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是什麼
根據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中國科幻大片《三體》宣布電影定檔2016年7月。這一消息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無疑是一針強心劑。看慣了好萊塢式的科幻大片,中國的科幻大片能否滿足我們的胃口呢?無論如何,科幻電影都是引爆沉寂的本土影壇的關鍵力量。那麼,科幻電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魔力,關於它,有哪些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呢?
科幻電影的誕生時間比你想像的早很多
從法國里昂市中心的白萊果廣場出發,向東南方向走上大約4千米,便是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的故居。1895年,這對兄弟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拍攝了他們的第一卷電影膠片《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電影能夠在法國誕生並不是偶然的。19世紀末的法國,誕生了諸多令人「腦洞大開」的技術成果,比如以蒸汽動力驅動的「蝙蝠飛機」、模塊化建造的埃菲爾鐵塔,以及電影這種有效記錄人與物活動的手段。在最早的一批電影膠片中,我們已經找到些許帶有科幻色彩的元素。
科技成果為科幻電影創造奇跡
隨著電影科技的進步,科幻片導演往往會嘗試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整合到影片當中,或者以此為基石研究影片所需的特技,如此這般,科幻片的技術含量一日千里,並時常成為整個電影產業的「開路先鋒」。在《2001:太空奧德賽》里,反派角色超級電腦HAL9000奏出的關機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首由電腦演奏的歌曲。為了拍攝《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創立了工業光魔公司,奠定了電腦動畫在影視製作中的位置。《終結者》里的綠幕特效,《阿凡達》里的動作捕捉技術等,將這些重要的電影特技推向了新的高度。為了給計劃於2017年年底上映的《阿凡達2》搜集素材,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打造了深海潛水器,進入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為這部影片增添了更多科學色彩。
但電影特技的進步,也為科幻片帶來了另一種隱憂:炫目的特效,有時也會暫時掩蓋影片本身的空洞,《侏羅紀公園3》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對於科幻片來說,在視覺效果之外,影片的「靈魂」仍是不可或缺的、更為重要的元素。
看科幻名作與電影如何相互「接駁」
科幻電影的成功,與優秀的科幻作品是相輔相成的。100多年來,被搬上銀幕的經典科幻作品數不勝數,而電影的賣座,又反推原著小說的流行。
將文字轉化成不失作品原意的圖像,也是電影人面臨的挑戰。從早期科幻電影人改編《弗蘭肯斯坦》的嘗試,到《三體》的電影化,這些挑戰一直存在。畢竟,瑪麗·雪萊並沒有描述那個利用人類屍塊製造的怪物的每一處細節,而劉慈欣更沒有精確塑造「三體人」的形象。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然而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形象,難免會削弱作者苦心營造的神秘感,如何最多地保留「原汁原味」,顯然需要更多的思量。科幻作品如何搬上銀幕,著實是讓電影人「燒腦」的問題,但正是不斷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才使他們靈感迸發,倒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和優秀科幻作品的涌現。
(作者:苗若玖)
Ⅱ 《登月第一人》的視覺效果有何特別之處
京時間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電影《登月第一人》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與該電影一同提名最佳視覺效果獎的電影還有《頭號玩家》及《復仇者聯盟3》等大熱電影。
除了配樂和燈光,影片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它把一位英雄當成一名普通人拍,展現出來的依然是是一位英雄,甚至,比英雄更英雄。
Ⅲ 獨行月球有彩蛋嗎
獨行月球有彩蛋。
1、致敬經典科幻小說
片中有這么一個情節,獨孤月開車去找必要的發動機,由於車使用的是太陽能,所以必須在白晝中行進。但如果按常規的最短距離開到目的地,很快就會入夜,那時候車會失去動力,不僅不能長時間行進,而且在寒冷中沒有保暖系統。
所以獨孤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繞月球行駛一大圈,讓自己始終處於白晝。根據科幻迷們的解讀,這個梗不是影片原著漫畫里的,那應該來自於1995年《科幻世界》里的一篇著名小說《追趕太陽》,小說主角也是為了獲得太陽能而繞月一圈。
2、致敬傳統神話
作為本土科幻電影,自然也少不了加入自己的文化。比如上文說的獨孤月追著太陽在白晝中行進,也有傳統神話「誇父逐日」的意味。
此外,獨孤月為了炸掉隕石、拯救地球,舉著「宇宙之錘」沖向隕石也被視為很有「女媧補天」的精神。這一幕也讓整部電影升華了。
3、音樂也暗藏情緒
這部電影中的音樂其實也起到了很有趣的作用,有效烘託了情緒。比如獨孤月一個人在月球上目睹小行星撞地球,響起了騰格爾唱的《黃河的水幹了》。這首歌脫胎於寧夏民歌,唱的是對故土的懷念。
片中用這首歌來替獨孤月懷念地球也挺貼切,而且歌詞還改成了獨孤月以為從此失去馬藍星的崩潰:「早知道指揮長她不在了,寫那個情書是做啥呢?」喜劇效果拉滿。
插曲《FlyMeToTheMoon》也和月球緊密相關。這首創作於1954年的歌曲不僅內容表達的是人類對月亮的浪漫幻想,而且歌曲本身也通過阿波羅飛船送上了月球,成為人類第一次登月播放的歌曲。至今NASA的紀念音樂會也一直會演奏這首歌。
最後,李玟在片尾演唱的主題曲《你留下的愛》也明確指出了獨孤月的結局:留下的愛化作星海,永遠陪伴所有人。
Ⅳ 求登月第一人電影中8分40秒主角唱的歌曲名字,謝謝
你好好啊你
Ⅳ 跪求,登月第一人,電影中8分40秒主角唱的歌曲名字,謝謝
樓上的都亂回答,應該是Radioactive,Imagine Dragons唱的,很激情的一首歌。
威廉約瑟夫由此製作的水上鋼琴演奏視頻,非常棒,唯美的
Ⅵ 登月50年:人類登上月球的故事和一首情歌
如今,全人類都在紀念這個五十年前的登月故事:
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 , 阿姆斯特朗 打開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艙門,擠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豎下月面,他帶著電視攝像機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們為之夢想了數千年的月球。
他說: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
卻代表著全人類的一大步。
19分鍾後, 奧爾德林 緊步阿姆斯特朗的後塵,走出登月艙。當他走到月面上時,第一句話就贊嘆說:
「啊,太美了!」
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很快學會了地球人不習慣的移動方法:跳躍。他倆時而用單腳蹦,時而又用雙腳跳,有些像袋鼠。
兩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面鑲刻著:
「1969年7月。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的地方。我們代表全人類平安地到達這里」 。
不過有人卻質疑登月的故事是假的,故事總是美好,但或許我們從未登上月球。
一個叫 戈爾多夫 的人在阿波羅登月計劃30年後,公開了自己的質疑,他認為,所謂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攝像記錄,可能都是在 好萊塢攝影棚 中製造的。他質疑的 「證據」 有很多:
質疑1: 月球沒有大氣層,沒有空氣介質對光的散射, 漆黑的天空中卻沒有明亮的星星。
質疑2: 圖像上物品留下 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 ,而太陽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陰影應是一個方向的。
質疑3: 攝影記錄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條旗在迎風飄揚,而 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
質疑4: 從攝影記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 因而 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於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
質疑5: 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 慢6倍。
戈爾多夫表示自己雖然質疑30多年前美國宇航員「拍攝」的登月照片和攝像記錄,但並不是否定當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壯舉。他認為,美國宇航員當時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術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於當時美國急於向全世界表功,因而偽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攝影記錄片,蒙蔽和欺騙了世人幾十年。
另一位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教授曾寫了一本名為 《我們從未登上月球》 的書,他在書中認為: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 南極 ,在那裡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最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2007年發射的日本月球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探測器在經過阿波羅15號和17號著陸區的上空時,沒有發現阿波羅15號和17號遺留在月面上的月球車和著陸器,也沒有發現任何人為活動的痕跡,似乎也「證明」了阿波羅15號和17號飛船根本沒有登陸過月球。
就連棱鏡門事件的 斯諾登 也曾發博客表示:「我相信是俄羅斯首先探索月球」。
NASA 很少正面回答這些質疑,所以人們也會疑惑「阿波羅是不是真的登上過月球?」,不過阿偉更願意相信它是真的。
據說,以前地球上有個地方的人們告白時也不太說「我喜歡你」這樣的話,如果喜歡一個人時就會說:
「今夜月色真美,風也溫柔。"
如果正好那個人也喜歡你,便會回答:
「就算在這里死去也沒關系。 」
無論歷史是怎樣,在登月的故事裡,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卻是阿偉心裡十分鍾意的。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時候, 阿波羅 飛船還帶去了一首抒情歌曲: Fly me to the moon:
fly me to the moon
帶我飛上月亮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
帶我在星際間翱翔
let me see what spring is like
讓我親眼看看
on Jupiter and Mars.
在木星與火星上,春天是什麼樣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hold my hand.
請緊緊握住我的手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darling kiss me.
親愛的,予我以吻
fill my heart with song
讓我的內心充滿歌聲
and let me sing forevermore.
讓我永遠放聲歌唱
you're all i long for.
你是我唯一的嚮往
all i worship and adore.
我傾慕仰望的一切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please be true.
可要真心待我
in other words
言下之意
I love you.
我愛你
這是第一首在月球播放的人類歌曲,由 Bart Howard 創作於1954年,他從華爾茲曲式中得到靈感寫下了這首民謠,歌唱「和我一起飛向月球」的浪漫憧憬,言下之意卻是發自內心的愛,所以最初的歌名也叫 "In other word"(言下之意) 不過由於那句Fly me to the moon太過深入人心,便成為了它最廣為流傳的歌名。
輕快的旋律,簡單的和弦,幾句抒情歌詞,相似於 「今晚月色真美」 的顧左右而言他,卻道出了心中的無限愛意。後來Frank Sinatra翻唱的爵士版本大受歡迎,這首歌的知名度提升到無法形容的地步。 第一次登月時尼爾阿姆斯特朗帶去的也是Frank Sinatra爵士版本的唱片。
阿偉第一次聽到首歌,則是在看 EVA (新世紀福音戰士)時的片尾曲,初聽時就被它浪漫的音律所捕獲,慢慢有了一種情緒沉浸其中的感受,像是內心被歌中唱著的真摯愛慕所打動,隨之產生了同樣渴望被人所愛的共鳴。
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其他生物,或許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人類所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即使詞不達意,人類一旦浪漫起來,就是那麼一廂情願,這首歌就像是人類寫給月球的情書,人類一直都在宇宙中孤獨地存在著,卻也愛慕著未知,也渴望被擁抱。
我們是否真正的登上過月亮,或許也沒那麼重要。
end.
輕聽情感/輕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