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奇襲》裡面,偵察連長是如何炸毀武陵橋的
電影《奇襲》裡面偵察隊是在朝鮮女游擊隊戰士朴金玉的幫助下,炸毀的武陵橋。
主要劇情: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接受了上級交給的深入敵後、炸毀敵人一座公路橋--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
偵察隊在執行這項艱巨的任務時,根據掌握的敵人的行動規律,尾隨敵人前進,巧妙地通過敵人的地雷區。在朝鮮游擊隊和群眾的幫助下,炸毀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配合大部隊,全部消滅了敵人。
(1)電影主角叫武陵很能打擴展閱讀
《奇襲》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通過偵察戰士與敵人圍繞大橋進行的驚險斗爭,反映了偵察兵靈活機智、不怕犧牲,勇敢斗敵的英雄氣魄。影片故事曲折,情節緊張,戰爭場面激烈真實,讓觀眾能充分體驗到當時環境的艱苦與斗爭的艱難。
影片除突出了中國軍人的高大形象,還塑造了老大媽阿媽妮和女游擊隊戰士朴金玉兩個朝鮮愛國女英雄的形象,表現了中朝人民聯手抗敵的深厚情誼。
㈡ 好看的土匪電視劇有推奇門的劇情嗎
1、《烏龍山剿匪記》
簡介:解放初期,湘西匪患嚴重,國民黨殘黨敗部與當地土匪勾結,為害鄉里,當地民眾怨聲載道。人民解放軍剿匪小分隊隊長、人送外號「東北虎」的劉玉堂(陳家徒 飾),帶領剿匪小分隊深入大山,和匪首田大榜(周琦 飾)、鑽山豹(申軍誼 飾)、獨眼聾(劉烈紅 飾)以及國民黨女特務四丫頭(陳瑪雅 飾)等反動勢力展開一連串殊死搏鬥。剿匪小分隊在付出巨大的犧牲之後,終於將匪患根絕。
2、《武陵山剿匪記》
簡介:位於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地區是歷代土匪出沒的地方,1949年歲末,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大西南後,又向西藏進軍。殘留在武陵山一帶的幾路土匪憑借地形復雜,地勢險要繼續負隅頑抗,妄圖將當地新生的民主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解放軍某部營長石忠奉命執行剿匪任務,回到家鄉武陵山,卻不料捲入了錯綜復雜的矛盾漩渦之中,從而引發了一段千回百轉的感情糾葛和驚險緊張的戰斗故事。
3、《向著炮火前進》
簡介: 故事發生在1945年初期的中國北方某小鎮,一架裝載著高級密碼機和最近更新的密碼本的日本運輸機往團城方向飛著,團城外的戰場上,游擊隊長劉建功帶著隊伍與八重帶的日軍正在激戰。而在此地著名的狐牙峰山寨,土匪頭子雷子楓正在為母親過大壽,因他手裡有著先進的軍火和訓練有素的手下,再加上山寨地勢險要,雷子楓還設置了重重機關,所以日本人佔領團城後也沒有招惹過他,我軍曾想收編他,可是因他對政府的失望,不想再參與政治,所以就婉言拒絕
㈢ 三國志11新劇本《三分歸晉 英雄復出》劉備怎麼玩最好
b站有實況把歷史武將也納入劉備麾下的玩法
「別用歷史人物」彈幕就不以為然這種把歷史武將加進來的做派
我認為不管難度設定大概都是以下想法
我覺得這個劇本的難度在於游戲後期會有源源不斷的敵軍攻過來,如果沒有很好的對策的話,手中的城池和資源都會被活活耗光,
一個好的方法就是建立穩固的後方補給基礎,我看到網路上有人說應該入蜀,或者奪取荊南四郡,也有人打到江東去了,
我覺得入蜀的難點在於,就算一開始先攻下永安,梓潼的判定馬上就向那條小道往永安我方進兵,想收復江州的進兵路線完全被上路梓潼干擾,即使攻克江州,這時上路成都、梓潼,下路南蠻的經濟早已養好,我方是狼狽地陷入上下夾擊的窘境,我試過攻下成都,這時上路的經濟被西涼運輸養起來,梓潼兵力可維持在爆滿十萬狀態,成都的運輸靠永安、江州完全耗不贏,而且那場永安還丟了,我就處在一個從成都往上打梓潼打不贏,南蠻還就往上攻,側路慢慢丟掉,我簡直玩不下去了。
我仔細想了奪取荊南四郡的可能,四郡之間的距離和蜀地比較起來至少近多了,但打法不可能再是舊有的思維——得江陵,下荊南。
我想到一個策略,癱瘓江陵,快攻四郡。
這個策略的用意就是希望不要打下江陵後,晉國判定會從永安、上庸、江夏、柴桑瘋狂往江陵攻,反而阻礙取四郡的計劃,且會活活耗光我方資源,如果一開始耗到江陵零兵力,派一隊站在江陵旁邊,城內無法建設,屆時我方應可全取四郡,讓武陵、長沙二尖頭來分擔晉國敵軍壓力,總比江陵一個尖頭出鋒芒,引來大量敵人進攻好。
首先我所設想的隊伍為:
諸葛亮加龐統加馬謖組神暈隊,關索騎暈隊,魏延連擊隊,關平輔佐隊,一個輸送隊,為開拓軍團,
其他武將留守襄陽,為防守軍團,這軍團的武將們負責在開拓軍戰鬪的空檔時,能趁機登多少人算多少人
然後將襄陽的兵力傾巢而出,組開拓軍團,全力南下,首先癱瘓江陵,
所謂癱瘓江陵,就是把江陵的兵力耗到只剩一千多左右沒剩多少,不要急著破城,這之前的過程用諸葛亮的神暈隊,瘋狂暈遇到的對手〈我試過很多次,這時候江陵大都會出諸葛尚,把他暈了,襄陽再隨便找人登庸他一定會成功〉隨便派一個輸送隊站在江陵旁邊,根據設定這樣對手的江陵無法建設,江陵里的對手武將又沒有兵力遣出來清除我設下的輸送隊〈因為前面被耗到零兵力了哈哈XD〉江陵只能乾瞪眼,而且這樣的情況系統好像會判定江陵還在晉國麾下,其他敵城就對這樣的情形視若無睹,接著其他兵力往下攻武陵,而諸葛亮神暈隊暈到江陵零兵力的時候,也跟著南下加入開拓軍的隊伍,只要襄陽適時地向這些隊伍補給,荊南四郡應該就會全部拿下。
接著第二步策略就是晉國人才消耗戰,
這個策略的主角分別是武陵、長沙,其他二郡負責輸送主要二郡都好。
我的做法把諸葛亮神暈隊派至長沙,其他派一些高武力名將配合諸葛亮都可,
主要的留在武陵,開始人才消耗戰
所謂晉國人才消耗戰,就是晉國敵軍人來就打,抓到對手武將,能登就登,不能就——掰
武陵線這邊只要公安港被晉軍攻下就打,這時港口晉軍應該會派武將為了攻武陵,只要破了港口,應都會有機率抓到武將,反正就那原則
長沙線這邊靠諸葛亮神暈隊用偽報暈人,這是我的心得,因為用混亂暈人,敵將會停住,控制不好的話長沙附近會越積越多敵軍,只要對手陸陸續續,間間斷斷消除混亂,他們在一擁而上就換做是我方掰了,諸葛亮要去顧每個人都要混亂^^,諸葛亮會疲於奔命的,到不如用偽報暈人,換讓對手疲於奔命,還會掉忠誠,可以趁這時候登人
〈這時候襄陽應該快丟了,建議可以將襄陽的我方武將送回來了,對我來說襄陽很難守〉
登人的原則其實只要有軍師推薦,且需要日數少〈也就是要登的人離我方很近〉,通常可以讓敵將在陣前棄暗投明^0^
建議登人盡量登有機智、言毒、百出技的武將,可以幫神暈隊不少忙,只要抓住戰鬪間隙一些忙裡偷閑的時刻,好好運用培育武將這個功能,將有機智、言毒技的武將智力往上up,對我方會比較有利
像我這個存檔有登到一些機智、言毒、百出技的武將
機智:李恢
言毒:橋瑁、周魴
百出:諸葛恪、賈充
妥善運用上述武將,可以爭取時機養好我方經濟
接下來的課題就是能將晉國人才消耗至多少,前中期如果有打下根據地的話,我覺得不要急著向外打,因為晉國前中期的科技一定發展地比我方快,比如我方科技可能還在騎兵還射,晉國科技早就四兵種全精銳了,出擊無疑螳臂當車,反正就是敵來就暈,疲於奔命,能登就登,不能就掰
晉國全部人才是五百六十個,奪下荊南四郡後,中間或登或掰,差不多會少掉一百個左右,所以這時候晉國人才差不多是四百多個,我方人才約略近一百人,但敵我實力還是相差很多。
當晉國人才還有四百多個的時候:
對手一個軍隊約是五、六千兵攻過來,科技應該還沒到改革軍制的時候,但他們有些兵種的科技已經到二、三等了,但概念上還是很好擊敗的,經過人才消耗戰的此消彼長,我方人才會增至一百二十幾至一百五十幾,晉國會剩下三百出頭,但晉國會變更強悍。
當晉國人才還有三百多個的時候:
這時魏吳二國在這中間的過程差不多都掰了,我的存檔的話,魏國大部分武將都會投靠晉國,吳國一部分可以被我方登到,也有一部分轉到晉國麾下,但大致上晉國人才質量變高,可以更快養好資源,這時候晉國建立起的後方補給線可以讓前線對我作戰的城市維持在兵力爆滿十萬的狀態
㈣ 奇襲 觀後感
《奇襲》是根據一段真實歷史改編的,它的原型是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一支偵察隊奇襲武陵橋的故事。片中的5號首長原型是38軍軍長梁興初、副軍長江擁輝;男主角方勇原型是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張魁印後來擔任過黑龍江省軍區副參謀長。
不同的是,奇襲武陵橋的偵察隊不是像影片中那樣只有區區一個排兵力,而是一個支隊,有兩個偵察連加兩個工兵排,還有十幾個朝鮮人,幾個翻譯,醫護人員,有300多號人。這十幾個朝鮮人和翻譯很重要。電影里,敵我雙方交流都是用漢語,這是為了方便觀眾欣賞,作為文藝作品,無可厚非。但在現實生活中是不行的。現實生活中雙方肯定要用韓語交流,方勇他們作為戰斗部隊的官兵,即便會說幾句韓語,也肯定很蹩腳,就像我們平常聽外國人說漢語一樣,一聽就知道是老外。現實生活中如果像電影那樣,我軍偵察兵早被敵人發現了。
這部電影非常精彩,情節緊湊,充滿懸念。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時最扣人心弦的有兩場,一場是阿媽妮在橋頭等方勇,但被韓國偽軍發現,蒙太奇顯示方勇此時就在離他們不遠的村子另一頭尋找阿媽妮,大家都很焦急,盼望方勇趕緊過來。當方勇他們終於趕過來並從偽軍手裡救下阿媽妮時,大家都很激動,每到這一段時,影院里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另一場是方勇他們開車與敵軍周旋,在盤山公路上轉來轉去,最後安然脫險,小時候看這種情節這種場面覺得特過癮。
以前我總以為抗美援朝就是打美國鬼子,歌里也是這樣唱的。後來才知道志願軍打的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韓軍,《奇襲》里也是這樣表現的,偵察兵遇到的大都是韓國軍隊。只有指揮官是美國人,還有守備康平橋的,不過,讓美國人當守備部隊似乎不大真實。
這部電影的副導演是歌手景崗山他的爸爸景慕逵。演員有:張勇手、邢吉田、黃煥光、張鍾英、曲雲、袁霞、謝萬和、王孝忠、孟慶芳、言小朋。其中張勇手很帥氣,屬於偶像派,但演得最好的還是邢吉田,演技很高。他曾演過很多高級領導,現在演小人物。不過,他這個角色在生活中是不大可能有的,那麼大年齡,又懂英語,又會修車,卻只是一個戰斗部隊的小班長,不可能。黃煥光演的電影不多,知名度也不高,但我們這一代人都比較熟悉他。
㈤ 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影片有哪些
1、《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2、《鐵道衛士》
《鐵道衛士》是由方熒執導的戰爭片,印質明、宋雪娟等參加演出。
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公安科長高健為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冒充成敵人特務,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特務抓獲並排除了列車炸彈。
3、《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4、《三八線上》
《三八線上》是根據人民解放軍火線文工團集體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1960年。
5、《英雄坦克手》
《英雄坦克手》是一部劇情片,由李昴導演,王仁、高保成、趙汝平、里坡、張可方主演。主要講的是1952年,朝鮮戰場某次戰斗中,美帝國主義侵略軍在大批坦克的掩護下,向中國志願軍350高地猛攻。中國志願軍坦克部隊,在排長張勇率領下被派去350高地配合步兵作戰的故事。
㈥ 讀《奇襲》有感 200字
《奇襲》是我小時候看過很多遍的電影,那時正值文革,大部分國產老電影都禁放了,只有寥寥幾部還能公映,其中就有《奇襲》。所以,這部電影的情節我都熟透了,很多台詞都能正背如流。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奇襲》,和小時候看個熱鬧不同,這次了解了一些歷史背景,於是有了一些新感受。
《奇襲》是根據一段真實歷史改編的,它的原型是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一支偵察隊奇襲武陵橋的故事。片中的5號首長原型是38軍軍長梁興初、副軍長江擁輝;男主角方勇原型是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張魁印後來擔任過黑龍江省軍區副參謀長。不同的是,奇襲武陵橋的偵察隊不是像影片中那樣只有區區一個排兵力,而是一個支隊,有兩個偵察連加兩個工兵排,還有十幾個朝鮮人,幾個翻譯,醫護人員,有300多號人。這十幾個朝鮮人和翻譯很重要。電影里,敵我雙方交流都是用漢語,這是為了方便觀眾欣賞,作為文藝作品,無可厚非。但在現實生活中是不行的。現實生活中雙方肯定要用韓語交流,方勇他們作為戰斗部隊的官兵,即便會說幾句韓語,也肯定很蹩腳,就像我們平常聽外國人說漢語一樣,一聽就知道是老外。現實生活中如果像電影那樣,我軍偵察兵早被敵人發現了。
這部電影非常精彩,情節緊湊,充滿懸念。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時最扣人心弦的有兩場,一場是阿媽妮在橋頭等方勇,但被韓國偽軍發現,蒙太奇顯示方勇此時就在離他們不遠的村子另一頭尋找阿媽妮,大家都很焦急,盼望方勇趕緊過來。當方勇他們終於趕過來並從偽軍手裡救下阿媽妮時,大家都很激動,每到這一段時,影院里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另一場是方勇他們開車與敵軍周旋,在盤山公路上轉來轉去,最後安然脫險,小時候看這種情節這種場面覺得特過癮。
影片音樂很出色,總能恰到好處的烘托氣氛。文藝晚會上一班長演小品那段音樂幽默風趣,康平橋展現在偵察員面前時的音樂則氣勢恢宏,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重看,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奇襲》很可能抄襲(說好聽點叫借鑒)了《渡江偵察記》里的情節,從首長布置任務,部隊渡江,與游擊隊聯系,游擊隊負責人是漂亮姑娘,到最後飛車追逐,情節都很近似。南斯拉夫電影《橋》和《奇襲》大框架也差不多,都是到敵後炸橋,但人家的情節設計就截然不同,很多情節常常出人意表。
㈦ 國產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有幾部,叫什麼名字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
㈧ 老電影《上甘嶺》《奇襲》的主角原型現身屏幕 戰後他們曾任何職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一些志願軍老戰士在媒體采訪中紛紛亮相屏幕,這些戰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鑠,令人欣慰。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欣喜看到了老電影《上甘嶺》中張忠發連長的真實原型張計發,還有老電影《奇襲》中方連長的真實原型張魁印。
兩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齡,說起七十年前朝鮮戰場的往事,仍是那麼思路清晰,表達流暢,在哪打了幾仗,犧牲了多少戰友,都記得清清楚楚。
真是歲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於1926年的 張計發 ,是河北省贊皇縣人,抗戰末期19歲參軍入伍,在八路軍太行一分區獨立團當戰士。
他於1951年隨部隊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在上甘嶺戰役中,擔任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7連連長。
殘酷的上甘嶺戰役中,張計發帶領連隊曾在缺水、缺糧、沒有葯品、彈葯不足的坑道里堅守了43天,不僅擊退了敵人一次次瘋狂進攻,還數次反擊奪回陣地,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堅守和反擊作戰任務。
戰後,135團7連榮立集體一等功。連長張計發榮立個人一等功,並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
戰後1954年回國,張計發作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軍區英模代表大會。1955年秋,已升任副營長的張計發,在組織的關懷下進入南京中高級步兵學校學習。1963年,他從團副參謀長崗位上因病離休,被組織上安排到河南信陽軍分區干休所休養。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影片拍攝的長影廠立即組成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擔任導演。因為林杉曾創作多部革命題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嶺》劇本創作者。編導們兩次到上甘嶺進行實地考察,並到志願軍部隊體驗生活,還決定請主角原型張計發為劇組顧問。因張計發當時在南京步校學習,沒能成行。
但張計發的確是老電影《上甘嶺》中8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也是小學課本里課文《一個蘋果》的親歷者和作者。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前線,張計發打了10年仗,負過8次傷,榮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兩次,是實至名歸的英雄連長。
電影《上甘嶺》上映後,張計發不知看過多少遍,但一直無法從頭看到尾,經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記憶中的實戰情景遠比電影更慘烈,那些犧牲的戰友讓他想起來就難過···。
離職休養後,張計發把關心教育下一代當作自己的神聖職責。在堅持與疾病作斗爭的同時,曾無數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廣東等省區,到學校、進工廠、下部隊,作了上千場的革命傳統報告,聽眾多達百萬人次。
張計發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從朝鮮回國後由組織牽線搭橋組成的家庭。兩人育有四個女兒,有三個從軍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兒至今在部隊一線,已是一名指揮員。
(電影《上甘嶺》劇照)
94歲高齡的張計發新近現身屏幕,重新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一個蘋果的故事」,還講述了報務員因口渴說不出話,不惜自己將自己的嘴打出血來潤嗓子的動人情節···
張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張魁印,就是老電影《奇襲》中偵察連長方勇的真實原型,如今已經98歲高齡。
當年他帶領38軍一支先遣隊機智深入敵後,一舉炸毀武陵橋,切斷了南逃敵軍退路和後援,為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戰後,張魁印被志願軍總部批准榮立一等功。也是38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團職幹部。
(晚年張魁印)
他是山西平遙人,生於1922年,1937年參加革命,歷任山西政治保衛隊二大隊六中隊戰士,八路軍晉西支隊一團測繪員,晉西第二軍分區偵通隊偵察排長,第二軍分區司令部偵察參謀、偵察科科長。
1951年1月入朝參戰,張魁印任志願軍第38軍偵察科科長、38軍司令部情報科副科長。此後,歷任50軍作訓處長,38軍作訓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參謀長,1982年享受副軍職待遇離職休養。
驚險傳奇的戰場往事,起源於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打響的前一天,志願軍38軍軍長梁興初傳令,把軍部偵察科科長張魁印叫來,開門見山說:
「給你一個任務。你與 113 師偵察科長周文化帶兩個連,兩個工兵排,配英、朝語翻譯,300多人,組成軍先遣隊。要在朝鮮平安南道內務署配合下,秘密潛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時以前,把德川通順川和平壤的武陵橋炸掉。你敢不敢去執行這個任務?"
時年28歲的張魁印胸脯一挺,堅定地回答:「那有什麼不敢的!」
梁軍長也沒多說,只是把手一揮命令:「好,那就出發吧!」
這是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的真實一幕。
有關這次巧妙、大膽穿插敵後奇襲的戰斗經過,在許多記載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詳盡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張濤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節題目就是:《毛岸英捐軀大榆洞 張魁印奇襲武陵橋》。
而老電影《奇襲》,則是藝術的再現了這個驚心動魄的經過。
據記載,德川之戰結束後,當志願軍西線總指揮韓先楚把38軍在德川的戰報送達志願軍總司令部時,彭德懷司令員禁不住高興地評價說:「這個38軍很厲害嘛,奇襲武陵橋這著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在已有軍教片《奇襲武陵橋》的基礎上,再以這一戰例為素材,由黎陽、鄭洪編劇,許又新導演,張勇手、邢吉田、曲雲、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攝了後來家喻戶曉、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襲》。
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影片奇特之處在於,是由真正經歷過朝鮮戰場烽火的軍人執導,用的是真實素材,拍戲使用真槍實彈。而片中主演方連長的演員張勇手,也是一位參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戰士。
張魁印曾說:「電影《奇襲》我看過好多遍,雖然較之真實事件藝術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實。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戰友們,可電影畢竟與實際戰例不能相提並論,還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沒拍出來···」
追憶往事,晚年張魁印經常感慨萬千。
他喜歡講述犧牲的戰友,唯獨不談自己。他解釋,在電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長三人喬裝敵傷兵在路上截車,對康平橋進行偵察的情節,是電影編導們藝術虛構的。
影片《奇襲》的核心是插入敵後「炸橋」阻敵。也可以說,這座橋是影片劇情圍繞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橋被定名為「康平橋」。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電影中的這座「康平橋」實景,是在位於浙江奉化溪口鎮的「藏山大橋」拍的,不是朝鮮前線的武陵橋。
當年拍攝驚險的跳車鏡頭時,導演要求一個鏡頭下來。片中的方連長從一班長手中搶過正在疾馳的吉普車方向盤,戰友們跳下 汽車 後,他獨自駕車吸引追兵至山崖邊,在 汽車 墜崖前一瞬間,他飛身躍入路旁,吉普車則墜入山谷燃起大火。
敵追兵見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燒的車骸,誤以為共軍人車俱毀,得意洋洋地獰笑說:「跑,我看你往哪兒跑!···」
對於當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現,張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時年輕,又有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經歷,所以拍這類驚險的鏡頭,基本上是一條就過,也從沒受過傷。」
張魁印離休後,曾任哈爾濱市南崗區育紅小學校外輔導員。其它時間,喜歡閱讀古今中外的軍事書籍。他至今還珍藏著破襲武陵橋的經過要圖,還有榮獲的一堆軍功章。
面對這些記載著戰斗功勛的勛章,張魁印常想到的總是犧牲的戰友。
張魁印的妻子遲秀琴,也是他的戰友,曾在志願軍司令部任打字員。張魁印在打完四次戰役後,調至志願軍司令部工作一段時間。兩人1954年結婚,育有4個子女。
好多年來,張魁印從不透露自己是電影《奇襲》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後來軍史戰史研究者找上門來,人們才知道張魁印的英雄事跡。
(電影《奇襲》劇照)
張魁印說:「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為祖國為人民而戰,是一個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天職。比起犧牲的戰友們,我又能說什麼呢?一切榮譽都是同志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