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電影《萬箭穿心》,看普通女性的人生悲劇
根據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改變成的同名電影中,由顏丙燕扮演女主角李寶麗,為我們講述了90年代,普通武漢女人艱難而又坎坷的人生故事。方芳在創作談中說到,在報上看到介紹漢正街的女扁擔(挑夫)們是怎樣夾在男人中用一根扁擔艱難地討生活的報導,引發了創作想法,想把武漢女人最真實的一面寫出來。
女主角李寶莉就這樣被成功的塑造出來,成為一個典型的武漢女人形象——粗粗拉拉,高門大嗓,脾氣火爆,斤斤計較,性子死硬,在丈夫面前頤指氣使。同時,她熱心快腸,刀子嘴豆腐心,剛烈堅強,江湖義氣。
電影上映後,網上評論如潮,大部分觀眾評論都認為,一個女人在丈夫死後,艱難地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苦熬苦撐,把兒子培養成人,考上大學。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於是贊聲一片。另一方面,都說兒子小寶無情無義。
或許我們該認真思考的是:這個故事中,李寶麗丈夫早亡、兒子絕情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
最初李寶麗的生活表面看還算圓滿,丈夫馬學武在工廠里是個中層領導,剛剛分得了大房子,有一個懂事的8歲兒子小寶,應該結婚10年左右。自己雖然下崗,在漢正街找了個賣襪子的工作,衣食無憂,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
本來是歡天喜地喬遷新居的當天,電影給我們展現出了這對夫妻的真實狀況:妻子強勢,丈夫懦弱;同樣是對搬家工人,妻子蠻橫計較,丈夫謙和有禮。李寶麗對丈夫直呼其名,呼來喝去。第一個鏡頭:當她同搬家師傅討價還價爭吵的時候,丈夫迴避了;第二個鏡頭:她在卡車上喊丈夫名字的時候,丈夫沒有回應,滿臉不悅低下了頭。第三個鏡頭:丈夫招待搬家師傅的時候,她阻止了,奪走了香煙,並且劈頭蓋臉地訓斥丈夫,丈夫滿臉難堪;第四個鏡頭:追到電梯口與搬家師傅吵嘴,武漢特有的「漢罵」脫口而出。一天之內,將「刁、蠻、潑、橫」演繹的淋漓盡致。
丈夫馬學武對她的不滿不言而喻,可惜,以她的粗糙,沒有覺察到。
所以,搬家的當晚,馬學武提出離婚,李寶麗錯愕當場,腦子短路。意味著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是婚姻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以丈夫提出離婚拉開了序幕。已經習慣了說一不二的李寶麗,沒有想到一直對她唯命是從的馬學武竟敢提出離婚。
說到底,婚姻敗給了控制欲和任性而為。在李寶麗的觀念里,丈夫、孩子是她的私有物品,她得擁有絕對控制權。馬學武提出離婚,在她看來是挑戰了她的控制權,原本牢牢攥在手心裡男人,竟然要脫離她的掌控,她不甘心。
作為夫妻,她帶給馬學武的是無比痛苦壓抑的生活,自從提出離婚後馬學武每天很晚回家,分床睡覺,對於李寶麗做出的溫柔假象和示好視而不見,擺出一副堅決離婚的態度。
李寶麗立刻歸因,是馬學武在外面有了相好的——這是很有代表性的想法,每當女性面臨即將失去男人時,都會這樣想。這樣想的心理狀態是:本能的啟動自我防禦機制,歸罪於他人,自己很無辜。
這種想法,註定了李寶麗悲劇人生的開始。通過馬學武打給她的一個電話,她敏銳地捕捉到一絲信息:馬學武今晚有事要發生,她必須知道,必須掌控,必須拿到把柄。如她所願,馬學武因為女同事的一句生日問候,感受到了「被看見」——在沉悶而孤凄的生活里,竟然還有人在意他的生日。那一刻,似一縷陽光照進馬學武苦悶的生活,他的心裡一定是異常感動的。於是,才有了後面大膽妄為的旅館事件。
李寶麗發現了馬學武和別的女人在一起,如五雷轟頂,她天天不放在眼裡的這個男人竟然還敢有外遇?她沒有去吵鬧,而是去報案。因為吵鬧只能讓她更快離婚,而報案就可以毀滅這個男人,牢牢抓住他的把柄,讓他這輩子抬不起頭。她不見得有多愛這個男人,而是控制欲使然。最後,馬學武在她面前更加唯唯是諾,婆婆來了她也不給個好臉色。
馬學武先是降職到車間當工人,又是第一批下崗。當他了解到是李寶麗去報的案,覺得萬念俱灰、生無可戀,跳了長江。摧毀他的,不是下崗,不是丑聞,而是李寶麗的可怕,讓他無法想像餘生還要和這個女人共同生活,與她離婚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是什麼樣的勇氣,是怎樣刻骨的仇恨,讓一個懦弱的男人寧可去死,也不願去面對未來的共同生活?
馬學武的死因,李寶麗歸罪於下崗,歸罪於馬學武軟弱,不像個男人,當時下崗的人那麼多,別人怎麼都沒有跳江?
李寶麗的悲劇從此開始。家庭經濟失去保障,兒子失去父親,婆婆失去兒子,李寶麗去做扁擔(挑夫)養家糊口。在她的心裡,想的是自己不比男人差,男人能做的,她也能做。她的硬氣,是做給別人看,做給死去的馬學武看:你還不如我一個女人。打心眼裡,她恐怕從來就沒有瞧得起過這個男人。她的內心是:你那麼不堪,根本就配不上我,我看上你是你燒了高香,你還不知好歹。
對於兒子小寶,李寶麗覺得自己是含辛茹苦十年,對他恩重如山。而在小寶的心裡,爸爸活著的時候,時常被媽媽欺負,而爸爸是那麼好。對於媽媽,小寶抵觸的反抗的。爸爸死後,在小寶的心裡,總覺得是媽媽逼死了爸爸,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媽媽,他就不會沒有爸爸。10年來小寶總想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逼得爸爸去跳了江?加上無家可歸的奶奶投奔來時,媽媽對奶奶惡劣的態度,讓他對母親充滿了仇恨。背負這仇恨的力量,成為小寶努力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習好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擺脫他的母親,不用再被她養活,受她的恩惠。接受她的養育,是一種深深的恥辱。老師表揚他雖然媽媽是「扁擔」,學習卻是第一名時,小寶深深低下了頭——他和他爸爸一樣,為這個女人感覺到羞恥。
小寶成為高考狀元的當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斷絕母子關系,將李寶麗趕出家。李寶麗第二次腦子轉不過彎來。第一次是在10年前,搬入新家的第一個夜晚,馬學武提出離婚。
李寶麗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好事降臨、即將苦盡甜來的時候,她卻是父子倆第一個要遠離的人呢?她憤怒,兒子更憤怒:我們的家,到底是哪個搞垮的呀?
其實對於家外的人,李寶麗富有同情心,對於「扁擔」何嫂子關懷照顧,主動送錢;知道建建摔傷了,主動去看望。卻為何對於投奔來的奶奶曾是那麼無情?我覺得,還是因為看不起馬學武,才會不顧他的家人。
在江邊一夜,李寶麗忽然頓悟,如果當年她同意離婚,說不定都能活得很好。到頭來半輩子過去了,她的付出沒有人領情,馬學武和兒子小寶對她只有恨。
電影的前半部分,李寶麗對丈夫只有管控,沒有感情交流,她是高高在上的;電影的前半部分,李寶麗對兒子小寶只有付出,也是沒有感情交流,她是低低在下的。生命里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她都不能走進他們的心裡,無法得到他們的愛。這就是她人生悲劇的成因。李寶麗和建建這個因為打架被勞教10年出獄的人,同樣在漢正街討生活的人之間,有了平等。或者說,李寶麗欣賞不來馬學武的謙和儒雅,認為那是懦弱;而建建是「鬥狠」式的人物,更符合武漢的「江湖文化」、「市井文化」,在李寶麗看來是有本事的男人,坐著建建的破面的車上,贊嘆不已。或許,馬學武和李寶麗這對夫妻原本就是錯配了,建建式的男人才更適合她。
李銀河誇贊《萬箭穿心》是繼《雷雨》之後最好的悲劇。
《萬箭穿心》是紛紛擾擾、吵吵嚷嚷的武漢底層市民的日常生活寫照,在庸常的日子裡,如果不能跳出來思考和自省,沉淪其中,上演的只能是悲劇。願這類優秀的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