫人但更多時候還是艾薇塔,她的勇氣在當時打動了很多人的心。但是她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當她成為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女神時,她的心靈深處一定在暗自流淚。
五、她不想做女人
片名:《男孩不哭》
獎項:第七十二屆(2000年)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獲獎影片 盤點奧斯卡十大經典女性電影
《男孩不哭》講的21歲的問題女孩來到小城法奧斯,決心像個男人那樣開始新的生活。可是當她的女兒身不慎暴露以後,她卻被昔日的哥們兒強 暴並殺害。她一心想做個男孩,可是保守而又驕傲自大的男性 社會 決不會 接納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人。這部片子更多的是給人帶來對現代都市女性的命運的思考。
六、東方的女權主義
片名:《卧虎藏龍》
獎項:第七十三屆(2001年)最佳攝影
這是華人導演首次在奧斯卡獲獎,到現在還余溫不散。很多人只認為這是一部飛來飛去的武俠電影,其實武俠故事只是李安深刻的人文探討的外殼。李慕白想愛不敢愛,重義輕情的傳統操守,代表了東方男權 社會 的倫理,而反叛的玉嬌龍性格裡面卻包含了濃重的女權主義色彩,對父權的反叛、對愛的自由的追求。個性解放,全然不把所謂「道義」放在眼裡。無一不是在展示女人的自我覺醒以及對男權 社會 的倫理的反抗。
七、三個孤獨無助的女人
片名:《時時刻刻》
獎項:第七十五屆(2003年)最佳女主角
這部根據伍爾芙小說改編的片子很女性化地揭示了女人的脆弱和無助,講的是三個處於不同時空的感情不穩定並且生活在孤獨、抑鬱中的女人的故事。她們被戴羅薇夫人這個名字交織在一起,一個近乎瘋狂的天才女作家,一個想要自殺的懷孕的家庭主婦,一個愛上了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的女人,她們在片中的一天,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女性尋找自我、體認自身力量的過程。三個女人同時被鬧鍾叫醒,梳妝,開始嶄新的一天,這天在三人看來都是「陽光燦爛的一天」,而陽光下三個人都有各自的壓抑和絕望。可以說這是一部對女人充滿憐憫和無奈的片子,藝術電影的氣息很濃,或許更符合歐洲評委的口味。
八、土著少女酋長的成長
片名:《鯨騎士》
獎項:第七十六屆(2004年)最佳女主角提名
這是部講述紐西蘭土著第一位女酋長成長的故事。紐西蘭海岸責任酋長惟一的孫女夢想自己有一天能接過祖父的擔子,但祖父堅持要挑選男性為自己的接班人。小女孩只能利用各種機會,向祖父和族人證明自己不比男人差,能勝任酋長的位置。最後她靠智慧和勇氣騎上鯨魚背,像當年祖先一樣馳騁在海上,她也因此成為了下一位酋長……這部片子票房相當不錯,小女孩的倔強要強和驚人的勇氣打動了無數人。相比於太多的暴力血腥的反抗,這部女性題材的電影讓我們看起來舒服多了。
九、絕望的同志之愛
片名:《女魔頭》
獎項:第七十六屆(2004年)最佳女主角
奧斯卡又一部女同 性 戀題材的影片,如果《男孩不哭》是進入男性 社會 的渴望,《女魔頭》就是女人尋找最後的愛和希望的旅程。這也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一部影片。沃諾斯從小家庭不幸,流落街頭以賣淫為生,主流 社會 從來都不接納她,沒有男人真正愛過她,她也沒有愛過任何男人。同 性 戀希爾比的出現讓她意識到同性之愛或許是人間最後的溫暖和希望,於是為了愛人,沃諾斯開始瘋狂的殺人。最後卻是希爾比在警方的勸說下出庭作證,將沃諾斯送上了絞架,也徹底摧毀了她的精神世界。這部片子沒把沃諾斯描繪成一個女魔頭,而是力圖在病態和 情感 之間尋找平衡,可以說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片子,在女魔頭殘暴的背後,仍然是一個純潔的善良的愛憎分明的女子。
十、表演愛情的女人
片名:《成為朱麗婭》
獎項:第七十七屆(2005年)最佳女主角提名
今年,安特尼·本寧又輸給了希拉里·斯旺克,不過這部片子的確很優秀,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強權女人朱麗婭,倫敦歌劇院的當家女主唱,因為意識到年輕情人聯合自己的競爭對手來欺騙自己,就開始了維護地位的斗爭和對背叛的報復。她憑著多年的表演實力在對手和情人間周旋,最後無情地毀了對手的前途,把自己的事業推上了新的高峰。這樣的女性角色在奧斯卡影片裡面不是很常見,朱麗婭不容許任何人取代她,她就是財富和名望,所以這個在男權 社會 中得到財富和名望的女人,最大的法寶還是要成為自己。
⑸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黛麗·赫本,墜落人間的天使,表裡如一真女神
她塑造過眾多難忘的熒幕形象。《羅馬假日》中高雅不失活力的安妮公主,《龍鳳配》中干練自信的薩布里娜,《戰爭與和平》中執著單純的娜塔莎,《蒂凡尼早餐》中多變脆弱的霍莉。
她也刻畫了一個個經典的舞台角色。《金粉世界》中憤世嫉俗的巴黎丑小鴨琪琪,《美人魚》中愛放棄一切的美人魚翁蒂娜,《窈窕淑女》中不甘向命運妥協的賣花女伊萊莎,《甜姐兒》里追求真我的書店店員喬·斯托克頓。
她就是奧黛麗·赫本,一個憑借著迷人的電影形象、對時尚獨特品味和公益事業的全情投入,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不朽的女神。
奧黛麗·赫本演繹生涯中,獲得2次奧斯卡獎,4次英國電影學院獎,3次義大利大衛獎,3次金球獎,1次金桂冠獎,1次格萊美獎和2次托尼獎等。並被授予演員終身成就獎以及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普通公民可以獲得的最高獎項。
即使獲獎無數,她依舊是她,那個對凡夫俗事充滿敬畏,對生命充滿熱愛,從容優雅的奧黛麗·赫本,直到今天腦海里還留有她大方得體、簡約優雅的形象。
今天就為你展現女神奧黛麗·赫本的真實世界。
一、要有一顆不甘被命運擺布的心
奧黛麗·赫本出生於一個老歐洲貴族家庭,母親艾拉有著男爵的頭銜,受過良好的上流社會教育。隨著荷蘭被德國佔領,奧黛麗·赫本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母親家幾個世紀來的財富一時間化為烏有。
全家生活在飢餓和死亡的邊緣,奧黛麗·赫本一次又一次親身體驗到納粹政權如何將親人從她身邊奪走的悲痛,雖然未成年,但她已經見識了人性的殘酷。但這沒有讓她放棄心中的真善美和真正的貴族精神。她堅持用自己的智慧和膽量,為荷蘭反抗軍服務,奉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帶給她不僅是精神上的打擊,也有身體上的摧殘。她因長期缺乏食物,而營養不良,一米七幾的身高,卻只有40kg。她雙腿浮腫,被黃疸折磨,靠著堅毅的內心,掙扎著在二戰中存活。
戰後母女來到倫敦,艾拉為了成就女兒的芭蕾舞演員的夢想。甘願整理垃圾,洗刷樓梯,同時承擔店員、保姆、廚師等各種工作。母親的身教多於言傳,她用實際行動告訴奧黛麗·赫本如何應對命運的阻撓。所以當芭蕾夢想的幻滅時,奧黛麗·赫本也依然能夠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從芭蕾舞者到演員,她成功的蛻變。在拍攝《戰爭與和平》期間,她經歷了懷孕的喜悅和糾結,經歷了流產的悲痛與絕望。她忍痛從悲劇之中走出,回歸到了影片的拍攝。為了讓娜塔莎鮮活生動,奧黛麗·赫本不斷回憶著童年經歷的過往,讓自己陷入絕望夢魘之中,她成功的演繹了娜塔莎的完美蛻變,自此以後已無人超越。
流年已逝,斗轉星移,唯一不變的只有她那顆剛毅堅強的內心。
二、演戲是工作,家庭才是歸屬
6歲時父親的離開,成為了奧黛麗·赫本一生都無法撫平的隱痛,她力爭做一個好母親、好妻子,不想悲劇在她的孩子身上發生,但是公主的生活並不總是童話,王子的出現註定帶著酸楚。
第一任丈夫梅爾,是《羅馬假日》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的朋友,他們一見傾心,被彼此的才華所吸引,她不顧母親艾拉的反對,與這個名氣不與自己相稱並且比自己大12歲的男人結為連理。
雖然外界一直對這對璧人婚姻頗有微詞,但是奧黛麗·赫本極力維護梅爾,甚至宣布沒有梅爾的角色,她都拒絕參演。面對外界的各種質疑,奧黛麗·赫本更像是一個守護家人的戰士,比起那些光鮮亮麗的名譽,她需要梅爾的呵護,需要家庭的溫暖。
在經歷了兩次流產後,為了保住自己的第三個孩子,她推掉了所有的工作,生下了肖恩。在她心中,一個完整的家庭比什麼都重要。她為生活中的責任劃定了嚴格的界限,她一生秉承著這樣的信條:演戲只是她的工作,家庭才是她的歸屬。
而地位的不對稱,給家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奧黛麗·赫本越是成功,梅爾越是失落。面對大男子主義的梅爾,奧黛麗·赫本敬小慎微,並且宣布退出好萊塢,即使這樣也沒有能挽留住梅爾的心。她無法從婚姻的失敗中抽離出來,她曾經發誓要成為影視界白頭偕老的楷模,而這一切在羅馬城陰雨綿綿的天氣的籠罩下,幻化為泡影。
《麗人行》中馬克問:什麼樣的人在餐館面對面坐著卻不說話的?喬安娜說:結了婚的人?馬克答道:沒錯!不幸的婚姻如同沼澤,深陷其中的人越是奮力掙脫,越是無法自拔。
當遇到第二任丈夫安德烈時,她如同見到了救命稻草一樣,抓住便緊緊不放。不到6周,就宣布與安德烈結婚,她不想重蹈覆轍,於是推掉一切片約,甘於做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而安德烈的越來越貪戀神色犬馬的生活,這如同一把利刃刺進奧黛麗的心中。當然這段婚姻依然以失敗結尾。這個小鹿般的女子僅僅只是渴望家庭的平靜。
終於,當奧黛麗·赫本遇上羅伯特時,她才知道這是靈魂伴侶。他們選擇不用任何形式綁架彼此。奧黛麗·赫本終於在他身上找到了被尊重和理解的溫暖。公主在垂暮之年找到了心中的王子,他們依偎相伴,攜手度過餘生。
愛情是不約束,而在愛情中獨立自我,慢慢沉澱的經歷才是最彌足珍貴。
三、宛如行走的速度
現實的生活遠沒有童話般的夢幻,一個人世間的公主在歷經過戰爭帶來的傷痛,婚姻帶來的洗禮後,一步步邁入聖潔的天堂。
奧黛麗·赫本在羅伯特的介紹下,決定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師。她坦言1945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她和同胞送來的食物和基本的生活醫療用品,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善良的種子,在她心中結出了飽滿的果實。多年後,她第一次願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名氣,為遠在異國他鄉的貧困兒童,爭取世界的關注和救援。
親善大使的工作,讓奧黛麗·赫本重獲新生,她每天日程安排得十分緊湊,家人希望她能注意休息,可她總覺得有那麼多人需要她的幫助,不能停下腳步。她多次造訪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國家。她不斷舉辦各種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每當發布演講時,她如再次親臨那片飢荒和病痛遍布的蒼涼之地,淚如泉滴,哽咽不止。
在孟加拉的時,奧黛麗·赫本看見遠離人群的地方有一個的小女孩,她獨自一個人站在一顆椰子樹下,她輕輕地走過去,蹲下身子問她:「你為什麼不加入他們的隊伍呢?」當她抱起這個孩子,才震驚地發現,孩子的雙腿因為小兒麻痹症殘廢了,已經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奧黛麗·赫本抱著孩子回到人群中,眼睛裡面噙滿了淚水。
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此時的她更像這些貧困兒童的母親。她對他們傾注了餘生最後的愛,直到她頑強的意志再也無法支撐疲憊和病痛的身軀。雖然家人、朋友、醫生們想盡各種辦法,可始終無法阻止天堂對她的召喚,她患了癌症,並且已經到了晚期。彌留之際,她依舊惦記著忍飢挨餓的兒童,當肖恩問母親有什麼遺憾之時,她說: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苦難。
在熒幕上,她不僅能飾演高雅的公主,更是將各種女性角色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隱忍的修女、彷徨的同性戀、善變的交際花、智勇雙全的盲女,她為劇本中的人物傾注了全部的精力。銀幕下,與她合作過的人,在感嘆她外在美的同時,也不禁被她的內在美折服。在她那攝人心魄的眼睛之下,有一顆鑽石一般堅韌不腐且晶瑩剔透的心。
1999年,奧黛麗·赫本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The Spirit of Audrey。不是每個女孩都有如奧黛麗·赫本一樣明艷動人的眼睛,超凡脫俗的儀態。而如何能讓一個人的旅程熠熠生輝。只有本身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抗命運不滅的信念。
即使風雨的摧殘,歲月的沖刷,依舊堅強屹立、花開不敗,用最美的姿態綻放自己的色彩。
⑹ 電影《音樂之聲》女主角資料,以及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
朱麗·安德魯斯 Julie Andrews
朱麗·安德魯斯,美國電影女演員,生於英國的薩里。原名朱莉婭·伊麗莎白·韋爾斯。
父母都是藝人,她從小就開始演戲,十二歲在倫敦初次登台。1954年在紐約演出《男朋友》,兩年後擔任百老匯賣座劇《窈窕淑女》的女主角伊萊莎,連演三年,1960年又主演了另一部舞台劇《英雄肝膽美人心》。1964年,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把《窈窕淑女》搬上銀幕,但公司老闆傑克·華納擔心她演出失敗並未聘她擔任影片主角,而選中了奧黛麗·赫本。同年,沃爾特·迪斯尼影片公司請她拍攝《瑪麗·波平斯》(即《歡樂人間》),這部影片使安德魯斯一躍齋成為大明星,她獲得這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授予的最佳音樂喜劇片女主角金球獎,同時影片亦十分賣座。
1965年,她主演的《音樂之聲》獲得最佳影片等六項奧斯卡大獎,她再次獲得最佳音樂喜劇片女演員金球獎。這部影片也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之一。
1982年,安德魯斯又以《雌雄莫辨》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從1965年到1968年,她連續四屆名列最賣座的十大明星之一,1966年和1967年兩屆都是冠軍。七十年代她主演的大部分影片,如《親愛的莉莉》等,都由她丈夫布萊克·愛德華茲導演,也讓很多人羨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她的喉嚨便出現異樣,直到1997年開刀割除腫瘤後,朱麗·安德魯斯暫時告別了演唱事業。然而,由此而引發的醫療官司以及從此無法歌唱的噩耗都沒能真正影響安德魯斯繼續她的演藝生涯。事實上,這位多部暢銷兒童讀物的作者,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從來都不曾離開她熱愛的事業和熱愛她的觀眾們。
2001年,安德魯斯在影片《公主日記》中再次出現,並在其後的《公主日記2:皇室婚約》中再展歌喉,為影片完整演唱了片中插曲「Your Crowning Glory」。之後她又成了《怪物史萊克》中菲歐娜公主的母親。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⑺ 石頭姐是誰石頭姐即艾瑪·斯通(第8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在歐美很多明星中,咱天朝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將一系列難讀難記的名字化作中文名。例如《大表哥Dan Stevens》,而如今奧斯卡影後的石頭姐憑借《愛樂之城》而奪獎,那你知道石頭姐是誰嗎?下面就來介紹石頭姐是誰。
石頭姐就是艾瑪·斯通(Emma Stone),是美國女演員。而之所以稱艾瑪·斯通為石頭姐主要因為名字後面的Stone,為了方便好記,所以就稱她為石頭記。所以現在知道石頭姐是誰了吧。
出生於1988年11月6日的石頭姐,11歲開始在鳳凰城(Phoenix)的青年劇團初登舞台,在好萊塢的起點是從 電視劇 跑龍套開始,真正出道是參與真人秀節目《尋找帕拉特里德家庭》,不過事實證明石頭姐這兩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短短幾年,石頭姐憑借深厚的演技和優越的外形條件,使她在短短幾年就表現得不一般。所獲的獎項提名都是國際大獎,而就在近日還斬獲了8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第7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等
《緋聞計劃》、《超凡蜘蛛俠》、《愛樂之城》、《鳥人》等
⑻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歷年奧斯卡經典電影
1《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彩色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接和特別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響、最佳效果提名
2《卡薩布蘭卡》(又譯《北非諜影》)Casablanca第十六屆奧斯卡(1943)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音樂提名
3《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第二十六屆奧斯卡(1953)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故事、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最佳男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4《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原創音樂提名
5《戰地鍾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第十六屆奧斯卡(1943)最佳女配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最佳攝影(彩色片)、最佳剪接、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提名
6《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第二十三屆奧斯卡(1950)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最佳音響;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音樂提名
7《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提名
8《鐵翼雄風》(又譯為《翼》)Wings第一屆奧斯卡(1927-1928)最佳影片、最佳技術效果
9《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音樂(歌曲)、最佳音樂(作曲);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最佳效果提名
10《煤氣燈下》Gaslight第十七屆奧斯卡(1944)最佳女主角、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提名
11《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
12《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第十一屆奧斯卡(1938)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音響、最佳編劇提名
13《翡翠谷》(又譯《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第十四屆奧斯卡(1941)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剪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提名
14《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第十九屆奧斯卡(1946)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接、最佳音樂和特別獎;最佳音響提名
15《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第二十屆奧斯卡(1947)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剪接、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16《呼嘯山莊》(又譯作《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攝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17《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第九屆奧斯卡(1936)最佳電影、最佳剪輯提名
18《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第十八屆奧斯卡(194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音樂提名
19《忠勇之家》Mrs. Miniver第十五屆奧斯卡(1942)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最佳音響、最佳效果提名
20《小婦人》Little Women第六屆奧斯卡(1932-1933)最佳編劇;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提名
21《一夜風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第七屆奧斯卡(1934)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22《紅菱艷》The Red Shoes第二十一屆奧斯卡(1948)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最佳剪接、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提名
23《紅河谷》Red River第二十一屆奧斯卡(1948)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提名
24《茶花女》Camille第十屆奧斯卡(1937)最佳女演員提名
25《巴黎聖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音響、最佳音樂提名
26《王子復仇記》Hamlet第二十一屆奧斯卡(1948)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提名
27《翠堤春曉》 The Great Waltz第十一屆奧斯卡(1938)最佳攝影;最佳女配角、最佳剪接提名
28《左拉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第十屆(1937)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助理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響、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29《天方夜譚》Arabian Nights第十五屆奧斯卡(1942)最佳攝影(彩色片)、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樂提名
30《亨利五世》Henry V第十九屆奧斯卡(1946)特別獎;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提名
31《羅生門》Rashomon第二十四屆奧斯卡(1951)最佳外語片獎;第二十五屆奧斯卡(1952)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32《公民凱恩》(大國民)Citizen Kane第十四屆奧斯卡(1941)最佳劇本;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黑白片) 、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最佳音樂提名
33《主教之妻》The Bishop's Wife第二十屆奧斯卡(1947)最佳音響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提名。
34《太陽浴血記》( 《血太陽》)Duel in the sun第十九屆奧斯卡(1946)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
35《大飯店》Grand Hotel第五屆奧斯卡(1933)最佳影片
36《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第八屆奧斯卡(193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最佳音樂、最佳編劇提名
37《當代奸雄》(一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第二十二屆奧斯卡(1949)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提名
38《第三人》The third man第二十三屆奧斯卡(1950)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電影和最佳剪輯提名
39《岸上風雲》(《在江邊》、《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第二十七屆奧斯卡(1954)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和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音樂提名
40《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第二十四屆奧斯卡(1951)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提名
41《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第二十五屆奧斯卡(1952)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提名
42《蝴蝶夢》Rebecca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最佳效果和最佳音樂提名。
43《深閨疑雲》Suspicion第十四屆奧斯卡(1941)最佳女演員;最佳影片和最佳音樂提名
44《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第十八屆奧斯卡(1945)最佳音樂獎;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效果五項提名
45《偷自行車的人》The Bicycle Thief第二十二屆奧斯卡(1949)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編劇提名
46《撒哈拉沙漠》Sahara第十六屆奧斯卡(1943)最佳男配角、最佳音響和最佳攝影提名
47《憤怒的葡萄》(《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提名
48《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第二十三屆奧斯卡(1950)最佳編劇、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剪輯提名
49《關山飛渡》Stagecoach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配樂);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影片提名
50《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和最佳音樂提名
51《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第二十四屆奧斯卡(1951)最佳女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提名
52《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最佳影片、最佳音響、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53《迪茲先生進城》Mr. Deeds Goes to Town第九屆奧斯卡(1936)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最佳音響提名
54《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第十六屆奧斯卡(1943)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提名
55《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第二十一屆奧斯卡(1948)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最佳電影提名
56《戰地軍魂》Stalag 17第二十六屆奧斯卡(1953)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導演提名
57《沙漠之鼠》The Desert Rats第二十六屆奧斯卡(1953)最佳編劇提名
58《凱恩艦叛變》The Caine Mutiny第二十七屆奧斯卡(1954)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提名
59《鹿苑長春》The Yearling第十九屆奧斯卡(1946)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提名
60《玉女神駒》National Velvet第十八屆奧斯卡(1945)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輯;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61《正午》High Noon第二十五屆奧斯卡(1952)最佳男演員、最佳剪輯、最佳音樂(配樂)和最佳音樂(歌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
62《戲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第二十五屆奧斯卡(1952)最佳電影和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剪輯提名
63《俠盜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第十一屆奧斯卡(1938)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提名
64《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第二十屆奧斯卡(1947)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
65《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第三屆奧斯卡(1929-1930)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提名。
66《羅伯茨先生》"Mister Roberts"第二十八屆奧斯卡(1955)最佳男配角;最佳電影、最佳音響提名
67《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第二十八屆奧斯卡(1955)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68《泉水中的三枚硬幣》(《羅馬之戀》)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第二十七屆奧斯卡(1954)最佳攝影(彩色)、最佳音樂(歌曲);最佳影片提名
69《百老匯的旋律》(又譯《紅伶秘史》、《百老匯之歌》)The Broadway Melody第二屆奧斯卡(1929)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和最佳導演提名
70《大地》The Good Earth第十屆奧斯卡(1937)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提名
71《與我同行》Going My Way第十七屆奧斯卡(1944)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音樂;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提名
72《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第七屆奧斯卡(1934)最佳藝術指導
73《龍鳳配》Sabrina第二十七屆奧斯卡(1954)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提名
74《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 第十八屆奧斯卡(1945)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提名
75《卿何薄命》Dark Victory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女演員、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提名
76《飛虎群英》Flying Tigers 第十五屆奧斯卡(1942)最佳音響(錄音)、最佳效果、最佳音樂提名
77《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第二十六屆奧斯卡(1953)最佳特效獎;最佳剪輯、最佳音響(錄音)提名
78《晴空血戰史》(《十二點正》)Twelve O'Clock High第二十二屆奧斯卡(1949)最佳男配角、最佳音響(錄音);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提名
79《聖女貞德》【英格麗 褒曼 (Ingrid Bergman)主演】Joan of Arc第二十一屆奧斯卡(1948)最佳攝影(彩色片)、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和特別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提名
80《三劍客》(三個火槍手、三劍俠)The Three Musketeers第二十一屆奧斯卡(1948)最佳攝影(彩色片)提名
81《夜闌人未靜》The Asphalt Jungle第二十三屆奧斯卡(1950)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提名
82《緊急下潛》Crash Dive第十六屆奧斯卡最佳特殊效果
83《勝利之歌》(揚基都德)Yankee Doodle Dandy 第十五屆奧斯卡(1942)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樂(配樂)、最佳音響(錄音);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提名
84《凄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第二十屆奧斯卡(1947)最佳女配角提名
85《雙重生活》A Double Life第二十屆奧斯卡(1947)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樂(配樂);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86《巴格達大盜》(月宮寶盒)The Thief of Bagdad第十三屆奧斯卡(1940)最佳攝影(彩色片)、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最佳效果;最佳音樂提名
87《救生艇》Lifeboat第十七屆奧斯卡(1944)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編劇提名
88.《美人計》Notorious第十九屆奧斯卡(1946)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提名
89《太陽之血》Blood on the Sun第十八界奧斯卡(1945)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
90.《居里夫人》Madame Curie第十六屆奧斯卡(1943)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影片、最佳音響提名
91《大幻影》Grand Illusion 第十一屆奧斯卡(1938)最佳影片提名
92《蓬門今始為君開》The Quiet Man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1952)最佳攝影(彩色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最佳影片、最佳音響、最佳編劇提名
93《時代女人》Woman of the Year第十五屆奧斯卡(1942)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提名
94《虎帳狼煙》(鐵血金戈)Drums along the Mohawk第十二屆奧斯卡(1939)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彩色片)提名
95《封面女郎》Cover Girl第十七屆奧斯卡(1944)最佳音樂(配樂);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歌曲)、最佳音響提名
96《玉女奇遇》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第二十五屆奧斯卡(1952)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最佳攝影(黑白片)、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提名
97《霸王妖姬》Samson and Delilah 第二十三屆奧斯卡(1950)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效果提名
98《暴君焚城錄》Quo Vadis第二十四屆奧斯卡(1951)最佳男配角、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最佳攝影(彩色片)、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最佳影片提名
99《康·蒂基》Kon-Tiki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1951)最佳記錄片
100《馬戲團》The Circus 第一屆奧斯卡(1927-1928)特別獎
僅供參考
⑼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是誰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是芮妮·齊薇格,她在劇情片《朱迪》中飾演朱迪·嘉蘭,憑此角色還獲得第22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第26屆演員工會獎電影最佳女主角,被「衛報」評為 「2019年度十佳女演員」。
(9)音樂電影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擴展閱讀
影片《朱迪》
1、主創
《朱迪》是由魯伯特·古爾德執導,蕾妮·齊薇格、盧夫斯·塞維爾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由魯伯特·古爾德執導,湯姆·艾吉(《王冠》)操刀劇本。
2、劇情簡介
《朱迪》聚焦朱迪·嘉蘭最後一場演出,講的是這位女明星最悲慘落魄的一段時期。故事開始後不久,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而背井離鄉,朱迪·嘉蘭前去倫敦「淘金」。她不知道這三個星期的酒店駐唱會成為自己人生最後一場演出,也不知道自己與命運的對抗終究只是徒勞。
蕾妮·齊薇格就藏在這個角色身體里,染黑金發,拱起「小駝背」,時不時流露出精神不穩定的飄忽神色,用表演講述那些沒有寫在劇本里的痛苦與折磨。
最後的演出里,朱迪的表現極其糟糕,對葯物和酒精的依賴,長久以來無法入睡的疲憊,思念孩子的焦慮,統統轉化為她對舞台的恐懼。但是在唱完《Over the Rainbow》之後,她仍然感受到了觀眾對她的愛,畫面漸黑之前,她問:「你們才不會忘記我!對吧?」她用真心歌唱,展露出傷痕累累的靈魂,最終用洶涌的演技實現了一種優雅的狀態。
⑽ 奧黛麗赫本到底獲得多少次奧斯卡獎
奧黛麗·赫本共獲得兩次奧斯卡金像獎,四次提名。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女演員。1948年,出演了銀幕處女作《荷蘭七課》。1952年,主演了音樂劇《金粉世界》,憑借該劇獲得了托尼獎最佳女主角獎。
早年經歷: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市東南伊克塞勒區基耶維街48號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全名是奧黛麗·凱瑟琳·拉斯頓 。
1935年5月,奧黛麗·赫本的父親拋下了她和母親離家出走;同年,她進入英國肯特郡埃爾海姆鄉的貴族寄宿學校「密斯利登學校」學習,並於1938年畢業。1939年9月,歐戰爆發,赫本跟隨母親回到荷蘭。
1948年戰後,奧黛麗·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去到英國倫敦。她在那裡一邊打工一邊尋找深造機會;同年進入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習芭蕾舞。
經過數月訓練後,由於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不適合當芭蕾舞者。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壓力,她轉而兼職模特,並且參與歌舞團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