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卓別林當藝術家的原因 卓別林主演的電影特點是怎樣的
卓別林能夠成為一個藝術家的原因是有許多方面的,首先他出自一個演員家庭,父親和母親都是唱歌的藝人,他的父親去世之後母親只能一個人唱歌撫養他和一個哥哥,卓別林在很小的時候就登台代替母親唱歌,這讓他從小就有了接觸舞台的機會。之後母親因為精神失常而被關了起來,卓別林不得不繼續在劇團打雜,後來他有了正式成為演員的機會,卡爾諾是第一個提攜他的人,這些為他之後的演藝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卓別林電影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首先從人物的塑造方面來分析,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通過電影這種形式來塑造出更多的人物形象,可以說卓別林創作的目的和其他製片導演不同,他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人物上而並不是在電影本身上。他所創造出來的人物甚至比他本人還讓人們覺得更加真實和富有特色,他對於人物和情節之間的發展關系把握的十分到位。
❷ 卓別林電影常見的主題是什麼
卓別林影片的主題通常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①鞭撻不公正、不人道的資本主義社會,反抗剝削和壓迫;②反對法西斯獨裁,譴責侵略戰爭;③歌頌底層「小人物」的真、善、美;④針砭人性的弱點,警示人生的誤區。
卓別林影片的藝術特點,在他最鍾愛的傑作《淘金記》中可窺見一斑:首先是以喜劇為載體表現悲劇。影片開場,淘金者查理(卓別林飾)在冰雪覆蓋的山徑上悠然行進,渾然不覺身後正緊隨一頭准備吞噬他的巨熊;查理被暴風雪吹入一間木屋,竊喜天賜安身之所,豈知屋主是個被通緝的殺人犯;查理煮皮鞋充飢,吃得津津有味,他在絕境中的樂觀主義博得觀眾凄然一笑。此類笑中有淚、淚中有笑的例子在影片中俯拾即是。其次是用對比蒙太奇手法敘事。最典型的例子是除夕夜的一場戲:一邊是酒吧里的勁歌歡舞,一邊是酒吧外查理的孤寂落寞。這一強烈反差揭示了舞女們的失約給查理帶來的不安與痛苦,從而凸現了影片的主題,即世界上有比黃金更貴重的東西――同情、理解、友誼、愛情。三是運用啞劇手法,以誇張的表情和動作營造喜劇氣氛。四是恰如其分地摻入雜技動作,使其同劇情融為一體。舞女喬琪亞答應除夕夜前來赴宴,查理難以抑制興奮之情,他蹦到床上,先是頭手倒立,繼之手握橫梁當單杠,來回擺盪……這一精彩片斷充分顯示了卓別林自幼打下的深厚雜技功底。五是絕大部分鏡頭使用全景,中景不多,少量遠景,特寫鏡頭屈指可數。卓別林有一句名言:全景和遠景適合表現喜劇,特寫適合表現悲劇。對此,他是身體力行的。他如此傾心於全景也許還有另一層原因。人們毫不懷疑卓別林那張極富表現力的臉足以反映角色的內心世界;但是卓別林卻宣稱:「全景對我來說是完全不可缺少的。因為我演戲的時候,我的腿、我的腳、我的臉,同樣都在表演。」因此,腿腳不入鏡頭就難以體現他的演技全貌。
卓別林曾經聲明,他不是「為電影」而拍電影,他相信笑和哭的力量,他努力的目的是帶給人間歡樂。卓別林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的電影已經成了當今人類的文化瑰寶。
借鑒別人的 看看 滿意不??
❸ 卓別林電影的特點
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卓別林電影往往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用幽默的方式闡述當時美國人民的生活——既有飛速繁榮的一面,又有人民精神生活匱乏的一面。
另一方面,卓別林是當之無愧的默劇大師,但卻也有守舊的一面。當彩色電視走進千家萬戶,他曾感慨電影已死。但事實並未如此。
❹ 卓別林主演的電影特點是怎樣的
提到卓別林這個人物人們一定會想到他製作的電影以及他在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這位從小生活就十分困苦的人卻成長為一位著名的表演大師,卓別林這一路走來也經歷了非常多的艱辛和打擊,可是他卻憑借著自己堅強不屈的性格走了出來,最後更自己親自創作了八十多部電影,因此人們在喜愛他的同時又多了許多的敬佩之情。卓別林電影特點和其他類型的電影有著很大的區別,那麼卓別林電影特點是什麼呢?
卓別林電影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首先從人物的塑造方面來分析,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通過電影這種形式來塑造出更多的人物形象,可以說卓別林創作的目的和其他製片導演不同,他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人物上而並不是在電影本身上。他所創造出來的人物甚至比他本人還讓人們覺得更加真實和富有特色,他對於人物和情節之間的發展關系把握的十分到位。
另外卓別林電影的特點還體現在他在電影的結構以及觀念上,同時期的一些電影也許也會存在突破框架的觀念,但是卓別林的電影卻不同於其他的類別,在他的作品中情節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在表演的過程中動作的結構才是最重要的,有些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盡管有時候他的節奏和情節有些鬆散,但是他的觀念是十分超前和獨特的。卓別林的電影在內容上有時候雖然並不是十分深刻,但是其中卻往往蘊含著很深的含義,甚至通過故事情節來諷刺社會上的一些問題,這些特點都是其他電影很難追趕上的。
❺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電影音樂是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有機組成部分。其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營造氣氛等方面起著特殊作用。
卓別林在為電影譜寫音樂時,是一個有獨立見解、很少迷信,但並不自以為是的人,他對於他人的批評和指點能夠虛心接受,而且從不盲從,並且有勇氣和能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卓別林主演、拍攝、譜寫音樂的影片,常從鬧劇穿插過渡到感情劇。他很反對那種為喜劇影片配上嬉鬧音樂的主張,即為了滑稽而滑稽,從頭到尾老是配上一些幽默有趣的音樂旋律,一點幽默、抒情的餘地都沒有。
他說:「我不要音樂喧賓奪主,我要它優美悅耳地配合著表達感情。」於是,在卓別林的作品中,音樂是電影藝術的重要構成元素,它補充畫面內涵,傳達著他獨特的藝術理念、思想境界,為影片增強藝術效果。
卓別林的家庭:
卓別林的父母都是職業歌手。母親漢娜·哈利特·派德林格漢姆·希爾(Hannah Harriet Pedlingham Hill)是當時地位低下的制靴匠的女兒,她在19歲那年以麗麗-哈利Lily Harley為藝名第一次正式登台。
父親查爾斯·卓別林一世(Charles Chaplin Senior)來自薩克福郡的一個屠戶和收稅員家庭,24歲在倫敦開始了他的職業歌手生涯。
卓別林一世和漢娜於1885年6月結婚。當查理一世跟著劇團在美國巡迴演出時,漢娜和戲院的另一位演員里奧·德萊登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一個兒子惠勒·德萊登(Wheeler Dryden)。
❻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具體如下:
1、鞭撻不公正、不人道的資本主義社會,反抗剝削和壓迫;
2、反對法西斯獨裁,譴責侵略戰爭;
3、歌頌底層「小人物」的真、善、美;
4、針砭人性的弱點,警示人生的誤區;
5、用對比蒙太奇手法敘事;
6、運用啞劇手法,以誇張的表情和動作營造喜劇氣氛;
7、恰如其分地摻入雜技動作,使其同劇情融為一體。
查理·卓別林的演藝經歷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
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
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
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67年他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❼ 《城市之光》中的卓別林,依舊是那個小丑的樣子,和卓別林其他作品有何不同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悲喜劇,全劇以幽默詼諧的神情動作及場景布局為輔,以流浪漢和盲女的凄美愛情故事為主線展開,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的現狀。
因為無聲,所以觀眾才能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將劇情與自己的生活情感得以銜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概括。另一方面詼諧的色調更接近人們內心的色彩,沒有了這個浮誇世界的渲染,人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
作為一個悲劇來講,怎麼才能讓它更加的深入人心,我覺得沒有任何一種表達方式比以喜劇的形式表達更能引人深思,就好像哭代表你傷心,但無聲的笑代表的是我們難以揣摩的絕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喜襯憂 憂更憂,
一部優秀的作品它不在於台詞的華麗還是服裝的絢爛,往往是最貼近生活,最細微的情節才能打動人,因為它能讓觀眾看到觀眾自己,這也是城市之光成為經典之作,得以被珍藏的原因。
❽ 分析卓別林喜劇的「藝術特色」
特色:無聲,喜劇
隱含:反映殘酷的社會現實,抨擊不平等的世界,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
我每次看卓別林的電影都笑不出來,反而會哭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仗,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藝術蹤跡
《謀生》(1914年)
《陣雨之間》(1914年)
《淘金記》(1925年)
《馬戲團》(1927年) 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和最佳喜劇導演獎提名,獲榮譽獎。
《城市之光》(1931年)
《摩登時代》(1936年)
《大獨裁者》(1940年)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最佳影片獎提名和最佳編劇獎提名。
《凡爾 杜 先生》(1947年)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
《舞台生涯》(1952年)
《一個國王在紐約》(1957年)
《香港女伯爵》(1967年)
❾ 卓別林的電影特點
卓別林電影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即用喜劇手法表達悲憫的主題。
他早期的作品基本屬於默片鬧劇,靠誇張的肢體表演引人發笑。其後的作品逐漸加重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底層人物的同情。用喜劇來嘲諷揭露代表著權勢、暴力、貪婪的所謂「上層社會」。
技術上來說,除了黑白、默片、肢體幽默等特點外,他的電影播放速度較正常的每分鍾24格快,這樣顯示出了特殊的動作效果,富有喜劇感。
❿ 卓別林的主演的影片有哪些特點
卓別林主演的片子,都由自己編、導和組織演員班子。他埋頭工作,在公司里鑽研演技、導演技巧、攝影風格、剪接藝術。他學會了不少玩意兒,也向同仁們傳授了不少東西,如舞台藝術。早期的電影首先是摹擬戲劇表演,如啞劇表演手法,有情節的無聲片即啞劇,卓別林在這方面顯然佔有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