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十二怒漢電影主題

十二怒漢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2022-04-25 19:57:02

Ⅰ 十二怒漢劇情介紹 演員表

基本信息
中文別名:12怒 電影彩色版海報
漢 分級:阿根廷:Atp 、瑞典:15 、英國:U 、美國:Approved 、芬蘭:K-8 、澳大利亞:G 、西德:12 製作成本:$350,000(估計)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編輯本段演職人員
〖導 演〗 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 〖編 劇〗 雷基納德·羅斯(Reginald Rose) 〖制 片〗 亨利·方達(Henry Fonda) 〖主 演〗 亨利·方達 馬丁·鮑爾薩姆(Martin Balsam) 傑克·克盧格曼(Jack Klugman) 李·科布(Lee J. Cobb) 埃德·貝格利(Ed Begley Ed Binns) 魯迪·邦德(Rudy Bond) 約翰·費德勒(John Fiedler) 獲獎:1960年丹麥Bodil獎最佳美國電影、1958年英國電影電視獎最佳外國男演員、195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十二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以前素不相識,以後可能也沒有什麼打交道的機會。為了一樁殺人案件,他們坐在了一起。就是這十二個人,被這個司法制度挑選了出來,組成了一個名叫「陪審團」的神聖組織,要開始決定另外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他是有罪還是無罪,是活著還是死亡。他們本來不懂法律,似乎也沒必要懂得法律,因為他們不過是在法律強加的義務之下而被迫來到法庭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經過六天冗長枯燥的聽審之後,法官終於對陪審團發布裁決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僅18歲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法庭上提供的證據也極具說服力:居住在對面的婦女透過卧室及飛駛的火車窗戶,看到被告舉刀殺人;樓下的老人聽到被告高喊「我要殺了你」及身體倒地聲音,並發現被告跑下樓梯;刺進父親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經購買的彈簧刀一模一樣。而被告聲稱從午夜11點到凌晨3點之間在看電影的證詞極不可信,因為他連剛看過的電影名字也說不出來。 全片只有一個房間的場景,對白中一共出現了五個合理懷疑(reasonable doubt),分別為: 1. 住在對面的女證人說她親眼看見男孩將刀舉過頭狠狠往其父親胸口刺下,當時正有一輛六節的火車經過,她透過火車最後兩節看到此情景。但八號陪審員曾經住在鐵軌旁,他認為火車噪音極大,跛腳老伯不可能清楚聽到少年說「我要殺死你!」這句話。 2. 跛腳老伯說他聽到少年說「我要殺死你!」後隔了一秒,聽到有物體倒下(研判是其父親),他花了15秒從卧室穿過走廊到大門後,看見少年倉皇逃逸。但經由八號陪審員模擬發現,跛腳老伯根本無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約需41秒才能達成,他卻謊稱15秒。九號陪審員是十二人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見解為:跛腳老伯穿著破爛,這輩子一事無成,沒人在意他,但他在這案子中卻是主要證人,他享受這種被矚目的感覺,因此他說了謊。 3. 少年說去看電影但卻什麼都記不得,因此眾人研判少年說謊。但八號陪審員認為,少年與父親爭吵後,情緒不穩定,回家後發現父親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親的屍體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緒太過緊張,才會腦袋一片空白。為了證明這點,八號陪審員一直詢問四號陪審員這幾天晚上做了什麼,結果四號陪審員前幾天也去看了電影,卻記錯片名,也記錯演員名字;四號陪審員是在沒有壓力之下回答,就錯誤連篇了,更何況是少年呢? 4. 少年的父親身高較少年高七吋,若是要殺一個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會高舉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審員幼時常看人械鬥,他清楚知道,拿彈弓刀砍人時一定不是高舉刺下,少年本身對刀子極為了解,也不可能用這種手法殺人。 5. 對面的女證人說他晚上輾轉難眠一個小時,在午夜十二點十分正好瞥見少年行凶;但該女證人有戴眼鏡,出庭時鼻樑上也有眼鏡壓痕,正常人不會戴眼鏡睡覺,合理推斷她瞥見少年行凶也是在沒戴眼鏡的情況,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 劇照:法庭上激烈的爭吵
對於這個鐵證如山的案件,裁決有罪應該是板上釘釘。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驅使他們盡快作出裁決的更重要的理由是:這些陪審員實在已受夠這拖沓的審判了;他們被鎖在這間悶熱的小屋裡,汗流浹背,焦躁不安;有人還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賽。總之,這些更重要的理由歸結到一點就是,這時的他們還沒有真正進入「陪審員」的角色,所謂以公正法律的名義、所謂根據證據,不過是他們只想例行公事,然後趕快回家的托辭。 已經有十一名陪審員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覺得事態可疑,堅持已見提出異議,並且憑耐心與毅力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整個過程跌宕起伏,中間經歷了七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於放棄立場。被告終於被宣判無罪。[2]
編輯本段影片簡評
1957年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亨利·方達主演的《十二怒漢》是一部分以陪審團為主角的法庭戲,是探討美國陪審員制度和法律正義的經典之作。一部從頭至尾幾乎在一個場景里拍攝的電影,卻能夠做到節奏利落,結構緊湊,主題嚴肅,絲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反而將一個深入探討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整部影片通過演員精細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詞,折射出人性的高貴、責任、正直,同時也無情地的鞭撻了人性的脆弱、陰暗和自私。這部獲柏林金熊獎的影片是西德尼的電影處女作,它將出身自電視界的紐約派導演特有的寫實和知性風格帶入美國電影中,成績卓越。它形象地說明了陪審團制度的特點:即不是證明嫌疑人無罪,而是證明該案子證據不夠充分,無法定罪,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寧可放走一萬,不可錯殺一個」的例子。該片先後兩次被重拍:1997年,由Wiliam Friedkin執導,反響平平。2007年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加入車臣背景重演了該經典。[3] 英文簡評 Life Is In Their Hands -- Death Is On Their Minds! ...it explodes like twelve sticks of dynamite! they have twelve scraps of paper... twelve chances to kill!
編輯本段影片細賞
西德尼·呂美特的處女作《十二怒漢》雖然請來了牛氣十足的亨利·方達擔當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筆的電影。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 西德尼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讓這間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一個在平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與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並要一致通過討論結果,才能正式結案。 《十二怒漢》的節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只有一個房間的場景,要讓觀眾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顯的分段又會有機會讓觀眾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採用了兩種分段的方式:一種是演員的身體活動狀況,另一種是整個案件的思維活動狀況。思維活動狀況是指陪審團成員們對這個案件的思考、推理的進程,這個進程是時時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會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沒有主意了。此時需要一段時間來等待新的案情突破點在某個人物的腦子里蹦出來,但是這需要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就插入一些演員的身體活動狀況的變化,比如中場休息上廁所的時候,不同的人在廁所中的互相嘲諷;被說到傷心處的人暴跳如雷,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關窗子等等。交錯出現的這兩種狀況變化使劇情層層遞進,而又渾然一體。 十二怒漢「合影」
最難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個演員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絕的是在第一次表決中唯一提出異議的建築師,自己也沒有清晰的為男孩洗脫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種會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個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們自己的內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過程中大多數角色都反復地思考著自己的立場,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爭,直到最後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樣行使自己神聖的權利。 《十二怒漢》是亨利·方達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呂美特的基石。眾演員出色的表演,和導演對電影節奏的准確把握使本片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不敗經典。

Ⅱ 《十二怒漢》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十二怒漢》並沒有告訴觀眾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少年被告殺死了他的生父,顛末法庭辯說之後,十二個陪審團成員要開會會商被告能否無功,其外十一位陪審團成員認為被告無功,只要一位成員認為目前的證據存正在滅信點,他通過度析推理,逐步覓到未無證據和證人證詞外的不合理成分,而且逐漸說服了其缺十一位成員,最末鑒定被告無功。

找出兇手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導演通過電影來講述這個故事,主要想要表達的觀點有二: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程序正義至關重要;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存權的尊重。

疑罪從無,是刑事訴訟中的一條重要准則,這與「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非人道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這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

角色介紹

1、馬丁·鮑爾薩姆飾演1號陪審員

1號陪審員,一所高中的球隊教練,會議的主持。負責主持會議並維持秩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個人觀點;但他對整個討論過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討論展開後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一種憤怒或焦躁不安的狀態,在幾次討論可能出現僵局的情況下都是他使得會議繼續進展

2、約翰·菲爾德飾演2號陪審員

2號陪審員,戴著眼鏡,小小個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參加這種陪審,是個善良的老好人,在討論進行時還熱心地給大家發喉糖吃。在主角(8號陪審員)開始對證據進行質疑時,他應該是有所懷疑的,但並沒有馬上追隨主角對抗其他人的勇氣。在討論中途贊成被告無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轉折點

Ⅲ 歐美電影都喜歡准備多個結局,有反轉比較大的嗎

好萊塢大片的另類暗黑結局,當年你可能會哭著從電影院回家!

說起女性主義的公路電影,第一部躍上心頭的電影大概就是《末路狂花》了。

特別是結尾處,兩人開車沖過懸崖的那一幕,真的讓人心酸,為她們說一句:“她們確實沒得選了!”

其實《末路狂花》原本可以從最後的那個鏡頭中獲得很大的利潤,向大家說明塞爾瑪和路易斯是不是真的死了,讓每個觀眾看完之後心裡有個數,而最初的結尾確實也是這么打算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拍攝了最後一個鏡頭,在這個鏡頭里,我們可以看到兩人飛躍懸崖的後果,而不是在心裡假設車子如何墜落。

那麼問題就來了,要拍兩人真的墜下的結局,就必定要通過偵探哈爾的視角去拍,那麼最後的結局是哈爾俯視峽谷,看到雷鳥被撞後的殘骸。

可如果真的以懸崖邊上的哈爾作為電影最後一幕的話,塞爾瑪和路易斯的命運感就被搶戲,不會讓人有太多反思,整個電影的主題瞬間弱了!


現在想想,這些電影的結局其實已經很完美了,真的被改的話,我們當年可能會哭著從電影院回家!

Ⅳ 《十二怒漢》演繹出了韓國新花樣,眾多版本中你看好哪一部

推薦你看中國版的。

由經典電影改編的《十二公民》已於今日上映。這里簡單評價一下美版《十二怒漢》、俄版《12》、日版《12個溫柔善良的日本人》和中國版《十二公民》幾個版本的異同。

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至今仍位列imdb top250第7名。實際上,如果你事先看過俄國版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集合了12位俄國老戲骨)以及中國版《十二公民》(集合了12位北京人藝演員),你會覺得這個堆滿特寫的版本真是朴實無華乃至土得掉渣,尤其是每當有陪審員發表了什麼不受待見的言論(比如3號陪審員載入史冊的「他就是做了!他就是做了!怎麼你們都看不出來呢?」)

偶爾甚至會讓我想到《春苗》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所以在分析各版《12怒漢》之前,我們有必要先釐清「經典」為什麼是「經典」。很多經典其實都不怎麼好看(當然《12怒漢》是相當好看的),比如《魔戒》的原著,相比現如今的暢銷書,人物不生動、對白很枯燥,基本上是一部邊走邊唱的公路流水賬。它是經典的理由很簡單:作為一部完整的架空作品,它集前人之大成,開後人之先河,有著獨屬於自己的語言、種族、世界觀,在真正意義上開創了「奇幻小說」這種文學類型。

《十二怒漢》同理。它有個空前偉大的戲劇前提:一個貧民窟的小混混被控謀殺了他的養父,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便認定他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堅持「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隨著討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疑點浮出水面,最終8號將其餘11人逐一說服,所有人均將判決改成「無罪」。

這里,隨便拎出來一個點都可供影評人和公知大做文章:貧民窟的小混混,是社會的邊緣人、少數派;陪審員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案情,這就製造了很多討論社會問題的空間;更別提還有陪審團的原則、法的精神,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12個男人」、「全部都是有關法律的對話戲」、「全部情節都發生在一間煙霧繚繞的小會議室里」這些元素實在是很無聊,所以「1個人說服11個人」、「全程跌宕起伏無尿點」、「空前絕後的好口碑」聽到觀眾耳朵里,才格外地有吸引力。

其實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版本,就是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它可以說是美版、俄版的綜合,比美版更豐滿,比俄版更緊湊。

因為目前國內沒有陪審團制度,編導只好給它改了個看起來挺雷的設定:政法大學家長組成的模擬陪審團。不過在何冰韓童生等人藝老戲骨的演繹下,這場討論仍然被呈現得非常真實可信。

而且由於並不涉及人命,討論更多地轉向了對陪審員內心的審視,加入了不少比較本土化的情節,比如仇富、地域歧視等等;除此以外,更多了一個特別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為了孩子」——所以不妨將之視作是在借鑒了俄版劇作構思的基礎上,對美版情節的補完。可能是因為這場討論完全是虛擬的,《十二公民》對各位陪審員的內心世界、以及這背後的社會現實的挖掘,才會尤其深刻、震撼。

Ⅳ 十二怒漢劇情解析

劇情解析:

法庭上,對一個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的宣判正在進行,而最後的審判還需要考慮此次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

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與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建築師、正義勇敢的上班族、歧視平民的新貴族、追求真相的的鍾表匠、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8號,由於8號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

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影片介紹: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瑞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

該片於1957年4月1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Ⅵ 《十二怒漢》,上個世紀的驚悚懸疑片,真正的兇手你猜對了嗎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個片中要審判的那個少年肯定不是兇手。

我們可以來簡單的理清一下電影的劇情。一個18歲的男孩被控訴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在案發現場,樓下的瘸腿老頭聽到少年對父親說:「我要殺了你!」,隨後他又聽到撲倒一個在地的聲音,這被所有人認為是少年父親摔倒在地。住在父子對面的女證人說,當時正有一輛六節的電車,她通過最後兩節車廂的窗口,親眼看見男孩舉過頭狠狠往其父親胸口刺下,當然,還有那把所有人都認為是凶器的匕首。

有沒有兇手這件事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部懸疑偵探電影。《十二怒漢》對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個對社會的拷問。其實兇手從來不是一個人,在面對一個人生命,即便這個人是即將判刑的囚徒,如果一個國家的司法變得愚目,如果所有公民開始視若無睹的時候,那麼,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兇手。

Ⅶ 電影《十二公民》編劇和導演想表達什麼的思想呢

電影《十二公民》是徐陽執導,2015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電影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經典片《十二怒漢》。有人早已給改編電影訂上了爛片的標簽,但是改變的電影中好電影也比比皆是,《十二公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十二怒漢》的票房失誤了,而《十二公民》的豆瓣評分卻為8.4的高分,可以說是電影中的極品了。

電影講述了十二位陪審員組成模擬西方法庭

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導演和編劇安排了十二個人,十二種相,是不能呈於人面前的故事。每次看都對自己是一種提醒:追逐真理,合理質疑,通過有理有據的質疑推理,找出真相。我們不放過一個壞人,也決不錯判一個好人!這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該有的態度!

Ⅷ 十二怒漢的影片評價

這部影片的法庭戲節奏利落,結構緊湊,主題嚴肅,絲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而且眾多演員均有精彩表演,將一個深入探討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導演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今晚網-今晚報評)
《十二怒漢》通常被認為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巔峰之作,而我以為,影片的劇本才是它傑出的關鍵。編劇雷金納德·羅斯在縝密、理性、充滿力量的劇作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在民主社會中,人們應當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隱藏其後的是更高層面的哲學思考:在艱難的環境下,我們仍應力圖保持對生命的尊重。羅斯的劇本,人物刻畫飽滿,懸念沖突迭起,起先是涓涓細流,中段是波濤洶涌,最後排山倒海一般的戲劇力量,至今仍有力地撞擊著半個世紀後的觀眾。(北京日報評)

Ⅸ 十二怒漢想表達什麼

《十二怒漢》講述的是12位陪審員對一個兇殺案進行反復爭論的故事,最終因被告人殺父的指控疑點太多做出了無罪的認定。作為電影,該作品知名度極高,最近終於有了中譯版文本。

文本閱讀所帶來的思考我以為是遠勝於電影畫面「走馬觀花」的,細心的文本斟酌、反復閱讀推敲,除了案情故事和犯罪與否的推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不止於從陪審制的角度進行討論,也不止於從刑事辯護的角度展開,您還可以收獲更多的啟示。

首先,是要有生活的常識。在12個陪審員里,有幾位陪審員尤其是8號陪審員對生活的常識了解得非常透徹,所以他們能對庭審中看似鐵定的事實提出懷疑。

譬如,有證人作證聽到了被告人對被害人說:「我要殺了你!」有陪審員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氣急之下往往就會脫口而出:「我要殺了你!」或「我要宰了你!」但是,這並不表示真的打算殺人,更不代表要著手實施殺人的行為,只是一種憤怒心情的誇張表達而已。一位陪審員還指出,電車從身邊經過時聲音震耳欲聾,不可能聽清一段距離外別人的說話。所以如果有人作證說他在電車經過時聽到了被告人對被害人的威脅以及被害人倒地的聲音,是非常可疑的。這讓案中老人的證言有了更多的疑點。

還有陪審員知道當地人尤其是「問題少年」的用刀習慣,也發現被告人比被害人矮一頭,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被告人身上那樣的傷口。

其次,要有求實的精神。8號陪審員自己到案發現場附近一家店裡買了一把刀,發現它和被害人身上的刀以及被告人自述購買的刀異常相似,從而感到被害人身上的刀很可能不是被告人擁有的那把——這樣的刀很多且任何人都能夠容易得到。同時依據日常的經驗,他質疑腿腳不便的老人從床邊穿過卧室、走過40多英尺長的走廊再打開門應該遠不止用「15秒鍾」。於是他要法庭工作人員送來老人住房的示意圖,請其他陪審員拿著秒錶,現場模擬老人的行動,結果發現用了40多秒鍾。

此外,求實的考證,證明即使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記憶也不會准確全面,「記不清」或者「記不得」並不一定是犯罪後有了心理壓力的結果,更不等於撒謊。

再就是要有細密合理的推理。有陪審員指出,如果真的是被告人殺了自己的父親,,一般會逃之夭夭,絕不會幾個小時後又返回現場。既然被告人能鎮定地抹去指紋,那就不應該忘記帶走作案工具。

還有就是要有仔細的觀察。陪審員發現自稱目擊了兇殺的女證人不斷地揉鼻樑,並且鼻樑上有戴過眼鏡的印痕,從而肯定她應該平時是戴眼鏡的,有視力障礙,不戴眼鏡時絕對看不清遠處別人的相貌。

《十二怒漢》表達的是要有尊重和保護被告人權利的高尚職業道德,要有捍衛刑事辯護制度價值的高度責任意識,要真正把被告人當「人」看,這樣才會將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將自己的能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這是從法律層面的梳理,但其中的道理並不止於法治領域,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很多道理何嘗不是如此。

Ⅹ 十二公民主題思想是什麼

十二公民主題思想是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影片於2015年5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評

《十二公民》借法律題材探討通識,以群像的方式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對於公義的追求,以的法律戲劇文本去試練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和它產生共鳴,對影片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閱讀全文

與十二怒漢電影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