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不少於800字
在現代影視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們能欣賞到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影視作品.文化的發展和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促使觀眾不再只是簡單的掏錢去看電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頓文化盛宴. 同時日趨商業化的電影運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為電影製造商的目標,而如何達到這一預期卻非只是影片的形式,大眾認識欣賞眼光使他們更多關注影片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源於影片的文化底蘊和積淀.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電影的主題影響:
文化的差異導致對於電影的認識和欣賞角度和觀點產生差異.為什麼外國人不太容易看懂中國電影,同樣我們也不太明白外國電影的主題表達?這就有個文化的根基差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藝術詮釋是不同的.《英雄》中的恢弘的戰國爭雄的場面,萬箭齊發、鼓聲隆隆,美國人肯定也會驚嘆叫絕,但他們不一定能看得懂殘劍與秦王的對話。
中國的大片,特別是歷史題材的,大多都在描寫一種「大義」,這也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力宣揚的一個很核心的主題之一。而西方的大片,也以歷史題材為比較,《特洛伊》中王子為了愛情可以不惜以兩國的戰爭為代價,為了維護自己對於美人和愛的佔有,戰爭的價值是值得的。這個例子正好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對於個性、個人解放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基礎下,人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實現自我的個性張揚就是讓上帝知道自己。作為上帝之子,人就應該在上帝的眼皮底下表現自己。
還是以《英雄》為例,無名最後明白了殘劍給他留下的劍道,「天下」二字一下字將整個影片主題深化。放棄個人復仇的「小義」,追求「天下」的「大義」,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劍客。個人的英雄在整個民族的統一之間是應該在第二位的,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相反,西方的大片更重視渲染個人英雄主義,著力突出個人在集體面前的力量.如流行的《蝙蝠俠》,《亞歷山大帝》等.
另一個中西的差別在於主旨上的層面不同,中國電影,不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都不同程度的去表達一種精神的力量.比如《七劍》,導演徐克就說出他認為」劍」是」一種精神,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他拍攝此片也就是要表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劍文化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十面埋伏》也是一個商業操作做得很出色的電影,精彩的畫面背後也詮釋著導演對於」愛」和」和平」主題的表達.而西方電影大多有一種」拯救」的意味在其中,電影中也多是描繪人類在與大自然與宇宙的斗爭中人類所面臨的困境.這與西方基督教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傳統文化對電影表現手法的影響
中國的電影在表現手法上有含蓄.多鋪墊的顯著特點.首先表現在電影所創造的意境方面,中國電影總試圖在意境上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比如說隨故事情節的發展影片中環境的變化,主人公悲傷,天色就顯得陰沉壓抑,或者乾脆就用對比手法來反襯所要表達的人物和情景.《卧虎藏龍》中的竹林.綠海等美侖美幻的風景就是作者的意境手法.其次在某些文化現象方面,突出在兩性文化的表達上.中國的電影在性的表達上是適可而止,創造在意境上的遐想而不裸露表現,或者用轉移的手法將人的兩性的沖突表現在動物或其他形象事物上.再次,中國電影善於做鋪墊,用」埋伏」的手法.而在抖包袱的過程中去微顯中國人內心的微妙張力.所以故事的曲折和展轉是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前一結果不斷成為後一發生的原因,從而推動情節發展,而最後必然會是」峰迴路轉」的」柳暗花明」.而西方則相比較就很直接,並且主題的表達集中.
中國電影明顯的表現出比西方重視人倫關系,重視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沖突.摩擦等隱性層面的解讀.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尤為突出.中國 人很重視關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行業關系等等.電影是生活的縮影,它反映也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中國電影在描寫和表達人倫關繫上很是著力,好的電影要引起觀眾的共鳴,這種共鳴就來自與觀眾對於電影中人倫關系刻畫的認同和默許.在這一點上,西方則更注重人與人的契約,重視社會的規則.所以西方電影的人倫色彩較淡,而相對的器物層次.技術層面和法治色彩要多一些,這些區別的根源就來自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值得去發現的現象就是中西方電影在形象刻畫上的差異.早期的中國電影表現得更明顯.中國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差別很大,正面角色一般會高大.光鮮,而反面則猥瑣,這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人們的心裡感受和非理性.而西方則在這方面差異不大,較為客觀.
我們能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追求日韓的風潮很流行,我認為日韓電影的流行正是反映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對於日韓文化的認同感較西方強取決於文化差異的大小.追本溯源,日韓文化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他們有很多現代因素,但其核心的思想還是來源與古老的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為什麼輸送血液的中國傳統文化今天卻在遇到她的衍生文化的時候勢力顯得弱小?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電影崛起要解決的問題.
『貳』 國風木偶片《神筆》:建立在濃郁民族特色基礎上的美術片開山之作嗎
木偶動畫電影《神筆》是1955年上映的一部經典兒童動畫片,故事發生在人神共存的古代架空王朝,圍繞著一個少年和一支“神筆”,講述了一段光怪陸離的故事,充滿了玄幻色彩。簡單的故事核下,蘊藏著善與惡、美與丑的尖銳對立,從而激起少年兒童對正直善良的嚮往,以及對卑鄙貪婪的痛恨。
該片的導演靳夕曾說:
“在影片的醞釀階段,我除了通過導演闡述闡釋了影片的主題思想、風格、樣式外,還特別強調了中國的民族形式,要求美術、動作、語言、音樂的每一刻畫皆考慮到是否符合我國的民族氣派,並把它作為本片的創作準則。”
考慮到觀眾群是12歲以下的兒童,本片的故事情節採用單線敘述,充分借鑒了古典章回體小說的形式,通過視覺動畫、穿插旁白,將馬良和神筆的故事娓娓道來,環環相扣、沖突明顯、高潮迭起,語言風趣幽默,就好比是一個說書人在講述一則生動幽默的神話故事,充分吸引了少兒觀眾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笑聲中,領會“懲惡揚善”的故事內核。
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戲曲藝術舞台上,通過人物語言來交代時間點變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獨特技巧。例如,為了交代馬良日復一日刻苦練習繪畫的事實,影片中通過一枝桃樹枝從開花、結果、落葉、覆雪,這一年四季中的變化,採用近景拍攝的手法,生動而形象地交代了“一年過去了”這個時間變化。
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充分揉入了中國木偶戲的傳統藝術,但是,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進。傳統木偶戲的戲偶是提線木偶,用木頭雕刻而成,完全靠人工操作來完成動作,但是動作卻比較呆板,缺乏生氣,面部表情也不夠美觀。本片中將傳統的提線木偶改成了銀絲木偶,將木偶人物的關節用銀絲進行連接,戲偶的尺寸也相應縮小,木偶的製作也不再是單一的木質雕刻,而是加入了石膏、橡膠、海綿、銀絲關節器等其他材料,以及模具成型、布藝縫紉、表面塗裝等其他多元化的加工方式,讓木偶人物的四肢活動更自如,也更加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影片中還利用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色彩的象徵性”來體現人物的地位和身份。在傳統戲曲曲目中,人物戲服的顏色分為“上五色”(黃、紅、綠、白、黑)和“下五色”(紫、藍、粉、湖、香)。戲曲中的上層人物多使用上五色,而下層人物則多使用下五色。因此,在《神筆》中,代表上層人物的縣官老爺穿的是亮紅色的官服,而代表著下層人物的小馬良則是穿著藍色的布衣。