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關於末代皇帝溥儀的電影名字!
名字就叫《末代皇帝》
2. 紀錄片《愛新覺羅.溥儀》的背景音樂和全部相關音樂
你說的應該是這首吧?《Palace Memories》(故宮追憶
《故宮三部曲》
1996年《故宮》系列一,Palace Memories(故宮追憶)
1996年《故宮》系列二,Palace Sketch(故宮容顏)
1997年《故宮》系列三,Palace Seeds(故宮朔源)
《故宮三部曲》是神思者在1996年為NHK電視台紀錄片《故宮》所作的配樂。
故宮三部曲之一
01 Time Slip 歲月流逝 序曲
02 Palace Memories 故宮之神思
03 Treasures 瑰寶
04 Magic Warriors 刀馬旦
05 Imperial Vermillion 君臨天下
06 Palace Memories~Sunset 故宮之遲暮
07 Chimes 編鍾
08 Peace Of Mind 明鏡止水
09 The Dragon 龍的傳人
10 Visionary 千年夢想
11Palace Memories~Denouement 落幕 終曲
故宮三部曲之二
故宮續曲 (Palace sketch S.E.N.S) 專輯曲目:
01 Time Gate 時空之門
02 Catecombs 陵墓
03 Mayfly 五月精靈
04 Pipes of War 戰曲
05 Eve 前夕
06 Loss 失落
07 Mist 霧靄
08 Peace of Mind~String 明鏡止水(交響樂演奏版)
09 Peace of Mind~Piano 明鏡止水(鋼琴)
10 Palace Memories 故宮之神思
故宮三部曲之三
再見!故宮 (Palace Seeds S.E.N.S) 專輯曲目:
01 Sowing Seeds 播種
02 Palace Memories 故宮之神思
03 Jade Moon 翡翠月亮
04 Patience 耐心
05 Prophecy 預言
06 Well 哦,一切都好
07 Edge of the Storm 暴風之刃
08 One Seed 一粒種子
09 Future Memories 未來之神思
10 Crystal 水晶石
11 Pinwheel 紙風車
12 Tides of Time 時間之潮
13 Seed of Hope 希望的種子
3. 有誰知道講溥儀的電影《末代皇帝》主題曲的名字
坂本龍一 做的曲子 就叫 the last emperor 收錄在 last emperor 的原聲帶里
4. 末代皇帝電影里最後溥儀回到紫禁城參觀時候的背景音樂,是個古箏曲!
你可以在線試聽配樂的,也許你聽到的不是古箏。
5. 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登基時在旁邊唱個不停的人是什麼人
1908年12月2日
末代皇帝溥儀登基
6. 電影《末代皇帝溥儀》里的對白怎麼不配成中文啊聽起來好生不是感覺哦。
中國有些語音是不容易修改的。像宣讀懿旨的時候,外國的文字語言絕對不和中國官方語音不一樣。所以不好翻譯。
7. 關於溥儀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最後一個皇妃》。
《最後一個皇妃》是孫沙於1988年執導的的劇情類電影。李羚、侯天來領銜主演。
《最後一個皇妃》講述了東北奉天,年僅十五歲的李玉琴(李羚 飾)被溥儀(侯天來 飾)冊封為福貴人,成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妃。由於出身卑微,入宮後她不免受到二格格(葛雲萍 飾)等皇室成員的輕視和怠慢,她只好強顏歡笑、忍氣吞聲的故事。
(7)傅儀電影主題曲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中國末代皇帝在文秀離婚、婉容成瘋、譚玉齡已死的情況下通過照片圈定了李玉琴,年僅15歲的李玉琴被冊封為福貴人,成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妃。出身清苦的李玉琴逐漸習慣了皇宮的生活。
不久,日本戰敗,復國夢滅的溥儀想前往日本避難,卻被蘇軍攔下押往遠東。解放前,來到天津的李玉琴顧不上娘娘的身份,靠織手工度日。
與溥儀分手10年,李玉琴決定去撫順看望在押的溥儀,並提出離婚。溥儀面對當年信物,兩行眼淚奪眶而出。
8. 電影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上車那段插曲叫什麼名字啊
where is amro 坂本龍一
9.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對於溥儀,我想我只能用張愛玲的一段話來表達我的感悟:「他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他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溥儀的老師,陪伴他多年的長者,庄士敦這樣說:「皇帝自從登基那天就成為了自己領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後仍是。但是現在他長大了,他會問為什麼他是所有中國人中唯一的一個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門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男孩了。」
無奈,尷尬,落寞,凄慘,悲涼,諷刺,可憐的難以稱其為壯志難酬的理想,簡單的逃離夢想卻在出了囚籠又進監獄中破滅。我能體會到的所有悲劇性的字眼幾乎一涌而出,一個人生的傳記卻如一隻被囚禁的孤鳥一樣,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劇,鬧劇,黑色幽默劇,悲劇在那個激盪碰撞的年代構制的精雕細琢的巨大樊籠末代皇帝這只囚鳥承受的過程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如果說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當人類認為一個競爭對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並逐漸失去了被批判,被輕視的價值,於是我們會同情病人,弱者,貧苦人。把溥儀看成病人,弱者,貧苦人並不帶有輕慢的鄙視而是一種喟嘆。喟嘆中體味這一部如戲般矛盾的人生,稱之為傳奇未嘗不可。
影片開始不久小溥儀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宮中,陰暗的殿中,泥塑的羅漢和泥塑般的臣子,嬪妃,嬤嬤,太監,正中央是瀕死的慈禧,醜陋的褶皺,陰陽怪氣的聲音,妖魅的形象,讓我感覺溥儀來的這地方從一開始便是恐怖的。小溥儀就在這個環境下被授予萬年(Ten Thousand Year)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結束了淫亂的一生。真龍之身在體載灃也要下跪(夫對子屈膝也只有在中國可見吧),可這時的溥儀只有一句話"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逐漸,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事實,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儀在浴盆中欣喜異常,他歡呼著"I am the son of heaven"。但他得到的伊始也就離失去一切不遠了。他的奶媽給他睡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陣風,樹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這想導演還真是有手段,這不就是中國「樹倒猢猻散」的道理嗎,大樹將傾,倒下的猴子們即使是猴王也是顧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將覆滅,皇帝的處境不言而喻。喊著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實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開始了逐漸丟失的人生,成年後的他被迫與感情至深的奶媽分離甚至都沒有道別的機會,誰說他可以為所欲為他知道連自己的奶媽他都無法留住,他哭著說"她不是我的奶媽,是我的蝴蝶"。接下來他又被告知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經經歷了風風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竊國大盜與他分享了這至高無上的稱號,他開始恐慌讓手下的太監喝掉墨水,以證明自己的權力威力,可除了這樣他還有什麼權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裡你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個民國,還有個總統"。
在與他的外國教師庄士敦的對話中,庄說道"為什麼措詞重要。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本意,皇上,那你就不會說話算數了。一個紳士應該永遠說話算數"。而溥儀的回答是"朕不是紳士,朕被禁止說心裡話,他們常告訴朕該說些什麼"。聽到這里真是無盡的悲涼與同情。
年後的溥儀圖強改革整頓宮廷卻被賊臣愚弄欺騙,直到後來被軍隊逼迫退位正式離開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們的歡呼和炫耀功德旗幟。他帶著墨鏡默默走出宮門。我看不出他的失望與痛苦,感覺溥儀一生的感情都是隱忍的,我會替他失落,我無法不同情他!皇宮外面並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歐洲,到了滿洲日本人的領地他更加失去了權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兒戲般撤掉帝號,他先後失去了兩個妃子,文綉是主動提出離婚,婉容想生一個孩子保住溥儀搖搖欲墜的皇位加之婚姻生活的苦悶,她偷偷懷了侍衛的孩子,可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毒死,並被日本人強行帶離了溥儀。
以上的一切都是這只囚鳥求不得的苦痛,於是他不斷地想逃,他養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錦囊里,養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裡,他孤獨,這些小動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現了頗有意味的一句話"open the door"!一句是小時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卻被侍衛攔住,他捧著白鼠向逐漸關閉的大門跑去,門關上的前一刻我以為他會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卻憤怒的將小白鼠摔死在門上,以此來宣洩他對這囚籠的控訴!第二次是文綉離他而去他追出門在冬日的雪地里說出,那時的"open the door"已是軟弱無力了。耳邊想起影片的配樂《where is the arm》,樂聲委婉泣訴。
悲傷的話說了那麼多電影結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長。年邁的溥儀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鍍在金鑾殿上,溥儀的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從前的溫暖的回憶吧,他蹣跚的想跨過圍欄在龍椅上坐上一坐,這時他被一個小紅領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設計,在影片的結尾,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與新社會戴紅領巾的兒童相遇,是一個象徵的死亡與另一個象徵的希望嗎?慈祥的溥儀從龍床後拿出了那個裝蟋蟀的木盒,紅領巾打開木盒發現蟋蟀還在,但轉眼間溥儀已經不見了。這里顯而易見是個象徵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來而溥儀已經被新的時代所埋葬了。
那個蟈蟈,象徵著一個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張龍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無論是小時候的他還是長大後的他,其實都一樣。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麼大,他的世界只有那麼大。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鍾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盪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似乎顯得更清晰些。要說藝術原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範。
影片主要參考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在資料、工作人員上都是中西結合,最後是以貝托魯奇帶著對溥儀的個人同情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拍成了此片,在商業、藝術、觀眾群上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又滿足的導演的個人心理,可為近乎完美了。
此片各方面都可感到導演的獨巨匠心。片頭的設計使人急於想了解我國宮廷的神秘和悠久的帝王文化,讓觀眾的觀看慾望立刻而起。影片一開始的時間點用的十分妙。1950年,綏汾河火車站,是蘇聯收容所向中國政府交接偽滿戰俘的時刻,也正是溥儀本人前後半生的轉折點,這使之後整個影片完整、緊湊、有序而又不亂,影片不緊沒有一個多餘鏡頭,相反每一個鏡頭之間的組接幾乎都有很深的寓意,多個隱喻蒙太奇的使用讓觀眾的內心始終隨著影片波動起伏。此簡單舉三處,便可稱經典——
鏡頭一: 一個天真無暇的孩子已被送進一片千瘡百孔的禁宮中,在目睹慈嬉駕崩全過程後全然不知此時殘酷的現實,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攝政王的阿瑪前,問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瑪無任何言語,卻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時間,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變得何等的尊貴,何等的獨特,何等的不逢時代!一個政治犧牲品就這樣誕生在即將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像,孩子將來的成長過程是多麼扭曲。
鏡頭二: 這是影片前後出現的那隻蟈蟈
1909年,宣統皇帝的登極大典上,3歲的小皇帝早已被這氣勢龐大卻顯得極為冷清的破典禮鬧得心煩不已,惟獨師傅陳寶深腋下的那隻蟈蟈吸引了他,片中所表達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此後,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它永遠地「隱居」深宮不再出現。直到半個世紀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公民的溥儀買了門票重逢了已是旅遊景點的紫禁城,年過花甲的他在欲走進太和殿寶座時被看守人的孩子攔住,幾句簡單而賦有哲理的交流後,溥儀向孩子交取他的「證明」,拿著那個積滿灰塵的小籠子,孩子很納悶,轉身欲問個明白,而溥儀卻已消失了……此時,一隻變了色的蟈蟈爬上孩子的紅領巾。這是它的第二次出現。一隻在寶座下存活了半個世紀的蟈蟈—— 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如此深層的隱喻,或許在貝托魯奇的眼中,皇帝終究是應該被承認的,罪過不是他生來就有的。當時的歷史背景:1967年,中國文革最瘋狂最動盪的那年,百姓的極度信仰依舊存在,只不過不是皇帝,而是另一個偉人。當時的溥儀已在彌留之跡。所以影片中所表達的一切不言而喻:紅色風暴的社會,連交通也變成了綠燈停紅燈行,改造溥儀的共產黨人同樣被共產黨人「改造」著,一切都逃不過歷史的變遷。此時的故宮已無遊人再入,所以在片中當老年溥儀踏入宮門的那一刻起,觀眾或許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魂了,魂歸故里……
大清朝的歷史在溥儀的身上畫下了句點,處於亂世的背景下,一個小毛孩挑起了國家重任,一直在孤獨與救世中徘徊,一心想要重振大清王朝,最終卻弄個一敗塗地。其實歷史題材的電影是最難拍的,因為往往會被人來回推敲其真實性,而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所要表現的不單單只是一個末代皇帝的歷史,而是一個無奈於命運安排的人。歷史道不清,說不完,溥儀是一個朝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通過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與蒼涼,皇帝是世上最孤獨的人,更可況是溥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