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三大看點
圖為2019年5月14日,在法國戛納,主競賽單元評委出席第72屆戛納電影節開幕式。(新華社/路透)
中國元素閃耀
戛納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以兼容並蓄和開放著稱,兼顧影片的商業性和藝術性,與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和德國柏林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每年5月,戛納的濱海大道上都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和電影藝術愛好者。
繼去年賈樟柯攜《江湖兒女》入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之後,今年中國導演刁亦男執導的新作《南方車站的聚會》入圍主競賽單元,將與其他20部入圍影片一起角逐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
《南方車站的聚會》由胡歌、桂綸鎂、廖凡等出演,講述了一名小偷在絕望的逃亡路上自我救贖的故事。該片在電影節期間的表現值得期待。
戛納電影節組委會11日發布消息說,中國演員章子怡獲邀與美國演員史泰龍、法國影星阿蘭·德隆和丹麥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組成大師班,他們將在電影節期間與觀眾及專業人士分享自己的電影生涯及感悟。
組委會13日還宣布,曾擔任過戛納電影節評委的華人演員鞏俐將獲頒卓越女性電影人獎——「躍動她影」獎。
此外,戛納電影節國際村中國館還將在電影節期間舉辦中國青年電影製片人推介會、長片展映、導演論壇等多項華語電影活動。
女性導演搶眼
電影節組委會表示,本屆電影節注重平衡電影節團隊及入圍電影導演的男女性別比例。
圖為2019年5月14日,在法國南部城市戛納,法國演員夏洛特·甘斯堡(左)和西班牙演員哈維爾·巴爾德姆亮相開幕式紅毯。(新華社/法新)
本屆電影節還首次對報名電影的導演性別比例進行了統計。據統計,在長片、短片和電影基金獎單元的報名影片中,由女性執導影片的比例分別為26%、32%和44%。組委會認為,這些數據表明女性導演將在未來電影界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此外,本屆電影節主辦方團隊亦注重性別比例平衡,在共計974名工作人員中,女性為468人。
老將新秀同台
在本屆電影節上,不僅有多位影壇「老面孔」攜作品亮相,也有不少新人帶著處女作在戛納首秀。
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21部影片中,多部影片的導演是戛納「常客」並斬獲過金棕櫚獎。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兩兄弟此前曾憑借《美麗羅塞塔》和《孩子》兩摘金棕櫚,這次他們的參賽影片為《年輕的阿邁德》。年過八旬的英國導演肯·洛克更是戛納「熟客」,曾憑借《我是布萊克》捧回2016年的金棕櫚獎,今年他攜新片《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參賽。
影壇傳奇人物史泰龍將在本屆電影節期間發布其新片《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的獨家照片,屆時還將播放介紹其職業生涯的視頻短片。
此外,本屆電影節組委會此前宣布授予83歲的阿蘭·德隆戛納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以表彰他對電影事業的傑出貢獻,向經典致敬。
此外,據電影節組委會介紹,今年入圍主競賽和影評人周等單元的26部影片還將角逐旨在發掘、鼓勵新導演的「金攝影機獎」。
2. 求第59屆法國戛納電影節詳細介紹。
59屆戛納電影節因由香港導演王家衛擔任主席,評委會成員有章子怡、盧西亞·馬特爾(Lucrecia Martel)、海倫娜·邦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伊利亞·蘇雷曼(Elia Suleiman)、帕特利斯·勒孔特(Patrice Leconte)、塞繆爾·傑克遜(Samuel L. Jackson)、蒂姆·拉夫(Tim Roth)。
第59屆戛納電影節閉幕:五帝六後出爐 史無前例
59屆戛納電影節閉幕,英國老導演肯·羅奇的《風吹稻浪》摘下金棕櫚大獎,而本屆共有11位演員同獲男女演員獎。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巴別塔》拿下了最佳導演獎,先前一致看好的阿莫多瓦新作《回歸》,裡面六位女演員包括佩內洛普·克魯茲一起奪得最佳女演員獎,而阿莫多瓦本人則憑該片拿下最佳編劇獎,也算是個安慰,藉此《回歸》在奪獎數量上成為本屆戛納電影節的贏家。而索非亞·科波拉的野心之作《瑪麗皇後》顆粒無收。
獲獎全名單
金棕櫚獎 《風吹稻浪》 英國
評委會大獎 《弗朗德勒》 法國
評審團獎 《紅色之路》 英國
最佳導演獎 《巴別塔》導演 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美國
最佳男演員獎 《光榮之路》5位男星
Jamel Debbouze, Sami Bouajila, Roschdy Zem, Samy Naceri, Bernard Blancan 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 《回歸》6位女星
Penélope Cruz、Carmen Maura、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西班牙
最佳編劇獎 《回歸》阿爾莫多瓦 西班牙
最佳金攝影機獎 《布達佩斯島》
短片部分金棕櫚獎 《sniffer》導演:Bobbie Peers 挪威
費比西獎
《氣候》/土耳其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BUG》/英國
「一種關注」單元
最佳影片 《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中國
3.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是創辦了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1946年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是「棕櫚獎」。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從1951年開始戛納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的「金鴨獎」在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
4.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史沿革
創辦初期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1936年,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會;1938年,德國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墨索里尼杯」。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納作為舉辦地點是因為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擔任「國際電影節」主席,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來到法國戛納舉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國際電影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1948年、195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194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在「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5. 戛納電影節介紹
戛納電影節介紹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迄今為止,華語電影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和張藝謀《活著》(評委會大獎)、《鬼子來了》(評委會大獎)獲得過有分量的大獎。
1發展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2創辦歷程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戛納電影節是歷時逾60載的電影界盛事,一般於每年5月在法國戛納舉行,為期十天。在電影節期間,各類競賽影片獎項包括:金棕櫚獎、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女演員獎、一種注目獎、電影基金會獎等。
戛納電影節 - 發展歷史
創辦初期
戛納電影節
19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特別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之後便成為1938年的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強勢入圍1938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還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
的國際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film)。選擇戛納是因為那邊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如 Tyrone Power、賈利·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來到戛納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1968年5月19日因為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被迫中斷。前一天5月18日,評審之一路易·馬盧辭職,楚浮、克勞德·貝黎(Claude Berri)、尚-蓋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勞德·勒路許(Claude Lelouche)、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跟尚盧·高達沖進“電影節大樓”的大廳,堅持要中斷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罷工的學生、勞工站在一起”。
2002年之後
一直到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
;6. 戛納電影節一共分為哪幾個單元
戛納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一種關注」、「短片競賽」、「電影基石」、「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等單元。
1、主競賽單元
主競賽單元是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主要的競賽單元,也是決定「金棕櫚獎」等主要獎項歸屬的評獎單元。
2、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單元誕生於1972年,與主競賽單元的大師雲集不同,這個單元旨在介紹國際新晉影人帶來的原創性和不同的作品。
3、短片競賽單元
短片競賽單元是戛納國際電影節官方正式競賽單元之一,與電影基石單元「共用」同一個評審團。
4、電影基石單元
電影基石單元是1998年由主席吉爾·雅各布創立的學生作品單元,與短片競賽單元「共用」同一個評審團。
5、導演雙周單元
導演雙周單元被稱為導演專業單元,1968年由法國新浪潮電影主將特呂弗創立。1969年,革新過後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接納了導演雙周單元。導演雙周單元由法國導演協會主辦,是戛納國際電影節最純粹、最具創新意義和探索精神的一個單元。
6、國際影評人周單元
國際影評人周單元誕生於1962年,是戛納國際電影節引入「法國全國評論家協會」的力量後創立的第一個次生單元,被稱為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大女兒」。
國際影評人周單元為期10天,比主競賽單元提前一天結束。國際影評人周單元設有單獨獎項,包括國際影評人周大獎、最佳劇本獎(SACD)、發行支持獎(ACID)等。
參加該單元展映和競賽的影片必須是導演執導的首部或第二部長片或短片,類似於其他電影節設立的「處女作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電影節
7. 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介紹
來自比利時的《孩子》摘得金棕櫚枝,美國獨立導演大師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則榮獲「評審團大獎」,令法國電影18年來「國貨奪標」的熱切願望再度落空。不過,邁克爾·漢尼克的《躲避》還是為法蘭西挽回了面子,繼4年前探討受虐畸戀的《鋼琴女教師》囊括了評審團大獎、最佳男女主角3項榮譽後,這位戛納的常客、法蘭西本土的大師終於問鼎最佳導演的桂冠。備受關注的由王小帥執導的《青紅》則獲得了評委會獎。
而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一舉斬獲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轉身導演的李·瓊斯不僅問鼎影帝,而且處女作即或如此盛譽,可謂本屆戛納最大的驚喜。而《自由地帶》的漢娜·拉斯洛以配角身份登上影後的寶座,更是戛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慧眼又一次顯靈。
眾所周知,戛納電影節有兩大傳統。一是法蘭西出品的熱情奔放,宛如地中海畔的棕櫚樹和金沙灘上的比基尼;二是褒貶不一的特立獨行,有人指責是商業炒作的噱頭掩蓋了藝術的光芒,有人總結為每年格調迥異的評委會成員跳躍性的審美作祟。
如果說77歲的奧斯卡是位年屆耄耋的老人,那麼,58歲的戛納絕對是更年期的主婦,想給她把脈比登天還難。敢預測奧斯卡的媒體,幾乎沒誰有勇氣在戛納影展面前造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影帝、影後——能蒙上一個就了不得,而通常處心積慮的算計都不免「四大皆空」,更不要提「金棕櫚獎」和「評委會大獎」——在戛納影展參賽的作品,千萬別獲得當地媒體的一致追捧,否則100%顆粒無收。
不過,本屆戛納電影節似乎在庫斯圖里卡大師的帶領下,對評論界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妥協示好之態。在大師扎堆的今年,兩個大獎都顯得波瀾不驚,3位早已被業界公認的大師再次披荊斬棘、脫穎而出。
金棕櫚獎得主《孩子》的導演來自比利時的達內兄弟,6年前他們曾憑《羅塞塔》勇奪金棕櫚獎,當時,媒體一片感恩戴德地稱頌戛納總算給了與兄弟倆非凡的才華相匹配的名譽和聲望。本片是繼《兒子》(英文版標題「The Son」)之後的新作(《孩子》的英文版標題「The Child」),達內兄弟將半紀錄片風格的、晃動的、肩扛鏡頭的真實感,頑固地追求到底,不僅在展映期間,獲得了當地觀眾的一致認可,更成為有史以來第5位入主「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絕對比2000萬美元片酬俱樂部的門檻要高得多),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無可爭議。
而評委會大獎得主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則是另一次眾望所歸的結果。比爾·莫瑞扮演的男主人公某日突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聲稱他有個兒子,已被撫養成人——為了找出答案,他不得不開始思考並處理與曾經交往的女人們混亂、糾纏的關系。比爾·莫瑞、傑西卡·朗格、莎朗·斯通、茱莉·德爾佩、蒂爾達·斯文頓……豪華的演技派陣容錦上添花的同時,平凡的情節再次因賈木許的原創力而化腐朽為神奇。老賈獨特的世界觀,多年來在戛納影展屢試不爽,此次雖再度與金棕櫚(最佳長片)相距咫尺擦身而過,但評委會大獎也足以說明其成就之不凡。
同樣,評委們依然為媒體准備了充分的噱頭: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本是似曾相識的故事——為實現對已故知己的承諾,男主人公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將其屍體運抵墨西哥。本劇是2年前令人驚異的佳片《21克》(讓壞小子西恩·潘二度稱帝水城威尼斯,並為娜奧米·瓦茨贏得了首個奧斯卡提名)的編劇吉列莫·阿里加的新成果,作為奧斯卡金像男配角(93年的《亡命天涯》)湯米·李·瓊斯的導演處女作,登陸戛納本來已是看點十足。結果「演而優則導」的老湯不僅成就了吉列莫·阿里加勇奪最佳編劇獎的神話,更以台前幕後萬能雙棲的姿態,問鼎戛納影帝。恐怕,再沒哪個電影節如此對「新人」(我指導演)不遺餘力地大力扶植了:斯蒂文·索德伯格、拉斯·馮·特利爾……現在又多了個湯米·李·瓊斯,恭喜發財!
而阿莫斯·吉達的《自由地帶》居然捧出了影後漢娜·拉斯洛,則更令人驚掉了下巴。原以為本片最大的賣點是請到了聖城耶路撒冷出生的娜塔麗·波特曼領銜;另外,在猶太教聖地「嘆息之壁」拍攝接吻戲,遭到教徒們激烈指責的爆料也是絕佳炒作。但已過中年的拉斯洛居然憑借片中出鏡不多的配角位置一鳴驚人,一方面朴實無華的演技無懈可擊(這與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維拉·德雷克》上位的艾美達·斯丹頓相似);另一方面,之前的大熱門丹尼爾·奧特尤爾因媒體的過分吹捧終於引發了評委會的逆反心理(這與前年戛納影展上,《狗鎮》的妮可·基德曼的遭遇雷同),也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客觀原因。
至於《青紅》獲得評委會獎,並不意外。描述我國當今城市與農村的經濟、文化差異巨大的社會現實,堪稱王小帥的看家本領,而上海的夢與現實雲雲,正好能將王小帥的鋒芒完全展示出來。當然,我之前曾預言過,本片無競爭力染指大獎(金棕櫚/評委會大獎),特別是在今年,各路大師們多年密制的烈葯面前,即使是一杯濃茶,依然顯不出分量。不過,對中國電影不可等閑視之的心態,似乎在全世界電影人的心中泛濫開來,不僅是章子怡成為首次出席慈善酒會的亞洲明星並有幸繼奧斯卡之後頒獎戛納——《青紅》、《黑社會》、《最好的時光》,兩岸三地不同風味、不同性格分別進入競爭單元,本身已是中國電影獲得的至高禮遇。加之,評委會成員中有我們的「華人標簽」名導吳宇森,因此,本就品質不俗的《青紅》雖不算極出類拔萃,憑其實力奪得「評委會獎」仍屬情理之中、水到渠成。連賈木許都謙稱自己是侯孝賢的學生,這當然是恭維和客套,但同樣也是不折不扣的稱贊和敬意。
姜文曾經說影評人對電影的指指點點就像太監評論做愛,也許戛納電影節正是聽見了這番話,才死心塌地地邀請他在前年做了一回評委。無獨有偶,姜文那一屆評委對《狗鎮》的態度,與去年《花樣年華》的冷遇幾乎如出一轍,影評人推崇什麼,評委會就對什麼不予理睬,套用金庸先生的《白馬嘯西風》:「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不過,第58屆戛納電影節,卻在喧囂浮華背後,給了影迷更多的欣喜——不僅是在一蟹不如一蟹的電影節衰退潛流中逆水行舟的品質,更是不嘩眾取寵、不矯揉造作的中肯的結果。
8. 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金棕櫚大獎最終由「英倫知性導演」肯·洛奇先生的《風吹稻浪》問鼎。這位年屆古稀的老將,在過去幾十年裡,曾與戛納電影節有過數度糾葛,每次均是功敗垂成。雖有兩度評審團獎及一次最佳編劇獎的犒慰,但有口皆碑的電影前輩洛奇先生,與金棕櫚的羈絆卻始終未能了結。今朝笑到最後,老人家終償夙願。
《風吹稻浪》以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沖突為背景,通過三位青年的不同際遇,再現了當地人值此特殊歷史階段的真實經歷。哥哥為「祖國的大一統」,不惜放棄醫生這份極有前途的職業;而弟弟卻全身心投入獨立的革命浪潮,與英國侵略者對抗到底;戰爭的最終代價是親情破滅,除去永恆的創傷,人類一無所獲。
肯·洛奇雖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卻以完全中立的姿態,平靜講述了這樣一出悲劇。雖有被好事娛記質疑「涉嫌叛國」的插曲,但影片一絲不苟的態度和嚴肅寫實的風格,還是讓懇切的攝制初衷與厚重的人文關懷不言自明。
繼去年法國導演邁克爾·漢尼克折桂最佳導演獎後,今年,法蘭西本土勢力再接再厲、更進一步——同樣涉及戰爭內容的電影《弗朗德勒》榮膺評委會大獎。與正面描繪戰爭對人性摧殘的《風吹稻浪》南轅北轍,《弗朗德勒》通過一場絕戀,以戰爭後方為主要著眼點,通過等待離人還鄉的女性無助的心路歷程,闡釋戰爭的殘酷。當歷盡戰火洗禮而完全判若兩人的丈夫再次回到她身邊時,這對情侶才意識到彼此的改變已無法挽回。同樣的悲劇,同樣的反戰,兩項大獎的得主殊途同歸。
在亞洲電影青黃不接的斷檔境地里,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王家衛,以純熟的太極技法,完成了對歐洲電影人的致敬。英國影評界在票選「20世紀十位最偉大導演」時,曾將王家衛排在黑澤明、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等大師之前,墨鏡老王則以「還英國巨匠一個公道」的身體力行,回饋了大不列顛。
至於東道主法國,血脈里沉澱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祖訓的王老師,自然不會怠慢。盡管《弗朗德勒》的脫穎而出不乏過譽之嫌,但評委會大獎這個名目仍顯得十分靠譜——既對得起高傲的法國人民,又讓挑剔的媒體無法過分指責。福茂先生肯定在偷著樂:邀請老王做客,真乃明智之舉。
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雙贏、乃至多贏,是一項各大電影節或電影獎的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王家衛在這方面算是做得巧奪天工。既然成全了一位大師(肯·洛奇),那麼,另一位該如何安撫呢?
「伊比利亞電影之神」佩德羅·阿莫多瓦執導的《回歸》,獲得最佳編劇和影後兩項大獎。眾所周知,自編自導是阿莫多瓦的招牌動作,當年在奧斯卡上,老瓦斬獲的便是一尊最佳原創劇本的小金人(《對她說》),於是,此番的最佳編劇獎,堪稱順理成章。
但創造了高達3.6的綜合評分(4分滿)的《回歸》,若僅以劇本獎對付,未免草菅人命。所以,影後殊榮便呼之欲出。本來,阿莫多瓦就是女權電影的資深「黨代表」,而《回歸》則迎來了卡門·莫拉、佩內洛普·克魯茲等六位「阿莫多瓦御用女優」的集體回歸,如此千載難逢的良機,與其艱難取捨,不如一蹴而就。何況,歐洲人在並列獲獎方面早就頗有心得——《八美千嬌》在柏林電影節和歐洲電影獎上,實現過「八女同台」的領獎盛況;《時時刻刻》的三代好萊塢演技女星也曾攜手封後柏林。因此,《回歸》的六位女演員重演上述光景,便不足為奇了。
再來看影帝部門。我事前預測的五位候選中,法國演員占據三席:布諾瓦·邁奇梅爾(《查理的意見》)、努里·比格·錫蘭(《氣候》)、薩米·布阿吉亞(《光榮歲月》)。之所以有如是結論,原因在於金棕櫚獎、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獎上,東道主的機會不大(當時沒料到爭議作品《弗朗德勒》「勇奪」評委會大獎),自然要在表演獎上多分些羹。果然,影帝最終由《光榮歲月》的薩米·布阿吉亞等五位男星集體勝出,與《回歸》的六大女優相映成趣,再次證明了歐洲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及亞洲導演的操作功力——王家衛將「見者有份」原則發揮得登峰造極,令人感服。
還差誰沒照顧到呢?眾所周知,好萊塢。
墨西哥出品、好萊塢招安的青年才俊——亞歷桑德羅·岡薩萊斯·伊納里圖執導的群戲《通天塔》贏得最佳導演獎。這位出身中美洲的後起之秀,自成名作《愛情是狗娘》起,便擅長以平行故事錯綜交織的形式,通過出場人物間細枝末節的連帶關系,完成支流匯總,令人恍然大悟,進而升華主題、鐫刻人性。
這次的《通天塔》,搭檔上屆戛納最佳編劇獎得主吉列莫·阿里加(《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奉獻了布拉德·皮特、凱特·布蘭切特、役所廣司、蓋爾·加西亞·伯納爾四大實力派飆戲的盛宴。無論精妙絕倫的劇本,抑或火花四散的演技,都值得相應獎項的肯定。參考上述分配結果,最好的辦法便是表彰導演伊納里圖。此君完美調度了故事、演員這兩把利刃,使之有力整合,刺向一點,入木三分。
評審團獎的歸屬亦具匠心。《紅色之路》雖是英國電影,但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卻是奧斯卡獎得主(去年,憑設計精巧的小品《美國異教徒》榮膺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紅色之路》的驚悚題材並不符合戛納的一貫審美,但必須指出,該片是女導演阿諾德講述女性故事的長片處女作。由是,評審團獎選擇《紅色之路》,實際上在歐洲與好萊塢之間、突破與保守之間、男權與女權之間、成就大師與發現新人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怎麼能讓人不為王家衛喝彩呢!
綜上所述,故事在「多贏」的局面中圓滿謝幕。王家衛主席以優雅、唯美的方式,溫柔、輕巧的手腕,通過獲獎作品的反戰屬性與頒獎方式的多贏策略這兩個方面,構建了「和諧電影節」。換言之,第59屆戛納電影節本身就是一部電影——一部為數不多的王家衛執導的皆大歡喜的作品。
9. 歷屆戛納電影節中國獲獎影片大盤點,你最喜歡哪
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第71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中國軍團的存在感也是相當高,章明新片入選平行單元「導演雙周」;魏書均的短片《延邊少年》獲得「短片特別提及獎」;擔任主競賽評委的張震;以及第五次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賈樟柯和他的《江湖兒女》。雖然《江湖兒女》顆粒無收,但在首映時,呼聲很高。
1993年陳凱歌憑《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電影可謂是華語電影巔峰之作,至今無電影可以媲美。該片改編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你若問,這部電影到底有多好看?我只能告訴你,百看不厭,此片不止征服了戛納,還征服了世界。曾被稱為東方版的《亂世佳人》。
5、《戲夢人生》
10. 介紹一下戛納電影節
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洩》,入選影展競賽單元,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2002年伍仕賢導演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了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首部華語短片。第6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6日開幕,組委會19日公布了角逐「金棕櫚獎」競賽單元的21部入圍影片名單,王家衛導演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成為唯一入圍的華人導演作品,這部影片也同時獲邀作為電影節開幕影片在16日舉行全球首映,這是戛納電影節60年來第一次由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遺憾的是,在今年這份大牌導演作品雲集的參賽名單上,曾經熱炒有望入圍的姜文新作《太陽再次升起》,以及侯孝賢的《紅氣球》均抱憾出局,華語影片提前告別本屆「金棕櫚」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