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電影黃土地的主題和特點

電影黃土地的主題和特點

發布時間:2022-04-23 04:09:21

⑴ 影片黃土地大量運用了什麼構圖

我們強調影視的運動特性,並不排斥畫面的繪畫性,尤其是那些體現影視整體風格的靜態畫面,有時更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如我國著名導演陳凱歌的《黃土地》是一部對民族文化進行反思的情緒化影片。影片運用大量的靜態構圖.如呆坐的父親、面無表情的憨態、貧瘠的黃土地等,而這些靜態畫面與具有極強動感的求雨場面和打腰鼓的運動鏡頭形成動、靜兩極,深刻地闡釋了影片的主題。

⑵ 黃土地影評

黃土地

《黃土地》是我接觸的中國本土電影中比較優秀的代表之一,本來覺得1984的中國電影,沒什麼特技效果,沒什麼大批資金投入,應該難以認同,但看完後才覺得只要用藝術的心去拍出的電影,絕對比用錢堆出的一堆貌似電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時間有限,就主要從技術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運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於觀看條件的簡陋和部分主關條件的影響(個人所學有限,領悟力一般),就談一點吧。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的臉。在布光上也多常採用非標准布光技巧如窯洞內的陰暗對比布光,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顧青回來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體黑暗而背景明亮。當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平調布光,營造影片的真實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在片中色彩的運用,則是寫意與寫實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油畫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其表述主題。主要為黃、紅、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隨情節變換與主題表達也改變其含義。黃,代表黃土地和黃土地養育著的人,黃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黃色,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有著低能量色彩的表現—傍晚時分的灰黑色,給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紅色一方面是表現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如新娘的小紅鞋,一方面也是年輕一代蓬勃的生機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如憨憨的紅肚兜。而黑色在這里表意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痛苦、恐懼與絕望,如翠巧新房內粗糙灰黑的手。三種色彩有機結合,使影片極富表現力。還有一種顏色的運用極特殊也極重要,天空的蔚藍色的出現,影片中天空總是灰白或灰藍,但顧青出場、在求雨時的再次出場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後都出現大片蔚藍的天空,亮度極高,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現,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訴求。

影片大部分為水平構圖,大片連綿起伏的黃土地佔據大部分畫面,地平線處於畫面上方,展現了黃土地的厚重遼遠,高低起伏。對於人則使用主導性的負體積,使人所佔的空間極少,只在畫面的一角勞作休憩運動。這樣強烈的對比顯示了個體於大環境傳統大文化背景下的無力。就連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現的「公家人」也不過如螻蟻蜉蝣寸在其中,如開頭公家後生顧青的出場,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黃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陪襯,在廣袤的黃土地主導下他們渺小而蒼白。但也有部分構圖的不穩定平衡,主要體現在傾斜地平線的運用上。

影片鏡頭的使用也極具特色。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而這片黃土地正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它養育出了中國厚重、封閉、隱忍的中國內陸文明,充滿了人情味但以其傳統固守的本性對人產生巨大束縛力。空鏡頭的使用也很頻繁,主要為黃河、土地與太陽,沒有人物的參與,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鏡頭造成為影片注入極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耍腰鼓的鏡頭,凝聚力量,通過攝影機的搖甩推拉表現畫面,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增加其粗獷豪放,極具情緒沖擊力和精神力度,沖擊感官與靈魂,反映了從貧瘠的黃土地中生發出來的盪氣回腸的聲音。

從拍攝角度來說,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頭顧青的出場和求雨時他的再次出場都用了仰拍。在空曠的地平線上漸漸出現顧青的身影,向屏幕前運動,然後鏡頭上移,以一個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藍的天空。這是在形象塑造上對顧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暗含著顧青代表的公家人對於黃土地人擺脫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對於廣袤的黃土地的仰拍,則表現人們對於這片「母親地」的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俯拍可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概覽全景,展示了黃土地上因風沙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面貌,又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效果。如對於黃河邊纖夫的俯拍,從而體現對於掙扎於生存中的弱小個體的憐憫與同情。還有就是翠巧在聽完顧青的歌後,呆坐在擔子上的片段,這是翠巧感情變化的一個轉折,但鏡頭卻以以高遠的天空,貧瘠空曠的黃土地與依稀可見的弱小身影形成強烈對比,頓時將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環境下的無力、無奈感凸顯出來,也暗示翠巧悲劇性的結局。

音樂是影片的靈魂,片中陝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種講述語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顧青,四種人不同的歌聲都體現了他們的性格、命運,歌聲緊扣情節的發展,將主題更表達得入木三分。除了這些,片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技巧的純熟運用。特寫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細致地展現,比如翠巧喜悅地擔水回家一開門卻看到媒婆,那一瞬間臉上的欣喜當然無存,轉而是無奈的失落和順從地點頭。還有如多處疊化的的運用,開頭顧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現虛化的太陽和山崗,這些說明了他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地趕路,也從側面表現黃土地的廣闊,還有翠巧挑水時背景的渲染模糊則起到烘托主體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時人是朝攝像機移動,但滔滔的黃河水則持續往右流,Z軸的制兩個分離的矢量的分離運動給人造成一種人物隨時會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這偏偏與人物的結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輯上使用重復蒙太奇的手法,如兩次娶親的表現上都是一樣的小紅鞋,一樣的嗩吶喇叭,一樣的毛驢,一樣的前進動作過程,表明在這種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還有很多,都得我們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允許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但能在簡單的情節下仍能運用出神入化的電影技巧,將大主題蘊於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實力來,可以說,《黃土地》做到了,在電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選擇這樣的電影,也許我們會收獲更多,思考更多

⑶ 影片《黃土地》在攝影藝術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學藝術中,「我們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為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的一種重要內涵,甚至於,還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為某種文學藝術作品成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標志。」「以題材范圍來說,人們也看到了,往往是農村題材的作品,最能富集這種地域文化特色。」電影《黃土地》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影視劇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喜愛,不可否認其在藝術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現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將黃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的造型意識上,影片主光調暗淡,畫面中明暗反差很大,從視覺上給人以凝重、內斂的感覺。質朴悠遠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代表著黃土地上永不衰敗的生命力,也是新舊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

一,人物的塑造與地域文化
丹納有一個很有名的論斷是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和時代這三大因素。」這就是說,丹納強調的是地域文化對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人正是文學藝術所關心的對象。這樣一來,我們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實際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對作品裡的人物的影響了。電影《黃土地》把主要人物設置為四個:顧青、翠巧、翠巧的父親和弟弟。張藝謀說:」我們能拍攝的內容很少:土地、窯洞、黃河和四個人物。然而,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與人物都承擔起了符號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受壓迫的勞動婦女。她們像翠巧一樣默默地承受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壓力。

影片中的父親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顧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與翠巧爹聊天,一盞油燈在翠巧爹的身後放著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樣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說自己四十七歲時,鏡頭推近了一些,我們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臉,臉上的溝壑不由讓人想到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觀眾們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紀和滄桑的面容的強烈對比,自然讓人想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承受的精神重負和未翻身的農民艱辛苦難的命運。

影片中放羊娃成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實則內心清明。恰就像是黃土地上兩手袖著,表情木然,問什麼只答一聲「噢」的農人們,你以為他們愚鈍,可當他們在場上歡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輝煌與熱烈。憨憨就像是這群黃土地上的沉默的人們一樣,在顧青剛剛開始接觸他的時候幾乎不說話,只是默默地觀察著顧青,隨即在共同的生活與勞作中被以顧青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感化著,直到最後逆著求雨的人流向顧青跑來,代表著群眾當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覺醒。
影片中送別的場景,採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別顧青的時候說,「顧大哥,我兄弟把黃米糕給你了?嘗嘗看好吃不?路上找個伴,拉拉話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長流水:趕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窮人家。」這段話,只要是熟悉陝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這是一支在河套地區廣為流傳的陝北民歌,表現的是女子對於將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牽掛與叮嚀。這幾句話出現在翠巧送別顧青的場景中,表達了翠巧對顧青那種無法出口的朦朧的愛戀。在影片中一直沒有明言的兩人的關系,在這里似乎是給了一個模糊的交待。

二、畫面色彩與地域文化

電影《黃土地》獲國內外多項大獎,其中有多個為攝影獎項,這與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關系的。該片的攝影張藝謀說:「我們要求這部影片的畫面色彩要出調子,出情緒,尤其要出情緒,做到飽和凝重,對比強烈。不學中國年畫的設色鮮亮,而取它的單純濃郁。在黃色的主調中,再配上黑、白、紅三種顏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襖,白色的羊肚毛巾,紅色的嫁衣、蓋頭。至於其他的顏色,可用可不用的,就盡量不用。這種色彩處理不完全是寫實的手法,而是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在《黃土地》中,影片主光調暗淡,畫面中明暗反差很大,從視覺上給人以凝重、內斂的感覺。創作者滿懷著對黃土地的深切熱愛,對抗戰時期的黃土文化進行觀照、探究和思考,飽含溫暖卻並不張揚,充滿積極、樂觀也不乏沉穩。

這部影片以黃色為基調,黃色的土地,黃色的河。黃土地是塊貧瘠的土地,但她卻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一瀉千里,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因此影片將它們處理成了暖色調,透著母親般的溫暖。紅色是張藝謀偏愛的顏色,並在其日後的影片中大量出現。這部影片紅色的運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場景出現,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是一場婚禮,紅色反復出現,紅嫁衣、紅綉鞋、紅花轎、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紅色是一種熱烈的顏色,襯托著婚禮的熱鬧,然而,鏡頭中出現的翠巧微微憂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樂使觀眾覺得這種熱烈當中有一絲奇怪的東西。接下來翠巧出嫁的場景又再次重復了這種紅色的場景。但這一次觀眾們再不會感受到喜慶的氛圍,縈繞在人們心頭的是對翠巧命運的深切同情。緊接著,鏡頭跳到腰鼓陣上,畫面上又出現了大量的紅色,紅腰鼓、紅腰帶以及紅色的標語等,再次用紅色表現了場景的熱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識的最高體現在於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構圖。影片中兩次出現婚禮的隊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隱喻著舊文明的走跌在拍攝婚禮的觀眾時,鏡頭有意在人的頸、腰、膝等關節處將畫面中人物」斬斷」,以此彰顯封建舊思想對勞苦大眾的迫害和束縛:顧青作為外來客出現在婚禮酒席上,農民們黑壓壓的積滿畫面的每個角落,只有顧青身著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軍裝,帶著與他們截然不同的眼神,顯得格格不入,體現了黃土地的舊文明在面對新生文明時的保守、漠視和不接納;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賓士,向著代表外來開放文明的顧青艱難前行,預示著這片土地上年輕的生命終將戰勝舊的封建思想,終將戰勝一切阻礙和束縛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樂與地域文化
電影作為綜合藝術,需要調動多種藝術元素結合成整體,這樣能起到升華影片的主題的目的。電影《黃土地》將聲音、畫面、音樂等藝術元素融為一體,創造出了既優美又簡潔的意境。在電影《黃土地》中對陝北民歌的運用,使黃土氣息一下子撲面而來,細膩委婉,意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對於突出主題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有深遠的意義。

音樂的恰當運用無疑是電影《黃土地》的一大特色。質朴悠遠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代表著黃土地上永不衰敗的生命力,也是新舊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陝北民歌這一藝術奇葩,是黃土地的母語和精神家園,更是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婚禮上的人唱信天游,因為他臣服於舊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為她對新文明充滿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顧青臨走前夜唱信天游,因為作為黃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納新的文明,也願意對其包容、不排斥,體現了深厚的黃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片末朝氣蓬勃的腰鼓隊伍活力十足、驚天動地、勢不可擋的行進在古老的黃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極、奮勇的-情緒,象徵著新文明必將戰勝舊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無論中華民族有怎樣的發展,黃土文化作為根源,其包容性永遠是無可取代的,其質朴的民風、古文化仍舊存在,那婉轉悠揚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盪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既可用來表現獨特的黃土地風情,又可藉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沒有放棄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當中,顧青到這片黃土地上來采風,在空曠的原野上,遠遠地傳來了男人蒼涼的歌聲:攬工(那)人兒難(哎喲),攬工人兒難,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滿…..顧青停下腳步,側耳傾聽,四面卻只有凜汐風聲。在舊社會,因地區不同,人們把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失地農民稱為」攬工的「扛活的」」「伙計」。攬工調是反映攬工人受苦受累受剝削的民歌,它是舊社會貧與富對比的寫照,是廣大勞苦人們血與淚的控訴。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畫了攬工人的痛楚心理。以這首民歌來襯托顧青的出場,恰恰說明以顧青為象徵的共產黨人給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受壓迫的人們帶來了春的希望。

顧青被邀參加當地的一場婚禮,婚禮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鍋頭燒酒掏錢買,為待朋友拿出來,一樣的燒酒一樣的菜,一樣的朋友一樣的待。象牙筷兒來夾菜,銀壺載酒金舀子來……與席上的那道木魚一樣,表現了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的豪邁與浪漫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婚禮後,顧青來到了翠巧的家,夜裡,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兒歌》:」六月里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是我大。五穀里數不過豌豆圓,人里頭數不過女兒可憐,女兒可憐,女兒喲。天上的沙鴿對對飛,不想我的親娘再想誰。川里的葫蘆山裡的瓜,不想成親我挨過打。」……

影片通過運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畫了人民的苦難,從而放射到整個民族的苦難。

四.結語
黃土高原,這片奇特的土地是蘊藏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古老文明的黃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古老輝煌的歷史文明,鑄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寶庫。電影《黃土地》表現的黃土高原就像一幅蒼涼而優美的油畫,一首古老而質朴的民歌,它用電影語言將大西北獨特的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西部地域文化和黃土高原特色在《黃土地》中的集中展現,留給觀眾的是對西部生活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⑷ 《黃土地》張藝謀攝影闡述 急求!!!!

電影《黃土地》攝影闡述

張藝謀

立 意
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稱構思。
古人有語:「…… 故善畫者,必意在筆先。寧可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筆不到,不到即到也;筆到而意不到,到猶未到也。」
這一帶是中華祖先軒轅帝耕耘征戰之地,是民族的搖籃,在這里拍片,大約總要想很多的。
我們想表現天之廣袤,想表現低之沉厚;想表現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想表現民族精神自強不息;想表現人們原始的蒙昧中煥發而出的吶喊和力量,想表現從貧瘠的黃土中生發而出的盪氣回腸的歌聲;想表現人的命運,想表現人的感情——愛、恨、強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對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
想的總是比做的好。
「取法於上,取得於中。」「取法於中故為之下。」
實際上,我們能拍攝的內容很少:土地、搖動、黃河、四個人物。
「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

主 題
這部影片的主題,很難一言盡之。我以為,如果說是一個反抗買賣婚姻的故事,毋寧說是滲透了對人,對土地深深的愛和對光明的執著追求。

風 格
是撥地而起的高亢悠揚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溝溝壑壑,是蹬踏而來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靜靜流淌的嘆息的黃河。
「深沉、濃郁」——這是最簡單的說明。

攝影基調
色彩、光線、構圖、運動四大要素構成了電影攝影的風格,我想,它們都應該統一在這樣一個基調下:不求清淡而取濃郁,不求變化而取單純。
莊子說:「既雕既琢,復歸於朴。」

全片總體造型處理
1.色彩
「黃牛、土地和人有著一樣的皮色。」勿需多講,黃色是本片的色彩總調。
是沉穩的土黃,不是跳躍的鮮黃。
在黃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襖,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紅色的嫁衣蓋頭。
黃黑、白、紅——黃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純潔,紅是嚮往。
不學中國年畫的設色鮮亮,而取它的單純濃郁。
2.光線
由於黃土高原在刺目的陽光下,呈現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慮到充分體現泥
土的沉穩本色及溫暖的氣氛,本片的光線處理,以「柔和」二字為主。
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內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個別場景中,有意識運用明亮陽光構成大反差,加強視覺印象——這是戲的需要,內容的需要。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畫面意境的產生,首先在光。
3.構圖
「簡練、沉穩」這是構圖的宗旨。
「思贍者善敷,才核者善刪。」在畫面中,堅決排除可有可無之物,強調簡練,強調大塊面的重厚感。
同《一個和八個》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靜的恬美。
構圖不求奇特大膽,而求朴實完整。
4.運動
為造成一種深沉,厚實的感覺,能不動盡量不動。
通過鏡頭內部的有機調度,通過演員的運動,與不太運動的攝影機形成一個整體,造成既有層次,又有變化的視覺印象。
電影是動的藝術,但電影攝影未必只有「動」這一種手法。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

幾種具體手法

根據內容的需要——這是根本。
統一在導演構思之中——這是前提。

1.重復
全片中,大量運用同景別、同機位、同鏡頭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復鏡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日復一日中有國痛苦、歡樂、渴望、斗爭。
同一畫面,往往蘊含著,再現著不同的質。
2.色彩蒙太奇
黃是全片的總體色調,但在幾個段落中,大量拍攝紅色;紅轎簾、紅蓋頭、紅衣紅褲、紅腰帶、紅腰鼓、紅花、紅馬… …
充滿畫面的紅色!強化了視覺沖擊力,造成了情緒上的跌宕起伏,形成節奏。
同樣的紅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給人迥然不同的感受。
3.光線跳躍
全片是柔和的光線,但兩處有躍:
腰鼓——刺目明亮的陽光!這是翻身農民縱情的歌唱。這是新生。
求雨——刺目明亮的陽光!這是精神扭曲農民悲愴的吶喊。這是死亡
死亡了,才會誕生。

幾句題外話
80年代的年輕人,常被呼為「現代青年」。所謂「現代」,擯棄傳統也。
其實,我們在對未來影片的構思中,從勞資這幾句話中得益匪淺:「大方無偶,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1984年03月31日南寧

⑸ 電影黃土地的主題是什麼400字

簡介: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薛白飾),自小由父親(譚托飾)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劉強飾)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⑹ 《黃土地》影片的影像特點及時空形式是什麼

畫面構圖在陳凱歌的每部影片中都是十分講究的,他十分注重人為空間的設置,我這里想著重分析一下《黃土地》。《黃土地》的藝術手段與其前的影片相比是新的,電影的特點是表現運動,《黃土地》從形式上看它利用了圖片造型結構手法、技巧,但表現出來的整體銀幕形象卻是電影化的,這是當時電影處理的一個新的開拓。如顧青要走那場戲,翠巧一個人坐在門外,這是用長鏡頭處理的:用景小全,方位、角度固定不變,沒有推拉搖移和變焦,而是從頭到尾靜止不動,對話極長,然而銀幕形象並不因為處理簡單畫面靜止而顯得枯燥,相反卻十分感人。這場戲是通過一個人在鏡頭前,一個人在畫外,一隱一現的表演來表現的。翠巧的情緒波動,通過演員細膩的表情動作及對白中語調的節奏變化生動揭示。這里用全景、固定不動的拍攝,除了表述外,似乎是冷漠無情的環境的化身。對人們的喜怒哀樂,攝像機似乎都無動於衷,漠然置之。再如翠巧見媒婆一場。翠巧擔水途中,看見顧青教憨憨唱歌,很受感動。前一場犁地送飯,顧青的行為及談論已在她心中掀起波紋,她也想有朝一日像延安的女孩子一樣念書寫字,掌握自己的命運。美好的未來激勵著她,她臉上露出笑容,兩只水桶也輕了許多。她快步如飛地推開家門,一眼看到媒婆在家坐等,她一下子呆了,歡快激越的心緒頓時盪然無存,進退不得,木然佇立。這時的畫面是以同樣的節奏突然跳成一個中近景,靜止不動。畫外是她爹用深沉語調絮叨的聲音。翠巧聽著聽著,思緒萬千,但最後還是忍痛應允。這里的一切表現手段都變成了形象的銀幕語言。影片製作者在這里主要運用了下列四種造型因素:[1]選用恰當的景別,中近景能看清演員的表情,物距對頭;[2]靜止拍攝,沒用推拉,具有表意作用;[3]有效利用了光線。該片整個內景處理的調子是較低的,一般在中灰以下二級或二級半左右。拍攝對象最暗的部分剛剛看得見。這個畫面處理在一腳門內一腳門外的位置上,因此它的亮度比內景高,這個亮度層次對看清演員細致表演是最理想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這個畫面被處理在室內,臉上的亮度起碼應在中灰級以下,那就會因為室內過於陰暗而影響表演效果。由於畫面一腳門內一腳門外,這給用中灰級亮度提供了現實依據,光效也沒有變化,加上靜止的鏡頭,恰當的物距等各種戲劇造型因素結合在一起,把她那種經過痛擊之後產生的驚恐、痛切、哀怨、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及客觀環境的冷漠、沉滯生動地展示出來。這里的一切構圖因素都變成了一種形象的藝術語言。⑷《黃土地》的畫面構圖,就單個來看似乎是不平衡的,但從總體來看卻是完整的。如犁地一場,翠巧爹蹲在犁起的地壠旁,面對畫面邊緣。這樣的構圖方式前後出現過兩次。單看這兩個畫面本身是堵塞的,但是若同上下鏡頭連接起來單個畫面的堵塞感就消失了,因為整場戲的構圖是完整的。在翠巧爹眼裡顧青無非是個公家後生,是個動嘴不動手的讀書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還會犁地,這引起了老頭的深思。把人物放到這里,和翻開的土地線條進行對比,加上前後鏡頭的銜接,形成了構圖上的注意中心。這個堵塞只是總體中的個別處理,這個個別處理把這段戲所負載的情緒如實地表達了出來。因此它是個完整形象語言的有機部分。如果這場戲就只有這兩個鏡頭構成那就不完整了。這組獨特結構的畫面之所以是電影的,就在於該具體情況下它給予觀眾視覺上的一種運動鏡頭無法表達出來又無法代替的美感。
然而,這部影片在拍攝上並不是十分到位的,它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拿「腰鼓」這場戲來說。「腰鼓」出現在翠巧不幸婚姻之後,蒙太奇的合理剪輯使它看起來很有氣勢和沖擊力,表現了一種精神力量和力度,但在構圖處理上仍讓人感到有些許不足。既然這場戲要從寫意中表現一種力度,一種可以沖破一切的驃悍精神,那攝影就應該用盡一切手段將此種意圖具體表現出來。盡管攝影師也運用了手提攝影機跟拍、搖甩等技巧,但仍有兩方面做得不足,使原來立意的力度沒有達到應有的極限,即沒有達到「切點」限度,顯得差那麼一點點。一方面拍攝角度的變化太小、太平。正常視角看對象,表現的是正常的透視關系,對象必然以原本的面貌顯現,如果角度大俯大仰,必然出現能展現力度的變形效果。第二方面是景別變化不夠。電影畫面中很少有大的打腰鼓人的穿行閃過和前景中不同景別的變換。如果景別有強烈變化,電影畫面中的人物反復穿行、遮擋,前景中不時有幾個打腰鼓人局部的大動作占據畫面,其效果遠比一直用全景強烈得多。低角度、鏡頭前閃過、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和動勢會更有效地增強其粗獷豪放之勢。如果再增加一些造型手段可能會更好。
《黃土地》是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影片,上面所說的不足可能在當時存在很多技術上的局限,這種狀況發展到《荊軻刺秦王》就基本上得以改觀,裡面對秦國的戰爭場面的拍攝就活了許多。在他後來的幾部影片中,他開始運用誇張、對比、隱喻等手法,最後終於形成了構圖穩重中又變化、運動中見個性的特徵。

⑺ 黃土地這部電影感覺好模糊,沒有明白其主題是什麼!

《黃土地》(陳凱歌是電影《黃土地》的導演)這部電影之所以對中國電影意義重大,就在於其中既存在很純正的現實主義和極其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既有淡淡的愛情中的柔美又有大場面的壯闊恢宏的氣魄)。應該說正是它在美學上至純的現實主義和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才保證了它作為其它電影和導演的母親的地位。它象是中國現代電影的美學的源頭一樣,後來的電影人總是可以從這里汲一壺水。

這部電影的主體是現實主義的,裡面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不是英雄,也不是列士,前半部分拍了他們的生活雖是艱苦,但平平淡淡,而不是轟轟烈烈,甚至刻意積蓄隱忍,不講大道理只說小事情。但是到了後面部分那個延安的大腰鼓表演,那裡卻拍的場面宏大震撼人心極其浪漫,有一種非常震撼人心的美,包括還有求雨那一段都是。這兩段大場面中的浪漫主義的美感對導演陳凱歌的影響應該說非常之深,對本片的攝影師張藝謀更是明擺著的不用說。

《黃土地》這部電影本身也是反思歷史的

⑻ 電影黃土地的藝術特點

荒蕪,博大。

⑼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的主題思想是

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之作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中國電影在經歷了謝晉第四代導演反思文革的傷痕電影之後,一批在文革中成長的導演們開始執導電影。《一個和八個》只是在試探著邁出了一步之後,陳凱歌的《黃土地》卻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於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農村·覺醒 推薦度:★★★ 《黃土地》是第五代導演得到國內外確認的第一部作品,天高地闊、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本片也是與內地電影的傳統正面決裂的開始。

⑽ 為什麼電影《黃土地》獲得了非常高的聲譽

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是中國的歷史,而且這部電影內容深刻、厚重、充滿著赤誠而雄渾的力量,影片通過個體的悲劇折射了時代和民族的悲劇。

閱讀全文

與電影黃土地的主題和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